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瓷器气泡与瓷器鉴定

瓷器气泡与瓷器鉴定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古代瓷器鉴定

2020-11-27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所谓用特殊的技术手段使瓷器没有瓷器气泡,就是指通过化学药物釉内控制、釉层浸浴、高低温焙烧等一种或多种方式复合运用的技术手段,达到抑制瓷器气泡生成或外力破坏杀灭的目的,从而增加瓷器的沧桑感、岁月感,也就是古玩界的人为作旧、作伪、作弊。

尽管作伪也能部分地或全部地杀灭瓷器气泡,但如同谋杀作案不可能天衣无缝一样,同时也会损及釉面和胎体,并留下痕迹甚至气味,而且被化学药物等处理过的釉层镜下也绝无玉质感。

至于药物等方式控制瓷器气泡的生成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成功,也许50倍镜下已无瓷器气泡,但100倍下仍能看到极少也极小的瓷器气泡,而且镜下也无玉质感。

总的来说只要见过真的没有瓷器气泡的宋瓷珍品,现在的所有人为作伪手段就显得十分幼稚可笑。换言之,古今瓷器没有瓷器气泡的某些形态可能有些相似但决不会完全相同,尤其是手感、观感和美感则决不会一模一样。古瓷的沧桑、润泽、清丽、高雅、俊秀与完美是绝对不可复制、不能再生的。

2、瓷器气泡的大小

瓷器气泡有大小之分。不但不同的瓷器品种间瓷器气泡的大小不同,而且同一瓷器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釉层厚度、不同的窑口、不同的烧造手段、不同的燃料火焰氛围等前提下瓷器气泡的大小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窑甚至同一件瓷器由于在窑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以及朝向的不同也都足以导致瓷器气泡大小的不同。

瓷器气泡的大小对断定瓷器的年代和品质有一定的帮助和作用。总的规律大致是:大瓷器气泡的往往(而不是肯定、必定、一定!)早于也好于小瓷器气泡的瓷器。

这是有历史和科学依据的。瓷器中气泡的大小是与釉质的优劣、釉层的薄厚和炉膛温度升降的速度、幅度、频度及同温的持续度、持久度等因素紧密相关连的,任何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的细微差异,就都足以导致瓷器气泡大小的不同。一般说来,釉料越粘稠、釉层越厚、炉膛温度的升降幅度越巨大越频繁、同温持续度和持久度越短暂,瓷器的气泡就越硕大、越靓丽、越规矩、越完美,反之则气泡越细小、越不规则(有狭长型、三角形等变形气泡)、越丑陋。

纵观瓷器的烧造史,大致分烧柴、烧煤与气烧电烧三个层次和阶段:明中期以前以柴烧为主,釉层相对为厚,瓷器气泡相对硕大而明亮;明中期以后至1967年,以煤烧为主,釉层相对稀薄,瓷器气泡相对较小;当代则以电气烧为主,釉层更为稀薄,瓷器气泡已如痱点。不是说明中期至今就绝对没有柴烧瓷器,即使有但由于釉质及釉层与明中期以前大不相同,所以瓷器气泡的大小也相去甚远。

当然,瓷器气泡的大小是相对、相较的存在,既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不经比较的小。任何以某一特定的尺度丈量瓷器气泡的直径并以所得数据为标准参数去衡量、断代的行为和企图都是徒劳和荒谬的,因为瓷器气泡的大与小是一种动态的比较和动态的平衡。不是说今天就没有或烧不出大瓷器气泡的瓷器,也不是说小气泡的瓷器就一定不够老。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瓷器气泡大小的本身,而在于我们透过瓷器气泡的大小究竟能感知什么、把握什么、确定什么。我们不应该以个别的存在而否定普遍的规律和主体的流向,当然也不能够用普遍的规律去漠视或抹杀个别的存在。毕竟瓷器的新与旧、真与假、好与坏并不仅仅或者唯一取决于瓷器气泡的大与小,但瓷器气泡的大小却的确为我们辨识瓷器提供了一条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通道。

3、瓷器气泡的疏密

无论是大气泡还是小气泡都有疏与密不同分布的状况和问题,大气泡可能稀疏地排布,也可能密集列阵;而小气泡可以密集聚集,也可以稀疏地存在。

那么气泡的疏与密是否就与瓷器的新旧、真假、好坏便毫无关系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一般说来,新瓷的气泡小而密集,旧瓷的气泡大而稀疏。当然,老的瓷器也可能大而密集,有的也可能小而稀疏,但绝对不会小而密集;还有的可能大小混杂,有的甚至大中小俱全,或疏或密、间疏间密,多姿多彩也多种多样。

