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绞胎瓷器 > 导航 >

古朴典雅绞胎瓷

古朴典雅绞胎瓷

古代绞胎瓷器 绞胎瓷器鉴别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2020-12-01

古代绞胎瓷器。

绞胎瓷以“花纹出胎骨、天然去雕饰”,在北宋时已享有盛誉,其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特性在陶瓷王国独树一帜。器型百变、釉色天成,绞胎瓷则是从胎土上别具匠心的陶瓷艺术奇葩。同时,它又是唐代河南巩县窑烧造的,继唐代白瓷与唐代三彩之后又一个闻名世界的陶瓷品种。绞胎陶瓷的出现,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开启了陶瓷的色彩篇章。

一、“绞”出变幻无穷的盛世风华

顾名思义,绞胎陶瓷是将不同的胎土像绞麻花一样绞制,最终呈现一种特别的风貌。通常是用两种或三种不同颜色的瓷土,一般主要是白色与褐色,或白色与褐色或青色,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再像绞麻花或绞花卷馍一样将它们绞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来拼贴或镶嵌使用的一种陶瓷器。

这种制瓷工艺,可以做出几形纹、回形纹、团花纹、菱花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各种美丽的纹路,变幻无穷,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特色。它往往与划线填彩、拼贴及镶嵌工艺一起使用,使制作出来的器物纹饰非常精美漂亮。

绞胎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受汉代漆器的木纹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另一种说法是受唐代金银器纹饰的影响而创造的。

二、绞胎品牌响彻唐宋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绞胎陶瓷最早出现在河南巩义窑,这种制造方法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都有烧造,元以后渐趋没落。在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除了河南巩县窑外,还有山东淄博窑、陕西黄堡窑等,五代时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山西介休窑等,北宋到金代则有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浑源窑等。

唐代的绞胎陶瓷实用器非常多,形制主要以碗、盘、杯、钵、壶、砚、枕、罐等小件为主,其中可见使用磨痕,偶尔也有俑之类出现。

唐代绞胎陶瓷一般多使用单色釉,以黄釉较多,也有绿釉或单色釉中加彩的,但一般较少见。其中有一种细绞如头发丝般的绞胎器工艺非常精妙,可惜完整的难以见到。绞胎也有不上釉的,如常见的缍丸、绞胎砚等。

在唐至五代时期,巩县窑绞胎陶瓷就有裴家、杜家等著名制瓷作坊出现。宋金时期,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窑的绞胎也是名噪一时。当阳峪窑与唐代相比,胎土更细腻,温度更高,瓷化程度也更高。主要以白、黑两色胎土为主,施透明釉。当阳硲窑绞胎的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做工与烧制都很精细,也是我国宋金陶瓷的一个杰出代表。

宋金以后,由于战乱与国力的不断下降,当阳峪窑火衰退,至元时绝迹,绞胎陶瓷完全没落了。上个世纪以来,绞胎陶瓷在中国重新得到关注。如今,绞胎瓷在消失六百多年后,又在它的故乡起死回生。 

三、表里如一的君子之风

拿起几片绞胎陶瓷标本来观察,可以看到瓷器内部的纹路,与外部浑然一体,可谓表里如一。

孟子有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表达了对君子本色的尊敬与欣赏。而绞胎陶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的特点,正是古时文人雅士“君子情怀”的象征。它的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陶瓷。

这落梅惊风、淡淡如菊的绞胎陶瓷,正如高风亮节、肃肃如松的君子。岁月会让表面的美丽纹饰变得斑驳,而永远不会被磨蚀的,是纯粹的内在与不灭的风骨。

四、君子和而不同

绞胎瓷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它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每一件绞胎瓷纹饰都不尽相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研究所所长孟凡斌表示这种说法是来源于它的工艺特性,绞胎瓷由几种不同的泥巴融合在一起,很和谐。

失传数百年,谁人复活?

