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造假瓷器鉴别知识 > 导航 >

揭露文物造假要多方行动

揭露文物造假要多方行动

造假瓷器鉴别知识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2020-03-19

造假瓷器鉴别知识。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真的金缕玉衣肯定为国家级文物,不能为私人占有,更不能用来作银行抵押用,其鉴定一定是国家级的。可这次有个骗子用假的金缕玉衣鉴定骗贷10亿元竟然能成功。

这样的笑话,举凡埃及、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是很难见到的奇观,我们没听过埃及人造假木乃伊来骗取银行贷款,也没听过希腊人用米诺斯的维纳斯去偿还欧盟债务。然而在我国,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并且层出不穷。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据传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显然,“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组织的收藏爱好者队伍已达7000万人,时下各个电视台“鉴宝”类节目更是层出不穷。真伪鉴定难,还在于部分专家职业道德的丧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管这个行业的造假水平有多高,我们深信只要全社会都来揭露和谴责这种不法行为,黑幕下的鬼蜮伎俩肯定会在法律的阳光下遭到惩罚!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文物造假亟待法律给力


“金缕玉衣”骗贷事件揭开了假文物泛滥的冰山一角,据圈内人士披露,文物造假非常普遍,成为业内潜规则,包括北京著名的拍卖公司都无法保证只卖真货不卖假货,一些懂行的买家常明确告知要买假货,回去加工后再卖出,以最大限度地牟利。

现今文物造假手段五花八门,让人难以想象,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一两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卖高价;将现代红木家具扔进粪池,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就成了“明清家具”;青铜器用酸梅汁浸泡、酸碱液煮黑,再粘上铜锈,就变成“古代青铜器”。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专家凭肉眼已很难甄别真伪。

一方面是假文物、假古董充斥市场,另一方面是文物鉴定机构良莠难辨,不少“鉴宝”专家皆为钱来,职业道德丧失,谁愿掏银子、谁掏得多,赝品摇身一变成文物,让天下人不齿的5位大师竟然将假金缕玉衣鉴定成价值24亿的天价。许多拍卖行公然为赝品出具文物鉴定书,却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同时,高科技助推了文物造假,使得“鉴宝”仅靠眼力已难以为继,故近些年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纷纷出笼,很多鉴定机构宣称科学“鉴宝”准确无误,招揽生意,而事实上科技检测并非万能,如陶瓷照X光一秒钟后就可以“变老”100年,造假高手通过这种手段轻易骗过热释光检测,用现代瓷器冒充古瓷。

文物造假皆为一个字:利。中国民间收藏正方兴未艾,收藏爱好者超过7000万人,这为文物骗子提供了滚滚财源。央视有一个《寻宝》栏目,记者们走遍几十个城市进行民间找宝,但令人遗憾,收藏者兴致勃勃捧来的“宝贝”,经鉴定90%以上是赝品,更令人震惊,这些“文物”大都有鉴定机构或专家开出的真品鉴定书。可见假文物泛滥让绝大多数民间收藏者做了冤大头,无疑是一件很“悲催”的事。

文物造假还导致赝品文化泛滥成灾。文物是文化的构件,是历史活化石,人们收藏文物一定意义上是在收藏文化,假文物大行其道,无异于是对真文化的污染与戕害。

文物市场乱象丛生,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缺失,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要是对文物考古、挖掘、馆藏文物的保护进行规范,基本没有涉及民间收藏鉴定,对文物造假牟利行为缺乏法律规范。显然,当民间收藏热如火如荼时,文物市场出现了法律真空,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又不适用古董买卖,收藏爱好者买了假文物,难以通过《消法》维权、索赔。另一方面监管失范导致文物市场放任自流,如对专家的“鉴宝”行为失去法律、制度约束。

文物市场乱象亟待道德规范与法律监控双管齐下。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和高深知识,不可缺失严谨的治学精神与职业操守。法律规范是治乱利器,要打造从文物鉴定、拍卖、市场管理、打击赝品“一条龙”的强有力地监管链条,这既是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瓷器文物要妥善保管-陶瓷


瓷器文物与所有的物质存在一样,它们的寿命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但这种限度有长有短。文物这种物质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条件”,比如一般说来,石玉类寿命长于陶瓷类,陶瓷类寿命长于金属类,金属类寿命长于纸、竹、木、丝毛棉麻等有机类;二是“外在条件”,即客观环境对它们造成的危害。想让任何文物达到永寿无疆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使文物在妥善的保管条件下达到延年益寿,尽可能长久地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服务。而瓷质文物,其材料与内部结构比许多类文物要稳定的多,所以它们具有延年益寿的内在条件;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改善其外在条件,使之存之久远;这对利用古瓷文物研究、欣赏者十分重要,对企图保有瓷质文物而保值、增值者就更为重要。

瓷器文物,尤其是精美者,一定要置于囊匣中保藏,囊匣一定要内软、外硬,内部可用软泡沫塑料包以绢绸,柔软舒适,最好不用棉花。棉质易吸水发霉长虫,外部可用木质。

古瓷之“家”,一定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最好在黑暗处保藏,鉴定中有“灯下不看瓷”之说,如必须在日光中看瓷器,一定要在散射光下,而避免直射光。

