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黑花瓷器 > 导航 >

丹麦之花

丹麦之花

古代黑花瓷器 剔花瓷器鉴别 剔刻花瓷器鉴别

2020-12-01

古代黑花瓷器。

有一位热爱西洋彩瓷的前辈告诉我,早几年,即便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少有人知道那几个著名的牌子,所以当王府饭店的GEORG JENSEN专卖店打折销售顶级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时,她赶紧过去采购,大概清楚这牌子能打折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皇家哥本哈根起先是一间工厂,1775年由丹麦皇太后朱莉安·玛丽和国王克里斯钦七世批准并赞助丹麦药剂与化学家Franz Henrich Muller创立,就叫丹麦瓷厂,可没过几年瓷厂就经营不善,出售股权,国王就接手了,改名丹麦皇家瓷厂。到了1790年,著名的“丹麦之花”系列诞生,它被公认是瓷器的黃金時期最具原创性与最受欧洲艺术启发的代表作,以一本名为《丹麦之花》的植物图鉴命名,图鉴从1761年开始制作,1883年完成,收录了3240种植物,也成为丹麦之花系列的图案来源。到了19世纪中期,瓷厂从皇家风格走向民营,手绘蓝白瓷逐渐成为女性的工作。1885年,另一个著名的系列“唐草”由新任总监、年轻的建筑师阿诺·克罗格创作出来,他发展新的釉下彩手绘装饰,结合过去古典图案和更新的创意,发展出更具丹麦特色也是现在的唐草图案。

去年冬天在香港举行的设计营商周,照例有全球知名的设计师和设计品牌的老板们前来分享想象力、功能性与商业之间的关联,皇家哥本哈根的行政总裁Mads Ryder也是演讲者之一。这趟旅程促成了我们经由他了解这个顶级瓷器品牌的现状,验证或颠覆之前对于丹麦乃至北欧瓷器的一些猜想。

经济观察报:在18世纪甚至更早,中国的瓷器大量运往欧洲,我们称为外销瓷。这些瓷器被当地的工匠们再度绘画,二次入窑烧制,形成中西合璧的一种独特的风格,丹麦当时有无这样的经历?

Mads Ryder:当时由中国进口而来的瓷器本身是不贵的,但是漫长的运送路途让它非常昂贵。欧洲自产的瓷器省下了大笔费用。但是需要去让欧洲消费者相信,欧洲瓷器和中国瓷器一样,拥有非常好的品质。

有时候欧洲工厂仿制中国的瓷器,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些瓷器,而是为了说服欧洲的购买者欧洲瓷器和中国的进口瓷器一样好。除此之外,在那个时候的欧洲,并没有一个传统来制作瓷器,来设计瓷器。欧式风格很晚之后才开发出来。

当我们在谈论蓝在釉饰瓷,在技术方面是只有很少差异的。我们用了两个步骤烧制,一开始用低温烧制后用高温烧制。据我们所知,中国人是先在晒干的瓷器上画上花纹然后再高温烧制的,这是不同的。丹麦的瓷器技术是自主开始的,我们很早就使用自己的方式在烧制瓷器。

经济观察报:“唐草”两个字,很难不让人想到与中国相关,这其中有什么渊源吗?

Mads Ryder:在我们的历史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它并不会将我们的风格改变为混合体。事实上,丹麦瓷器是从德国瓷器中获得灵感的,并且由皇家哥本哈根工厂1775年成立前的50年进化积淀而来的。丹麦瓷器以及在此之前的德国瓷器工厂在当时是想与从中国进口而来的瓷器竞争的,所以唐草和中国没有什么渊源。

经济观察报:目前在设计上有分经典传统款和更现代的副线产品吗?两者在全球的销路来看哪一种更好卖?客户群体分别的怎样的?

Mads Ryder:皇家哥本哈根有很广泛的产品款式,从非常传统独特的丹麦之花到融合我们的理念和设计师Louise Cambell一起创作的现代风格的产品。丹麦之花是一个非常有市场的产品,它拥有独特的产品性和实用性,全球各地不同的消费者都十分乐于购买。我们的主要市场在丹麦和日本。在这两个地方,我们有两个主要的概念,在丹麦坚持蓝色凹槽兆,在日本坚持棕叶饰。丹麦的目标消费群是35岁以上的女性,她们享受生活,全职工作,十分喜欢具有设计感的品质产品。我们在日本的目标消费群年纪相对更大一点。但我们在日本这个重要的市场刚刚落实了一个新的理念,皇家哥本哈根蓝瓷工厂将会关注年轻的日本消费者。当代风格餐具“唐草”在大多数市场都表现强劲。很明显,尽管它的历史在丹麦,但我们真的可以看到人们的兴趣是在随着时间改变,积极的、消极的均有。从2012年开始,我们再度看到人们对我们最传统的餐具的兴趣在增长,很多人们购买,年龄集中在35岁至65岁。我们的餐具产品中,由Louise Cam-bell设计的是最为现代的,将我们传统设计的四个产品集中在一个上。这个系列在2010年面向市场,我们看到它吸引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年轻的消费者。这或许是因为它并不再是一个传统设计。

经济观察报:欧洲不少国家都有历史悠久的手绘陶瓷品牌,丹麦目前这个行业的状况是怎样的?

