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白瓷砖 > 导航 >

白如雪,玉壶冰——邢窑白瓷

白如雪,玉壶冰——邢窑白瓷

白瓷砖 爵士白瓷砖 古代白碗瓷器

2020-11-27

白瓷砖。

在唐时期,製瓷业有一个说法,叫『南青北白』,其中的『南青』便是上次所说的『越窑青瓷』,『北白』便是今天要讲的『邢窑白瓷』。邢窑白瓷一直以来都是瓷器中的精品,从烧製之初离今至少有一千五百的歷史。其窑址处於现如今的河北省邢臺市一处叫祈村的地方,同时这也是白瓷的发源地。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而唐朝时期的这类是代表当时整个製瓷业的高峰。

唐 邢窑盈字款碗

邢窑白瓷主要分为细白瓷跟粗白瓷两大类,其中的细白瓷是专门供於皇朝贵族之用,属於白瓷中的精品。一般而言,细白瓷的器具底部有落款,款名一般为『翰林』或『盈』字款,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并非所有的细白瓷都有落款的。因为在当时有些有权势或颇有钱财的人,会向窑厂私订,而通过私订得来的细白瓷一般都不会有如上的落款。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一部都十分讲究,且胎色纯白,釉层中细看会有微小的小棕眼,釉色以纯白或白中泛青。由於用於烧製邢窑白瓷的瓷土质量很好,所以其胎质不仅细腻而且很坚实,而其胎色洁白如霜,釉质润透。有的器具,轻薄如鸡蛋壶,透光性能十分好。

而粗白瓷则主要是在民间市场流通,由於粗白瓷的要是流於市场,所以產量较大,按现在的话来说便是走量。所以粗白瓷在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邢窑瓷品在製作方面十分讲究,胎体很规整、精致。而其所生產的瓷品大多为日常用具,主要有砚、盒、碗、盘、鉢、壶等等。邢窑白瓷的刚格讲究素雅,很少有过多的装饰元素,主要是为了将釉质的美感表现出来,风格之朴素,用色之淡雅在当时很受一些文艺青年的追捧。

通过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白瓷的出现时间不会晚於北朝的北齐。我们现在能过看到最早的白瓷便是从北齐范粹墓出土的。而通过这些各朝各代出土的文物来看,邢窑白瓷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并不显著,其製作水平甚至还要比北朝时期出土的白瓷还要差上一点。唐代是白瓷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唐时期白瓷的做工越来越精细,上色也越来越讲究,在这一时期,邢窑白瓷的发展进入顶峰。且其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甚至於敢和当时稳居皇家瓷榜首的越窑青瓷叫板,且为落下风。

唐朝跟宋朝是瓷器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朝代,唐人由於饮茶开始风行,而正是如此,使瓷器业的发展得到刺激。而宋人多为雅士,且加上宋朝当时好几任皇帝对艺术方面,十分重视,而瓷器作为艺术中的一大品类,自然倍受重视。

根据相关的文字记载,广东的广州与四川的大邑都有过烧製白瓷的记录,比如杜甫就曾在诗中写到过『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芭斋也可怜』通过这几句诗我们不难看出大邑白瓷的一些特点,比如瓷胎轻巧坚硬,且通过扣击瓷器传出的声音音质有如玉石清透,而且还能看出瓷器的色泽如霜雪一般。不过可惜的是,现如今在广州与大邑都没有发现过出土的白瓷窑址。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唐代邢窑梅瓶

