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黑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重新认识黑釉瓷

重新认识黑釉瓷

黑釉瓷器鉴别 古代黑釉瓷器 黑色釉瓷器鉴别

2020-03-18

黑釉瓷器鉴别。

黑釉瓷器作为出现较早的瓷器及南北各地均大量烧制的品种,民间流传甚丰,但是除了有官窑背景的黑定、黑建瓷外,其他黑釉瓷似乎不为人所重。我想可能有如下原因:首先,黑釉器大多数为民间生活用瓷,烧制的窑口多,产量大,是生活必需品,黑釉瓷在古代可能像现代家庭厨柜里的白瓷印花碗一样普遍。其次,由于黑釉瓷产量大,市场需求旺,所以大量的黑釉瓷都不及同时代其他品种瓷器精细,以至于有人将黑瓷与粗瓷划上了等号。另外,黑釉瓷器形制比较少,装饰方法单调,这也是由它们的服务对象及用途决定的。但这些并不等于黑瓷无精品,近些年来,我收藏了些历代黑釉瓷,其古朴庄重的形制与釉色让我颇为着迷。

金代浑源窑黑釉剔花罐(图1)。此罐断代断窑明确,主要得益于专业文献的对照。此罐从造型、纹饰、胎釉各方面都与我国曾发行的邮票《中国瓷器——磁州窑》其中之一相似,此罐广口,短颈,鼓腹,圈足,高20.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0.5厘米,口底相若,颈部双耳对称与口沿平齐,耳以凹纹线分两半,罐内外满釉,底足无釉,足内无釉,胎质粗,厚重,罐体中心一周搔地留黑,饰以缠枝牡丹。整个罐显得古朴厚重,端庄大方,既是一件实用器,也可以作为陈设器。

辽代黑釉剔花皮囊壶(图2)。此壶来源于山西北部(宋时属辽地),此壶体模制,提梁捏塑,竹节状,黄白胎,施黑釉,中有酱色斑点,平底足不施釉,修足工整无垂釉。壶内无釉,壶身两侧凸棱内搔地留黑,各有折枝菊一朵。壶高17厘米,底足椭圆,口径3.3厘米,形体较小,显得小巧秀气,为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用具。

宋元时期黑釉梅瓶(图3)。此瓶也具有地方特色,模制薄胎,梯形口,丰肩,收腹,圈足不甚圆,黄白色胎,略显赭红色,通体施黑釉带茶叶沫色,底足无釉,足内满釉,瓶内无釉,此瓶高约32厘米,口径约3.2厘米,足径约8.3厘米,整体比例协调,清秀,亭亭玉立,颇合诗人欣赏品位。

宋代吉州窑玳瑁釉盏(图4)。北方地区少见吉州窑器,此两只碗大小相似,风格相同。盏薄胎,胎色黄白质细腻,盏内施青黄色玳瑁釉,窑变成多种色调,如细丝,斑块,变幻莫测,因叠烧有一盏心有窑粘。盏外壁黑釉中条带状玳瑁纹放射状排列,盏外壁施釉不到底,下方积釉厚,小圈足,足壁薄,足心浅无釉,此盏口径为12厘米,底足径2.5厘米,高约4.5厘米,与北方窑普通黑瓷盏相比,体小,胎薄,质轻,风格迥异,多次观察后觉得好像盏内壁原有贴花装饰,可能因为烧窑时未掌握好火候而未烧出纹样来。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黑釉瓷器与典型黑釉窑口产品的价值


元代瓷器被人记住最多的,非青花莫属,而黑釉瓷则相对较少地被提及。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元代的青花瓷烧造技术进一步成熟,尤其是更烧出了青花釉里红这类精品;另一方面,黑釉瓷的烧造自宋晚期后的确逐步衰落,到元代时甚至出现了南方黑釉瓷窑口基本停烧,仅部分颇具规模的北方窑口仍继续烧造的局面。这也造成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元代流传下来的黑釉瓷以北方器物为主,绝大部分都是北方民间黑釉瓷用物。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也正是这样一件元代的、北方民间的黑釉大缸。这件大缸器型较高大,造型为经典缸形——缸口直径大于底足径,缸身上部三分之一处向外呈圆鼓状,下部往内收,釉色厚润光亮,缸身釉面稍有不平整,整体保存状态堪称完美。并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件大缸还具有些微的窑变特色,属于元代黑釉瓷器中非常少见的。这一类的元代大缸,目前市场流通价格普遍在1~3万元之间,而这件大缸的拍卖估价则要高一点,为5万元。这首先是因为它的保存实在太完整了,几乎没有损耗性的瑕疵;其次就是它烧出了釉色窑变,这是比较能增值的地方。但是年代的限制也是比较大的,如果这个缸出自宋代,那价格一般都要几十万,就因为出自元代,黑釉瓷已经势微,烧造水准较此前的确有所下降,加上在北方器物中,这类形制的大缸既典型又比较常见,故而价格也无法攀升。

那么据此来看,在黑釉瓷发展鼎盛时期的传世器物自然价值更大,如果是典型窑口的,价格还要增长。目前公认的比较典型的几个黑釉瓷窑口,一个是磁州窑,一个是建窑,还有一个就是吉州窑。磁州窑是北方民窑体系中最大的,也是黑釉瓷生产最突出的典范,大众对它的了解相对多一些,因此这里我们主要说一说建窑和吉州窑。建窑在宋朝专攻黑釉烧造,以茶盏数量为最多。其黑釉瓷的美是一种反向的瓷器之美,不同于瓷器发展中追求色浅、胎薄、瓷细、体轻、装饰美等规律,建窑一直倾向于用厚重的形体与深沉匀净的釉色来凸显黑釉瓷大雅趋俗、大巧如拙的美感。并且在工艺上以不变应万变,即胎土、釉料和烧制技法基本沿袭不动,但在器物的外观上,点线面的组合变化多端,迎合时代特色而有千变万化的姿态。