搬运输出瓷器的工具也应当静稳,尽可能减少震动,绝不能有跌落的可能。

传统的说法,让人手经常摩挲古瓷,长久使之产生“包浆”,泛一种“宝光”,这是人汗脂等弱酸在瓷器表面的积累作用,其实这种做法不妥。

瓷器如胎瓷结合良好,可以在流速缓慢的净水中洗涤,如釉面肮脏,可以用淡肥皂水清洗,但洗后一定要用净水最好是蒸馏水反复洗净,如果瓷质胎釉结合不好,则不能水洗;对新出土瓷器,要让它缓慢自然还硬,不能暴晒,收干之后看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洗涤,能洗则洗,不能洗则在附泥上少许施水而缓缓剥除附泥,千万不能用硬物刮泥。

瓷器表面灰尘用小吸尘器去除,沾着的灰尘可用丝绢等软质材料拂除,不能用鸡毛掸拂除。

有些瓷器因釉面光泽枯涩,可用四川白蜡、亮光蜡、胡桃油等薄涂补光,但手法要慎重,避免光泽过硬,避免釉面受伤。

出土瓷器深入釉中的土沁不要强行去除。

文物造假 专家看不懂藏家不敢买


仿制的瓷瓶也能进画册,上拍卖目录。

市场假货多是瓷器、玉器 市场假货多是瓷器、玉器,拍场假货多是书画 条 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洛阳、杭州、南京、蚌埠、景德镇……吴树的文物市场暗访之旅,历时一年,行经多省。零距离看过了文物交易市场中诸多行当的“内幕”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文物市场总体违法!

瓷器造假之“接底”

景德镇御窑厂周围店铺林立,常有人租铺但不开张,闭门在内掘地三尺,找寻埋在地下的清代瓷片。由于瓷器底部是鉴定的重要部位,因此仿制高手们便用将旧底和新器身拼合的手法,做出从外表上看不出丝毫痕迹的仿制品。古瓷底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今光绪年间的底一个要2000元左右,道光的要5000元,乾隆的要6000~7000元,康熙的约8000元,雍正的最贵,约10000元。

“文物交易市场” 真品不过5%?

吴树称,国内“文物交易市场”上主要的流通商品有两类,一是真东西,主要是出土文物、传世品,二是假货。从比例来看,前者不过占去5%,而充斥市场95%以上的则是后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并且“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而在所谓“传世品”部分,文物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二)从文物商店购买;(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这些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一般认为,文物法确立了公民个人拥有和流通文物的合法性。但珍贵文物、国有文物等仍属于不能交易的范畴。所谓珍贵文物,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级文物。目前各地大量出现的各种私人博物馆、艺术馆、文物或艺术品主题会所等,建立的依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但对于法律的不同理解仍然存在,有专家就认为,对于文物保护法所言的“依法转让”问题,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买卖”,私人可以无偿转让或者互相交换,如果涉及“有偿”,仍需通过文物商店或有合法资质的拍卖机构的途径。

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李广琪认为,现在人们往往把“旧货”跟“文物”混为一谈,其实旧货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文化价值。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很有必要。

艺术品制假已形成专业“地下市场”

与“真”文物面临的纠结局面相比,“假”文物、艺术品的泛滥影响则更大。在收藏圈子中,不时可以听到某某藏家花了上亿巨款,收购了满室“国宝”,经专家鉴定却无一真品,欲哭无泪。也常有鉴赏家抱怨:屡屡被人邀请“掌眼”,但乘兴而来,却几乎次次要败兴而归!吴树称,近两年市场上假货最多的是瓷器、玉器,在拍卖市场中最猖獗的,则是书画。

经过数十年的江湖历练和经济洗礼,国内的文物和艺术品制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网络严密、技术高超、渠道通畅的专业“地下市场”。如以书画而言,上海仿陆俨少、程十发,广东仿高剑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鲁,香港仿林风眠、陈之佛,台湾仿张大千、黄君璧。生产者、中介者、售卖者各司其职,产品档次也划分明确,顶尖的仿品进大拍场,甚至进入博物馆收藏。

日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件被称为“壶王”的“镇馆之宝” ——长沙窑大壶被媒体质疑是赝品。其捐赠者安徽淮北的民间收藏家丁仰振也被卷入其中。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约600件藏品是从丁仰振手中征集而来。虽然对此事的调查尚无最终结论,但不难看出,仿品至少已经发展到可以令专家、藏家们“集体困惑”的程度了。

根据吴树的说法,目前最受市场追捧的陶瓷赝品主要有“官、哥、汝、钧、定”宋代五大名窑生产的器物和景德镇生产的元明清官窑瓷器,其中造假时间最长、造假水平最高、对文物市场杀伤力最大的是后者。

链接:古玉制假手法种种

火烧法

将玉件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涂上火碱后用石灰包好,放到锯末里埋起来,这样在玉石上烧出的白色叫“鸡骨石”,如果将其立即冷却就会产生牛毛纹;若在水中加入不同颜色的化学物质,便会制出各色牛毛纹玉石。之后用砂纸沾猪油,对其表面打磨直至出现光泽。

酸咬法

将玉器在需要加颜色的地方用化学方法加热,放入硝酸、硫酸的水中,接着把需要保留色彩的地方用混合物封好隔离,再放入特制液体中浸泡,使颜色浸入到玉石缝隙中。最后对其进行全身封闭打磨。

