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介休窑香炉

宋代介休窑香炉

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香炉 宋代龙泉窑瓷器鉴别

2020-03-18

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宋代山西介休窑香炉造型别致,施釉均匀,白中泛黄,色泽莹润,釉面带有密密麻麻的细小开片,做工精美,格调高雅,是我国古代香炉发展中比较少见的。过去,有人将此炉视为灯具,但陕西耀州窑博物馆将其作为香炉展出。还有人认为这尊香炉可看到唐五代时期,但我觉得在断代时还需留有余地,毕竟介休窑烧造高峰期在宋代。

这尊香炉高10.5厘米,面上直径11厘米,香炉的口沿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宽度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谐。炉心为圆形状,深约6厘米,内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当时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迹。底座呈喇叭口敞开,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还遗留三只烧制时所用的支钉。整个器物分成三层,由小及大,十分规整。香炉器物虽不大,却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则。看上去大气高贵,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赏心悦目。

这尊香炉的外形的确很像新石器时代或先秦时期的陶豆器具,也与商周时代的青铜豆相似,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它与陶豆、青铜器皿有一定的关系。

陶豆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造型多为浅盘、高圈足、浅钵形、喇叭形、镂空形等,这是马家浜文化的特色。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为环太湖流域母系时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从陶豆开始,到青铜豆,始终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终是祭祀礼器组合中重要的一员,在“禮”字的组成中,“豆”也是主角,这充分说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据考证,陶豆主要用来盛放“菜”。在古代陶钵才是个人使用的餐具,与现代饭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状浅而小,不同于盛“饭”的钵,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盘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区别,这是稻作农耕社会派生出来的生活方式,也是东方饮食文化的传统特点之一。高而稳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视觉效果,又与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夹“菜”,古人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

我在撰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曾到介休窑考察,它位于晋中洪山镇,1957年搞农田水利时被偶然发现。专家认为介休窑的白瓷烧制水平、烧造规模、历史影响略逊于定窑,但它烧造的器物白度较高,经科学测试为78.3℃,胎质细腻,透亮坚硬,敲击声音清脆,烧造温度应在1300℃左右,几乎可与现代白瓷媲美。具有“小家碧玉”的风范。

碗、盘和盏等器物的装烧方法多采用支钉垫烧,在器物的圈足上一般都垫有3个小支钉,支烧时钉尖朝下,依次叠放,烧成出窑后,碗、盘和盏等器物的内侧会留下3个细小的支烧痕迹,这种支烧方法为介休窑所独有,也是我将这尊香炉看为介休窑香炉的原因所在。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悠久的晋中名窑——介休窑


去过榆次、太原之后,继续随同陈老前往介休窑一行。该窑位于山西省中部的介休县洪山镇(一名洪善镇)。1956年陈万里先生为考察山西琉璃的历史和文物曾赴晋中一带做过初步考察,发表了《谈山西琉璃》一文,对现存的元、明、清时期山西琉璃文物以及过去与今日烧造琉璃的著名工匠姓名和传记都作了简要的介绍。这次特意到介休去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也可以说是他写这篇文章后继续迈出的又一步。正如他在该文结束语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

(一)元代的已经有了实物,元代以上的可能会发现。这对于山西琉璃的怎样生长起来,有着极重要的关系。我希望能够得到元代以上遗物的实证。

(二)此种琉璃究竟与所谓唐三彩、辽三彩有什么相连,与洛阳所发现的唐代琉璃瓦是否有继承的关系?

(三)晋南一带在明代所制作的所谓“法华”的东西(即黄绿紫的三种色釉)是否就是琉璃窑里的产物?