吉州窑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黑釉瓷窑口。吉州窑的兴盛在唐宋时期,与建窑一样,元代基本就断烧了。吉州窑最大的特色是发明了独特的黑釉木叶贴花装饰,这在其他窑口是不可见的。在彩绘艺术上,吉州窑与磁州窑倒是有较多的相通之处,除类似磁州窑技法的彩绘外,吉州窑还有特征鲜明的剪纸贴花、虎皮斑、釉面剔刻花、月影梅等装饰技法,纹饰图案多见民间生活现象和传统吉祥图案。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建窑或吉州窑黑釉作品,一般都是宋朝的,很少见元代的,如有号称明清时代的则要注意基本为仿品。就2017年的拍卖情况来看,品相、保存俱佳的建窑黑釉瓷器的普遍价格都在百万级别,中国嘉德拍出的一件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价值为354万元,香港蘇富比在2015年和2017年拍出的两件南宋-建窑黑釉兔毫茶盏则分别取得308万元和364万元的成交价格,这也可以看出其升值空间还是比较良好的。吉州窑黑釉瓷的形制更多,价值高的也不在少数,早在2014年左右,宋朝吉州窑出产的木叶纹茶盏或小碗,单只拍卖成交价格就可以达到100余万元了,今年6月拍出的这一件宋代-吉州窑黑釉长颈瓶,最终更是以2838万元的高价成交。

乐山西坝窑黑釉瓷初探


西坝窑位于距乐山市约20余公里的五通桥区西坝镇。该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骚站,人称“西坝水码头”。窑址分布于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打鬼塆、圆通寺等地。绵延约5公里,主要集中于庙沱村一带。

西坝窑发现后,文物部门有关专家对其进行过调查和初步研究,陈丽琼《乐山市古窑址调查》一文中称其为“西溶窑”,而多数民间收藏者则习惯上称其为西坝窑或乐山窑。当时调查范围较小,所获标本有限,多数器物均较粗糙;窑址附近的一些古董小贩常将收集的一些伤残黑釉器物经修补后在成都古玩市场出售。由于窑址所出器物多为残品、废品,致使西坝窑瓷器常给人以粗丑印象。同时,一些比较精致的西坝窑器物却被误认为四川其他窑口的产品。因而,西坝窑瓷器长期以来不受重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非常有限。

通过窑址实地考察,并观察大量的民间流散器物,我们发现西坝窑其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宋元窑址。从调查情况看,西坝窑的分布范围广泛,可见当时生产规模很大。窑址附近的路边和田边地头散落、堆积有大量窑具和瓷器残件,窑址所在的山坡和树丛中,堆积尤其丰富,遍地可见各种窑具、煤渣和瓷器标本。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仅对庙沱村的响水洞和深水沟两处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响水洞附近堆积的窑具、瓷器残件和煤渣很多,分布范围也较广。其中路边的一座窑包保存已不完整,地面已被开辟为菜地。从堆积的断面看,此处的器物多为宽圈足、外底中心凸起、里心带涩圈的浅腹敞口碗,口沿带流的束颈壶,以及匣钵等。

从器物特征上看,此处窑址的年代较晚,应为元代至明初。

深水沟距离响水洞约500米,窑址位于山坡上,山下有一条自然冲刷形成的山沟。窑址面积也较大,各种窑具、残器和煤渣从山底到半山腰均有分布。堆积多为粗糙的元代器物,其中混杂有少量宋代器物,器物特点与响水洞窑一致。经再三寻找,终于在地势较高的山腰处发现了单纯的宋代堆积。宋代器物以各种形式的盏为主,此外还有瓶、罐、盘等。窑址中还发现有几件黑釉堆塑龙纹罐残件,其中还发现有与其他器物粘在一起的黑釉堆塑龙纹罐的器盖。这类黑釉堆塑罐在四川及重庆各地都有出土,数量较多,民间俗称“鬼罐”或“老钱罐”,其用途是装纸钱灰入葬,对其窑口和年代则说法不一。窑址调查表明,西坝窑是这种黑釉罐的烧造窑口之一。考古发掘材料显示,这种黑釉堆塑罐大量出土于明代墓葬中,说明西坝窑下限可晚至明代。

西坝窑的器型丰富多样,主要有碗、盘、盏、碟、瓶、堆、钵、壶、炉、灯、高足杯、水孟和堆塑罐等,多数器型与四川、重庆两地宋元时期的其他黑釉瓷窑产品大体相似,但也有自身显著特征。从造型上看,西坝窑部分碗、瓶、钵、壶、炉、罐等器物的造型比其他各窑的同类器物造型都要大很多。

黑釉瓷工艺发展与收藏价值


说起中国瓷器,大部分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可能都是烟雨朦胧,纯粹欲滴的青花瓷或者明丽华美,流光润泽的各式彩瓷,而宁静深邃、俊豪端稳的黑釉瓷则不太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实际上,黑釉瓷是我国传统瓷器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品类,尤其是在民间生活上的运用,可以说自创烧起,贯穿始终。

目前普遍认为黑釉瓷的创烧最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因为在东汉墓葬中,已经出土了部分黑釉瓷器,并且发现了德清窑的东汉及三国遗址。在当前已经发现的黑釉瓷窑口遗址中,专家发现黑釉瓷的烧造与青瓷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工艺上的共通点比较多。

但是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最突出的是黑釉瓷的胎体瓷质比不上青瓷细腻,瓷器断面粗糙并且有明显的颗粒。虽然这个时期的黑釉瓷也有精、粗之分,并且由于烧制温度高而胎釉结合紧密,但整体制作水平都不高,器型非常简单,釉层厚薄不均,甚至在物件底部常常出现蜡泪痕聚积现象。