Mads Ryder:丹麦的陶瓷行业,与其它国家一样,都是有一定压力的。皇家哥本哈根同样也有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的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的商业策略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更加关注我们的关键力量和核心业务,管理的变化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引发了再度盈利。即使官方市场数据是不可靠的,但我们知道我们的同行也度过了艰难的时间,这也是因为一些国际出口市场有时候甚至比我们的核心市场丹麦更为疲软。在皇家哥本哈根我们只关注让我们更为强大的东西,瓷器只使用现代及当代的丹麦设计。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作品之宋钧窑镶玉大花觚


钧窑是宋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此件宋官钧窑镶玉大花觚(见图),体形硕大,造型优美,撇口,直腹,圈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通高38厘米、口径23.5厘米的觚体四面,镶嵌着12块古玉,觚底圈足内凹,施酱色护胎釉,并在底面以金粉刻画了一只金虁凤图案。觚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时期即产生,以后逐步沿袭至陶器、瓷器,属于古代的盛酒器,有圆形、方形,以圆形器为多见。此觚的雍容华贵在于觚上镶嵌了12枚高浮雕古玉,3枚一组,共四面十二枚,玉件依据圆形觚的弧度精雕细作,然后粘贴于觚体上。

排列在最上面的是四个形态舞姿各异的玉舞女,玉舞女片饰呈棱形,交领广袖长袍,袍裙拖地,体态婀娜,一臂高举绕头舞长袖,一臂下垂内弯,袖垂于膝下,呈上下双曲“S”形的快乐舞姿。舞女面形浑圆,长眉细眼,嘴角上翘,天真可爱,细部均以细线阴刻勾勒,舞姿动感强。中间部位的玉饰件为花口形,雕刻为两边双头辟邪兽,怒目圆睁,龇牙咧嘴,气势压人。第三层是长方形高浮雕饕餮神面纹,传说饕餮是一种大吃猛喝的神兽,以这三件玉饰为一组装饰四组于大钧觚上,给人以震慑之威,富贵之气。觚底面的款识为展翅金虁凤,虁凤通体为角形,但毫无生硬呆滞感,却现活力,虽经近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本件钧瓷镶玉大花觚的金虁凤款识,十分罕见,钧瓷的基本色调是青紫并重,其变化莫测的窑变带有一种神秘感,钧釉的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含铜量多少及还原气氛、窑室温度高低都会造成不同色斑,并伴有蚯蚓走泥纹。故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富有诗意及遐想的窑变色彩。

茶之灵性,壶之趣味


茶具文化和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艺术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紫砂壶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

陶瓷文化:磁州窑白地黑花罐和白地褐花枕


白地黑花罐,磁州窑系烧造。大口,圆肩,平底内凹,器身饰黑色花纹。高19.8厘米,口径21.7厘米,底径10.3厘米。内施黑釉,釉色漆黑油亮,外部在白地上绘黑色纹饰,肩部绘莲花、荷叶纹,腹部绘飞风纹,线条粗犷厚重,增加了全器的稳重感。整件器物纹饰简练古朴豪放,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这种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富特征的装饰手法。由于磁州窑胎质比较粗糙,一般在胎体上施以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在上面绘制黑彩,最后施一层白釉,这种白釉黑彩瓷,黑白分明,图纹十分醒目,富有民间工艺的质朴美感。此件白地黑花罐,1957年安徽临泉县出土,完好无损,疑为河南省磁州窑系产品,因为临泉临近河南,往来方便。

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民窑体系,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邯郸市观台镇窑为典型代表,该地古属磁州,故名磁州窑。据专家从出土标本分析,磁州窑的烧造年代始自宋代元丰年间,以生产罐、瓶、碗、缸、盒之类的陶瓷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瓷枕和玩具。瓷器品种除白釉瓷、黑釉瓷之外,还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等十几种之多。

磁州窑能生产满足民间人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器皿和用具,其中瓷枕是磁州窑的特产,比宋代其他任何窑系都生产得多。这件磁州窑白地褐花瓷枕,上世纪50年代安徽淮北出土。器呈元宝形,地釉呈奶白色。高12.2厘米,长25.3厘米,宽23厘米。枕面前低后高,两头圆形略翘,中间微凹,便于枕用。枕面绘褐彩折枝花卉,周边刻划双弦纹,顺畅自如。折枝花卉纹,看似比较随意,不受任何限制,其实组织严谨,摇曳多姿,增加了画面活跃气氛,美观实用。磁州窑瓷枕除绘画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花卉图案和生活小景,还在上面题写通俗诗句与民谚作装饰,在宋瓷中别具一格。此两件磁州窑罐与枕,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制瓷工艺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磁州窑白釉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瓷的出现作了准备。因此,元青花器一开始就表现了画工技巧的熟练。

当瓷器开出了花


当洁白的釉面上留下亮丽的色彩

会交织出怎样震撼人心的激扬乐章

五彩花

CarPintos

一个热爱手绘的妹子

在她手下诞生的作品仿佛是一个童话故事

细腻的笔触

充满童真的图案和背景

让人一眼就爱上这美妙的作品

如果可以

我也想拿起画笔

在瓷器中绘下自己的故事

青花

CarolineSlotte

盘子上的图案就算再美

叠起来后其实就看不到了

用裁切方式让每层盘子最精华的样式都能被看到

虽然再也不能装东西

但是经过破坏后带来的高度艺术感

竟完全不会想再把它们分开!