唐代邢窑白瓷碗

唐 邢窑盈字款碗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邢窑白瓷 天下白瓷之母 胜雪更多灵气


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层这样赞美过邢窑白瓷:“邢瓷类银”、“邢瓷类雪” ,“银、雪”二字将邢窑白瓷的细白莹洁展现得淋漓尽致。邢窑位于古邢州,即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以烧白瓷著称,在唐代时器物进贡内廷,可与烧青瓷的越窑平分天下,故有“南青北白”之说。而邢窑,更是我国白瓷的发源地,由邢窑白瓷衍生出来的各个烧白瓷的窑口在唐代以后发展甚为成熟。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时,就曾写过一首关于唐代大邑白瓷的诗,称其“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寥寥数字,将白瓷的色、音、质、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据专家考证,诗圣所描写的大邑白瓷实际上应该是受到邢窑风格影响的白瓷作品。那么,唐代真正的邢窑本窑细白瓷更是不遑多让,无论是白瓷的坯料、釉料还是工艺技法,都是我国白瓷的一大高峰。

邢窑白瓷的烧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时期,这是邢窑白瓷的萌发阶段,因此白瓷尚不成熟,其胎质灰白,釉色呈乳浊的淡青色,施釉厚薄不够均匀,故而釉薄处呈乳白色,整个釉面往往泛青或闪黄。这种不成熟的白瓷一直持续到隋朝年间,到隋朝晚期终于有较大进步,白瓷的胎以白色粘土拉坯,胎薄,半透明,釉面则比较光润纯正,基本不会泛青或闪黄。在工艺上,隋代邢窑白瓷已经采用轮制成形,所以旋削工整,装烧也很讲究,施釉厚薄的均匀度亦进步很多。

自唐代开始,邢窑白瓷大放异彩,烧造规模巨大、数量众多。唐代邢窑白瓷分为粗、细两类。粗瓷捏练及陈腐都不够充分,胎色灰白,釉色白中带黄,是典型的民间日用瓷。而邢窑细白瓷则造型大方朴素,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此时的邢窑细瓷胎质坚实、细腻,胎色纯白,胎釉之间还另上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面薄而光滑,色如银如雪,但在洁白恬静以外又比霜雪更多一分灵动,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润大方的美感。

在施釉工艺上,唐代邢白瓷一般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底足,釉层的乳浊感比较明显,但是光泽度较弱。在唐代早中期,邢白瓷一般素光无纹,少带纹饰以凸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此时的器物款识主要有两类,均为阴刻居多。一类是“翰林”字样竖刻款,为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多见于罐;另一类是“盈”字款器物,是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为宫廷皇家专用,以杯碗常见。

唐代末期开始,由于战乱连连,邢窑的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逐渐走向衰落。即使在五代时期又用过短暂的烧造,但是产品以粗白瓷占主,细白瓷几乎很难见到。五代时期的邢窑不仅规模骤缩,生产工艺也每况愈下,一直处于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的状况,这种落后一直延续到金元时期,而且也仅仅是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还处在运转中。在五代到金元的数百年间,邢窑不仅面临着各政府的苛捐杂税的盘剥,由于地理因素更是多次遭遇洪灾。最终,一代名窑难以支撑,彻底落寞在历史洪流之中了。

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陶瓷文化:真假邢窑白瓷鉴定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烧造年代距今较远,其工艺特点并不像明清瓷器那样为人们所熟悉。近日,邢窑爱好者,资深藏友“邢窑翰林斋”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帖子总结了邢窑的部分鉴别要点,文章简短精炼,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邢窑遗址考古发现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真假邢窑白瓷共生。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第一,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第二,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唐代邢窑白瓷质地再优良,工艺再先进,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邢窑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烧制,窑炉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积釉处闪有水绿色,这也是辨别新、老邢窑白瓷的手段之一。

第三,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第四,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个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窑白瓷碗在市场出售,该碗釉色极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里泛灰色;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第五,唐代邢窑白瓷款识:邢窑白瓷款识常见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阴刻款识较多。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初资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称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这三十年里,通过挖掘和出土发现,“盈”字款刻在罐子、执壶及其它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称呼“盈”字罐、“盈”字执壶等。而“翰林”款刻在碗上也有两例,一例是在网上看到刻写有“翰林”款邢窑白瓷碗;另一例就是笔者也收藏到一件邢窑白瓷玉璧底碗,“翰林”二字刻写在玉璧底中部。

