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汝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古瓷器汝窑介绍

古瓷器汝窑介绍

汝窑瓷器鉴别 瓷砖介绍 古代瓷器介绍

2020-12-07

汝窑瓷器鉴别。

汝窑非常稀少,很不容易碰到。原因是什么呢?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南宋人周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说“近尤难得”。南宋离北宋时间很近,南宋人都觉得汝窑非常难得,那今天距离南宋已经有八九百年了,就更为难得了。周的这段记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汝窑不是官窑,是“供御”的。就是把好的瓷器先让宫廷挑选,剩下的这部分还可以卖出。这也就解释了宝丰发现的那个汝窑窑址出土的瓷器为什么质量不一,有的跟清宫收藏的汝窑非常一致,有的却相距甚远。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在雍正七年(1729)的时候,宫里有过一次统计,雍正皇帝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一箱汝窑瓷器。这个档案今天可以查到,清点的结果是:雍正时期宫里有31件汝窑。我们要注意一点,那时对汝窑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判断,而是凭个人去判断,有时会官汝不分,或者钧汝不分,因为它们的颜色很接近。所以当时一定会有误差,但大致不会差很多。雍正时期整个皇宫里才有31件汝窑,很少。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窑呢?汝窑的统计不是非常精确,因为有个别汝窑在私人手里,未必能统计到。目前有一个统计比较可靠,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汝窑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可能供你收藏的机会微乎其微。说起来,这都是稀世之珍了。今天要想看到汝窑,到哪儿去看呢?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其余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都有汝窑收藏和陈列,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汝窑因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贵。历史上各类文献记载中,都对它推崇备至。汝窑作为上供的御器,给皇上使用。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一段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一共多少件汝窑呢?16件。这是宋代所有的历史文献中记载汝窑最多的一次,说的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在1151年到清河郡王张俊家里巡幸,可能出门走到他这儿,就进他们家了。那张俊当然受宠若惊了,皇上都到他们家了。他就拿了一批汝窑瓷器进奉给皇帝,这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礼品,所以周密才在《武林旧事》中做了详细的笔记。这里说的汝窑瓷器大部分很容易理解,比如“香炉”,我们大致想想也知道是什么样子;“香合”,肯定是有盖的。那么,“大奁一、小奁一”是什么呢?有人猜测是一种盒式炉,有的专业书上就把它称之为“奁”。这个事很巧,这种奁现在全世界就存两个,一大一小。大点儿的那个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直径23.8公分;小的一件直径18公分,现藏在北京故宫。所以有人认为古书里的那两件就是这两件,“大奁一、小奁一”,说得很清楚。北京故宫的那个奁我亲手拿过,很轻。汝窑为什么珍贵呢?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敬畏之情,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这里有个巧合,周为什么这么写?汝州这个地方本来就产玛瑙。所以,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任何其他瓷器,在釉中使用玛瑙。但从科学的角度上讲,玛瑙究竟能不能对釉色产生好处,至今没有结论。

那么,汝窑究竟卖过没有呢?历史上公开卖过。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卖过一只,是一个很小的汝窑盘子,直径8公分。这个盘子有点儿变形,当时没烧好,有点儿拧着,北京话叫翘棱。估计烧出来以后,工匠一看不合格,顺手就给扔到废料堆里掩埋了。由于盘子小,一个巧劲儿没摔碎,很多年前出土后,就被人认出来了。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国,这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当时卖了154万美金。当时像今天特别值钱的元青花、清代粉彩、永宣青花等等,这些非常名贵的瓷器都卖不到这价钱。甚至现在卖到上亿人民币的珐琅彩,当时也就卖个二三十万美金,你想想汝窑的价钱。历史上就公开地卖过这么一个。我当时非常震惊,不能想象154万美金买一个小盘子。

