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放瓷器家具叫什么 > 导航 >

什么叫“高温釉上彩”?

什么叫“高温釉上彩”?

古代放瓷器家具叫什么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瓷砖什么好

2020-11-25

古代放瓷器家具叫什么。

高温釉上彩是各种高温单色釉和白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手段,一般采用釉色明显不同的两种高温色釉施于同一器上烧制面成,主要特点是高温一次烧成,故称“高温釉上彩”, 以区别于明清时期的低温釉上彩。高温釉上彩应用很广,以往曾有各种不同名称,如两色釉、拓抹釉、花釉等等。西晋晚期越窑创烧的点彩就是高温釉上彩最早的表现形式。后来各地窑场在点彩工艺的基础上,以青釉、黄釉、白釉、黑釉、红釉为底釉,以其他色调的高温釉彩作为面釉或色料,通过洒、滴、涂、浇或笔绘等技法施加于底釉上,烧造出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效果十分良好的各种高温釉上彩品种。较为著名的有鲁山窑和黄道窑的黑地花釉;长沙窑的青釉地或黄釉地加绿斑或褐斑、联珠彩;吉州窑的玳瑁天目、虎皮天目、油滴天目、剪纸天目、木叶天目以及白釉釉上彩绘等;磁州窑系的白地釉上黑花等;定窑、临城窑及其他一些北方窑场的黑釉酱斑和黑釉铁锈花;钧窑的青釉红斑;石湾窑的广钧;宜兴窑的宜钧;景德镇的窑变花釉等。TAOcI52.Com

小编推荐

釉上彩和釉下彩都源于越窑晋代青瓷


像远古彩陶和唐三彩都是陶胎上彩,而高温瓷器上彩,发源于越窑晋代青瓷,那也是彩瓷的先祖。越窑青瓷有时以褐色彩斑作装饰,西晋为大彩斑,东晋为小彩斑。现在仿作晋青瓷极少有带彩斑的。因为那时含铁份而能烧成氧化铁颜色的彩料,现在并不知其具体配方。晋青瓷的彩料施于釉上,称釉上彩。而晋青瓷中笔者也发现有罕见的釉下彩,即褐色彩料直接绘在胎骨上,为胎体所吸收,再上釉料而烧成。所以说彩瓷的两大品类:釉上彩和釉下彩都源于晋青瓷。

彩瓷创作的高峰是在元明清三代。如元代产釉下彩青花瓷,是民窑所制高级瓷器,主要供外销。青花瓷用含钴份的颜料画在胎骨上,再罩以半透明的白釉烧成,纹饰显得青蓝悦目。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极低,有些就做了当时视为低贱的窑匠,故元代青花的纹饰多出于这些人之手,他们吸收国画的成就,使釉下彩瓷器一下子提高了艺术性。元青花精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在数十万至百余万美元左右。元青花之后,明代的成化窑、宣德窑青花工艺也很精,属官窑,价可与元青花相提并论。到了清代的康熙,青花制作也很精美,价格与元及早明青花比,便要减去多半。而釉下彩的另一个品种,即釉里红,发展的情况大略与青花相同。釉下彩器的鉴定,除由造型、纹饰、窑艺等处着眼外,还讲究彩料的辨别。

彩瓷另一大类釉上彩,在明清两朝达到工艺高峰。釉上彩又分硬彩和软彩。硬彩品种以明代成化官窑最贵,绝大多数藏于台北故宫,国际市场上也久未出现。明代硬彩还有万历五彩器也为日本藏界所喜好,精品价格在十万美元之上,但远不如成化斗彩珍贵。到清代时盛产软彩瓷器,因为其彩料中调油掺粉,质地柔艳,故称软彩,也称粉彩。软彩以雍正、乾隆两朝官窑为高。而清代釉上彩器最可贵的是御用珐琅彩瓷,其彩料最初由外国进贡,呈珐琅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珐琅彩器同成化斗彩一样为无价之宝,也多藏于台北故宫。近年有晚清的御窑珐琅彩出现于国际市场,精品在十余万美元。釉上彩器的甄别也讲究彩料的稽核,是很专业很细致的功夫,这可参阅有关专业书籍。