第六,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目前在邢台有几家在生产邢窑白瓷产品,那只是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景德镇瓷土,制作的白瓷,胎极为细腻,釉色发青,不是纯白的那种白,而是白里透青,青中透白,是十足的影青瓷。外地仿制邢窑白瓷的比比皆是,只是胎釉比本地仿制的要白,但工艺不及本地制作的工艺品质量高。

类银似雪的邢窑白瓷


中国唐代出现了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而这个时期的白瓷代表,就是著名的邢窑。历史上对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说明初唐邢州已生产出质量秀高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后来《国史补》又具体提到产地内丘(在历史上,丘同邱)

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西安郭家滩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 的白瓷盖罐,都是隋白瓷的代表作。隋代白瓷在河南、陕西、河北内丘、安徽毫县都有出土。

邢窑到唐代已十分成熟,并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目前已发现的河北内丘与临城的邢窑、曲阳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省境内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省耀州窑、安徽省的萧窑等都烧白瓷。湖南、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近几十年内都有白瓷相继出土。

据文献记载,广州、四川大邑都曾制作白瓷。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quot;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芭斋也可怜。"短短四句诗,对距成都不远的大邑白瓷概括得十分细致确切。对烧制地点,胎持轻薄坚致,烧结瓷化音质好,釉质细腻洁白,蜀中家喻户晓的社会声誉高,天下无贵贱通用等都描述明白了。唐新修《本草》有"白瓷屑广州良"的记载。只可惜,广州和大邑至今沿未找到唐代白瓷窑址。

1 千古之谜被揭开

历史典籍对邢窑的记载是比较多的,邢窑瓷器传世与出土物也都比较丰富,邢窑在历史上的存在当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到本世纪七十年代,从一定意义上讲,邢窑还是一个千古之谜,这个谜就在它的确切窑址的问题上。

史籍称,邢窑在今河北省的内丘,而长期以来,却无人能在内丘发现这个名窑的窑址。这件事牵动了一位在邢台地区工作的历史教师的心。他从50年代起,就从自己活动所能达到的找古窑址。日积月累,在靠近内丘的临城县境内捡拾了不少古陶瓷残器,做过许多研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成立了地方的邢窑研究组,终于在他们长年累月的劳动下,首先在临城初步找到属于邢窑性质的古窑址,发现的遗存极为丰富。器形都 是碗、盘、壶、盆之类的日用器皿。其中碗类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制作,有润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致密,瓷釉光润,胎釉洁白如雪,它不仅在器物造型、生产规模和内在质量方面都和史书相符。而且与同时期其它窑址器形和工艺特点的时代性上也是一致的,这使古陶瓷学术界大为振奋。1980年,专家们地其考察出土实物与这个研究组的仿制品进行了评价与鉴赏,在临城召开了学术讨论会。

之后,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窑研究组,经过他们数年努力,特别是有些质专家介入研究工作,以古陶瓷地质学的观点在内丘考察,终于在1984年~1986年于内丘有了重大发现,在120平方公里的内找到了更多的实物和28处古窑址。特别是在内丘县周围发现了密集的窑群,证实了唐代邢窑制瓷中心就在内丘,而且细白瓷生产所占比例比临城任何一个窑址的都大,内丘和临城窑址连成一片,是个巨大的瓷窑区。除了细白瓷,还生产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黄釉瓷和芝麻酱釉瓷。至此,为隋唐传世白瓷找到了确切烧造地点的归宿,这个邢窑窑址在何处的"千古之谜"终被解开。

2 邢窑的沉浮

邢窑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2.1  北齐至隋是白瓷发展的前期

公元575年北齐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胎质白色,釉色乳浊淡青,釉薄处呈乳白色,是较早的尚不成熟的白瓷。

