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简一瓷砖 > 导航 >

让瓷器离生活再近一点

让瓷器离生活再近一点

简一瓷砖 简一瓷砖是 王国维让溥仪鉴别瓷器

2020-12-01

简一瓷砖。

“断桥残雪”青瓷香台实物图。

中国的英文名为“china”,之所以被称为“china”,这与瓷器分不开,传说18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不懂得制作瓷器,中国的瓷器到了他们那里之后大受欢迎,因为当时出口欧洲的瓷器大多来自于土质优良的昌南,所以,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china)当作了瓷器与生产瓷器的中国代称。

中国的瓷器从器型与功能上吸收了陶器、木器、玉器、漆器、青铜器的精华,替代了它们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瓷器的功能却并没有进一步发展,浙江理工大学的李锋说:“我觉得目前陶瓷产品或作品,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厨房等日用产品和纯艺术品这两个大类。我看过杭州举办的艺术衍生品展,里面的一些陶瓷艺术衍生品也还是没有跳出艺术品的范畴,真正把陶瓷艺术衍生到生活中的产品,很少。”

如何让陶瓷艺术衍生到真正的生活中,成为了李锋心中的“执念”。也许,正是这份“执念”让他设计出由传统陶瓷与现代工业产品相结合的共振音箱“voiceofchina”。

陶瓷与苹果共振

李锋设计的“voiceofchina”共振音箱十分小巧,设计也特别简单,它由瓷器制成,外形像弯弯的一节玉管,通身为白色,釉面光洁,没有一丝多余的纹样或色彩做装饰,中间留有手机插放的槽口,如果不说明用途,音箱更像是一件陶瓷的工艺品。

当然,这款共振音箱并不是普通的工艺品,不但如此,而且超级跟随潮流步伐,在人人都有苹果手机的时代,它是李锋专为iPhone全系列及iPodtouch(第五代)设计的陶瓷共振音箱。无论是哪一款苹果手机,哪怕是“土豪金”与音箱搭档也绝不会有违和感,相反音箱简洁现代的造型,与苹果共振后,“潮”的感觉更加明显。

苹果一族只要将自己的爱机放在扬声器中间的槽中,声音进入谐振腔中,音量就会放大,特别是音箱会加强低音,放大的声音从左右侧出来,形成了立体效果。

在iPhone播放一首歌时,经过音箱的良好共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度增加到不使用共振音箱的2倍以上,音调音色得到了明显改善。

陶瓷共振音箱的“爸爸”李锋说:“我选择针对iPhone做共振音箱主要是考虑到iPhone的消费群体很大,同时也是关注度最高的手机。其实这是一个系列作品,除了给iPhone设计这款共振音箱,同时,我还给联想手机设计了共振音箱。”

就是因为一只碗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知道共振音箱。这是一种很神奇的音频设备哦!它运用共振发声原理设计,让音频经过转换后以机械振动介质面,如:木质桌面、金属、玻璃等,使介质整个产生共振,从而播放出悠扬的乐曲,让人可以聆听到身边各种材质对音乐品质的不同诠释。

这样一件设备,偏偏又和如玉般的瓷器合为一体,这让人十分好奇设计师李锋怎么想到把这两样糅合到一块儿的。

2013年,李锋开始设计“voiceofchina”,他说:“我在看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场景,侗族姑娘把碗扣在收音机上,收音机的歌声一下子就响亮了很多,同时变成了立体声。这个场景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加之近几年来,李锋因为偏爱陶瓷,一直都在关注。他觉得瓷器质地坚实细密、表面光滑,敲击声清脆悦耳,具有独特的音质和音色,人们用“声如磬”来形容陶瓷,它的优美音色,自古就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既有很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锅碗瓢盆”,也不仅仅是“花瓶”。

不可能的任务

不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李锋从设计到制作却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初步完成。最初,他拿着设计稿与做陶瓷的师傅交流时,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认为方案不可行,受到陶瓷工艺的局限,这个产品很难实现。

那个时候,李锋也考虑过其他材料,比如:塑料,但塑料很轻,音箱放置后很难保持稳定,而且塑料的工艺很难解决产品整体成型的问题。他分析了很多,认为其他材质很难实现陶瓷的效果,无论从声学效果,还是产品的重量,以及材料的成型和工艺来说,陶瓷都是比较理想的材料。