不过随着手工艺发展,黑釉瓷也进入了提升阶段,即两晋和南北朝时代。以德清窑为代表的黑釉瓷窑口,烧制技术已近日渐提高,黑釉瓷产量增加。这个阶段的黑釉瓷器,胎体材料的含铁和钛的量较高,所以大部分可呈砖红色、浅褐色或紫色。同时,为了达到器物釉面滋润,色黑如漆的效果,这个时期的黑釉釉层都上得比较厚,因此有乌光闪亮的感觉。从器型来看,这个时期黑釉瓷主要是碗盘、壶罐、盆钵、香炉、灯盏一类,总体涵盖面还是很广。但是装饰仍然以器物口沿、肩部或腹部简单的弦纹为主,还没有出现复杂的图案。

唐、宋辽金及元,是黑釉瓷发展的繁荣高峰时期。这个阶段的黑釉瓷窑口分布地区广泛,瓷器品种丰富,器型多样,质量提高明显,纹饰内容多变,且器物整体带有非常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此时的黑釉瓷,一般胎体厚重坚致,釉色黑亮润泽,跟同时期的青瓷、白瓷等发展水平一致。最突破的是在唐代时它打破了品种的单一,从以前的纯黑釉器件,次生出大量花色黑釉瓷器,即花黑釉,并且在宋代生产中不断丰富。建窑、吉州窑作品就是最杰出的代表,有鹧鸪斑、兔毫、玳瑁、剪纸贴花、木叶纹等品类。而这种大量的生产,也是当年瓷器外销需求的一个真实写照。

到了明清,黑釉瓷就逐渐衰落了,青花、斗彩、粉彩、珐琅彩等成为主流。黑釉瓷烧制规模急剧减小,数量骤减,大多只是小型窑口烧制供民间生活使用,不再具有花黑釉时期的盛况。

目前市场上黑釉瓷价格最好的,自然是唐、宋辽金和元这个黑釉繁荣阶段的,最好是官窑出品。前几个月,一件高仅为17.2cm的宋代的吉州窑黑釉长颈瓶,由台湾中正拍卖行上拍,最终拍出了2838万元的超高价。近日,一件元代黑釉铁锈斑纹碗,在2018年澳门拍卖会上就取得了638万元的成交价。宋代黑釉瓷真品,工艺和品相俱佳的,一般价格都很高。像2017年香港蘇富比拍卖拍出了一只价值1450万元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葵式盘。同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出的一件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黑釉铁锈花花叶纹玉壶春瓶也是拍出了716.5万元的不俗价格。可见,黑釉瓷的收藏热度有增不减,价值颇高。

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


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兔毫盏是建窑当时烧造的一个主要品类。真品典型的兔毫盏为翻边束口,底足无釉的。胎为乌泥色。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黄、白、褐、蓝等几种窑变色,分别称为金毫、银毫、蓝毫等。也有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称的。

要鉴识真伪,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朴,大小适宜,线条自然流畅,修胎随意大方。端在手上,散发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总之,古韵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难感受。

再观其胎体。真品上手较沉,有压手感。乌泥胎胎质坚致,修胎随意有力,虽粗糙却自然。圈足虽是玉环式,但较浅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须手捏圈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这样,在圈足边缘的胎面上,有时会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另,圈足内沿可常见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因高温烧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脱落。这一点,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镜下可见呈肥腻状,这是时间造成状态,所以无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镜下是做不出肥腻的玉质感来的。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够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坚,有一种沉重感。

很主要的一点是观其釉面。真品的黑釉盏,由于运用浸釉法施釉,盏放正之后,釉水会从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状。高温烧造后,口沿釉水较薄,多呈黄褐色。从上到下釉水渐次变厚。兔毫流淌下垂,呈现出一种浓淡深浅,上浓下淡,曲弯而不规则的状态。纹理流畅而均匀。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出金红色的光点,兔毫发出金、银,或蓝色的光芒。釉色肥厚,有玉质感。仿品因胎釉提炼不够,杂质偏多,因此,釉较难烧出应有的光芒和色彩。仿品黑釉窑变的效果勉强,兔毫的感觉不强。釉面显干燥,放大镜下感受不到肥腻的玉质感。窑变的兔毫条应是向下快速流动的痕迹。但仿品因胎釉配比和窑温控制不当,铁质过多(真品胎中铁质含量在9%以上,烧造窑温在1300度以上),导致流淌受阻现象。真品垂流痕迹有如烛泪,厚而没有规则,参差不齐。仿品过于薄,过于整齐,不自然。

宋代黑釉盏一般都是出土器。经过千年土中腐蚀,釉面用手摸起来应有一种扎手感,放大镜下可见坑坑洼洼的麻子状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的可见露胎之处。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镜下可见兔毫凹陷于黑釉之下,这就是时间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强酸腐蚀处理,使整个釉面受损,变得木死无光,没有温润之感。也有用金刚砂或砂纸打磨口沿做旧,仔细观察,可以识破其做假伎俩。

同样,鹧鸪斑油滴盏也可大致运用上述方法来鉴定。真品的油滴盏器身布满斑点。呈金色、银色、蓝色、黄褐色等,大小不一,排列有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盏的束口处放大镜下可见呈色干燥,有自然开片。釉面上的油滴处,在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结晶状,也有开片。但黑釉底色上则没有开片,这也是建窑黑釉的一个特征。底足露胎,虽粗糙,却有肥腻感。仿品釉水垂淌常显无力,有火爆气,或经做旧后,木死无光。放大镜下常见不到开片,底足也没有肥腻感。油滴的色彩变化不多。而真品的色彩变化丰富多彩。这种窑变现象的不充分,说明仿制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古人的窑变技术。油滴盏仿制较难,因此,市场出现仿品,鉴定较之兔毫盏要容易一些。仔细辨别,不难分出真假来。

唐耀州青瓷和黑釉瓷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名瓷之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从大量出土的碎片和实物表明,“耀州窑创烧于唐,烧制黑釉、青釉、白釉瓷器。入宋后,青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北宋中期以后为鼎盛时期”。

