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海捞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瓷海面面观”,挑选明清瓷器的要诀科普

“瓷海面面观”,挑选明清瓷器的要诀科普

海捞瓷器的鉴别 挑选瓷砖 瓷砖挑选

2020-03-20

海捞瓷器的鉴别。

明清两朝是距离当下时间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期间的制瓷工艺也发展的比较完善成熟。明清瓷器在当前收藏市场上数量较多,影响力也比较广。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假冒瓷器和愈发精湛的仿造工艺,我们应该多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来充实武装自己。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选购明清古瓷的相关要诀。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风格。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瓶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此外,方形器物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缨络纹也是这时期常见的纹饰。

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人物纹、山水纹凤尾樽、棒棰瓶比较多见。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

不同时期的瓷器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与风格,从这些方面入手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去认识鉴别相关年代的瓷器。古瓷收藏市场总是惊喜与失望并存,只有把自己打造的更加强大我们才可以更好的避免踩雷,挑选到心仪的正品古瓷。

小编推荐

明清瓷器中八吉祥纹样演变


八吉祥纹,又称八宝纹,藏语称为“扎西达杰”,它具体指的是轮、螺、伞、盖、花、瓶、鱼、长这八种象征着佛教威力的吉祥物。八吉祥纹虽然在元朝就已传入中原并且开始作为纹样装饰在瓷器身上,但其往往是伴随着别的图案出现的,并未形成自己的定式和规模。直到明清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八吉祥纹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固定的样式,同时也逐渐成为瓷器的主流纹饰之一。

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大扁瓶

作为瓷器的装饰纹样,八吉祥纹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作为主题纹饰,即大范围的被描绘在器物的明显位置,构图一般呈连续性。二是作为辅助纹饰,即被描绘的范围较小,多在边角承辅助作用。八吉祥纹在不同的朝代,其排列顺序也是各不相同的。相对于元朝的随意性,明朝的排列则趋于稳定,自永乐时期,形成了轮、螺、伞、盖、花、鱼、瓶、长这样的固定排列顺序,到万历年间稍有调整,变成了轮、螺、伞、盖、花、瓶、鱼、长,这一顺序一直沿用到了清代中期,同治时则开始按照轮、伞、长、螺、花、瓶、鱼、盖的顺序排列。

明朝时期,八吉祥纹的风格特征已大致自成一体,除了其本身所带有的浓厚的宗教特色外,还更加强调了其装饰性与形式性,具体可分为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这三个阶段。

明早期(洪武至天顺年间):这一时期的八吉祥纹不同于元代的粗犷疏朗,而是显得非常庄重繁复,但又不失活泼精巧,尤其是在对细部的描绘上,勾、描、填都做得非常到位。同时在造型方面也开始有了创新并且形成了定制:如法螺,更注重了对其尾旋转部位的内部描绘;宝伞,开始有了捆扎和盖形两种形式;白盖,突出了其帷幔和流苏部分;金鱼,多以双鱼相对称的布局出现;盘长,永乐朝时仍保留着以往上下两头尖的样式,但到宣德时则开始演变成为上下两头各有一结的样式,并且被后世沿用至今,成为盘长的固定样式。此外,飘带这一元素也开始在永乐朝出现,并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中期(成化至隆庆年间):这三朝的八吉祥纹在造型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只是在对图案的描绘上明显变得简单了许多,不如早期般精致,虽也别有番轻盈秀丽的韵味,但整体上还是缺乏了层次感,显得略为呆板。同时,成化年间还出现了将法轮置于中心另外七种吉祥物将其环绕的新型构图,并且还首创了斗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打破了明朝以来青花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时的八吉祥纹已成为典型的陶瓷装饰纹样,后世文献多有记载,如《成化鸡缸歌注》中写道“其余香草、鱼藻、瓜茄、八吉祥、优钵罗花、西番莲、梵书,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