当李锋被做陶瓷的师傅拒绝之后,就向在陶瓷方面的专业人士请教,同时不断地与陶瓷师傅交流和探讨。陶瓷共振音箱制作上最大的难点在于,因为音箱的形态和功能都比较特殊,而且受陶瓷工艺的局限,成型难度大,烧制后的变形很难控制,同时还要跟手机做精密地配合,但陶瓷的尺寸精度没法保证。

终于,制作开始了,但是李锋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只能通过一次次的打样,不断调整,前后打样近10次,才最终成型。

制作这个音箱的师傅说:“我做了30多年的陶瓷,还没有遇到如此麻烦的产品,难度大,要求高。”在这个音箱的设计和制作中,李锋以半毫米这样的尺度来要求音箱加工的精度,而这对陶瓷来说,尤其是手工制作的陶瓷来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音箱成型之后,李锋依然在不断地寻求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我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只要作品或者产品中还有可以改进的,我就会一直不断地改进。”

设计师名片

李锋

2001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

同年至今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

2008年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2012年晋升为副教授。

著作:

出版《从构成走向产品设计》等教材四本,其中《产品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两本教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荣誉:

浙江理工大学教坛新秀称号和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

主持、参与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资助项目等各类科研8项;

为美国通用电气等企业完成量产的产品设计近二十项。

最近获奖:

原创作品“断桥残雪”青瓷香台获得2013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大赛金奖;

“苹果手机共振音箱”获得2013年红点概念设计奖。

联想创客大赛全国九强—最佳商业价值奖。

对话设计师

人文杭州:很多时候设计作品很能代表设计师,您认为这个作品能代表您本人吗?

李锋:这件作品我觉得是可以体现我个人的一些特点。我崇尚自然,所以我希望用最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设计,来实现产品的功能,有时候我觉得设计不是一种发明,甚至不是一种单纯的标新立异,设计只是作为设计师视角的一种发现。

设计师是应该用作品说话的,作品需要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品位和追求。我希望作品或产品能够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能够忠实于材料真身的特点,能够呈现出其真实的特性。

人文杭州:今后您还会继续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产品吗?

李锋:会。我在今年年初确定了自己的个人原创品牌:“器道|Keydo”。“器道”源自“器以载道”,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造物境界的追求,器道设计的理念是倡导将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在需求作为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充分考虑材料的自然属性,力求使器物的设计符合造物的内在规律,并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实现道法自然,器道合一。

人文杭州:您设计的“Voiceofchina”有什么特点,是否还有同材质不同款式的系列作品?

李锋:这个共鸣音箱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无需任何电源,自然扩音的特点很符合器道合一的理念;同样是我年初设计的断桥残雪青瓷香台,我觉得我也就是利用了断桥现有的形态,与点香的功能进行了一种融合,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落灰成雪的意境,而这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人文杭州:今后,我们是否有可能使用上您设计的这个作品?

李锋:如果你们喜欢我的作品,能够使用我的产品,我当然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我的作品因为在联想创客大赛中获奖了,联想联合淘宝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众筹的平台,1月10日就会上线,名称是“联想创客淘星愿众筹”,到时候我的这些作品都会在上面呈现。

编辑推荐

瓷画:让瓷器焕彩新生


中国书画艺术与陶瓷艺术,有着极为紧密的历史文脉关联。图案纹样中,涵盖动植物、人物故事、历史文学等题材,同时将诗、书、画统一表现于瓷器之上,将文入画结合融入瓷画,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形式越发多元化,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成为这一时代独具特色的艺术亮点。从小喜欢绘画的田福良,就喜欢在德化羊脂玉瓷上画莲花。他认为,在洁白的瓷胚上展现中国画的墨色飞白,这才是中国画和瓷器的最好结合。因为这样更能体现瓷身图案的美观通透,加上茶汤色泽,犹如莲花在汤水中摇曳,婀娜多姿,甚饱眼福,更显茶器之精品。

每一个图案都值得回昧

出身于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的田福良,小时候就喜欢看“小人书”看到兴奋时就临摹书中人物,读书时考上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在教师岗位上干了10年。从没有间断过绘画。后来到了北京,他经常利用周末到琉璃厂、潘家园、宋庄等艺术文化聚集的地方看画展,到画家画室参观学习。