总的说来,新瓷的气泡不但大小单一,仅有细小的气泡一种,而且瓷器气泡的分布也相对一致、呆板;而老瓷不仅瓷器气泡的个头大中小俱全,而且其分布种类和方式也千变万化、灵动自然。

我们也不排除造假者为了追求瓷器气泡效果相类而小窑柴、煤烧造的可能,但无论其如何努力,瓷器气泡的自然衰变的形态和过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人为控制和可以刻意仿造的(后面还有专门的探讨),而且在器型、比例、工艺、文饰、釉质、釉色、胎质、胎色、手感、比重、水头等诸多方面也都会留下蛛丝马迹而最终露出伪赝的狐狸的尾巴。

鉴定是一种综合的而非单一的工夫和工程,我们反对“一票否决论”是因为它过于草率、武断与卤莽,有可能会“草菅人命”、“乱杀无辜”,造成鉴定领域的无数冤假错案;我们当然更应该反对“一票肯定论”,因为它会使人肤浅毛躁、利令智昏而纵容伪赝盛行。

因为尽管伪赝者固然不可能做到面面惧佳、无处不精、无一不象,但至少也要有那么一点或几点相似、相若、相类,否则何以懵人眼力、骗取钱财?

4、瓷器气泡的多少

无论瓷器气泡是大还是小、是疏还是密,都有多与少的问题。“多少”尽管与“疏密”有密切的关连,往往多者自然密、少者相对疏,但毕竟一个侧重于瓷器气泡的数量一个着眼于瓷器气泡的间距,实际是相关而又绝不相同的事物的两个方面。

瓷器气泡的多少与炉窑温度升温的快慢、温度的高低、釉层的厚度和玻化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新瓷的瓷器气泡是多而小且密并匀,呆板而千篇一律;老瓷尤其是明代以前瓷器,无论是什么瓷器品种,瓷器气泡的大与小、疏与密、多与少的组合情形丰富多采、变化多端,既有大而多且疏而匀的,也有大而少且疏而不匀的,有小大间杂均匀排布的,也有大中小团絮状不均衡分布的,千变万化、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5、瓷器气泡的生死

瓷器气泡也有生死,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瓷器品种、不同的釉层厚度、不同的存续条件等对瓷器气泡的生命周期都有一定影响。

瓷器气泡的整个生命周期由明亮鲜活期、渐变衰变期、衰变老化期和死亡破灭期等几个生命阶段所共同组成。瓷器气泡的明亮鲜活期尽管各种瓷器品种各不相同,有的且相差很多,但总的平均来看都应在100年以上,也就是说,瓷器气泡的渐变衰变期的出现一般会在100年以上。

这就为我们给瓷器断代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利的证据。而实践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能够人为控制和改变瓷器气泡的渐变衰变期、衰变老化期的出现与进程。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人为地杀灭和清除瓷器气泡,但决无伪造瓷器气泡的渐变衰变期和衰变老化期的技术和可能。因此,观察、关注并关心瓷器气泡的生死及其整个的衰变进程和状况,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瓷器的年代、品质和品位有着十分可靠而可信的作用。

6、瓷器气泡的变化

瓷器气泡在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

无论那种瓷器,鲜活的瓷器气泡都具有明亮性和通透性,形状也往往都圆润而规则;100年以上的瓷器则往往会开始出现瓷器气泡变色、裂变等现象,如果是铜红釉瓷器则往往开始闪现水银状针尖大小的小亮点,如果是透明釉瓷器则往往需要200年以上才呈现出明显的衰变迹象,有的或有些瓷器气泡开始变得浑浊失透,有发紫、发黄、发混的现象,且所有瓷器品种都呈现出年代越久远则瓷器气泡衰变比例越众多的线性升幂不可逆排列的总体趋势;400年左右的瓷器,会有相当一部分瓷器气泡变黑、破裂、畸变,而且其数量和程度也是与年代成正比地逐渐递增;800-1000年左右的瓷器,其瓷器气泡就会部分甚至全部地破灭死亡,只留下与瓷器气泡的直径和大小相吻合的黑洞与麻坑。