釉上彩工笔花鸟光与彩的结合


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它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特色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釉上彩工笔花鸟,是光与彩的完美结合。而它能够达到这种结合,来源于它精湛的制作技艺。釉上彩是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它的特点在装饰上由简单龙凤彩瓷瓶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

釉上彩工笔花鸟的技法源于我国工笔花鸟画。我国工笔花鸟画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技法的画科。工笔花鸟画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远至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商、周的青铜器上,战国的帛画上都可以追溯到它的来龙去脉。它所表现的对象一般是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禽鸟、走兽、虫鱼等等,概括起来说工笔花鸟画始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它的技法的进步,应用到陶瓷作品中,无不为陶瓷作品增添了新的光辉和魅力。

要讲到陶瓷的装饰手法,釉上彩工笔花鸟,首先就得提到我国工笔花鸟画的历史了。我国工笔花鸟画有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及丰富多彩的风格流派。花鸟画发展到唐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活跃,诗歌、书法都出现了一代高峰使花鸟画继山水之后也逐渐独立起来,成为专门的一种画科。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花鸟画逐渐转变画风。从北宋中期开始一股水墨写意而以枯木,竹石,梅兰为题材的文人画涌起,后又加菊花合称“四君子”用笔劲健,俊雅文秀,以属文人画笔墨淡墨一路。开后世墨兰法门,注重书法结合。工笔花鸟画各种流派无论意境、构图、勾染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发展至今受到新观念、新思潮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推动了绘画的变革,使花鸟画家们在艺术思考表现方面有着很大的变化与发展,超越了传统,走向了新现代。花鸟的精神内涵、审美取向、技法特点正起着巨大变化。艺术在不断发展,中国绘画艺术将走向更高的艺术舞台。这些技法和思想的进步都为我国陶瓷装饰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陶瓷的外衣越来越美,越来越动人。

其次,要知道釉上彩工笔花鸟的精湛技法,就得从我国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说起。我国工笔花鸟画是国画中的一朵奇葩,它在世界画坛上也是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花鸟画的表现题材非常广,它以大自然的花和鸟为主要题材。不论在画面内容与绘画形式上都有自己鲜明特色,即造型严谨,重视对象的自然生长规律。但是它的技法却妙不可言,在陶瓷作品上的应用可谓惟妙惟肖,为陶瓷作品增色不少。首先骨法用笔,白描勾线时要求所画对象准确,符合物理,物性。张彦远曾说过:“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对同一条线的感觉,它的从前和以后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好像懂得了书法之后再来画或再来欣赏国画一样,这就是书画同源。可见用笔是花鸟画最重要的了。第二是色彩讲究,染色时注重花鸟自身的固有色以及制作工整细腻等等。当然我国历代花鸟画家也创造出许多杰出的花鸟画作品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折枝”花鸟画就是古代艺术家创造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这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把大自然中那最美丽,最诱人,最要长久观赏的一枝,从大自然的怀抱中抽离出来,给予特殊的审美关照,充分的精神投射,聚焦式的描绘,这种艺术样式具有简洁之美,典型之美,空灵之美。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确实说的很对。釉上彩工笔花鸟就犹如陶瓷的美容师,它精心装饰着千变万化的陶瓷器型,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它是光与彩的结合,也是精湛技法的完美配合,使得我国陶瓷作品尽显其光辉,吸引着许许多多陶瓷爱好者的眼球。

色彩在釉上彩油画中的应用


色彩是感觉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色彩对于我们每一个绘画的人来说是一个长期训练和实践的过程。所以要了解和研究色彩的根本规律,颜色与颜色搭配出来的间色和复色,再通过高温烧制出来的成品瓷,颜色所发生的变化,只有了解它,掌握它,才能画出我们所需要达到的油画效果。

