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耀州窑瓷器

宋代耀州窑瓷器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真假鉴别

2020-11-30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宋代耀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制造史上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前有五代十国,后为元朝。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家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宋代耀州窑瓷器。

在手工业和商业得以空前发展,大批工商业小城镇不断出现的宋代,制瓷业的生产和销售,更进入蓬勃发展的繁荣期。全国各地创建的新窑场,犹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在众多窑场之间,展开了商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批名窑和名瓷的涌现,以及一批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的逐步形成。今天,我们纵观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可以用两点来概括:一点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和发展;另一点是定、钧、耀州、磁州、越、建、景德镇、龙泉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耀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的一个窑系,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在宋代的上述著名窑场中,耀州窑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一、窑场烧瓷始末与宋代的鼎盛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该窑创烧于唐代(公元618——906年),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黄堡镇的耀州窑址,经过本世纪多次实地考察和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已获取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从而使世人真实了解到耀州窑的发展面貌。发掘出土的逾百万件陶瓷残器,分别属于唐代、五代、宋、金、元明五大历史时期所烧制。五大历史时期的烧瓷,各有不同。

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首先在泥料制备上发明和率先使用了大型石碾槽粉碎设置,及加工泥料的淘洗池、沉淀池和陈腐用的陶缸设置。以此保证了大批量优质青瓷坯泥与釉浆的充分提供。其次是轮制工具主部件转盘由木制改为石制,盘下又增设了铁轴承,使拉坯成型工艺得到很大的提高。再次是烧瓷燃料由木柴改为当地蕴藏丰富的煤炭。与之相应窑炉结构亦进行了科学的变革,有利于掌握对青瓷器还原气氛的人为控制。宋代耀州窑制瓷工艺上的这些重大改革,为烧造大量胎细釉精的青瓷提供了先进的科技和工艺基础。使此时所烧的耀瓷,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精巧秀美,瓷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丰富华丽,受到宫廷皇室和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喜爱。在宋人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中,都明确记载,耀州窑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及宋徽宗崇宁年间向宫廷贡瓷的事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记载了宋哲宗元佑八年“耀州遗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的实况。除了在国内广大地区销售外,其产品还远销到世界各地。已在东亚的日本、朝鲜,波斯湾的阿曼,地中海南岸的埃及,东非沿海的坦桑尼亚岛屿等地的古遗址中都发现了外销的宋代耀州青瓷。这些均是耀州窑青瓷在宋代鼎盛发展,并具有广阔国内外市场的明证。

在耀州窑鼎盛发展的宋代,其精美的制瓷工艺和生动优美的装饰技巧,对陕、豫地区的旬邑窑、临汝窑、新安窑、宝丰窑、宜阳窑、内乡窑、禹县窑都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进而又对远距该窑数千公里外的岭南地区之广州西村窑,及广西永福窑、容县窑等外销瓷窑也起过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由西至东、由北到南、由广阔区域众多窑场所组成的耀州窑体系。一个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和海岸港口,地处西北内陆渭北高原上的耀州窑,在商品生产激烈竞争的宋代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所凭籍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只要研究该窑宋代的发展,就不难发现,其优势在于它自身精湛先进的制瓷工艺,巧如范金的造型,温润晶莹的青釉,犀利洒脱的刻花,以及综合这些优点而产生的风格独特之上乘产品。

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二、温润如玉的耀窑秘色青釉

瓷器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不论哪个时代,每一件成功的瓷器制品,都是实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瓷器的艺术美,一则体现在器表所饰瓷釉的晶莹剔透,二则呈现出器物造型优美多姿,三则映现着装饰手法的技巧和纹样图案的华美。而在这些瓷器制作中力求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中,古代上层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早在东汉我国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创烧出黄釉和白釉瓷。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是自然界的各色玉石效果。是以这些青、黑、黄、白色的瓷釉可否达到玉质美感为其观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这种审美情趣以上层社会和文人为甚,在唐人的某些诗句中曾有明确表露。如顾况的诗《茶赋》就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是对“似玉”的越窑青瓷的赞美。又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有:“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是对“扣如哀玉”“胜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这种想往和喜爱玉质的审美意识,由来已久,它是中华文化自远古和三代就崇尚玉器的延续和发展。早在《诗经·秦风·小戎》中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这种以玉来象征君子美德的观念,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有过最精辟的解释。

据《礼记·聘义》载,子曰:“昔者,君子自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这样一来,玉在中华古文化中,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中国制瓷业两千年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对瓷器单色釉的评价以是否有玉质感为标准。基于此因,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当时国内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以此标准衡量耀州窑所烧造的青瓷,就不难明白其被称为北方青瓷代表的原因。该窑场早在盛唐时就开始了青瓷的创烧,然初时釉质粗,釉不均匀,釉色青黄或青褐,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以后学习了越窑,青瓷烧造水平提高很快,中唐初的产品已赶上和超过了国内的婺、岳、寿、洪等青瓷名窑。晚唐时呈现青绿釉色的精美青瓷烧造数量日增,奠定了其成为北方青瓷代表的基础。不足之处是器胎含铁量高呈铁灰色,青釉的釉层薄,玻璃质感强而温润的玉质感不够。到了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出现了黑、白两种器胎。黑胎器的青釉,呈湖绿、湖蓝、微灰湖青、深兰天青几种色调。白胎器的青釉,多是淡青、淡天青、粉青几种色调,少数为湖青和湖绿色。

两种胎的青釉,质地都很精细,釉层均匀,透明度适中,具有较好的玉质温润性。与其后的宋代相比,则又具有釉色色调丰富多样而欠稳定性的特点。入宋以后,该窑的青瓷经过初期为时不长的工艺变革和探索之后,很快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宋耀瓷的青釉,质地精细纯净,透明度适中,色调是一种稳定的橄榄青色,具有“其色温温”、“精比琢玉”的美感。这种橄榄青色,与唐五代“越州上”的越窑“秘色”很相似,因而在宋代曾有“秘色”之称。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明确指出:“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这种与越窑秘色相类的宋代耀州窑瓷器青釉,于本世纪中叶由陈万里先生称为橄榄青色。以后学术界一直遵循,笔者亦然。时至今天,供奉于法门寺地宫的一批唐代越窑秘色瓷已重见天日,我们将它和宋代耀州青瓷进行了对比,为两者瓷釉的相类而感慨。笔者认为现在我们不妨恢复古代对宋耀州青瓷的称谓,将其青釉称着耀州秘色,以便更加明确耀州青瓷对越窑秘色瓷的正宗承袭关系。这种“类”越窑秘色的耀窑秘色瓷的成功烧制,对耀州窑系中其他窑场的烧瓷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也是耀州窑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优美多样化的器物种类与造型

美如碧玉般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广泛,器物种类非常齐全多样。从其用途看可分为餐具类,有碗、盘、碟、钵、盆,渣斗。酒具类,有注子、注碗、玉壶春瓶、梅瓶、杯、盅。茶具类,有盏、盏托、擂钵、釜、香盒、水罐、水洗。日用盛具类,有罐、盆、瓮、缸、壶。照明具类,有灯、小灯盏、烛台、油壶、油瓶。化装具类,有盒、奁盒、粉盒。陈设具类,有尊、樽、瓶、花插。供器类,有供盘、灯盏、瓶、炉。洁具和卫生具类,有唾盂、渣斗、熏炉。此外,还有卧具枕,棋具围棋盒、围棋子、象棋子,乐具羯鼓、埙,鸟食具小食罐、小水罐等。凡是宋代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物种类,在该窑的产品中应有尽有。一个窑场可以生产出如此众多的器物种类,在宋代的其他瓷窑中实属罕见。

宋代耀州窑瓷器不仅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以碗、盏、盘、碟之类最为普通常见的圆器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直口、敛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翻沿、包沿、折沿等。再以碗、盏中最多见的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观察,仅其腹部的变化又可分为圆弧腹、浅圆弧腹、瘦圆弧腹、微斜圆弧腹数种。在这些圆弧已富有变化的腹部,往往再配以瓜棱或出筋装饰,给人一种造型规整、比例恰当、变化适度、精美多样的美感。

又如壶类,是该窑初创时期就多有烧造的器物,以执壶最常见。唐代执壶为喇叭口、圆腹、短直流、单把执手,造型丰满大度。五代执壶变为小口直颈、圆球腹、曲形流略长、单把执手,造型富有变化,使圆与长和曲与直的各种不同线条,和谐的统一在同一体之中,组成了一种造型优美的器物。宋代的执壶大体承袭了五代,但细直颈变长,圆腹又呈现圆中略见微折的特点,从而既增强了造型的稳定性,又增加了艺术的秀美感。

同时,随着壶颈的变长,其壶流亦变为高出口沿的弯曲形长流,进而使方便实用与婀娜秀丽相互融合。在常见的执壶中,该窑还生产一种形体似瓜的瓜棱壶,优美多变的造型具有瓜瓞象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采用同类审美意识创制的宋壶中,还有葫芦形壶,其特点是用上小下大连体双腹葫芦形作为壶身主体,下腹的一侧设弯曲的长流,而对应的另一侧有连于上下腹中的曲形单柄。此种象生葫芦壶的造型,与象生瓜棱壶相比更加多姿多变、楚楚动人。此外,该窑在宋代还创新出一些相当独特的壶类。如造型为小直口,球腹,三矮兽足,龙首流,半月提梁上贴戏婴的提梁壶。又如圆球腹,圈足,口在器底,器内有中空管与口相通,卧狮哺乳双子狮流,弓曲形飞凤提柄造型的倒装壶等。均是构思巧妙、造型奇特,装饰华丽,制作精美的宋代壶类器物中罕见的佳品。

