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仿古瓷砖 > 导航 >

中国陶瓷史上的两次仿古高潮

中国陶瓷史上的两次仿古高潮

仿古瓷砖 瓷砖仿古 中国古代陶瓷器

2020-12-01

仿古瓷砖。

纵观古陶瓷赝品的发展历史,在经过初创期后,又经历了近200年的缓慢发展阶段,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才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划时代的作伪高潮。这一时期,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西方人涌入中国“淘宝”,古董必然成为世界列强豪夺的焦点,古玩市场空前活跃,作伪之风也随之甚嚣尘上。此风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戛然而止。这一时期的古陶瓷仿制和作伪基本上多限于江西景德镇地区,品种也以明清官窑瓷器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当时购买力最强的西方收藏者,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外观绚丽多彩的明清官窑器的兴趣,远胜于对朴拙无华的老窑器的兴趣,致使那些能够左右中国艺术品收藏潮流的官僚资本,跟在洋人屁股后面推波助澜,这一点在外国资本汇集的上海,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二,老窑器的生产年代久远,制作工艺已经失传多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仅凭文化水平很低的陶工经验,要想仿制,尚属奢望。明清瓷器的生产工艺,在景德镇延续了数百年从未间断,尽管后期有所改进和变化,但总体仍在延续和使用,仿制起来更为得心应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余年,由于政府实行了对文物的严格管制,禁止民间交易,古陶瓷作伪失去了市场,也就销声匿迹了。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政府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东德)搞了一个“技术合作”,由他们提供给我国急需的现代化机器设备,由我国提供给他们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当时政府掌管的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的前身,执掌民用工业产品的生产)并不掌握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技术资料。为了尽快取得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地方工业部迅速组织了一批专家到景德镇向传统艺人取经,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第一次被全面挖掘出来。在这一时期,有关单位还多次组织陶瓷专家研究、开发和恢复了一批古陶瓷制作工艺。50年代由留美回国的李国桢教授带队来到浙江龙泉,首先恢复了龙泉窑的传统制作工艺,而后又陆续恢复了钧窑、定窑、官窑、汝窑、建窑、越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传统工艺。虽然这一时期的仿制品多为国营企业批量生产的传统工艺品,只是形似而已,其中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工艺,并未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它为日后的古董造假奠定了充分的人员、技术和物质基础,这些都是民国时期造假者们梦寐以求而无法实现的东西。1993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问世,标志着内地私人手中的文物第一次可以公开交易了。这刺激了中国内地文物走私活动的猖獗。与此同时,一些私营业主也将眼睛盯在了古陶瓷作伪这块肥肉上。它既可以避免走私文物被判重刑,又可以达到迅速致富的目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古陶瓷仿制、作伪高潮。这次仿古之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刮得猛烈,地域之广、人员之多、品种之繁、水平之高,可谓空前绝后。第一次仿古高潮中是以景德镇为主,其他地区为辅;以明清官窑为主,其他品种为辅;以民国工艺为主,发掘古代工艺为辅;以文化素质低下的窑工为主,科技人员为辅。当今古陶瓷的作伪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遍地开花,普通窑工、专家学者全民上阵,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编辑推荐

明代瓷器的两次高峰


嘉、隆、万三朝的青花瓷器,主要还是景德镇的产品。民窑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特别好的,也有很粗糙的。过去认为万历朝的瓷器一定粗糙,其实不然,它只是分类非常明显,好的特别好,粗的特别粗。明晚期大量瓷器出口欧洲,由此可见我国的生产能力。

万历时期兴起全国范围的收藏热,导致当时的瓷器后世多有模仿。光绪朝很多瓷器就是模仿万历,因为日本人特别喜欢万历风格的瓷器。晚明时期的瓷器备受日本人推崇是有原因的。日本有很多人跑到中国来学习。有个日本人叫吴良大甫,他来学中国的瓷器,学成后回到日本去烧,创造了一种“祥瑞手”瓷器,与万历时期瓷器风格非常一致。