大家知道,世界是一个有色彩的世界,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根据科学原理,自然界之所以呈现出无限丰富的色彩,是因为光作用于不同物体,由于物体的材质不同,吸收光和反射光的成分不一样,反射光的光作用于人的视网膜,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色彩,这种原理是否确定,姑且不论,但是这种色彩确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一种色彩的实体,我们把它叫作物体固有色,也就是物体本身的颜色,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可使固有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上午:阳光照射下的白墙是暖白色的,傍晚阳光照射下的白墙则是橙红色,月光下的白墙呈青白色,烛光偏黄,日光灯偏蓝紫等,由于不同的光源,其不同的颜色对于我们组织色调,表现特定光源下光线气氛很有价值。物体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中,它的色彩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环境条件下的色彩如一匹马在绿色的树林里和在黄土高原上的环境不一样,白马的颜色也会受到影响。一个芭蕾舞演员在蓝色天幕前和在黄色背景前,人体上的色彩也是各不相同的,远不仅是由于环境色彩的互补关系和色彩协调的要求使对象的固有色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物体的色彩都会有以上三种色素因素,只不过有时某一方面的影响占据优势而另一方面则不明显,如夏天雨后,山川如洗,这时没有阳光的照射,没有蓝天的影响,也没有尘埃的遮挡,山川树木分外清晰,固有色特别明显,占据优势,待到夕阳再照,天上布满霞光,光源色和环境色压倒优势的时候,都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时的固有色甚至完全看不出来了。

按照光色原理从三棱镜里分析出来的日光共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太阳光谱上的这种光色相混合,可以还原于白色。颜料的混合与光色混合不同,上述颜料的混合为灰黑色。下面就色彩奇异的变化作进一步探讨:三原色:红、黄、蓝称作三原色,因为除白色外,其它各种颜色均可用三原色调出来,而三原色却不能用其它的颜料调出来。①间色:三源色中任何两个颜色相混合得到的颜色称作间色。又称第二次色。间色有三个:红+黄为橙色,黄+蓝为绿色,蓝+红为紫色。②复色,两间色相混所得颜色的混合。由于复色均含 有三原色成份,因此颜色倾向灰而沉着,颜色混合次数越多越灰,色彩的纯度越低。两原色混合得到的橙、绿、紫没有现成的颜料鲜艳,另外,如宝石红、玫瑰红等一些较鲜的颜色也很难调出来,最终还是用现成的颜料为好。两种颜色混合的比例不同,可以得出各种不同层次的色彩,从而得出类似色混合是指红与橙黄等,因为类似色或邻近之间,含有共同色素,混合结果不会使颜色浑浊。

综上所述,色彩在油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色彩,就没有油画”就是一句据理名言,为此我们将这些色彩原理借鉴到瓷板油画当中。在瓷板上作画,有它的特殊性,不比在布上,木板上作画,它首先要解决的是油性,油料的属性,用时要对镜面的釉上彩上作画的难度,表现在于不吸油,易打滑,颜料堆砌过厚易烧龟裂,时间久了易脱落,这样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照就能逐步掌握。在临摹或创作过程中,要鉴别所画的色彩是否正确,并不是指画面上的这块颜色和对称上的那块颜色是否一模一样。而是指所表现的这部分色彩效果,和对前面这部分色彩效果,是否恰到好处。如果正好,就可以停下来,再画别处,并不要求每一单个的颜色都要和对象一模一样,如果去临摹对象的每一块颜色,就会变得非常被动,抓不住生动活泼的色彩变化,最终失去了对色彩的整体效果的把握,因此,画树不一定都用绿颜色,画人的皮肤也不能只有西赤、赭石、艳黑、小豆茶之类颜料,只要用心注意色调和色彩关系,笔下的色彩自然会变化无穷。

比较色彩关系是否正确,还不能只在原地看,要经常退得稍远些看,因为在近处看来似乎准确得和对象一模一样,远看时也就灰暗了。因此,一般要画得比对象稍微强烈一点。要把注意力集中画面中心主体的部份,不要忙于去画四角边沿的东西,也可以根据自己最有把握和色彩最敏感的部分开始画,再逐渐画开去,但不要用整段时间,孤立地去画背景上或物体上某些次要的部分,也不要把一个部分画得过于完整,祥尽,画过了头,这样会给下一步带来无法修改和调整的困难。

总之,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挖掘,油画技法还会不断向前发展,在学习传统油画的同时要结合自己实践中的体验,融汇贯通,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高温彩