明后期(万历至崇祯年间):此时的八吉祥纹虽继承了中期时规整秀丽的艺术风格,但数量上已明显减少,同时在图案的描绘方面也变得非常随意,经常是寥寥几笔勾勒出外轮廓后便将缝隙空白处填满,不再注重细节的描写和修饰了。而在造型方面虽与早中期相差不多,却还是略有不同,如法螺,其外轮廓变得更为夸张,边缘多用波浪线条描绘;白盖,不再是捆扎和盖形这两种形制,而是逐渐趋向于伞幢的形制。此外,在结构布局上也相对于草率了许多,八种吉祥物虽仍为一体,但两两之间的呼应和联系变少,显得死板呆滞。

纵观整个明朝八吉祥纹的发展演变,其整体风格逐渐突破了元朝时期的局限性,即从明早期的庄重典雅渐渐过渡到了明中期的轻巧秀丽,最后再转变成为明后期的规整雅致。而在造型构图方面其细部的描写也非常精彩,这使得八吉祥纹日趋具有装饰性。从此,八吉祥纹不再仅仅作为佛教装饰器物出现,而是逐渐融入了中原地区瓷器的主题装饰当中,其发展演变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清朝时期,八吉祥纹的运用更为广泛,其数量明显增多,艺术风格也越发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具体可分为清早期、清中期和清晚期这三个阶段。

清早期(顺治至康熙年间):顺治时期,因初入关内百废待兴,瓷器的烧造还未完全恢复,所以这一时期的八吉祥纹颇为纯朴素雅,存世量也甚少。直到康熙朝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八吉祥纹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八吉祥纹总体上显得疏朗大方,在对图案的描绘上工整细腻但又略带粗犷之风。构图方面,相比之明朝后期的死板呆滞,此时的则更加注重八种吉祥物之间的连缀关系,两两之间多用缠绕的飘带所连接,非常具有动感性。

清中期(雍正至嘉庆年间):这段时期八吉祥纹的装饰手法变得极为丰富,色彩相较早期的也显得更为多姿多彩。雍正时期,皇帝虔心礼佛,宫廷里僧侣出入频繁,这使得此时的八吉祥纹具有了颇高的艺术造诣,整体风格秀丽细腻,如同一缕春风,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乾隆时期,八吉祥纹的艺术成就更是到达了巅峰,风格方面虽多仿永宣时期但其精美程度远远超过前朝,让人叹为观止。而在造型上虽无太大变化,但在构图方面却有了新的形式,即把八吉祥纹镶嵌在变形的莲瓣纹中,再将莲瓣纹相互连接从而使吉祥物之间也有了更自然的紧密联系。此外,乾隆朝还新添加了流云环绕在飘带和吉祥物的周围,这使得八吉祥纹的整体效果更具有装饰性。但到了嘉庆朝,八吉祥纹显得神采不足且略为呆板,这主要是因为在对飘带的刻画中其拂动感没有体现出来。

清晚期(道光至宣统年间):晚期的八吉祥纹构图谨慎,层次感不强,在对细节的处理上也显得十分草率和随意。道光时期,八吉祥纹多是仿造乾隆、嘉庆二朝,绘画风格开始趋于写实。咸丰朝时,八吉祥纹明显不如前朝精致,其构图繁缛色彩浑浊,在线条的运用上也较为琐碎。相比之下同治时期的绘画略显细腻,但在层次的渲染方面仍然表现单一,没有过渡。到了光绪时期,八吉祥纹总体上继承了前朝的艺术风格,但在结构布局上稍显繁复,细节的处理上也不够果断流畅。而宣统时期的风格与光绪朝差别不大,只是色彩之艳丽。

纵观整个清朝八吉祥纹的发展演变,其装饰性日益增强,风格也开始逐渐的多样化,无论是早期的疏朗大方还是中期的清新淡雅,抑或是后期的规整拘谨,都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造诣。比之前朝,此时的八吉祥纹在融合了其原本所具有的典型佛教特征外,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皇家艺术所喜爱的富丽风格,用色渲染多姿,视觉效果十分强烈,八吉祥纹也因此在清朝时期到达了其艺术的巅峰。