明朝瓷器的第一次高峰是永宣时期,第二次高峰就是嘉万时期。瓷器的丰富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有品种。晚明瓷器千变万化的造型、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让人非常喜爱。万历一朝,官窑、民窑的青花瓷器不计其数,烧造量非常大,持续了四十多年。万历时期的国家官银消耗中,大量用于瓷器烧造。

晚明时期,16—17世纪,国际海洋贸易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欧洲各国都在成立各种海上运输公司,抢占市场。当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贸易的开展和瓷器生产的花样翻新。资本主义萌芽大大刺激了中国瓷器的生产,尤其是青花瓷器。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商业瓷器的生产又刺激了市场活力,这一点表现在青花瓷上,就是既适应国内市场,又适应国外市场。明晚期青花极为充分显现出商品的特性,这个特性超过了最早的艺术特性。永宣瓷器是艺术特性明确,而嘉万瓷器是商品特性明确,这就是晚明瓷器的魅力。

万历朝已经是明代的尾声了,但仍有天启和崇祯断后,明朝最后的两个朝代。满清入关以后,瓷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顺治朝衔接明朝,又为后来辉煌的康熙青花打下基础。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不足半个世纪,在中国陶瓷史上称之为“过渡期”。

明代瓷器经历的两次高峰


嘉、隆、万三朝的青花瓷器,主要还是景德镇的产品。民窑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特别好的,也有很粗糙的。过去认为万历朝的瓷器一定粗糙,其实不然,它只是分类非常明显,好的特别好,粗的特别粗。

明晚期大量瓷器出口欧洲,由此可见我国的生产能力。

万历时期兴起全国范围的收藏热,导致当时的瓷器后世多有模仿。光绪朝很多瓷器就是模仿万历,因为日本人特别喜欢万历风格的瓷器。晚明时期的瓷器备受日本人推崇是有原因的。

日本有很多人跑到中国来学习。有个日本人叫吴良大甫,他来学中国的瓷器,学成后回到日本去烧,创造了一种“祥瑞手”瓷器,与万历时期瓷器风格非常一致。明朝瓷器的第一次高峰是永宣时期,第二次高峰就是嘉万时期。

瓷器的丰富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有品种。晚明瓷器千变万化的造型、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让人非常喜爱。万历一朝,官窑、民窑的青花瓷器不计其数,烧造量非常大,持续了四十多年。

万历时期的国家官银消耗中,大量用于瓷器烧造。晚明时期,16—17世纪,国际海洋贸易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欧洲各国都在成立各种海上运输公司,抢占市场。当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贸易的开展和瓷器生产的花样翻新。

资本主义萌芽大大刺激了中国瓷器的生产,尤其是青花瓷器。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商业瓷器的生产又刺激了市场活力,这一点表现在青花瓷上,就是既适应国内市场,又适应国外市场。

明晚期青花极为充分显现出商品的特性,这个特性超过了最早的艺术特性。永宣瓷器是艺术特性明确,而嘉万瓷器是商品特性明确,这就是晚明瓷器的魅力。

万历朝已经是明代的尾声了,但仍有天启和崇祯断后,明朝最后的两个朝代。满清入关以后,瓷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顺治朝衔接明朝,又为后来辉煌的康熙青花打下基础。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不足半个世纪,在中国陶瓷史上称之为“过渡期”。

新闻来源:

中国陶瓷史上永恒的经典—青瓷


中国陶瓷史上永恒的经典——青瓷是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包含了素雅、宁静、含蓄的美,就拿南宋的龙泉青瓷最著名的两种釉色来说,粉青釉光泽淡雅柔和,可与碧玉媲美。梅子青丰盈滋润,既像雨水淋过的青梅,又仿佛蓝天映照下的清澈湖水,美不胜收。青瓷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丽,正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让后人赞叹不已。也许正是它这种贴近自然,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文化思想的特性,让我们可以想象在如今繁杂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当人们崇尚自然、崇尚返璞归真的观念重新回归的时候,青瓷必将会真正地被更多的人所喜爱,这也使青瓷具备了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刚刚以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龙泉青瓷名声大噪始于北宋后期,历经了宋元时期的辉煌和明末清初的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恢复了清末民初以来日渐衰微的青瓷烧制工艺。经过50余年的艰苦历程,当代的龙泉青瓷在保留老祖宗留下的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完善,融入了现代气息元素,不管在技艺层面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精彩绝伦。

对瓷器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拥有一件上乘的青瓷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青瓷不仅烧制需要经过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等多道工序,工艺极其复杂,制成的青瓷薄胎厚釉,在追求釉色美、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等方面堪称完美。而一件上乘的青瓷艺术品更是制作者几十年的技能经验和艺术修养的结晶。

青瓷的原料取之于土,经过柴火的烧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必须使用大量纯净的水,而青瓷的品质往往由土坯和釉彩中所含的微量有色金属元素来决定。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五大元素之综合,便成就了青瓷。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这些精品青瓷时,你会发现这些素雅的青瓷不像别的艺术品,绚丽夺目,容易让人一见钟情。但它却是非常耐看,看完了总想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好似一杯香茗让人回味流长,其中滋味也许只有看过的人方能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论哪件青瓷作品,不论你盯着它看多久,你的眼睛都不会感到疲累,而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静。说它是“养眼”“养心”的瓷器真乃实至名归。青瓷有“雍容之量”,但没有“华贵之俗”。青瓷拥有的文化是玉文化乃至中华儒家、道家文化的延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个静穆精美的青瓷,它温润如玉,它晶莹似冰,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艺品,也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摆设,哪怕是一片小小的青瓷碎片,也是大自然与心灵碰撞出的火花,更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投影。

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也是陶瓷的发祥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名窑众多。龙泉烧制青瓷是从南北朝开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吸取越窑、瓯窑、婺窑的制瓷经验,逐步发展,形成规模,至宋代崛起,后来居上,形成了庞大的、独具特色的龙泉窑系,成为举世闻名的历史名窑。决定龙泉青瓷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窑业历史最长