来到北京后,因爱茶而出席于茶活动和茶会的机会很多。他发现,每套茶具都会有它的文化主题,而且这些主题的整套茶具都是一个图案,都值得回味。它们是有诱惑力的。于是,他便萌发了在瓷器上画莲花的想法。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第一套莲花茶器,就画了荷花的含苞待放、盛开、怒放、凋零和残荷。

他说:“这就是莲花的一生,当你细细观赏,便会有所感悟。”其实,每一套瓷器都有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一笔一画之下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落笔之处蕴藏的是内心最质朴的情感。田福良觉得,他所作的莲花茶器有如人生,生命一程,每个年龄阶段,有每个年龄阶段的美。愿如莲的一世轮回,如君子的一生,每个人都能干干净净。

“借助白瓷描绘清雅荷花,因为荷是圣洁的代表。”田福良说,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华人民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莲花,圣洁、清净的象征。它是人人向往的一种“真善美”。或许,这正如笔者的老前辈,福建日报的退休员工郑秋生一样,因多年的喝茶习惯和人生阅历,他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他说,感恩天地赋予粗茶淡饭,观世态纷纷争争;一颗静静的心,感悟人生冷暖温馨。笔者觉得这是一份如莲花般的从容和淡定。

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

据介绍,“够瓷器”是老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北京方言。意为“好朋友、好哥们”。几天的交流,笔者深切感受到田福良对瓷器绘画这一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他们“够瓷器”。他们是如影随形的“好朋友、好哥们”。这是他对瓷器的一份尊爱。

画瓷与其它画种不同,要做到胸有成竹,千万不可随意,只有足够的尊重和自信才能笔下生花。田福良介绍说,在羊脂玉瓷的胚体上绘画,运笔中远不像在纸上润滑,因为青花颜料很粘,坯很涩,很难表现宣纸水墨的韵味。虽然工艺很难,但是瓷上绘画可以永不褪色,这一现象弥补了宣纸画和油画寿命不足的缺点,让作者的作品永久留存,让美也更长久。”

一盏瓷器从原料到成型,瓷泥在经历时间洗礼的同时,早已习惯了匠人们细腻的劳作。无论形状各异的泥坯,最终能否完成成瓷之路,那些有幸接受装饰,匠人用心雕琢的瓷器,必定会披上一身,满是故事的华美外衣。瓷器仿佛天生就是画作的载体,但在瓷器上的画作,又和纸上作画截然不同。瓷器的色彩如何体现出来,怎么去配制?不同器型,不同图纹,如何实现完美结合?

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每一步都是经验之谈。田福良说,制作过程中,画稿、线描、设色、添彩、描金。这每道工序,都是完美的艺术呈现,每一工序都很关键。难度和突破就是,画好了要烧,烧就变色,瓷工画的时候是看不到成品效果,比如青花是黑的,粉彩是暗的,全凭经验。而且釉有流动性,多多少少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如今,绘画对陶瓷艺术的作用日趋得到人们的重视。田福良也越来越关注到陶瓷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由于有着资深的绘画基础和文化理论根基,加上多年的瓷器繪画经验,现在的田福良早就是一位瓷器绘画的行家了。

每一样作品都有寓意

《拾遗记》云:“黄河千年一清,清则圣人生于时也。”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诗曰:“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古人常用“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在瓷器上主要表现方式:一种由燕子、荷花、海棠花组成,以谐音构成寓意。

经过历代工匠艺人的刻苦创新,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新彩、釉中彩等等,现如今用颜色釉来绘画等新材料、新技法、新工艺不断创新涌现,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焕发出无限生机,满足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和审美情趣。