因为汝窑的崇高地位,很多人就特别想收藏到汝窑。有些古瓷收藏家把官、哥、钧、定,都收藏齐了,就缺这汝窑。汝窑非常难得、稀少,我们先不谈它的价值,即使你碰到它,可能也买不起,是这个问题。碰见汝窑的机会非常罕见,所以我们只能到博物馆去看。收藏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事,碰见了是缘分,碰不见也得心安理得。

造假手段

中国历代皇帝都对汝窑有所追求,尤其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对汝窑非常赞赏,所以雍正时期仿汝窑的成就最高,达到历

史最高水平。今天的仿制手段也非常高,有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我见过很多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汝窑来给我看。由于汝窑窑址的发现,使我们对汝窑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了汝窑不仅仅有青灰色,还有其他颜色,所以大量仿品也出现了。

汝窑的特征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第二点是“鱼鳞状开片”。你注意看,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第三点就是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第四点就是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一般的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因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带纹饰的汝窑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因为它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这件汝窑不要说看照片,就是看实物,都看不清楚。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有两件,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汝窑的款识

一般喜欢瓷器的人,首先都要看瓷器的款识,就是把瓷器翻过来看看底下写的什么。电视剧里演的买假瓷器,一翻底,下面写着俩字:西汉。都成笑话了!没东汉时,西汉人怎么知道自己是西汉。

在宋代,并没有形成瓷器底下写款的制度,只有部分瓷器写款。比如汝窑的款识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甲、乙、丙。我们一听很简单,就是编号,按照顺序。但这种编号不是烧制的时候写上去的,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

第二种,底下写很明确的文字,比如写“奉华”两个字。“奉华”指什么呢?奉华堂,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写“奉华”的汝窑都是她用的。史书上记载,刘贵妃还有点儿才华,会画画,她自己有两方章,一大一小,刻着“奉华”两个字,画完以后盖在上面。奉华款的汝窑都应该是刘贵妃的私人之物。

台北故宫里有个纸槌瓶,上面也刻着“奉华”两个字,中间留着一块空地。乾隆皇帝看见以后,不甘心,觉得自个儿也得刻上点儿什么。其实要说起来,乾隆皇帝地位比妃子要高。乾隆就写了首诗刻在上面:“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这个纸槌瓶原来是一个小撇口,到了乾隆时期,口碎了,镶上了一个铜圈。“口欲其坚铜以锁”,意思是想让口变得结实一点儿,只好用铜包上。乾隆皇帝对一个破瓶子还这样珍惜,你想想后来的人,当然更希望得到汝窑了。至今这个瓶子还在台北故宫,镶着当年的铜圈。

还有一种款识,只写一个字:蔡。一听就是姓氏,马上查查当时姓蔡的大官都有谁呢?不用查,蔡京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蔡”原来应该指蔡京,字写得漂亮。但因为他是奸臣,后来就把“蔡”换成蔡襄了。中国人有很强的好恶,你是一个坏人,就把你换下去。以蔡京当时的地位,完全可以使用汝窑。

海外遗珍

历史上确实有偶然发现的汝窑。英国有一个收藏家,在四十多年前逛英国的跳蚤市场,偶然发现一个汝窑,他就给买了,花了多少钱咱也不知道。但我估计没花多少钱,跳蚤市场买东西都是几个英镑的。1971年,他把这件汝窑捐给英国的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在博物馆的藏品编号中是0001号,第一号。这是一个什么汝窑呢?盏托。宋代人喝茶非常讲究,不像我们今天拿着大茶杯咕咚咕咚一通喝。宋代人端茶盏的时候得有盏托,茶盏端着烫,被烫着时样子不雅,把茶盏搁在盏托上,端着非常雅。这种汝窑盏托全世界也只有两件,咱什么东西

