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烧瓷器 > 导航 >

原始素烧瓷

原始素烧瓷

古代烧瓷器 古代瓷器颜色原始 瓷砖墙面

2020-11-25

古代烧瓷器。

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灰陶。

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但由于器表无釉,所以叫它为“原始素烧瓷”。

延伸阅读

德化素胎瓷——“反瓷”


德化窑有一款没上釉的瓷器,业内称之为“反瓷”,民间管它叫“素胎瓷”,简称“素胎”。素胎瓷器现如今在德化制作的工艺瓷中甚为常见,在收藏市场能见到的素胎制品大多是民国晚期,更早些的素胎瓷器肯定有,只是笔者尚未碰见。民国时期德化素胎瓷以人物造型和文房用品为多,人物塑像如岳母刺字、花木兰戎装像、麻姑献寿等;文房用品如笔筒、笔插、水注等。那时德化瓷器成型工艺已经采取先进的活浆工艺,既省时又工整,素胎瓷亦然。素胎作品以本色即白色为主,也有加彩的,然白色最佳,最能体现作品的神韵。素胎瓷其优点显而易见,好处之一可以省去上釉这道工序不说还可节约制作成本。其次,没上釉的人物塑像更显清晰逼真和朴实素雅。有釉的作品往往有时施釉过厚,尤其是人物的五官以及细微处模糊不清,整体效果较为逊色。

定窑白瓷|素瓷雪色缥沫香 晶莹剔透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

白瓷

隋(581年-618年)、唐(618年-907年)是定窑全面发展的时期,以生产精细白瓷闻名,与南方的越窑比肩并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唐代北方各地许多窑场都受邢窑影响,因此在造型、釉色、装饰以及烧造工艺方面皆与其非常相似,正处于创烧时期的定窑也不例外。唐代后期,北方白瓷有两种:白胎白釉的瓷器与施化妆土的化妆白瓷,而定窑就是白胎白釉的瓷器的代表。北宋初期10世纪下半,定窑白瓷的器面有装饰划花条纹,但多为直刀细刻的线状花纹;外壁常雕刻多层莲瓣纹,作浅浮雕表现每瓣莲瓣均作中脊出筋;采仰烧,足端无釉,口缘满釉,但也常在窑烧前刮除口部一圈釉,或在烧成后口边琢去一圈细边。此期的定窑白瓷为模仿耀州窑与越窑而制作的。

定瓷胎色洁白,胎体坚薄,胎质细腻,不太透明,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面莹润如玉,釉色被形容为象牙白。定窑白瓷的胎土富含氧化铝,内含的助熔物质少,因此胎质坚硬,但不甚致密故透光度差。且烧成需较高温度,因此发明了大火塘窑炉、并同时是最早用煤为燃料的瓷厂。由于以煤做为燃料,故釉中含有微量的三氧化二铁,导致定窑白瓷呈色中带有黄味,釉色柔润透明。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造型活泼可爱,健康儿穿着衫裤及套上有花纹的锦缎长背心(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则素无花纹),趴在锦垫上,双脚往后交叉,一副悠哉状,令人疼爱。此枕以前、后模压制而成,再以刀剔刻脸部五官及衣著线条,使其表情更生动明确。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热涨而爆裂。釉牙白略带灰。

定窑白瓷

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给定瓷以极高的评价,把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认为皆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刘氏所言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

如何了解钧瓷柴烧、煤烧和气烧呢?