对于八吉祥纹来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宗教文化与古老的中原文化相交融的产物,一次宫廷审美与佛家胜境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汉藏艺术交流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明清两朝与藏族地区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的历史佐证。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八吉祥纹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美好含义而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瓷器的装饰中,以此来表达当时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真诚祝愿。所以,八吉祥纹不仅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别致的艺术韵味在陶瓷装饰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而且也为后世鉴定瓷器提供了可靠的时代依据。

承扬有致,可喜可忧——观《首届宜兴陶艺装饰展》


《首届宜兴陶艺装饰展》虽是单项展,但实际参展作品数量超出了预期,其装饰手法、特点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一眼看去颇有些令人欣喜的亮点,一些作品的材料、形式、手法及感觉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细看之后又觉得有些东西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展品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获一等奖的“特艺釉杯、盘、瓶”系列釉饰产品。器形端庄,施釉饰浆讲究,色泽沉着朴素,除了一支瓶差些,其它杯、盘、壶都不错。其制作过程、装饰手法、器皿造型、作品气息皆不同于彩釉、均釉等人们俗称的“五朵金花”中原有的釉类产品。虽然在国外或国内其它产区已有相类似的产品,但是能引进来也很好。我认为:它对宜兴原有的陶瓷形式来说是个新类型,非常有积极意义,既丰富了产品门类,又同现代世界崇尚陶艺的普通形式相共通,很有发展余地。但我又觉得关键还是要花功夫在此基础探索出自己的语言、特点、绝活、绝招,做出“宜兴”风格。

“五朵金花”中的精陶产品,本身是以画面装饰为主,手法谙熟、大方,加之器形周正,从大批量的生产产品角度来说,已达到了较高、较成熟的层面。此次彩陶作品比去年参展的要好,获奖的这件作品色彩清爽和谐,从一般以刻画装饰纹样的套路中跳出来。当然感觉还嫩些,可更深入些,更个性化些,包括釉、烧成等手法的变化。这次均陶参展作品较为丰富,各有千秋。有传统均釉,有强调民间手法的“民艺派堆花”,有融入现代装饰手法的“创新型堆花”及用现代理念创作的陶艺作品。参展的紫纱作品数量仍是最多,但整体水准相对来说同她的身份似乎不太相符,能打动人的不多,有些获奖的作品也似乎差强人意。青瓷作品参展的量还是最少,倒是有一块白色的“山水瓷板画”的浮雕做得非常细腻,画面效果相当不错,在其他地方可能不太稀奇,但在宜兴还是不常见的。

这次展览雕刻类作品很多,但气格不是很高、个性风格也不太明显,比较显眼的一套仿古木简,刻得比较老练、洒脱,但还是觉得有些“习气”。有一只“坊”刻得不错,刻法也不同于传统刻字,是受了画家影响,有一些刻画结合,运用一些其它辅助材料的大众化产品,“俗”得可爱。另外还有一些用仿真手法,作品在传统文化方面进行探索,比较有想法,但深度不够,多停留在表象。

此次展览有许多成果,有许多好的东西,但觉得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是整个展览作品的原创性、探索性不强。创新不易,好的原创性创作更难,借鉴、摹仿甚至抄袭已成为创作中的常事。抄到后来外人都搞不清谁是原创作者,往往是摹仿者反而获奖,鱼目混珠。这次展览也有人反映有这种情况,我们也确感到有些获奖作品原创性弱,有拼凑痕迹,似曾相似。这个现象似已成了某种群体性习惯,对创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宜兴陶瓷整体创作的提升。

其次,忽视文化因素,缺乏大思考。大部分创作思考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创出新杼,形成个人风貌,文化、艺术及专业的积累必不可少。过去、现在、将来,宜兴、国内、国际,需花大力气从本质上去了解、去思考。

另外,要重视作品的最终结果,不能单纯求新、求异、求难。如“均釉窑变”作品,这种红釉窑烧成非常难,有特点,但由于该作品表面的纹理处理及其它釉色的呈现而影响了作品整体效果。另外还有在紫砂上局部饰釉的作品,想法可取,值得尝试探索,但要注意作品的整体谐调,要能增加作品的美。