当你看到作品的特写

你会发现层次分明、细腻惊奇的景象

解剖的花

BeccyRidsdel

制作了一些怪异的瓷器经过“外科手术”

盘子与杯子被破开“表皮”露出了内部的细节

剥开外层有些过时的古典花朵样式,露出里头更符合现代潮流的复古小碎花,彷佛随着时代衍进、下午茶器们也换上漂亮新衣服,颇有过年时除旧布新的欢乐感呢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一行来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察访问


近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师生一行三人来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察访问。该校工艺“玻璃与陶瓷”项目负责人Nina Erichsen女士及两名陶瓷专业学生先后参观了国际陶艺工作室、国际学院学生工作室和艺术家公寓,观摩了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考察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相关教学及配套设施。

11月16日下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师生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负责人张婧婧就两校合作进行会谈,并达成初步意向,双方计划于2018年秋季各选派一名专业老师及两名学生来景德镇陶瓷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换学习。张婧婧在会谈中介绍了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本科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并表示两校师生的交换学习可以开拓双方学员的国际视野,取长补短,有效加强学生个人的专业素质。同时,此次两校师生交换项目的成功落地也必将带动其它多种不同方式的合作,如开展双方师生的夏季班项目、合作展览等。

Nina表示,会尽快将此次考察访问的成果向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相关领导汇报,细化两校师生交换的具体内容,并将明年双方师生交换作为一个试点项目来落实开展。

钧瓷的前身——唐代花釉瓷


钧瓷始于唐,初名道玄瓷,后名“花釉瓷”,又名拓釉花瓷和花瓷。这种花瓷由于在黑釉、褐釉,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班,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突破了唐代以前单色釉一统的局面。唐代“花釉瓷”和宋代“钧瓷”有相似之处,据唐人南卓《羯鼓录》记载“该瓷产于河南鲁山”,经故宫博物院1977年三次派员赴河南调查,在鲁山段店和禹县的上白峪发现了唐代窑址。因禹县是宋代“钧窑”的故乡,与唐代“花釉瓷”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被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 瓷。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它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而闻名于世,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唐三彩”并称唐代两大彩瓷成就,与“密色瓷”“唐三彩”共称唐代三大名瓷,存世量比宋代五大名窑还要稀少。

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表似无形,妙趣横生,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声。”赵青云、许天申在《钧瓷的兴起及其工艺持片》一文中也说:“唐代花瓷出现,为宋钧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钧瓷在北宋成为五大名窑之一是与唐钧的引导作用密不可分的。”从上述可知,唐代花瓷与宋代钧窑有渊源关系,是钧窑的前身。钧瓷始于唐,已得到陶瓷史学界的公认,并载入史册。“唐钧”瓷产于禹州市神垕镇,因禹州建有夏朝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台而得名。自唐宋历代皇室都把钧瓷列为皇家贡品,并御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一直为皇家御用珍品,直到宋代末期才传入民间,发展成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是,从近几年公开的报导、资料显示,“唐钧” 瓷器,大多为腰鼓、罐、缸、水注类,都是一般民用日常用具,很难与皇室御用精品联系在一起。因此,“皇室专用唐钧”只是传说而已。

在钧瓷创烧之前,一直是南青北白的瓷业现状,南方以越窑的秘色瓷千峰翠色著称,北方以邢窑的似冰类银著称,一直是素裹淡妆。到了唐代,因有了唐三彩的绚丽色彩的启示,瓷业界人士一直试图有所突破,最终有了黑底泼斑的黑唐钧瓷诞生。

民间有一种传说:“唐钧” 瓷的出现把一位钧瓷艺人横空出世密切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给绘画奠定基石的巨擎人物——一代画圣吴道子。唐开元年间,神垕一带出了个大名人画圣吴道子,据说钧瓷就是由他帮助神垕艺人创烧成功的。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当时的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道玄瓷”。(详见王锡玉、耿花玲编著的《神州之宝——中国钧瓷》)画圣吴道子,唐玄宗赐名“道玄”。他辞官退隐回故乡神垕后,受唐三彩多彩釉和邛窑窑变釉的启发,帮助神垕民间艺人创制了彩釉配料,并创烧成功一种釉色绝妙、自然天成、玉润生辉、巧夺天工的高温宝瓷。正是基于吴道子的神来之巧,一种别具风格的高温窑变、自然天成的颜色瓷终于诞生了,从此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当时民间人们为纪念吴道子,故以其号“道玄”而称为“道玄瓷”。真正将钧窑定名的当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看到道玄瓷的釉色鲜艳夺目,图案千变万化,赞誉曰:“君子之瓷,瓷中君子,惟我独尊,王者风范”。并改名为“君王之瓷”,简称“君瓷”,定为宫廷御用珍品,严禁民间拥有。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宫廷经验、结合道玄瓷的特定审美体验,效仿唐太宗的三镜为鉴的典例,御封了“精警惊尊”四大特征,昭诰王孙、借此谨行,诰封为“君王之瓷”。(详见温剑博《钧瓷的理念》、《惚兮恍矣,其中有象——钧瓷审美二论》)并立令“钧不随葬”,以示“美妙神绝”。故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没有钧瓷踪影,这也是传世品稀少的原因。据说唐玄宗李隆基御览了神钧宝瓷后,亲书立令“钧不随葬”,不能像唐三彩一样作冥品,此说虽然离奇,但从现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的确还没有一件殉葬品, “钧不随葬”是不是唐玄宗所立,暂歇不谈,但钧瓷的地位到宋徽宗时,已经不是普通地御用品和一般的文化艺术品了。它被赋予了“王室”的尊贵、“儒家”的治世、“佛家”的大气、“道家”的通玄。时有“儒门释户道相能,三教从来一祖风”之说,一祖便是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祖宗。在宋理学思想的支持下,最高的王室权力象征——钧瓷,便自然而然地雄踞朝廷,不能入土随葬,自取灭亡了。

