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圹碗

陶瓷知识:圹碗

陶瓷知识 瓷砖知识 瓷器鉴别知识

2020-11-25

陶瓷知识。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精选阅读

陶瓷知识:博山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碗中宇宙惊为天人 之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

之曜变天目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市)东部。今属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人斗茶用的。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的烧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碗壁上面的耀斑是在釉下一次高温烧成的,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闪烁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得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采用了“曜变”技术。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现宛若天际彩虹一般的缤纷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可惜南宋灭亡后,这种制瓷工艺就失传了。所以现在人一直觉得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是一个历史工艺之谜,但中国的确在800多年前就已烧出了如此精彩的陶瓷器物。

其实,天目与建盏,在日本茶道文化中是两种不同的瓷器,《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即有记载。曜变因为对窑温、烧造气氛等条件要求极高,所以极为难得。目前,传世曜变建盏仅四件,均由日本保留下来。在对建窑的考古发掘中也发掘有曜变盏的残片。

·曜变天目茶碗

这种曜变天目碗据说有3只,流传到日本之后,立马就都成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宝物,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只是德川家康传下来的秘宝,后来被三代将军家光赐给了春日局。这个碗在明治年间被三菱总裁岩崎小弥太所得,但是他说,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没用它喝过茶。

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的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一)容量适度;(二)高矮得当;(三)盖严紧;(四)出水流畅。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

陶瓷技术促进艺术陶瓷发展


在陶瓷产业不断进步发展的标志中,艺术品的创作最有代表特色。体现在艺术品创作的实践中,可以让艺术品在每一个步骤加工与设计的过程中,都得到最美的诠释,让设计得以精确的体现,是最重要的内容与形式。尤其是艺术品实际的设计与成型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完美的效果,最后的关键性步骤,对于技术的依赖极其重要,陶瓷技术进步,与陶瓷机械的发展同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艺术品创作本身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艺术品的生产与设计实践中,从雏形到成品,有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程序,而每一个过程中都凝聚着艺术之美,也都需要陶瓷技术的保证,有了技术的支持,设计才更有亮点和特色,有了技术的促进,才能让艺术之美展示得更加极致,陶瓷技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就是这样的有实际意义,也是现代陶瓷生产实际和艺术品创作,都以技术领先为前提的根本原因。艺术品的最终成型与完美展示,是在陶瓷技术的保障与支持下达到了最高结果,而陶瓷技术的进步与实践的发展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整体的陶瓷技术进步来看,每一次突破性技术进步成果,都给艺术品的生产带来一次较大的革新,而从最终成型与艺术品制作达到完美的这个决定性过程来看,对陶瓷技术的依赖性就更强,让设计成为可能,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技术是保证。

陶瓷色料


陶瓷色料也称颜料或彩料,是以色基和熔剂或添加剂配成的粉状有色陶瓷用装饰材料。

色基是以着色剂(能使陶瓷坯、釉等呈色的物质)和其它特定原料(如高岭土、石英、长石、氧化铝等)配合,经煅烧、研磨、漂洗、烘干、粉碎而制得的陶瓷用无机着色材料。

熔剂即是含铅的硅酸盐、硼酸盐或碱硅酸盐玻璃等,它是促使陶瓷色基与陶瓷器皿表面结合的低熔点玻璃态物质。色料主要以发色离子和作为结晶结构的基质材料予以完全混合,在经过适当的烧成条件反应,粒度控制、过筛、漂洗、调和均化等程序所得的结晶性固体粉末。

陶瓷色料有建筑陶瓷坯用色料、建筑陶瓷釉用色料、干混色料、辊筒色料、包裹型色料、日用瓷和卫生瓷釉用色料等。

陶瓷色料有如下用途:坯体着色。将色料中的着色物质(色剂)与坯料混合,使烧后的坯体呈现一定的颜色。有色坯泥可用于制作陈设瓷件、日用器皿及建筑用的墙地砖。白色坯泥还可作遮盖坯体颜色的釉下涂层(化妆土)。