加压法

将器物打磨、着色、上油后,用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碱包裹好,放入高压釜内,几天后取出,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完成。这种手法一般用来仿制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玉器。

记者直击 “研究所”里造出 高科技“杀猪”仿品

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景德镇一处偏僻的民房中,记者见到了在行内以仿制清代某种瓷器著称的A先生。他告诉记者,自从数年前经他手制作的一件东西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中拍出千万元以上的高价以来,进入各大拍行的他的仿制之作,至少过百件,“翻开那些图录,(某种瓷器)很多都是我的”。

A先生的这所民房中,从拉坯到烧成的设备一应俱全,大袋大袋的陶土堆放在地上,分门别类,等待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调配。书柜中大陆、台湾等各种版本的陶瓷类书籍、杂志堆满。工人正在制作的器皿有六七种,每种数量都不大。他自言这里就是一个“研究所”,而自己从事的则是高科技的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要做出一件够等级的仿品,需要从选料、制胎、颜料配置、器型设计、绘制、装饰风格等所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丝毫不能马虎。一种颜色的调配,要不停地做出样品来比照、实验,直到与想要仿制的器物完全一致为止。他拿起一个花瓶,几个面的装饰纹样、颜色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实验色卡”。根据层层历练烧成的仿品,与真品的相似程度往往高达八九成以上,不要说外行,就是“老鸟”也很难不走眼。据说A先生所制作的某类清代瓷器,因为真品与仿品实在难以甄别,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人敢下手买了。

根据行内人的说法,类似A先生这种水平的仿制高手,在景德镇约有十来位。他们各是一种瓷器的专家,各有秘不示人的绝活、配方,多“大隐隐于市”,低调烧瓷,少与他人往来,仅通过固定、长期合作的渠道进行交易。近期有一位香港的资深藏家专程到景德镇考察瓷器仿制,看了一些高手的十几件作品之后,连称:“看不懂!看不懂!”

除了这类手法,瓷器仿制中的“杀猪”(指用假货骗人)手段还有不少。

有图有真相

近日,在某知名论坛网友“愤青的小鸟”发帖曝光了不良商贩把石头“变”成翡翠的全过程,令人惊悚。

交易市场“乱象”并非生产乱而是操作乱?

文物仿制品一般来说有三种:一种是收藏、学术机构为了研究、教学、陈列等之用制作;第二种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收藏和观赏需要,或作为工艺礼品、纪念品仿制;第三种则是纯粹为了以假乱真而仿制。前面两类仿制品,往往有仿制的标识,或者在尺寸等方面有所区别,第三种则没有。

而在前两类仿制品中,也有高下之分。在景德镇作仿古瓷规模最大的黄云鹏的主题公园般的工作坊中,成百上千的泥坯整齐堆放,展厅中有从宋到清各个朝代的仿品,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然而在行内人看来,这些仿品的水平并不高,只能作为礼品和纪念品之用。但国内某著名博物院曾经仿制作为纪念品出售的一批高仿瓷器,却曾经被人磨去仿制标识后当做真品高价交易。

李广琪在景德镇也有自己的品牌和瓷窑,他的主营业务,是高仿瓷器的生产。在北京古玩城中他的店铺里,四壁摆满了各种高仿瓷器。他说自己从来都明确说明,自己卖的就是高仿器。但这并不能避免他的产品进入拍卖行,并被当做真品拍卖出去。他坚持认为,所谓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乱象”,并非生产乱,而是操作乱。换言之,“乱”的原因在交易环节。

A先生也称,自己从来没有跟人说过自己的东西是真东西,所有的买家也都知道买去的是仿品。但“至于他们买去之后干什么,我不问,也不关心”。有时自己的作品通过拍卖公司或者其他途径卖出了高价,但那个钱也不是进了自己口袋。

李广琪说,文物、艺术品收藏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规范市场首要的就是素质教育:一方面,是玩家的素质教育,学会自己给自己掌眼;另一方面,是对鉴定机构、交易机构的人员进行职业水平和道德、操守的教育;还有一方面,是政府的监管不能缺位,现在监管太不力。

为何能以假乱真? 造假者: 专家水平不行 高科技鉴定无效

那么“假”为何能“乱真”?这些在景德镇生,景德镇长,在瓷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人,对每一位仿制高手的手法都了然于胸。“我们不可能看不出来”,一位常常在国内各大城市间奔波,为拍卖行和仿制高手们“牵线搭桥”的人士称。而对于那些频频在大众媒体上露面的专家,他们却大都持轻视的态度。“专家只有理论,不懂制作,谈不上懂瓷器。他们说什么什么标志是某个时期的典型标志,是鉴定标准,却不知道那个就是某种生产手法造成的,我们复原那种手法就是了。”A先生说。

而对于各种物理、化学等高科技鉴定手法,很多人也并不太在乎。一方面,鉴定机构手头现有的数据库数据远远不足,“即使真的是老东西,他数据库里没有的,都说是新的,你说它怎么管用?”另一方面,各种测试方法都有年代的误差范围,高古的文物误差五十年不太能造成大影响,但清代或者民国的东西,到现在也就一百来年,这种程度的误差,就令测试结果不能起到任何参考作用。

还有一点,很多高仿的东西,买家买去不过是为了洗钱或者送礼之用,价格越高反而越好,遑论其艺术和工艺水准,的确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话语权垄断,也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提供了完美的土壤。从今天的江西、河南、河北的瓷窑中烧出的“宋瓷”、“元瓷”、“清瓷”,在某位藏家的密室中放置若干年,在拍卖市场上周转了几个来回之后,谁还会在乎它们的真假?