“唐钧” 瓷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但为数寥寥无几。流传民间的更是凤毛麟角,极为难得,历朝历代身受藏家的追宠。虽然在“唐钧”瓷诞生以前就出现了邛窑窑变釉和三彩多彩釉,后来各窑口还出现蓝彩窑变釉。但是,它们的视觉效果都不理想,都不能称为高温窑变瓷釉。邛窑窑变釉虽烧造温度较高,但窑变技术和艺术效果还不能同“唐钧”瓷相提并论。到了宋代,钧窑瓷得到了蓬勃发展,制作数量上也略有增加,已经发展成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正如历代藏家流传的顺口溜“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家有万金,难买唐钧”,可见它的珍贵。因有“唐钧”瓷不入葬的习俗,历代藏家将其称为“圣阳之瓷”“圣洁之瓷”“辟邪圣瓷”,所传世品级少。由于“唐钧”瓷的出现,预示着唐代瓷业发展到了顶峰,为后来宋代高温陶瓷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唐代出现真正的钧瓷,才为酷爱瓷器的后周柴世宗提供了作品的理想、欲望——即“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成就了柴钧一家窑的可能;也因此宋代钧官窑卓立汝定官哥之前。这一理论的成立与否,尚需考古学家进一步论证。

“唐钧”釉色独特,以釉致胜,釉色主要以黑色、褐色、黄色为主。由于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大块彩斑,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斑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潇洒自然,莹润典雅,形态各异,变化万千,这与宋代钧釉有相似之处,因此,陶瓷专家、古玩界称之谓“唐钧”。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花釉瓷……利用釉的自然流动使其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也似无意,似有形,也似无形,妙趣横生,变幻莫测,开启了后来钧釉彩斑的先声”。“唐钧”的造型丰满,古朴高雅,体现了唐朝的时代特征,其作品主要包括双系罐、执壶、注子等,器物有罐、壶、盆、盘、碗、钵等。建国后,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市区内征集收藏较完整的唐代花瓷10余件,其中定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的8件。70年代在苌庄乡龙福寺和火龙乡瓦店村出土的两件唐花瓷注子,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鲁山文化馆、郏县文化馆也收藏做少量较完整的器物。再加之国外藏馆和民间藏家手里的藏品,现世的数量不到30件,而完整器也只不过10几件而已,因此“唐钧”是非常珍贵的品种。

1977年冬,在神垕钧窑集中产区下白峪村的赵家发现的唐代花瓷古窑遗址。该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区内有很多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窑炉上部已坍塌,只有半个窑底,是在平地上深挖的土质窑。靠近窑炉旁泥池内的泥料为浅黄色,主要有拍鼓及各种罐、盘、碗、钵等,胎骨较厚。碗、钵、罐均为平底。釉色以黑、褐居多,也有少数黄色釉。由于受窑温的影响,彩斑多不规则,有的稳定,有的从器物口部流淌到足部。斑块有月白色、灰白色、蓝色,潇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感。也有的蓝白相间,莹润典雅,耐人寻味。在堆积层内,发现有窑具、瓷器残片和木炭灰,没有煤碴,也没有匣钵,系用木柴烧制。此后不久河南禹县……在小白峪(实为下白峪)也发现了1处唐代瓷窑遗址。在采集的标本中,也有不少腰鼓残片,釉色班点、形质与鲁山段店窑的基本一致。由此得知河南唐代烧腰鼓的除鲁山窑外,还有禹县小白峪窑……提示了钧窑早期历史与唐代花瓷有关。”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瓷器生产规模扩大,一些新的技术和风格开始萌发。花釉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花釉瓷基本上是一件作品一种釉色,而唐代烧制的花釉,已经出现了两种以上的釉色。这种釉色的形成,在技术上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类。高温花釉,是在1200度左右的窑内烧成,器身上的釉色是窑变形成的,所以高温花釉也叫窑变花釉。

唐代花釉双系罐

唐代花釉执壶

唐代花釉拍鼓

哥窑之美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其窑址迄今尚未得到准确认定。根据文献记载,大约有两个线索:一个说法是,宋代的章氏兄弟在龙泉窑烧制青瓷,哥哥章生一创烧了哥窑;另一个说法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附近,民间窑场烧制了哥窑。