由于有着共同的绘画爱好和审美情趣,田福良的瓷上绘画的圈子也逐渐热闹了起来,大川、思懿、乙卜、耿晓春等等都是田福良工作室的常客。

他们在注重陶瓷的材质美的基础上,将绘画装饰和优雅器形完美融合,充分展示了瓷器作品的材质美、器形美、装饰美和色彩美,使瓷画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中,因为今年是猪年,职业画家大川在瓷器上画猪,借助猪的萌,来展现这一年的美好祝愿;艺术学校教师思懿的瓷器上画蚂蚁,因为她认为女人常常被习惯以为柔弱,但是她不认为自己是柔弱的,内心的刚强被笔下的蚂蚁而展露出来。在满满品饮茶的同时,感受蚂蚁的团结和力量,不失为休闲品饮中,让人生有所感悟;画家乙卜笔下色彩斑斓,蝴蝶摇曳。极具个性的禅画最令人喜爱,寥寥几笔,简约不简单;画家耿晓春老道的画风,修炼多年的功力,笔笔精炼,鱼游春水、残荷风骨。润与枯,生与死,每个风格的表现都美到极致,引入回味。

“合作之舟”再啟航


中國與東盟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經濟和社會往來,共同構筑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紐帶。著眼於中國在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需要以及東盟國家的共同發展,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著眼世界格局,面向中國與東盟合作長遠發展,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構想。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曾為繁榮亞非歐國家經濟,推動東西方溝通作出重要貢獻。今天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是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的歷史選擇。目前,中國和東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連續5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通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致力於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這是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如今,中國-東盟博覽會再次發力,緊緊圍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內容,對博覽會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全面整合,打造升級版博覽會,作為先行者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搭建獨具特色的平台。

從萬裡使節到同台共“舞”

早在西漢時代,南海諸國派遣使節,不遠萬裡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前來中國。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之所以能夠成為天然的合作伙伴,正是得益於海上絲綢之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為雙方之間的交流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在中國-東盟合作“黃金十年”的建設中,中國-東盟博覽會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部長和地方政府之間進行友好交流,增進政治互信,促進了政策溝通,為雙方經貿等多領域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10年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等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建立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東盟合作機制,還有一系列磋商對話機制落戶廣西,形成了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南寧渠道”,為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發揮了特殊作用。

中國-東盟博覽會不僅立足於中國與東盟合作,而且面向全球開放。(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工發組織等國際負責人出席歷屆博覽會,每屆博覽會邀請RCEP成員國等在內的區域外國家和地區企業參展參會,舉辦“10+6”企業家交流會等一系列活動,促進了中國-東盟與世界其他經濟體的交流合作。

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將於2014年9月16-19日在廣西南寧舉辦,新加坡擔任主題國。本屆博覽會將突出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通過一系列舉措來進一步推動中國-東盟各領域合作。

從“絲綢瓷器”到“電子電器”

“南珠之鄉”合浦,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2000多年前,我國商船從這裡出發,把中原和沿海的陶瓷、布匹、絲綢帶往南部海岸沿線的馬來半島、緬甸、印度等地,並運回東南亞甚至歐洲的毛織品、玻璃器皿等異域珍品。

合浦始發港古時的輝煌是今天的鋪墊,時至今日,廣西既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積極參與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區。目前,東盟已連續14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對東盟開發的重要橋梁,廣西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已經逐漸向出口機電產品、電器,進口橡膠等大宗農產品的方向轉型升級,從“絲綢瓷器”進入到“電子電器”的巨大轉變。

而在過去10年中,中國和東盟貿易成績斐然,由2004年的1059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436.1億美元。中國-東盟博覽會推動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助推器”。

在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將重點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東盟國家的商品,組織契合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需求的中國名優商品參展,集中推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政策和環境。另外,還將推動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產業帶。舉辦產業園區招商大會,以中馬“兩國雙園”建設為典范,推動廣西與印尼、泰國等更多東盟國家建設“兩國雙園”。

從“七下西洋”到互聯互通

昔日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以單向輸出為主,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更強調雙向互動和互利共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和東盟緊密相連,它串聯起來的是當今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經濟體。通過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以及海洋經濟合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串聯起亞洲、非洲、歐洲乃至全世界。

互聯互通是中國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先領域,也是一直以來中國-東盟博覽會優先倡導的合作領域和重點方向。

過去10年,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平台,中國與東盟10國加快了互聯互通,進行了多層次、寬領域、跨區域的全方位合作,保持著10%的年均增長率,正成為全球經濟拉動主要力量。

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系列論壇、會議和相關活動,建立了港口合作和信息通信合作等互聯互通機制,參與承辦了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戰略合作會議,積極推進雙方互聯互通建設。