龙泉窑业初创于唐末五代时期(其窑业历史则可上溯更早),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宋元至明代前期,衰萎于明晚期,延续至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有一批瓷匠烧制仿宋元青瓷器。20世纪50年代后,龙泉青瓷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跨入发展振兴的新时期。龙泉窑前后延续一千五百余年,其气脉始终未断,以“窑系”的概念去界定和考察,中国境内的各个历史名窑,没有一个名窑的延续烧制时间可与龙泉窑相比。二、窑系范围最大 迄今为止,全国发现很多属于龙泉窑系的窑址,浙江省内分布在龙泉、庆元、云和、景宁、遂昌、松阳、丽水、缙云、青田、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而龙泉境内有近400 处;福建省分布在松溪、浦城、莆田、仙游等地;江西省分布于吉州、洪州、弋阳、乐平等地;广东省有53 处窑址;湖北省、湖南省也有一些窑场。甚至日本、韩国、埃及、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都有仿制龙泉宋元青瓷窑址。近几年经多次古窑址调查,龙泉窑五代至北宋早期的窑址有26 处,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有242 处,南宋中晚期至元代有330 处,元末明初有280处,明中期有223 处,明晚期有160 处,清中早期有70 余处,清晚期有11 处,民国时期有20处。三、产品质量最优 在五代、北宋初期的开创阶段,龙泉窑就吸收了越窑的生产经验,能够制作出可供吴越国王钱氏进贡的“秘色”瓷。到北宋中期,在北方名窑的影响下,龙泉窑改进工艺技术,窑业扩大、产品增加。南宋,龙泉青瓷在胎质和釉色技艺上进行了突破性的改进,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新产品:一种是白胎厚釉青瓷,突出一个“青”字,产生了粉青、梅子青瓷器,称为“弟窑”或“龙泉窑”青瓷,这类青瓷釉色浑厚华滋、润如凝脂、青比美玉、釉面无纹片;另一种产品薄胎厚釉,胎黑色,釉面布满各种形式的开片,紫口铁足,显古朴典雅之审美效果,称为“哥窑”。清《龙泉县志》称:“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弟窑)者,极其晶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今人家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数十金。厥兄章生一所主之窑(哥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南宋龙泉青瓷通过胎釉配制的技术改进,形成了薄胎厚釉的鲜明特色,在造型和开片方面诠释了精致端巧、简练大方、古雅明净的美学创造,许多器品甚至不作纹饰,完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南宋龙泉青瓷不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吸取官窑的经验,都不以照样仿制为满足,而是以革新和创造精神进行不断改进创新,最终登上青瓷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巅峰。四、世界影响最大 龙泉青瓷发展到宋元至明代前期,数百年内,大量地运销世界各国。在日本、伊朗、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朝鲜半岛、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伊拉克等国的国家博物馆中都陈列着大量的龙泉青瓷。16世纪龙泉青瓷传到欧洲,身价竟和黄金一样贵重。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特地建了一座宫殿,珍藏中国青瓷,其邻国普鲁士王威廉的妃子也珍藏有大量瓷器,公元1717年4月19日,双方经外交谈判,达成协议,萨克森国王以600名强壮士兵换来普鲁士的127件中国瓷,其中有龙泉青瓷花瓶。欧洲各国文献均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在非洲和欧洲,埃及的开罗等地发掘出来的龙泉窑青瓷碎片堆积如山,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墓葬、宫殿及清真寺的装饰中都有大量的龙泉青瓷,以炫耀墓主人和皇室寺院的豪富和权威。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亚洲文化的博物馆,以收藏瓷器闻名,有历代中国陶瓷一万余件,其中有大量龙泉青瓷,如晋代龙泉产的鸡首壶。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博物馆、德国的卡赛尔朗博物馆和德累斯顿博物馆、俄罗斯莫斯科国家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以及瑞典、葡萄牙、比利时、丹麦、挪威、波兰等欧洲各国的博物馆中都可见到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在美洲,美国各地博物馆都有龙泉青瓷精品。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陈列了一个展厅的中国陶瓷,其中一半是龙泉青瓷。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旧王宫国立博物馆,有两个展柜都是北宋到明代前期的龙泉窑精品。1976 年,在韩国新安海底打捞的元代沉船中,有中国瓷器一万多件,其中龙泉青瓷有6425件,占53.1%。2006 年9 月20 日,在福建平潭出水的600 年前的明代沉船上,也有不少完整美丽的龙泉青瓷。 2007 年12 月22 日,轰动一时的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全过程,800 年前的沉船上就有无数件精美的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的大量外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地的陶瓷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诚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所述:“一千多年以来,就是这个县份,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赢得了莫大的荣誉…… 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陶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开拓出来的。”正因为龙泉青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一千多年来始终得到世界的推崇和认同。2009 年9月30 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目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库中唯一的一项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实至名归地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陶瓷文化: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性


磁州窑窑址在河北邯郸,烧造大约自北宋中期开始,产品釉色以白、黑为主,也烧造三彩等。其装饰手段丰富之极,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被称为白与黑的艺术,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精品又往往以划花手段表现花纹细部,题材以花鸟居多,有一些以生活小景为主题,如婴戏、马戏等,诗文也被时时采用。还创造性地将中国毛笔书画,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开创我国瓷器书法绘画装饰的新篇章。图案往往简洁潇洒,生趣盎然,是精彩的绘画资料。

