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欧诺神瓷砖 > 导航 >

窑神老君传艺

窑神老君传艺

欧诺神瓷砖 诺神诺瓷砖 欧神诺瓷砖

2020-12-03

欧诺神瓷砖。

老君,就是太上老君,是陈炉镇窑神庙的窑神之一。老君为道教主神,整日在天宫炼丹,咋就成了陈炉镇的窑神爷了呢?陈炉民间有一段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民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老君炼一种新丹,用的是优质原料,可是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开炉一看,都是夹生丹。老君一连炼了几炉都是如此。他呆坐在蒲团上,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道童告诉老君,说他在人间采集原料时,见同官县的陈炉山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窑炉。烧出来的瓷器,有破损的,扔了堆成几座瓷片山;也有变形的拿去垒了墙,就是没有夹生的。

老君听了,眼前一亮,心想:何不到那儿看看,或许能找出原因。便叫道童引路,驾鹤出了南天门,不大工夫到了陈炉上空。老君手搭凉棚往下看,只见炉烟冉冉,火光明亮,好一派繁荣景象,便要下去看看。

道童连忙提醒老君说:“你老用真身下凡,准会吓着陶工们,他们磕头惟恐不及,还能给你老说什么呢?”

老君一听有理,便叫童儿带鹤归去。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衣衫褴褛驼背弯腰的瘦老头,降落在镇中偏僻之处,步履蹒跚地走向窑场。

时值严冬,北风怒号,老君冻得瑟瑟发抖。他用颤抖的双手推开了一家瓷匠的大门。瓷匠正在给窑炉加煤,脸上挂着一串串汗珠。回头一看,见是一个叫花子,顿生慈念,搁下铁锨,忙扶进来烤火。瓷匠又呼唤老伴,让端来一碗开水,拿两个热蒸馍来,让老人充饥。

老君谢过瓷匠老两口,一边喝水吃馍,一边仔细观察窑炉,还不停地问这问那。瓷匠一边干活,一边心不在焉地顺口回答。问得多了,觉得奇怪,便反问道: “你老也烧过瓷器?”

“烧过,只是技艺不精,炉炉都是夹生货。几年赔光了家底,才落个乞讨度日。”

瓷匠听了,有些伤感,又生同情之心,关心地说:“也许是炉子砌得不合适,又不善看火候吧!我教给你窍门,保你炉炉成功!”

瓷匠请老人近前,手指窑炉各个部位一一详细解说。老君听后恍然大悟,再三作揖道谢。

“不用谢,不用谢,咱们都是手艺人,互帮是应当的!”瓷匠说着又呼唤老伴取来自己的一件旧棉袄,给老君披在身上,说:“天太冷,不要嫌烂,权当挡风用吧!”

老君再次作揖谢了。老君连连走访了几十户瓷匠,都是一样的热心肠。他打心底里感激陈炉人,心想以后一定要报答他们。

之后,老君走遍神州大地,又走访了无数的铁匠和泥瓦匠。他回到兜率宫,仔细研究人间之所得,改建了八卦炉,采百家烧窑之长,重新炼丹,一举成功。

炼丹闲暇时,老君仔细思考陈炉窑场所见,觉得窑炉虽无夹生,但烂、焦、走型的瓷器太多,还是火候掌握上有毛病,应该把这个窍门传授给陈炉人。他又想起陈炉人对自己的一片盛情,便再也坐不住了。他叫来道童,交代了一下,立刻驾鹤匆匆来到陈炉,降落在山顶上。顿时,一道道金光照亮了陈炉的各个角落。

瓷匠们见太上老君降临,全都跪下来朝拜。老君笑道:“不用拜,咱们都是老相识了。我就是去年来的那个叫花子老汉,今天专为传授烧窑技术而来。”说完便下山来到一家瓷窑前,仔细耐心地讲解烧窑要领。老君走后,瓷匠们按照老君教授的办法,重新改造了窑炉和烧火方法,果然炉炉纯青,破损走型者极少。为感谢太上老君,陈炉人便将太上老君作为窑神,日日膜拜,岁岁祭祀。