借力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成功舉辦,中國與東盟經貿聯系加強,中國與東盟陸海空交通基礎設施等“硬件”聯通成效顯著。今年,中國-東盟博覽會將圍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舉辦南新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市長圓桌會、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建設工作會等活動,為這條古老海上絲綢之路再現昔日輝煌增添活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國、東盟國家,輻射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國,延伸至沙特、伊朗、埃及,最終與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國家聯系貫通。在收獲了“黃金十年”的合作成果之后,在中國與東盟合作“鑽石十年”的開局之年,新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正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續寫新的輝煌。

陶器和瓷器的六点区别


陶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我们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陶器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景德镇青花陶瓷泡菜坛子梅花图

3、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4、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6、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陶器和瓷器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陶器与瓷器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归根结底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是陶器的进步与飞跃,陶器和瓷器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以,我们往往把陶器和瓷器合在一起称为陶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瓷伴随中华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沉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每个历史时期的陶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收藏界,古代名窑所产的陶瓷制品非常珍贵,如唐朝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等,它们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明早期青花之苏麻离青


郑和下西洋,在带回大量下西洋沿途看到的各种陶瓷文化的同时还给瓷器带来了第二个影响,就是苏麻离青,也叫苏泥勃青。听个词,不懂的人会觉得不知所云。其实苏麻离青是烧瓷器的时候往上画的染料,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染色剂,相当于你染布的染色剂。苏麻离青烧出的特征是蓝中发黑,有锡光斑。这一点非常专业,它是高铁低锰,因为铁含量过高,所以呈现锡光斑,过去这在鉴定中是绝对特征,只要有这个就是真的。

典型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重、晕散,古人就把这种晕散赋予了美学的特征,认为非常美,所以苏麻离青一下就成名了。苏麻离青烧成后,釉面会坑坑洼洼的。它本身是一种烧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以后,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就是缺陷美,也可以说是病态美。过去几百年以来,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器的魁首,收藏者、研究者,都以拥有永宣瓷器为荣。苏麻离青,一般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得很清楚,就知道它是一种染色剂就可以了;但作为专业人员,就一定要了解这件事。

一般的说法,苏麻离青就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麻离青”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南洋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合成,但这“苏泥”和“勃青”到底是什么,谁也无法解释;第二种说法,有个英国博士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88年的时候,他说苏麻离青是指英文中“蓝玻璃”(smalt)的译音,因为它也是蓝色的;第三种说法,在《明实录》中记载叫“速来蛮”,苏泥麻,也是谐音;第四种说法更奇特了,说它是从索马里带回来的,所以叫“索马里青”,听着和苏麻离青比较接近。

其实这个苏麻离青的来历并不重要,它对青花,对百姓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陶瓷的美学带来了一道绚丽的风景。这道风景就是它充分地体现了苏麻离青的特性,体现了它这种由缺陷带来的美的这种特性。这就是苏麻离青的名气所在。

清朝瓷器分类(一)


康熙瓷

清朝的瓷器仍以景德镇瓷器为主,康熙时开始把景德镇窑恢复,并派专员监造,专员有藏应选、郎廷济。不论在造型,色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仿制历代名器。同时首创了缸豆红、珐琅彩。康熙瓷釉是浆白釉,釉厚有小棕眼。色彩有五彩(无粉),素三彩(绿、黄、淡紫、茄紫),珐琅彩(就是料彩),一道釉祭红、郎窑红、宝石兰、宝石绿、缸豆红、素黄的东西也是有名的。康熙时图案的人物大都是瞎子,款式多为六字款,近似欧阳询、虞世南体,字瘦长。

雍正瓷

雍正虽十几年间,但瓷器业较发达。首创粉彩,(五彩加粉),胭脂水,窑变。在仿制上盛于康熙,而且有些东西仿的精。如前几十年的宣德青花大都误认为雍正的。明成化创的过枝画法,雍正时颇盛行。这时瓷器珐琅彩、斗彩、透釉虽黄、娇黄、蔡绿,葱心绿的也很多,而且著名。雍正的粉彩,温柔雅丽,特别美观。款式有六字款或四字款。

