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 导航 >

龙泉青瓷的历史

龙泉青瓷的历史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2020-12-03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青瓷以龙泉所产尤为著名。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产于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逐昌、云和县等地,其碧玉般的釉色,优美的线条,博得人们的喜爱。早在数百年前它就已远销海外,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它是宋元时期销量最大的外销瓷。从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发现数以万计元瓷中,龙泉青瓷占大部份就足以论证。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十七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当时法国最爱欢迎的读物之一。后来这个小说被改为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轰动一时。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样碧绿,像青天一样美丽的青色外衣,逗人喜爱。而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们就把“雪拉同”赠给龙泉青瓷,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龙泉青瓷创烧于五代—北宋,停烧历史长达七、八年。釉色主要有成为青瓷釉色美之顶峰的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釉层大都很匀净,富有玉质感,色调柔和。八五年,笔者在杨州“全国古陶瓷鉴定班”学习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还拿来一种龙泉大窑仿官窑品瓷片标本给大家鉴赏,断面上可清晰地看到胎中紫金土,釉层比胎骨厚,形成有趣的“夹心饼干”现象。这也是龙泉青瓷中一种珍稀品种。

由于时代 的变迁,烧造工艺的变化,龙泉青瓷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时代风格。

五代、北宋时期的产品在数量上和制瓷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发展,不过从整个发展进程来看,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属于初创阶段。烧制工艺未成熟,胎厚粗,釉层较薄,釉色不纯,青绿中泛黄色,釉面透明,器物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璃点或璃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鹦鹉纹饰,跟越窑、温州窑、婺窑类似。

南宋中期是龙泉青瓷形成自己典型时代风格的时期,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达到顶峰,胎薄釉层厚,釉色青翠温润,柔和似美玉。圈足小且薄,器底施满釉,它好似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产品以炉、瓶、碗、碟等为主。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片粹片,都令人为它的美感所倾倒。

元代龙泉青瓷产量多,早期有南宋遗风,中后期器形增大,胎骨较厚重,釉色多青灰、泛黄、俗称黄龙泉,圈足厚,足底内多不施釉,有的带鸡心点。装饰艺术多样化,露胎二次氧化花纹装饰,阴文刻印、花果、双鱼等都是元代龙泉的特色。

南宋至元、龙泉青瓷中,较有突破性的作品,就是“飞青瓷”,它与鲜朝时代越窑制造的青瓷斑有些相似,越窑时代的青瓷釉下铁斑釉色不鲜明,效果不佳。但到龙泉窑已变幻出浮现美丽青瓷铁斑釉。

明代龙泉青瓷胎色较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较强,无沉着的色调,釉色多见青绿或灰黄色,俗称菜玉色,釉色肥厚已无玉质感,色泽很不悦明,明中期后逐渐走向衰落,至清初便销声匿迹了。

龙泉青瓷鼎盛于南宋、元、明开始衰落,这与明代景德镇彩瓷的兴盛有关。这些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彩瓷出现,使单一色调的龙泉相形见拙。此外,龙泉青瓷生产工艺复杂,成品率低,也是它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龙泉青瓷虽然停产了二百多年,但它的声望却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文物市场对东方古代艺术珍品渴求甚殷,宋代青瓷更是国外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物以稀为贵,宋官窑青瓷洗更创拍卖二千一百万港元纪录。

龙泉窑自五十年代恢复生产,同时也开始传统造型釉色配方研究。到了八十年代,仿古产品日趋精美,造型釉色惟妙惟肖,足可乱真。东南亚印尼、泰国、越南亦有仿制,尤其是印尼仿制也很成功。另一种将旧胎残釉去掉,再施釉重烧,收藏家见此类器物要多与真品对照,以免吃亏后悔莫及。

编辑推荐

龙泉青瓷的莲花纹装饰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咏赞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最著名的咏莲名句。中国人爱莲花,莲花自古以来就是被人们不厌其烦吟咏的题材,诗仙李白也曾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

莲花在中华文化中是有特殊寓意的景物,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富有人格意义。龙泉青瓷色泽素雅,釉色青莹,意境深远,其冰清玉洁的超脱形象,与莲花超凡脱俗的品格相辅相成。我们总能在龙泉青瓷的许多作品中,发现附有莲花纹饰或者本身就是莲花器形的精品物件。1972年在南京灵山南朝大墓中出土了一件名为“青瓷莲花尊”的青瓷器,该瓷器一出土,便得到世人的赞叹,这件瓷器有着“六朝青瓷之王”的美誉,通体装饰有浓郁佛教色彩的莲瓣,是罕见的青瓷艺术珍品。收藏家们对莲饰青瓷也是情有独钟,赞赏不已。那么,莲饰之青瓷备受推崇是何道理?莲纹又与青瓷有何渊源?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首见于六朝青瓷。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此时莲纹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随后,莲花题材的瓷器随着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发展不断地增多,工艺更日趋成熟。佛教艺术发展到唐代,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幻想的宗教世界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把外来艺术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莲纹此时已逐渐失去了宗教色彩,日益表现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风格。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龙泉溪口窑出土青瓷瓷片,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龙泉青瓷是继浙江的越窑、瓯窑之后兴起的青瓷窑系。早在五代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就已经大量采用莲纹来装饰青瓷器物,如当时大量生产的碗、盘内壁和大粉盒盖面都装饰各种写意莲荷纹,有的纹饰繁密,两张荷叶托一个饱满的花蕾;有的纹饰较为简约,为两枝花蕾相向的缠枝莲。到了南宋和元代,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期,由于这一时期的青釉已经由原来较透明的淡青釉发展为半透明的乳浊釉,装饰风格也为之大变,原来的细线写意刻花变为阳刻凸雕装饰,大量的碗、盘、瓶类的圆器外壁都采用莲瓣装饰,有覆莲瓣,更大量的是仰莲瓣装饰。