就是这三点,我觉得已经很有意义了。我先以这一小篇文字发表,作为大家来共同研究山西琉璃的开端。介休窑虽然不以生产琉璃、法华闻名于世,但在当地庙宇如位于城内著名的“后土庙”就保存很多明清时期的琉璃和法华文物。据说该庙早在南北朝时期曾加修建,后因地震毁灭,元代又重建。现有殿堂、器物,如琉璃屋顶、脊瓦、兽头、影壁等多处建筑构件,乃至殿中祭器如香炉,烛台等或为琉璃或为法华制成,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多为明清之物,式样、品类都很齐全。有些器物的釉色堪称紫如紫晶,黄似金箔,绿如翡翠,蓝似宝石,精彩非凡。加以石雕、砖雕工艺方面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图一),也可以作为古陶瓷识真辨伪、决疑断代的参考。仔细浏览意境深邃,令人留连忘返。特别是有幸在陈老的亲自指点和讲授下,不啻参观了一处精品荟萃、历史悠久的博物馆,补上了生动难忘的重要一课。可惜的是当时无条件拍摄彩色照片,且又经过文化浩劫,以前的专业笔记、图画多已散失,仅能凭回忆与残余照相略加记述而已。介休的名胜古迹甚多。例如因晋国贤人介之推被焚死而闻名千古的绵山以及其山麓附近的源神庙、回銮寺等。其中与古陶瓷关系密切的除上述的后土庙外,以源神庙的几块碑记最为重要(图二)。源神庙又称源泉庙,建庙时间不详。据当年抄录的明万历十九年《新建源神庙碑记》称“庙之作亦莫得莫得其详。惟□书至大二年创建暨洪武十八年重修。……已又得一石刻视之,题曰源神碑记,进士赵泯撰文,……兼殿中侍御史徐斌贝撰铭碑称:至道三年重建神堂,大中祥符七年建碑。用是源神庙当自宋以前已有之。……”看来自宋元、明以来屡加重建。庙位于县城东南约13公里的洪山脚下。洪山为绵山支脉,洪山泉的水流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历历可数。附近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洪山镇窑址就在其旁边不远。寺院内《源神碑》文中记有“诗伯道仙,玩水爱山。钓叟樵翁,寻溪绕涧”等语,可见自古以来即是一处登临游览的胜地。另一碑刻为清代光绪十八年所立《碗窑行公议条规碑记》,文中明确记载有“惟磁器首属我洪山也,日方于何时,自唐朝末、宋代初而后开设碗窑久矣”等语。结合当地人们传说介休窑尚有唐代瓷器,看来这一段记载对于我们明确介休窑的历史上限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7年5月为编写《中国陶瓷史》,我与冯先铭同志再去介休窑考察时,会同山西省轻工业局陶瓷专家水既生同志等一起前往。仅凭两次取得所见瓷器残片特征看来,其上下限至少是始自宋初直至清代。因此在《古今中外陶瓷汇编》第七章清朝窑器第二十六节内记载说“介休窑,在今山西省龙凤村,胎釉呈黄白色,并有白釉墨彩者。”而在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内却有介休窑历来不见记载的说法。综观我们在洪山镇窑址所获瓷片(图三),主要有白釉、黑釉、黑釉印花、白地绘黑花或赭色花、白地绘划黑花、珍珠地划花、赭色地剔划白花、黄、褐釉印花以及绞胎瓷等,不但品类繁多,而且有的制作十分精巧。从工艺技法上看,与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多有一定的联系(图四)。其中白瓷为主要产品,有印花、镂雕和彩绘等装饰,以盘、碗居多,印花纹饰尤为精美。如印花白瓷盏内多印有缠枝花卉,而在盏心与圈足处各有三个小支钉痕,是其特殊的作法。曾见有人在窑址采集的一件婴戏牡丹纹印模残件,上有婴孩抱一小猫随身在串枝花下与同伴捉迷藏,栩栩如生,活泼可爱,为历来所仅见。当时用铅笔拓出轮廓,后又委托友人代为绘成图案(图五右),留作研究之用。此外,如青、褐釉印花盘、碗也以缠枝花卉为主,有的还印婴戏划船纹,生动之至(图四右),亦属罕见之作。此类富有地方制瓷的工艺特色之外,在采用叠烧法,盘心一圈露胎无釉的作法上,则与附近的榆次窑乃至陕西耀州窑金代制品相似。至于其白地绘划黑花以及白地绘黑花或赭花与珍珠地划花的作品(图五左)虽在外观上近似磁州窑风格,但仔细对比,在釉色、花纹和胎质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此次考察中,当地的同志获得一件白地绘紫红色花纹大盆残片,色调鲜艳夺目,为磁州窑制品中未见之物,印象颇深。此外如图四中间的一片赭色地剔划白花纹枕残片乍看好似当阳峪窑制品,然而相比之下,则无论在釉光亮度与釉色白度乃至刻线力度上前者均显得黯然失色,苍白无力,似又稍逊一筹,却与继之前去考察的浑源窑同类制品颇为相近。除上述各种器物残片外,当地同去者有人还在窑址拾得一些制作甚精的残器。例如白釉细瓷小瓶,白釉细瓷大贯耳瓶,珍珠串边白釉小人、小马,珍珠串边黑釉瓷片等。特别是一件白釉小盒盖纽,全用小瓷球雕成状似串珠精巧异常。其它如白釉镂空高足碗、黑釉高足小碗、白地绘黑花高足碗也属少有之物。此外如绛釉白边白里小碗,与河南鲁山、宝丰所见的白釉绛色口边的作法相反。而且还有个别绞胎瓷片,只是花纹色浅并不规整,与榆次胎瓷有所不同。后者用手抚摸花纹凸起,当地名之为“陈格瓷”,是否工匠名尚待考证。