都是两件,都在英国。这件汝窑盏托的边上刻了三个字“寿成殿”,是宋代著名的宫殿,台北故宫里也有刻“寿成殿”款的定窑白瓷

最早从中国流入欧洲的贵重之物中,陶瓷是主项。当时的欧洲贵族家里都有古董柜,要不然显得没文化,很土。在欧洲,怎么看你是不是贵族呢?不是房子大不大,而是看你有没有这个古董柜。这古董柜有个名字,叫“奇物柜”,就是放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虎皮斑的贝壳,那时交通不发达,内陆见不着海里的东西,觉得新鲜,没见过,就搁在奇物柜里。欧洲人把中国陶瓷搁在里头。当时欧洲人没见过这么硬的陶瓷,不知道是怎么造出来的,有很多误解。其中有一种误解,认为瓷器本来是一种液体,埋在地里时间长了,就成了固体。还有人

认为瓷器是用蚌壳、石灰和鸡蛋皮的碎末,研在一起做成的东西。这都是很无知的猜想。欧洲人认为中国的陶瓷是类似宝石的东西,所以跟其他一些很贵重的物品摆放在一起,这是欧洲中世纪贵族之间很流行的一种陈设方式。

汝窑的成因

最后讲讲汝窑的成因。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当时为什么要烧这种青瓷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奸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史书记载,宋徽宗设道观二十六等,等级非常多,你一年爬一级,也得爬二十六年;又设立了道学,每年举行大考;把古今道教事迹编成《道学》一书。政和七年,宋徽宗集道士2000人,一起释讲道学。他是真信,不是假信。那么,道教主张什么呢?“静为依归”、“清极遁世”,就是要很清静的这种感觉。道教仪式中,给天神写的祈祷词叫“青词”,又叫“绿章”。青词、绿章,道教都是追求这个颜色。今天台北故宫所藏的宋人书札中,有这种天青色的纸,是淡淡的一种蓝灰色,用来写道教的祈祷词。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欧阳修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意思是说:我们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加任何装饰。这个追求的道理不仅影响了汝窑的烧造,也同样影响了宋代其他官窑的烧造。下一讲就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哥窑。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汝窑瓷器


汝窑因为烧制青釉瓷器而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为宋代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属于汝州境内,所以这种青瓷叫汝窑。

汝窑瓷器胎体细洁如香灰色,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颜色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汝窑瓷器造型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仿汝釉圆洗,清乾隆,高5cm,口径16.7cm,足径8.7cm。

洗圆形,敞口,直壁,口沿下及近足处各有一周凸棱,圈足。通体施天青色仿宋代汝窑釉。底有9个支钉痕,中心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以烧制青瓷而著称,其釉色清纯宁静,青中闪蓝,有“雨过天青”的美誉。景德镇仿宋汝窑器始自明宣德时期,但传世品极少。清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酷爱汝窑器,曾授意督陶官唐英大量仿制,《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着景德镇雍正六年(1728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时仿汝窑器均多达40余件。

此器造型端庄古朴,胎质细腻,釉色匀净素雅,釉面细密的开片纹纵横交错,是乾隆朝仿汝器的典型之作。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

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汝窑天青釉盘,宋,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

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天青釉碗,宋,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诗曰: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是最好的,汝窑瓷器多为裹足支烧。汝窑青瓷胎体轻薄,釉色素洁高雅,青中闪蓝,故有“雨过天青”之美誉。雍正、乾隆时期以唐英为督陶官的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仿制宋代五大名窑器物,仿汝釉瓷器主要是仿宋代汝窑瓷器的釉色,造型袭古又有创新,器物外底多有以青花书写或以铁锥刻划的本朝篆体年款。

不是汝窑的临汝窑瓷器


临汝窑不是汝窑,但是临汝窑施釉的厚度及温润程度又和汝窑相似,很多人以为是一样的瓷器,其实不然。汝窑是宋代朝廷的贡品,临汝窑多用于民间。临汝窑产于河南省临汝县,是宋代青瓷系中一个窑址。主要窑址在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大谷店等地。

临汝窑瓷釉颜色以青中闪绿为主,釉泡大而多,釉面不太光亮,有开片亦有不开片的。瓷器施釉薄厚不匀,且不规整,常出现缺釉和沾有窑渣现象。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口径18.9cm,足径5.5cm,高7.8cm,质量463g。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口径22.4厘米,通高10.3厘米,底径9.7厘米,重量975克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通高4、口径11、底径3.4cm