南宋龙泉青瓷的仰莲瓣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径。此时其他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而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龙泉青瓷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早期产品与瓯、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到了南宋,这种莲纹装饰技法终于走向了成熟的顶蜂。

工艺美术大师叶小军龙泉青瓷作品【莲花碗】,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工艺美术大师叶小军龙泉青瓷作品【一品清莲】,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当代龙泉青瓷的艺术匠师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莲饰仍然是主要的装饰方式。许多青瓷器,比如莲花碗、莲花熏炉、莲花茶具等,以凸雕的手法进行器物外表的莲瓣装饰,既优雅大方,又富于美感。

龙泉青瓷之所以被世人珍爱,除了她优雅端庄的造型和晶莹清亮的釉色外,吉祥富丽的纹饰也是其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上龙泉青瓷各个朝代的作品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尽现古代窑工的聪明智慧与巧思。但不论哪个朝代,莲瓣纹或莲花装饰都是其主流装饰手段。许多当代龙泉青瓷艺人在自己的青瓷作品创作过程中,注重表面装饰,并且特别钟爱莲花装饰,而且在莲纹装饰过程中,不仅仅仿效古代大量采用莲瓣纹装饰,还大胆采用莲叶、莲花、莲蓬的全景式写实图刻画到高度近一米的观音瓶、天球瓶等大型青瓷瓶体上,那荷叶风卷云舒的动感,那荷花摇曳生姿的俏态,无不令人喜爱。

龙泉青瓷中的莲纹、莲饰不但赋予了青瓷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也使得青瓷造型极具动感,富有变化,优美异常,龙泉青瓷因为莲花而更具灵性。将莲饰灵活运用于龙泉青瓷的制作,彰显了青瓷艺人们高超独特的造型工艺,他们以气传神,以形传神,却又含而不露,造就了莲饰青瓷的极高境界——佛法清远人格以及青瓷艺术的完美结合。

可以这么说,莲花纹饰的青瓷就如同传说中的飞天,轻盈灵动又温婉端庄。在过去她既为我们青瓷制作技师们所钟爱,也为广大青瓷鉴赏家所喜欢,她的生命力是如此的强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她还会随着社会变迁的潮流继续发展下去,会带给人们更新更美的精神文化财富。

历史悠久的青瓷文化——瓯窑青瓷


东晋瓯窑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

瓯窑地处浙江南部,窑址主要分布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永嘉、乐清一带。这里东临东海,南邻福建,西北面为括苍山区,瓯江、飞云江由西向东直入东海。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说:“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袵,收瓯越之民也。”有人考证说,瓯字从“瓦”,说明瓯越人在远古就会烧制陶瓷。

瓯窑瓷胎色泽浅灰白,釉色清淡,有玻璃质感。晋人潘岳在《笙赋》中说道:“披黄苞以受甘,倾缥瓷以酌酃(l ng,美酒名)。”这个“缥瓷”很可能就是瓯窑青瓷。

北宋鸥窑青釉

五代瓯窑青釉瓜形带盖曲流壶

考古资料表明,商周晚期温州瑞安一带的墓葬中就有原始瓷出现。东汉晚期,永嘉县的罗东乡箬(ruò)隆村后背山窑、芦湾村小坟山窑等地,都相继发现了从原始瓷过渡到瓷器的窑址。据《景德镇陶录》记载:“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当时著尚。”而清代朱琰在《陶说》中说:“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先矣”,“是先越州窑而知名者也”。按照这个说法,瓯窑应该是越窑的前身。考古人员在对窑址调查和发掘中发现,在汉代或两晋时期,有一些瓯窑瓷器的风格和制作工艺与越窑很相似。但是,瓯窑的规模和瓷器质量似乎不及越窑。这里面很可能是文献记载有误,也可能还有遗存没有被发现。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确定,瓯窑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且风格鲜明的青瓷窑系。

南宋瓯窑青黄釉褐彩

北宋青釉观音坐像

汉代至三国时,部分瓯窑瓷器胎质不致密,胎体烧结度较差;胎釉结合不佳,常有剥釉现象;器形制作不规整,与同时期越窑产品有一定距离。自魏晋时期,瓯窑进入一个成熟和发展期。此时的器形丰富,有很多造型与越窑相似,同时又表现出特有的地方风格。