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2011年9月,龙泉市召开了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研讨会,根据近年来溪口窑的挖掘整理情况,初步判断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 哥窑的特征有三: 1. 金丝铁线开片。哥窑釉层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或细密如鱼子纹,俗称百圾碎;黑色大开片与红、黄色小开片交织重叠,形成金丝铁线的视觉效果。 2. 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釉水肥厚,釉中气泡密布,如珠隐现,含蓄内敛。 3. 紫口铁足。哥窑胎体中含铁量较高,胎体为较厚的釉层相裹,口沿釉薄处隐现深紫色,底足露胎处呈深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目前所见宋代哥窑瓷器,以传世品居多。这些传世品哥窑大部分集中收藏于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威德基金会等著名博物馆中。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胆式瓶

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八方碗

哥窑瓷器体现出宋人那种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丽秀挺的审美风格。宋瓷本身非常讲究轻松灵动的美感,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哥窑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最为流行。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哥窑瓷的外观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却如珍珠般隐现,神奇而美妙。行内将这种工艺现象称为“聚沫攒珠”。哥窑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就纹道而论,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如果从纹形的角度看,就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为“百极碎”。

哥窑碗

哥窑葵花洗

哥窑五足洗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碗

绥化:绥棱泥土开“陶花”


黑陶,陶瓷工艺园囿的一朵艺术奇葩。

黑陶,散发着淳朴的寒地黑土的气息,洋溢着现代的文化魅力。

黑陶,陶瓷文化史诗的一个续点。

60年,绥棱黑陶积淀出一段富有光泽的黑土文化诗篇。

黑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310年,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1928年首次亮相于山东省章丘龙山,故称“龙山文化”。中外史学家称其为“原始文化的瑰宝”。绥棱,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

绥棱黑陶艺术的鼻祖:山东省莱州府人士,名叫寇化林。

寇化林祖上以土陶工艺品制卖为生,制作的瓦盆、瓦罐,那是响当当。清末民初,寇化林来到绥棱,在上集镇建了全县第一家土陶作坊。

40年,寇化林痴心土陶品的制作,破译掌握了黑陶工艺品的关键技术———“熏烟渗碳”,那是黑陶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

绥棱黑陶采自这个县西部特有的细腻黄土,经手工拉坯、修形、绘画、雕刻、压磨、烧制,成品色彩为土红、灰,经“熏烟渗碳”工序,成黑色。《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文库》如是记载:“黑龙江绥棱陶器以刻花黑陶最有特色,多用于陈设陶器……其中双层透雕的作品别具一格。纹样吸收了剪纸、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的造型,再根据陶瓷工艺的特点加以融合,把透雕、刻花、压浅、戳花等方法结合一起,整体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虽无彩饰,但仍变化有致……”绥棱黑陶已同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陶器等20多种陶瓷器并列。

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黑陶,陶器中的“花魁”。黑色的光泽,折射出淳朴的劳动艺术魅力。

1964年,绥棱黑陶登上首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展台,吸引了中外商家和艺术家的目光。周恩来总理曾赞誉:“鸡毛蒜皮换外汇,黄土换黄金,何乐而不为?”

1979年的上海第二届中国陶瓷博览会,绥棱黑陶被评为“中国陶瓷十大品牌”;1983年,绥棱的黑陶通雕花缸,荣获中国轻工业部颁布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被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定为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从1965年,绥棱黑陶走出国门,在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俏销,成为收藏珍品。那时,绥棱黑陶限量生产,按序编号,一品一特色,品品互不同。黑陶,收藏界的“新宠”。1977年10月,绥棱县工艺美术陶器厂向毛主席纪念堂敬献了8个黑陶花盆,两个黑陶花瓶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入口大厅内。

绥棱黑陶,曾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传承了“龙山文化”的遗风,舍弃其浮华琐碎,追求古朴自然。精品!极品!

花开花谢,绥棱黑陶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一时失去光泽,埋于泥土。

企业连年亏损,1990年,工艺美术陶器厂停产,工匠艺人纷纷南下各奔他乡,自谋生路。黑陶在绥棱大地渐失踪影,“陶花”香暗。

20世纪90年代,绥棱黑陶艺人扎根辽宁、河北、山东等地,黑陶又长出泥土,踏着春天的脚步绽开花蕾,释放幽香。许多黑陶制品秉承了绥棱黑陶的艺术脉络,再现了绥棱黑陶的灵性,延续着“陶花”的芬芳。

寇维军,黑陶艺术大师寇化林的儿子,绥棱黑陶的第二代传人。他先后到北京、连云港、德州等地制作黑陶、传艺,并将紫砂、瓷器的工艺与黑陶有机结合,黑陶的花纹与造型更具风骨,品质更上乘。可是,寇维军的心向往黑土地,他的艺术魂灵在绥棱的泥土里。

1997年,国务院颁布217号令———《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术保护条例》,设立保护发展基金,用于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光大民族文化。

2006年,黑龙江工艺美术协会成立,尹伊君提出积极恢复绥棱黑陶的生产,使其发出乌金的光泽。

绥棱黑陶,想“回家”。

绥棱县委、县政府顺着黑陶的纹理摸到了特色文化产业的经济潜力和市场空间,提出要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把黑陶工艺品生产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益。县里三次组织人员南下辽宁、广东,寻访绥棱籍黑陶工匠,细说县委、县政府开发黑陶产业的整体计划。县委书记李哲韬、县长宋树生多次给在外的黑陶制作“大师”们打电话,诚邀他们北归。