磁州窑虽然历史悠久,但因其民窑的身份,历史上关于它的记载不多,长期以来,人们都没能认识磁州窑,直到上世纪初(1918年),人们在巨鹿古城发现了大量白地黑花的古代瓷器,引起国内考古界对磁州窑的重视。将近一百年过去了,对磁州窑进行了全面的探究,经过数次发掘厘清其发展脉络,更加认识到自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性。

白釉黑彩瓷

磁州窑宋代梅瓶(图片来自网络)

磁州窑瓷器被很多人称作“黑与白的艺术”,提起磁州窑,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其经典装饰风格——“白地黑花”、“黑地白花”。白底黑花是磁州窑在宋代创立不久,由工匠们创造的一种全新的装饰方法。他们用一种含有氧化铁的色料,在涂有白色化妆土的瓷坯上作画,使瓷器的装饰达到了近似水墨画的效果,然后上釉烧成。这些瓷器的画面线条流畅生动,外观色泽鲜艳、永不褪色,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磁州窑白底黑花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瓷器从用刀在坯胎上刻、画的“胎装饰”转变成了用笔画花为主的“彩装饰”技法上来,因此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同时,也把我国的陶瓷工艺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丰富和开创了我国瓷器装饰的新途径,为以后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虽属民窑,但其精致的白地黑花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最早的釉上彩瓷

磁州窑红彩绿瓷器(图片来自网络)

黑白对比的装饰风格是磁州窑瓷器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却不是磁州窑的全部。事实上,在不同历史阶段,磁州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连其最经典的“白地黑花”也是经过长时间学习、摸索形成的风格。

宋末金初,磁州窑又在黑白瓷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红绿彩”。红绿彩是用红、绿两种色彩或以红、绿两种色彩为主要色彩,在烧好的白瓷胎上绘画纹样,不上釉,再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的彩绘瓷器。

磁州窑红绿彩瓷是我国最早的釉上彩绘瓷器,为明清时期大放异彩的各种釉上彩瓷打下了基础。而景德镇开始烧造红绿彩瓷的时间,比磁州窑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艺术价值,宋金元时期,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磁州窑一跃成为全国的知名窑场,和当时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官窑相媲美。此后,磁州窑还影响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西、内蒙古、安徽等地窑场,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系”。

兼书法和绘画装饰

元磁州窑《绘瓷作枕》诗文枕(图片来自《收藏》)

磁州窑开创了毛笔技法在瓷器进行书法绘画装饰的先河,彻底打破了南北陶瓷单色釉装饰的局面,引领了新潮,迅速占领了北方陶瓷市场。其实毛笔绘画装饰技法的更大意义在于其产生的独特文化价值。这一装饰技法在宋代书法、绘画艺术繁荣和普及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而成熟、发展起来。正是文人书画家的广泛参与,提升了磁州窑艺术的高度,开拓了磁州窑文化的深度。

借助毛笔为工具,磁州窑的工匠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文化,移植到了瓷器装饰上,开创了一个“以瓷为帛”的书法绘画时代。使得白地黑花装饰成为一种极为潇洒、豪放、生动、流畅的风格。窑工们以瓷器表面作为画纸,创造了许多生动的飞禽、走兽、孩童形象和人物故事画,或书写上民间广为吟唱的诗、词、曲和民谚、警语等。

如磁州窑出土白地黑花瓷器的装饰图案有莲纹,就是用毛笔在化妆土上绘画莲纹和水波纹,再用竹签类工具勾勒莲花的轮廓、叶茎和花瓣、水波纹等细部,构图随意豪放,黑白对比强烈,兼有书法和绘画装饰,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磁州窑开创的在瓷器书法绘画的装饰技法,对后来的很多名窑也产生了影响,举世闻名的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装饰技巧,就来自磁州窑。

白釉黑绘瓷、最早的釉上彩图和兼书法绘画的装饰是磁州窑最大的贡献,它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