如何了解钧瓷柴烧、煤烧和气烧呢?近年来,随着柴烧钧瓷的恢复,煤烧窑口的增多,一些钧瓷爱好者探讨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哪种烧成方式最有收藏价值?有人说是柴烧,有人说是煤烧,也有人说是气烧,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钧瓷烧制工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自古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加之烧制极其复杂严格,这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重要原因。因此,钧瓷烧造“十窑九不成”。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钧瓷烧造的历史。宋代时钧瓷始于柴烧,金元时期开始出现煤烧,到元代末年由于煤炭浅层枯竭,深层煤炭不易开采,又改用柴烧。到了明代,由于南方瓷器崛起,北方连年战争,树木柴草被毁,燃料缺乏,大多钧窑停烧。直到清朝末年,钧瓷开始恢复,当时多在烧碗窑中带烧。后来又在炉窑内用蓝炭(没有烧透的煤炭,烟少易燃)烧制。20世纪50年代初,神垕的任坚工程师试建倒焰煤窑烧制钧瓷成功。从50年代初直至1994年,钧瓷都用煤烧。1994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试验液化气烧制钧瓷成功,该技术从防止空气污染,减轻劳动强度,改变钧瓷作品空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点,很快在神垕大多数窑口推广,并在实践中对气烧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所以市场上就出现了柴、煤、气烧三大主流钧瓷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种不同燃料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从工艺上讲,煤烧钧瓷劳动量最大。产品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装窑、铺烧、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焐火还原等,工艺最复杂,成品率也较低。其次是柴烧。由于柴燃烧火焰长,柴的质量比较直观,比烧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劳动量,所以劳动量相对小点,但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率比煤烧略高。气烧劳动量最小。不用匣钵使用现代抽屉窑或者梭式窑,无论温度、气氛都容易掌握,工艺难度小,成品率也高。从烧成的表面效果看,煤烧由于煤的质量差异,煤的成分复杂,燃烧时火焰较难控制,所以产品烧成效果比较丰富、凝重,从艺术表现上容易表现力量感强的作品。柴烧由于木炭随火焰与釉接触,使釉面 变化温润如玉,烧出的产品比较细润柔和。气烧钧瓷由于温度气氛容易控制,特别是当人们明白了钧瓷的成色成釉机理后,容易形成人们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柴烧钧瓷柴烧钧瓷窑炉特别是宋代双乳状钧瓷窑炉,双火煻增加火网面积,双火口轮流添柴,有利于在烧成过程中炉温平稳上升。柴燃烧快,燃尽后灰烬即落入灰坑,所以火煻内没有很厚的燃烧层。勤、快、少的添柴烧制方法也为炉温的平稳上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柴燃烧时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淡适宜,为釉料中的铜元素还原成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使作品最接近宋代钧瓷艺术效果的一种烧成工艺。

煤烧钧瓷煤烧钧瓷窑炉有倒烟、直烟、平烟等多种类型,内部结构和烧成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烟道出口所处的位置不同。煤燃烧时间长,不易烧尽,容易形成较厚的燃烧层。在下渣松动燃烧层时往往会引起窑温骤升。煤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大,火势猛烈,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度差别较大,这些客观条件在合理烧成制度的控制下,为窑变效果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釉汁在高温下的流动受窑温起伏和一氧化碳气氛浓淡的制约,也就容易出现曲线变化和色彩交融。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清代炉窑以碳作燃料,这里的碳指未燃尽的煤渣,俗称“蓝碳”,所以广意上讲也属于煤烧钧瓷一类。炉窑一次之烧一件产品,一次添加燃料烧成,用风箱通风控制窑温。这种独特的烧成方法和特殊的燃料,使炉内一氧化碳气氛相对较淡,不利于铜元素呈色。所以炉窑制品以天青、月白类单色居多。这也就形成了自然恬淡、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气烧钧瓷液化气钧瓷窑炉所用的液化气或天然气,纯净、少杂质,燃烧完全。火苗由喷火口控制,喷火口的大小多少都在人的掌控之中,是最容易操作的钧瓷窑炉。炉火的纯净,升温曲线的平和,为釉面的平稳呈色提供了空间。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如何了解钧瓷柴烧、煤烧和气烧呢?从1994年气烧工艺普及以来,气烧钧瓷多是明亮艳丽,这与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有关。由于去掉了匣钵束缚,大件异形体钧瓷也越来越多,釉色也愈加鲜艳夺目。这样,就是人们有个错觉:气烧钧瓷色彩艳丽但失之轻薄,没有煤烧厚重、柴烧温润。但真正掌握气烧技术,采用一些工艺手段,完全可以烧出煤烧和柴烧的效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了解钧瓷柴烧、煤烧和气烧呢?从收藏角度来说,禹州钧瓷艺术品的收藏,无论哪种烧成方式,首先要看的是作品的造型和窑变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文化背景、作者名气、尺寸大小、烧制难易都应是考虑的重点。当然,柴烧、煤烧作为一种钧瓷烧造的历史文化,也应是收藏的因素之一。