瓯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南溪江下游沿岸的永嘉县罗溪夏甓山、东岸赤头山、瓯海区三垟樟岙(ào)岭脚一带。此时常见器型有壶、罐、瓶、碗、碟、杯、槅、笔筒、砚台、水盂、熏炉、虎子、唾壶、谷仓、鸡窝、狗圈等。除了釉色和制作工艺上的差别,此时瓯窑的瓷器造型风格与越窑一样,器形多以动物为原形,如狮、鸡、虎、牛、凤等,有的器形与越窑几近雷同,如鸡舍、狗圈、狮形辟邪、槅、鸡头壶等。说明当时瓯窑分布区域在丧葬习俗上与上虞、绍兴一带是有相同地方的。但是也表现了特有的地域特点,其中虎形烛台、牛形灯、凤形碗等器型在越窑中未见。瓯窑的谷仓罐由汉代的五管瓶演绎而来,但与越窑谷仓造型有一些区别,东汉时期的五管瓶为葫芦形,器物下腹部为圆形,而越窑的比它更鼓一些。三国时期瓯窑的谷仓为直桶腹,肩部分别有4个小罐,罐与器腹不通。小罐之间塑有人物、百戏塑像。西晋时的谷仓为圆鼓腹,上塑五管或亭台楼阁,周围有百戏人物、飞鸟等,展现了为亡灵祈祷的场景。整体造型浑圆敦实,有的器形制作不规整,整个器形缺少协调感,层次比较紊乱。

汉代至三国时期,瓯窑常见纹饰主要有水波纹、印花斜方格纹、连珠纹等,并不丰富。南北朝时期出现莲花纹,纹饰工整,但是制作工艺欠佳,常有剥釉现象。东晋早期和南朝,普遍使用青釉褐彩,有文字、花卉或与堆塑并用的点彩。这种装饰手法在东晋时期的越窑曾使用,晚唐吴越贵族墓中出现过,并不普遍,十分独特、典雅。瓯窑的褐彩花卉装饰,一直延续到北宋。

隋代至唐代早期是瓯窑瓷器的一个低谷期。其产品的胎体灰白,釉色青黄,开片细碎。唐代早中期的瓯窑釉色青中偏黄,容易剥落。

晚唐至五代时期,瓯窑窑址主要分布在瓯江干流南岸的市郊西山、杨府山和南溪江下游永嘉县境内的启灶黄田等地一带。此时的瓯窑青瓷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釉色青淡或青黄,釉层滋润如玉;胎体细腻,胎色白而坚致,胎釉结合紧密。在造型上出现了柔和匀称、活泼清新的风格。五代时期的胎体更加细薄,器形更加精巧,小型器增多。器物的造型也比前期丰富,常见的有执壶、罐、碗、洗、香熏、唾壶、砚和明器桌、筷、椅等。还有一些器型如五代青瓷曲流壶、唐代青瓷刻花粉盒,这类粉盒的器形呈瓜果形,盖体表面常刻有牡丹、莲花、飞天等纹饰,制作精美。其中杯口壶、曲流壶、明器桌、筷、椅等这类器型越窑未见。这一时期瓯窑的纹饰较多,装饰手法也比前期有突破,主要有印花、划花、刻花、绘花、堆塑等,纹饰有莲瓣、荷花、卷草、双鱼、飞天等。从考古资料来看,瓯窑瓷器的纹饰较之越窑丰富,尤其是褐色彩绘纹饰。越窑此时多有点彩和较少的彩绘装饰,纹饰题材不多,使用也不普遍。

宋代,温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曾设市舶务和来远驿,元代设市舶司并有停泊海船的码头。对外贸易的出现,推动了瓯窑的发展。此时,瓯窑的分布依然以市郊的西山、杨府山和永嘉的仁溪、岩头一带为主,其窑场绵延数里,颇为壮观。其中泰顺、文成、苍南、乐清山区的山坳里,有一部分规模较小的瓷窑,还生产白瓷和黑瓷产品。这些产品与瓯窑青瓷随着龙泉窑的外销产品一起进入国际市场,常见的青瓷器型有碗、壶、瓶、罐、洗、盂、熏等,品种繁多,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器型与越窑几近相同。有一些产品如观音坐像、南宋青瓷盖瓶、南宋青瓷刻花盖罐等器型,越窑未见。

这个时期是瓯窑生产的高峰期,胎体更加坚致、细薄,呈浅灰色。釉色呈淡青或灰绿色,淡雅滋润;釉层薄,但是均匀、润泽,器内外施釉。同时期越窑的产品为灰白胎,施青釉后呈青灰色。纹饰比前期丰富,几乎接近繁缛。主要纹饰有卷草、葵花、牡丹、菊花、双蝶、鹦鹉、如意和形态多样的莲花纹等。越窑此时的纹饰也是最丰富的。

