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碗 > 导航 >

任蓉华:说说公鸡碗

任蓉华:说说公鸡碗

古代瓷器碗 安华瓷砖 古代瓷器青花碗

2020-12-01

古代瓷器碗。

近日,“公鸡碗”成了网络上热论的焦点话题,究其原因是有网友发布了一组香港TVB影视剧照,其中无论是1983年拍摄的《射雕英雄传》,还是去年收视火爆的《大太监》,甚至连周星驰系列电影,几乎都用了同一款碗,即印有公鸡图案的“公鸡碗”。无怪乎,网友们调侃TVB节约到家,戏言其“公鸡恒久远,一碗永流传”。

事实上,“公鸡碗”在早年曾流行于广东和闽南一带,另被称之为“鸡公碗”和“鸡角碗”,几乎家家户户的碗、碟、汤匙等陶瓷餐具上,都印有栩栩如生的公鸡图案。“公鸡碗”图案用红、墨绿、黑等简单色彩,很随意地彩绘着公鸡、芭蕉和花卉,粗犷之中流露出一股古朴之美。“公鸡碗”通常口大底小,体型较阔,是一般饭碗的两到三倍,很适合男丁吃饭,也极富内涵,寓意公鸡啼鸣,早早唤人们起床,催人奋进,象征着起家、富贵、添男丁。

为何碗上画的是公鸡,而不是其他动物呢?在农耕社会,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作为司晨,是人们生活的警钟。并且,在我国传统观念中,雄鸡是辟邪化吉的神物,有“玉衡星散为鸡”的说法。古人还认为鸡有“五德”,所谓“鸡具五德:首顶冠,文也;足傅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如此一来,公鸡便兼备了文、武、勇、仁、信五种品德。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公鸡碗”以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特点和美好寓意,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普遍喜爱。如今,随着造型精美,图案华丽的新式餐具的替代,朴素的“公鸡碗”渐渐淡出了家庭的视野,但却也因此逐渐受到了收藏家们的欢迎。我曾在一位搞瓷器收藏的朋友那里,有幸见到几只民国时期的粉彩“公鸡碗”,碗口菱形,大概是由于人工绘画印模烧制的原因,每个碗上的公鸡、花草均不相同,极具收藏价值。

如今,在某些老字号的粤菜馆,仍然可以一觅“公鸡碗”的踪迹,且不单餐具全是清一色的“公鸡碗”,更有“公鸡杯”和“公鸡碟”等。端坐馆中,以“公鸡碗”就餐,豪迈之气平地而起,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小编推荐

蒋蓉大师紫砂壶:象真、艺术之说


紫砂艺术源于生活又高天生活。蒋蓉大师多年的新实践不满足于“象真”,觉得应该从无数源于生活和具体形象中抽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例如获至宝壶的蛤蟆,放在架空的玻璃罩里饲养。喂它饭粒,它硬是不吃,却招来了苍蝇,蛤蟆看到了飞进罩里的苍蝇,顿时来了精神,“噗”地跳起捕食了。这一举动,是那么敏捷,那么勇猛,蛤蟆还爱吃喽咕,于是捉来喽咕,还配着个小水罐盛上水,供蛤蟆食用,蛤蟆有了对胃口的食物,十分活跃,一会儿爬上水罐饮水,一会抬头瞪视着仓皇逃亡的蝼蛄,一会儿又猛扑过去捕食……。这些难得的形象,蒋蓉大师随笔勾出草图。不久形成蛤蟆捕虫水盂,蛤蟆石榴树桩壶等一件件紫砂壶作品的创作。在这些作品中,有的蛤蟆一腿伸直,蹬在下面的树桩上,一腿弯曲着攀钩住上面的树枝,溜圆的双眼天真好奇地盯着树椿的红石榴……就像那人人喊打的老鼠被提炼风靡世界的“米老鼠”一样,丑陋不堪令人讨厌的癞蛤蟆也有了崭新的形象,或疾恶如仇,或天真稚拙,真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鉴证。让我们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师法造化,博采多长,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紫砂壶工艺品。