再如瓶类,也是该窑从初创的唐代以来就多有烧造的器物。唐瓶有盘口瓶、长颈瓶、净瓶、油瓶、葫芦瓶、双鱼瓶、双系瓶等多种造型。到五代,以上瓶的造型仍有生产,又出现了短颈瓶等新造型。入宋后,一方面承袭了唐五代上述传统瓶类的造型,另一方面又新创制了一系列的新型瓶种。这些新型瓶中较为突出的有玉壶春瓶、胆式瓶、梅瓶、吐噜瓶、棒槌瓶、花口瓶、瓜棱瓶、蟠龙瓶等多种。玉壶春瓶为侈口、细长颈、圆腹、圈足造型,它以柔和且富有变化的流线型线条美迎合了人们的喜爱,在中国古代流传了上千年之久。工匠们还将此种瓶的口部和腹部之外侈和收分线条略加改动,又制作出胆式瓶新形体。梅瓶和玉壶春瓶都是酒具,但用途不同。

玉壶春瓶口外撇,细颈便于把握,装入酒后酒液重心在腹下,应是烫酒和斟酒的酒瓶。梅瓶的造型是小口宽沿、短颈、丰肩下折、深长腹、圈足,此种梅瓶造型适合做装酒的盛具。吐噜瓶的造型与梅瓶相类,但腹为矮圆筒状,犹如梅瓶截腰后的上半段,造型没有梅瓶的修长秀美,但更具有浑圆厚重的特点。棒槌瓶亦是由梅瓶衍变而来,其造型特点是小口突唇束颈折肩深筒腹。与梅瓶相近似的瓶类还有大口梅瓶,又可称为罐式梅瓶,其特点是大口短直颈圆肩圆弧腹内凹圈足。这些从梅瓶造型衍变而来的多种瓶类的出现,正是宋代耀州窑工匠创新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该窑此时转轮就制水平的高超。在瓶类造型中,还有器口翻卷成盛开花朵形的花口瓶,器腹呈现出均匀的竖条凹凸状的瓜棱瓶,器的肩颈周壁装饰有贴塑龙纹的蟠龙瓶等等。如此多种多样的瓶类造像的出现,是该窑器物造型丰富多彩的明证。

其他的各类器物同样具有多姿多样的优美造型。限于文章篇幅不能一一叙述,在此仅指出某些尚未在其他窑系或窑口中见到的器物造型。如:温碗中的柳斗编织箩型、及花口多折腹圈足型;花插中的内外双层壁饰有水平多组插环、镂空插座和立雕仰首龙头的造型;盏托中的外盘套内浅托造型;供盘中的内外双层套盒饰有如意壶门或坐佛的造型;把杯中的敞口圆腹单柄造型;灯盏中以立狮或卧狮为底座的造型;熏炉中复层套合式饰有镂空网纹和贴花蟠龙纹的造型;瓷盒中形如战鼓饰有鼓钉纹的围棋子盒造型等等。这些,均是耀州窑工匠匠心独具创新的一些精美青瓷造型。

在整理和排比宋代耀州窑址发掘出土的器物标本时,我们将不同的器物种类中不同的造型分别排列出不同的“型”和“式”。其中,“型”是不同的造型,“式”是同一类器物在宋代早中晚各时期造型演变中有区别的形体。各类器物造型排队的结果,竟然选出了上千件不同“型”和“式”的典型器物标本。这一结果意味着宋代耀州窑的各类器物的不同造型已超过了上千种。面对着这数以千计的实物和一张张不同形体的器物造型图,不由的使人惊奇之极,感叹不已。

四、犀利洒脱的刻花和印花

宋代耀州窑瓷器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内中,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的是其刻花工艺,以及与之相同风格的印花工艺。此种刻花,严格讲是取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发展到北宋中期与稍后达到了顶峰。此前,该窑的装饰手法以简便流畅的单线划花为主。在五代和宋初,又创新出一种剔花工艺,系将花纹主轮廓以外的背衬部分采用“减地”手法进行剔除,使主轮廓纹样突起在器表之上,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到了宋代,聪明的宋代耀州窑瓷器工匠又对上述两种划花和剔花工艺各取其所长,且融合贯通于一体,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刻花新手法。此种刻花工艺需分两步进行,先将刻刀深入直插在器坯中,用垂直刀刃勾刻出纹样的主轮廓;再在已深刻出的主轮廓线的外侧,采用斜刀连续广削以除去花纹主轮廓外的背衬。新的刻花手法保留了剔花工艺的浮雕式立体装饰效果,又避免了剔花减地的费时费工和行刀的呆滞。同时,还吸收了划花工艺行刀流畅活泼的优点,使新的刻花手法显现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犀利圆活的动感,使每一种纹样都能跃然于一件件耀瓷之上。在完成了两步走的刻花之后,再使用一种篦形工具,在突起的刻花主轮廓内精心勾划出叶脉和花瓣纹理的细部,使新的刻划花花纹达到了粗犷与精细、凸起与凹入,大轮廓与小细部的巧妙结合。饰釉后在润玉般晶莹的碧绿色下显现出深浅不同的色调层次,使之具有一种含蓄典雅、诗境无垠的艺术美,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

正因如此,宋代耀州窑瓷器的此种装饰手法在同时代的名窑名瓷中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达到了宋代刻划花装饰工艺的最高水平。其产品在国内和国外的销售市场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市场的需求,促进着生产的发展。到北宋中期稍晚一些时候,为了向国内外商品市场提供更多具有此种装饰风格的耀瓷,耀窑工匠又发明了与其刻花手法相同风格的印花新工艺。此种印花工艺是先采用刻划花手法制作出印花范模具(又称母范),然后翻制出印花范,再将与之造型相同的器物坯件扣在印花范具上印出纹样,修饰后施釉烧成。在发掘和整理器物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成千上万件的宋代耀窑刻花和印花青瓷标本。得知其印花工艺是由其刻花工艺发展而来,但并非是宋代中期刻花工艺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它的一种发展。

新的印花工艺因其有制作简捷、方便、快速的优点,一经问世,就将其发展的重点用在纹样图案的着力构思和设计上。与孕育它诞生的耀窑刻花工艺相比,新的印花工艺在纹样题材、图案种类、构图方式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从而使宋代耀窑的印花青瓷也达到了同时代同一工艺的最高水平。这种娴熟而独特的耀州窑刻划花和印花工艺,以其成功的魅力在赢得国内外广大市场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国内窑场瓷器制作的装饰工艺。

五、丰富多样的纹样图案

宋代耀州窑瓷器刻花和印花青瓷所以能享有盛誉,不仅因为其装饰手法独特,也因它具有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目前已见到的纹样图案约有二百多种,其题材和内容包括有植物类的花卉、草木、枝叶、瓜瓞果实;动物类的瑞兽、珍禽、昆虫、水族;人物类的婴戏、侍女、戏妆;佛教造像类的飞天、罗汉、力士、僧人、供养人、化生;道教造像类的鹤驭仙游;以及山石、流云、水波、几何纹样等等。每一大类之中,又有很多小类,采用同类分别构图或几类结合起来构图的形式,组成了多种多样的纹样图案。

宋代耀州窑瓷器纹样图案不仅画面华美而富有变化,而且往往寓意吉祥。在植物花卉类中,多见象征富贵和美好生活的牡丹花。所见之牡丹纹样,取缠枝牡丹、折枝牡丹、交枝牡丹、对枝牡丹种种形式进行表现,还有瓶插牡丹、盆花牡丹、珍珠地牡丹等。均以叶茂花繁、生机盎然的写实性为特征。牡丹花的花朵和花瓣亦有多种多样,有塔形多层式花朵、双层多瓣式花朵、单层三瓣式花朵,还有牡丹花结、牡丹小簇花等。

除了采用单一的牡丹组成多种纹样形式以外,还往往将牡丹与动物、人物或其他花卉结合起来,组成更加生动多彩的纹样图案。如“凤凰戏牡丹”、“鸾鸟衔牡丹”、“飞蝶恋牡丹”、“双婴戏牡丹”等。在植物花卉类中,还常见象征仙逸洁身、傲霜怒放的菊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的莲花荷叶。由菊花组成的各种纹样图案,其形式与牡丹纹大体相似,比较独特的是在盘碗器内以单层或多层团菊进行构图,纹样在简洁中突出了菊瓣盛开的生机。亦或在盘碗的底心饰以团菊纹,周圈再绕以缠枝菊,纹样在叶茂花繁的构图中显得格外华丽。莲花和荷叶的构图与牡丹和菊花不同,往往将它分布在“清且涟漪”的水波中,与游鸭、鸳鸯、游鱼相伴为伍,组成“水波莲花”、“双鸭戏莲”、“鸳鸯戏莲”、“莲花双鱼”、“鸳鸯游鱼戏莲”等富有动感的画面。