值得一提的是瓯窑此时的褐色彩绘瓷。入宋代以后,瓯窑青瓷仍然较多地采用褐色彩绘装饰青瓷,有斑彩、绘画花卉和书写文字诸种形式,其纹饰配上淡色的瓯窑青瓷,显得典雅而有趣味。这种彩绘比越窑的题材丰富,构图也比越窑有创意。越窑褐色彩绘的装饰手法在唐代以后就不见了。瓯窑的褐彩青瓷绘画题材新颖独特,堪称浙江青瓷窑系中的一朵奇葩。

宋代以后,浙江的瓯窑、婺州窑、越窑基本都逐渐走向了衰落。今天,我们可以从早期龙泉窑产品中找到越窑、瓯窑、婺州窑瓷器的制作痕迹,这些痕迹是浙江青瓷文化绵延的印证。

龙泉青瓷的纹饰及文化内涵


古代崇尚青瓷,对白瓷不很重视,认为白瓷太刺眼,锋芒毕露,而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能变幻出许许多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既体现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龙泉青瓷不但具备了青瓷所共有的为世人广泛接纳的秉性,而且从南末中晚期起,以先后创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不同凡响的釉色而独树一帜。这些釉色主要是釉料的改进而出现的,由传统的石灰釉改变为石灰一碱釉,使釉料的高温性能大大改善,多层施釉或釉层加厚后,高温中不流泻,釉层丰厚滋润,釉色温柔动人,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这就是所谓的“类玉”。对于玉,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它独特含义。《荀子·法行》里有孔子论玉的—段话:“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儒教思想以玉喻示了人的许多美德,玉因此历来被十分重视,诚如民国时古玩家赵汝珍先生所云:“古代视玉之重,几乎物可与争衡,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拟举,凡国家重要典信无不以玉为之,重要典礼无不以玉成之。社会人文庶民活动往往以玉为中心,故国家玺印、祭礼乡宴,朝会征聘、盟誓歃血、乐器律器、男女发饰服饰、男人冠饰带饰、女人耳饰腕饰、文房用器、酒器、食器、饮器、佩饰、笏版等无一而不用玉。”类玉的龙泉青瓷自然深受古人的欢迎,其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玉器的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在欧洲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龙泉青瓷因为有翡翠般的釉色,人们便像珍爱翡翠那样珍爱它,而这种人见人爱的东西据说是用泥巴烧制而成,更让人感到伟大而不可思议。在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人眼里,青绿色正是他们崇尚的吉祥颜色,如同中国人以红色为吉祥色,过年过节挂红彩、发红包,他们以青色彩带装点家居,分送青包。因此,龙泉青瓷被伊斯兰教认为是吉祥物,其钟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龙泉窑在南宋中晚期出现过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其特点是胎黑色或褐色,胎质较疏松,釉色有粉青、灰青、蟹壳青等,釉层丰厚,常由多次施釉素烧,然后一次烧成;釉面冰裂多为几何形,极碎者称“百圾碎”,另有鱼子纹等,偶有象形图案。器物口沿呈紫色,足部露胎处呈铁色,即所谓“紫口铁足”。紫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口沿满釉,烧制时受到高温后口沿釉薄,映出胎骨颜色,另一种为了叠烧, 口沿一圈刮釉呈芒口,出现紫口。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为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痕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每件器物开片不一,绝无雷同,更符合自然美的审美观念,因此格外珍贵。 白胎类产品露胎处呈橙红色(俗称“朱砂胎”或“朱砂底”),为龙泉青瓷又一特色。这种现像由烧成后冷却阶段经二次氧化造成。青翠的釉色,配上橙红的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因此,自南宋中晚期起,尤其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屡见不鲜,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贴饰云、鹤、龙、花卉等,装饰独显神韵。 龙泉青瓷的纹饰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它既充满了历代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时代信息,又是各时期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领域的曲折反映。通过纹饰,能隐约窥测历史的痕迹;通过对历史与纹饰关系的理解,对器物时代进行鉴别。龙泉青瓷纹饰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题材,如受佛教影响的莲瓣纹、八吉祥、万字纹等。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影响很大,莲瓣纹在南朝时已在青瓷纹饰中相当流行,并常盛不衰,在器物的外壁用刻、划、雕、印等手法饰以仰莲或覆莲在历代龙泉青瓷中十分常见,八吉祥、万字纹在元代时有所见。又如受道教影响的八卦、八仙、神仙等,也于元代起开始较多出现。

植物题材,主要为花草、瓜果等,如莲瓣、莲花、牡丹、梅、兰、竹、菊、桃、葵、菱、芙蓉、芍药、蕉叶、蔓草、灵芝、葡萄、石榴、枇杷、牵牛花等。一些花卉图形在元代前已出现,而大多数元代起较为流行。

动物题材。如龙、虎、鸡、狗、凤、鹤、鱼、龟、鹿、羊、鸟、昆虫等。鸡、狗等在北宋时被捏塑成瓶类盖钮已出现,龙、虎在南宋时被堆塑在瓶的肩部成为特有器形龙虎瓶,凤、鱼等则在南宋前期就被配以云、水、花、草纹等刻划在盘、碗等器物上。大多动物题材纹饰从元代前开始流行,至元代达到了高峰,像内底贴饰鱼纹的双鱼洗就是元代典型器形。