高古瓷收藏介绍


说起瓷器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清三代,原因就在于清三代的瓷器无论是工艺还是造型方面都达到了历史顶峰,这也使得清三代的瓷器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对象,价格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抬高了。

然而俗话说“玩高古是收藏陶瓷的最高境界”。“高古瓷器”,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老窑瓷。就在人们望着清三代瓷器感叹价高的时候,老窑瓷因其价格相对低廉而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国外的一些拍卖会上频频露脸,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

高古瓷历经商周的萌芽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原始期,直至隋、唐、宋末元初的成熟巅峰期,高古瓷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起初都是以器型、釉色取胜,不论是六朝青瓷,唐之邢越,又或者宋之龙泉等。然而明清时期,整个封建体制都在走下坡路,整个社会无论是道德、审美或者社会意识的主体方面已经无法和唐宋相比较,迈入了一种世俗的衰落阶段。而从整个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看,明清瓷追逐工艺的革新,纹饰的亮丽,比如“马上封侯”等寓意纹样都非常世俗化,给人一种浮华之感。

宋瓷所追求的则是极致的简洁、素雅,内涵丰富,达到了审美的升华。正如北宋,元丰七年德应侯碑形容耀州窑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叩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都追求这种高雅的美感和艺术造诣。从唐代开始直到南宋,高古瓷始终与帝王、宫廷对它的重视息息相关,它的魅力与价值已经介入到国家层面的礼器和日常生活中。后世的瓷器做工固然细腻,神韵却不如先代。从这点上来看,宋瓷要远高于明清瓷。

再加上近期从龙泉青瓷、湖田影青为代表的老窑瓷器拍卖情况来看,可以说是价格年年走高,有眼光的藏家估计已经收购了不少精品,许多古玩行的老板也开始惜售,想等到老窑瓷价格腾飞的那天再出手,眼看一件件老窑瓷被拍出天价,老窑瓷无疑就是文物艺术品市场上的一只潜力股。

要想入手一件上好的瓷器,就得了解这些老窑瓷~下面就先给大家讲讲老窑瓷的几个最出色的种类和窑口:

1.越窑

中心产地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始终以生产青瓷为主,质量上乘。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评述茶碗的质量时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煮饮绿茶,故极推崇越瓷。

2.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陆羽在《茶经》中认为邢不如越,主要因为他饮用蒸青饼茶,若改用红花比较,或要反映真实的茶汤色泽,则结果正好相反,所以两者各有所长,关键在于与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4.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5.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6.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烧制的瓷器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场上出现,轰动整个法兰西,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称呼它,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长袍来比喻,于是"雪拉同"成为青瓷的代名词。现在龙泉窑又有新的发展。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7.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8.建窑

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宋代盛斗茶之风,视建窑所产茶碗为最佳之器。

9.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青白瓷,上有"枢府"字样,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品种。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这时青花瓷有很大发展,茶具传到日本,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爱,称之"珠光青瓷"。此时,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红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日本,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同时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宋代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为之倾倒。

还有美轮美奂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等。

汝窑瓷器鉴赏


汝窑瓷器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藏有30余件,约占全世界总收藏量的一半。

一、 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 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 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三、 仿品与鉴定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当代仿汝窑较为成功者为河南地区的窑厂,他们的仿品是迄今为止仿的最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仿出了汝窑特有的那种“鸭蛋壳青”釉色。他们的许多产品被文物贩子买去,作旧后,流散到市面上,常冒充真品,如果不仔细辨认,还真会上当。其仿品与真品的差距主要在造型和支烧工艺上,仿品造型多系现代工艺制成,与传统手工工艺有很大差别,尤其罐的内底角处,曲线变化二者决然不同,支烧痕迹,真品均为细小的芝麻酱色支钉痕,新仿者支钉痕过大。