尹伊君,曾是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的设计员,参与了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花盆和花瓶的制作,很多黑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那时,他曾春风得意地坐飞机进京学习、领奖。陶器厂停了,尹伊君也远走他乡,在营口、大连办过广告公司,开过陶吧,但难舍对黑陶的眷恋。2005年底,尹伊君回到绥棱,着手绥棱黑陶的研发、制造。2006年4月2日,绥棱黑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挂牌,伊君黑陶文化研究所和协会也相继成立。

“陶花”再次从泥土里盛开。

当第一窑黑陶从灰尘和气浪中走出来,尹伊君和工人们抚摩着凝重、古朴的“泥版杨柳青”,那神秘的艺术精灵在人们心空翱翔。

2006年的第17届哈洽会,尹伊君和绥棱黑陶刮起艺术旋风,美国客商和他达成购销2000万元产品的意向性协议。虽然因工期紧未能成交,但绥棱黑陶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已得到认可。

2006年,尹伊君创作的黑陶系列作品荣获东北三省第三届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最具特色奖”和“最受群众喜爱作品奖”,被授予“黑龙江省旅游商品”称号。

2006年底,曾任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厂长的裴龙也回到绥棱创办了黑陶研究所。现在,裴龙正在工艺美术陶器厂原址建设新厂。

今年初,绥棱县经济局长张金生带着县委、县政府的真情厚意,到山东德州迎接寇维军回乡。

绥棱黑陶回家了!

扶强扶壮黑陶产业,绥棱县委、县政府下了“血本”:5年内为黑陶企业无偿或优惠提供厂房,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短缺等难题。据尹伊君说,当初建厂,县里协调,减免购买资金一半。裴龙建厂,县里全力扶持,减免了几十万元税费。给60岁的寇维军安排了财政编制,还专门给他解决了生产的场所。殷殷关爱之情,切切发展之意,都在一举一动之中。

绥棱黑陶产业的兴起,牵动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市委书记胡世英曾专程到绥棱调研,提出了如何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战略思路。市委副书记张文明曾和尹伊君等人探讨如何打造黑陶的寒地黑土品牌。绥棱黑陶被确定为我省重点文化产业扶持项目,省科技厅将黑陶定为科研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哈师大等院校将绥棱确定为产学研协作单位和教学实验基地。据悉,省工艺美术家协会将在绥棱建设省级研究中心。

绥棱如是描绘“十一五”黑陶产业的蓝图:校企联姻,打造品牌;建设一个人才集聚的研发中心,通过协会牵动进行产业资源整合;依托订单规范市场营销的统一行为。5年内,全县黑陶生产企业要发展到20家,建设“中国黑陶之都”。

“陶花”开盛事,龙腾产业兴。绥棱黑陶“大观园”,培育了“金陵十二钗”,吟唱“大唐长歌”,雕琢现代版的“敦煌飞天”。

据介绍,现在绥棱黑陶按形状分坛、罐、瓶、缸等几种,表现风格有透雕、浮雕、阴雕和凹画等手法,花纹图案以圆开光和六角开光为主,方开光和半开光为辅,有梅、兰、竹、菊、松和龙、凤等纯民间图案近百种。经几十年发展创新,汲取了剪纸、皮影、刺绣、年画等民间艺术精华,并把砑光、透雕、刻花、压线、戳花等工艺手法融合,更具现代艺术品位。

为准备第18届哈洽会展销品,尹伊君精心制作了一批黑陶。6月12日出窑的“龙腾盛世”黑陶可谓精品,面如瓷,击声如罄,多层透雕的两只龙栩栩如生,祥云朵朵,令人赞叹不已。尹伊君说,至少值2万元。

裴龙和工匠们经过几个月精心制作的“中华龙瓶”,2米来高,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黑陶制品。裴龙说要把它献给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展绥棱黑陶的艺术风采。

在寇维军的黑陶展厅,精品满台,各种造型的黑陶令人目不暇接,每一件都是上乘之作。

尹伊君正在把绥棱黑陶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绥棱泥土开“陶花”,“陶花”指日成“金花”!

紫砂珐琅彩花棱壶


紫砂珐琅彩花棱壶

今年7月17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做客恒源祥,总裁刘瑞旗将一把由鸿运斋出品的仿“康熙御制”紫砂珐琅瓜棱壶赠与罗格。

这把“康熙御制”紫砂珐琅瓜棱壶原壶藏台北故宫,仿“康熙御制”紫砂珐琅瓜棱壶的胎质是紫砂,釉彩为珐琅,图像绘牡丹,外形似南瓜。器身作四瓣瓜棱形,短流、弓形把、平底,盖沿为四瓣莲瓣形、卷边,带圆形钮;底部瓜棱状,一黄圈内写黄色楷书“康熙御制”。此壶整体制作严谨,手感圆润,小巧玲珑;图案工笔设色,鲜艳亮丽,赏心悦目。