人物题材。多出现在明代的产品中,这与明代崇尚理学有关。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历史人物故事碗,即在碗的内壁印上几组人物,每组为一个故事,有些在人物图形旁还印上说明文字,如“孔子泣颜回”,另一类是戏曲人物瓶,即在瓶体一周贴饰数个戏曲人物造型。

文字题材。一类是纪事、纪年的铭文,如“天下太平元丰三年闰九月十五圆日愿烧”铭文双耳盖瓶,“大清顺治八年制”铭文青釉刻花瓶。另一类是窑名印记或吉祥语,一般用印戳印在碗、盘、高足杯类器物的内底,如“项宅正窑”、“刘”、“张”、“顾氏”、“早攀仙柱”、“日高”、“吉昌”,有些与图形搭配组合,如在“福”字旁印饰鹿纹,以寓福禄双全。还有一类即蒙古八思巴文,大多为百家姓氏与吉祥语,有八思巴文单独使用的,也有与汉字搭配组合的。八思巴文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式颁行,是元朝政府强制推行的新文字,但受到极大阻力,饰有八思巴文的瓷器,目前发现除龙泉窑产品外,只有福建德化屈斗官窑产品。

根据划分的标准不同,尚可分吉祥类、寓教类等。一般来说,龙泉青瓷纹饰可谓纹必有意,意必吉祥。龙凤的至尊吉祥,鱼虫花草的祥和安宁,鸟兽之和谐,铺兽之庄严,松鹤之长寿,牡丹之富贵,莲荷出污泥而不染,兰之清雅,菊之高洁,以及福禄寿禧、金玉满堂,无不寄托了窑工美好的祝愿与向往。从发展历程来看,龙泉窑南宋重造型,重釉色,元代起重纹饰;器物造型早期较高大,南宋时端巧稳重,元代起渐趋高大,明代后日渐瘦长。

遂宁窖藏龙泉青瓷欣赏


(窖藏现场)

1991年9月的一天,四川省遂宁县的金鱼村,几个农民正在田里翻土,突然大家听到“哐”的一声,像是什么东西被锄头打碎,接着一个瓷瓶露了出来。有人见状兴奋地高喊:“挖着宝贝啦!” 随后,通过专家正式考古发掘,从这些器物由下而上、由大到小有序摆放的情况判断,这应该是器物主人有意识的窖藏。最终,经专家清点,这处窖藏共出土器物1005件,其中瓷器985件,包括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以及定窑。

(发掘现场)

特别是此次发现出土的龙泉青瓷,数量之多,品质之精是前所未见的。有人曾这样评价说: “遂宁宋代窖藏瓷器,尤其是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达到了‘至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如春’的艺术境界,把青瓷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遂宁窖藏龙泉青瓷欣赏:

龙泉青瓷荷叶盖罐 南宋 尺寸:31.5厘米,口径23.5厘米,腹径 31.7厘米,足径 16.1厘米

龙泉青瓷荷叶盖罐一般见于元代,当年,这件荷叶盖罐从窖藏中一现身,它所展现出的灵动之美,就足令世人叹为观止。后来被 尊称为三大国宝之一,全球仅此一件。

龙泉青瓷龙耳簋式炉 南宋 尺寸:高4.3厘米,口径18.4厘米,腹径 21.5厘米,足径 15.5厘米龙泉青瓷琮式瓶 南宋 尺寸:高 26.8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 8.3厘米龙泉青瓷莲瓣敛口碗 南宋 尺寸:高 6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 4.3厘米龙泉青瓷莲瓣碗 南宋 尺寸:高 6.8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 4.5厘米龙泉青瓷莲瓣盖碗 南宋 尺寸:带盖通高 9.8厘米,高7.8厘米,口径 11.9厘米,足径 6.4厘米 龙泉青瓷斗笠碗 南宋 尺寸:高 5.8厘米,口径16.1厘米,底径 4.3厘米龙泉青瓷盘口弦纹瓶 南宋 尺寸:高 31.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 11.6厘米龙泉青瓷白菜瓶 南宋 尺寸:高 15.6厘米龙泉青瓷衔环鼎式炉 南宋 尺寸:高 11厘米,口径11.1厘米 历史的真相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有些模糊,究竟谁是它们的主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无论它们历经怎样的过程,最终的结局都是:约800年之后,一个平静的下午,遂宁金鱼村一位村民无意中的挥锄,刨开了足下曾被人刻意夯实的一片泥土——至此全国最大的宋瓷窖藏由此重见天日,让世人得以重赌龙泉青瓷昔日的风华绝貌。