当阳峪绞胎瓷器技法,自宋代之后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失传数百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技艺是在日本复活并用在陶艺上,复活者就是日本的小山富士夫。

小山富士夫上世纪30年代曾来焦作,但却与当阳峪古瓷窑址擦肩而过。因为,当时小山从日本到焦作,是为了考察焦作西部月山一带宋代古窑遗址。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当阳峪窑的存在。好几年后,卡尔贝克给他寄去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还有当阳峪绞胎瓷的残器和一些碎片的照片,本意是想请他看一看那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古中国的一个瓷种——绞胎瓷。

小山富士夫慧眼识珠,他仅凭考察报告和照片上的残器碎片,便感受到当阳峪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撰写了《北宋修武窑》一文,把当阳峪绞胎瓷介绍给了日本陶艺界。

这件事有点不可思议,三个外国古陶瓷专家的交流阴错阳差,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司瓦洛和卡尔贝克,只是做了做学问。没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日本人,却让当阳峪绞胎技艺在日本开花结果,绞胎技艺最终成为日本陶艺界引以为荣的一种技法,还有了一个日本名字——“练上手”。其中两位陶艺大师——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艺术成就最为显赫,他们在享有国际声誉的同时,也被日本当做“国宝”。

与日本相比,国内是另一种情形。当阳峪古窑遗址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由于陈万里等专家的考古发现,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古窑遗址表层的瓷器碎片,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但绞胎瓷技艺的复活,却无人问津。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业和个人,才先后投入到复活绞胎瓷的工作中。

小编推荐

《绞胎马俑立件》再现唐代绞胎陶瓷艺术


绞胎瓷又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因此能绞出各种不同的纹理,如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构思奇巧,十分美观。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绞胎瓷器由当时中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创制。据相关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绞胎作为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因此绞胎俑一直以来均为比较贵重的物品。

在唐代,狩猎是贵族中十分盛行的活动,马成为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代马俑,是唐代马文化中最生动、最艺术的珍品。“马俑”不仅能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状况,上至皇宫贵族的庆典、祭祀、游猎、沙场征战活动,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起居和基本的商业运输行为;这些精美的“马俑”艺术雕刻,也能充分反映出唐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热爱,他们的卓越艺术成就是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近日,深圳御宝轩征集到一件唐绞胎马俑立件,高53cm。此件瓷质胎立马塑件系全纹胎瓷土雕制而成,白胎上呈现深褐色木纹状纹理,表面施透明白釉,见有婵翼纹开片,细密气泡,钙质结晶体,马四蹄踏地,凛冽威武,似静非静,似动非动,非常活泼生动。侧光呈见浅灰色土沁,府板闻有强烈的土气味,胎瓷创世稀少,御宝轩征集到的此件藏品弥足珍贵。据行家专家透析,绞胎陶瓷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因此,瓷质胎塑件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经济价值。

绞胎瓷的特殊性体现在瓷胎的表里如一,从美学上绞胎瓷强调素雅,讲究符合“仁、义、礼、智、信源于心生”的君子品位。在历史上,绞胎瓷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但因其高烧制难度和低成品率,所以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时期绞胎瓷才能大量发展,绞胎瓷几乎成为盛唐时期王公贵族们专用的奢侈品。《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曾对绞胎瓷进行过论述,“……当阳峪窑的古瓷器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此一个重要窑厂被忽略了。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为,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当阳峪及当阳峪绞胎瓷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极高的品质。而今,绞胎瓷存世量较少,一件精品的绞胎瓷器更是少见,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可见一斑。绞胎马俑立件因罕见而珍贵,因珍贵而价值连城,非常值得期待。

文化牵线 绞胎瓷“结缘”太极拳


东方今报焦作讯近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务院津贴享受者、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专程奔赴温县王西安拳法研究中心,拜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太极大师王西安。