关于耀瓷器物的种类和器型、胎釉的时代特征、生产工艺以及艺术装饰手法已有详细的报导,除了早期的有关论文之外,近期有关这一论题的报告亦时有发表。一说耀瓷始烧于晋,其主要论据以《德应侯碑记》为基础,但至今未见晋代所制的实物,此说尚需等待耀窑晋代产品出土才能成立。

耀瓷终烧于元或明弘嘉间。70年代经过研究,耀瓷的生产工艺开始恢复。目前铜川市有关瓷厂已经生产出质、量俱佳的现代耀瓷制品。

耀州青瓷的传世珍品不少,散藏于国内外有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实物照片亦多见于大型彩色图册。多以高身刻花缠枝牡丹纹瓶和矮身刻花牡丹莲瓣壶为代表,色青如橄榄绿,都是宋代的传世品。但唐代的耀州青瓷尤其是唐耀州黑瓷则极为难见。黄堡镇1972年出土的一件黑釉贴花塔式盖罐;盖顶塑一小猴,形象极其生动,可谓无价的杰作,已有照片发表。此外,可以在法门寺出土的陶瓷珍宝中看到唐代的耀州黑釉茶碗(外口沿带指沟的茶碗残片)和唐代的耀州青瓷碗(碗外侧有莲辨刻花)。

宋代耀州青瓷曾进行过化学和结构分析的研究,其窑炉及窑具也有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的是铜州市黄堡镇出土的唐代耀州青瓷和唐代黑釉瓷。

唐代耀州青瓷和黑釉瓷的工艺特色

综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实物和碎片,可以从外观看出唐代耀州窑青瓷和黑釉瓷的工艺特色。

就青瓷而论,其胎质比较细腻,按胎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胎,其断口外观似郊坛官窑胎。另一类为灰白胎。所有残片断口的胎色都按此两类浓淡衍化而成。胎质坚致,击之清脆有声,即所谓“击其声,铿铿如也”。釉色以橄榄绿为主,更甚者呈黛绿,淡而泛兰者则绿如春水,胎面上先施有化妆土者则随化妆土浆的浓淡而形成一系列从灰绿、灰黄以至奶油黄色的青瓷器物。

按照生产工艺条件的不同,唐耀州窑有一系列的产品:

①在黑胎上直接施以透明釉者成为黛绿色的青瓷。一般外釉不到底。典型的器物有葵口大碗。有些则在葵口处的器身上还有凹入的压痕。釉色的深浅受胎色的直接影响。髭大碗外口沿以下约20mm则先涂了一圈稀薄的化妆土浆再上透明釉而呈淡绿色一圈。

②以稀薄或浓厚的化妆土浆在素胎上描绘各种花纹,然后再上极薄的透明釉(其厚度在断口上甚至肉眼难以分辨),成瓷后由于胎色淡白,无化妆土处呈浅绿,有化妆土的花纹呈淡黄,很有美感。有些器物则不绘花纹而在葵口口沿内外随意涂沫一宽阔的圈,远看好像呈另一种色彩。

③胎内外均施一层较厚的化妆土,胎外的不到底,然后再上一极薄的透明釉,成瓷后釉面光洁清亮,釉色呈奶油黄,器物的实例有玉壁底的浅王戋。过烧者因釉与化妆土充分反应而呈酱黄色;部分地区为胎所吸收而干涩,故釉面略有凹凸不平。欠烧者则成为无光的枯叶之色。

④在淡黄色薄胎上施化妆土外罩透明釉,然后再绘以绿彩,成为另具一格的奶油色绿彩器物,有灯盏和小水盂等。

唐耀州青瓷已有刻花和印花的装饰,大多在胎上刻印菊花、菊叶、秋叶等花纹或者以竹篦划出许多平行的水波纹;有些甚至划圆形的单线沟纹。一些碗的外壁则划出距离较远的几条阶梯状弦纹。典型器物则刻有莲瓣纹。然后再上透明釉,釉层较厚,但都在1mm以下。

由此可见,由灰白到黑色的一系列胎,不施或施以浓淡不一的化妆土,或以化妆土在素胎上绘画花纹、刻印或不刻印花纹,再施透明釉而烧制成上述一系列从黛绿、橄榄绿、兰绿、浅绿以至奶油黄等唐代耀州青瓷。

这里顺便提一下,耀州青瓷胎釉之间的一层所谓白衣,其生成原因是比较简单的,涂有化妆土者当然是化妆土层无疑。设有涂化妆土者主要是胎釉间高温反应生成的钙长石析晶层。钙长石与其他熔体析晶的原理一样具有提纯效应,析晶时排除了部分氧化铁于两侧而起“漂白”作用,故大可不必争论,不要仅见前者样品而否定反应层之说,亦不必只见到后者而一概否定化妆土层说。

唐耀州黑釉瓷亦有黑胎和灰白胎之分,外部施以乌黑光亮的黑釉,外釉不到底。常见器物有带把短颈侈口水壶。亦有只施内釉的小碗;还有猴马等小玩具以及胡人陶笛或魔头哨子。这些器物多为灰色炻胎,也有在炻器素胎上以黑釉描画或点缀花纹的,例如歙口圆钵和小盒等。黑釉一般色泽纯正,深黑光亮,疏布棕眼,发现了釉面似铁锈状毫纹的残片。此外还有酱色釉,为壶、罐等物,有通体施以茶叶末釉的水注和器皿。此釉的断面呈棕色,故亦应属黑釉一类。