精选阅读

大窑龙泉窑遗址


大窑龙泉窑遗址是中国宋代至明代龙泉窑的代表性窑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县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大窑龙泉窑遗址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龙泉窑逐渐衰落。清代中叶以后停烧,历时七、八百年。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宋元时期著名窑场之一。早期受越窑、瓯窑和婺窑的影响,烧制与三窑特征相似的瓷器。南宋中期以后,烧制了有自身特点与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青瓷釉色的质地达到完美的程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从此窑场数量成倍增长,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终于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影响遍及江西、福建等地,产品远销东亚、东非、阿拉伯诸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窑窑址生产的产品工艺精湛,质量高,为龙泉窑其他窑址所不及,是龙泉窑的中心。20世纪20年代,龙泉窑窑址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陈万里于1928~1940年间曾多次对龙泉窑窑址进行调查。1958和1981年两次文物普查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1959~1960年对大窑龙泉窑窑址进行了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炉和窑具 窑炉有龙窑和阶级窑两种,上部已残。宋元时期的窑炉均为龙窑,依山坡建造,窑身狭长,前后倾斜。前端为火膛,中间为窑室,后部为排烟室。火膛平面呈半圆形。窑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宽2米左右,窑底呈斜坡状。两侧窑墙用砖或匣钵砌筑,墙中开设窑门。窑门和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排烟室由烟火柱墙和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排泄窑内的烟与废气。在大窑遗址发现一座南宋时期的龙窑,共有9个窑门,其中8个开在东壁,1个开在西壁,且与烟囱接近。可以看出当时装窑和出窑都集中在一边。这和场房、出入道路有关。至明代,窑炉结构有了变化,出现了半倒焰式的阶级窑。已发现的一座早遭破坏,仅见尾部两室和一个烟囱。窑体前宽后窄,室与室之间有二堵挡火墙,前一堵下部砌有烟火弄7个,后一堵挡火墙用匣钵砌成。有了挡火墙,使火焰的流向由平焰改为倒焰,使窑内温度均匀,延长保温时间,宜于烧制大件器物。

玉溪窑


玉溪窑烧制的品种有青釉瓷、酱釉瓷、青釉印(划)花瓷、青釉褐彩瓷、青釉刻划花加绘青花瓷和青釉青花瓷。玉溪窑产品造型古拙敦厚,线条简单,胎体也较厚重。从器形看,主要产品是碗、盘、杯、壶、罐、瓶、炉等。器形简单的盘碗等产量较高,而器形复杂的器物产量较少;模仿内地的瓷器造型较多,自身创造的较少。玉溪窑生产的青花瓷虽然在工艺技术上全面学习景德镇,但以造型粗犷、纹饰简朴生动、青花呈色深沉、遗存数量较多而独树一帜。

图:玉溪窑青花玉壶春瓶

玉溪窑产品胎质为高岭土和瓷土(粉碎后的瓷石)的混合物,胎泥淘洗不净,有夹砂和气孔,断面吸水率较高,多为土灰色和浅灰色。

青釉为高钙草木灰釉,呈青黄或青绿色。施釉较厚且釉面厚薄不均现象明显,常见开片纹,有大小不一肉眼可辨的气泡。施釉不及底,方法为蘸釉和刷釉,足端处常有流釉痕迹。

酱釉器的施釉方法与青釉一样,除颜色不同外,釉面外观与青釉完全一致,呈色不同仅仅是因为釉汁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和烧成温度提高、时间略长所致。

青釉印(划)花瓷器是在未干的湿胎上用模子压印或用竹刀刻划出花纹,罩上青釉烧成;从制作手法和纹饰上看,玉溪窑的青釉印(划)花瓷器受龙泉窑影响较大,与广西钦州窑、四川邛崃窑近似。

青釉褐彩瓷器是用含氧化铁的原料在瓷胎上作画,罩上青釉烧成,在玉溪窑所发现的残片中,凡属青釉褐彩瓷器的纹饰均较简单,有的纹饰简略到不明所以,可能因为褐彩烧制技术还不成熟所致。

青釉刻划花加绘青花瓷是在湿胎上刻划花纹,胎干后加绘青花纹饰,再罩上青釉入窑烧成。在视觉效果上显得层次分明,纹饰更加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但这类品种发现不多,在其他地方的青花瓷中也未见到,只有玉溪窑和建水窑烧制,可算是云南陶瓷的独创。

青釉青花瓷是玉溪窑中产量较大、较典型的产品。它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罩青釉烧成。由于当地所产钴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和氧化锰,锻烧不精细,所以青花色调呈深蓝或黑灰色,加上青釉覆盖加色,部分青花成了黑色。这是玉溪窑工艺落后所致,但也因此成了玉溪窑青花瓷的一大特色。