当蒋蓉大师再次来到藕池边时,一只小青蛙从荷叶上急速跳入水中,水微微荡漾开去,才露尖角的小荷叶,轻轻摇起来,才出水的嫩叶卷起,刚好是壶嘴的造型,决定那青蛙做“钮”,让莲蓬壶盖上伏一只青蛙,多有情趣。静思默想捉来一只小青蛙罩在泥凳边的玻璃杯里……壶做好了。团团花瓣簇拥着莲蓬,米黄的底色,朱红的花。墨绿的莲房内镶嵌着粒粒活动的莲子,青青的荷叶,荷梗。碧绿的青蛙,还有充作平衡壶底的红菱,白藕,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天成!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蒋蓉大师这把《荷花壶》在1956年全国的陶瓷工艺会议上被评为特种紫砂工艺品。从《荷花壶》的创新悟出,生活的创作的源泉。所以常常猎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自然形象,巧运匠心,能创制出一件件艺术品。例如凶猛的狮虎,调皮的松鼠,温驯的大象,蹦跳的蚱蜢,飞舞在蝴蝶,还有苍劲的古松,甜美的枇杷,水灵的红菱,白藕,荸莽……,天上,地下,山颠,水底,大自然的一花一叶都会引起浓厚的创作兴趣,都能交织进五光十色的创作意境之中,各种本色的陶土,蒋蓉大师经过精心的配比搓揉,幻化出缤纷的色彩,又通过师法造化的捏塑,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蒋蓉大师紫砂壶花货的细致


只有师法造化,博采多长,才能创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赋泥土于生命。这是蒋蓉大师从事紫砂壶花货型创作制造的六十年艺术生涯的总结。仿古,模仿,借型改装,不算创作,何况翻过来葫芦覆过去瓢,万变不离其宗。怎样才能拓宽紫砂艺术创作天地,从传统之中脱颖而出呢?从自然界中撷取是一条用之不尽的道路。要搞创作,也只有到大自然中去,通过实地观察,汲取,才能有所启迪。紫砂壶花货的造型,尤其重要。

“荷花茶具”是蒋蓉大师的处女作。当是还正是紫砂壶花货创作新的萌芽时期,又逢盛夏六月,盛天的荷花,惹人喜膦,粉红色的花瓣里裹着碧绿莲蓬。那绰约的丰姿,高洁的品格,给人以出污泥而不染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蒋蓉大师决定创作荷花茶具,这是所谓艺术上的创作构思,至于实地观察以至成型烧制,还要花很大功夫,才能成为一件人们博览的珍品。采摘实物,凝视观察,静思默想是蒋蓉大师多年以来创作紫砂壶花货茶具不可缺少的过程,因为它的造型要给以人们从美的享受和实用价值来琢磨。要制造荷花茶具,必须摘来荷花,莲蓬,荷梗,荷叶,凝视观察客观存在的形状,筋络,色泽,然后运用配色,拼泥以至最后定型。蒋蓉大师以盛开的荷花作壶身,圆鼓鼓的莲蓬作盖,弯曲的花梗作壶把,这时候必须用大力气精细地把模型的一筋一瓣模仿得惟妙惟肖,这说明了艺术造型的一丝不苟和严谨性。美化茶具的全身更为重要。再观察和静想是保证一件工艺品的造型成功。

琉璃与珐华


琉璃是一种铅釉陶器,是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钻的物质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一般都采用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经低温烧成。琉璃不同于其他釉陶,大多用于建筑材料,如做宫殿、庙宇、照壁、佛塔等的顶瓦,还有以琉璃砖装饰墙壁。釉色主要有黄、绿、紫、蓝,还有翡翠绿、孔雀蓝、紫晶、娇黄、黑、白等十几种。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琉璃器,隋、唐和辽代流行,明代制作更为普遍,制作水平超越以往各个时期。明代琉璃的使用范围除建筑及供器外,一些立雕的仙、佛、菩

萨、罗汉等都以琉璃装饰,这是由于陶胎便于捏塑,低温烧制不易变形,且容易大规模生产。明代琉璃的制作以山西地区最为兴盛,这与当时山西地区庙宇建筑发展有很大关系。山西

大同明代九龙壁气势雄伟,为明代琉璃艺术杰出的代表作。目前我们所见的琉璃器物的底色多为黄、绿、蓝、紫,其釉色透明鲜亮,光泽感强,脱釉现象较少。

珐华,创于元代,明代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山西珐华为陶胎,其彩釉以牙硝为助熔剂,其他成分与琉璃釉大体相同。珐华的装饰方法较为奇特,它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的带管的泥浆袋,挤出泥浆,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如浮雕一般,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后入窑烧成。山西珐华器物除小件花瓶、动物、香炉及大罐外,山西朔县出土有明代珐华塑像,有寿星、舞伎、八仙、麒麟等,主要釉色为孔雀绿、黄釉、紫釉,釉色深沉古朴、素淡典雅。珐华的制作技法以模、塑结合为主,有的以陶土分块模印,制出造型轮廓,以细泥粘合修补相对应的两块;有的则将器座、人物等分别制好后再粘合在一起;还有的将器物分开制作后,预先留下榫卯,然后安插。珐华的施釉则根据塑件不同部位的特点施以彩釉,人物的裸露部分大都露素胎,仅刷一层白粉,与服饰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从明代初期开始,江西景德镇也烧制珐华器,以瓷土作胎,焙烧温度较高,器型多为大件的瓶、罐、钵等,图案纹饰与山西珐华相似,有花乌、人物故事等。