也有将莲、荷叶慈姑甚或牡丹用丝带束成捆把形的构图,此种构图的纹样有“一把莲”、“两把莲”、“三把莲”、“一把莲花牡丹”、“莲花慈姑”等等。还有将莲花和人物结合组图,如“太子戏莲”、“婴戏缠枝莲”,均有“连生贵子”寓吉祥的含意。在植物花卉纹样中,还发现了象征凌雪傲霜坚忍不拔的梅花,象征迎接光明向阳而开的葵花,以及象征加官进爵和高官厚禄的鸡冠花。所有这些植物花卉纹样,都以写实为特点,再经艺术加工,在犀利洒脱的刻花和印花中,均呈现出一种繁茂的生机和真实生动的美感。

在动物类瑞兽纹样中,有翻腾在滚滚波涛中威武雄猛象征“真龙天子”的蛟龙;有在奔跑中相互追逐的“百兽之王”三奔狮;有或卧或立衔瑞草、戏牡丹的“仁兽”麋鹿;有“能执搏挫锐”的猛虎;并由它们组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在动物类珍禽中,有穿花舞云衔瑞草和瓜果的“群鸟之长”凤凰;有飞云衔博古做鹤驾象征长寿的鸣鹤;有戏莲、戏牡丹、衔瑞草象征祥和华美的孔雀;有戏水戏鸭象征“朝倚”“暮偶”恩爱夫妇的鸳鸯;有或飞或立象征喜事临门的喜鹊;有入水善游羽毛不显的游鸭等;由它们又一一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

以游鸭为例,所见的图案有“水波游鸭”、“双鸭戏莲”、“鸭戏鸳鸯”、“鱼鸭戏莲”之类。纹样图案多取对称和均衡形式,一鸭居前回首顾盼,另一鸭紧紧相随。也有取三分法布局的,多和鸳鸯组合构图,或“单鸭戏鸳鸯”,或“双鸭戏单鸯”,画面中荡漾的水波,盛开的芙蓉花,微微漂弋的荷叶,及浮游自如嬉戏其间的游鸭鸳鸯,形象写实而富有情趣,是真实塘景的再现,相当生动怡人。在动物类的水族纹样中,最常见的是游鱼纹,有“水波三鱼”、“水波五鱼”、“水藻群鱼”、“双鱼戏莲”、“鱼鸭戏莲”、“群鱼戏海螺”、“鸳鸯游鱼戏莲”、“柳枝群鱼”等等。内中以“水波三鱼”最为生动,在碗的内壁取三分法布局,仅用了不多的几刀,三尾生动逼真的游鱼就跃然而存,鱼周围布满了用篦形工具划出的重重水波,三鱼在水波中鼓腹摆尾游弋自得。不仅画面生动,而且刻花三鱼的洒脱洗练,划花水波流畅荡漾,湖绿色青釉的温润柔和均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实属宋代耀州窑刻划花青瓷的代表作。

在人物类纹样图案中以婴戏纹最为突出。早在唐代该窑就开始用童婴纹装饰瓷器,曾在素胎黑彩盘上见到过绘黑彩的“童孩戏绳”纹。到了五代,又发展到剔划花青瓷“婴戏缠枝”纹。入宋后,我国的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山水画、花鸟画都以独立的画科得到发展,而且人物画也发展的更加精细完美。还从人物画中产生了专门反映儿童题材的绘画,出现了一些擅长画儿童和婴儿的画家与其作品,如宣和画院的苏汉臣曾画有“秋庭戏婴图”和“货郎图”,李嵩亦画有“货郎图卷”等。随着绘画艺术中专题儿童画的出现和发展,对同时代以至后世瓷器上的婴戏纹样图案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代耀州窑瓷器上婴戏纹样的日益增多,正是以此为背景得以发展的。婴戏纹在耀州窑北宋早中期的刻花青瓷中采用较少,在宋晚期的印花青瓷中经常发现。所见的婴戏人物纹多种多样。有“单婴戏牡丹”和“单婴戏梅”,取烘云托月的形式布图,在牡丹或梅花枝叶的中心,突出一个大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宋代耀州窑瓷器特征


耀州窑是宋代六大名窑之一,可谓是当时中国北方青瓷中的翘楚。耀州在唐代便是非常有名的陶瓷烧制产地了,到北宋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耀州窑虽说是以生产民间生活用品的器物为主的民间窑。但据记载,耀州窑曾于北宋神宗元丰到徽宗崇宁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为朝廷烧制进贡的瓷器。此外,耀州窑超凡的制瓷技巧与流畅洒脱的风格对当地的各种窑场都有深刻的影响,当年的窑厂绵延百里,甚至还获得了“十里窑厂”的美誉。

耀州窑瓷器的胎质中含铁,在煤窑自然氧化下,形成了耀州窑青瓷釉色多为青色中泛黄的独有特征。此外,耀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个巨大突破,它打破了传统北方瓷窑胎体发黑的现象。耀州窑的装饰主要以刻画和印花为主,其刀法刚劲有力,充满立体感。

北宋早期,刻花装饰较为简单,只有两种纹样在不同样式的碗壁上。一种是受五代越窑的影响,在敞口碗外壁,以浮雕的手法刻两层莲瓣纹。另一种则是耀州窑新创的刻花装饰,在敞口碗外壁,深刻似花非花,似叶非叶的花纹。北宋中期,耀州窑的刻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

首先,花纹的装饰变得更加精细,中期流行满饰,器物布满纹饰成为主流。同时装饰由外壁转向内壁,还出现了内外壁同时装饰的现象。除此之外纹饰中一改早期只刻不划的做法,刻划并用,增加层次,使图案的立体效果更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刻花线条刚劲流畅、纤细活泼,构图繁密,画面生动。此时的刻花中流行缠枝,如缠枝牡丹、缠枝菊花、缠枝忍冬等。除植物纹外,动物纹中有龙、凤纹、双鸭莲花等。纹饰中的动植物的原型大都取于大自然,处于现实和想象之间。

北宋晚期,耀州窑以印花为特色,制作工艺达到顶峰。北宋晚期的印花布局严谨对称,以器制纹,形式不限,纹饰潇洒自成一派。纹饰中还出现了中期未见过的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晚期耀州窑还独创了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由圆心向边缘延伸出六条直线把碗盘的内壁分为六等分,每份都可独立进行装饰。同时还出现了平行的弧线复线组成的水波纹。

宋代耀州窑系瓷器纹饰


烧于初唐、历经五代数百年发展的黄堡窑,至宋代烧制技术日益精湛,产品更趋完美,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北方瓷窑系统――耀州窑系,成为宋代名窑之一。

文献对耀瓷多有记述,代表古人对耀瓷的看法,其中有关于耀瓷特征、耀瓷的生产、土贡,而元丰七年德应侯碑“巧如范金,精比凿玉,始和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则生动地描绘了北宋耀州窑烧瓷的盛况。

耀州窑经过科学发掘,出有大型报告《宋代耀州窑址》。宋辽金墓葬中也常有耀瓷出土。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耀州窑瓷器纹饰作一概括介绍:

一、宋辽金耀州窑装饰手法与技巧

宋代耀瓷装饰手法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其中,

划花,最早见于唐代,五代宋初为主要装饰技法,宋中期以后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刻花花朵和叶脉轮廓内采用的辅助手法。宋代划花有单线条和并列多线条两种。

剔花,亦称雕花,用减地手法,使事先刻划的花纹凸起在坯胎之上。五代出现,宋初延续,宋中期后极为少见。

刻花,先采用直刀深刻出纹样大轮廓,再于花纹轮廓外,采用斜刀广削刻去纹样外的部分背衬,使花纹清晰凸起于坯胎之上。特点是,行刀手法犀利、圆活、流畅,浮雕感强。宋代早期偏晚时候出现,北宋中期盛行,北宋晚至金代仍大量生产,但主导地位为同风格的印花装饰取代。

印花,使用刻有纹样图案的印花范具在坯胎上印出花纹。产生于宋代中期。

贴花,用模印、捏塑方法制出动物、人物、花朵等造型,用泥浆贴于坯胎上。多饰于瓶、壶、尊、灯、炉之类上。唐、五代、宋皆使用。

戳花,主要见于唐、五代,宋代仅见于珍珠地划花装饰。

镂空,北宋使用,为继承唐、五代技法。主要施于薰炉、灯、花插之类祭祀、陈设瓷或某些高级日用瓷上。

绘画化妆土,用绘画手法将白色化妆土泥浆绘于坯胎上,或涂于印出的纹样上,以加强立体效果。出现于晚唐,五代极少见,北宋有采用,但也极少见到。

宋代耀州窑所采用的装饰手法,大多继承唐、五代黄堡窑而来,并进行了大胆创新,而在对瓷器进行装饰时,又往往两种或多种装饰手法并用,使器形和纹饰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宋辽金耀州窑瓷器纹样

宋代耀州窑瓷器纹样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主题纹样、辅助纹饰两大类。其中,主题纹样按内容分,又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等几大类,以植物类的各种花卉为最常见;辅助纹饰有花卉、缠枝朵花等等。

1.植物类。可分为花卉、草木枝叶、瓜果几大类。

(1) 花卉纹样

牡丹花纹,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交枝牡丹、对枝牡丹、瓶插牡丹、盆插牡丹等,花瓣有塔形楼台式、双层多瓣式、单层三瓣式等,也有牡丹花结、牡丹小簇花、凤凰牡丹、孔雀牡丹等。

