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墙面 > 导航 >

中国红瓷惊艳天下,高贵气质创瓷器神话

中国红瓷惊艳天下,高贵气质创瓷器神话

瓷砖墙面 珊瑚红瓷器新老鉴别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2020-12-03

瓷砖墙面。

黑与白一向是时尚界缔造不朽传奇的利器。相比之下,大红大金的着色,再配上雕龙画凤的图案,总给人一种富过露俗,略欠时尚的感觉。但“中国红”俨然翻了身,它将古玩与潮流集于一身,即使不是古董爱好者,也会对这份好礼倾慕有加。

初见中国红瓷,只能用“惊艳”二字形容。仿古的木制窗架、深褐色的半透明薄纱,硬是在菜市场般的展会大厅里隔出了一块皇室宫闱。凭窗摆设的木架上,通体鲜红并镶以金色图案的各式精致瓷器,在柔和的射灯照耀下,映射出熠熠光彩。“中国红”像磁铁般吸引了观者的眼球。

红瓷本身就是历史造就的奇迹。陶瓷史上的第一抹红,现身于唐代的长沙窑里。火与土的神奇交互,使原本用来烧绿色的铜,在还原焰的作用下,现出了红色。于是红瓷在历史的巧合下诞生了。

红瓷的烧制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由于红色釉料不耐高温,自古就有“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在中国陶瓷史上,曾经有“祭红”、“郎红”等珍贵瓷品,但没有色相纯正的大红瓷。瓷坯原料选用珍贵的毛瓷原料临川高岭土,经过“素烧、釉烧、红烧、金烧”4次入炉、1450℃高温煅烧、贴12K足金金花纸、共20多道工序纯手工烧制而成。期间,需经过最少4次验坯工序,严格控制质量,成品率不到10%。Taoci52.com

明初时代,红瓷烧制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坊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明朝宣宗皇帝想要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用来祭奠日神,于是诏令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窑工们反复尝试,但就是烧不出鲜艳的红色,结果一个个被关进了牢房。一位工匠的女儿为了救出窑工,纵身跳入熊熊的窑火中。两天后,在少女焚身的窑炉中,人们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像鲜血一样的红色。为了纪念这位少女,人们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只是,故事永远地流传下来,而烧制祭红的工艺却无端地失传了。

此后,人们虽然不断地探寻红瓷的烧制方法,但都无法企及祭红的工艺。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主持景德镇御窑厂时,才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别具特色的红釉瓷器,称为郎窑红。郎窑红色泽鲜艳、光洁度高,与祭红难分伯仲。然而,民间一句“要想穷,烧郎红”,却道出了烧制郎窑红的艰辛与不易。当然也只有皇亲贵族才用得起这罕世尤物。可叹的是,郎窑红的技艺又再次在世间蒸发了。

时至今日,最终续写上红瓷神话的,是2002年“中国红”的出现。在此之前,国人用了近20年的时间,研究大红色釉不耐高温从而导致色相不正的世界性难题。只到起用了一种比黄金还贵重的元素——稀有金属钽,红瓷的神秘面纱才终被揭开。

中国红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包括湖湘文化)、陶瓷文化,现代新文化滋养的艺术特制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艺术享受的审美愉悦,不同的欣赏口味都可以从它那里感受到与自己审美价值相同的美学特征。

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定州花瓷瓯 颜色天下白


定窑的兴盛

定窑的发展

北宋中期,社会安定,产业勃兴,繁荣的城市有着优质生活的需求。就瓷器言,烧造普及,名窑迭兴。定窑领先采用支圈覆烧法增加质量,用划花、印花技法增添花纹,均使瓷器大量产烧并维持一定的质量,能供应国内外广大的市场。

覆烧定窑碗盘日用器的形制甚为规律,口缘多无釉,是所谓「芒口」,方便安装金属稜釦以增添瓷器光彩。芒口因覆烧而产生,定窑碗盘倒扣在环形支圈上,每个支圈层层相叠,则外表看似一个筒形匣钵,内层却是多个不相碰触的同形式碗盘。因此一方面节省窑内空间可大量烧造,一方面口部支撑有利于细薄广口小足器不易变形;是瓷窑装烧技法的发明,一时随从者众,远至江西、福建窑场亦皆有袭仿者。

划花定窑十一世纪中叶前后,定窑的窑工开始以划花装饰瓷器,宽刃的雕刀作斜刀与回锋变化,快速的呈现画笔提捺勾描般的线条;又善于利用梳箆般的多岔工具,在主纹饰间划出平行流畅的复数线条,增加花叶的丰满,或水波的流动。

北宋~金划花水塘双凫碗十二~十三世纪

划花花纹,最常见的是一枝莲花或萱花,穿绕器面,花叶疏朗跌宕、优雅自生。其他如水塘鹅雁、游鱼,快速却柔和的线条,勾划对大自然的讴歌;面如小牛的螭纹和昂首跨步的行龙,都神采奕奕、活泼灵动。