龙泉青瓷的釉色及器形装饰


“雨过天晴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龙泉青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从南朝时期,龙泉汉族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始烧制青瓷;至南宋时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青瓷达到了巅峰。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印证了龙泉青瓷在世界陶瓷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唯有特定的时代才会有特定的艺术形式。龙泉青瓷每个时期涉及的器形和装饰题材广泛而丰富,技法独特而多样,纹饰也反映着浓厚的时代和民族特征。作为制瓷人,传统的青瓷器形和纹饰是必修的一门功课,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创新才会根基坚实,璀璨绝美。 龙泉青瓷的传统器形当中,最主要的一类是几千年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日用瓷器形,如盘、碗、杯、洗、瓶、炉一类,造型千变万化,种类繁多。如盘类有莲叶盘、六角盘、菱形边盘、葵瓣盘等;碗类有撇口、直口、内折口、葵瓣口等。此类器形多为日用瓷,大批量生产。古时用龙窑烧制时,一窑产量能达几千甚至上万,因而价廉物美。 第二类主要为仿古类器形,多为工艺瓷。制瓷人一般不惜工本,追求器形巧致精美,多供官府使用,其中又以仿制宋代器形的作品较为普遍。如宋代的瓷器至明朝时仍有仿制,清雍正时期仿制的宋代官窑至今仍令老成的藏家难辨真假。而南宋时期的票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等,现今的制瓷人作品中亦多有涉及,市面上多有产品在售。宋时器形虽婉约精致,缺少点大气阳刚之美。而另一种仿古制瓷则多以仿制春秋战国或秦汉时期的青铜器为主,此类器形多为大器件,烧制难度大,作品多气象万千,端庄肃穆。因此在制瓷过程中,将宋瓷精致细腻的手法结合青铜器的气势磅礴将会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 器形工巧端正自然须配上得天独厚的装饰,再结合独特的釉色方有制作出上乘龙泉青瓷的可能,纹饰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以来青瓷的装饰无外乎开片、跳刀、绞胎、印纹、刻划花、贴花等几种类型。

开片是青瓷生产过程中釉面自然开裂的一种缺陷,本无审美可言。古人通过观察逐渐掌握了制作裂纹釉的技术,从而渐渐引出了流行中国上千年的开片青瓷,俗语云:破镜难以重圆,开片青瓷实现了釉身开裂而胎质完好的残缺美,正如维纳斯的断臂一般,残缺美永远是无与伦比的,因而受到历代官宦的推崇和喜爱。宋时的开片瓷多为结合薄胎厚釉,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且随着明清时期青花瓷的崛起和青瓷的失晖,宋时的工艺技法多已失传。因此追求宋时巅峰技艺和成器效果成了每个制瓷人的心愿。 跳刀在上古时期的陶器中已多有所见,自商周至今历久弥新,受到众多工艺师的喜爱。跳刀的虚实、强弱、顿挫等都关乎整个器形的规整和对称,因此技术含量较高。然而跳刀多施法于半干半湿泥胎之上,不予上釉或上薄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装饰作用,虽青瓷终究以釉色取胜,跳刀工艺搭配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绞胎技法始于唐代,多用不同颜色的泥胎柔和形成各式纹路。此种纹饰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充分发挥不同泥料的表现效果,色彩交融,晕化浓淡,凸显水墨画的无穷韵味,淋漓地反映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含蓄深长。现今的制瓷作品中亦多有此种手法的展示。 印纹主要利用磨具对泥坯做按、压、印、戳等手法制作出各类纹饰。古时用陶土制作磨具,现今亦有用石膏者。印纹磨具的发展较纯手工雕刻划花的效率高出许多,从而提供了青瓷大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只需制作出印纹磨具便能迅速为泥坯塑造精美的纹饰效果。此类技法对提高青瓷的产量和生产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大批量产瓷技术根基。 刻划花对制瓷人的技法要求较高,主要利用刻刀直接在半干的坯体创作,刻出各类图案和花纹,由于深浅不一,导致后期上釉时浓淡不同,深厚者浓,浅薄者淡,凸显出浮雕效果。刻花的技法、功力都会反应到坯体的图案当中,刀法轻快则线条流畅、飘逸生动,刀法刚劲则线条有力,重点和层次较为分明,形成空间感。划花则是以竹制的工具在坯体上进行白描创作,用刀如用笔,纹饰以曲线为主,粗细一致,由于线的连续流转,相互穿插,使得整个画面有连贯感。刻花和划花一般在一件作品中是交替使用的,技法上时而大开大合,时而细腻精致,最终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青瓷作品。 贴花工艺一般也须利用模制或捏塑的方法制作出单独的物件,如花草、人物、动物等图案,然后用泥浆粘结在坯体之上,富有立体感,在仿青铜器类型中多使用贴花工艺。 作为制瓷人,器形和装饰的设计仅仅是一件青瓷作品的表象和肉身。每件青瓷作品都需要灵魂,正如画龙如无点睛之笔,便失去了灵魂。恰似苏轼的人品、文章、绘画,官职便是其艺术作品的点睛之笔。青瓷作品的灵魂便是制瓷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文化冲力,是博采众长和博古通今的誓愿。

古代瓷器:历史悠久的青瓷文化——瓯窑青瓷


瓯窑地处浙江南部,窑址主要分布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永嘉、乐清一带。这里东临东海,南邻福建,西北面为括苍山区,瓯江、飞云江由西向东直入东海。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说: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袵,收瓯越之民也。有人考证说,瓯字从瓦,说明瓯越人在远古就会烧制陶瓷。