用色剂和基础釉料可调配成各种颜色釉及艺术釉,大量用于釉层表面及釉下,进行手工彩绘,也可用作贴花纸、丝网印刷、转移印花、喷花的颜料。

陶瓷色料按使用方法和彩烧温度分为釉上颜料、釉下颜料和釉中颜料:1、釉上颜料是用于已经过煅烧的陶瓷器皿釉层表面上装饰的颜料。它含有色基和熔剂(一般含量为60~95%),熔融温度较低。彩烧温度较低,通常在800~850℃之间。

2、釉下颜料是用于在未施釉的坯体(生坯或素烧坯)上装饰的颜料。它由色剂(或色基)和少量稀释剂(粘土、高岭土、坯粉、石英、氧化铝等)配成。稀释剂的作用是冲淡色调和控制收缩。釉下颜料有时也掺入较难熔的熔剂,如长石或釉的熔块。釉下颜料要求在高温下呈色稳定,不受坯料、釉作用而变色。通常的釉下颜料有猛红、铬铝红、钒锆黄、镨黄、钴铬绿、钒黑、锑锡灰和铁络锡褐等。

3、釉中颜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陶瓷颜料。其熔剂成分中不含铅或少含铅,能耐较高的温度。在釉坯或器皿上进行彩饰后,在高温快烧的制度下煅烧,这样可以使颜料渗透到釉层内部,出现近似釉下彩的效果。釉中颜料又称高温快烧颜料。

陶瓷色料还可以按颜料的矿相进行分类。

陶瓷:中国陶瓷花鸟画创作


传统中国陶瓷花鸟画创作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从事陶瓷花鸟画创作来讲,就是画家要到大自然中体察花、翎毛、草虫的形状结构和神态,以求得造化之理,从体察中产生艺术创作的激情与构思,并通过陶瓷花鸟画这一特定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和抒发自我情感与意念,就是心源的有感之情。现代陶瓷花鸟画的语言形式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联系的日益增长,在与各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传递中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绘画的冲击。如何更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吸取外来文化而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已经成为了现代画家们为之努力的首要目标。画家们不仅要延续古代优秀传统,而且也要对这一画种进行创新与开拓,赋予其色彩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表现性功能。

陶瓷花鸟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就是色彩和线条,它们是构成绘画艺术风格的基本要素,它一直是给人视觉冲击力的首要手段。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绘画,色彩与线条在画面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因素。在现代西方的油画、水彩等各种绘画冲击下,中国陶瓷花鸟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有限色彩和构图形式,开始结合中国神奇的墨彩,融汇西方色彩寻找最佳现代陶瓷花鸟画的独立语言。

首先花鸟写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过程。对花鸟写生来讲,就是描写大自然的生态,表现生机天然和蓬勃的生命力。由于艺术表现的方法不同,花鸟写生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陶瓷工笔花鸟画和陶瓷写意花鸟画面对写生的要求与方法也就不一样。陶瓷写意花鸟画就是用概括和写意的手法,写生时往往重视随性大感觉表现,而不是在于一瓣一叶的来龙去脉。而陶瓷工笔花鸟则是以具体明确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写生对象的巨细。它一方面强调对物象结构形态的深入认识与表现,同时又强调作者对意念对象的处理,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必须切切实实地下苦工夫来掌握。因为写生是陶瓷工笔花鸟最基本的工夫。对初学者来讲,写生练习就是让你熟悉理解花鸟鱼虫的结构、形态、习性的重要手段。因为观察只能得到感觉的印象,只有通过表现它,才能让你具体深入地理解它。二是写生的过程,是练习和逐步地掌握如何用线条来表现对象的方法,并由此使你更加理解传统描法的表现力,从而可以较快地掌握它。三是折枝花卉写生的反复,就是练习掌握各种章法的过程。四是即使对具有一定基础的画家来说,也不能怠慢,因为写生为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原始素材。这些写生稿往往保留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感觉和对物象形态的第一印象,加工很少,画面生动自然。而在寻找写生对象的过程中、大自然会让你酝酿新的构思,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启迪。所以,花鸟画家必须始终坚持经常写生。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写生方法。