另在介休文化馆见一当地出土的黑釉荷叶形小瓶,在荷叶形口边高出部位上凸出小瓷珠共五粒,造型特殊别有风格。据该馆同志告知“当地磁窑沟也有窑址,并有出土物。村西窑较为古老,但已不见窑址。村东窑多出黑瓷。”但是前往寻觅的结果,仅见有少量的白地绘黑花瓷,且为明清时期之物,并有大量的黑釉粗瓷,时代也较晚。问及老农,据称“当年有四十八座窑,今多翻埋在住房下面”云云。因当天下午即将乘车赶去霍县考察,匆忙中拣拾少许而归。

记忆中尚有一事令人难忘。在洪山镇窑址浅挖瓷片时,先铭同志不慎被蝎螫伤手指疼痛难忍,而在缺医少药的当时只得陪其夜话熬过通宵。此事曾有人在《紫禁城》杂志著文报导并附瓷片照相。虽属偶然伤害,然而联想我们多次考察各窑址时,为寻觅珍奇瓷片往往不顾周围是否布满荆棘或埋没在牛粪下边,因此经常被旁观的人怀疑或讥讽为“气迷心”(精神病患者),除在当时付之一笑外,于今想来犹不禁莞尔而自觉欣慰,惟恐年老力衰难得重温旧梦了。

介休窑瓷器值得收藏投资吗


介休窑又称为洪山窑,其窑址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镇一带。介休窑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北方民窑之一,目前根据可考资料普遍认为介休窑的创烧是在北宋早期。自创烧时起,介休窑瓷器制作在为断烧情况下一共延续了一千余年,这在北方瓷窑中是比较少见的。

宋代时,介休窑虽然是民窑,但是介休窑所生产的大量瓷器,不仅用于满足国内尤其是山西省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还有一部分进贡宋朝王廷,更有不少出口辽金地区。介休窑瓷器生产规模日渐壮大,一度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柱。当年宋朝宫廷定下五大御窑时,本来介休窑也在备选之中,奈何其所处位置在中原与辽金交接不远处,不具备地理上的掌控优势,因此没能入选。但是要论宋代瓷器生产的兴盛情况,后代研究瓷器的人往往将介休窑纳入“宋代九大名窑”的范畴。

介休窑的瓷器生产受到定窑及磁州窑的影响最大,其次受到建窑和耀州窑的影响亦颇多。介休窑自宋代开始就大量生产白釉瓷器,也兼烧黑釉瓷、白釉黑花瓷和褐彩瓷等,各类瓷器以日用器具占绝大多数,如碗盘、盆罐、杯壶等。

在胎釉上,介休窑瓷器不论哪种釉色,胎体均呈浅褐色,施釉如出一辙的近底、不满,圈足一般采用平切且足内无釉。在装饰技法上,介休窑瓷器主要有印花、划花、剔花,釉下彩绘和镂雕等手法。白釉瓷装饰技法除釉下彩绘外,以印花和划花居多,纹样主要是枝花卉及婴戏牡丹一类。其布局、线条具有较为明显的定窑特色,但是不如定窑装饰那样讲究均衡对称。黑釉瓷器也多采用印花装饰,也有不少釉下黑彩划花,即在施有黑釉的瓷坯上描绘图案,花纹成铁锈色,属于比较明显的模仿建窑黑釉瓷的作品。