珐华小叙


笔者于前些年在山西洪洞地区写生时见到过一尊琉璃护法神。此琉璃护法神为明代典型的武士坐俑造型,高45厘米,左右宽27.5厘米,身披方领“田”字纹铠甲,脚穿翘头长靴,头戴兜鍪,双肩及腰部饰有虎头,下身饰以鱼鳞纹护甲,显得威武精神,神采奕奕,只惜双手已残。此琉璃俑为陶胎制成,胎中似有江沙,胎质粗糙,俑像通身罩以黄色半透明玻璃釉,在关节突起处饰以绿色釉,色沉略显黑色,是一件难得的珐华精品。

珐华,又名法花、粉花,是一种低温釉陶。有一种说法是,因晋南口音中“粉”和“法”读音相近,故被古玩商讹传为“法花”之名。但笔者认为,因法花相近于唐宋三彩,后又主要多被用于宗教场所,故取其华艳美丽和庄严法圣之意名之。

实际上,珐华这种低温釉陶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釉色上,都与历史上早已出现的琉璃极为相似,因而也就有了珐华是在琉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法,而珐华也常常被人们直接称呼为琉璃。

琉璃之名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后来成为铅釉陶器的专称。在北魏时期,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型琉璃生产工场。此后由于北齐、北周时期的连年战争,手工业生产几乎停滞,有关琉璃的记载也直到《隋书·何稠传》中才有了零星的叙述。唐代琉璃生产再度兴起,并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釉色也增加了蓝、黄、赭、白等色,而且当时在景德镇还修建了琉璃窑,专门用于琉璃的生产。

从元代开始,琉璃工艺从装饰皇家宫殿逐渐用于包括寺庙在内的多种建筑之上,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大都又建造了4个窑场,制作素白琉璃。此时的琉璃已经突破了用做建筑构件的限制,制作了大量与宗教有关的法具器物,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的琉璃香炉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器物。明清两朝,宫廷又在北京专设了御用琉璃场,使得琉璃工艺发展到了新的鼎盛时期。

从琉璃的制作工艺上讲,珐华器因产地和时代不同在胎质上也存在着明显不同。按照《古瓷鉴定指南》一书的说法:“蒲州一带所出者,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纯系土定胎,其釉纯似玻璃釉,然仍系料质,其蓝如深色宝石之蓝,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黄质如金箔,惟比金箔色略深透耳,孔雀绿一色尤为鲜艳,垂釉之处亦不发黑,其釉上之绿比他釉另外透亮,与绿水一般,其底里之绿与翠玉之菠菜绿同。潞安、泽州一带所出者,系明代初年之物,以透花瓶罐等件为最多,其胎有江沙、白沙两种,其胎质极糟,其性极糠,以刀刮之,其屑即落,其釉亦系玻璃釉,为各色较元末略灰耳。平阳、霍州一带所出者,系明代中年之物,瓶罐等件多不透花,其胎半缸半瓦,其釉略混,其黄釉之处亦略薄,其蓝色略发紫,其底与里之绿亦略黑,其釉虽系料釉,仍略透亮。西安、河南一带所出者,亦系明代中年之物,瓶罐等件仍少有透花者,其胎多系灰瓷胎,其釉仍系料釉,惟其色比平阳、霍州所出者略觉鲜亮,盖系瓷胎之色相衬以故也。江西九江所出者,系明末清初之物,其胎纯系白瓷胎,其釉系青金石,其白类新象牙,其余各色与前尚无甚分别,惟其样式比各省所出者玲珑耳。”

在装饰技法上,珐华器普遍采用了压模、捏塑、刻划、贴花等传统民间工艺手法,从审美角度上说,珐华器的器型往往显得大气质朴。同时,珐华器在釉色上也多表现为鲜艳亮丽的珐翠、珐蓝、珐紫,偶尔也会见到黄色和白色色釉的珐华器。而就明代珐华器的造型来讲,除日用器皿外,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还产生了以仙佛神像为题材的珐华人物作品。因此,经过笔者反复比对,初步断定那尊琉璃护法神应为明代初年之物,具有较高的研究和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