在古代瓷器上最早出现的彩绘是高温彩,即东晋青瓷上的褐彩装饰,又叫点彩。它是以天然氧化铁矿物为颜料。到唐代又出现了以铜和钴为着色剂的高温绿彩和高温蓝彩。高温铜绿彩在还原焰中还可以变为美丽的红色。高温彩是一种熔融温度较高的固体颜料,它由着色剂和母体矿物(如氧化铝、石英、高岭土、长石等)组成,用于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250℃-1360℃之间。要求能抵抗釉药的化学作用和火焰气氛的变化,保持色彩呈色相对稳定、鲜艳不变。多数高温彩既可以作为釉上彩使用,也可以作为釉下彩使用,只是称呼有所不同,如氧化钴用于釉上叫蓝彩,用于釉下叫青花;氧化铜用于釉上叫绿彩,用于釉下叫釉里红。

古代使用的铁、铜、钴陶瓷颜料都属于单一矿物颜料,由于矿物产地不同,其元素成分也有所变化。早期的氧化钴主要依赖从西亚输入,属于高铁低锰型钴矿,后人称其为“苏麻尼青”。明代中期以后除回青料有史料记载出自西域,其余基本改用国产料,属于高锰低铁型。

1.钴蓝 钴蓝是用于青花的颜料。有关青花起源问题在文物界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部分人认为河南巩义县出土的唐代高温白釉蓝彩器就是青花。另一部分人认为,所谓青花瓷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为高温瓷器,二为钴为着色剂,三为釉下彩。目前发现的巩义县唐代蓝彩器有两种,一种是低温彩,一种是高温彩。低温彩显然不属于青花瓷,属于琉璃釉陶器。高温彩虽然具备青花瓷的前两个条件,但基本都是釉上彩,与青花瓷的第三个条件似有差异。由于氧化钴在通常情况下呈黑色,只有与釉相互熔融后才呈蓝色,所以唐代釉上蓝彩器使用的氧化钴,多数事先添加有透明釉药。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郑州市郊上街区出土的唐代白釉塔型罐上的蓝彩发色不佳,其原因就在于是釉上彩。清代景德镇人,利用氧化钴的这一特性,发明了所谓“铁骨泥”装饰工艺,就是把氧化钴添加在坯泥中或涂抹在素胎上,名为铁,实为钴。笔者认为不妨将唐代高温蓝彩器定名为“原始青花”,用于区别真正的青花瓷。

不同年代的青花显色各有特色,主要是由钴矿中所含着色元素铁、钴、锰、铜的含量和比例所决定。其次也受釉的高温黏度、烧成气氛、温度高低和对颜料后期加工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对瓷器上青花发色的研究并配合检测青花的元素成分来初步鉴定器物的制作年代。

多年来,元青花和明早期青花中的黑褐色铁斑已成为鉴定真伪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并被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特征。

真正意义上的元青花少之又少。目前,公认的所谓元青花,大部分都应当是明代早期烧制的产品。

明代青花瓷的发色情况由于使用钴矿来源的变动和钴料精选加工处理工艺的进步就显得比较复杂了。明代早期青花的发色与元青花相同,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用料虽仍使用苏麻尼青,但烧制技术有所提高,色彩则与元青花瓷略有不同,出现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

成化早期的官窑青花瓷的发色与宣德晚期青花的发色相近,色彩较为艳丽,此时钴料中的铁含量有所下降,但含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正德、万历两朝由于国力下降,进口钴料已基本绝迹,退而求其次,开始使用所谓高锰低铁的国产钴矿料烧制青花,称为“石青”料,常见蓝中带灰的颜色。嘉靖朝为改变这一现状,又从西域引入“回青”料与“石青”掺和使用,使青花发色有所提高,凸显浓重鲜艳的色彩效果,同时烧成温度又进一步提高,形成蓝中带紫的色调。

绝美的邛窑高温唐三彩


说起四川古陶瓷,必然首先想到邛窑,因为它是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古陶瓷窑。而且以邛崃十方堂窑为首,加上都江堰玉堂窑、成都琉璃厂窑、乐山荻坪山窑、雅安芦山窑、遂宁龙凤镇窑等等,组成了庞大的邛窑系。