菊花纹,宋初多为团菊,宋早期稍后出现缠枝菊,中期出现交枝菊,及中心饰有团菊的缠枝菊等。

莲花纹,宋初多为贴塑、刻划仰覆莲,北宋中晚期出现具花朵、蓬实和枝叶的莲花,有把莲、水波莲花、莲花茨菰、缠枝莲、博古插莲及婴孩莲花、鸳鸯戏莲、莲花双鱼等,吉祥寓意的纹样。

西番莲,花中央皆有条状体副冠,叶多深裂,枝成蔓。

葵花纹,出现于唐代,皆为正面表现的朵花,北宋晚期和金代皆有枝叶,常见缠枝葵和凤凰衔葵。

梅花纹,唐代出现,多为小瓣朵花,北宋晚期和金代为带枝干、小叶和花朵的干枝梅。

鸡冠花纹,宋代晚期新出现的纹饰,有象征加官进爵之意。

朵花纹,除团菊外,皆为散点式布局,饰于器心外的部位,多作为辅纹。

(2)草木枝叶纹样

主要有忍冬、柳枝、竹枝、蕉叶、茨菰、瑞草、芦苇纹等,多与动物或人物结和使用,或作边饰、辅纹等。

(3)瓜果纹样

主要有石榴、葡萄、瓜瓞纹、莲蓬纹,一般与婴孩结合使用。

2.动物类。又可分为瑞兽、珍禽、昆虫、水族几类。

(1)瑞兽。有龙纹、狮纹、鹿纹、虎纹、象纹等。

(2)珍禽。有凤纹、孔雀纹、鹤纹、鸳鸯纹、喜鹊纹、鸭纹、鹅纹、大雁纹等,一般都有寄托吉祥的寓意。

(3)昆虫。为蛾、蝶之属,常饰于花中,即所谓蝶恋花。

(4)水族。有鱼、摩羯、鱼龙、海马、螺、水虫等。

3.人物类。有婴孩题材纹样、人物生活纹样、佛教造像纹样如维摩诘、飞天、罗汉、力士、供养人、化生人物、僧人等。

三、宋辽金耀州窑瓷器纹饰的分期及特征

根据装饰手法和纹样特征的变化,可以将宋金耀州窑瓷器纹饰分为四期:

第一期:北宋早期。装饰以刻花为主,花纹大部分装饰于器物的外壁。花纹局部不加以任何修饰,图案简朴,其中刻两层莲瓣碗的浅浮雕效果明显,是五代越窑装饰影响的结果。说明处于初期的北宋耀州窑刻花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越窑装饰中的技法与题材。

第二期:北宋中期。装饰技法为刻花为主,同时也使用印花装饰。

此期,耀州窑刻花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刻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论装饰题材还是技法,均较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花纹的装饰部位开始增多,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出现了内外壁同时进行装饰的现象。炉、罐、缸、瓶类器物因受形体的局限,装饰仍在外壁,但装饰面积却相应增加。如早期的外壁刻花仅限于部分部位,中期则流行满饰。其次,纹饰中刻划并用,改变了早期刻花制品只刻不划的做法。这种综合手法的运用对局部的花纹进行进一步装饰,增加了层次,使图案的立体效果进一步加强。再次,纹饰内容增加,技术越发娴熟。这个时期刻花制品中大量流行的缠枝、折枝花卉,而印模上的把莲、水波三鱼、水波双鸭、鸳鸯戏莲纹、双鸭戏莲纹等,表明动物题材的广泛流行。这些纹饰具有构图繁密、线条纤细活泼的特点,创作难度大,所需水平高。耀州窑刻花纹样大多具有线条细腻、刀锋犀利和一气呵成的特点。刻花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印模纹饰的好坏;而印模纹饰的如何又直接左右着印花制品的质量。耀州窑印花之所以在北宋中晚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是和中期刻花的高度发展与成熟分不开的。窑址中出土的大量宋代中晚期内范,花纹精美,一方面反映出印花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刻花工艺的无比娴熟。

随着宋代中期刻花技术的成熟,印花工艺也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成为宋金两代广为流行的装饰。中期印花题材多以花卉、水禽为主,花卉中牡丹、菊花、莲花最为流行。有交枝、缠枝、折枝等多种不同形式。水波花草、水波双鸭、鸳鸯戏莲、双鸭水波莲花、云凤、龙纹等为常见的动植物题材。盘碗器物的花纹多饰于内壁。罐、盒、炉等多饰于外壁或盖面、口沿处。水波纹多采用同心圆式的弧状线条来表示,内短外长。水波双鸭、落花流水、水波鱼纹中的水波纹多采用了此种方法。除此之外,水波纹刻划不规则的六角形边线为这一时期水波纹装饰中的独创,其他窑口中不见。水波鸳鸯莲花类的装饰中,水波大多采用波段较短、弧度较大的同心圆弧线,错落有致,呈鱼鳞状排列。层次复杂,线条繁复,构图严谨,密而不乱为其特征。这种多层次的装饰图案所具有的高难度,反映出印花工艺的高度水平。

第三期:北宋晚期。装饰以印花为特色,此期耀州窑印花工艺达到其顶峰,可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来形容其艺术水平。

装饰题材在上一期的基础上此期进一步增多,出现了中期未见的婴戏、梅竹、松竹、把莲、连环牡丹、水波五鱼、把莲六鱼、开光鱼鸭、凤戏牡丹、双鹤、群蛾、六格花卉、群鹤博古等图案;画中藏字也成为一大特点出现于装饰之中。

从纹样构图上看,水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继续使用。六格式等份分割于晚期出现并普遍使用,它由心向口沿伸出的6条直线把碗盘的内壁平分为六等份,每个扇面形空间可独立进行装饰,增加了层次,丰富了画面,至金代仍广泛流行。把莲使用有三种情况:首先是满饰于器内;其次是使用在局部开光之中;第三是用于器心装饰之中。把莲使用情况的不同反映出同一题材的不同使用,可变幻出多种不同的装饰图案。这种由地纹和面纹构成的纹饰使图案增加了立体层次,其疏朗伸展的花叶与纤细规整的地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是传统的二叠法的继承与发展。到了金代,把莲图案不见,代之而起的是独茎莲的出现。大多为一叶一花,茎叶花联成一体,有的更简化为一叶托一花的形式,与同时期的北方窑口流行的类似图案有着时代的共性。连环牡丹的出现是宋代晚期耀州窑的独创。这种四方连续手法的运用具有连续完整的特点,图案效果鲜明,适合于在任何部位使用,运用灵活,取舍自如。它是以两两相交的圆形为基本骨架,在由几个圆形组成的五角形空间内,分别饰折枝牡丹。巴掌形的叶片,三瓣盛开的花朵是牡丹题材的创新之作。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缠枝牡丹等仍继续使用,显示出牡丹装饰的多种不同形式。从大量实物不难看出,早期装饰多以满饰为主,器心与内壁连为一体进行装饰,不分层次,图案整体性好;中晚期满饰继续使用,同时多层次装饰开始出现,器心和内壁开始分成两个区域进行不同内容的装饰,花纹层次增多。与此同时,内壁又流行六等份的划分的方法,使画面更加丰富。青釉莲花水波把莲六鱼盘,器里的装饰分器心和内壁两大部分:里心饰把莲一束,内壁被分成六等份,每等份内各有鱼纹一束,两两相对,互相对称,使装饰部位无论自上而下还是从左至右都呈总增加的趋势。印中有刻是晚期装饰中普遍流行的做法。这种中期就已经出现的综合手法,丰富了图案效果,形成了耀州窑独特的装饰风格。

第四期:金代。金代时期耀州窑仍继续烧造。为了适应社会对瓷器需求的不断增长,保证供应,耀州窑改造了烧造工艺,叠烧的出现就是这一改革的结果。叠烧工艺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但却在内部器心上留下了无釉的涩圈,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明显标志。其次装饰纹样日趋简化,装饰内容以水波鱼纹、莲花、鹅纹、卷叶牡丹、吴牛喘月、瑞草鸭纹、缠枝瑞叶、朵花、珍珠地瑞草、鲤鱼闹莲、六格花卉及攀枝双婴、鹿纹等比较常见,其中吴牛喘月、六格花卉最具时代特征。由于里心的涩圈影响了装饰,花纹多使用于内壁处,因而,内壁中六等份横向分割的装饰广为流行,它对增加装饰内容,弥补因器心涩圈而引起的装饰层次的减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金代耀窑瓷的胎体变粗变厚,釉层变薄,釉色黄中泛白。为了粗坯细作,弥补胎体粗糙的不足,从实用角度出发,耀窑开始采取施用化妆土的做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有化妆土的遮盖,仍可在胎体上刻划出优美的装饰花纹,在粗瓷细作中作出了努力。同时还广泛使用了剔花的方法,在罩釉后的胎体上剔去花纹以外的空间,使之露出灰褐色的胎体,花纹古朴浑厚,虽不如釉下刻花和印花那样精致,却也取得了简洁豪放的装饰效果,使纹样与地色形成色彩和凸凹地对比,增强了立体感。

金代是耀州窑的衰落期,花纹装饰中那些欢快的婴戏图案及自由活泼的游鱼戏水纹饰大量减少,代之而起的吴牛喘月纹普遍出现就是这一状况的反映。鼎盛时期流行的精巧秀丽的花纹也不复出现,大批纹样简陋、胎体粗厚、里心带有涩圈的盘碗充斥于世,至此耀窑的制作开始衰退。