故宫文物专家揭密古陶瓷造假,买古瓷不如玩高仿


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买文物不如买高仿玩”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更愿意用“仿造”一词。他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为什么成本如此之高,许多人仍趋之若鹜呢?杨教授解释道:“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20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手段一: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探访,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杨教授说,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上了仿制者的当。

手段二:新瓷老底

十年前,杨教授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后来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因为瓷器底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

手段三: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手段四: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的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瓷器“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并表示可以将这些残片当作样本来辨别其他瓷器。后来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

手段五: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说,“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伪造出土地专蒙捡漏者

骗术一: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器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二:虚假出土

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么?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骗术三:“专家”做托儿

销售仿制瓷器的商户私下里把鉴定专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具有相当鉴定能力的,另一类是经常“看走眼”的。“这些商户特意找第二类专家开具鉴定书,一般收藏者看到鉴定专家会十分放心,殊不知其中另有蹊跷。”

瓷器造假手段高超 显微科技揭开瓷器造假面纱


随着收藏热的升温,艺术品市场拍卖的火爆,很多人通过收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然而,在艺术品收藏市场火爆的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各种假货,尤其是陶瓷、书画等造假极为猖獗。面对赝品横行,收藏家应该怎样去伪存真?收藏专家提示我们在依靠经验鉴定的同时,更要借助现代科技仪器辅助艺术品鉴定。

[艾尼提:Anyty]3R-WM601WIFI鉴定瓷器

艺术品造假可以说是花样各异,千奇百怪。而当前艺术品收藏市场,瓷器是最为火热的投资品之一,也是受造假影响最为严重的。瓷器造假手法大体可分为旧器改观和新器作旧两种。旧器改观就是通过复原、配缺、截口和磨口、补釉、复窑、补缺等方法作伪。新器作旧就是采用种种方法将后仿新器作旧,所见的方法有打磨釉面、药品处理、高压蒸煮、水浸、加饰土锈、打破修复、套口接底数种。瓷器造假手段日益高超,很容易骗过一般收藏家,甚至可迷过一些知名专家。

瓷器造假手段高超显微科技揭开瓷器造假面纱

[艾尼提:Anyty]3R-WM601PCTV鉴定瓷器

不过,这些瓷器造假手段必定会使瓷器表面显微特征出现异样,我们可借助便携式显微镜观察瓷器的微观细节,给我们瓷器真伪的判断带来重要依据。

1、在显微镜下探视瓷器表面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牛毛纹)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瓷则无这一现象。有的作伪者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几乎都一样。

2、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瓷器,显微镜下可显现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瓷器造假手段高超显微科技揭开瓷器造假面纱

[艾尼提:Anyty]3R-WM601WIFI鉴定瓷器

3、修补过的残瓷,在修补过的地方,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原来有釉子各地方,布满了在小不均匀的气泡,当显微镜移动到修补过的部位时,气泡突然缺失或减少。

4、一般认为以前用柴窑烧制的瓷器,因热量低造成炉内温度改变快,所以瓷釉是气泡大小不均、分布不匀,而用现代窑使用"煤、气、电"窑烧制所以釉中的气泡,大小均匀,分布也很均匀,在薄釉中多为均匀泡等,因此借助显微镜观察瓷器气泡等信息,已经成当前瓷器重要鉴定方法和依据。

瓷器造假手段高超显微科技揭开瓷器造假面纱

北京爱迪泰克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此款产品的古玩行业,开通全国免运费的货到付款服务,只需拔打免费咨询的电话:4006806765联系人:慎小姐TEL:13520947631QQ:2561655101.

经典忠告,要牢记

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笔者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即有一点不对路,值得怀疑的地方就应该否决它,以免“走眼”。

专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杨静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

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调查背景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国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古陶瓷造假·利润]

一件高仿瓷至少赚20万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

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新瓷配旧器真价难辨识

用老锔子、旧底儿蒙人,将高仿瓷打碎当“残片”卖,或老胎新画、废瓷复烧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杨教授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杨教授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杨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了店离开,我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骗人。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古陶瓷造假·出手]

伪造出土地就蒙捡漏者

销售者将仿制品放入农民家、墓地,或者运到国外,冒充古董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告诉记者,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杨教授说,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造假打假·博弈]

造假者执著

破解检测仪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

●链接·专家档案

杨静荣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6年。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组组长、北京逸仙专修学院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国土资源部主办《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的有《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多部著作。

●链接·专家支招

学会看鉴定报告

杨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另一种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不要迷信高科技

正如杨教授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靠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拍卖会上擦亮眼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杨教授指出,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

文物收藏与保值


有很多文物收藏者是将收藏品看做是商品来投资的,这是一种新形势的投资。有很多投资者都会关心一个问题:投资古陶瓷、古画之类的文物是否能够保值?今天小编就带您探讨一下文物收藏与保值的相关问题。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并不直接与金钱有关。存文物能不能保值,所有的投资者肯定都关心这个问题。文物具有的三个价值:第一是历史价值,第二是科学价值,第三是艺术价值。现存文物的沧桑表情完全可以让人们由此追寻到历史的足迹,所以文物的价值首先是历史价值。不同类的文物都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因为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

