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鉴别瓷器新老的土方法 > 导航 >

“土斑”是鉴定高古陶瓷赝品的重要方法

“土斑”是鉴定高古陶瓷赝品的重要方法

鉴别瓷器新老的土方法 高古瓷器鉴别老 古瓷器鉴别方法

2020-12-04

鉴别瓷器新老的土方法。

现在高古陶瓷赝品极多,如何辨别呢,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所谓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带有艺术品质感的“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花瓶、罐这些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收藏者应该仔细分辨,以免上当受骗。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土斑可以辨别高古陶瓷


现在高古陶瓷赝品极多,如何辨别呢,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所谓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 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凭土斑辨别高古瓷


辨别高古瓷器真伪的方法有多种,如器物的造型、胎质、工艺、纹饰和釉色等等,因为中国历代各时期所生产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点。然而,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制假者们已把这些仿造的如真一般。但有一点制假者们是无法仿造出来的,那就是高古瓷器上的“土斑”。

在古玩收藏界,人们通常把元代以前生产出来的瓷器称为高古瓷。由于高古瓷与现今年代相隔达千年之上,以至更远,目前在社会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应是从地下出土而来,传世品非常少。因此,高古瓷上的土斑就为收藏者们提供了一个辨别真伪的特定依据。

土斑,是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粘积在瓷器表面的一种混合物。土壤成份以矿物质为主,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是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瓷在埋入泥土若干年后,受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分两种,一种称“蚕卵斑”,另一种称“蚯蚓屎斑”。蚕卵斑是成颗粒状,它大面积地间隙粘积在瓷器剥釉处的胎体表面及其它露胎处。它的形状就象桑蚕产下的卵子…—粒粒聚结在一起,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一般是剥除不掉的。有这种土斑的高古瓷,大多数为低温釉地且出土前土壤所含的矿物质成份比较高。

“蚯蚓屎斑”是成条形曲线状,它小面积地粘积在瓷器釉面开裂的缝间处和露胎表面。它的形状尤如蚯蚓的屎很细,弯弯曲曲,表面光滑,手指用力的情况下才能去除。在正常情况下,收藏者对高古瓷上这种土斑不作清除,因为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在出土的高古瓷器中,有些器物上至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况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品。

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高古瓷上的人造土斑有两种:1、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2、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用水一冲就能洗清。这两种人造土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之状。

再者,制假者为了赝品能够卖出去,必须保持器物表面的品相。因而,在用硫酸腐蚀釉面作人造土斑时,都选择在器物不显眼的部位或在明显部位作微小斑迹,以不伤大体为掩盖来迷惑收藏者。

以土斑来辨别高古瓷真伪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加以辨别,如水锈斑、釉开裂的程度等等。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瓷器知识:从土斑来鉴别高古陶瓷真伪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高9.5cm,长16.5cm,宽10cm。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唐,高10.8cm,底边长6.3cm。

母狮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母狮两前腿间有一小狮趴卧。狮身皆施白釉,母子双狮眼睛及母狮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正方体形,四周施褐色釉,浓重处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瓷器作为收藏的大宗,一直在藏市占有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市场上赝品仿品蜂拥而至,混淆着藏友的视野。辨别瓷器收藏品真伪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瓷库中国将在这里给广大瓷器爱好者提供一些鉴别方法,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 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高古瓷的鉴定方法


高古瓷鉴定首先看整体造型,最重要的就是瓷器比例是否协调。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造型也不尽相同。如果不了解古人的审美,不懂他们的艺术追求,就无法鉴定。比如,唐代经济繁荣,外来文化输入,唐人自信开放,瓷器浑圆饱满,雍容华贵;宋代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器物线条修长,颜色以单色为主;元代器物高大,厚重粗犷。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瓷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的文化追求,才能把握那个时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这样,仅从型制方面,就可以剔除大部分的仿品了。

我们拿建盏来说,宋代建盏中的“斗笠碗”高度在80mm左右,直径在120mm左右,足径在40mm左右,整体给人亭亭玉立的感觉。碗口能与人的唇部整体吻合,这样宋人喝茶时,嘴微张即可,既能保证喝的优雅,又不必担心茶汤流出。这是建盏人性化的地方,也是古人以器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的体现。

“斗笠碗”碗底可见有棱,是当时工匠为收碗腹旋削一刀造成。圈足内壁浅。另外,如果碰到建盏,可将碗倒置,用手抓碗底圈足,如果抓得牢固不感到手滑,就比较靠谱。因为古代工匠将瓷胎做好,蘸釉时,就是抓着圈足,必须抓稳,否则碗就掉下去了。而且建盏的圈足稍微有点倾斜,这样烧成后拿取方便。看圈足的这两点,也算是一个鉴定的小方法。