两人见面后,柴战柱将亲手制作的入藏英国珍宝博物馆、获得2013年全国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的《中华龙》赠与王西安大师,并合影留念。王西安深表感谢,当场兴致勃勃地表演了一套太极拳以表谢意,刚柔相济的表演不时博得与会者的阵阵喝彩。接着,王西安将亲手签名的《王者风范—王西安的太极人生》书刊赠与柴战柱。随后,柴战柱向王西安详细讲解了绞胎瓷的由来及金谷轩公司的发展历程,同时,向王西安展示焦作绞胎瓷“表里如一、内外相通”的纹理特色,王西安听后赞不绝口。最后,柴战柱和王西安就绞胎瓷及太极拳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合作前景及意向进行了深入洽谈……

“绞胎瓷和太极拳都是焦作的历史文化瑰宝,也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此次联姻,开拓创新出更多的太极拳系列绞胎瓷作品,为焦作开发出新的享誉世界的旅游商品。”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告诉记者。

紫砂壶的装饰—绞胎


绞胎工艺,唐代已有。这种工艺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预先掺有不同色料的坯泥,按一定顺序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或打泥片成型),使胎烧成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间的纹理装饰。

紫砂陶中的绞胎出现,约在清中期。木纹加彩紫砂盖碗,高6.7厘米,口径1.3厘米,由常州市文物商店收藏。该碗用黄黑两泥绞成自然纹理,黑黄相间似木纹,再彩绘纹饰。圈足为蓝白相间的回纹边,底部为莲瓣纹,中部主题纹饰为蓝色团蝠和红色团寿,器口为蓝色如意头边饰,盖同碗纹饰基本相同,盖碗内为鱼子片白釉。

紫砂壶中的绞胎工艺出现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宜兴紫砂工艺厂吕尧臣先生等几人首先试制成功。1979年,宜兴陶瓷公司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吕尧臣参展的两件作品,一是段泥绿泥组合,名曰:“碧波壶”,另一是用紫砂与朱泥组合,名曰:“凌云壶”。两壶的展出,获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

紫砂绞泥的特点,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无秩序地叠放一起,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有的似木石纹理,有的如行云流水。不同泥料的组合,变化自然、生动,做胎亦可,或做表面装饰,切成片状,然后用泥浆贴上,此种装饰可体现出紫砂泥料的纯朴与自然。

近几年,又有一批陶艺新秀制作出仿“犀皮绞泥砂壶”,所见犀皮绞泥纹饰。色泽艳丽,变化丰富。

现代·紫砂绞泥天际壶

鉴赏:此茶壶呈圆柱体,深咖啡色,壶嘴和壶把粗壮.壶身下端用五色泥绞成水流波浪状,壶纽有细淡绞

泥水波纹.与壶体下端的波浪相呼应,具有一种“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有“吕尧臣制”、“吕尧臣”篆书款。

穿越千年寻绞胎 一睹古瓷耀目新


绞胎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因其制作工艺难度极高而一度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

一种制作工艺复杂,及其精美的瓷器制作工艺,在800多年前的中国消失了——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有着独特纹理结构的精美瓷种被称为“绞胎瓷”。

据历史记载,河南焦作,因“焦家作坊”而得名。北宋时期,焦作修武当阳峪窑烧制的绞胎瓷,其风格独树一帜,有着“绞胎瓷之乡”的美誉。当年,当阳峪与景德镇、德化、耀州并称“中国四大瓷都”。

后来,随着北宋战乱、金兵入侵,当阳峪窑火衰退,至元时绝迹,绞胎瓷工艺由此失传,直到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两件当阳峪宋代绞胎瓷,引起陶瓷研究专家的极大兴趣,自此绞胎瓷工艺开始被挖掘并慢慢复苏。

1995年,一种失传千年的制瓷绝技“绞胎瓷”,再次被挖掘传承展现在世人面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传承人柴战柱先生,通过多年对制瓷古技艺的发掘研究,用智慧和艰辛,使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传统工艺重现人间。

6月16日,我国首家绞胎瓷研究院落户焦作,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瓷窑遗址”附近,随当阳峪陶艺师傅之手,本报记者有幸目睹了这一失传近千年的制瓷绝技。