值得注意的是,耀瓷遗址中也发现有黑底白花瓷制的羯鼓,与鲁山花瓷无异。器物外施黑釉,涂白色斑块或弦纹。器内施酱色釉,这是考古学家们的新发现。

另一个新发现是耀州窑有黑釉剔花填白的陶瓷工艺。这是至今别的中国陶瓷窑所没有的。其器物有蟹爪菊花纹黑釉剔花填白壶残片。

实验结果和讨论

从考古部门提供的唐代残片中,我们选取了若干种作为第一批研究,其外观如图1所示。1号试样(即表1的TYZ1,余类推)是奶油黄釉加绿彩的灯盏残片。5号是釉下以淡化妆土彩绘的青瓷残片。6号是釉下以浓化妆土浆点彩的青瓷碗残片。9号是黑釉剔花填白瓷,是蟹爪白菊纹的壶身残片,17号是奶油黄瓷浅碗残片,可以看到胎、化妆土和透明釉的三个层次。这些试样都比较小而且釉层和化妆土层都很薄,无法用传统方法进行化学分析。我们用分析电镜的能量色散X线谱仪来分析试样的胎(B)、釉(G)、彩(G、C)和化妆土(En)的化学组成,结果列于表1。可知唐代耀州窑釉也是高CaO釉(CaO分子分数为0.7~0.9),胎质并不富SiO2。

上述试样磨制成超薄光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详细观察可以取得与工艺参数密切相关的结构讯息。结合化学组成和X线衍射结果就可以综合地阐明每一类瓷器的工艺特征。

我们首先讨论黑釉剔花填白瓷。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剔花的地方不到底,乘余厚度约为400μm,其上为所填的化妆土层。因此,从垂直釉面的切片来看,从上到下的层次是化妆土→黑釉→胎、釉与化妆土和釉与胎之间的界面发生反应而形成了一层连续的钙长石析晶层,如图2所示。黑釉清沏透明,因铁含量一般而呈微黄色。偶有小颗粒的残留石英。由于富CaO并且属于钙釉,所以具有一般黑釉与胎反应产生钙长石层的共同特点。

化妆土有类似瓷胎的显微结构。它具有四种主要的物相,即残留石英,高岭残骸,钙长石粗大晶团和TiO2、Fe2O3,当然还有玻璃相。石英的颗粒比较细小,多在10μm以下。TiO2、Fe2O3则以数μm以下的孤立小团体和更细小的孤立颗粒四处散布,钙长石粗大晶团处于化妆土的表面随机分布,数量只有几丛,不会太多;但可以说明此化妆土原料含有一些颗粒较大的CaCO3矿物,烧成时与原料中其他矿物反应生成的。按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Al2O3·2SiO2·2H2O→CaO·Al2O3·2SiO2+CO2↑+2H2O↑

可知,与它反应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的确,在正交偏光下看到了许多高岭石残骸。最难得的是,找到了一些非常典型的所谓高岭蠕虫。因为良好的高岭土中高岭石的微细晶体都层叠成一长串,如用硬币堆垛成一长串那样,经地壳的压力扭曲成蠕虫状,烧成后莫来石按平行高岭石晶面的方向析晶,故其垂直晶面的切片在正交偏光镜下转动载物台时,由于消光明暗的变化好像一条活的蚯蚓一样,国际显微学家称它为“高岭蠕虫”,如图3所示。这就说明化妆土用的是一种典型的高岭土,其中还含有一部分游离石英颗粒和一定量的熔剂矿物。以胎式计算,高岭石的RO2/R2O3=2。再看表1中9号试样的化妆土,此值超过2说明其中含有游离石英。式中0.25mol的熔剂量是生成玻璃相的主要来源。显微镜下极少发现云母类残骸,估计熔剂矿物主要属蒙脱石类矿物。

黑瓷的胎亦属炻器类,其中可以看到许多高岭残骸,不时发现它的扇形的大颗粒,在正交偏光镜下转动载物台时呈现波状消光。高双折射的Ti、Fe氧化物成数μm的小团细分散于胎中。偶然发现个别较大的,约10μm大小的金红石喋状双晶;证明TiO2多以金红石微晶独立存在。Fe氧化物呈暗色甚至不透明,暗场下呈灰红,故可认为它们多以Fe2O3+Fe3O4矿物微粒混合存在,残留石英没有熔蚀边;仔细找也难找到长石残骸。

图1中17号的一只奶油黄色浅盏我们认为仍应属青瓷。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最上面的一层为透明釉,是一种均匀的玻璃相,其中有少数的残留石英和釉泡;厚度<200μm.其下为一层化妆土层,厚度<450μm.釉一土界面上反应生成钙长石细分散而不完整的析晶层,其中一些成小针状.化妆土层遍布着<15μm的残留石英小颗粒,其他为亚显微云雾状微晶,在口沿附近才发现有高岭蠕虫.Ti\Fe氧化物细分散,玻璃相较少。X线衍射谱与此相应,证明其中只有石英和莫来石晶相。再下层为胎,它与化妆土的界面难分辨,但是石英的粒度极为悬殊,胎中石英大多在120μm以下尺寸比化妆土的石英约大10倍;镜下仔细观察时看到了胎釉中间的一层细石英带,才能分辨。此外小心寻找,能够找到边界完整,莫来石析晶良好的长石残骸。胎的X线衍射谱与化妆土相类似,只是含量有所差别;从表1的胎式看也说明两者的差别并不大。

1号奶油黄瓷灯盏与此类似,不同的是釉-土界面的钙长石析晶层厚约20μm,比较完整而连续。化妆土层较厚,约≤450μm。绿彩处无特异性结构,化学成份与青釉甚似,只是含CuO量高;故其呈绿色是铜的作用。铜的两价离子进入釉玻璃的结构网络而成溶液型的呈色。

6号试样是以浓化妆土浆在釉下点彩的手法进行装饰的。故与整体涂化妆土的器物一样。所以不同者就是在有化妆土处,釉-土界面与胎-釉界面一样生成了均匀析晶的钙长石层,延绵了整个釉下表面。化妆土与胎结合极佳,镜下也很能难区别,只有从石英的粒度或在层间偶有小气孔时才能发现。

图1中的5号试样是以稀化妆土浆在釉下进行妆饰的,在显微镜下反而易于鉴别。由于用的是稀浆,其中的石英颗粒极细,大多在<10μm,但数量不多,矿物相主要是高岭残骸。Fe、Ti氧化物均匀细分散分布。化妆土层较薄,约在100μm以下。化妆土与釉发生反应,由于是高CaO釉(~17wt%)故在层间生成钙长石,厚约40~50μm.胎的结构与其他试样类似,根据唐耀瓷胎的所有试样中的石英颗粒都未见明显的熔蚀边,长石残骸量虽甚少,但其边界完整清晰,其中的莫来石析晶良好等结构因素判定,唐耀瓷的烧成温度不会超过1200℃.