以上的年代判断并不准确更不可能精确,因为没有人可以或可能亲眼观察和记录这些演进与变化,这样的接力研究也尚属空白,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已有可靠瓷器实物间的年代差异而做出约略的陈述和推断,以上的观察所得也仅仅源自极其有限的可靠瓷器实物的类比与比对,仅供同好者参考。

瓷器气泡的衰变速度和进度与釉面的玻化度成反比,也就是说,瓷器釉面的玻化度越高、越致密、越明亮的话,瓷器气泡的衰变速度和进度也就越缓慢,反之就相对而快;瓷器气泡的衰变速度和进度与釉层开片的密度、深度、持久度呈正比,也就是说,瓷器的开片越密集、越深入、越持久的话,瓷器气泡的衰变速度和进度也就越快速,反之结果亦相反。

尽管上述年代的究判不具有严谨性瓷器气泡在瓷器鉴赏与鉴定中的地位和作用

瓷器气泡是瓷器釉层中的一种客观实在,在不同的瓷器品种、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釉层厚度、不同的火候氛围、不同的窑口工艺、不同的保存状态等条件下,其形体、形式、形态和状态千差万别也千姿百态。

面对着这些或有或无、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疏或密、或死或活、或美或丑、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瓷器气泡,众多的瓷器爱好者、收藏者、鉴赏者以及鉴定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肯定论者全盘肯定,认为瓷器气泡在瓷器的鉴赏尤其是鉴定中是重要的、主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可靠的要素,推崇倍至,凡瓷器必谈气泡,似乎不谈气泡则无以论瓷器的新旧、无以分瓷器的真假、无以辨瓷器的好坏;而否定论者则对瓷器气泡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瓷器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既无规律可循,更无区分、标识的功能,相对于形、胎、釉、纹、工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而言简直微不足道、无足轻重,故而完全可以忽略不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如何通过气泡鉴定瓷器?


在收藏中,鉴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气泡也是鉴定瓷器年代、窑口的方法之一。如何通过气泡鉴定瓷器?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气泡,哪些瓷器肯定没有气泡。

清代青花瓷气泡

1)有气泡的瓷器

青花瓷、釉里红、青瓷、斗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话,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气泡的。

2)绝对没有气泡的瓷器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话,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没有气泡的。

3)凡是电驴烧的瓷器,应该没有气泡

如果是应该有气泡的瓷器而没有气泡,肯定是现代电驴烧的瓷器。瓷器气泡,与瓷器窑口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窑口瓷器,就是什么样的气泡。

宋代钧窑瓷器气泡

宋汝窑瓷器气泡

宋代哥釉气泡

元代釉里红瓷器

元代釉里红瓷器

元青花气泡照

玛瑙釉气泡

清代青花瓷气泡

现代青花瓷

瓷器的气泡鉴定准则


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

高倍显微镜下的明清瓷气泡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藏友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下所示: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陶瓷专家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

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

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

1、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

2、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

3、是受外因侵袭,如手触、空气等,环境如水浸、土泡等。

4、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

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

瓷器鉴定的方法千花百样,所以对于刚入门的藏友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如何利用气泡进行瓷器鉴定


如何利用气泡进行瓷器鉴定?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那么,如何利用气泡进行瓷器鉴定呢?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陶瓷文化】如何利用气泡鉴定瓷器


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论文全文: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对所藏不同时代的瓷器进行了气泡对比鉴定,结果如下:

瓷器鉴定技巧与要领


瓷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发掘了很多古遗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典型的标本和样板。陶瓷鉴定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器物学。国内一些大学目前教授这方面的课程,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根据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亲身体会与经验,摸索出从以下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 造型及纹饰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香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皆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条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壶,壶身画圆圈纹,系唐代特征。黑褐斑装饰西晋晚期出现,东晋盛行,唐代沿用,但数量不多。吴越王钱氏墓出土薰炉等两件大器,顶、盖镂空,周身用褐彩绘云头纹,是晚唐时出现的。浙江青釉壶,短流,平底,双带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点褐斑。窑址未发现,只能定为浙江产品,日本出光美术馆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定窑壶,短流,双条形柄,腹部丰满,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窑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为唇口,这种碗出土于公元763~840年间的墓葬,说明盛行于这80年间。除白釉外,还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窑白釉盏托,五出口,卷荷叶边。五出口器物还有盘、碗等,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因此,从器物口部花口四出、五出、六出就可以判断出它们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时用工具按出几条线,外为阴线,里为阳线。邢窑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间的产品。