高贵典雅纹章瓷


1728年城堡纹章瓷盘

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特点,又有当时西欧典雅装饰风格

纹章瓷属我国古代外销瓷的一种,其烧制始于16世纪的明代,并由此畅销欧美。史料介绍,纹章瓷应属来样加工的“订烧瓷”,由景德镇的工匠们按照欧美商人提供的种类、造型、式样、纹饰、工期等进行彩绘烧制。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特点,又有当时西欧典雅的装饰风格。因为纹章瓷上印有欧洲贵族家族的徽章,所以又被称为“徽章瓷”。

所谓“纹章”,是指欧洲诸国的贵族、显赫家族、军团、都市、公司、团体等所用特殊标志,烧制有这种特殊标志的瓷器称为纹章瓷。大约在17世纪后期,法国首相马扎兰按照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建立了“中国公司”,并在广东订制了大批带有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洲盛行起来。它通常是为喜庆典礼而定烧的,上有家族徽章,以餐具和茶具为多,这种需求在18世纪后期达到顶峰。1974年英国出版《中国纹章瓷》一书,收录2000件左右的纹章瓷。

纹章瓷在外销瓷中所占比重不大,却最为精美。因其多为贵族和皇室成套定制,制作要求极为严格。目前发现最早纹章瓷是一件青花瓷壶,造型为中国式玉壶春,纹饰为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一世(公元1495年~1521年)的纹章。

据统计,仅英国从中国进口的外销瓷中,就有4000多种纹章瓷。而据瑞典统计,有300多位贵族曾到中国订制过纹章瓷。早期纹章较大,其花饰大而宽。自18世纪晚期始,纹章变小,其花饰也变得小而狭。纹章瓷制作既有直接选用景德镇的白胚瓷,按照欧美商人提供的纹章和边饰图案彩绘加工以后再开炉烧制,又有在外销瓷成品中央或四周加绘西方纹章图案重新烧制的,所以不能仅凭瓷器的胎质或器型判断其烧制的最终年代。纹章本身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大部分可以据其考定它们的绝对年代。纹章瓷的纹饰也是断代的有力依据,例如chandos公爵的纹章瓷说明瓷器的生产日期是在1744年以前,因为chandos公爵与其第二任妻子结婚是在1714年8月4日,公爵死于1744年,瓷器一定生产于这些日期之间;又如美国老鹰纹章瓷一定是为美国生产的,因为它是由美国的有钱家族订制的。

清代寂园叟在《陶雅》一书中有关于纹章瓷的记述,他提到清康熙青花大盘时说:“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拉丁古文,阳历年月。”纹章瓷渐趋兴盛是在明末,至清康熙年间,外销纹章瓷达到鼎盛,很多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公司团体纷纷委托当时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到中国订购中华纹章瓷。

康熙年间的纹章瓷主要是彩色纹章瓷和青花纹章瓷两种,至雍正时期,粉彩纹章瓷开始占据主流地位,纹章瓷的彩绘产地也从原来的景德镇转向了外贸重地广州。一般都是从景德镇买来上好的白胎瓷,再带到广州根据外商的喜好和要求进行烧制。广州生产的釉上彩瓷被称为“广彩”。其特点是图案繁缛艳丽,因采用大量描金,视觉上有富丽堂皇之感,又被称为“织金彩”。清乾隆时期为“广彩”极盛时期,到了清晚期,因各国自己生产的纹章瓷也逐渐精美起来,中国纹章瓷的外销量日渐减少。

在明清时期,中国广州生产的纹章瓷全部用来外销,故此我国尽管是纹章瓷的烧制国,但国内纹章瓷的遗存量却非常之少。今年以来,纹章瓷在国外的身价日益高涨。

2003年,英国人大卫·霍华德将自己近30年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即《中国纹章瓷》(第二卷),在第一卷基础上新增1380多套纹章瓷彩色图录,每件瓷器都标明准确的烧制年代及纹章瓷所有者的生平,可谓中国陶瓷研究领域非常珍贵的研究著作。