结论

唐耀州窑利用当地原料制成炻器型胎,以含少量熔剂矿物和游离石英的高岭石质瓷土为化妆土改善胎面糙度并且使用此类化妆土作为一种釉下装饰的手法,使用高CaO透明釉料施釉,制成一系列从黛绿、橄榄绿,釉下化妆彩和奶油色瓷等一系列的唐代耀州青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鲜明的工艺特色,以这种高岭石型瓷土在黑釉剔花上填白也是其他中国瓷窑所未有的独特镶嵌工艺。可惜入宋以后逐渐衰落,使用化妆土的工艺消亡而为刻花、印花所代替。

陈显求 李家治

表1 唐代耀州青瓷和黑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

NO

K2O

Na2O

CaO

MgO

MnO

CuO

Al2O3

Fe2O3

SiO2

TiO2

Total

TYZ1

B.

1.61

1.34

1.17

0.0627

0.31

0.23

0.34

0.0183

0.90

0.64

1.10

0.0589

0.94

0.56

1.60

0.0854

26.64

14.12

17.94

0.9578

1.84

1.29

0.79

0.0422

66.37

31.19

75.86

4.0510

1.39

0.83

1.19

0.0638

100 Wt%

Elements%

Mol%

0.2253:5.1148 B.F.

TYZ1

Y.G.

2.42

2.01

1.62

0.0677

0.21

0.16

0.21

0.0090

16.02

11.37

18.05

0.7524

2.30

1.38

3.60

0.1501

0.63

0.50

0.50

0.0208

12.18

6.46

7.55

0.3147

1.90

1.33

0.75

0.0313

64.34

30.24

67.70

2.8214

100 Wt%

E%

Mol%

1:0.3460:2.8214 G.F.

TYZ1

G.C.

2.42

2.03

1.62

0.0635

0.36

0.27

0.37

0.0142

15.56

11.15

17.82

0.6864

2.30

1.39

3.66

0.1409

3.06

2.47

2.47

0.0951

10.82

5.79

6.82

0.2627

1.75

1.24

0.71

0.0272

62.67

29.78

66.50

2.5606

99.03 Wt%

E%

Mol%

1:0.2899:2.5606 G.F.

TYZ5

B.

2.69

2.23

2.00

0.1033

0.43

0.32

0.48

0.0249

0.47

0.33

0.58

0.0300

0.70

0.42

1.22

0.0628

25.59

13.57

17.60

0.9068

4.12

2.88

1.81

0.0932

63.65

29.92

74.27

3.8277

2.33

1.40

2.04

0.1051

99.98 Wt%

E%

Mol%

0.2210:1:3.9328 B.F.

TYZ5

G.

1.57

1.30

1.05

0.0419

0.09

0.07

0.09

0.0038

17.49

12.42

19.56

0.7831

2.75

1.65

4.28

0.1712

12.71

6.74

7.82

0.3131

1.56

1.09

0.61

0.0246

63.50

29.85

66.32

2.6545

0.33

0.20

0.26

0.0103

100 Wt%

E%

Mol%

1:0.3377:2.6648 G.F.

TYZ6

B.

2.30

1.88

1.68

0.0866

0.21

0.16

0.24

0.0122

1.29

0.90

1.58

0.0812

0.83

0.49

1.42

0.0729

27.05

14.16

18.92

0.9414

2.64

1.83

1.14

0.0586

65.06

30.19

74.67

3.8433

1.90

1.13

0.98

0.0507

101.28 Wt%

E%

Mol%

0.2529:1:3.8940B.F.

TYZ6

G.

1.95

1.62

1.30

0.0625

0.10

0.07

0.10

0.0048

13.86

9.84

15.49

0.7463

2.47

1.48

3.84

0.1851

0.03

0.02

0.03

0.0012

11.94

6.33

7.34

0.3537

1.13

0.79

0.45

0.0214

68.25

32.08

71.25

3.4322

0.26

0.16

0.20

0.0097

99.99 Wt%

E%

Mol%

1:0.3751:3.4419G.F.

TYZ6

En

2.87

2.38

2.17

0.0915

0.17

0.13

0.19

0.0081

3.34

2.37

4.23

0.1788

0.30

0.18

0.53

0.0222

33.29

17.66

23.22

0.9805

1.03

0.72

0.46

0.0195

57.12

26.87

67.62

2.8554

1.78

1.07

1.58

0.0666

99.90 Wt%

E%

Mol%

0.3006:1:2.9220 G.F.

怎么鉴别宋代建窑黑釉瓷器?


怎么鉴别宋代建窑黑釉瓷器?

在习惯上,人们把福建地区生产的瓷器,都称之为建窑瓷。在建瓷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建黑”和“建白”两种瓷器。前面说过,“建白”指的是明代德化窑的白釉瓷器;而“建黑”,就是指宋元建阳窑烧造的黑釉瓷器。建阳在宋时属建州管辖,故称建窑,或称建阳窑、乌泥窑。这是狭义的“建窑”概念。建阳窑始建于晚唐,至两宋达于顶盛,到元代就逐渐衰落。其实,所谓建窑黑釉瓷,建阳水吉镇一带是它的主要窑场,除此,在宋元时期,同在福建的崇安、松溪、光泽、泰宁、建宁等地也都在烧造。唯宋代时,建阳窑烧造的黑釉茶盏无论数量或质量,均位居第一,著称于世。建窑也因此而跻身于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建窑除黑釉瓷外,也生产青釉、白釉、褐釉等其他瓷品。此文主要讲一下对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辨识要领。