总之,耀州窑瓷器装饰精美,题材丰富,犀利洒脱,洗练刚劲的刻花和“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印花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虽因多种原因而最后衰落了,但其鼎盛时期那巧夺天工的精美绝伦的装饰,对当时乃至后世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耀州窑瓷器鉴定技巧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其中耀州窑便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宋代耀州窑瓷器在民国以前绝少仿品,近年来不少仿品在市场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为某些博物馆所“珍藏”。在鉴定耀州窑瓷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耀州窑瓷器的胎呈灰褐色或灰白色,由于胎泥淘练不是很精细,虽然胎质较密,但瓷化程度不高,不坚硬,胎骨较薄。在器底胎釉交接处呈现黄褐色或漏釉处呈现酱色小斑块。这是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耀州窑的釉色呈多样化,最佳的是青釉,青中微黄色。其他釉色有青绿、油绿、黄绿等色。青釉光润肥厚,清澈纯净。其胎釉结合较好,釉面往往有细小的开片及细小的桔皮纹。由于釉汁较为粘稠,绝无流釉现象发生,在某些器物上甚至会有上部釉层比下部釉层还厚的现象。虽然耀州窑器物釉色多变,有的稍绿、有的稍黄,但不论釉色深浅都含有黄的成分,否则便不是耀州窑的器物,或是后仿的器物,年代越晚闪黄的程度越大,这是鉴定耀州窑及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耀州窑器物多为民间日常用品,造型较为丰富,制作水平较高。其胎体均匀,器壁比较厚实,但与同时期的北方诸民窑相比要薄。圈足轮削比较仔细,连足际无釉处都要认真修削,足墙比较细薄,而仿品圈足较为圆滑,与切削平齐规整的真品圈足有着明显的区别。

耀州窑瓷器最大的特点是纹饰极为讲究,有印花、刻花、剔花及划花。花纹有莲花、缠枝花、波浪纹、鱼鸟纹及人物纹饰。刻花其刀法熟练、刀锋圆活、犀利有力、主次分明。在鉴定时要注意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的刀法变化。凡真品的主题纹饰刀锋较深,辅助纹饰刀锋较浅,均有一定的倾斜度,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印花纹层次复杂,线条繁密,构图严谨,密而不乱。

一般唐和五代时期的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是乳浊釉;而宋代胎体较坚薄,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有明显的鱼子纹气泡,底为两刀修足;到了金、元时期胎质稍粗,手感较重,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薄而不润。目前的仿品多为宋代模印盏、盘和碗。但胎品灰白,与真品有差距。

甚至有些仿品底足涂灰褐色化妆水,但细看仍然可以看出破绽。在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其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子、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像、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而仿品是从真品倒模下来,层次和图案都不够清晰,明显感觉浅薄无漂浮感。

北宋真品釉质非常莹润透明,放大镜下有明显的气泡(行内俗称“鱼子纹气泡”)。而仿品釉薄不润,气泡稀疏甚至没有。

宋代耀瓷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而且多留有二次修坯的痕迹。其工艺过程为第一次修坯时底足留的较宽,随后施釉。釉干后对器足再次修整,烧成后在底足部位留有明显的加施修削痕迹,又演变出鸡心底,圈足亦变为矮小圈足.宋代粗州瓷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以前,器底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多简单。由于初将烧柴窑炉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与五代和宋代中期以后比,普追发暗。中期为仁宗至神宗时期(1023一1085年),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器胎因淘洗和炼制精细,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器物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为哲宗时期(1086一1127年)以后,盛行斗笠状小碗,以器物底足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盛行印花器。

宋代耀州窑的特征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 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北宋 耀州窑印花五鱼图碗

中期耀州窑的刻花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装饰技法还是题材,均较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纹饰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纹饰结构较早期复杂,而且在纹饰中刻划并用,使图案的立体效果进一步加强。刻花技术的成熟,使耀州窑的陶瓷印花工艺也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并成为宋金两代广为流行的装饰。纹饰中植物类以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缠枝牡丹、交枝菊、缠枝菊花、莲花、水波花草、水藻、缠枝忍冬、花叶纹为主。动物纹中有双鸭莲花、水波三鱼、龙、凤纹等。纹饰中的植物动物纹均模拟自然,处于写生与图案之间。

晚期因器制纹,不拘形式,纹饰潇洒自然,生动逼真。常见以水波微底纹,上饰荷花、游鱼鸳鸯等,仿佛在一泓碧波荡漾的清水中自由地摇曳、游动,清新优美,栩栩如生。新出现的纹饰有连环牡丹、单束莲、双束莲、缠枝菊花与船、竹叶、卷叶纹等。动物纹中有凤凰戏牡丹、群鹤博古、双鹤等。群鹅、水波、五鱼、莲花六鱼、莲花鱼鸭纹都是晚期的新创。另一特色是出现了大量的婴戏纹等,如梅竹戏婴、松竹戏婴、缠枝戏婴纹等。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继续使用,同时出现有平行的弧形复线组成的水波纹,此纹饰为晚期耀州窑青瓷所特有。

金元时期耀州窑虽然仍继续烧造,但纹饰日趋简化。金代以水波鱼纹、莲花、鹅纹、卷叶牡丹、犀牛望月、瑞草鸭纹、缠枝花卉、朵花、婴戏纹等较为常见,尤以犀牛望月、六格花卉具有时代特征。此时与宋代纹饰明显不同的标志是化妆土及剔花工艺的广泛使用。化妆土的实用弥补了金元时期耀州窑胎体粗糙的不足。而剔花工艺的采用,使纹饰古朴浑厚,虽不及前期刻、印花精致,却也别具简洁豪放的风韵。元代耀州窑装饰纹样更为简单,见有莲菊、水波、钱纹、花鸟、花草、枝叶、鱼纹和诗文等。

宋代耀州窑怎么鉴定?


宋代耀州窑怎么鉴定?耀州窑是我国北方颇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因铜川古属耀州。该窑在我国古陶瓷开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方位。尤其是宋代,耀州窑不只成为北方烧制青瓷的闻名瓷窑,并且对其时许多瓷窑发生重要的影响,构成耀州窑系。

据《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载,耀州窑瓷器的烧造最早始于晋。考古开掘证明,唐代耀州窑,已开端成为具有必定规划的大型瓷窑。到北宋时,耀州窑又得到了更大的开展,烧制出了适当精美的青釉瓷,到达耀州窑鼎盛时期。在有些方面,耀州窑乃至超过了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究其原因,首要是因为它广汲各窑之长,并具有极为便当的水陆交通、足够的燃料以及优质的瓷土等优胜条件

北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比年战乱,经济遭到破坏。耀州窑与全国各地瓷窑相同,出产遭到影响。到金代时,尽管耀州窑仍在进行瓷器的烧制,但产值及质量已开端走下坡路。除少数产物外,通常瓷器均烧制得较前低劣。元代耀州窑现已式微到极点。瓷质低下、产值锐减,在各瓷窑之中已不占有啥方位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规划出产,并于晚期结尾中止了这一瓷种的烧造。

宋代耀州窑瓷器首要有盘、碗、洗、瓶、壶等平常生计用具及少数的香炉、印盒、瓷塑等。器物通常制造得比拟规整、精巧。其高明的斑纹点缀工艺、丰厚的点缀体裁,使耀州窑瓷器独具魅力。

耀州窑瓷器上所点缀的斑纹图画,首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手法完结。

所谓刻划纹,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斑纹图画,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斑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此种纹饰创于北宋初期,其技法承继了唐代的传统,遭到越窑的影响而开展起来。初期刻划纹通常都显得较为简略、草率,中期才日趋老练,所饰斑纹刀法娴熟、线条流通,斑纹图画体现得极为生动。

印斑纹饰呈现的时代要晚于刻划纹饰,即北宋中期才呈现,并老练于晚期。是用特另外模子在盘、碗、洗等器物的内壁压印成各种斑纹,然后再烧制。所印斑纹图画轻轻凸起,略高于胎面、立体感较强,具有半浮雕的作用。纹饰明晰,规划繁密完好,讲究规矩,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画的特色当前已能见到的耀州窑印花图画达百余种,首要有折枝和缠枝花卉及水波游鱼、鸳鸯、浮鸭、婴戏、飞天,还有龙凤、麒麟、飞鸭等。耀州窑虽为民间瓷窑,但史书记载及出土文物标明,它在宋代曾为宫殿烧过贡品。耀州窑虽为北方民窑,但其产物的名誉及影响在宋代广泛全国。

鼎盛时期的耀州窑产物是以青瓷为主的,因为其时各窑之间的相互影响,耀州窑青瓷与越窑、龙泉窑等窑的瓷器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一件器物,辨别它是耀州窑仍是其它窑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窑瓷器釉色翠绿、釉质细润,施釉亦较薄,釉色深浅多变。有的稍绿一点,有的稍黄一些,但均为青中闪黄色,不管釉深浅都富含黄的成分,不然就不是耀州窑而是其它窑的青瓷产物了。其时代越晚,闪黄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时,耀州窑青黄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简直成了黄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色也是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宋耀州窑青瓷胎骨较薄、胎色深灰。因其时施釉工艺尚有缺乏,故器物反面挨近足部及底部经常呈现漏施釉的状况。这些漏釉的露胎处,呈现出一些酱色的氧化铁所造成的小斑块。因为胎土中所含铁的成分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处,也经常隐约透露出一些淡褐色。这些特征都是后仿品无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窑瓷器的仿品,在民国及曾经各时期很少见到,而大都都是近几年所仿。新仿耀州窑青瓷胎骨稍厚,含铁量低,故胎色灰白,色彩较真品色浅,更没有因漏釉所呈现出的酱色小斑块以及釉薄场所透露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构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较为油滑,这与切削平齐规整的真品圈足,有着很鲜明的差异。以上都是辨别真伪宋代耀州窑瓷器的关键所在。