唐青釉凤头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又有所区别。柄、流用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纹饰中人物形像为西亚人,花叶与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凤头壶。除青釉以外,三彩凤头壶比较多,以洛阳、西安两地出土得为大宗,很多已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宋代仍有凤头壶,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凤头壶,没有贴花装饰,亦无柄,只保留唐代凤头壶造型的遗风。

青釉鱼形瓶,唐代后期开始出现,越窑、广东梅县窑、湖南、长沙窑都有这种器形,三彩亦有这种器形。瓶以双鱼为身,背部有脊,并刻划鱼眼、鱼鳞,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带提起。到五代,定窑还烧制白釉双鱼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见的器形,口部为四瓣花口,杯外刻线,里有凸线。越窑、长沙窑、邛窑都烧制这类杯。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越窑青釉海棠式杯,口径30厘米,是国内最大的一件。传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较多。

长沙窑贴花壶,贴棕榈树及两只飞鸟,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贴花,后上釉。贴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内容有奔兽、狮子、团花、宝相花等,与丝绸印染有关。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钵,比长沙窑早,纹饰风格亦有西亚遗风。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栏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纹,并有贴花的陶范出土。

长沙窑白釉绿彩器产量多,用绿彩绘花草、菱形、几何、山形纹。白釉绿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区经常采用的装饰,但多点彩或条彩,以绿彩画纹饰的还没发现。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是其首创,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磁州窑、吉州窑有很大影响。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婴戏纹注壶,绘一孩童持荷奔跑。仅发现一件,婴戏纹在唐代尚属少见。长沙窑壶,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窑、定窑的壶,流为圆形。越窑壶,流有八角、圆形。长沙窑壶,壶身为六瓣瓜棱形,双带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窑产品略长,造型上仍具唐代遗风,实际上是北宋早期的产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鲁山窑发现大量腰鼓残片。除鲁山窑外,河南禹县唐代也烧拍鼓,与鲁山窑产品有共同特征,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纹,鼓身饰有七条弦纹。此外,陕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烧拍鼓。除以上四个窑以外,估计还有窑烧这种拍鼓。传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动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乐发达,宫廷乐队多,乐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产的。花瓷除拍鼓以外,还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叶末釉地月白斑壶、罐,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不同的色调效果。禹县、内乡(邓窑)、鲁山都烧花瓷器物,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还是鲁山窑。

唐代绞胎枕,是利用二三种不同颜色的泥组成花纹装饰。这类枕底部有铭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这种枕唐代称之为“花枕”,杜、裴为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圆圈图案是模仿金银器、漆器的。在陶瓷发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艺品影响的例子是比较常见的。

仿古瓷器鉴定与识别技巧


在浩浩荡荡的收藏大军中,喜爱瓷器的人占了很大比例。有人把瓷器做为居室装饰品,因景德镇高仿精品瓷器美仑美奂,且价格不高,买几件摆在家中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更多收藏者的目标是古代瓷器。把沉淀着历史文化精华的瓷器做为古玩,古典艺术品收藏。

因为这类瓷器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于是大量仿古瓷器一批又一批涌向市场,令收藏爱好者眼花缭乱。如何鉴别古瓷器的真伪呢,本文且不从器型胎釉,绘画装饰工艺方面探讨,只给大家介绍当今市场上仿古瓷器的几种作旧手法,以便大家在购买这类瓷器时有所戒心。为了使瓷器显出老气,作旧者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 土埋法;将烧成的仿古瓷器埋入挖好的坑中,选择粘性大的土地,有的索性涂抹上粘性泥浆,在坑中埋上几周或几个月后取出,做简单处理后,拿到市场上冒充出土瓷器出售。

二, 二涂油法;一般先将新仿瓷器用砂纸打磨,去掉表面火气,俗称贼光,然后把泥土掺入废弃的机油中搅拌均匀,涂抹在器身上,有些罐类瓷器内外都涂抹,给人一种赃兮兮油乎平的感觉,抹去油污,仔细观察,会发现器身上打磨过的痕迹。

三, 酸浸法;为迅速消除新瓷上的火器,作旧者除用砂纸打磨外,还有一种就是把新瓷浸入稀释的酸液中,一般挂釉处浸泡的时间短,而器足无釉处则浸泡的时间长,或用浓度高的酸液处理,近年发现钧瓷作旧采用这种方法的较多。