在宋代时,饮用的白茶是通过半发酵的方法制成的膏饼。饮用时先把膏饼碾成粉末,再放入茶盏,沏入初沸的开水,水面即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宋人认为,泡沫越多,则茶叶就越好。文人好事,遂以斗茶来比试取乐。于是,斗茶之风骤起,后来从民间又传入皇室,皇室、官员也纷纷以此为乐。在这种情况下黑釉茶盏便应运而生。因白茶入黑盏最便于观色。建窑烧制的黑釉盏一度成为皇室斗茶的专用茶盏。其中的名贵品种如兔毫盏、油滴盏、窑变釉花盏等更是成为进贡皇室的贡品。这些贡品中,部分茶盏的底部刻有“供御”、“进琖(盏)”字样的,便是当年准备进贡的贡品的见证。据已故专家冯先铭先生生前考据认为:宋徽宗赵佶斗茶时使用的茶盏就是建窑的兔毫盏。

黑釉盏,在当时不是只有建窑一家在烧,比它创烧略晚的吉州窑也在烧。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在品种上,吉州窑要远比建窑丰富。建窑的主要产品是兔毫、油滴、曜变和鹧鸪斑釉花盏等几种,而吉州窑除了这几种以外,尚有玳瑁斑、木叶纹、玳皮釉、虎皮釉、彩绘纹、洒彩纹、剪纸贴花等多种。但是,据当地资深研究专家近期研究发现,建窑发展到南宋,已拥有两大系列的产品。一是自然窑变类。产品包括兔毫、油滴、曜变、柿色、乌金盏等多种;二是人工装饰类。从装饰材料看,有氧化铁装饰、乳白釉装饰、草木灰装饰、描金银装饰等四种;从装饰方法看,有点装饰、线装饰、图案装饰、文字装饰等四种。因此,说吉州窑品种要远比建窑多的说法,看来需要深入研究。那么,如何区别吉州窑和建窑瓷,我以为,主要还是要看它的胎色和胎质。建窑用的是乌泥胎,胎色黑灰或紫黑,胎质较紧密厚实,沉着无光;而吉州窑胎质较疏松,界于瓷陶之间。胎色主要是米黄和土红两种。

建窑的胎体都是厚重坚致。其底为浅玉环圈足,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可见旋坯纹。建窑器物以碗盏居多。其造型口大足小,状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口形,以敞口为多。建窑施釉器体内外均施,以浸釉法为主,外部施釉不到底,下面露胎。这是为防止施釉过满,釉水垂流,造成粘连而产生废品。因釉厚垂挂,在黑釉盏的外面下方,常可看到因釉水流动而凝聚成的滴珠状的釉块。

下面主要以兔毫盏为例,说一下辨识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一些要领。

兔毫盏是建窑当时烧造的一个主要品类。真品典型的兔毫盏为翻边束口,底足无釉的。胎为乌泥色。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黄、白、褐、蓝等几种窑变色,分别称为金毫、银毫、蓝毫等。也有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称的。

要鉴识真伪,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朴,大小适宜,线条自然流畅,修胎随意大方。端在手上,散发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总之,古韵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难感受。

再观其胎体。真品上手较沉,有压手感。乌泥胎胎质坚致,修胎随意有力,虽粗糙却自然。圈足虽是玉环式,但较浅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须手捏圈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这样,在圈足边缘的胎面上,有时会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另,圈足内沿可常见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因高温烧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脱落。这一点,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镜下可见呈肥腻状,这是时间造成状态,所以无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镜下是做不出肥腻的玉质感来的。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够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坚,有一种沉重感。

很主要的一点是观其釉面。真品的黑釉盏,由于运用浸釉法施釉,盏放正之后,釉水会从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状。高温烧造后,口沿釉水较薄,多呈黄褐色。从上到下釉水渐次变厚。兔毫流淌下垂,呈现出一种浓淡深浅,上浓下淡,曲弯而不规则的状态。纹理流畅而均匀。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出金红色的光点,兔毫发出金、银,或蓝色的光芒。釉色肥厚,有玉质感。仿品因胎釉提炼不够,杂质偏多,因此,釉较难烧出应有的光芒和色彩。仿品黑釉窑变的效果勉强,兔毫的感觉不强。釉面显干燥,放大镜下感受不到肥腻的玉质感。窑变的兔毫条应是向下快速流动的痕迹。但仿品因胎釉配比和窑温控制不当,铁质过多(真品胎中铁质含量在9%以上,烧造窑温在1300度以上),导致流淌受阻现象。真品垂流痕迹有如烛泪,厚而没有规则,参差不齐。仿品过于薄,过于整齐,不自然。

宋代黑釉盏一般都是出土器。经过千年土中腐蚀,釉面用手摸起来应有一种扎手感,放大镜下可见坑坑洼洼的麻子状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的可见露胎之处。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镜下可见兔毫凹陷于黑釉之下,这就是时间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强酸腐蚀处理,使整个釉面受损,变得木死无光,没有温润之感。也有用金刚砂或砂纸打磨口沿做旧,仔细观察,可以识破其做假伎俩。

同样,鹧鸪斑油滴盏也可大致运用上述方法来鉴定。真品的油滴盏器身布满斑点。呈金色、银色、蓝色、黄褐色等,大小不一,排列有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盏的束口处放大镜下可见呈色干燥,有自然开片。釉面上的油滴处,在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结晶状,也有开片。但黑釉底色上则没有开片,这也是建窑黑釉的一个特征。底足露胎,虽粗糙,却有肥腻感。仿品釉水垂淌常显无力,有火爆气,或经做旧后,木死无光。放大镜下常见不到开片,底足也没有肥腻感。油滴的色彩变化不多。而真品的色彩变化丰富多彩。这种窑变现象的不充分,说明仿制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古人的窑变技术。油滴盏仿制较难,因此,市场出现仿品,鉴定较之兔毫盏要容易一些。仔细辨别,不难分出真假来。