宋代耀州窑及青瓷(下)


再如瓶类,也是该窑从初创的唐代以来就多有烧造的器物。唐瓶有盘口瓶、长颈瓶、净瓶、油瓶、葫芦瓶、双鱼瓶、双系瓶等多种造型。到五代,以上瓶的造型仍有生产,又出现了短颈瓶等新造型。入宋后,一方面承袭了唐五代上述传统瓶类的造型,另一方面又新创制了一系列的新型瓶种。这些新型瓶中较为突出的有玉壶春瓶、胆式瓶、梅瓶、吐噜瓶、棒槌瓶、花口瓶、瓜棱瓶、蟠龙瓶等多种。玉壶春瓶为侈口、细长颈、圆腹、圈足造型,它以柔和且富有变化的流线型线条美迎合了人们的喜爱,在中国古代流传了上千年之久。工匠们还将此种瓶的口部和腹部之外侈和收分线条略加改动,又制作出胆式瓶新形体。梅瓶和玉壶春瓶都是酒具,但用途不同。玉壶春瓶口外撇,细颈便于把握,装入酒后酒液重心在腹下,应是烫酒和斟酒的酒瓶。梅瓶的造型是小口宽沿、短颈、丰肩下折、深长腹、圈足,此种梅瓶造型适合做装酒的盛具。吐噜瓶的造型与梅瓶相类,但腹为矮圆筒状,犹如梅瓶截腰后的上半段,造型没有梅瓶的修长秀美,但更具有浑圆厚重的特点。棒槌瓶亦是由梅瓶衍变而来,其造型特点是小口突唇束颈折肩深筒腹。与梅瓶相近似的瓶类还有大口梅瓶,又可称为罐式梅瓶,其特点是大口短直颈圆肩圆弧腹内凹圈足。这些从梅瓶造型衍变而来的多种瓶类的出现,正是宋代耀州窑工匠创新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该窑此时转轮就制水平的高超。在瓶类造型中,还有器口翻卷成盛开花朵形的花口瓶,器腹呈现出均匀的竖条凹凸状的瓜棱瓶,器的肩颈周壁装饰有贴塑龙纹的蟠龙瓶等等。如此多种多样的瓶类造像的出现,是该窑器物造型丰富多彩的明证。

其他的各类器物同样具有多姿多样的优美造型。限于文章篇幅不能一一叙述,在此仅指出某些尚未在其他窑系或窑口中见到的器物造型。如:温碗中的柳斗编织箩型、及花口多折腹圈足型;花插中的内外双层壁饰有水平多组插环、镂空插座和立雕仰首龙头的造型;盏托中的外盘套内浅托造型;供盘中的内外双层套盒饰有如意壶门或坐佛的造型;把杯中的敞口圆腹单柄造型;灯盏中以立狮或卧狮为底座的造型;熏炉中复层套合式饰有镂空网纹和贴花蟠龙纹的造型;瓷盒中形如战鼓饰有鼓钉纹的围棋子盒造型等等。这些,均是耀州窑工匠匠心独具创新的一些精美青瓷造型。

在整理和排比宋代耀州窑址发掘出土的器物标本时,我们将不同的器物种类中不同的造型分别排列出不同的“型”和“式”。其中,“型”是不同的造型,“式”是同一类器物在宋代早中晚各时期造型演变中有区别的形体。各类器物 造型排队的结果,竟然选出了上千件不同“型”和“式”的典型器物标本。这一结果意味着宋代耀州窑的各类器物的不同造型已超过了上千种。面对着这数以千计的实物和一张张不同形体的器物造型图,不由的使人惊奇之极,感叹不已。

四、犀利洒脱的刻花和印花

宋代耀瓷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内中,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的是其刻花工艺,以及与之相同风格的印花工艺。此种刻花,严格讲是取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发展到北宋中期与稍后达到了顶峰。此前,该窑的装饰手法以简便流畅的单线划花为主。在五代和宋初,又创新出一种剔花工艺,系将花纹主轮廓以外的背衬部分采用“减地”手法进行剔除,使主轮廓纹样突起在器表之上,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到了宋代,聪明的耀州工匠又对上述两种划花和剔花工艺各取其所长,且融合贯通于一体,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刻花新手法。此种刻花工艺需分两步进行,先将刻刀深入直插在器坯中,用垂直刀刃勾刻出纹样的主轮廓;再在已深刻出的主轮廓线的外侧,采用斜刀连续广削以除去花纹主轮廓外的背衬。新的刻花手法保留了剔花工艺的浮雕式立体装饰效果,又避免了剔花减地的费时费工和行刀的呆滞。同时,还吸收了划花工艺行刀流畅活泼的优点,使新的刻花手法显现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犀利圆活的动感,使每一种纹样都能跃然于一件件耀瓷之上。在完成了两步走的刻花之后,再使用一种篦形工具,在突起的刻花主轮廓内精心勾划出叶脉和花瓣纹理的细部,使新的刻划花花纹达到了粗犷与精细、凸起与凹入,大轮廓与小细部的巧妙结合。饰釉后在润玉般晶莹的碧绿色下显现出深浅不同的色调层次,使之具有一种含蓄典雅、诗境无垠的艺术美,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正因如此,宋代耀州瓷的此种装饰手法在同时代的名窑名瓷中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达到了宋代刻划花装饰工艺的最高水平。其产品在国内和国外的销售市场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市场的需求,促进着生产的发展。到北宋中期稍晚一些时候,为了向国内外商品市场提供更多具有此种装饰风格的耀瓷,耀窑工匠又发明了与其刻花手法相同风格的印花新工艺。此种印花工艺是先采用刻划花手法制作出印花范模具(又称母范),然后翻制出印花范,再将与之造型相同的器物坯件扣在印花范具上印出纹样,修饰后施釉烧成。在发掘和整理器物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成千上万件的宋代耀窑刻花和印花青瓷标本。得知其印花工艺是由其刻花工艺发展而来,但并非是宋代中期刻花工艺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它的一种发展。新的印花工艺因其有制作简捷、方便、快速的优点,一经问世,就将其发展的重点用在纹样图案的着力构思和设计上。与孕育它诞生的耀窑刻花工艺相比,新的印花工艺在纹样题材、图案种类、构图方式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从而使宋代耀窑的印花青瓷也达到了同时代同一工艺的最高水平。这种娴熟而独特的耀州窑刻划花和印花工艺 ,以其成功的魅力在赢得国内外广大市场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国内窑场瓷器制作的装饰工艺。

五、丰富多样的纹样图案

宋耀州窑刻花和印花青瓷所以能享有盛誉,不仅因为其装饰手法独特,也因它具有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目前已见到的纹样图案约有二百多种,其题材和内容包括有植物类的花卉、草木、枝叶、瓜瓞果实;动物类的瑞兽、珍禽、昆虫、水族;人物类的婴戏、侍女、戏妆;佛教造像类的飞天、罗汉、力士、僧人、供养人、化生;道教造像类的鹤驭仙游;以及山石、流云、水波、几何纹样等等。每一大类之中,又有很多小类,采用同类分别构图或几类结合起来构图的形式,组成了多种多样的纹样图案。耀瓷纹样图案不仅画面华美而富有变化,而且往往寓意吉祥。在植物花卉类中,多见象征富贵和美好生活的牡丹花。所见之牡丹纹样,取缠枝牡丹、折枝牡丹、交枝牡丹、对枝牡丹种种形式进行表现,还有瓶插牡丹、盆花牡丹、珍珠地牡丹等。均以叶茂花繁、生机盎然的写实性为特征。牡丹花的花朵和花瓣亦有多种多样,有塔形多层式花朵、双层多瓣式花朵、单层三瓣式花朵,还有牡丹花结、牡丹小簇花等。除了采用单一的牡丹组成多种纹样形式以外,还往往将牡丹与动物、人物或其他花卉结合起来,组成更加生动多彩的纹样图案。如“凤凰戏牡丹”、“鸾鸟衔牡丹”、“飞蝶恋牡丹”、“双婴戏牡丹”等。在植物花卉类中,还常见象征仙逸洁身、傲霜怒放的菊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的莲花荷叶。由菊花组成的各种纹样图案,其形式与牡丹纹大体相似,比较独特的是在盘碗器内以单层或多层团菊进行构图,纹样在简洁中突出了菊瓣盛开的生机。亦或在盘碗的底心饰以团菊纹,周圈再绕以缠枝菊,纹样在叶茂花繁的构图中显得格外华丽。莲花和荷叶的构图与牡丹和菊花不同,往往将它分布在“清且涟漪”的水波中,与游鸭、鸳鸯、游鱼相伴为伍,组成“水波莲花”、“双鸭戏莲”、“鸳鸯戏莲”、“莲花双鱼”、“鸳鸯游鱼戏莲”等富有动感的画面。也有将莲、荷叶慈姑甚或牡丹用丝带束成捆把形的构图,此种构图的纹样有“一把莲”、“两把莲”、“三把莲”、“一把莲花牡丹”、“莲花慈姑”等等。还有将莲花和人物结合组图,如“太子戏莲”、“婴戏缠枝莲”,均有“连生贵子”寓吉祥的含意。在植物花卉纹样中,还发现了象征凌雪傲霜坚忍不拔的梅花,象征迎接光明向阳而开的葵花,以及象征加官进爵和高官厚禄的鸡冠花。所有这些植物花卉纹样,都以写实为特点,再经艺术加工,在犀利洒脱的刻花和印花中,均呈现出一种繁茂的生机和真实生动的美感。