我国珐琅彩器始于清康熙朝,原料从国外进口,先期画在铜质上,后专用于瓷器,限于皇宫烧制御用品。在紫砂器上画珐琅,更是康熙帝首创,难度大于瓷器,因为紫砂很“吃”釉料之故。一件紫砂珐琅彩须在紫砂器上反复施釉烧制五次之多,才能达到鲜艳光亮的完美效果。而且,这其中还有秘诀,清宫从不外传。宜兴甚至景德镇的珐琅彩在紫砂上,效果终不及宫廷的鲜艳。据故宫史料记载,康熙晚期清宫官窑瓷胎画珐琅器和紫砂珐琅器,都为一器两地制作,即白胎先于景德镇及宜兴的御窑厂烧制,再精选入宫,依照皇帝指定画稿由艺人加绘珐琅彩料,于宫廷内再次烧制而成,此亦为陶瓷历史一大创举。清宫档案文献显示,咸丰四年(1854年)后藏于乾清宫的宜兴胎画珐琅器计有十九件,现悉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鸿运斋壶艺主创黄栋华告诉笔者,2000年,他与故宫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闲谈,曹静楼感叹说:紫砂珐琅彩壶,现今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一把也没有,而景德镇又做不好,达不到宫廷的艺术要求,关键是一道工艺没掌握,而这项技术又是保密的,老黄你做,我可以教你。于是,宜兴和景德镇两地的高手被组织起来联袂仿制“康熙御制”紫砂珐琅瓜棱壶。紫砂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之传人(女婿)周俊制作,珐琅彩由故宫专家曹静楼与景德镇的专家研发绘制,共试制了数十次,最终达到宫廷的艺术标准。

“黑花”开后“青花”开


宋代名窑蜂起、名瓷迭出,是中国瓷业的巅峰。

赵宋一代,瓷窑众多,特色各具,其中以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八大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定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为代表,它们最能突显宋代瓷器的沉静素雅之美。

在学术界,大都把扒村窑归于磁州窑系。磁州窑系的典型特征是“白地黑花”,“白地黑花”是扒村窑的典型产品。

扒村窑与钧窑近在咫尺,也大量烧制钧瓷,把它归于钧窑系也未尝不可。“学界也有人把扒村窑称为磁州窑系扒村窑类型,甚至主张把扒村窑从磁州窑系中独立出来。”教之忠先生说,“无论是五大名窑还是八大窑系,都是后人对宋瓷的一种总结与概括。”

无论是磁州窑还是磁州窑系,大体上是个考古学概念。扒村窑归入磁州窑系,只是考古学上的一种归门分类,这与仰韶文化以渑池县仰韶村命名是一个道理。尽管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仰韶村并以此命名,但这不是说仰韶村是仰韶时代最为文化先进的地方。

磁州窑系是宋、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上承唐代北方烧制白瓷、黑瓷的诸多窑口,如巩义窑、相州(安阳)窑等,到了宋代蔚然而为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实,至少在北魏、北齐时代,巩义窑、相州窑已经相继烧出白瓷。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有了白瓷,才会有白地黑花、白地青花(青花瓷),才能在瓷器上绘出最好最美的画卷。

磁州窑系窑口烧瓷品系繁杂,以白瓷、黑瓷为主。装饰以白地黑花为主流,纹饰题材取自民间生活。

磁州窑与磁州窑系是两个概念,尽管磁州窑在河北,但磁州窑系的重要窑口,大都集中在河南。

磁州窑系窑场主要分布在今日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以河南为多、为早,如河南鹤壁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都创烧于唐。唐代北方民窑除主烧白瓷以外,兼烧黑瓷、花瓷、青瓷、三彩等,品类多而不单一。至于磁州窑系之磁州窑本身,创烧历史倒是晚于河南磁州窑系诸多窑口,烧瓷年代不会早于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

北宋时期的墓葬,不见出土磁州窑系瓷器;禹州白沙宋墓壁画上,绘有磁州窑系的瓷器形象。

磁州窑系的代表性窑口主要有: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与江西吉安吉州窑。

磁州窑:宋代文献不见记载,明初文献开始提及,但很简单。此后,文献记载日渐增多,但对它的评价不是很高甚至有失公允。这也许全在它的民窑身份与大胆创新——烧了白地黑花瓷器。1957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磁州窑进行了考古发掘,证明其创烧年代不早于宋神宗时代。

修武当阳峪窑:不见文献记载,上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调查过该窑址,此后北京古董市场上开始叫卖当阳峪窑的东西,从此引起注意。

鹤壁集窑:不见文献记载,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普查时,才发现了窑址。

禹州扒村窑:1950年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写了《禹州之行》,它才为学界所了解。扒村窑白地黑花器物有瓶、罐、盆枕、盘、碗等,黑花笔调粗放、简练,下笔任意,勾画简单,皆在似与不似之间。

登封曲河窑:1961年3月发现,代表作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但珍珠地划花当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

山西介休窑: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创烧于北宋,至今尚未进行考古发掘。

江西吉安吉州窑:文献不见记载,烧制的瓷器具有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风格,因此学界把它归入磁州窑系。

之所以节外生枝地简要罗列学界公认的磁州窑系的这几个代表性窑口,旨在寻找唐青花的“下家”,元青花的“上家”。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巩义窑,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陶瓷界的共识。唐代青花瓷器是中国青花瓷的滥觞期,宋青花、金青花比唐青花还要少见,但到了元代,青花瓷一下子成熟起来——固守在“青花”上,寻找青花瓷的发展脉络,寻来找去,命若游丝的宋青花、金青花还是不能背负起中国元、明、清的巍峨大厦。

回到中国瓷业巅峰的赵宋一朝,环顾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八大窑系之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定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也许会顿然发现: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中,唯有磁州窑系诸窑在瓷器上书写着最新最美的图画,指示着中国瓷业的发展方向——只不过,这种图画,是黑花,而不是青花。