黑釉瓷器的特征与辩伪


黑釉是我国古代瓷器的釉色之一,其釉面一般呈黑色或黑褐色,因为其氧化铁的含量为百分之八左右,所以在釉层加厚到一点五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一点五毫米,经过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黑釉瓷主要在东汉中期出现,但是当时烧制出的釉色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厚薄不均匀,在其瓷器表面的底凹处会聚集着很厚的釉层,这种现象仅仅到东晋时期,东晋时期烧制出的黑釉釉面光润度非常强,其色泽就像黑漆般耀眼,直到唐代时期的黑釉才开始盛行,但是在制作的工艺工艺上却没有得到进步,反而是在清朝时期在纯净的黑釉上加入了各种低温釉色彩,使得黑釉成为五颜六色的衬托。黑釉瓷主要分为油滴釉、兔毫、玳瑁釉等多种类型,在器型上和外观颜色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

油滴釉是黑釉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品种,其特点主要是在其瓷器的釉面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银灰色的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因为形状非常像油滴,故得此名。油滴釉主要属于结晶釉,在烧制的过程中铁的氧化物在某处富集,冷却时这些地方就会呈现出过度饱和的状态呈现,在宋代开始烧制的它具有典型的建窑特色,光泽感非常的强。而兔毫则可以说是在黑釉中最为名贵、价格最高昂的一个品种,它主要是将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的带到釉面并且在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下,通过釉层之间的流动形成的条纹,等其冷却后便可以从中析出赤铁矿的小晶体,因为其原料以及烧制工艺的复杂程度较高,所以说留存至今的兔毫瓷器较少,收藏价值和价格更高。

玳瑁釉主要是在其黑釉瓷器的釉面呈现出黑色和黄色交织混合,其色泽的光润感较强,其釉面的胚体是通过含铁量较少的瓷土烧制而成,在胚体还是生胚的时候将其入窑之后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在重烧一次,其釉层就会呈现出龟裂、流动、密集、不规则的斑纹,但是这类玳瑁釉的瓷器数量现存较少,出土的数量很少,目前仅仅只有在广西地区有它的身影。

正是因为黑釉瓷的稀有、独特,才造就了它今天的地位。由于制作精美、造型、釉色为上等的瓷器太少了,导致现在我国的黑釉瓷器市场大多都是由现代仿制而成的,一般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辨认:一是观其胎质,不同的朝代其胎质特点不同,以山西南部窑口其胎质细腻且轻薄,造型也比较优雅;二是通过其瓷器的釉色,以山西为例,它烧制出的黑釉瓷器大多会出现流油的现象且为片状,由于窑的地理位置以及温度不同也会导致其瓷器发生改变,釉质细密的其釉色就会较纯正,以上两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进行分辨。

宋代建窑黑釉瓷特征及收藏价格


在众多黑釉瓷里,建窑黑釉瓷的名号可谓震耳发聩。尤其是正处于发展繁荣、成熟时期的宋代建窑作品,往往在拍卖市场上展现出非常令人惊喜的一面。2016年,香港苏富比在春拍上拍出了一件南宋-建窑兔毫茶盏,最终获价584万元整。而同年底由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在海外秋拍上拍出的一件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盌,更是以1170万的成交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些拍出高价的宋代建窑瓷器,一会儿是兔毫,一会儿是油滴天目,它们属于建窑黑釉瓷中的什么品种,又为何能拍出如此高价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建窑。建窑,创烧于唐代,中心窑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建窑以烧黑釉瓷著称,在宋代时烧造情况尤为繁盛,技艺相当纯熟。当时,建窑虽不在五大名窑之列,但其精品多有进贡内廷。北宋皇帝徽宗就曾经赞美建窑黑釉瓷,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宋代建窑所产的黑釉瓷,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其他器型瓷器。其中,由于宋代斗茶风尚,建窑烧制的茶盏最多,亦最负盛名。建窑黑釉瓷所用的釉,是一种含铁量高的高温结晶釉,在1300℃以上的窑火中,釉质产生独一无二的变化,形成各种釉色。以这些釉色特征来看,宋代建窑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瓷器,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类。

①黑釉曜变盏:所谓曜变,是从日语化用而来,指的是一种高温下一次烧成的耀斑。曜变釉色的特点,是在黑色釉面中自然浮现着大小相近但不规则圆形斑点。这些斑点以群落的形式分布,并且周围有红、绿、蓝等彩色光晕,在阳光照射下,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黑釉曜变盏是宋代建窑黑釉瓷中最珍贵的品种。

②黑釉油滴盏:在古代又称鹧鸪盏。这种釉色,最大的特征就是在黑釉面之中,出现斑点状纹路,如同鹧鸪鸟胸部羽毛般的黑底白斑,也像水面上的油滴,多见银白色,偶见金黄色或蓝色。油滴建盏在日本称为油滴天目盏,被奉为国宝,而完整的油滴盏在我国境内却很少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③黑釉兔毫盏:这种釉色,最大的特点就是斑纹呈丝状,如细密顺滑的兔毫,故名。宋代建盏中兔毫的形态比较多样,斑纹的长短,粗细,弯直和疏密等都没有特定情况。同时,兔毫也有颜色差异,其中以黄褐色最多见,另有金色、银色两种。

④纯色黑釉瓷:这种建窑黑釉瓷,釉色纯黑或者泛青,釉面没有特殊斑纹,属于民间日用瓷。就收藏来说,这种纯色黑釉瓷一般价格都不高。

带有特殊斑纹的宋代建窑黑釉瓷,都是因特殊的含铁结晶釉在高温下窑变产生的。一方面,这种窑变不是人为力量可以控制的,且成品率极低;另一方面,每一只带斑纹的建盏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因此,宋代黑釉建盏才能在众多黑釉瓷中脱颖而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重新认识黑釉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重新认识黑釉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黑釉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