学习并初步掌握了写生、线条、上色等基本技法以后。就要多作章法的练习,虽然前阶段尤其写生中就已经接触了章法处理,但比较单纯。在进入创作阶段前的章法练习,是基本练习的综合练习,也是较为复杂和难掌握的课题。

章法练习,一般采取从小到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以所画对象的形象大小来定。如牡丹,月季、叶大而画面不宜过小。而一般的初学者,总喜欢画大幅,但陶瓷工笔花鸟画表现特点就是工,其章法要求十分严谨,不仅整个布局,即使一枝一叶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都极有讲究。画面大,就意味着处理面大,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反复修改,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小幅相对比较简单,虽难成、但易画,费时少,便于反复修改,能够更好地取得实践经验。

章法的练习一般都在写生稿的基础上进行,既可以是单纯的花卉,也可以是花与鸟、花与草虫的组合,后者比前者在章法上要复杂得多,因此在画面上处理宾主、呼应、疏密、轻重、参差、偃仰,以及虚实、隐显、层次等方面的局部、布局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必须注意花与鸟、鸟与鸟、花与草虫之间的关系。有时是花为主,其余为辅,有时是鸟或虫为主体,花为宾,只是起到衬托作用,而章法的最后效果,是在下笔与上色之后。在你运用节奏、对比、平衡、统调这些形式法则来处理好形体后,才会看出你原来用线条组成的画稿欠缺之处。如欠缺太大,这就有可能是章法的问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修改或者重新画。在这样的反复实践过程中,就可以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较快地掌握规律,提高章法方面的能力。

章法练习,是从基本练习过度到创作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不同之处是:章法练习,主要解决技能性的问题。而创作则要求解决艺术技巧和意境的问题。当然,此两者并无绝对界限,也不必作绝对要求,期间分别,既不在画面大小,也不在于内容表现多少,而在于有无艺术上的创意,有无意境构想。

要进入创作,必须认识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瓷花鸟画的创作之源是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取材,包含着画家情感的抒发和对某种意境的追求。

笔者在陶瓷花鸟画的学习中,会借鉴传统中的造型、意识,造型以工整写实为主,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将图案的装饰手法和日本的绘画设色特点相结合,画面追求唯美,表现雅静与淡泊之美。在描绘花鸟的客观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意象、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笔者的花鸟画色彩运用微妙,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技法,清淡典雅而比较统一,在设色方法上,保持了传统的“三矾九染”,又能根据实际画面需要灵活运用。例如用撕碎的泡沫塑料蘸上色彩在底子上拍打出斑点状,而后用统染方法来表现,再以色彩的淡薄来表现对象的远近、虚实,以及对象所处背景。

在现代陶瓷花鸟画的探索中,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绘画的冲击,如何使之较好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吸取优良传统而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已经成为了现代画家们为之努力和创新的首要目标。只有画家置身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大自然对各种人的感染和力量,无论你是在花海中、溪流旁、大山下、海滩上,还是在艳阳天、明月夜,当你投身其中,你会感到自己灵魂在净化,使你产生不可抑制的创作愿望。陶瓷花鸟画画家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形成了陶瓷花鸟画的多样性,为以后的陶瓷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点。

清代陶瓷


景德镇陶瓷在清代就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朝廷改御器厂为御窑厂。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朝廷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瓷业生产逐渐复苏并蓬勃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技艺更趋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集历代南北名窑之大成。“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康熙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考究精妙,画面高雅华丽。康熙郎窑红、豇豆红最为着名。郎窑红色泽浓艳而不浮躁,釉色晶莹透彻,釉面呈冰裂状纹,极为名贵。康熙晚期,外国传教士进入宫廷供职,随之传入画珐琅工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为满足宫廷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绘画繁缛华丽,造型精巧新奇,均为登峰造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转心瓶、转颈瓶等等,其结构之严密,制作之精确,构思之奇妙,均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象生器有动物、植物、瓜果等。仿器有仿青铜器、仿漆器、仿竹木器、仿玉石珊瑚等。其色泽质地,无不维妙维肖,几可乱真。

晚清六朝,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除了宫廷用瓷、外销瓷,社会上的民间用瓷也几乎绝大部分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以外地区的窑场多数只是生产一些缸、坛之类的日用陶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