钧窑与钧窑系简介


收藏品投资市场近几年持续火爆,高收益吸引投资者加入收藏大军,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高档艺术品。瓷器收藏作为三大收藏重器之一,一直备受关注。钧瓷是五大名窑瓷之首,藏家以拥有一件钧瓷为荣,本文为大家介绍钧窑和钧窑系的起源与历史。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全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被世人所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瓷,发展到元代,其中的汝窑瓷器、官窑瓷器、哥窑瓷器、定窑瓷器已销声匿迹,唯独钧窑生命力极强,自成窑系。元代末期,钧窑的生产在北方已逐渐衰落,但由于其历史的影响,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仿钧又悄然兴起,并在仿烧中创出新的釉色品种,如江苏的宜兴、江西省的景德镇以及广东省的石湾窑等。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后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采用模具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帖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1.河南临汝东沟窑 临汝窑窑址共发现八处,其中:宋代三处,元代五处。宋代三处窑址分布在大峪店区的有东沟及陈家庄。东沟窑所烧的青瓷既具有汝窑特征,又具有钧窑特色,可以看出两窑的影响。东沟窑的扳沿洗,具有典型宋钧窑的特征。洗底轮旋有凹入的浅圆窝,在天蓝釉地里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这种洗也有通体施青绿色釉的,釉色介于钧、汝之间,釉质纯粹滋润,可说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洗都是里外施满釉,洗底留有支钉烧痕,也具有两窑共有的支烧特色。 2.宜兴窑(欧窑)、景德镇窑(炉钧)、石湾窑(广钧)仿钧 江苏宜兴窑仿钧始于明代,仿钧作品有“宜钧”之称。以明代后期欧子明的作品最为成功,也称欧窑器。江西景德镇仿钧最早始于明成化时期,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其仿钧作品被称之为“炉钧”。广东石湾窑仿钧始于明代后期,清代仿钧成风,素有“广钧”之称。釉以蓝色为基调,错问白、红、紫诸色。有一种蓝釉,由于流淌,有“雨淋墙”之称。

郎窑红与郎窑绿


郎窑红釉是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

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

许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对郎窑绿釉葵口盘。郎窑绿与郎窑红的同类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里外釉面均为青绿色。釉面凝厚,玻璃质感很强,光亮莹彻釉色较深,开有细碎的斜片纹,并映出五彩光泽。

绿釉瓷烧制在宋代时已较普遍,早期孔雀绿釉瓷,多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温烧成,因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元代工匠则先在高温中将瓷胎烧成涩胎或白釉瓷,然后再施孔雀绿釉,入窑二次低温烧制。由于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日久风化、受土壤侵蚀,釉面会出现成片成块脱落的现象。康熙官窑烧制的孔雀绿釉瓷窑温提高,胎釉紧密,胎面常有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这是“清三代”孔雀绿釉瓷的特征。

郎窑绿的特征为: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视觉。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点点,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戛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有青花双圈款识。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闽北宋代古民窑——大口窑


大口窑,是宋时闽北闻名国内外的民间瓷器作坊之一。其窑址位于浦城县九石渡景区境内的水北街镇黄碧村。

走进村境,让人惊异的是,全村上下的泥表里掺杂着大量的青白色碎瓷片,从村内的路面、泥墙一直延至村外的菜地、山表。目之所及,全是这样的堆积物。初步估计,堆积范围约达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一般都在1-2米以上。

据村民余开兴等介绍说,这个村原名就叫“大口窑”。当年兴盛时,瓷窑总数共达六六三十六座。后因其中一窑烧出一张玉凉床,窑主怕泄露消息被皇帝知道而惹祸上身,便连夜将所有瓷窑封闭,逃之夭夭。大口窑从此荒废。

1961年大口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有碑记。

根据《八闽古邑浦城》一书相关文章记载,该窑以烧制青白釉器为主,兼烧青、酱色釉器。器物造型以轻盈秀丽,小巧玲珑见长,品种极为丰富。从日用器皿碗、盘、碟、壶、罐到妇女梳妆用的粉盒;从生活用品灯盏、香炉、净瓶到文化用品水注、洗、镇纸、印章;从随葬瞑器龙虎魂瓶到儿童玩具、人物俑等,应有尽有。有些碗、碟类器皿除了构思精巧,用来盛放食物还具有久放不馊的功能。

日本陶瓷专家矢部良明在《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器》一文中写到:“日本古代的经冢里,往往收藏着小件的瓷或青白瓷作品……其绝大部分是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前半期的作品,这种数量最多的盒子,大多数为浦城大口窑所出产。”日本陶瓷专家、《世界陶瓷全集》作者藤冈了一先生,于1989年参观大口窑后评价很高,他说:“想不到大口窑制品如此丰富,很有可能是浦城的作坊主聘请了景德镇的工匠来烧制的,又由于烧制时间较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