西方人把中国瓷器分为广东青花、南京青花、伊万力金彩瓷、广彩、纹章瓷等,其中纹章瓷是收藏重点之一。2005年,在佳士得中国外销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对18世纪40年代烧制的带有菲利普五世纹章图案的外销瓷以30.72万美元创下当时纹章瓷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2008年,在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18世纪绘有西班牙贵族奥乔亚家族徽章的粉彩描金鱼形汤盆也以62.4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近年来,国内藏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外国原产自中国的纹章瓷。

古朴厚重的原始瓷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原始瓷青釉双系弦纹罐

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一种用含铁量在2%左右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这类器物在五十年代前尚未被人们认识。一度曾有“釉陶”、“青釉器”等不同名称。现国内外陶瓷界多数人已同意用“原始瓷器”命名,但也有少数人仍沿用“釉陶”,国外亦有称为炻器的。器物大多是尊、罍、簋、壶、匜、盂、豆、罐、鼎、杯等盛器,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礼器。

原始瓷青釉编钟

原始瓷器其烧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区别于后来的瓷器而被称为“原始瓷”。原始瓷的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这类器物在五十年代前尚未被人们认识。中国的原始瓷器大约在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人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并积累经验,通过对原材料的选择改进,提高烧成温度,并在器表施釉,终于烧制出了原始的瓷器。在数千年中,中国的瓷器大致经历了原始青瓷、青瓷、白瓷和彩瓷等发展阶段。

探秘浙江地区战国原始瓷生产高度发展的原因浙江地区的原始瓷生产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窑址增加、窑区增多、烧造规模扩大,产品器类大幅增加、大量仿铜制品出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于越民族坚守用仿铜原始瓷礼器替代青铜礼器随葬的传统,推崇、模仿中原礼乐制度的同时发展、健全越国礼制,以及盛行厚葬之风等。 吴越文化区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兵器,为什么少见青铜礼器,却多有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呢?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吴越地区铜矿资源比较稀缺,长江下游地区包括吴越地区的铜矿资源比较稀缺,铜矿储存量小,加之生产力水平较低、冶铜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铜原料的使用更加紧张……

原始瓷青釉双系绳纹罐

原始瓷与陶器区别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第三,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

原始瓷与东汉青瓷的区别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致,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入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原始瓷青釉弦纹乳钉撇口罐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的区别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原始瓷工艺特征,胎料为瓷土原始瓷有五大工艺特征。第一,原始瓷的胎料已经开始使用瓷土。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在3%以下。第二、拉坯成型,原始瓷为拉坯成型。因为瓷土的可塑性较强,易于拉坯成型,尽管陶土也有可塑性,但其可塑性却远远比不上瓷土,所以原始瓷器物都是拉坯成型,而不像大量的陶器特别是大件的陶器,大多是盘筑而成的。第三、原始瓷施釉,与陶器相比,原始瓷施釉,而陶器一般不施釉。原始瓷所施的釉基本上是青绿色的或者是青黄色的,即青中泛绿和青中泛黄的颜色。所以说原始瓷有时也被称为原始青瓷,颜色较为单一,不如明清器丰富多彩。第四、烧造温度颇高,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1000度。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陶器的烧造温度而低于后来成熟瓷器的烧造温度。而原始瓷的烧造温度一般在1000度到1100度左右,因为瓷土的性能决定其必须达到这个温度才能烧制成型。

原始瓷考古发现,龙游发现商早期原始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浙江龙游城东嘉溢鑫城开发区域内,发现了20多座古墓,并对埋藏较浅和毁坏严重的6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发掘,在其中一座商代土墩墓内发现商代早期原始瓷器。湖州老鼠山发现原始瓷湖州市东林镇的老鼠山原始瓷窑址距今已有3500年左右,它的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虽然在老鼠山只挖掘了1个月,但已发现大量的古人在烧制时留下的豆、罐、盆等原始瓷器皿。该窑址烧造应属于商代。新郑发现原始瓷尊1953年3月,在郑州新郑望京楼二里岗商代城址出土了一件原始瓷尊,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宝级”藏品。郑州原始瓷尊和青釉瓷尊的出土,标志着郑州开启了中国瓷器制造史的新篇章。西安汉墓出土原始瓷5火烧山窑址出土原始瓷2007年3月,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迄今已经发现的最早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窑具。