路很长,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景德镇明清时期的陶瓷造型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无论从数量、造型、花面都是一个非常昌盛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制瓷高峰阶段。为什么景德镇瓷器在明、清时期能够有这样好的成就。主要是景德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制瓷能工巧匠和继承了中国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优良传统发展起来。

在瓷器造型方面,景德镇在明、清两代成就显著,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优秀品种,表现手法也多样。直到今天仍然保存了不少的实物和资料,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如果说景德镇瓷器造型一直到现在依然有着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特点。保留着独到之处,这都和明、清两代的景德镇瓷器造型分不开的,可以说景德镇明、清两代优良的传统和精湛的技艺,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明、清两代的瓷器更注重于装饰,而对于造型是忽略的,这对于更全面研究景德镇最昌盛时期的陶瓷是不全面的。

在瓷器的群体设计中,我认为造型与装饰相比较,造型是首位,造型决定着器物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决定着器皿的功能效用,造型与原料的性能和加工技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景德镇在明、清两代的瓷器中,有许多优秀的造型。为当时的各种彩绘,提供了与其相适应的坯胎,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

景德镇明、清两代的陶瓷造型相当丰富,出现了许多过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新造型。这些造型中也包括了原来在传统造型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新造型。在当时他们继承了唐、宋两代的青瓷和白瓷的造型样式。同是梅瓶造型,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比较高,形体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大直径在肩部之下,口部的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特点比较突出。明代的梅瓶造型口部浑圆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的线条,有的微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感觉稍向外撇。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特点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造型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造型,虽然也有所变化,区别于宋和明的样式,但就这一类造型本身来论,却是不如明代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有些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协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造型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传统的样式,进一步演变,新的造型样式应该在符合造型形式规律的前提下,才会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形成自己的特点。

在景德镇明、清两代的瓷器造型中之所以能够出现一大批具有一定规范化特点的造型,可以说这是瓷器造型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具有一定的格律和程式,但却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因而仍不失其丰富多样。

纵观景德镇明、清两代的瓷器造型,给人一个鲜明而完整的印象,风格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如果再进一步仔细分析的话,其中每个阶段也不尽相同。比较典型的永乐、宣德时期造型朴厚端庄、气魄宏大。明代时期造型秀逸、典雅、精巧别致。康熙时期造型严谨、规矩、刚健有力,形体表面挺括光洁,雍正时期造型精致、工整,形体柔中寓刚,细部清晰,另有独到之处。每个时期的风格虽然有别,汇集在一起都是和谐的,构成了各个时代的风格持点,丰富多样而又协调统一。

从造型和装饰的总体角度看,每一个时期的造型装饰,大体都是相当适应的,造型与装饰风格有着内在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研究景德镇明、清两代的瓷器,应该对造型和装饰都给以同样的重视。但是从现状来看,正如前面所说的,不可否认的是,一直存在着重装饰轻造型的这种偏向。无论从文物考古角度来看还是从陶瓷设计角度来看,对造型方面的研究远不及对装饰那样重视和深入。这种现象应该逐步纠正。从造型和装饰的客观出发,完成好整体设计。

景德镇明、清两代的瓷器造型中,颜色釉瓷器造型极为精彩的作品也不少。这部分作品无任何装饰纹样,却以造型比例匀称和形体的简洁含蓄著称。结合颜色釉,构成和谐完整的效果,造型本身的装饰性也加强了自身的形式感。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看到明、清两代瓷器造型的成就,也可以看到造型在陶瓷工艺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秘色瓷 朝廷进贡专用的神秘瓷器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秘色瓷瓷器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说近是。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秘色瓷纹饰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

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秘色瓷烧造决定于瓷土、釉色和温度。秘色瓷釉中相当部分的氧化铁被还原,釉色就呈现为较纯净的青色;反之,还原气氛弱,釉中相当部分的铁仍保持氧化状态,釉色就表现为青中泛黄的色调。

秘色瓷六方茶盏

秘色瓷是越窑中的最优质的瓷器,其烧造工艺有三个步骤:

1.瓷土:采用专门粉碎、淘洗、腐化、捏练工艺流程,从而达到较高的“玻璃化程度”;

2.釉色:釉料提纯,除去釉料中的杂质,并改良施釉方法,通体施釉,施釉后采取支钉架器的方法;

3.匣钵:秘色瓷烧造不是把瓷器接触炉火的,而是将秘色瓷瓷胎装入瓷质匣钵装烧,一器一匣,并以釉水来密封匣与盖之间的缝隙。通过对炉温的控制,才会出现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

秘色瓷碗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而细想想,这个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实的与虚的内容。这样极富深意的名称,恐怕只有浸泡在诗歌的海洋里的聪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中国瓷器佳代表——青花瓷


“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简直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

青花瓷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简直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

青花瓷长颈瓶

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时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人家多将青花瓷作为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青花瓷

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可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了。

瓷文化:台湾汝瓷的特点


每当我们在说起陶瓷茶具中的汝瓷茶具,相信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河南的汝瓷茶壶,但是小编表示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河南汝瓷之外,台湾汝瓷茶具也是非常优秀的,台湾汝瓷是一种衍生的汝窑茶具,集合了河南汝窑的传统制作精华,再加上台湾本地的特色加工和审美,所成就了不一样的汝窑茶具。

台湾汝窑茶具的特点有哪些,其实早在宋代的时候,汝瓷已经成为了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原产于河南临汝,其中隋炀帝曾就将临汝为汝州,而汝瓷也因此得名。汝瓷开始烧制时间为唐朝中期,但是在北宋时期开始著名,在我们国家瓷器历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战乱不休,其中兴衰也不过短短二十载,所以说汝瓷也格外珍贵。

台湾汝瓷茶具的做工非常精致美丽,在众多宋朝汝窑茶具的作品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值得一提的就是,很多人都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汝窑瓷器,其中有一部分都是台湾汝窑瓷器,因此可以见的台湾汝窑瓷器的受欢迎程度。

现如今的汝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大部分都是完全使用汝窑传统工艺,经过制作者的精雕细琢之后,才可将汝窑的气派和高尚品位再次重现。汝窑瓷器同时也不断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古典文化有机结合期待,制作出来的作品更加具有现代的气息。

汝窑茶具蕴含着古朴风味,在充满现代元素的今天显得尤为尊贵,茶具显得稳重优雅而大方,让人们对此倍加珍惜,以上便是小编对于汝窑瓷器的分析,汝窑瓷器在现代元素中衬托出自身独特魅力,使得人们叹为观止。

白瓷和骨瓷是同一种瓷器吗?


瓷器是中国民族的伟大创举之一,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受到瓷器釉色的影响,大部分瓷器都为白色,那么市场上的白瓷和骨瓷是同一种瓷器吗?当然不是!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

“建国瓷”的制作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建议:“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中国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制新中国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郭沫若的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作了亲笔批示。当即成立了以景德镇为主,其他各产瓷区协同配合的创制建国瓷领导小组。景德镇成立了国家用瓷制作委员会,由市委书记赵渊担任主任,开始试制为国家大典、欢宴国宾、领导出访所需的“建国瓷”。为组织好“建国瓷”的生产,1953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轻工部上海工业试验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的科研、美术设计专家,对景德镇地区的瓷土原料、坯釉配方、烧成操作和装饰技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反复研究和试制,在取得大量数据的基础理论上进行分析对比,择最佳方案,组织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瓷器真正体现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技术水平。这批“建国瓷”共73556件,主要品种有中、西餐具、茶具等,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和用作礼品,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青花斗彩瓷可与明代成化和清代雍正斗彩相媲美。以后多次生产国家用瓷和礼品瓷,均受到国内、外赞扬。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国家外交部、驻外使馆、领事馆、国宾馆、外经部等部门用瓷和人民大会堂、全国各大城市对外宾馆用瓷以及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礼品瓷都要求由景德镇承制。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用瓷制作委员会改为国家用瓷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专门负责国家用瓷和对外礼品瓷的试制和生产,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制作建国瓷的基础上,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于1954年再次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轻工业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景德镇历代瓷器进行现代化测试,开展试制工作。全国著名冶金陶瓷专家周仁和赖其芳先后领导这项研究,对景德镇历代瓷器原料配方作了科学分析和鉴定;总结了白瓷坯釉、青花和釉里红色料、釉上彩色料和熔剂等配方与制造工艺;系统总结了原料矿物类型、工艺性能、制瓷工艺和清初瓷器的性能特征。至此,景德镇制瓷的传统技艺已建立在全面的科学基础之上,并分别整理出了资料,结束了凭经验办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