唐三彩水盂

从隋代开始,邛窑以其创烧的乳浊绿釉、铜红釉、釉下多色彩绘瓷和高温唐三彩而统领大西南陶瓷业700余年,给后世留下许多高古陶瓷珍品,其中,高温唐三彩就是邛窑留给我们的美轮美奂的奇葩。从图1的几件邛窑高温唐三彩水盂不难看出,色彩艳丽、釉面闪光多细片、修胎精细、胎体轻薄、形似金器……这些正是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主要外在特征。为什么它们历经一千多年仍靓丽如初?这就取决于它们的内在特征了,其秘密就在釉和彩料的配方中。

唐三彩执壶与水柱

由于邛窑高温唐三彩不含氧化铅,无“泛铅”现象,烧成温度达1100℃以上。这样大大增加了釉彩的化学稳定性,因此可以作为各种高档实用器,以替代需求剧增的金银器,所以邛窑唐三彩器型多为仿金银器型,“依型断代”要参照金银器才行。许多带足圈、甚至高足圈的邛窑三彩器,是唐代、最迟不晚于五代的制品。

近日甘肃出土的海棠杯

上图是最近甘肃发现的四川邛窑高温唐三彩海棠杯,不但在金光闪闪的底色上绘有鲜艳的绿斑、褐斑,而且还在内表面九块斑彩处压制出九个花纹,图案为花朵、飞鸟、枝叶、果实等。这是一件邛窑唐三彩精品。如果仔细观察图它的中央部位,就会发现有三个均布的小圆点,这是三芝麻钉的支烧痕迹。除了这三点之外,整个器物满釉。许多邛窑高温唐三彩碗、盘、杯等都采用这种支烧方法,而且不少是覆烧。邛窑在唐代就大量采用匣钵、温标、三芝麻钉、覆烧等技术手段,显示出邛窑技术的先进性。

海棠杯

即使在四川,除成都、邛崃以外,很难见到邛窑唐三彩的影子,为什么它却在甘肃现身?是否跟唐肃宗李亨于756年在宁夏灵武即位有关?虽然这难以知晓,但这至少表明在唐代四川通往西北的蜀道并不是“难于上青天”,在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北大漠的文化营养。邛窑陶瓷文化无疑是伟大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釉上彩在陶瓷装饰盘仕女图中的应用


随着陶瓷技艺的不断更新创作仕女图的技法也在不断变化,其中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作为仕女图中重要装饰技艺中的一种,它在创作中的应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一、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概述

在清朝初期,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在五彩中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作品大都以线描为主,通过线条的抽象美来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达到情境的完全融合,其中不仅有反映宫廷妇女生活的作品还有反映普通农妇生活的作品,如著名的《耕织图》。到了雍正时期,仕女图依然兴盛,其类型以工笔为主流,同时也创作出了更多的新作品,其中还有大量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作品。这个时期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的作品以其柔美细腻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世人的喜爱。进入乾隆时期后,仕女图开始走上了巅峰发展阶段。其图纹的仕女形象表现极为丰富甚至出现了不少西方仕女的形象,其技法也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因此有人称清代彩瓷“始于康熙、盛于雍正、流行于乾隆”。

二、釉上彩陶瓷装饰盘在仕女图中的应用

釉上彩陶瓷装饰盘是陶瓷装饰技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纹饰并进行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最常见的三种釉上彩陶瓷装饰盘技法分别是古彩、粉彩、新彩。

古彩因为它红绿鲜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亦称硬彩。其技法主要具备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泽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夸张,民间风格浓郁,装饰性强等特点。大部分好的古彩作品必须是线与色的紧密结合而仕女图也是以线描为主的作品,多采用游线描、铁线描、琴弦描。从这点看,仕女图中使用古彩技法可以非常完美地体现出古彩技艺的特点。

粉彩又称“软彩”,是釉上彩陶瓷装饰盘的一个品种。其工艺特点通常是以玻璃白打底,勾涂渲染采用没骨法,从而突出纹饰的阴阳转侧和浓淡深浅的立体感。用这种工艺画出来的各种图纹,都会出现明暗、深浅以及阴阳向背的分别,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粉彩有填色、洗染直至烧成等工艺步骤。其中填色和洗染尤为重要,因为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人物的层次和立体感,就必须要给勾勒好的线条填色以突出立体感,而洗染的作用则能更好地显示出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的光感层次,使画面显得生动自然。