那么,介休窑的瓷器在当前的收藏市场行情如何,值得收藏吗?一般来说,如果是明确的可以确定瓷器的窑口和年代,那么它的市场价格都不会很低。比如,元代介休窑黑釉瓷碗一对,这样时间、出身都很确切的瓷器,它即使只是一件普通民用器物,价格也在2、3万元左右。最近几年,很多藏家在关注历代官窑的同时,对于介休窑这样的地方窑口也很重视,市场上的需求量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因此,介休窑瓷器也能分得一杯羹,少数瓷器的成交价也很令人惊喜,如2018年9月,亚洲维瀚玛国际拍出了一件口径7.8cm的介休窑斗盏,最终获价72.6万元。当然,更多的介休窑瓷还不能达到这个价格,普遍在小几万左右。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藏品承载的更多是文化素质和历史内核,收藏不仅时看它值钱不值钱,更要注重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藏品升值的关键。

钧窑香炉怎么鉴定断代


艺术品的断代是一件很让人悲痛的事情,它不仅意味着艺术品的消失,更意味着某种艺术手艺传承的消失,因而,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对艺术的保护。不过,在过去,还没有艺术保护意识,因而有不少现在看来犹如天工巧做的作品已经无人能做出来,比如钧窑香炉。那么,钧窑香炉怎么断代的呢?

我们都知道,钧窑是非常有名的一种窑窖,钧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出名,国外也是很有知名度,很多外国友人对其也是赞不绝口。钧窑瓷器的数量本身就很少,钧窑香炉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在现代,钧窑香炉的价格非常高,甚至达到了有市无价的程度。

钧瓷为北方青瓷系统,它是自然窑变形成的一种瓷器品种,不仅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更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因而钧瓷问世之后,深受世人的喜爱和珍视,甚至一度成为皇家贡品,非达官贵人不能用。

钧瓷开始于唐朝,据说是受唐花釉瓷的影响衍变而来的,到了宋代的时候,钧瓷烧制工艺已经渐趋成熟,制作出来的钧瓷也是十分精美,深受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在宋徽宗初年,钧瓷成为皇家贡瓷,为其发展提供了良机。

因为是皇家贡瓷,所以,并不计较成本和工时,所以,在烧制精品方面出现的非常多,尤其是好的送入宫廷,坏的直接打碎深埋,这就导致真正流传下来的钧瓷非常少。

宋元时期,中国与国外的交流非常频繁,尤其是有很多东西都流传到欧洲受到西方人的喜爱,钧瓷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头脑的人看到商机,便招揽大量能工巧匠烧制钧瓷,卖给西方的来客,赚到大笔的利润。在这些能工巧匠中,有一位姓宋的匠人,被称为小宋。

小宋的手艺非常好,制作的钧瓷深受喜爱,为主家带来大量的财富,从而更加器重小宋。不过,到1307年,海山王继承王位成为元武宗之后,信佛的小宋却有了出家的念头。但是在元代,匠人是不能改业,也不能出家的。虽然不能出家,但是小宋却给寺庙烧制了很多供器,其中就有钧窑香炉。

然而可惜的是,两宋的灭亡以及钧窑的停烧,导致钧瓷受到重创。再加上钧窑香炉的烧制工艺并未完整的传承下来,后人能烧制钧窑香炉的很少。所以,到了元代后期,钧瓷基本停止烧制精品,大多都是生活用品,所以,像钧窑香炉这样精美的瓷器就不再出现。

清朝建立之后,钧瓷虽然也曾复苏,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再加上当时重视生产日用,钧瓷烧制也是偶然,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钧瓷艺术才慢慢焕发新机。

宋代钧窑


钧窑始见于北宋,终于元,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虽属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工匠们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并批量生产,一改青瓷独步前朝的局面,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宋钧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宇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 "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字体工整,刻工精美。

钧窑洗 宋 □ 径 28.8厘米

估价 :RMB700000一1000000 成交价 :RMB825000 钧窑尊 宋 18.4X22X21.2厘米

河南禹县出土,为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通体施釉,器里壁为月白色,器外上半部为天蓝色,下半部为紫红色,器身有 "蚯蚓走泥纹" 钧窑月白出戟尊 北宋 高26.1厘米

此尊仿青铜器式样,广口外撇,鼓腹,高足呈台阶状外侈,颈、腹、足部堆贴出戟纹。造型端庄凝重,气势雄伟,纹样简练大方,典雅精细。器物胎骨厚重,胎质坚硬,通体施月白釉,釉面滋润肥腴。