乾隆瓷

乾隆时期,是集过去造瓷之大成,所以造瓷技术得到了发展,可以说乾隆是封建社会瓷业的黄金时代,乾隆时期不论是造型、色彩都是应有尽有,而且创制了古铜彩。对历代名瓷是无一不仿,所以历代的东西在乾隆时期都能看到样本。在画法书写上也力求精致,成立了绘画的“如意馆”书写的“南书房”。画法上不但仿古,而且引造了西洋绘画技术。所以乾隆的瓷器造型优美,图案有一定章法,色彩鲜艳雅致。款式有六字款或四字款,有楷字、篆字。

陶瓷文化:紫砂茶器收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吕俊杰制御玺壶福建东南2013春拍

吴鸣制瓜藤系列茶壶福建东南2013春拍

象牙侧把霰形纯金急须福建东南2013春拍

古时,茶具与茶器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词汇,分类相异。然而,随着饮茶方式的逐渐演变,两者的指称及功能皆合二为一。所以,如今我们所说的茶器(茶具)之使用、收藏范围实际已有所缩小,主要指饮茶用具。因现代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茶器处于产量大、种类丰富、制作创意层出不穷的繁盛阶段,亦使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将目光投向茶器领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茶器的收藏渗入生活本身。

茶器之所以如此贴近生活,实则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在于茶器本身的收藏门槛较低。与较为高端的收藏品相比,茶器的价格区间较大,万元一把有之,十几元一把亦有之。有兴趣的收藏爱好者可以上千、百元的价格入手,作为茶器收藏的入门。二在于茶器的实用价值。一般古董基本藏而不用,仅可作为观赏保值。茶器则不同。它的实际功能作用降低了收藏者的购买风险,吃药在所难免,然能为所用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

此外,茶器收藏之意义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途径之一。

首先是茶器所富有的审美价值。我们从茶器的鉴赏中获取审美趣味,可从茶器的手工评点开始。一般来说,茶器形态上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是否自然顺畅,是突显其整体气质的关键。以紫砂壶为例,大抵来说,壶钮、壶口、壶肩、壶腹、壶底、壶流及壶把等处,是基本的鉴赏部位;涉及细节处,又可对其钮座、盖面、流口、流基、过渡、把基、把内圈等形体构造进行把关。

观形之外,茶器表面的雕工、书画,可大大提升茶器的审美程度。精致的雕刻纹路及书画描绘,是熟练的手工艺人赋予茶器本身最基本的观赏要素。如若茶器的制作出自名家之手,蕴含艺术家的个人创作理念及精神,则可使茶器富有文化意味。如紫砂壶面上的款,或瓷茶具上的山水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紫砂壶于明中期为茶人发掘,泥质介于陶与瓷间,温润质朴,符合文人气质,故受文人喜爱,须日日用手摩挲,以体温煨之,使其呈现珠圆玉润之形态。

早时,陈曼生独自设计壶形,更邀当时的工艺大师杨彭年依其设计制作茶壶。杨彭年所制茶壶颇得陈曼生赞赏,那些精致茶壶上看似漫不经心的褶皱,成为陈曼生把玩茶壶的乐趣所在。

现在,人们除了延续这一传统把玩习惯外,亦普遍以养壶作为生活消遣。收藏的紫砂壶可每日接受茶水滋润,经年累月,则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又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茶人与所养之壶在时间沉淀下则会培养出一股默契,其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手体验茶器之质感,是为一种享受。而人之五官,在日常生活饮茶中,亦可通过茶器来品味茶文化。

俗话说,茶壶以宜兴砂者为上,茶杯则以洁白、纯白为佳。观茶色,则白瓷最宜,是眼所能见的享受。水入壶中的潺潺细水声,悦耳动听,是耳朵能闻的享受。所泡的茶由紫砂壶盛之,不夺香气,饮前轻闻,是鼻子能嗅的享受。而闻香后入口品茶,则是味蕾的享受了。茶器的收藏利用,使五官对饮茶这一生活消遣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而这些体验的流畅进行,又可清心消气,愉悦身心,使茶人在其间有所感悟,达到思想上的放松清零。