新彩人们曾称为“洋彩“,始于清末,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其特点主要是局限性小,能提供给创作者更自由的想象空间,有助于拓宽创作者的创作思路。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的发展瓶颈在于仕女图纹的种类少,技法过于传统而新彩的出现很好地完善了这方面的不足。它比传统技法更加随意大胆,特别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以后大大提升了新彩的装饰艺术和审美效果。

三、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的审美价值

纵观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审美取向上有着显著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绘画与工艺的发展,因此这三者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如宋代郭若虚说:“历官古名士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宫中有妇人形象者,貌虽端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则肃恭有归仰之心。今之画者,但贵其跨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从郭若虚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早期的仕女图审美取向是以妇女的德行为标准的;而仕女图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唐代,这个时期的工笔人物画创作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代表性作家,他们对仕女图纹的刻画比以前更加细腻生动。此时的仕女图纹大都以浓丽丰满,雍容华贵的上层社会妇女形象为主,反映出了唐人推崇华丽与奢靡的审美取向。如张萱的《捣练图》表现的是妇女们在捣练、烫平、缝衣的景象,这种劳动并非是普通的、日常的劳作,它代表着上层社会的礼仪—“女德”。作品构图完美,人物形象逼真,设色艳而不俗,充分展现出唐朝健康丰腴的审美倾向。另一位代表性人物周昉是中唐著名的仕女画家,他画的仕女形象体态丰肥浓艳。如著名的《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在赏花游园的画面,画面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绘有采花、赏花、漫步和戏犬的场景,人物线条刚劲有力,色彩浓艳却不显庸俗,体现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宋代的仕女图逐渐变为“美女图”的代称。仕女形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丰腴浓艳变为修长秀美,思想从自由开放变为深层内向,由华丽风靡变为秀雅文静,展现出了现实女子共性美的价值观。到明朝唐寅、仇英等代表作家创造了“世俗美”的仕女形象。这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繁荣鼎盛密不可分,因文人画派层出不穷,促进了世俗文艺的迅猛发展。因此作家在审美取向上多以商人和市民阶层的需要为主。在仕女形象上更加注意身段的匀称,婀娜清秀并善于结合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创作出不同格调的作品,使其自然生动又不乏文雅,颇有雅俗共赏的效果。在明末清初时期还出现了“变形”仕女的图纹,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不稳定,朝代更迭中,人们以悲观的情感面对生活。绘画艺术则是文人抒发情感,反映人们生活的主要手段,此时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的审美取向多以晦涩隐喻为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到了清代衰落时期,社会腐败,产生了许多没落文人,沉浸在风花雪月之中,来往于风月欢楼之上,社会风气糜烂。仕女图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纤细俊秀的美女,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其中最典型的仕女形象是“病态美人”。

四、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的艺术特色

1、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以工笔画为主,注重了人物肢体语言的表达,例如手、脸部的表情等,通过对线条的勾勒,做到细致入微、流畅自然、色感强烈,创造出更加富含神韵的作品。仕女图是以写实为主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它虽然失去了描摹实物的功能却能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运用了线条的抽象美,使人物不断符号化,形成了人景合一的审美取向。

2、在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重大影响。西方绘画大都使用油色来烘染出立体感、明暗透视等特色,与中国绘画艺术有巨大差异,他们更习惯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矛盾中产生的视觉性效果。在雍正乾隆时期,西方绘画技术在中国得到了极大地推广,如在彩料的应用上创作出了类似于西方油画特点的作品,在人物的架构,服装的绘制上更加注重层次感。特别是通过对外贸易,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畅通,创作出许多中西技艺结合的作品。

3、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大部分的图纹形象是以宫廷贵妇为主元素,这不但可以集中反映出不同时代宫廷生活的特点,还能表达出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和重要人物,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珍贵技艺。

总之,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仕女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通过人们的学习与创造诞生适应时代需要的作品,可见其艺术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审美取向趋于多样化。同时世界上各种文化的交汇日益频繁,扩展了创作者的思路,使他们拥有用之不完的灵感,也会随之出现适应这个时代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