隋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造青白色瓷器。尔后进一步用白色粘土制胎,烧制粗白瓷。隋胎陶瓷的重大变化是发展了白瓷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比北齐显著提高,胎料制备精细,轮制成形旋削工整,装烧讲究。器物品类显著增加,立式器皿显著增多,造型挺拔豪放。大业四年(608年)李训墓、大业六年(610年)姬威墓和安阳开皇十四年(594年)张威墓等,先后出土了许多白瓷,质量较好,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基本上看不到北朝白瓷泛青或闪黄的痕迹。内丘邢窑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

2.2  唐代邢窑处于成熟时期

唐代内丘邢窑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产地,南北约30公里,成为一代名窑。内丘邢窑"盈"字款白瓷,胎薄质坚,洁白细腻,釉质莹白滋润,临城亦有发现。以邢窑的精细产品用现代标准衡量,亦不失为优质白瓷,这时期内丘白瓷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种很丰富,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璧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瓣口深腹玉环形底杯,瓣口盘状玉环形底托,圆沿短颈鼓腹罐,短戏耍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矮圆形子母口粉盒等。这里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功能,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这些质地细腻的白瓷,同陆羽《荼经》描写的"如银似雪"的细白瓷完全相符。邢窑产品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大也与《国史补》所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相符。

2.3 五代之后邢窑走向衰落

邢窑因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而趋向衰落。

唐末至五代前期,由于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频繁,仅邢州一带60多年之中就发生战祸28起。《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战祸使得这个地区野无稼穑,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细白瓷已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这是社会原因。

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层严重断裂分割,瓷土层位不定,产状凌乱,数量有限,有的呈鸡窝状,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只好使用次料。于是又使用起化妆土来。自然条件的劣化,不可人力逆转。

再次是技术渐趋保守落后。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尔后,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已不可当日而语,仅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工艺落后,只能南北二邻的后尘而兴叹了。邢窑的衰落自然还有其它原因: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诈,洪水冲击等等,终于将邢窑淹没于漫漫的历史之中。

3 邢窑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代邢窑的生产规模和应用及社会影响,都是巨大的。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说明,它既是给朝迁的贡品,也满足广大民需。公元九世纪中,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唐大中初时的乐师郭道源"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方响。"筋即箸,是筷子。这段文字说明邢窑白瓷质量之好,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直用作乐器,(邢瓷极有可能是作为高音部)合奏出的音乐,而陶器是绝对没有那好听。大家知道战国有个《蔺相如宛璧归赵》的故事,赵国上大夫蔺相如迫使秦五一击缶,缶是陶罐,使秦王难堪,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为了说明邢窑的地位,现在把唐代僧人陆羽《茶经》中的观点再引述一下吧!

陆羽说"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从这话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上确实有"邢胜越"的观点无疑。陆羽是南方人,好饮青茶!扬越抑邢是他个人的偏好 ,因此这话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而以。再看陆羽排列的诸窑名次。邢窑也是与越窑并列抗衡的地位。再看陆羽说的三个不如越:其一,邢类银不如越类玉;二,邢类雪不如越类冰;其三茶色丹不如茶色绿。"这完全可以说是其个人好恶。客观上看,很难说"玉胜银,冰胜雪,绿胜丹"就是唯一的标准。许多人认为各有所长,每人可以各有所好。陆羽单单拿邢窑比越窑,可见邢窑确已动摇了越窑的统一地位。

另一时尚是追崇白瓷。《阳羡敬壶录》称:"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气满闲轩`也"阳羡是宜兴的别称,茗壶就是茶壶。

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有一部分人品茶也喜爱用白瓷茶具,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饶州当官中,与朋友多人,其中也有一位僧人,一道品茶作诗,他们就不用青瓷茶具,而选用白瓷茶具,体现了他们自己的一种文化价值的选择。还有诗人白居易也喜欢使用白瓷茶具,还在他写的诗中倍加赞誉。前面提到的杜甫的诗中,也表达了他得到大邑白瓷如匹敌至宝的心情。他们的名气绝不在陆羽之下。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约834~883年)《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这诗不但说清楚了两窑的制品造型规整、明洁、胎薄、质坚,而且两者并提不分伯仲。上面提到过的郭道源击瓯,邢越相提并论,一道使用,具有相同互补的功能。因此可以说,从古人的评价来看,多数人是将两窑作最优秀代表来评价的。