定窑划花萱花笠式盏十二~十三世纪

北宋定窑莲瓣划花莲荷螭纹盘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初

金定窑划花龙纹大盘十二~十三世纪

印花定窑北宋晚期,定窑工匠以蘑菇样的模子同时整饬造型并笵印花纹,而多件模子具有年代刻款,显示印花技法在金代更为盛行,可大量重复制作同形同纹的作品,供应广泛的市场需求。

北宋~金定窑印花孔雀牡丹盘十二~十三世纪

金定窑印花牡丹百褶盘十三世纪

北宋~金定窑印花婴戏图折沿盘十二~十三世纪

工整的印模,与金银器型模相似,常制作规律的分格与菊瓣曲褶的壁面,布置飞鸟舞过繁花、水禽荡漾于细密水波间,而螭纹矫健、祥云密布、花叶伸展,密无缝隙,均见刻模者构图设计的独到处。

金定窑印花犀牛望月碟十二~十三世纪

定窑型瓷器与影响

北宋中期之后,北方白瓷窑场遍布,如井陉、磁州、霍州、巩县、介修以及文献所载的宿州、泗州等地,多袭仿定窑划花、印花、覆烧作品。南方地区,传载「南定」之名,如考古所见之景德镇、吉州、宣州、南丰、光泽、邵武都相当程度的刻意追仿定窑。明代文房以定窑为贵,仿定作品充斥,至如官方御窑,如永乐、乾隆时期的白瓷,也都明显呈现以定窑为典范的迹象。

南宋景德镇窑系印花石榴梅月碗十二十三世纪

十八世纪明末清初包袱式壶

元霍州窑印花旋纹花卉钵十三十四世纪

定窑白瓷独步天下


宋定窑孩儿枕在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以烧造白瓷取胜的窑场,它历经唐、五代、宋、金、元五个朝代,在长达五百余年的悠久岁月中,一直盛烧不衰。其产品不仅是人民大众日用所需之瓷,而且最早进入北宋朝廷,成为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赏玩的名瓷,单从这点来看,足以使其他各窑逊色,因此也有人将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首。

定窑始烧于唐代,当年邢窑盛名满天下时,定窑就受邢窑的影响开始烧制白瓷了,而且所制精品堪与媲美,到后来定盛而邢衰,至宋时人们已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而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在色调上,它属于那种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恰似淡施脂粉的少女肌肤,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它善于运用印花、刻花与划花的技巧,将白瓷从纯白釉装饰推向一个繁花似锦的新阶段。

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刘祁所言“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清新明快的刀法,刚劲有力的线条,层次分明的构图,以及取法于宋代丝织品中缂丝图案的纹样,均在定窑暖白色釉层的掩映下相得益彰,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

定州花瓷瓯 颜色天下白


定窑的兴盛

定窑,位在中国古代定州区域所产的瓷器,其白瓷作品为宋代以来所推尊。考古发现其最主要的窑区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境,窑场绵延密布,产量丰富。唐代开始兴作,十世纪晚唐、五代时成为中国北方名窑,产品广受中原、江南、辽国贵族所喜爱。及至宋、金时期,定窑窑业技术精进,如以煤为燃料、以覆烧技法改善质量、以划花与印花装饰器表,均成就定窑的特殊性。不但为贡入北宋、金朝的内廷用品,也突破边境藩篱,广见于大辽与南宋的墓葬中,故享有「天下第一」的赞誉。

唐末~五代定窑绳纹盖罐

北宋苏东坡曾咏叹「定州花瓷琢红玉」,金人刘祁亦记载「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句,足见有花纹的定窑白瓷,风靡当时代。白色胎土上或以刀刻划花纹、或以模子笵印花纹,罩上透明釉后,纹线间积釉色深,呈现清晰的图案,为牙白素净的瓷面增添无限的华美。这样含蓄温雅、变化万千的美感,是赏鉴家们心目中的白瓷典范,遂也为宋代以来各地官民窑场竞相袭仿。台北故宫的收藏里,定窑类型的瓷器近八百件,多数具有花纹,无论划花流畅如画、印花繁丽如织绣,均能见到宋人纹样设计的多样趣味。

北宋定窑龙口执壶 十世纪

六世纪后期,中国北方有意识的研发白色陶瓷。至隋唐,以邢窑为中心,烧造白瓷的窑场遍布北方河北、河南等地,产量丰富,「无分贵贱通用之」。河北定州曲阳县的定窑也在唐代中叶以后逐渐兴盛。 早期白瓷,色泽变化大,素净中有作浮雕表现者,造型颇见金属器的影响。定窑瓷器刻有「官」、「新官」款者,似与供用朝廷相关;而文献、碑记都显示,中唐与五代时期定窑设有窑务官,监管瓷窑烧造或征收税务。

五代定窑「官」款花式盏托

定窑的发展

北宋中期,社会安定,产业勃兴,繁荣的城市有着优质生活的需求。就瓷器言,烧造普及,名窑迭兴。定窑领先采用支圈覆烧法增加质量,用划花、印花技法增添花纹,均使瓷器大量产烧并维持一定的质量,能供应国内外广大的市场。