山西介休窑陶瓷特展在北京举行


由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晋中市文物局主办,深圳社科院文物研究所、晋中道莅艺术馆等多家文博学术机构协办的“中华名瓷*千年介休窑十二至十四世纪的山西介休窑陶瓷特展”启动仪式今天在北京保利大厦举行。展览将集中展示古代陶瓷20多件组,均为介休洪山窑的上乘之作。

此次介休洪山窑古陶瓷特展,是山西陶瓷专题系统研究展示的开山之作,必将引起学术界和收藏界对介休洪山陶瓷乃至山西陶瓷的研究和重视。特展既是对保护、整理、研究和展示地域性珍贵文物实践的有益探索,也是对介休洪山窑口千年历史的整体回顾,对延续三晋历史文脉,提升山西文化品位,促进介休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介休人文荟萃,风景如画,是驰名中外的“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三贤故里”。介休陶瓷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艺术成就极高。介休瓷品类繁多、工艺精湛,以白瓷为主,尚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瓷,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装饰题材有花卉、动物、人物、诗文等,不但种类繁多而且生活气息浓厚。特别是介休洪山窑的白瓷,其白度白、胎体薄,烧造方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其吸水率、透光率都在全国白瓷中占首位。

据悉,本次特展在北京启动后,将在山西省晋中市及介休市巡回展出,并择机在全国展出。

宋代瓷器香炉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收藏价值的高低


“烧香拜佛”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烧香这个行为早在拜佛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在历史上也是出现了很多盛香的器物——“炉”,包括宋代瓷器香炉等等,那么这种器物的出现真的只是为了焚香吗?

一、香炉的历史起源

我国香炉最早是从商周时期出现的,“鼎”就是香炉的前身,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青铜器物,而青铜鼎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一开始主要是用来进行烹饪食物的器物,后来才慢慢的演变成了祭祀礼器。

在中国数千年的香道文化中,香炉最为主要的作用有两种,第一种是放在室内用来盛放香薰;第二种是放在室外作为佛家祭器使用的。一直以来,老百姓都喜欢焚香奉炉,希望能够保佑平安,或是获得凝气安神。而在佛教中,香炉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作为焚香的器物,也是佛教中的比丘十八物之一。

二、材质、窑口不同,收藏价值也有所差异

宋代瓷器香炉的珍藏价值不仅仅是包含了它所含有的丰富的历史底蕴,同时在造型和艺术方面也是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受到最近几年中人们对于收藏香炉热情的刺激,使得香炉的收藏投资更加吸引人,在各大拍卖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香炉,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都是有了较大的占比。

其中,宋代瓷器香炉除了在国内的市场十分的受喜爱之外,外国友人对香炉的热情也十分的高涨,受到了众多收藏者的热捧。2006年在伦敦索斯比所拍卖出了一个宋代瓷器香炉,虽然在最初的估价上还没有超过两百万,但是在最后却303.42万元的价格获得了成交。

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虽然说民窑所制造的香炉在价格上不是很高,但是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那些有投资意向,但是在资金上不是十分充足的投资者,小编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民窑瓷香炉作为出发点。

有不少官窑的宋代瓷器香炉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而被收藏于博物馆中,所以官窑作品很少会出现在市场上,价格也是十分的高,所以民窑宋代瓷器香炉就成了一个香饽饽,受到了广大收藏者的喜爱,对于后续的价格走势上更加的看好。

宋代瓷器香炉精品鉴赏及价格参考:

1:北宋定窑白釉扣口弦纹三足奁式炉,尺寸:13厘米,估价:HKD 2,800,000 ~ 3,500,000,成交价: HKD 18,1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宋初,士大夫经科举遴拔为官,取代世袭权贵执政治国,理学大兴,崇尚鉴史以修德。此炉形制古雅,仿高古铜奁,正与当时流行之理学相乎。尚古之风盛及瓷业,宋匠常依古玉及青铜器形制瓷,递衍递嬗。本例式样可溯至汉;汉有鎏金铜樽,熊形足,配兽首衔环耳,附盖,可见一熊足兽纹樽例,铸有「温酒樽」铭,知其为酒器,并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造」字,即制于公元前26年,图见李学勤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5:青铜器》,卷2,北京,1986年,图版217,另录鎏金铜酒樽一例,下配承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版236,应为东汉光武年制(公元25-57年),腰间环饰三道弦纹,口及底沿又各添饰弦纹,与此炉别无二致。此类三足奁式炉自宋风靡,今犹不衰,定窑弦纹奁式炉更乃经典。