景德镇陶瓷挑选的四个方法:“看、听、比、试”


景德镇是世界上著名的陶瓷古都,陶瓷制作史源远流长。景德镇制陶业“始于汉世”,初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而只能“迩俗粗用”;到了唐代,景德镇烧制出洁白如玉,有“假玉器”之称的白瓷,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并开始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宋代时期,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自此景德陶瓷驰名天下。

景德镇陶瓷品类繁多,从功能上分类可以分为日用陶瓷、陈设陶瓷、陶瓷玩具、陶瓷礼品、建筑陶瓷等。 景德镇陶瓷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质量的保证,然而景德镇陶瓷市场鱼龙混杂,山寨产品层出不穷。就普通的景德镇日用陶瓷来说,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有四字诀:“看”“听”“比”“试”。

“看”就是要将瓷器上下内外细细观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洁润滑,有无擦伤、小孔、黑点和气泡;二看形状是否规整,有无变形;三看画面有无损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须放置平稳,无毛刺。

“听”就是听轻轻弹叩瓷器时发出的声音。如声音清脆、悦耳,则说明瓷胎细致密实,无裂损,在高温烧成时,瓷化完全。如声音喑哑,就可断定瓷胎有裂损,或者瓷化不完全,这类瓷器经冷热变化,易开裂。

“比”就是比较。对配套瓷器,要比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画面装饰是否协调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餐具和茶具等瓷,因为各种花面随烧成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同是一套瓷,颜色有深有浅,如各件花面呈色有明显差异,这套瓷器就大为逊色了。

“试”就是试盖、试装、试验。有的瓷器带盖子,有的瓷器由几个元件组合而成,在挑选瓷器时,别忘了将盖子试盖一下,将元件试组装一下,看看是否合适。在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里,青花玲珑瓷和高温颜色釉一般假冒品很少,青花瓷和粉彩瓷假冒较多,大家购买陶瓷时请提高警惕哦。

刷花瓷的特点


刷花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具艺术性和装饰性。在艺术表现上色彩由浓到淡,或两种和两种以上颜色的过渡与衔接,均可通过刷绘的形式达到色彩连接柔和自然、渲染细致匀称的艺术效果,这是其他手绘工艺技法所无法达到的,它表现出来的刷花瓷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是其他门类所不能比拟的。娴熟的运刀技法使之有神奇的金石味和剪纸艺术中的质感和动态。在光滑的瓷面上单刀刻纸,是刷花技艺中相当难掌握的一个环节,运刀如用笔要一气呵成,小刀笔在瓷面上运行易滑落,轻、重方向难以控制,一刀刻错就会破坏形象,故不能复刀。独特的颜色配方是釉上色彩薄而透明的关键环节,陶瓷胶、水、色料的恰当配比,俗称“标水”到位,是刷花艺人们千百次实验的结果。

其次、刷花表现内容广泛,器型多姿。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静物等,只要是手绘方式能表现的刷花均能表现;器型大到几百件大瓶小到汤匙,无论是瓷板、赏瓶等陈设瓷还是杯、碗等家用瓷,琳琅满目,多种多样。

第三、题材丰富,贴近生活。有神话传说、典故野史、民俗风情、田园风光、花卉鸟兽等脍炙人口的题材;主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松鹤延年”、“三阳开泰”、“鹿鹤同春”、“多子多福”、“喜上梅梢”等,并大多配有题诗,书法流畅,笔意潇洒,诗情与画意协调,整个作品散发出清雅明丽的文人画韵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