覆烧定窑碗盘日用器的形制甚为规律,口缘多无釉,是所谓「芒口」,方便安装金属稜釦以增添瓷器光彩。芒口因覆烧而产生,定窑碗盘倒扣在环形支圈上,每个支圈层层相叠,则外表看似一个筒形匣钵,内层却是多个不相碰触的同形式碗盘。因此一方面节省窑内空间可大量烧造,一方面口部支撑有利于细薄广口小足器不易变形;是瓷窑装烧技法的发明,一时随从者众,远至江西、福建窑场亦皆有袭仿者。

划花定窑十一世纪中叶前后,定窑的窑工开始以划花装饰瓷器,宽刃的雕刀作斜刀与回锋变化,快速的呈现画笔提捺勾描般的线条;又善于利用梳箆般的多岔工具,在主纹饰间划出平行流畅的复数线条,增加花叶的丰满,或水波的流动。

北宋~金划花水塘双凫碗 十二~十三世纪

划花花纹,最常见的是一枝莲花或萱花,穿绕器面,花叶疏朗跌宕、优雅自生。其他如水塘鹅雁、游鱼,快速却柔和的线条,勾划对大自然的讴歌;面如小牛的螭纹和昂首跨步的行龙,都神采奕奕、活泼灵动。

定窑划花萱花笠式盏 十二~十三世纪

北宋定窑 莲瓣划花莲荷螭纹盘 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初

金定窑划花龙纹大盘十二~十三世纪

印花定窑北宋晚期,定窑工匠以蘑菇样的模子同时整饬造型并笵印花纹,而多件模子具有年代刻款,显示印花技法在金代更为盛行,可大量重复制作同形同纹的作品,供应广泛的市场需求。

北宋~金定窑印花孔雀牡丹盘 十二~十三世纪

金定窑 印花牡丹百褶盘 十三世纪

北宋~金定窑 印花婴戏图折沿盘 十二~十三世纪

工整的印模,与金银器型模相似,常制作规律的分格与菊瓣曲褶的壁面,布置飞鸟舞过繁花、水禽荡漾于细密水波间,而螭纹矫健、祥云密布、花叶伸展,密无缝隙,均见刻模者构图设计的独到处。

金定窑印花犀牛望月碟 十二~十三世纪

定窑型瓷器与影响

北宋中期之后,北方白瓷窑场遍布,如井陉、磁州、霍州、巩县、介修以及文献所载的宿州、泗州等地,多袭仿定窑划花、印花、覆烧作品。南方地区,传载「南定」之名,如考古所见之景德镇、吉州、宣州、南丰、光泽、邵武都相当程度的刻意追仿定窑。明代文房以定窑为贵,仿定作品充斥,至如官方御窑,如永乐、乾隆时期的白瓷,也都明显呈现以定窑为典范的迹象。

南宋景德镇窑系印花石榴梅月碗 十二 十三世纪

十八世纪 明末清初包袱式壶

元霍州窑印花旋纹花卉钵 十三 十四世纪

红似朝霞的豇豆红瓷器


红釉瓷器是用含适量的铜配制的釉料(含铜量在0.3%—0.5%),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鲜艳的红色,烧制难度极大。

在明清两代的红釉瓷器中,明代永乐宣德朝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朗窑红”,釉色鲜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豇豆红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宛若桃花般艳丽,红釉中多带有绿色的苔点,颇似红豇豆的颜色。豇豆红的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其中釉色洁净无暇者称“大红袍”,釉色通体一色者称“正红”,釉色深浅不一者称“美人醉”,釉色浅淡者称“娃娃脸”,釉色幽雅娇嫩者称“桃花片”,釉色晦暗浑浊者称“榆树皮”等。清代《南窑笔记》记载,豇豆红是分几次吹釉再经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在烧成后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痕迹,更由于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铜份在烧成过程中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犹如苔点,在浑然一体的红釉中掺杂星点绿斑,相映成辉,有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被清代诗人洪亮古赞誉为“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由于烧造难度极大,因此豇豆红没有大件器,均为康熙朝的御用之物,十分名贵。传世品以菊瓣瓶、柳叶瓶、螭龙瓶、莱服尊、太白尊、苹果尊、膛锣洗、印盒、水盂等文房用具为主,器身最高不超过24厘米,造型轻灵秀美,有时还以暗刻蟠螭纹或团螭纹作为装饰。器物底部施透明釉,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

19世纪时欧洲人称豇豆红为Peachbloom(桃花红),不惜花重金购买,致使豇豆红瓷器大量流失。目前除国内几家大型博物馆收藏外,大部分流散在海外,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100多件豇豆红瓷器。近年来,豇豆红瓷器成为收藏市场的宠儿,市场行情水涨船高,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比如,2010年“北京永乐”秋拍的一件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以151.2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件太白尊曾于2004年由“香港苏富比”以36万港元释出,短短六年时间涨了将近4倍。又比如,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的一件康熙豇豆红柳叶瓶以280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件柳叶瓶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以101.7万港元释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