再看胎釉。胎釉要有玉质感,泛酥油光,而且光泽是内蕴的,由内向外发。现在的化学釉泛贼光,且光外发,入眼不舒服。

三看瓷胎。鉴别瓷胎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在哪个朝代,在瓷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宋代建盏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耀州窑的瓷胎则是灰白色。

四看装饰图案。陶瓷装饰多种多样,耀州窑刻花堪称一绝,居群窑之首。宋代耀州青瓷装饰工艺主要有印花、刻花,尤以刻花著称。刀工犀利、潇洒、刚劲有力,无论花卉、人物、飞禽刻划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与直切斜削的刀法有直接联系。古代匠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器物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装饰图案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刀法可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探索出了一套绝活。简单说就是直切斜削,关键在于入刀的深度和斜度。

五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宋代瓷器刻款较少,而明清时期刻款较多。最有特色的是宣德时期,瓷器刻款即多且乱,有的是底款,有的刻在瓷器中间或者颈部。

说了这么多,收藏瓷器最重要的是要看真品,不仅看还要上手。要以真器、标本为老师,为判断的依据,万不可纸上谈兵。看上一两本书就搞收藏,肯定吃亏。

鉴定古陶瓷的方法


一是目测。也就是用眼睛看,看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比如看胎,汝窑的胎质为香灰色;看釉,明代成化瓷器迎着阳光有肉红色等;看造型,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造型等。但如何来看,如何看出古陶上任何一个细小的差异,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鉴定?一是要靠学习;二是要靠积累,尤其要多研究真品,把各时期各类真品的基本“数据”储存在自己的脑子里;三是要靠实践,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来。

二是手感。就是手摸,通过触摸的感觉来对古瓷进行鉴定。第一、通过手摸来感觉器物表面的光润程度。新挂彩的会有刷刷的声音;如宣德盘子,都是细砂底手摸感觉柔润,如果出现刮手过于光滑,那就要注意了。第二、用手掂一掂器物的轻重,过轻过重不平衡都要打个问号。第三、手摸器物的厚薄,口边和足边。如永乐的盘边非常薄细,万历的口边出一小边,成化的足边较高,哥窑的足底提不起来,当窑的器底有裸足等。

三是借助仪器。对我们来讲主要是用放大镜。用放大镜来看彩、釉和气泡。如看后挂彩,通过仔细观察,在后挂彩的下面釉层会有划伤;如打磨做旧的釉面会有很细的经线;如气泡用放大镜看有明显不同,如汝窑的气泡比较稀疏,很光亮,哥釉的气泡有成堆的感觉;如青花新旧,其青料有上涂和下沉的区别;再如开片古陶瓷的片纹线是往下凹的,而釉面是鼓出来的,新仿的一般是在一个平面上。

鉴定古陶瓷的釉方法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图一、宋代耀州窑碗)。

釉与器物年代鉴定

同一窑口的器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釉的成分组成、烧成温度、窑内气氛的变化,或者工艺技术的改进,会使产品的釉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越窑青瓷的釉色,唐代早期多为青黄色或米黄色,少数器物呈青色,施釉不到底;唐代中期使用匣钵装烧,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洁度大大提高,釉呈青色者居多;晚唐、五代时

期,普遍使用匣钵装烧,釉面光洁滋润,釉色青翠者居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也以青色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色。再如,宋代龙泉窑青瓷,在北宋时为石灰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小,易于流釉,釉色多为淡青、青黄或青褐色,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釉层比较透明;在南宋时为石灰碱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不易流釉,釉层普遍较厚,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粉青釉面光泽柔和,釉色淡雅,具有青玉般的艺术效果;梅子青釉层比粉青更厚,釉面光泽较强,釉层略带透明,色调可与翡翠媲美。

釉与器物真伪鉴定

新旧陶瓷在釉光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古陶瓷的釉,由于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年限,不管是埋藏于地下,还是暴露在空气中,由于腐蚀、氧化或使用磨损等原因,器物的釉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显得柔和自然,这种光泽往往是“内敛的”,让人看起来感觉比较舒服(图二、宋代龙泉窑方瓶)。有的古陶瓷鉴定者,把古陶瓷的这种光泽称为“宝光”或“酥光”。此外,有一部分出土或出水的古陶瓷,由于保存环境的原因,其釉光被腐蚀殆尽,看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光泽,这种现象叫做“失釉”。而新仿的陶瓷器物,由于新鲜出炉,釉面尚未发生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新亮,这种光泽漂浮而散乱称为“浮光”,看着比较刺眼,内行人称其“火气很重”,有的又称之为“贼光”(图三、新仿宋影青壶)。