在动物类瑞兽纹样中,有翻腾在滚滚波涛中威武雄猛象征“真龙天子”的蛟龙;有在奔跑中相互追逐的“百兽之王”三奔狮;有或卧或立衔瑞草、戏牡丹的“仁兽”麋鹿;有“能执搏挫锐”的猛虎;并由它们组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在动物类珍禽中,有穿花舞云衔瑞草和瓜果的“群鸟之长”凤凰;有飞云衔博古做鹤驾象征长寿的鸣鹤;有戏莲、戏牡丹、衔瑞草象征祥和华美的孔雀;有戏水戏鸭象征“朝倚”“暮偶”恩爱夫妇的鸳鸯;有或飞或立象征喜事临门的喜鹊;有入水善游羽毛不显的游鸭等;由它们又一一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以游鸭为例,所见的图案有“水波游鸭”、“双鸭戏莲”、“鸭戏鸳鸯”、“鱼鸭戏莲”之类。纹样图案多取对称和均衡形式,一鸭居前回首顾盼,另一鸭紧紧相随。也有取三分法布局的,多和鸳鸯组合构图,或“单鸭戏鸳鸯”,或“双鸭戏单鸯”,画面中荡漾的水波,盛开的芙蓉花,微微漂弋的荷叶,及浮游自如嬉戏其间的游鸭鸳鸯,形象写实而富有情趣,是真实塘景的再现,相当生动怡人。在动物类的水族纹样中,最常见的是游鱼纹,有“水波三鱼”、“水波五鱼”、“水藻群鱼”、“双鱼戏莲”、“鱼鸭戏莲”、“群鱼戏海螺”、“鸳鸯游鱼戏莲”、“柳枝群鱼”等等。内中以“水波三鱼”最为生动,在碗的内壁取三分法布局,仅用了不多的几刀,三尾生动逼真的游鱼就跃然而存,鱼周围布满了用篦形工具划出的重重水波,三鱼在水波中鼓腹摆尾游弋自得。不仅画面生动,而且刻花三鱼的洒脱洗练,划花水波流畅荡漾,湖绿色青釉的温润柔和均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实属宋代耀州窑刻划花青瓷的代表作。

在人物类纹样图案中以婴戏纹最为突出。早在唐代该窑就开始用童婴纹装饰瓷器,曾在素胎黑彩盘上见到过绘黑彩的“童孩戏绳”纹。到了五代,又发展到剔划花青瓷“婴戏缠枝”纹。入宋后,我国的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山水画、花鸟画都以独立的画科得到发展,而且人物画也发展的更加精细完美。还从人物画中产生了专门反映儿童题材的绘画,出现了一些擅长画儿童和婴儿的画家与其作品,如宣和画院的苏汉臣曾画有“秋庭戏婴图”和“货郎图”,李嵩亦画有“货郎图卷”等。随着绘画艺术中专题儿童画的出现和发展,对同时代以至后世瓷器上的婴戏纹样图案有着重要的影响。宋耀瓷上婴戏纹样的日益增多,正是以此为背景得以发展的。婴戏纹在耀州窑北宋早中期的刻花青瓷中采用较少,在宋晚期的印花青瓷中经常发现。所见的婴戏人物纹多种多样。有“单婴戏牡丹”和“单婴戏梅”,取烘云托月的形式布图,在牡丹或梅花枝叶的中心,突出一个大头圆脸嬉戏玩耍的胖娃娃形象。又有“双婴戏牡丹”、“双婴戏梅”、“双婴戏枝果”、“双婴戏莲”、“梅竹双婴”等,在缠枝或对枝的牡丹、梅、莲、枝果、梅竹之中,双婴或取“喜相逢”的形式相向对应嬉戏,或取两头顶对的顺时针旋转形式而嬉戏,亦或取双足反相顶立顺时针旋转形式嬉戏。再有“三婴荡枝”,荡枝的三婴孩和三折枝牡丹以六出筋为界,取六分格间隔排列;“三婴戏缠枝舞蝶”(简称三婴戏枝蝶),将三婴分布在由缠枝围绕成的变形三角中,在其外环饰以枝叶和飞舞的三蝶。此外,还有以层层水波作底衬的“四婴戏把莲”,以童婴与山石芦苇枝叶相穿插的“五婴戏双犬”,在繁枝茂叶和串串丰硕的葡萄藤蔓中嬉戏玩耍的“群婴戏缠枝葡萄”等等。图案中嬉戏玩耍的童婴都是大头圆脸的胖娃娃形象,他们或带裹兜裸四肢,或全身裸体仅缠飘带、带项圈、穿手镯、着脚钏。在画面中,随着缠枝藤蔓和枝叶山石的不同,或张开两臂双手握缠枝荡秋千,或紧抓藤蔓全身悬空,或攀登腾越,或翻身飘舞,逼真地刻划出一幅幅天真可爱的童婴尽情嬉戏的生动活泼场景。是宋代瓷器纹样中极为精美动人的画面。

与同时代其他瓷窑相比,宋耀州窑的刻花和印花纹样最为丰富和多样化,其中有些纹样,如水族中的摩羯、海马,人物中的化生,佛教造像中的飞天,道教造像中的鹤驾仙游等等,均是该窑青瓷纹样中所仅有,尚不见于其他各窑。这些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亦是宋代耀窑青瓷誉名天下的重要条件。

宋代耀州窑及青瓷(上)


公元960年宋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在中国的分裂割据。政权统一,社会稳定,新兴租佃制经济关系的确立和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生产关系,亦解放了生产力。这些,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使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的局面。在手工业和商业得以空前发展,大批工商业小城镇不断出现的宋代,制瓷业的生产和销售,更进入蓬勃发展的繁荣期。全国各地创建的新窑场,犹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在众多窑场之间,展开了商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批名窑和名瓷的涌现,以及一批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的逐步形成。今天,我们纵观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可以用两点来概括:一点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和发展;另一点是定、钧、耀州、磁州、越、建、景德镇、龙泉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宋代的上述著名窑场中,耀州窑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一、窑场烧瓷始末与宋代的鼎盛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该窑创烧于唐代(公元618——906年),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黄堡镇的耀州窑址,经过本世纪多次实地考察和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已获取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从而使世人真实了解到耀州窑的发展面貌。发掘出土的逾百万件陶瓷残器,分别属于唐代、五代、宋、金、元明五大历史时期所烧制。五大历史时期的烧瓷,各有不同。

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首先在泥料制备上发明和率先使用了大型石碾槽粉碎设置,及加工泥料的淘洗池、沉淀池和陈腐用的陶缸设置。以此保证了大批量优质青瓷坯泥与釉浆的充分提供。其次是轮制工具主部件转盘由木制改为石制,盘下又增设了铁轴承,使拉坯成型工艺得到很大的提高。再次是烧瓷燃料由木柴改为当地蕴藏丰富的煤炭。与之相应窑炉结构亦进行了科学的变革,有利于掌握对青瓷器还原气氛的人为控制。宋代耀州窑制瓷工艺上的这些重大改革,为烧造大量胎细釉精的青瓷提供了先进的科技和工艺基础。使此时所烧的耀瓷,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精巧秀美,瓷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丰富华丽,受到宫廷皇室和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喜爱。在宋人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中,都明确记载,耀州窑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及宋徽宗崇宁年间向宫廷贡瓷的事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记载了宋哲宗元佑八年“耀州遗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的实况。除了在国内广大地区销售外,其产品还远销到世界各地。已在东亚的日本、朝鲜,波斯湾的阿曼,地中海南岸的埃及,东非沿海的坦桑尼亚岛屿等地的古遗址中都发现了外销的宋代耀州青瓷。这些均是耀州窑青瓷在宋代鼎盛发展,并具有广阔国内外市场的明证。

在耀州窑鼎盛发展的宋代,其精美的制瓷工艺和生动优美的装饰技巧,对陕、豫地区的旬邑窑、临汝窑、新安窑、宝丰窑、宜阳窑、内乡窑、禹县窑都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进而又对远距该窑数千公里外的岭南地区之广州西村窑,及广西永福窑、容县窑等外销瓷窑也起过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由西至东、由北到南、由广阔区域众多窑场所组成的耀州窑体系。一个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和海岸港口,地处西北内陆渭北高原上的耀州窑,在商品生产激烈竞争的宋代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所凭籍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只要研究该窑宋代的发展,就不难发现,其优势在于它自身精湛先进的制瓷工艺,巧如范金的造型,温润晶莹的青釉,犀利洒脱的刻花,以及综合这些优点而产生的风格独特之上乘产品。