文物承载着的科学价值,主要是指文物制作工艺等所反映的其所在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它所体现的是在自然科学或者工程技术科学方面的价值。

另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这些文化传统往往成为人们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解放而斗争的精神支柱。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物体现了各自长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文物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各族人民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这也是文物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

各种类别的文物中,最大量的文物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古代艺术品,包括历代的书画、建筑、雕塑和工艺品(陶瓷、玉石、漆器、金属工艺、竹木牙角、织绣等)。

同时文物还有三个作用:教育作用、借鉴作用、科学研究作用。那么,是不是文物就没有经济价值呢?不,有经济价值。但是经济价值是人赋予它的,而不是文物本身所有的。

因为文物的经济价值是人赋予的,当然不可避免地要有许多人文因素来左右文物的经济价值,比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就会持有不同的审美观,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这就应该算是与物品本身无关的潮流转变带来的风险,多少有些不可预见性。

文物、古代艺术品,本来无法准确估价,它不像新的产品,其价值就是其使用价值;其市场销售价格可以在计算成本,并加上一定的利润后制定出来。古玩,或是地下出土,或是祖先遗留,不能以使用价值对其进行评估。其价值体现在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这个价值的确定是十分复杂,很难量化的。那么如何区分其价值大小呢?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按照国家的文物定级标准来划分。

各类古玩艺术品的估价是在分析、品评、判断其价值的基础上,再根据其存世数量的多少和历年来市场交易情况作出的。这个估价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算,不应该也不可能像现在某些书籍与电视节目那样,煞有介事地“准确”定价。另外,在具体情况下,会因为一件艺术品的珍稀程度与其竞购程度的不同上下浮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各类和各种级别的、珍稀情况不同的古玩艺术品都被竞相购藏,其价格涨幅很快,出现了价格都高过价值的情况。但理论上,三个价值层次的标准应该是一定的,并且,价值或称为品质,应与存世数量或称为珍稀程度是一致的。投资古代文物珍玩,如今有人称其为第一流的投资。这大概就缘于:首先,文物价值不是金银货币所能简单衡量的,而且世界公认流通;其次,文物收藏增值率奇高,所谓古玩店“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文物古玩最具有保值效益;当然,以文物收藏投资还有其他投资所不能比拟的情趣品味,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投资,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特定阶层身份的象征。

古代珍玩的增值多少都有些传奇色彩,一夜暴富的神话比比皆是。但是高收益永远都是与高风险结伴而行的,这是不争的经济规律。所谓“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提高学养就是提高眼力。规避风险的办法,只有了解和熟悉文物相关的综合学问,再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行。文物相关的综合学问包括文物的基本知识,它的年代、起源、历史、工艺、文化内涵以及演变和变化规律等等许多方面的细节。分门别类了解起来,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角度的极庞大精深的杂学。

陶瓷论的造假与鉴赏


历史文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物,被人们视为珍宝,受到重视,成为国家和个人的收藏对象。文物被视为珍宝,代表着财富,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商品社会里它会不断的增值,成为价值连城的商品,甚至是无价之宝。以牟利为目的及满足收藏家的要求,古今中外都存在着伪造、仿制古物珍宝的现象。何谓伪造仿制?就是把前代的器物,按其形状、纹饰、底款、记号制造出来的器物就叫伪造。仿制品统称“赝品”。

在商品社会里,赝品制造者总是依靠收藏家及经营者的贪心、贪婪心态而得逞。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赝品出现在西汉年代所伪造的“玉杯和周鼎”,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出现仿造前朝各式各样的器物。陶瓷器的仿造赝品就更为复杂,不仅有私家仿造,还有官家仿造。特别是官家的作伪,明、清二代的官窑,朝庭在不计钱财、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不惜资本倾全力模仿各类器型的瓷器,制作精美,水平高。这一类仿造的瓷器应视为精品,千万不可轻易视为赝品,毕竟它们还有其真实年代而且出自官窑仿制。即使是当时的民窑仿官器,也有着一百至五百年的历史,也有一定程度的收藏价值。民国瓷和刘少奇瓷(五十年代仿造的瓷器,非常精细)如能藏入,也有较高的价值。

解放后,国内的厂家只有仿制少量的官窑、名窑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少量的宋五大名窑器、元青花、釉里红器、唐三彩、龙泉窑器、明、清官窑器等都是由国营企业的厂家仿造。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市场的需求和迎合当时海内外收藏家们的口味,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国营企业、私家企业、个体企业的伪造仿制高潮,其规模是空前绝后的。克隆仿制的品种是包括了历代的陶瓷器,不论名窑、官窑、民窑凡有记载着窑口器物都出现在古玩市场上。甚至连解放后的“中南海瓷”(毛瓷)、“文革瓷”也大量仿制。而在古玩市场上出现得最多的就是“宋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各朝的官窑器”,应有尽有。更有甚者,连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器物也在古玩市场上出现,而且大受“收藏家”的欢迎。例如:现时古玩市场上有一种“古铜釉雕瓷,凡开光的地方都绘有各种纹饰(以花卉、西洋人物为主)的粉彩,珐琅彩器,底有乾隆款的各种器型瓷(这种瓷器全部是机制注浆,用贴花工艺),这种瓷器历史资料未见报道,国家、各省博物馆也未见有,但就偏偏有很多收藏家爱好这些稀奇古怪而又漂亮的器物(这种器物是2002年底才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