还有人对陆羽的作品进行了考证与质疑。从陆羽写 的《陆文学自传》可知《茶经》成书时越窑瓷器生产规模还很小,质量也差,根本谈不上"类玉","类?quot;。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越窑瓷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瓷器质量逐渐提高。到了晚唐,越窑才真正达到"类玉"、"类冰",的程度,并开始用于土贡。土贡就是以土产为贡品。唐人对越瓷的赞美之词,也是在晚唐大量出现的。《陆文学自传》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即撰书8种61卷,而当时陆羽年仅28岁,无论从时间还是从阅历来说,都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他的自传很可能为后人增补修改。此外,《茶经》中提到的"鼎州",仅在690~701年和906年以后建置过,在陆羽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有"鼎州"。同时,越窑瓷器以上林湖为最好,而上林湖在唐人属明州,五代以后才划归越州。因此,《茶经》中所说?quot;越州上,鼎州次"一段文学是否陆羽所写,就值得研究了。有人认为《茶经》的最后完成是在北宋。由于晚唐五代越窑的昭灼地位,文人墨客倍加褒誉,于是就是《茶经》中补入了许多内容。,但越窑与邢窑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无疑都已同时载入史册了。

邢窑作为白瓷代表,它是陶瓷生产技艺有了突破性的科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为开辟白瓷时代作出历史贡献,当时的邢瓷精品几与今日的高档细瓷无异。尽管五代后衰落了,但河北、河南、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兴起,发展势不可当,山东淄博的磁村窑也于五代有了白瓷生产。白瓷给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还来划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开辟了美化瓷器进行各种彩绘装饰的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成就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邢窑白瓷历年成交价格


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中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唐代邢窑白瓷远销海外。邢窑古代窑址位于今邢台市临城县与内丘县一带。邢瓷从瓷质上分成三个品种:粗白瓷、细白瓷和透影细白瓷。其中透影细白瓷工艺最为精良,弥足珍贵。唐后期,由于制瓷原料匮乏等原因,邢窑逐渐衰落,直至被定窑所取代。然邢窑白瓷对后代彩绘瓷器影响深远,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总结了最近几年来邢窑白瓷成交价格:

1:唐盈字款邢窑沥粉堆花卉纹倭角方盘,尺寸:高2.3厘米;边长12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977,500 ,成交时间:2018.07.08,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盘作四方倭角形,斜直壁、平底,足底无釉,刻盈字款。倭角处起棱线并装饰绳纹,盘壁和底连接处装饰绳纹带以区隔纹饰。盘壁及盘心以沥粉工艺装饰花卉纹,纹饰凹凸有致。倭角方盘的器形源于金银器,其采用的沥粉装饰亦忠实地模仿了金银器上锤碟浮雕纹饰效果。相类器形和工艺可参考香港佳士得2018春拍定窑沥粉堆花官字款方盘一对。从唐代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称着与世,与当时南方越窑的青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皮日休在《茶瓯诗》中就赞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盈”字款瓷器是邢窑专为唐大盈库特别烧制的贡品。唐大盈库见于文献记载,称“百宝大盈库”,简称“大盈库”,属皇帝直接支取的私库,库中之物的取用,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旨意,而且多以宦官主领其事,库中之物的出处,一是赏赐,二是用于紧急国情下的支出,所以大盈库又被称为“中藏”、“ 内藏”、“ 禁藏”、“ 内库”、“ 中库”等。