陶瓷名词:生烧与过烧


生烧的制品外观发黄、吸水率偏高、釉面光泽差而粗糙、强度低、敲打时声音浑浊。过烧时产品发生变形,釉面起泡或流釉。主要原因在烧成温度偏高或偏低,高温保温时间控制不当,装车密度不合理或烧成温差大等产生局部过烧或生烧。

汝瓷的胎质、釉色及烧造工艺


汝窑瓷器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俗称“香灰胎”;为了使器物外观完整,采用绝细的芝麻钉满釉支烧,因此器底仅见三至五个细如芝麻的支痕;汝瓷的釉面开有细密的本色纹片,釉下气泡疏稀、寥若晨星。汝窑瓷器最主要的特点,不以装饰纹样为重,而以釉色作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汝窑青瓷由于胎、釉中含铁量的恰当、烧成时还原火焰控制的适度,因而釉色达到了宋人所理想的境界。

汝窑青瓷器物的釉色呈现一种纯正的淡淡天青色,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数的一些汝窑作品来看,它们的色调变化不大,有的虽稍深些,有的稍淡些,即使有粉青、卵青、灰青之分,但呈色比较稳定,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调,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尊”釉色天青,仿佛雨过初晴的明朗天空。汝窑的烧造,可以说恰如其分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汝窑内有玛瑙为釉,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份也是氧化硅。汝窑青瓷天青色的形成,玛瑙这种贵重的釉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宋史》载:政和初,“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领镇界产玛瑙”。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资料也表明:“在窑址作坊附近除发现瓷泥料外,还发现玛瑙矿石,石质坚硬,颜色有红、黄、绿、白、蓝等。”由此可知当时宫廷用的官窑瓷器不惜工本,姿意挥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汝窑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乎绿色与蓝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谧的温和色彩,而蓝色则带有神秘的冷色。汝窑青瓷器物的天青色,既有蓝色之冷,又带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中、十分谐和的色调,这种色感正是当年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反映。汝窑主要是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赵佶是历史上著名的崇奉道教的一位封建君主,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观。道教的仪式中,献给天神的祈祷词,称为青瓷,更是表明崇信道教的教人对青色的崇尚。而汝窑天青色的幽玄、静谧正适合这种审美情趣。因此,汝窑器物所具的清逸、高雅的色泽,体现了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和宋代上流社会的风尚。

以汝窑青瓷为代表的宋代官窑器物之釉色素朴、清雅,也反映了宋代和唐代瓷器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风貌。宋代统治者鉴于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同时,大力推行文治主义。北宋建国后,虽出现一个时期内的相对安定,然而盛唐时期那样雄健尚武的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和享乐,带有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而产生的艺术情趣,强调平淡、自然之美,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在思想领域中,构成宋代社会哲学思想的基础是程朱理学,信奉理学的封建文人,追求平易质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神秘的哲理。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这种所谓的文人趣味,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汝窑青瓷器物不求纹样装饰,釉色以素雅、沉静为美,体现出宋代上流社会用瓷推崇理性美的特色。

宋代的文学一直以平淡作为审美要求的最高理想,平淡是要求作到平易而隽永、淡泊而含蓄。作为赵佶御用的青瓷器物,这种文学思潮必然反映到汝窑瓷器中来。以汝窑为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于素朴之中表现着内在心灵的意蕴,体现了北宋晚期以赵佶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审美追求。 (木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