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均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三件刻“奉华”和二件刻“蔡”字铭文的汝窑瓷器,分别藏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笔者1989年亦在遗址处采集到壶的残片一件,其釉色为标准的天青色,但在壶嘴处有浅浅的刻花,也应是未烧官窑以前的产品。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

汝窑因稀而贵,故历来传得神乎其神,如文献中记载其曾以玛瑙为釉,其实,玛瑙在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不过仅是石英一类的砂石而已。

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仅见于传世的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汝窑因稀而贵,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进步,仿者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汝窑的鉴定如能用科技检测方法,对其胎釉进行无损检测,通过结构分析,先断其年代后,再通过上述文中的传统鉴定方法,确定其是否为精品,鉴定结论会更加完美。

汝窑瓷器鉴定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 “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本文从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从以上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汝窑瓷器被誉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是举世公认的。在宋代汝窑瓷器就十分珍贵,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到“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瓷器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从地处河南宝丰县的清凉寺窑址上看,很多真正为宫廷烧造的瓷器都是被砸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烧好,恐流入民间而故意打碎。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张俊向高宗皇帝“贡奉汝窑瓷器”16件。在宋代汝窑瓷器可以送给皇帝,想必也是徽宗皇帝的最爱。从以上古人对汝窑瓷器的记述中可知,汝窑在宋代曾为宫廷烧造瓷器,烧造水准达到了名窑之首。

从传世的汝窑瓷器看,造型隽永,雕刻凝烁,令人叹为观止;胎体选料考究,工艺严格,在胎体上达到了匀净、致密、坚固为一体,“香灰胎”色尽显细腻,细开片;芝麻痕支烧;从造型上看,“少数是仿古陈设,如尊、瓶之外;多数是盘、洗、碗、盏托、碟、奁等器物等日用生活品,汝窑瓷器工艺可谓是尽善尽美,几无缺陷,如果不是汝窑瓷器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今天我们得以亲见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会有如此精美绝伦之器。

汝窑的窑址在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发现,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汝瓷标本,虽然大多为残器和残片,其总量也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还是根据传世品和科学发掘品的对比,相互印证了文献中所述的诸多内容。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先生曾经根据北宋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时间以及”汝州新窑器“的话,推断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是在哲宗元佑至徽宗崇宁五年左右,一共有近二十年的时间(陈万里:《汝窑的我见》)。北宋灭亡后基本是停烧了,这一点在窑址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汝窑的烧造时间大约从哲宗到徽钦二帝之间,北宋灭亡后汝窑遂即消失。这些为解开汝窑之谜提供了事实证据,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汝瓷不为人知的一面,如窑址上的碎片昭显汝瓷的内在之美;在胎体上,选料考究、滔洗精炼、致密、坚硬、均匀、轻盈,细腻如”香灰“一样的胎色,这些使得汝瓷在胎体上无可挑剔,成为世间最美的艺术品之一,具有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尽善尽美“、”内外皆美“全面反映出了汝窑瓷器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内涵,在艺术品特质上堪称典范。这也是历代人们对于汝瓷如痴如醉的最重要原因吧。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传世汝瓷之上题刻以表此心境。他在一件汝窑天青釉碗的底部写到: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乾隆皇帝能够近距离的把玩汝窑瓷器,一时间引得历史上多少豪杰羡慕不已,扼腕叹息,无缘得见。这就是汝窑瓷器,有关汝窑的传奇还在延续。

汝瓷的俊美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历代人们收藏和追捧的对象,在宋代和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发展曾经达到鼎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人们对于的宋元名瓷的情节再一次被推向高潮,但因汝窑的传世品极少,目前散落于世界各地,如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David基金会等地方都有汝官窑瓷的收藏,但数量极少。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中提到汝窑瓷器总数不超过二十五件。汪庆正等主编的《汝窑的发现》中称,全世界有70件左右的汝窑瓷器。无论何种说法,汝窑瓷器的传世品的确十分罕见,件件都是传承有序,件件都都是惊世之作。汝窑瓷器的稀少造成了市场”物以稀为贵“的局面,过于庞大的需求量使得历代作伪者甚多,各种层次的伪品大量涌现,这其中不乏精品。如,宋元时期、特别是与汝窑同时期的一些仿汝窑产品都很成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宫廷仿汝窑的产品也是极为成功,特别是雍正时期精品力作频现。当代也有一些精品,但更多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低仿品。这些仿品给收藏者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本文向读者简单介绍十种鉴定手段,使读者进一步确认其所遇到的汝瓷究竟是否是真的汝窑瓷器,若不是作假假又出自哪儿.咨询报名【132--724--91170】?