2:北宋官窑青釉三足炉,尺寸:高11.2厘米;口径17.4厘米,估价:RMB 6,000,000 ,成交价: RMB 7,700,000 ,成交时间:2006.09.24,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年金秋珍品拍卖会。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著名学者叶軮在其《垣斋笔衡》中有这样的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说:“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时的京师既汴京,目前对汴京官窑尚无定论。有人甚至认为汴京官窑并不存在,也有人认为汝窑就是汴京窑。还有人认为,明以前的官窑并不是官办御器厂,而是由朝廷遣官到厂地监造,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凡贡入禁中的瓷器,就称官窑器。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此件官窑青釉三足炉,美观大方,造型古朴,庄重大气,鬲式鼎炉,彰显大气,器满施釉,釉层细润,开片稀疏,釉色粉青,胎釉及制作工艺,均具有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对此器的确切年代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北宋官窑,有的认为是南宋官窑。但无论如何其是一件官窑器毫无疑问。本公司经多方组织专家鉴赏,均认为属于官窑早期产品,受汝瓷风格影响较多。此件器物的出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弥足珍贵。

3:南宋官窑鬲式炉,尺寸:宽11.4厘米,估价:HKD 2,200,000 ~ 2,800,000,成交价: HKD 4,660,000 ,成交时间:2018.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本炉造型少见,炉身呈瓜棱形,为仿照青铜鬲器而成。通体施厚润灰青色釉,米色大开片,底有六枚小支钉痕,排列成圆形,三足底部无釉,露出紫褐色胎土,为典型南宋官窑样式。

4:宋龙泉弦纹三足炉,尺寸:高9.5厘米,估价:RMB 1,35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512,000 ,成交时间:2008.12.05,拍卖公司:北京德隆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秋季拍卖会。

筒式香炉,三足承托,胎体厚重,器形雄伟。通身施青釉,器身以凸起弦纹作式,错落有致,器物完美,存世极少,实属罕见。

5:南宋龙泉窑三足小琴炉,尺寸:高4.6厘米;直径9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322,5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琴炉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文房用具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对象。中国社会自古重视音乐,孔夫子制六艺其中就有“乐”。古代宴乐场上、文人学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为了营造高雅清香的环境,同时也为了便于计时,在弹、吹乐器时都要燃香助兴,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起了一个极雅的名字“琴炉”。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要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雅致。此炉,焚香用具,也可作陈设之用,器形小巧,亦可掌中把玩。敛口,扁圆形筒腹,三柱足,胎质细白缜密,炉器通体施粉青釉,釉水均匀亮丽,釉色粉嫩。炉造型饱满端正,釉色莹润光鲜。三足设计精心巧妙,为炉中佳品。

6:南宋/元龙泉青釉鬲式炉,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HKD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1,187,5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7: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尺寸:高10厘米;口径12.8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943,000 ,成交时间:2017.12.23,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板沿口、束颈、丰肩、圆鼓腹、下承分档三足。满施粉青釉,釉层肥润,釉面清澈晶莹,为龙泉窑典型的石灰碱釉。宋代的龙泉窑高等级器物往往是不惜工本烧制而成,其中特别是一些薄胎厚釉器,采用多次上釉反复素烧,最后主温烧成的工艺制品,此炉造型古朴,釉质温润如玉,宝光内敛,呈色深浅适度,碧如翡翠,青绿可人,此器即是其中的成功佳作,为龙泉窑青瓷中的珍品,传世罕见。

8:宋朝龙泉窑鬲式炉,尺寸:高10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840,000 ,成交时间:2007.08.2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钤印:邃古(朱文)、石世藏六(白文)。