什么会出现这场空前绝后的伪造、仿制、克隆高潮呢?1、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内外收藏家们的收藏需求,如无收藏者们的胃口大,克隆仿制生产出来的赝品就无法消化,制造者就必须积压,无销路的商品还有谁或哪个厂家敢去生产?2、科技的进步;用电脑分析胎釉,纹饰等工序,用电力、煤气按升温的比例烧制,投入资金少,产品出窑快,无损耗,回报率也就大了。因此,导致私家作坊在全国遍地开花(据说江西景德镇是一户一窑的家庭作坊)。3、由于用上电气化烧窑(一天可浇几窑产品),销路广,大一些的厂家(例如:景德镇、潮安市枫溪镇的部份厂家)可以批量生产,其产品大部份是机制注浆、倒模(这类产品现时在古玩市场上占60%以上的比例),纹饰用电脑绘饰、贴花、上釉后烧制而成,这类产品在古玩市场上比比皆是。

这些文物赝品在技术上存在翻版,再版的性质,因此只能称它为工艺品。它们是批量生产的,通过批发渠道,部份出口海外,部份就进入了国内各地的古玩市场,由专营瓷器的经销商再零批给各商铺或摆地摊的小贩,每件的价格从几元至千元左右(收藏者应明白真货真价,假货假价的道理,不可心存贪念,否则会上当)。而商铺、地摊的经营者,为了牟利,根据各自掌握的收藏者心态,把瓷器再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造假,直至收藏者认为“这一件才是真东西”,掏钱买入该器为止。而真正的文物真品,却具有“不可再生”的价值,绝对不是这些克隆仿制赝品所能比较得上的。

直接销售者的造假手法:

一、用砂轮、油石、砂纸打磨器物的胎脚及釉面,使其现出曾使用过的痕迹。

二、用、“氢氟酸”、“高猛酸钾”把器物内外涂匀(釉上彩器不适用,因酸会把釉上彩去掉),约10—60分钟(视瓷器的釉而定)擦干后用火烤干器物的内外,洗净后在釉面上涂上动物油(这样做旧后的痕迹连草酸水都很难洗掉)。经上述做旧后的瓷器,釉面有脂光,有旧感,但只要有经验的收藏者,就会发现其旧感是人为的,脂光不自然的,如果经验不足者,就肯定会上当。

三、用很尖的钢锥,在釉面上拷打,使釉面留下密密麻麻、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小坑,再把胶水涂在小坑里(用502胶或农具胶),然后洒上红黄土的泥粉,待胶水干后,用细砂纸磨平,形成出土器的迹象。

四、把器物打破重补,冒充旧器,把赝品的名窑器打碎,把碎片用“氢氟酸”、“高猛酸钾”浸泡几天,再用火烤干或涂上泥浆冒充高档出土瓷片进行销售。

五、还有两种真假各半的赝品,它们从出窑时就已形成了。其中一种是用旧器(晚清、民国釉上彩器),去掉彩后,重新绘饰、加款、上釉后重烧,冒充官窑器。一种是把从旧窑址中出土的器底、口部重新接坯绘画、上釉烧成。这样就形成了半真半假器,现时古玩市场上最多的这种器物是底款,正德、嘉靖、万历、康熙的青花、五彩器。

六、销售者对付收藏者最高明的一招就是讲故事给收藏者听,而故事的主要目的是诱使收藏者上当:一说其祖上是哪个朝代的大官,才会有这样的名贵器物;二说这些器物是从哪个大墓中偷挖出来的;三说这件器物如果在拍卖会上可值几百万元,因你是识货的人,又有鉴定水平,我们才会来给你看货,现因什么原故,钱紧才会几十万元卖给你,大有利可图。你如果不买,明天香港或台湾的某先生就要来买走了,你可别后悔;四说这件货物已经某某大专家鉴定了,货包真品,如假我把货吃下去等等。总之卖者奉承恭维的话会使买者听之舒服,故事的情节会使收藏家头脑发热、上当、中招。

由于有利可图,造假者为了牟利会不择手段的造假去迎合收藏者的心态。这种状况也就应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成语。凡踏入收藏这一行列的人,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只要踏入都会上隐(如同赌赂、吸毒一样),见到自认为好的器物,都会“夜难入眠”,非买上手不可。但如果没有一定的鉴定水准,往往只会买到赝品,特别是追求“名窑、官窑器”的同行们,因为这些高档瓷器存世毕竟稀少。何谓“官窑”?就是由皇宫直接设置控制经营,专门为皇宫生产的机构,它是非商品的窑口,宫里要时就烧制,不要时就停烧,而且烧制的产品必须进行严格挑选方能进官,凡不合格的产品必须打碎埋掉,绝不允许流入民间。由于这些高档瓷的数量少,其价值才会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出现“天价”。如市面上随便“捡漏”就能捡到官窑器、名窑器,那么海内外的拍卖会就不可能出现“天价”了。