一、赏天青。汝瓷天青釉最为常见。这点通过2001年刊发于《华夏考古》第三期的文章中得到证实,”窑炉共7座,……(窑炉5的考古报告表述)是保存最好的一座。……火膛内出土遗物丰富,天青釉汝瓷占99%以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宝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新发现》)。由此可见,汝窑瓷器天青釉色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故研究天青釉色的瓷器具有很高的价值。研究天青釉色几乎相当于在研究汝窑瓷器的整个釉色。同时天青釉瓷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汝窑瓷器几乎模仿了各种状态之下的天青釉色,其中以”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为上,历史再无超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汝窑天青釉瓷器因其拥有无以伦比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自然而然也拥有了极高的经济价值。

二、判釉质。 蟹爪纹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了。蟹爪纹顾名思义,犹如蟹爪爬过一般,为汝窑瓷器釉面开片的一种,在汝窑瓷器上十分常见。蟹爪纹十分纤细,深入釉面比较浅犹如蜻蜓点水,但又客观存在。汝窑瓷器可以控制这种蟹爪纹的开片形状。很多汝窑瓷器上都有这种类型的纹饰,只是有的表现不明显而已。实物观测中国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汝窑瓷器,蟹爪纹的开片亦是十分明显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有的是蟹爪纹饰以细碎开片出现,有的则较为稀疏,但总的来看以细碎开片出现为主。从宏观上看汝窑蟹爪纹是有能力控制开片形式的呈现。从微观上看汝窑瓷器的蟹爪纹并不避讳细微的变化,具体的开片大小和造型并不受控,可以自由地在整个蟹爪纹的范畴之内随意开裂。

三、鉴胎色。 汝窑瓷器的重要特点就是香灰胎,顾名思义就是胎色如香燃尽所残留下来灰烬一样。从色彩上看,汝窑瓷器的香灰胎在色彩上通体一色,成功地控制了瓷器胎体色彩常见到的串色和偏色现象,稳定性很强。汝窑瓷器在胎体上的色彩并非是一件器物趋于统一。通过对出土窑址中大量残片实物观测,发现胎色之间差距很小,这显示出了汝窑瓷器极高技术水平,以至于香灰胎体成为了汝窑瓷器的象征。汝窑瓷器之所以能够将色彩固定化到一种,首先,选料上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其选料考究具有一致性;其次,淘洗是精益求精;再者,烧造的温度基本一致胎体受热均匀,只有这样才能烧制出一件件在色彩上近乎一致的香灰胎体。

四、看胎质。 细腻与灰色的结合是汝窑瓷器的本质和终极特征。汝窑瓷器所倡导的香灰色成为引导中国古代瓷器鼎盛期宋代瓷业发展的风尚,各大窑口竞相追逐,你追我赶只为胎体能够达到像汝窑一样细腻和香灰般的梦幻色彩。汝瓷”香灰胎“诠释着汝窑的美,这种美超越了瓷器普通日常生活用具的内容。汝窑瓷器成了一种艺术珍品,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许多艺术品的特质,它将”内外皆美“的文化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以至于汝窑瓷器对于人们内心的塑造超越了其本身器具的功能。与其说汝窑瓷器令人们如痴如醉,不如说汝窑瓷器所折射出的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内涵令不同时代的人们为之痴狂。