瓯窑瓷胎色泽浅灰白,釉色清淡,有玻璃质感。晋人潘岳在《笙赋》中说道:披黄苞以受甘,倾缥瓷以酌酃(lng,美酒名)。这个缥瓷很可能就是瓯窑青瓷。

北宋鸥窑青釉

五代瓯窑青釉瓜形带盖曲流壶

考古资料表明,商周晚期温州瑞安一带的墓葬中就有原始瓷出现。东汉晚期,永嘉县的罗东乡箬(ru)隆村后背山窑、芦湾村小坟山窑等地,都相继发现了从原始瓷过渡到瓷器的窑址。据《景德镇陶录》记载: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当时著尚。而清代朱琰在《陶说》中说: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先矣,是先越州窑而知名者也。按照这个说法,瓯窑应该是越窑的前身。考古人员在对窑址调查和发掘中发现,在汉代或两晋时期,有一些瓯窑瓷器的风格和制作工艺与越窑很相似。但是,瓯窑的规模和瓷器质量似乎不及越窑。这里面很可能是文献记载有误,也可能还有遗存没有被发现。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确定,瓯窑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且风格鲜明的青瓷窑系。

南宋瓯窑青黄釉褐彩

北宋青釉观音坐像

汉代至三国时,部分瓯窑瓷器胎质不致密,胎体烧结度较差;胎釉结合不佳,常有剥釉现象;器形制作不规整,与同时期越窑产品有一定距离。自魏晋时期,瓯窑进入一个成熟和发展期。此时的器形丰富,有很多造型与越窑相似,同时又表现出特有的地方风格。

瓯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南溪江下游沿岸的永嘉县罗溪夏甓山、东岸赤头山、瓯海区三垟樟岙(o)岭脚一带。此时常见器型有壶、罐、瓶、碗、碟、杯、槅、笔筒、砚台、水盂、熏炉、虎子、唾壶、谷仓、鸡窝、狗圈等。除了釉色和制作工艺上的差别,此时瓯窑的瓷器造型风格与越窑一样,器形多以动物为原形,如狮、鸡、虎、牛、凤等,有的器形与越窑几近雷同,如鸡舍、狗圈、狮形辟邪、槅、鸡头壶等。说明当时瓯窑分布区域在丧葬习俗上与上虞、绍兴一带是有相同地方的。但是也表现了特有的地域特点,其中虎形烛台、牛形灯、凤形碗等器型在越窑中未见。瓯窑的谷仓罐由汉代的五管瓶演绎而来,但与越窑谷仓造型有一些区别,东汉时期的五管瓶为葫芦形,器物下腹部为圆形,而越窑的比它更鼓一些。三国时期瓯窑的谷仓为直桶腹,肩部分别有4个小罐,罐与器腹不通。小罐之间塑有人物、百戏塑像。西晋时的谷仓为圆鼓腹,上塑五管或亭台楼阁,周围有百戏人物、飞鸟等,展现了为亡灵祈祷的场景。整体造型浑圆敦实,有的器形制作不规整,整个器形缺少协调感,层次比较紊乱。

汉代至三国时期,瓯窑常见纹饰主要有水波纹、印花斜方格纹、连珠纹等,并不丰富。南北朝时期出现莲花纹,纹饰工整,但是制作工艺欠佳,常有剥釉现象。东晋早期和南朝,普遍使用青釉褐彩,有文字、花卉或与堆塑并用的点彩。这种装饰手法在东晋时期的越窑曾使用,晚唐吴越贵族墓中出现过,并不普遍,十分独特、典雅。瓯窑的褐彩花卉装饰,一直延续到北宋。

隋代至唐代早期是瓯窑瓷器的一个低谷期。其产品的胎体灰白,釉色青黄,开片细碎。唐代早中期的瓯窑釉色青中偏黄,容易剥落。

晚唐至五代时期,瓯窑窑址主要分布在瓯江干流南岸的市郊西山、杨府山和南溪江下游永嘉县境内的启灶黄田等地一带。此时的瓯窑青瓷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釉色青淡或青黄,釉层滋润如玉;胎体细腻,胎色白而坚致,胎釉结合紧密。在造型上出现了柔和匀称、活泼清新的风格。五代时期的胎体更加细薄,器形更加精巧,小型器增多。器物的造型也比前期丰富,常见的有执壶、罐、碗、洗、香熏、唾壶、砚和明器桌、筷、椅等。还有一些器型如五代青瓷曲流壶、唐代青瓷刻花粉盒,这类粉盒的器形呈瓜果形,盖体表面常刻有牡丹、莲花、飞天等纹饰,制作精美。其中杯口壶、曲流壶、明器桌、筷、椅等这类器型越窑未见。这一时期瓯窑的纹饰较多,装饰手法也比前期有突破,主要有印花、划花、刻花、绘花、堆塑等,纹饰有莲瓣、荷花、卷草、双鱼、飞天等。从考古资料来看,瓯窑瓷器的纹饰较之越窑丰富,尤其是褐色彩绘纹饰。越窑此时多有点彩和较少的彩绘装饰,纹饰题材不多,使用也不普遍。