四, 入水法;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我国东南沿海海域近年不断发现古代沉船,船上宝物不断被打捞上来,有些渔民在捕鱼时也偶尔捞上古代瓷器,陶瓷界称之为海捞,于是,出水瓷成了人们追逐的热门货。海捞出水瓷往往被海水浸泡较严重,有的被海蛎子等海洋生物粘附,粘在一起,许多人认为,出水瓷不会有假,其实这个认识大错特错了。作旧出水瓷己有几年历史了,方法是;将新烧好的仿古瓷装入铁笼内,用船运到有礁石的海域沉入海底,海面留有浮标,几个月后捞出,瓷器表面就会粘满海蛎子等海生物。给人感觉是海里打捞上来的,但如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瓷器表面未粘上海生物的地方仍如新瓷一般。

五, 致残法;瓷器易损,如长期使用,磕边碰底是正常事,所以一般人都认为,有残的瓷器必老无疑,事实并非如此。售假者和作旧者总是在琢磨收藏爱好者的心理,你觉得有残的瓷器是老的,他们就故意在新仿瓷器上这敲一块那儿碰一块,磕边的茬口还用油污作旧。更有甚者,索性把仿官窑瓷器打破,再用锔子锔起来,把锔子做上铁锈或铜锈,以此掩人耳目,让你觉得一定是件官窑老瓷器,诱你上当。

近几年,把仿官窑瓷器故意弄残,再粘合或锔起来充当官窑残器卖的事例很多。因元,明,清珍品瓷器现在市场上已极少见。很多古瓷爱好者,包括一些研究古陶瓷的专家学者,得一块珍品瓷片标本都如获至宝。珍品瓷器即使有残,如果器型完整,目前也实属难得,如果出现一件,必是抢手货无疑,所以才导致一些人不惜花费功夫,毁新作旧,甚至把新仿官窑瓷器打碎,混在老瓷片里一起卖,稍不留神,就会上当。

六 换底法;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就有古玩商为了获利,把已残破带款识官窑瓷器底部截下,或只把带款识的瓷器底心挖下,镶在新仿瓷器上,打磨完整接口后,挂釉入炉烧一遍,然后再作旧处理。这种方法曾使不少人上当。鉴定瓷器一般都习惯看底足,有时对器身有疑惑,翻过底足一看,没问题呀,不容置疑,往往骗过不少人。

收藏市场刚刚开放兴起那几年,瓷器换底作旧的情形不多,因为毕竟用这种方法作旧,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设备条件,非一般小商小贩所能为之。但近几年在古瓷鉴定中却又发现了以这种手段作旧的瓷器,而且已不局限于用带官款的底作旧,就连明,清时期民窑带款的器底,也被换上去了。一些人在利益驱使下,绞尽脑汁仿旧,千方百计骗人。

至于那些在仿老窑瓷器上墨书款识的,墓志的,在瓷器表面做开片,火石红,蛤蜊光等,更是屡见不鲜。

尽管我们列举了几种瓷器作旧的方法,应该说很不全面,说不定过几年又有什么新的仿旧造假招数出现,收藏爱好者们多加小心就是了。

总之,要想步入收藏队伍在市场上少打眼,那就必须勤学苦练,从理论到实践,反复论证。多看实物,多看真品,多去博物馆参观学习,如有兴趣,不妨收集一些瓷片标本,普通民窑瓷片标本比较好收集,市场价位尚不高,最好底足完整。有天有地,如系存世量少的珍稀标本,即使块小,也应当收集,以作为标准物对照。对于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来说,研究瓷片标本,是提高鉴别真伪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多看古瓷标本,也是养眼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初学者提高鉴别能力,少走弯路,十分有益勤学苦练出真知,如能做到从烂熟于眼,到烂熟于心,对古陶瓷的真伪鉴别,断定年代就能心中有数。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敢于不断否定自己,敢于承认自己在收藏过程中出现过的判断错误,不断提高识别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多走市场,多看多问,多比较多鉴别,就能练就一副好眼力,就能不被别人编造的故事所迷惑,就能在市场上果断地把真品从成堆的仿品中分辨出来。

乌金釉瓷器价格与鉴定


在瓷器收藏市场,乌金釉瓷器可以说是比较受到人们关注的名贵色釉之一。这种瓷器来源于建窑,黑定,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其光润如黑漆,净亮如镜面。

乌金釉瓷器的特征

据相关资料统计,乌金釉瓷器开始出现在明朝成化年间,在清代康熙时代达到了高峰,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古铜,墨褐以及铁棕等。在乌金釉瓷器的料地形式上,它可以分为纯黑一色的纯黑瓷器以及黑地上施以黄,绿,紫三色的黑地彩瓷器。