五、识口部。 敛口的汝瓷常见,但在传世品中不是很常见,窑址的发掘中有见,总量不大,这可能与汝窑瓷器的总量有关,不过敛口的确是汝窑瓷器口部造型的一种。敛口,就是口部有一个内敛的过程,但汝瓷、类汝釉、类汝似钧釉瓷器的敛口显然是一个视觉上的概念,并非几何意义上敛口。在衍生造型上,汝瓷敛口衍生性不大,通常多以微敛口为主。在器形上,汝瓷敛口多以碗、钵等器皿为多见。在功能上,敛口的汝瓷以实用的功能为主,兼具有陈设观赏的功能。另外,汝瓷常见的口部造型还有敞口、直口、花口、喇叭口、盘口、撇口等。

六、观唇部。 尖圆唇的汝瓷最为常见,在造型上既体现了尖唇的挺拔,同时融合了圆唇的典雅之美,是尖唇与圆唇造型融合的结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特征,完全形成了一种新的器物造型。汝瓷不同器物上的尖圆唇的看起来都比较相似。从衍生造型上看,汝瓷尖圆唇的衍生性并不发达。尖圆唇的汝瓷在造型上有一个从尖唇到圆唇的自然过渡,但这一过渡过程亦是较为稳定,变化很小。从功能上看,尖圆唇的汝瓷造型功能特征明确,以陈设装饰化的功能为主兼有实用的功能。在观测传世时,尖圆唇的这些功能表达并不明晰,尖唇和圆唇的过渡相当迅速,只有仔细观测才能体会出原来汝窑瓷器使用的是尖圆唇的造型。尖圆唇将汝窑瓷器在造型上的内敛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七、察沿部。 花口沿的造型在汝窑瓷器中有见,但数量不多。花口沿是汝窑较为典型的沿部造型之一。从概念上看,花口沿的汝瓷比较明确,花形、花瓣、花蕊、花朵等等应该都属于花口沿造型的范畴,但汝窑瓷器以花瓣为显着特征,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莲花式温碗整个沿部是十曲的莲花式样,蜿蜒起伏,美轮美奂。从功能上看,花口沿的汝瓷在主要是为了装饰,同时也拥有实用功能但实用功能并不突出。

八、知腹部。 鼓腹是汝窑瓷器中最常见的造型之一,这点传世品和窑址上都有见。鼓腹是汝瓷当中最重要的腹部造型之一。从总量上看,大鼓腹的汝瓷造型异常丰富。汝瓷使用大鼓腹的造型十分谨慎,主要使用在瓶等器皿之上,而碗、洗等很少使用,可见汝窑瓷器对于造型的选择非常谨慎。汝瓷弧鼓腹也比较常见,弧鼓腹造型非常美,融合弧腹与鼓腹造型于一起。弧鼓腹这一造型以碗、洗等器皿为主。从功能上看,汝瓷鼓腹的功能比较复杂,一是实用,二是陈设观赏,鼓腹的造型是这两种功能完美的结合,只是在孰轻孰重上是以陈设装饰的功能为主。

九、辨底部。 汝窑瓷器底部以平底为主,这一点从数量和比例上看均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平底为汝窑瓷器中最主要的底部造型之一。汝窑瓷器平底所涉及的器物造型众多,如碗、盘、洗、樽、盆、瓶等都是以平底为主。从功能上看,汝窑瓷器诸多器皿基本上以实用为主,特别是以餐具和盛器为主,这也就注定了汝窑瓷器主要是以平底为显着特征。另外,芝麻钉痕是汝窑瓷器的表征。芝麻钉顾名思义是一种支钉痕迹且这种痕迹很小,犹如芝麻大小,显然这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因为并没有一个具体尺寸意义上的标准,完全是以视觉为判断标准。