原始瓷青釉双系刻花罐

原始瓷产地之争,浙江东苕溪原始瓷东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向北流经杭州余杭、德清与湖州,注入太湖。低山起伏,山上有丰富的瓷土、烧料,山下河网密布,运输便利,制瓷条件相当优越。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游地区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江淮群舒故地原始瓷西周、春秋时期,江淮群舒故地青铜文化继夏商时期继续发展,新出原始瓷是江淮青铜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群舒故地周代原始瓷和苏浙、皖南等南方地区的共性较多,但江淮之间的原始瓷在出土数量和器物的精美程度上都远不如吴越地区。江西原始瓷产地江西吴城遗址位处樟树山前乡吴城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于1973年修水库时被发现,是江南地区首次被发现的商代遗址。曾发掘出青铜器、陶瓷、窑炉、祭祀广场等古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瓷,中国有考古专家认为中国原始瓷就源于吴城。河南郑商原始瓷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烧成温度较高,烧结温度较高。自1929年安阳殷墟发现原始瓷器以来,对原始瓷产地的研究就未曾中断。

西班牙陶瓷玩偶典雅华美


以典雅风格闻名于世的西班牙LLADRO雅致瓷偶,自1953年创立以来,每年都会推出高达一百多种新品,掳获许多收藏迷,而其于1985年针对收藏俱乐部所发行的‘小伙伴LittlePals’,其市价至1998年为止,已从当年的95元美金飙涨了30倍!

怪不得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了收藏的行列。

LLADRO雅致瓷偶诞生于西班牙地中海沿岸的瓦伦西亚,是由Juan、Jose、Vicente三兄弟于1953年所一同创立的。

出身于简朴农家的三兄弟璜、荷西、文森,经过了反复的尝试与失败,开始了雅致瓷像创作及生产的事业。经过无数痛苦的摸索,不断找寻自己的风格及形象,最终塑造出完美及独具一格的雅致瓷偶。

LLADRO(雅致)瓷偶的每一件作品其题材均源自于生活,伟大的艺术家们以大自然、日常生活、文学、音乐、宗教为创作的源泉,综观雅致瓷偶的创作主题,皆离不开童年故事、自然生活、神话传说、地方民族等。

没有华丽繁复的装饰、炫亮夺目的造型,凭借的是一份对自然、对过往社会的缅怀。将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融入雅致瓷偶,跨越时空和国界,也因此能够深得人心,获得世界各地人们的衷心喜爱与赞赏。

景德镇雕塑瓷与薄胎瓷的发展历史


雕塑瓷

雕塑瓷预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代就有狮、象大兽进献皇宫。两宋时期吸收陶、陶马、石刻、泥塑等雕塑艺术提高技艺。明代出现许多精雕细刻的瓷佛像,颇负盛名。清代的镂空转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瓷雕更飞快发展,雕塑瓷厂生产的“散花牌”瓷雕产品获全国优秀新产品奖。“观音”、“关公”、“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浒”一0八将”等都是广受欢迎的名品。

薄胎瓷

薄胎瓷又叫“蛋壳瓷”,也叫“脱胎器”,因为它薄为蛋壳,轻若调纱,厚度只有0.5毫米,是驰名中外的又一传统名瓷。由于其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要求很高,修坯时刀力安平稳均匀,轻重适宜,操作时甚至要凭耳听手模来测走厚薄,稍有不慎就坯胎粉碎,前功尽毁。

景德镇的薄胎瓷也是源远流长,始于北宋的影青瓷,那时就“滋润透影,薄轻巧”。到了明代吴昊十九的“卵杯”、器质就非常高超,确实是充分体现景瓷“薄为纸”的特点,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觅销”,确实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解放以后,薄胎瓷有新的发展,产品大而且有粉彩薄胎瓷,还有青花薄胎、玲珑薄胎、色釉薄胎、不论薄度、白度、透明度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艺术瓷厂生产的景德镇牌薄通顺瓷,获国家银质奖。现在又有了许多新产品,为双面彩绘,内外两层装饰纹样等。最大的薄胎碗直径达1.1米。