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二、温润如玉的耀窑秘色青釉

瓷器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不论哪个时代,每一件成功的瓷器制品,都是实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瓷器的艺术美,一则体现在器表所饰瓷釉的晶莹剔透,二则呈现出器物造型优美多姿,三则映现着装饰手法的技巧和纹样图案的华美。而在这些瓷器制作中力求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中,古代上层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早在东汉我国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创烧出黄釉和白釉瓷。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是自然界的各色玉石效果。是以这些青、黑、黄、白色的瓷釉可否达到玉质美感为其观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这种审美情趣以上层社会和文人为甚,在唐人的某些诗句中曾有明确表露。如顾况的诗《茶赋》就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是对“似玉”的越窑青瓷的赞美。又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有:“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是对“扣如哀玉”“胜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这种想往和喜爱玉质的审美意识,由来已久,它是中华文化自远古和三代就崇尚玉器的延续和发展。早在《诗经·秦风·小戎》中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这种以玉来象征君子美德的观念,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有过最精辟的解释。据《礼记·聘义》载,子曰:“昔者,君子自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这样一来,玉在中华古文化中,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中国制瓷业两千年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对瓷器单色釉的评价以是否有玉质感为标准。基于此因,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当时国内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以此标准衡量耀州窑所烧造的青瓷,就不难明白其被称为北方青瓷代表的原因。该窑场早在盛唐时就开始了青瓷的创烧,然初时釉质粗,釉不均匀,釉色青黄或青褐,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以后学习了越窑,青瓷烧造水平提高很快,中唐初的产品已赶上和超过了国内的婺、岳、寿、洪等青瓷名窑。晚唐时呈现青绿釉色的精美青瓷烧造数量日增,奠定了其成为北方青瓷代表的基础。不足之处是器胎含铁量高呈铁灰色,青釉的釉层薄,玻璃质感强而温润的玉质感不够。到了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出现了黑、白两种器胎。黑胎器的青釉,呈湖绿、湖蓝、微灰湖青、深兰天青几种色调。白胎器的青釉,多是淡青、淡天青、粉青几种色调,少数为湖青和湖绿色。两种胎的青釉,质地都很精细,釉层均匀,透明度适中,具有较好的玉质温润性。与其后的宋代相比,则又具有釉色色调丰富多样而欠稳定性的特点。入宋以后,该窑的青瓷经过初期为时不长的工艺变革和探索之后,很快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宋耀瓷的青釉,质地精细纯净,透明度适中,色调是一种稳定的橄榄青色,具有“其色温温”、“精比琢玉”的美感。这种橄榄青色,与唐五代“越州上”的越窑“秘色”很相似,因而在宋代曾有“秘色”之称。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明确指出:“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这种与越窑秘色相类的宋代耀瓷青釉,于本世纪中叶由陈万里先生称为橄榄青色。以后学术界一直遵循,笔者亦然。时至今天,供奉于法门寺地宫的一批唐代越窑秘色瓷已重见天日,我们将它和宋代耀州青瓷进行了对比,为两者瓷釉的相类而感慨。笔者认为现在我们不妨恢复古代对宋耀州青瓷的称谓,将其青釉称着耀州秘色,以便更加明确耀州青瓷对越窑秘色瓷的正宗承袭关系。这种“类”越窑秘色的耀窑秘色瓷的成功烧制,对耀州窑系中其他窑场的烧瓷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也是耀州窑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优美多样化的器物种类与造型

美如碧玉般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广泛,器物种类非常齐全多样。从其用途看可分为餐具类,有碗、盘、碟、钵、盆,渣斗。酒具类,有注子、注碗、玉壶春瓶、梅瓶、杯、盅。茶具类,有盏、盏托、擂钵、釜、香盒、水罐、水洗。日用盛具类,有罐、盆、瓮、缸、壶。照明具类,有灯、小灯盏、烛台、油壶、油瓶。化装具类,有盒、奁盒、粉盒。陈设具类,有尊、樽、瓶、花插。供器类,有供盘、灯盏、瓶、炉。洁具和卫生具类,有唾盂、渣斗、熏炉。此外,还有卧具枕,棋具围棋盒、围棋子、象棋子,乐具羯鼓、埙,鸟食具小食罐、小水罐等。凡是宋代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物种类,在该窑的产品中应有尽有。一个窑场可以生产出如此众多的器物种类,在宋代的其他瓷窑中实属罕见。

宋代耀瓷不仅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以碗、盏、盘、碟之类最为普通常见的圆器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直口、敛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翻沿、包沿、折沿等。再以碗、盏中最多见的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观察,仅其腹部的变化又可分为圆弧腹、浅圆弧腹、瘦圆弧腹、微斜圆弧腹数种。在这些圆弧已富有变化的腹部,往往再配以瓜棱或出筋装饰,给人一种造型规整、比例恰当、变化适度、精美多样的美感。

又如壶类,是该窑初创时期就多有烧造的器物,以执壶最常见。唐代执壶为喇叭口、圆腹、短直流、单把执手,造型丰满大度。五代执壶变为小口直颈、圆球腹、曲形流略长、单把执手,造型富有变化,使圆与长和曲与直的各种不同线条,和谐的统一在同一体之中,组成了一种造型优美的器物。宋代的执壶大体承袭了五代,但细直颈变长,圆腹又呈现圆中略见微折的特点,从而既增强了造型的稳定性,又增加了艺术的秀美感。同时,随着壶颈的变长,其壶流亦变为高出口沿的弯曲形长流,进而使方便实用与婀娜秀丽相互融合。在常见的执壶中,该窑还生产一种形体似瓜的瓜棱壶,优美多变的造型具有瓜瓞象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采用同类审美意识创制的宋壶中,还有葫芦形壶,其特点是用上小下大连体双腹葫芦形作为壶身主体,下腹的一侧设弯曲的长流,而对应的另一侧有连于上下腹中的曲形单柄。此种象生葫芦壶的造型,与象生瓜棱壶相比更加多姿多变、楚楚动人。此外,该窑在宋代还创新出一些相当独特的壶类。如造型为小直口,球腹,三矮兽足,龙首流,半月提梁上贴戏婴的提梁壶。又如圆球腹,圈足,口在器底,器内有中空管与口相通,卧狮哺乳双子狮流,弓曲形飞凤提柄造型的倒装壶等。均是构思巧妙、造型奇特,装饰华丽,制作精美的宋代壶类器物中罕见的佳品。

宋代的耀州窑及其青釉瓷


公元960年宋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在中国的分裂割据。政权统一,社会稳定,新兴租佃制经济关系的确立和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生产关系,亦解放了生产力。这些,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使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的局面。在手工业和商业得以空前发展,大批工商业小城镇不断出现的宋代,制瓷业的生产和销售,更进入蓬勃发展的繁荣期。全国各地创建的新窑场,犹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在众多窑场之间,展开了商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批名窑和名瓷的涌现,以及一批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的逐步形成。今天,我们纵观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可以用两点来概括:一点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和发展;另一点是定、钧、耀州、磁州、越、建、景德镇、龙泉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宋代的上述著名窑场中,耀州窑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一、窑场烧瓷始末与宋代的鼎盛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该窑创烧于唐代(公元618——906年),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黄堡镇的耀州窑址,经过本世纪多次实地考察和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已获取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从而使世人真实了解到耀州窑的发展面貌。发掘出土的逾百万件陶瓷残器,分别属于唐代、五代、宋、金、元明五大历史时期所烧制。五大历史时期的烧瓷,各有不同。

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首先在泥料制备上发明和率先使用了大型石碾槽粉碎设置,及加工泥料的淘洗池、沉淀池和陈腐用的陶缸设置。以此保证了大批量优质青瓷坯泥与釉浆的充分提供。其次是轮制工具主部件转盘由木制改为石制,盘下又增设了铁轴承,使拉坯成型工艺得到很大的提高。再次是烧瓷燃料由木柴改为当地蕴藏丰富的煤炭。与之相应窑炉结构亦进行了科学的变革,有利于掌握对青瓷器还原气氛的人为控制。宋代耀州窑制瓷工艺上的这些重大改革,为烧造大量胎细釉精的青瓷提供了先进的科技和工艺基础。使此时所烧的耀瓷,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精巧秀美,瓷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丰富华丽,受到宫廷皇室和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喜爱。在宋人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中,都明确记载,耀州窑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及宋徽宗崇宁年间向宫廷贡瓷的事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记载了宋哲宗元佑八年“耀州遗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的实况。除了在国内广大地区销售外,其产品还远销到世界各地。已在东亚的日本、朝鲜,波斯湾的阿曼,地中海南岸的埃及,东非沿海的坦桑尼亚岛屿等地的古遗址中都发现了外销的宋代耀州青瓷。这些均是耀州窑青瓷在宋代鼎盛发展,并具有广阔国内外市场的明证。

在耀州窑鼎盛发展的宋代,其精美的制瓷工艺和生动优美的装饰技巧,对陕、豫地区的旬邑窑、临汝窑、新安窑、宝丰窑、宜阳窑、内乡窑、禹县窑都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进而又对远距该窑数千公里外的岭南地区之广州西村窑,及广西永福窑、容县窑等外销瓷窑也起过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由西至东、由北到南、由广阔区域众多窑场所组成的耀州窑体系。一个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和海岸港口,地处西北内陆渭北高原上的耀州窑,在商品生产激烈竞争的宋代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所凭籍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只要研究该窑宋代的发展,就不难发现,其优势在于它自身精湛先进的制瓷工艺,巧如范金的造型,温润晶莹的青釉,犀利洒脱的刻花,以及综合这些优点而产生的风格独特之上乘产品。

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耀州窑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耀州窑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