十、观足部。 汝窑瓷器足部特征主要是圈足显着。从精致程度上看,外撇浅圈足的汝瓷在精致程度上尤为突出,精美绝伦,几无缺陷。汝窑瓷器的圈足外撇表现突出,但从外表看似乎并不容易看到。汝窑瓷器显然是通过各种映衬之美来表现足部造型之美。当然汝窑瓷器在圈足上的造型不仅仅是以上几种,而是有很多种的造型,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汝瓷在足部特征是以圈足为主,高圈足挺拔、规整、厚薄均匀,矮圈足造型隽永,外撇映衬,喇叭足造型张弛有度美到了极点,在工艺上无可挑剔精美绝伦。

瓷器知识:汝窑


汝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中的珍品。中国宋代五大著名瓷窑之一,始于北宋晚期,因为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一

汝窑

汝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中的珍品。中国宋代五大著名瓷窑之一,始于北宋晚期,因为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一带)故名为汝窑。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与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兴盛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品亦不多见,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7件,弥足珍贵。

汝官窑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玛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磬,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汝窑(图片来自网络)

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蝉翼纹”。

仿品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蝉翼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窑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晋代高古瓷底部特征介绍


近几年的各大古玩拍卖会上,瓷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屡创拍品的历史记录。在这些屡创瓷器拍卖历史记录中,我们不单单可以看到距离当下较近的明清瓷器,同样还有距离更为遥远的晋代高古瓷藏品,以及唐宋时期的瓷器。相比较人们比较熟悉的唐宋明清瓷器,三国两晋时期的高古瓷瓷器可谓是更久远更具有特征的瓷器。

在关于高古瓷的定义上,目前收藏界里其实还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的,其中有些人认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各种精品瓷器都算是高古瓷,而有些人士则认为东汉两晋时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那时还是半陶半瓷时期,到了隋朝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故此,高古瓷应该指的是隋唐到宋元时期所烧制的瓷器。

不过,在民间收藏界里,人们所认定的高古瓷普遍认为是明清以前的瓷器,例如目前市面上的两汉时期的灰陶,青釉,晋代的青釉瓷以及隋唐宋元时期的各大名窑瓷器都算时高古瓷的判定范围。只是因为时代上的不同,以及当时烧制瓷器技术上的差异,人们往往又将这些高古瓷还要分成两晋高古瓷,隋唐高古瓷以及宋元高古瓷。

那么,在众多的高古瓷精品中,又该如何判定它是属于晋代高古瓷还是其他时代的高古瓷呢?对此,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晋代高古瓷的特征,尤其是其底部特征,因为底部的特征是区分瓷器时代的重要标准。

总起来说,晋代时期所烧制的瓷器比起三国时代其胎体要更加的厚实,在瓷胎选用是能够多为褐色胎和灰白胎,整个瓷器给人的感觉是沉实厚重,这一点通过市面上出土的越窑瓷器可以轻松看出来。

在两晋后期,瓷器的制作上开始新的特征,那就是在底部,器身以及瓷器造型的特殊位置开始使用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来装饰瓷器,例如瓷器的口沿器盖,底座脚部以及动物瓷器的眼睛,耳朵,鸡冠等部位。同时,褐色装点的特色还打破了单一青釉瓷器的呆板,不仅仅可以用褐彩装点,同时还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用来记载瓷器的烧制年份以及某些意义。

无论如何,作为一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慢慢老化并呈现出温润柔和光泽以及沉稳气息和年代感的高古瓷产品,它正以新的姿态给人带来美感的艺术气息。

古陶瓷大师介绍古瓷辨伪6要诀


黄云鹏介绍,中国历史上从商代便出现了原始瓷,汉代在浙江上虞地区出现了青瓷,至唐代,瓷器成为了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品。唐宋开始有人收藏瓷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收藏之风日盛,仿古瓷应运而生。于是,陶瓷的鉴定便成为了一门深奥的学问。

黄云鹏详细介绍了古瓷辨伪的六大要诀:

1、造型:各时代的一些独特器形,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才易于识破赝品。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为重要。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可能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式装烧方法的运用,产品面貌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些因工艺、装烧所导致的细微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5、款式:款式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吉言款,题画款等。但落款常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款式特征也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6、看瓷器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会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瓷器汝窑介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瓷器汝窑介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汝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