巩义窑创烧的唐青花瓷器,是外销产品,这也是中国陶瓷界的共识。至少在元代之前,国人喜欢黑色与黑白分明,不爱青色与青白不分。蒙古人尚青,改变了国人的色彩欣赏习惯,明、清继之。生产白地黑花瓷器的北方磁州窑系代表窑口,全都“死”在元代,明、清成为遗址。这,也许是“黑花”凋零,转为“青花”的一种见证。

巩义窑因处在赵宋皇陵区域,宋初被迫停烧。十里窑场的大多数工匠,自然不会从此种地,不再烧瓷。而磁州窑系诸窑,恰好以巩义窑为中心,画圆布局的。这,难道只是巧合?

宋、金相对于唐朝,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乃至贸易往来,无疑是减弱的。特别是金,海上与陆上都难以与伊斯兰世界沟通,在金朝地盘的磁州窑系诸窑,把参与海外贸易“青花瓷”,转换为中国人喜欢的“黑花瓷”,自然而然。

没有“黑花瓷”,元青花瓷没有道理一夜成熟,明、清没有道理主宰中国瓷业几百年。

“瓷上青花”与“瓷上水墨”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

没有“黑花瓷”,青花瓷也就真的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一样“走笔至此搁一半”,缺少它的“前一半”了。

画以墨为韵,瓷以青为贵,青花在瓷胎上的色性,一如水墨在宣纸上铺展,具有无法言说的韵味:或明朗宁静,或曲折幽深,或如蓝天白云,或如荷塘月色,淡到极致,也浓到极致。青花以它的这种独特瓷韵,自蒙元以降,始终是中国瓷器的主流。

但“瓷上青花”并不是中国传统中的“画中水墨”——谁都知道,宣纸上的中国书画,黑白分明,书画颜料,是黑墨,不是青墨。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认为,扒村窑瓷器才是真正的历史中国的“瓷上水墨”。在为《中国扒村窑艺术》一书作序时,他这样写道:扒村窑“将釉下彩的黑并加染淡赭互相衬托,以增进彩绘艺术的美感,绘画内容丰富,纹饰用笔工细、粗犷兼备,既有人物、动植物、鸟禽,也有来自民间的民谚童语为装饰,取意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祈福求祥;并且生产釉上的红绿彩瓷与三彩。绘画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实为瓷上水墨。它为磁州窑系的一个新的亮点”。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兼书画家冯骥才先生,不是古瓷专家,面对扒村窑瓷器残片,话语无多。在展开的宣纸上,他挥笔而题的,正是“瓷上水墨”。

作为民协主席,他看重的是作为中国民窑代表窑口的扒村窑瓷器残片绘画所遗存的民风风俗;作为书画家,他看重的是扒村窑白地黑花瓷器是“瓷上水墨”。

这,当然是他冒雪乃至冒险探访扒村窑的两大根由。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磁州窑系部分工匠南迁江南等地,继续烧制瓷器,这是中国学界的共识。他们烧什么?是否还是磁州窑系的代表瓷器“白地黑花”?

江西吉州窑遗址试掘所获资料判明:吉州窑北宋时烧青白瓷,出土标本有注子和注碗。注子腹如球形,没有纹饰;注碗有敞口深腹与瓜棱形两种,没有纹饰。这类标本压在最下层,时代最早。压在青白瓷上面时代稍晚的,则有釉下彩瓷器,也就是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等。也因此,学界把江西吉州窑列为磁州窑系,尽管磁州窑系通常被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吉州窑釉下彩绘,也就是白地黑花等,对景德镇青花瓷器影响颇大。元代青花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借鉴的,正是吉州窑。因此,已故著名陶瓷学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前会长冯先铭认为:“……很可能是北方陶工为了逃避金军入侵,南迁到吉州窑,以磁州窑的技法生产出瓷器。后来到南宋末,吉州窑许多陶工迁移到景德镇,这时白釉黑花技法传到景德镇。”

青花瓷,说得文气一点儿,无非就是白釉青花、白地青花、釉下青花瓷器等;但不管是白釉黑花、白地黑花、釉下黑彩瓷器,说得简洁一点儿,不就是“黑花瓷”吗?

唐青花——宋黑花·宋青花——金黑花·金青花——元青花·元黑花——明青花·明黑花(此时尚有少量烧制)——清青花,这样的序列,也许道出了中国“花瓷”——青花与黑花,“瓷上青花”与“瓷上水墨”向前演进的历史轨迹。

在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中,作为民窑的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为明、清瓷器的演进种下力量。除磁州窑系诸窑,五大名窑与其他窑系,都在追求窑变与釉色,没把“花儿”烧在瓷器上。

不能因为青花走进皇宫变得高贵了,就割断它与民窑黑花的血缘,“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

扒村窑作为北方磁州窑系最南端的一个窑口,当是“黑花”南迁变“青花”的重要跳板。宋、金之际,这儿是岳飞以武汉为根据地,实施北伐的主战场。岳飞退军后,很多百姓随军南迁,当然包括杰出的瓷器工匠。田野考古业已证明,扒村窑金、元瓷器烧制水平,大不如宋。

扒村窑地接南北,扒村窑“黑花”承前启后,当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