但是,不管是纯黑的乌金釉瓷器还是黑地彩的瓷器,这些瓷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于其成分当中,除了铁成分之外,锰,钴元素也是含有量不少的。由于在烧制过程中成分的原因导致烧成量极低,在清代康熙年间,随着烧制瓷器技术的逐步提高,乌金釉出品数量以及出品瓷器的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尤其是景德镇当地乌金土配制而成的乌金釉质量为最佳。

乌金釉瓷器价格

在现在的瓷器市场上,乌金釉瓷器的价格还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明代时期所烧制的乌金釉瓷器价格尤为突出,例如在2016年3月份某瓷器拍卖会上,明代时期的多款乌金釉瓷器卖出了三百多万的高价,其中一尊明代观音图还卖出了526万的价格,而在2017年1月份的一场拍卖会上,明代永乐年间的一尊乌金釉素三彩双龙捧珠抱月瓶以682万的高价成交。由此可见,乌金釉瓷器在瓷器收藏当中的耀眼位置。

乌金釉瓷器的鉴定

然而,在瓷器市场上某些瓷器的外观与制作工艺与乌金釉瓷器存在着高度的相似之处,这也就导致了不少投机者以与乌金釉相似的单色釉瓷器冒充乌金釉瓷器的情况发生,白白让藏友损失了不少的黄金白银。那么,大家在收藏乌金釉瓷器时需要什么样的技巧来辨别它的真伪呢?

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专家表示这要瓷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气质了,真正的乌金釉瓷器给人一种深沉似水,凝重华贵的气质,尤其与烧制过程要求非常严格,其成品率并不高。同时,在瓷器的釉面组成上,真正的乌金釉的釉面上会不均匀的分布着一颗颗的金黄色小颗粒,凹凸不平,而与乌金釉相似的黑瓷其釉面则平坦,无颗粒。当然,这种鉴定方式需要在电子放大镜的协助之下才能辨别出来,单靠肉眼是很难办到的。

浅析瓷器气泡断代和辨识


目前,国内大部分瓷器收藏爱好者都会通过死亡气泡来断代和辨识古代瓷器。这主要是因为,死亡气泡以及老化气泡都是后世难以仿制出来的。死亡气泡和老化气泡可以仿制出来,这完全是无良奸商和无知人士散播的谣言。做假者所宣称的老化气泡、死亡气泡和真正的老化气泡、死亡气泡根本不一样。做假高手制作老化气泡的手法很常见,就是在烧窑之前在胎上涂抹脏土水然后上釉,做出来的气泡和真的死亡气泡、老化气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不是所有古代瓷器上面都有气泡,通过仔细观察大量的实物,我们就可以发现釉上彩瓷器的表面一般都不存在气泡现象,而釉上彩瓷器的表面基本上都存在着气泡。常见的瓷器中,青花瓷器、单色釉瓷器等等存在气泡现象,粉彩瓷器、珐琅彩瓷器、广彩瓷器等等不存在气泡现象。就斗彩瓷器而言,只要是青花部分,都存在气泡现象,青花部分属于釉下彩工艺,因此存在气泡现象。而斗彩部分属于釉上彩工艺,因此是不存在气泡现象的。再者,还有一种办法,可以通过气泡来判断瓷器的新旧,只要是使用电驴烧出来的瓷器都不存在气泡现象,而使用煤炭、柴火烧出来的瓷器,若是采用釉下彩工艺,就百分之百存在气泡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气泡和人的身体一样,慢慢地会出现老化的现象。跟人的年龄一样慢慢老化,气泡的颜色不断变化,并且顶端迟早产生破裂。另外,我们看一些入土的古代瓷器,土沁开始慢慢侵入气泡导致变色。这上这些问题,都是制瓷艺人永远都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正因为气泡如此与众不同,才能够以它作为辨识瓷器老旧和真假的突破口。另外,,一件瓷器上面有老化气泡和死亡气泡,我们也不能完全通过这个特征来判断出它的具体生产年份,但是可以判断它确实是一件古代瓷器。要确定一个古代瓷器的年份,还需要考虑瓷器器型、图案纹饰、胎釉、胎骨、底足、修胎等等因素。

辨识一件瓷器的真伪,我们可以通过这件瓷器气泡死亡的时间来推断。通常未经人为作假的气泡有着明显化学现象反应,反之则可以推断出年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气泡与瓷器鉴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气泡与瓷器鉴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