文物遭遇厄运是历朝历代的战争对其造成的破坏。但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却是文物的悲哀期。文革期间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对古文物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当时“四旧”二字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压力,只有“破”之方能入眠。七、八十年代因广东毗邻香港、澳门,当时的“广东省文物总站”在省内(特别是潮汕地区)设点收购古旧文物出口(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导致全国各地的文物贩子都涌到了广东省这个大市场(全国最早形成的文物交易市场是广州市清平路的“天光圩”)。广东在古代是一边远的地区,没有太多的文物,但自明清二代开始由于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及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新兴地区。由于旧时代的种种原因,使广东沿海各地拥有了大量的侨胞及海外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地区、兴梅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人们为了生存,只有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因而形成了世界各地都有潮汕人,客家人(广东有句俗语“无潮不成市、无客不成圩”之说)。六、七十年代,潮、梅地区的群众手头上有钱(华侨汇款),特别是潮汕地区的群众有钱可买入卖出(国内的走私活动也由此而生)的贩卖、收藏古旧物品,这在当时也是名闻全国的。而广州历来又是全国最早最大的文物集散地(历来的文物走私,大部份都从广东出境),吸引了海内外的文物贩子前来交易。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除被文化革命的“破四旧运动”中所破坏的 、再经广东省文物总站合法出境、走私份子的非法出境,存余下来的一部份文物就在省文物总站各市级文物店及广东一些收藏家的手中了。再加上八、九十年代这十几年的时间的合法出境和非法出境,再被国内各地的收藏家收藏入手。现在的古旧文物已是所剩无几,连国内很多省、市级文物商店都是空空如也,就是有也只有民窑器了。事实上,现在古玩市场上的“真品”即使是民窑器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千分之一(在此是按整个古玩市场的数量而言,有的古玩店上千件货连一件真的民窑器都没有),如果说官窑器的“真品”在十万件中也难找到一件。这一点绝不是危言耸听,从中央电视二台创办“投资艺术品栏目”二年多来,公开向社会征集藏品展出,至今还未见报导一件“官窑器”的真品(中央二台每周征集5000件相片,每月2万件,2年多来征集了近50万件,却无一件是官窑器或宋代五大名窑器),由此证明这些珍贵品种并非是易得的。

由于以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现时的全国性古陶瓷资源的枯渴(毕竟出土的陶瓷器是有限的)现今已形成了古瓷北归的局面(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收藏家都到广东各地购旧货返北方),因北方(实际上应该说除广东之外的各省)在六、七、八十年代近30年里的古旧文物90%以上都流入了广东或是直接由海内走私份子走私出境了。

其实,作为一名真正的收藏者,其收藏目的应“求真、求精、求不可再生品”,如果是赝品(七十年代后的仿品),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能作为工艺品(大师级的作品除外),因其存在着翻版、再版的性质,而且可以批量生产,因而不存在收藏的价值。民间收藏是一项群众性活动,收藏者应在这项活动中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同时必须记住“学无止境”,这样方能学有所成。哪一个有名望的专家、收藏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而成“家”的?在收藏的过程中多加研究、求证,逐步巩固自身的鉴赏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急功近利,自以为是时,必须将“折戈沉沙”误入岐途而不能自拔,届时将追悔莫及。研究应站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缺一不可),争取做到能举一反三,《古物都有年限(如同树有年轮),年限长短所留下的“老化”状况,在任何古文物上都会反映出来的》。

由于造假已用上高科技术,使得传统鉴定已变得不大可靠了,收藏者必须以自身的鉴赏水平,综合请教有经验的老前辈和专家的看法,再求证于科学鉴定,这样才能知晓自己的水平在什么程度上!在此本人谈一谈对陶瓷器鉴赏的一点心得。

一、先辈、专家们出版的文章,发表的无私经验、心得、理论,在当今的文物古玩市场上,已有一部分不太适应了,但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因现在的仿制已用上了高科技,电脑分析配胎釉绘纹饰,各种各样的造形、纹饰、尺寸、底款等都可仿制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作为收藏者,就必须多加研究、求证、否则就不会进步。

二、确定器物是否旧器?首先应从陶瓷器的胎釉入手:①旧器:釉比较厚,分布不匀,有包浆状,釉面呈脂光(如玉的光泽内含),器的胎釉整体自然,并伴有长年累月涤洗、磨擦,使用过的痕迹,胎坏都是手拉坯制作,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竹刀修胎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边胎的地方会留下“竹刀纹”。②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③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④同样大小、厚薄相同的品物,旧器因经几百千年的时间风化,比较干燥变轻,而且拷打时器物声音发哑。新器因无年限的风化较重,拷打时声音较响。⑤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三、大多数的旧器由于釉厚(釉下彩器),绘在瓷器上的纹饰,看上去有沉在釉下面的感觉,绘画手法随意自然,有动感,在纹饰的笔划中能看到有深有浅的颜色。新器釉薄(个别除外),釉面光滑,呈贼光,纹饰看上去都浮在釉面上(高仿器除外),绘画手法呆板,不自然,无动感,纹饰的笔划平流死水,颜色无深浅之分。