如此,眼、耳、鼻、舌、身、意,在茶器的收藏助推下,有了具象体验。甚而,其中所富含的哲学意味,亦通过这一过程得以表露,是对佛理的诠释及顿悟。

最后,茶器收藏作为居所室内设计的元素,为生活的空间布置增添古典意味。

茶器在宋、明朝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宋人四艺在明朝得以延续。明朝文人将品茗视为上等生活艺术。他们通过对茶具、人数、环境、氛围的规范来表达对茶事的虔诚及热忱,并在空间的构造上更倾向随心所欲之浪漫风格的塑造。也正因为如此,茶室的独立建筑才在日后成为可能。

日本至今还普遍保留有旧时茶室。他们在茶室氛围的营造上追求一种和敬清寂的境界。所以,在茶室空间的设计上,封闭与开放这一矛盾两端被融合得恰到好处。既对空间大小加以控制,又对人在接近自然及思想领悟上予以开放。而茶室中所制定的繁文礼节,则突显了茶人精神,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整体体现;然在这严谨之下,又拥有一期一会的闲雅意趣,是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

如今,这种文人雅士的茶室生活正被越来越多现代人所模拟、追求。他们通过对茶器的收藏及摆设,来重现当时朴实清雅的生活场景。并借此以茶(茶器)会友,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平实和善。

茶器收藏,使艺术品为人所得更趋于生活化,并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透过其所传递的茶道理念,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态度及思维。

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才是传达艺术理念的根本,而这往往也蕴含着最为质朴的文化寓意。茶器收藏使这种发掘成为可能,并提倡一种茶居生活,在日常中逐步扩大影响。这或许也是近年来茶器在拍场上能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吧,它使收藏与生活之间更为贴近。(来源:集珍文化作者/绣莲图/福建东南拍卖)

西夏瓷器凸显游牧民族生活特征


西夏灵武窑黑釉剔花瓶

西夏塔儿湾窑白地黑花牡丹飞禽纹六系瓶

 黄卫文 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副研究馆员

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的瓷业生产十分繁荣,而地处西北,先后与宋、辽、金并立的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1227年),其制瓷业亦很发达。以前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资料匮乏,人们对西夏陶瓷生产面貌几乎毫无认识。二十世纪80年代后,在一系列窑址调查与考古发掘资料的支持下,神秘的西夏瓷器才开始为世人所知。

迄今经考古发掘的西夏瓷窑遗址主要有今宁夏灵武市境内的磁窑堡窑、回民巷窑以及甘肃武威的塔儿湾窑等,从窑址发掘和调查材料来看,西夏瓷业生产是在北方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制瓷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民族和地域的特色发展起来的,其中回民巷窑的产品主要受耀州窑的影响,以生产青黄釉刻划花制品为主,而磁窑堡窑与塔儿湾窑生产的产品在制作工艺、釉色品种和装饰技法上都有着宋、金时磁州窑类型瓷器的产品特征。

西夏瓷器造型按用途可分生活器皿、文房用具、娱乐用品、瓷塑及建筑材料等,常见碗、盘、壶、瓶、罐、盆、灯、帐钩、砚、铃、牛头埙等。其中有些器型,如扁壶、多系(二系、四系或六系)瓶、帐钩、纺轮、牛头埙等是适应党项羌人游牧生活的特殊器型。以扁壶为例,其壶式可分两种,较大者为西夏瓷所独有的三圈足扁壶,壶腹两侧中间均有圆形圈足,底亦为圈足,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或四耳,可正放或两面平放,腹侧有耳供穿带,将壶系于马背,出行时装水、酒,携带十分方便。另一种扁壶略小,器型与大型扁壶相似,但无圈足,腹侧置双耳,只为随身携带使用。此外,多系瓶也是西夏瓷中比较有特点的造型,如塔儿湾窑出土的四系瓶或六系瓶,肩腹处饰四耳或六耳,耳部出棱,与北方其他窑场的带系瓶相比,其系部明显较宽,穿带更为结实牢靠,应为适应党项羌人游牧生活的需要而制成。而瓷帐钩、纺轮等则是西夏缺乏金属矿产,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加广泛的表现。其他如秃发人像,更是与党项羌人的秃发习俗有关,史载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建国前就发布过“秃发令”,规定被征服地区其他民族的人民必须剃发,“如三日不从令,许众杀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