2:唐五代邢窑「大盈」款茶瓯,尺寸:直径16.6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812,500 ,成交时间:2016.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邢窑是唐代盛极一时的白瓷名窑,而邢窑中带有「大盈」、「盈」以及「翰林」字款的制品更是进贡朝廷的宫廷内用瓷器。成书于约开元二十六年的《大唐六典》卷三记载:「河北道贡……恒州春罗孔雀等罗、定州两窠丝绫、怀州牛膝、洺博魏等州平綢、邢州瓷器」。由此可知,早在开元、天宝年间,邢州就曾向朝廷进贡瓷器。据上海博物馆陆明华考证,邢窑「盈」字款瓷器与百宝大盈库有关。(见陆明华,「邢窑“盈”字及定窑“易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四期》,1987年,259页)《旧唐书.食货志》有载:「开元中……杨崇礼为太府卿,清严善勾剥,分寸锱铢,躬亲不厌……,又于鉷进计,奋身自为户口邑役使,征剥财富,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云非正额租佣,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可见百宝大盈库于开元年间设立,是用于储藏皇帝个人财货的内库。而在素胎上刻有「大盈」、「盈」字款的瓷器就是为百宝大盈库定烧,供天子宴飨、赏赐之用的内用瓷器。

3:五代至北宋邢窑白釉四繋瓶,尺寸:22厘米,估价:HKD 80,000 ~ 120,000,成交价: HKD 750,000 ,成交时间:2016.06.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6月拍卖会 。

4:元邢窑白釉点彩鹦鹉杯,尺寸:长13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本品杯呈塑贴鹦鹉形,通体施白釉,鹦鹉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鸟首之上点褐彩装饰,以模仿真实鹦鹉之效,双足藏于器内,外翼以阴刻方式装饰羽翼,是具放生及实用结合器,混然天成。白釉莹洁雅致,造型古朴,同类传世极为罕有此器形别致,甚为罕见。

5:唐邢窑白釉罐,尺寸:高25厘米,估价:HKD 220,000 ~ 320,000,成交价: HKD 437,000 ,成交时间:2014.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4秋季拍卖会。

唐代的制瓷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大量瓷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邢窑和越窑最受人们推崇。邢窑白瓷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南北对峙,共同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准,皮日休有《茶瓯诗》云:“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李肇《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又可见邢窑白瓷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此外,邢窑白瓷也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邢窑窑址在今天河北省的内丘与临城县,其产品以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为主要特征。此品唇口,短直颈收束,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弧内收,下承小平底,造型浑圆饱满。器内外均施白釉,釉质凝厚莹润,施釉均匀,釉色洁白明净,如和田羊脂玉,体现了盛唐素器风行的瓷器审美。器底无釉,露出白色胎土,可见胎质坚实,细腻无杂质。器底中央刻划行楷“盈”字款,字体书写刚劲有力、笔划流畅。在传世和出土的邢窑瓷器中,有一部分带有铭文,最为常见的即是刻划“盈”字款,此款与唐代皇宫大明宫内的“大盈库”有关,是唐代邢窑专门为“大盈库”烧造的贡品,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大臣。此邢窑白釉“盈”字款罐器形端庄,釉光柔和,是不可多得的上品。

6:唐/五代邢窑白釉梨形执壶,尺寸:高33.2厘米,估价:USD 120,000 ~ 180,000,成交价: USD 425,000 ,成交时间:2014.03.20,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3月拍卖会。

7:唐邢窑白瓷盖罐,尺寸:高33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354,000 ,成交时间:2015.10.06,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5秋季拍卖会。

整器施白釉,光亮润泽。本品造型或为太白罐的原始雏形,又名太白坛,传为摹仿诗仙李太白的酒坛,后世造酒器,多托名附会,故有太白罐传世。为唐代传世不多的名品,极为难得。该器造型为唇口,短颈,丰肩,腹部渐收,平底,通体施白釉,肥厚光润,纯净无杂呈乳白色。整器造型规整,釉面滋润,颇为难得。整体满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如象牙之色,胎质坚硬细腻,呈微生烧状态,这是邢窑胎质的典型特征。拍卖市场上邢窑白瓷罐大多盖已迭,最为难得之处在于本品盖罐完整,甚为少见。邢窑是唐代北方最富盛名的白瓷窑厂,与南方越窑并重,其产品有类雪类冰之美誉。唐代邢窑主要生产日常生活器皿,完整传世器极为少见,主要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