四、旧器是用木柴、煤炭烧造,由于窑内升温不均匀,会造成大多数器物釉层的流动,形成釉面会出现厚薄凹凸不平的地方,釉面的汽泡比较少,而且分布不匀,但汽泡却有层次(即二层、三层),凡垫烧的器物,胎脚处或多或少沾有窑砂。新器是用电气烧造,升温快,而且釉薄,形成釉内的汽泡大中小密密麻麻,分布极匀,无层次(呈一层状),釉表光滑平整,因是机械窑烧制,胎脚无沾窑砂的迹象。

五、①出土器有明显特征:大多数的器物在地下受到几百一千年的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袭,轻的会在釉下形成一层很自然的泥浆状(用20倍以上的放大镜可看见泥浆状分布在釉内气泡的上面),重的会把釉面局部或全部腐食掉,在器物的釉面形成自然的条状,块状的附着物(大多呈褐黄色,黄白色),这些附着物用钢刀都无法割掉。有一种假出土器是用泥浆或泥粉加胶水沾上去的,一割即掉。还有一种假出土器是用泥浆涂在已烧好的器物釉表上,待其干后再上釉第二次入窑烧成(行里话叫“复烧器”),这种器物如用肉眼看100%是出土器,但如果用2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那些泥浆状都在气泡的下面,只能见到气泡,而无法看到泥浆状。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第二次上釉,釉在高温中又形成滚沸产生气泡,而涂上的泥浆又变成沉在气泡下面了。旧出土器经水打温后,用鼻嗅之,有泥土香味。②出水器的特征:从海中打涝的器物(从唐代到清代,我国的外贸瓷器大都由海路向世界各国出口,而当时的船只设备差,很多无法经受海中风浪的冲击,因此沉入海底的船只多不胜数),呈现二种状况:好的釉面光洁如新,有脂光;差的光泽全无,如同脱去了一层皮。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釉好的器物,一沉下去时即被海底沙泥所覆盖,从未被移动过,釉差的器物,一沉下去即被海流在海底的沙泥上长年类月的淘来淘去,把釉的表层全部或局部磨掉。在海中出水的器物都会不同程度的沾上贝壳(俗话叫“寄生”),贝壳的附着自然而又牢固,假的出水器,贝壳是用胶水沾上去的,呈不自然状,并在贝壳的边沿可见到胶水的痕迹。真器在海水中浸泡了几百一千年时间,由于年限及海水的风化,形成了干燥状,胎釉连成一体的状况,用放大镜可看到器的釉、胎表面形成均匀自然的下凹黑点状。新仿假器绝对无此特征。

六、旧器抚摸时手感舒服,釉聚处有明显凹凸感,并有一种继续开片纹的状况(这是因岁月的老化所形成的),这种开片是在釉层由里往外开的“冰片纹”。新的假器都有化学品造假处理的,凡用化学物质处理过的器物用鼻嗅其内部,都会有一种“异味刺鼻”的感觉。瓷器入藏时,可用0.5%比例的“草酸水”浸泡24小时,旧器的年代风化绝对不会洗去,但假器物伪造上去的状况却被“草酸水”在浸泡中洗掉,浸泡过的器物再用1%的洗衣粉水浸泡24小时,洗干净后的器物可回归其旧貌。

七、必须多方面综合、调查、研究方能确定器物的真假及自身的鉴赏水平,绝不能凭“有脂光、手感舒服、紫口铁脚、有火石红、铁锈斑、开片纹等的一、二点感觉,就武断下结论。因古陶瓷是人工制作的坯件及刻制绘画纹饰的,不可能每器都一模一样(毕竟不是机制可以印出来的),而且在几十米长的窑内烧制,用木柴煤炭作燃料,要加温到1200度以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由于升温慢,在窑中无法保持均匀的火力,因此,会造成器物的生烧、变形、胎釉变样、纹饰发色差异不同的状况。绝对不是现代克隆赝品瓷,用高科技烧制那么简单,全部的产品都能烧出一模一样的水平。

在此,再带上一句话,奉劝收藏者们千万别带“版图,放大镜”去买“古董”,因“按图索骥”只会买到假货,绝对买不到真货,而放大镜不是一放到器物上就能分出真假的设备,反而收藏者一到行家或经营者处,只要你一伸手,人家就知你的水平了。如果你用“版图、放大镜”对赝品进行对照,观察时,只要你问价,卖家就会把你引上成功交易的道上,事后损失的只是你自己。实际上版图的器物只是供我们参考其造型、神态、纹饰等,绝不是“按图索骥”对上号就是“真品”,因古代的瓷器生产制坯胎一人,修胎一人,画、刻纹饰一人,上釉一人、写款一人、各司其职。因此世上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器物,除非是伪造品或现代的“克隆赝品”,放大镜是在研究时才能用的,其作用只是看气泡的状况,纹片及出土的迹象,不是一放到器物上就能分辩真假,就能成为专家。

真正要求证藏品的真实性,本人认为最后还必须去做科学鉴定,因科学鉴定分析出来的数据是无可争议的(传统鉴定如由三名专家鉴定会得到三种结论)。在此,向广大收藏者推荐“北京华厦物证古陶瓷鉴定技术研究所”,该所是国内最具权威的鉴定机构,收费标准:①专家传统鉴定300元/件;②釉质老化鉴定(科学鉴定)500元/件;③物质元素测定(科学鉴定)800元/件,该所并出具鉴定报告证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