景德镇传统名瓷 薄胎瓷的特点及发展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人称之为: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见青花瓷),称青花薄胎瓷;描绘有粉彩纹样(见粉彩瓷),称粉彩薄胎瓷。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景德镇制出薄胎瓷,成化年间已有较高成就,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生产的“卵幕杯”(薄如蛋壳的杯子)、流霞盏等精制品,清代正式生产。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建国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薄胎瓷的品种有各式餐具、文具、茶具、酒具和工艺台灯等。1986年品种达百种,产量达20余万件,造型规格发展到能生产口径500毫米的碗和高度达500毫米的花瓶等大件产品。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Al2O3)在坯料中和氧化镁(MgO)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

薄胎瓷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性极强。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Al2O3)在坯料中和氧化镁(MgO)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

薄胎瓷的制作工艺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品种有碗、杯、盘、碟、盅、皮灯、花瓶、文具、酒具等。

景德镇薄胎瓷是在北宋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于明永乐时,成化时已有较高成就,万历时有卵幕杯、流霞盏等著名产品。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

新中国建立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以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中国薄胎瓷器享誉全球,特别是景德镇生产的薄胎瓷器,更是声名远扬,现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把制作薄胎瓷器的技艺,称之为“神技”,把薄胎瓷器誉之为“天上才有的珍品”景德镇薄胎瓷器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

玲珑薄胎皮灯,它轻巧、秀丽,透光性好。对着光看去,象彩云追月,若隐若现,披光含雾;动中有静,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薄胎皮灯是一种装饰性,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品。把灯插上电源,打开开关,瓷灯会慢慢旋转,实为家居装饰之佳品。

皮灯体高:24厘米

最大腹围:20厘米

连底坐高:42厘米

粉彩瓷清新典雅,吸引众人瞩目


近年来,粉彩瓷的市场价格飞涨,这也吸引了众多藏家对粉彩瓷的关注。那么,粉彩瓷有哪些特点呢?新涉足的藏家该怎样来判断粉彩瓷的真伪呢?

毋庸置疑,回顾历史,粉彩当然要数清康雍乾三代的为好,其中数雍正、乾隆时期为顶峰。康熙晚期的粉彩处于初创期,工艺技术不够成熟稳定,没有大宗生产,因而不是主流品种。五彩较之粉彩为康熙朝主流。粉彩是雍正朝大量出现并加以弘扬的,康熙朝是五彩、青花、珐琅三分天下。

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也叫“软彩”,是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粉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在颜色的配制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配制的技法,创造出了低温釉上彩这种新的瓷器品种。由于这种瓷器的色彩丰富、精美,因而很快获得了清代王公贵族们的青睐,逐渐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为当时景德镇主要生产的瓷器制品。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朝极为盛行,特别是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宫廷陈设、使用器物,成为颇受皇家钟爱的器皿。

等到民国时期,为皇室专烧制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宋、五代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粉彩瓷器成为当时生产的主流,而景德镇则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鼎盛时期,民国粉彩瓷的鉴定主要在烧造技术、图案、施彩技艺、制作工艺等方面。

所以而今,粉彩瓷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吸引着藏友们如众星捧月一般追逐收藏。不仅仅是于古瓷粉彩的鉴别收藏,而且对于当代名作的艺术粉彩也是极为热衷。在此,中国名瓷网特别提醒诸位藏友在鉴定粉彩瓷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一是闲时多看多研究;二是参加学习班,听听老师们的讲授再看实物;三、若是古瓷收藏,可以先看出土瓷片,看得多了记住瓷器的特征,在鉴定大宗瓷器时自然是胸有成竹了;四、若是当代名作的粉彩瓷收藏,则要多看书,看看当代名家出版的瓷作,另外还需多去博物馆、瓷器店走一走、看一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当代粉彩瓷的发展趋势,定能收到绝佳的收藏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