8:唐邢窑 白瓷 渣斗,尺寸:高12厘米;直径14.5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354,000 ,成交时间:2015.04.06,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5年春季拍卖会。

唐代的制瓷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大量瓷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邢窑和越窑最受人们推崇。邢窑白瓷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南北对峙,共同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准,皮日休有《茶瓯诗》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李肇《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又可见邢窑白瓷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此外,邢窑白瓷也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邢窑窑址在今天河北省的内丘与临城县,其产品以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为主要特征。

9:元邢窑白釉盖罐,尺寸:高20.7厘米,估价:RMB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 ,成交时间:2016.06.07,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本品唇口,短颈,丰肩,腹部渐收,平底,通体施白釉,纯净无杂呈乳白色,釉色白中闪黄,如象牙之色,胎质坚硬细腻,为邢窑胎质的典型特征;底部为涩胎,可见垫烧痕迹,为匣钵正烧而成传世此类邢窑白瓷罐大多盖已失,本品盖、罐皆有保存,甚为少见。邢窑是唐代北方最富盛名的白瓷窑厂,与南方越窑并重,其产品有类雪类冰之美誉。唐代邢窑主要生产日常生活器皿,完整传世器极为少见,同类器亦大多收藏于各大博物馆中。

10:明邢窑“盈”字款盘口弦纹瓶,尺寸:高25.5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7厘米,估价:RMB 300,000 ~ 4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 ,成交时间:2018.06.30,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盘口,颈部饰两道弦纹,丰肩,鼓腹,通体施白釉,玉璧底,瓷胎坚白,内圈刻“盈”字款。为邢窑的珍罕重器。

11:晚唐邢窑白瓷壶,尺寸:高20厘米,估价:HKD 280,000 ~ 380,000,成交价: HKD 330,400 ,成交时间:2015.10.06,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5秋季拍卖会。

白瓷首创于隋代,成熟于唐代,唐人曾称颂当时制造的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好似美玉天下传。君家白碗盛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时白瓷的制作工艺可谓高超之极。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窑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此件邢窑白瓷壶侈口长颈,前肩缘设短流,把柄有扣为穿系,肩部丰满,腹高而直,圈足,器形浑圆饱满,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该壶胎质致密坚硬,除足部外均施白釉,釉质均匀纯净,洁白光润,通体素净,盈润可人,全器清素简洁,规整典雅,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为白瓷之佳品。

12:唐至五代邢窑白釉盌底刻,尺寸:16.5厘米,估价:HKD 50,000 ~ 70,000,成交价: HKD 187,500 ,成交时间:2017.11.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11月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盈」字。

13:唐邢窑盈字款碗,尺寸:直径12.2厘米;高4厘米,估价:HKD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HKD 177,000 ,成交时间:2015.10.06,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5秋季拍卖会。

口圆唇,斜腹微鼓,圈足工整,足壁较厚,足口有三面,可知足底经三刀修成。碗满施白釉,莹润如玉,洁白胜雪。下腹积釉处泛青色,碗底细划「盈」字款,字体轻盈流畅,此款是唐代内府大盈库的简称,《新唐书•陆贽传》:「琼林、大盈于古无传。旧老皆言,开元时贵臣饰巧以求媚,建言郡邑赋税,当委有司以制经用,其贡献皆归天子私有之。」故此碗应是当时进御之器。

14:五代邢窑白釉圆盖盒,尺寸:10.3厘米,估价:HKD 120,000 ~ 180,000,成交价: HKD 15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收藏知识: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德化窑白瓷


福建德化县各地自宋至清代生产大量瓷器,现被人称为德化窑瓷器。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两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缠枝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肯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而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