许多新仿古陶瓷为了达到以假乱真以售其奸的目的,常常采用各种方法做旧去浮光。目前常用做旧去浮光方法,一是使用碱、酸等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氟氢酸等,采用浸泡或涂抹的方式对器物的釉面进行腐蚀。经过腐蚀的器物,一般釉面发雾,光泽不自然,发光较死,釉面容易粘染脏物(图四、新仿宋官窑瓶,图五、新仿西晋青瓷灯)。二是用水碱或茶叶水长期浸泡或高温久煮,这样做旧的器物,釉色不正,釉面残留有白色碱痕,不识者常误认为是水蚀痕迹。河南等地新仿的所谓钧窑、汝窑瓷器常用这种方法做旧。三是用兽皮打磨,磨掉釉面的光泽,使用这种方法做旧的器物,釉面常留下规则而密集的磨损痕迹。四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拭器物的釉面,以使釉光消退。或者将新仿器长期放置在油烟比较重的地方,在烟熏的环境中加快釉面老化。使用这种方法做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器物釉面一般很油腻。

不同的古陶瓷器物,有时由于保存环境、釉的类型、釉的成分等方面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有的器物釉光可能比较柔和,而有的器物釉光则可能比较亮。甚至同时代同窑口的、出土于同一地层、窖藏或墓葬的不同器物,其釉光有时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在古陶瓷鉴定与收藏中常常会遇到“老瓷如新”的情况,有的古陶瓷由于自身釉的质量很好,在埋藏或传世过程中保存环境又较好,其釉色与釉光往往给人很新的感觉。因而在古陶瓷鉴定过程中,切不可以见到釉光亮的器物便认为是新仿品,或见到釉光较暗的器物便认为是老货,而是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有的古陶瓷虽然釉光比较亮,但其光泽却是自然柔和的,与新仿器物的浮光存在区别。有的新仿器物虽然釉光比较柔和,但它却是经过人为做旧的。此外,还有的新仿古陶瓷通过改变釉的配方,使釉面呈现比较柔和的光泽,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釉的其他相关特征

除器物的釉光外,器物的釉色、施釉方法、气泡、开片以及窑变等与釉相关的方面,也是进行古陶瓷鉴定时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古陶瓷由于施釉不均匀,采用柴窑或煤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控制不甚严格,因而器物的釉色往往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一般都是大小不一的,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现代新仿器物多数采用气窑或电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严格,加之使用现代施釉技术,釉层均匀,因而新仿器物的釉色一般完美无瑕,过于纯净,缺乏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则气泡大小较为一致,排列较规则。此外,新仿器物一般不易生成自然开片,如有开片,一般都是成方格或网格状的规则开片。新仿器物的窑变,由于是人为做出来的,其形状一般都较规则,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畅感。比如,带红斑窑变的钧窑瓷器,如果红斑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动感,那么它多半是新仿品。也有的新仿品人为地做出剥釉现象,但这种剥釉一般较规则,通常局限在器物口沿或腹部等处,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金属工具把釉剔掉。这与古陶瓷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以及在保存环境中遭受酸碱腐蚀而产生的自然剥釉现象完全不同,自然剥釉是完全自然的,找不到人工的痕迹。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古代陶瓷生产中,在选料、配釉、烧窑等方面全凭窑工们的经验去把握,同时由于釉对窑温和窑内气氛较敏感,因而烧成的产品,在釉色、釉质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烧成后有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釉色,即所谓“同窑不同器”现象。以陕西黄堡耀州窑为例,其青釉的色调就有几十种之多,如蟹壳青、葡萄青、蛋青、虾青、豆青等。此外,古代瓷窑通常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如宋代耀州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等;宋代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黑瓷(黑定)、酱色釉瓷(紫定)和绿釉瓷(绿定)等。

虽然器物釉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器物窑口、时代和真伪等信息,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鉴定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器物的胎、造型、纹饰、款式等其它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古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古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 既然是文化,就会被研究,为了大家可以更好的了解古陶瓷,以下就有专家为大家介绍下古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高古瓷的收藏鉴定


高古瓷收藏鉴定随着瓷器收藏投资热而成为主流收藏产品,历届拍卖公司都有高古瓷的踪影, 高古瓷是明代以上瓷器的俗称,大多是出土瓷器(少部分为传世瓷器)。相对于高古瓷者为近古瓷近段时间高古瓷成为收藏热门,但市场上高古瓷真赝混杂,高古瓷的高仿品也早已出现。

判断高古瓷真赝与判断传世近古瓷有共同原理,更有其特有专门的鉴定方法。鉴定这类瓷器需把握如下几点原则:

1、不听故事直面器物原则。(有关这方面的神秘故事不少,可不理睬它)

2、“土古”(各类出土痕迹和特征)必具原则。

3、怪异必慎原则。(有的造型、纹饰怪异,不符古陶瓷造型装饰规律;有的附着物为出土器物所罕见)

4、造型纹饰不同步必赝原则。

5、局部新旧不同步必赝原则。

6、水土咬蚀、沁色、破损无规律必赝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