宋代,温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曾设市舶务和来远驿,元代设市舶司并有停泊海船的码头。对外贸易的出现,推动了瓯窑的发展。此时,瓯窑的分布依然以市郊的西山、杨府山和永嘉的仁溪、岩头一带为主,其窑场绵延数里,颇为壮观。其中泰顺、文成、苍南、乐清山区的山坳里,有一部分规模较小的瓷窑,还生产白瓷和黑瓷产品。这些产品与瓯窑青瓷随着龙泉窑的外销产品一起进入国际市场,常见的青瓷器型有碗、壶、瓶、罐、洗、盂、熏等,品种繁多,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器型与越窑几近相同。有一些产品如观音坐像、南宋青瓷盖瓶、南宋青瓷刻花盖罐等器型,越窑未见。

这个时期是瓯窑生产的高峰期,胎体更加坚致、细薄,呈浅灰色。釉色呈淡青或灰绿色,淡雅滋润;釉层薄,但是均匀、润泽,器内外施釉。同时期越窑的产品为灰白胎,施青釉后呈青灰色。纹饰比前期丰富,几乎接近繁缛。主要纹饰有卷草、葵花、牡丹、菊花、双蝶、鹦鹉、如意和形态多样的莲花纹等。越窑此时的纹饰也是最丰富的。

值得一提的是瓯窑此时的褐色彩绘瓷。入宋代以后,瓯窑青瓷仍然较多地采用褐色彩绘装饰青瓷,有斑彩、绘画花卉和书写文字诸种形式,其纹饰配上淡色的瓯窑青瓷,显得典雅而有趣味。这种彩绘比越窑的题材丰富,构图也比越窑有创意。越窑褐色彩绘的装饰手法在唐代以后就不见了。瓯窑的褐彩青瓷绘画题材新颖独特,堪称浙江青瓷窑系中的一朵奇葩。

宋代以后,浙江的瓯窑、婺州窑、越窑基本都逐渐走向了衰落。今天,我们可以从早期龙泉窑产品中找到越窑、瓯窑、婺州窑瓷器的制作痕迹,这些痕迹是浙江青瓷文化绵延的印证。

古代瓷器:早期龙泉青瓷欣赏


小碗南朝

撇口碗唐代

五角盖瓶唐代

双系盖瓶五代

盏托五代盘口长颈双系盖瓶五代五管瓶五代浙江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品中的一块瑰宝,南朝是龙泉青瓷的初创阶段,当地劳动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此时的龙泉窑处于就地销售的小规模生产状态,操作简单,制作粗糙。产品以碗、钵为主,釉色青黄,无光泽,多施半釉。唐中期以后,产品种类增加,多通体施釉。五代时期生产的一种淡青釉瓷器,胎质细腻、造型端巧、刻花纤细,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收藏在台北故宫的明代龙泉青瓷


明龙泉窑雕划四季花卉直口碗 明初龙泉窑划花龙纹碗 明初龙泉窑龙纹匜 明龙泉窑划花牡丹玉壶春瓶 明龙泉窑划花带盖执壶龙泉窑,因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是浙江西南数百个窑场所生产青瓷的总称。宋代便已建立碧绿、莹润的龙泉釉色传统,元代、明代承续不辍,广受国内外各地喜爱;欧洲人甚至以戏剧中的美男子名“celadon”称之。

胎薄釉润、粉青无瑕的宋龙泉,厚重硕大的元龙泉,早为陶瓷赏鉴家所重视。明代龙泉窑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类具有微黄或乳灰的碧绿色、釉光滋润的作品,通常成形规整,满雕繁複图案,显然是特别讲究的精良产物;风格表现则和景德镇产品类似。它们的产地、年代、意义始终令人困惑。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龙泉大窑区内发现了烧造这种类型青瓷的窑址与纪年遗物,才稍印证了文献所载明代初期龙泉窑曾经供应官方用器、受到朝廷监督的史实。虽然明中期以后,龙泉窑釉色转趋浅薄,雕工与品质也简拙,但龙泉窑仍是景德镇以外的重要窑场,供应一般日常陈设。

龙泉窑亦是明代朝廷掌控朝贡贸易、赏赐外国的重要产物。至今,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地区的考古遗址或宫廷收藏中,都经常发现明代龙泉瓷器的蹤跡,并成为各地仿製、进而创製瓷业的动力。

(据台北故宫官方网站)

宋元龙泉窑青瓷之美


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宋代 龙泉窑刻莲瓣纹盖缸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

宋代 龙泉窑花觚

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区产量最大的瓷窑。

南宋 龙泉堆塑龙虎纹盖瓶

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宋元 龙泉折沿洗

龙泉青瓷之美还在于其器物的造型,瓶、觚、罐、壶、碗、盘、杯、碟、灯、洗、砚、等等,大者尺,小者寸,或日用,或陈设,诸器无不匠心独运,制作精巧,高矮长短比例谐调,实用功能与审美理念有机结合,天衣无缝。

宋元 八卦纹三足炉

南宋 龙泉鬲式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