贴花、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有些宋影青釉瓷,则是堆贴印花三结合。

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陶瓷知识:张志忠讲述:邢窑透光白瓷的身世之谜


隋代透光白瓷杯

邢窑瓷器作为中国白瓷的鼻祖,是屹立在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辉煌的里程碑。而要说起邢窑白瓷的品种,不仅有粗白瓷、细白瓷,而且还有一种叫做透光白瓷的品种最为世人所称道。那么,这个所谓的透光白瓷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瓷器呢?中国邢窑博物馆馆长、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张志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为我们揭开了邢窑透光白瓷的身世之谜。

据张志忠介绍,邢窑白瓷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烧制粗瓷为主。到了隋代开始出现更为精细的白瓷。其中的少量透光白瓷工艺更是达到了登封造极的程度。这种瓷器釉色洁白如雪,表面光润晶莹,瓷化程度极高。出自九世纪中叶古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之手的游记中,曾写到中国人用瓷土烧制成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从苏莱曼所处的时代和其描述来看,他在游记中提到的白瓷,极有可能就是出产自邢窑的透光白瓷。

张志忠告诉记者,透光白瓷之所以能够具有透光性,主要因为这种瓷器是采用长石、石英、高岭土三元配方在高温下烧制而成,胎体和釉面融合充分,从而形成了一种接近透明的效果。透光白瓷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胎釉合一的先河。张志忠说。

张志忠邢窑作品《白釉皮囊壶》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不过,令人颇为费解的是,如此精细的白瓷却在之后的历史舞台中消声觅迹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通过河北省邢台内丘县西关窑址出土的隋代透光白瓷片,才让世人得以重新目睹这一白瓷品种的真身。而这一发现也将中国薄胎瓷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那么,为什么透光白瓷在当时没有被延续下来呢?据张志忠推断,这很有可能与隋朝后期国力日渐空虚有关。他告诉记者,隋炀帝登基不久,便命人在当时原料、工艺都很好的邢窑烧制透光白瓷,专供皇宫使用。可惜,这种不计成本的名贵瓷器成品率很低,产量也极少。后来,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修运河,征高丽,国力日渐空虚,透光白瓷的烧制也就被荒废了。

张志忠邢窑作品

此外,透光白瓷的烧制工艺难度之高,也是后人难以重新将其恢复的一大原因。据张志忠介绍,由于透光白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在制作过程中极易发生破裂和变形。所以需要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艺,按照严格的工艺流程进行制作。而最终烧制成功的透光白瓷,厚度仅为1毫米,可谓精细之极。

现如今,作为邢窑传统制瓷技艺唯一传承人的张志忠,已经恢复了邢窑鼎盛时期的多种白瓷,未来他也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到研究和恢复透光白瓷上面。张志忠对记者说:透光白瓷体现了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其胎釉料配方、烧制工艺至今都无法完全破解,而且越深入研究就越感觉到恢复难度之大。不过,作为张志忠与邢窑结缘30多年以来的一大追求,他也会继续不断探索,力争能够将透光白瓷在当代重新恢复出来。

张志忠,1963年11月生,河北省临城县人。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邢窑传统制瓷技艺唯一传承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邢窑博物馆馆长、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河北邢瓷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张志忠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临城第一瓷厂美术组、河北省邢窑研究组从事邢瓷的恢复研究工作。对古代陶瓷的原料配制、成型、烧成,特别是传统拉坯、利坯工艺技术娴熟,有丰富的制瓷经验。在古代陶瓷工艺与艺术方面亦有颇多成果,2013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

张志忠的作品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陶瓷大赛中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在邢窑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先后发表《邢窑工艺技术研究》、《邢窑隋唐细白瓷研究》等二十余篇论文,还出版《千年邢窑》、《邢窑研究》、《中国邢窑》等多部著作,被誉为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白如雪,玉壶冰——邢窑白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白如雪,玉壶冰——邢窑白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白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