宋代官窑器在生产宫廷所南非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受当时盛行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亦流行仿青铜器式样的器皿,此炉的造型是仿照青铜器鬲的形制,敞口,折沿,短颈,圆腹面,下承以三足,炉颈,腹通过曲直的线形对比,突出了器物饱满圆润的特点,炉的腹部由堆贴凸起三棱纹线延至足部,逼真的模仿了铜器出筋的装饰效果。宋代的官窑往往是不惜工本烧制而成,其中特别是一些薄胎厚釉器,采用多次上釉反复素烧,最后主温烧成的工艺制品,此炉造型古朴,釉质温润如玉,宝光内敛,呈色深浅适度,碧如翡翠,青绿可人,此器即是其中的成功佳作,为龙泉窑青瓷中的珍品,传世罕见。带后配银流金镂空花卉纹。配日本木盒,盒盖内写:“绿银寒舍,牡丹唐草文官肉雕刻。平安藏六造”。外盒盖面写:修内司官窑,袴腰香炉。

宋代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因地属古耀州得名,也叫铜川窑。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洁晰。常见纹饰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缠枝菊、把莲(一把、两把、三把的都有,有的还印上 "三把莲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树、鹊竹、水草、忍冬、龙纹、凤纹、狮、虎、鹿、犀牛、蛾、飞鹤、游鸭、鸳鸯戏莲、莲池游鱼、水波游鱼、仙人骑鹤、飞天、弥勒佛、婴戏等。边饰主要是莲瓣纹、回纹,也有堆贴雕塑龙、兽、力士、猴、荷叶、人物等。

耀州窑纹饰以花卉为主,以婴戏纹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卧于花丛中的,有荡于花枝间的,有戏水的、夺球的,活灵活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荷叶式高足盘、喇叭口瓶、葫芦形执壶、多子盒、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北宋耀州窑的碗身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满釉,工匠多拿着底足蘸釉。耀州窑虽属民间瓷窑,但制作非常规整,釉色很漂亮。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有大量上乘之作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耀州窑印花五鱼图碗 宋 11.5*5.6厘米

估价:RMB1O000一15000

耀州窑的印花装饰自北宋中期出现,至晚期时大量发展。与定窑精细入微风格不同,耀州窑的印花具有洒脱活泼的特点。纹样一般表现为阳纹,图案清晰,构图严谨满密。 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 北宋 18.3*14.3*12厘米

这个青釉倒装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是宋代瓷器精品的一个代表作。壶形如鸭梨,上面是双蒂式假壶盖,顶端与一侧腹间是飞凤形的提梁,另一侧是贴塑的一对母子狮。母狮张口作为流口,小狮子在母狮腹下吸吮,形态生动。壶腹部是剔刻的缠枝宝相花纹,下面是一仰莲纹,装饰饱满,布局很多。底心有一大孔通腹,倒置可灌水,正置滴水不漏,奇巧无比。 青瓷牡丹萱草纹瓶 北宋 48.4*7.5厘米

耀州窑的地位很高,在文献山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记载。刻花纹饰曾受越窑,龙泉窑刻花青瓷的影响。刻花题材丰富,牡丹纹是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在瓶、盘,碗、罐等器物上都可见到。纹饰采用刻花、划花、模印和堆塑多种形式。刻花和划花主要是用全属或竹做成的工具,在未完全于透的器皿坯胎刻划出各种花纹,用不同的纹饰衬托形象的立体感。该瓶器身满布缠枝茎叶的萱草纹,两面以两朵大牡丹花为主题,上下两道弦纹,布局严整。刀法生动流畅,犀利洒脱,刚劲有力。造型为小口。短颈、溜肩,身秀长,是宋代梅瓶的标准样式,可算是耀瓷中的珍品,令人百看不厌。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估价:RMB20000----40000

龙泉窑始烧于南朝,于南宋极盛,青瓷质量最好,还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体优美,光素无纹,釉色极佳。龙泉窑莲瓣碗 南宋 17*7厘米

估价:RMB28000

此碗口略内收,弧腹小圈足。外壁隐约凸起莲瓣纹。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晚期的瓷器上已画现刻划简单的连瓣纹,以后渐多,成为传统纹饰。 龙泉窑三足鬲炉 宋 高11厘米

估价:RMB100000----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铜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颈短且直,腹扁圆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龙泉窑塔式瓶 宋 高18厘米

估价:RMB40000----60000

此瓶造型新颖别致,器上部作琮式,下部呈塔式,下附四如意足。器身纹样采用印花工艺而成,纹样以纤细的阳纹线条和凸起的阳纹块面图案组成。通体青釉明亮光澈,凸纹釉薄处微呈灰白胎色,足端露胎处呈赭红色。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介休窑香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介休窑香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