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鉴别瓷器贴花 > 导航 >

瓷器修复之镶金属口、配腿、贴花

瓷器修复之镶金属口、配腿、贴花

鉴别瓷器贴花 修复瓷砖 瓷砖修复

2020-12-08

鉴别瓷器贴花。

根据古瓷器损坏的位置不同、材质的区别,一般修复的工序和方法也不一样,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下三种瓷器修复方法。

瓷器修复:镶金属口

瓷器装饰和修复方法之一。芒口瓷器以金、银、铜、锡等金属薄片镶口边以遮芒,或因口磕伤后为掩盖伤痕而加镶口。宋代定窑器为遮盖覆烧的芒口镶口较多,称为“扣器“;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则多为掩盖伤况。元末明初伊斯兰教地区为瓷器镶口、把,则是迎合了穆斯林的审美习惯,增加装饰效果,也属于一种装饰方法。

陶瓷修复:配腿

瓷器修复方法之一。将香炉、雕塑人物、动物等残伤的腿或足磨去部分或全部截去,再进行补配。有的改变了足的样式。配腿的器物在整体风格上是可以分辨的。

陶瓷修复:贴花

瓷器修复方法之一。器身的雕贴花饰伤残后。用相似的旧花饰片或新制花饰片进行粘贴修补一般不易发现。在这里所提到的贴话,不等同于作釉,青花瓷的釉色花纹一般以釉下彩为多,所修复的工序会更多,会用到瓷器上色和做釉。

小编推荐

金属茶具


我国除有上述茶具以外,历史上还有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至于金属作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评价并不高,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凤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十分豪华。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宫,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银龟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轮,用于碾碎茶。

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碾后茶末过罗(筛)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炙茶饼用。

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饮用的是饼团茶,先将茶饼烘燥,谓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过罗(筛)成为待烹茶末。烹饮时,先将水烧开,放入盐椒等调料,再用“则”量取茶末投入水锅,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内饮用。过程较繁复,使用茶具亦多。

中国茶具历史文化之金属茶具


我国除有上述茶具以外,历史上还有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至于金属作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评价并不高, 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凤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十分豪华。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宫,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银龟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轮,用于碾碎茶。

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 碾后茶末过罗(筛)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炙茶饼用。

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饮用的是饼团茶,先将茶饼烘燥,谓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过罗(筛)成为待 烹茶末。烹饮时,先将水烧开,放入盐椒等调料,再用“则”量取茶末投入水锅,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内饮用。过程较繁复,使用茶具亦多。

瓷器窑口


说起窑,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并无专门的瓷窑,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按形制来分,窑炉有馒头窑(圆窑)、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蛋形窑等多种.其中的馒头窑与龙窑是最为常见的,且沿用时间较长,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而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则多依山建造龙窑;下面就谈一下这几种形制的窑炉。

馒头窑又称“圆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而得名。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但由于它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

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多在30-80米之间,形似长龙,故称之龙窑。龙窑结构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的特点是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降温都很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阶级窑出现于明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来。它是以砖等材料依倾斜的山坡建筑,倾斜度在21度左右,由窑门、火膛、若干个室和烟囱等组成,各室依次相连,自下至底形成层层阶级,故称之“阶级窑”。它集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与馒头窑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的优点于一身,同时具有节省燃料的长处,适合于烧制德化窑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对龙窑做了较大的改造,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适合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蛋形窑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由元明时期的葫芦窑发展演变而成,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合理,所需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烧造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多类品种瓷器可一次烧成;蛋形窑以柴做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它对于清景德镇瓷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火焰走向,窑炉又分为直焰窑、倒焰窑、半倒焰窑、平焰窑等。

烧制瓷器的窑口,各省各地可谓数不胜数,历代名窑也是星罗棋布。北宋时期,出现了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为“官窑”。其实早在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生产,已经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但尚未形成具体的概念。史上著名的官窑如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的北宋官窑,南宋的修内司窑,明代的宣德窑、万历窑、成化窑,清代的康熙窑、雍正窑、乾隆窑等等。历代的官窑瓷器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官廷御用瓷,包括赐赍给功臣国戚的赏瓷;二是对外交往的礼品瓷;三是用于海外贸易的商品瓷。由于官窑工匠的工艺水平较高,还有专门的监督官员来监督生产,并且会将产生的次品严格销毁,所以官窑瓷器一般比较精致,且存世量较少。

相对宫廷兴办的官窑而言,民间的瓷窑即称民窑,历代绝大多数的瓷窑皆数此类,民间的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形成于民间制瓷业空前繁荣的宋代,元代继续发展。重要的如宋代八大窑系。各窑系产品多以一个品种为主,如定窑的白瓷、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窑系的刻花青瓷、龙泉窑系的青瓷等,但有时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产品。相对于官窑产品必须代表皇家意愿,反映统治阶级心理需求的限制,民窑产品的造型、纹饰题材更加自由、丰富。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这时出现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是我国陶瓷史上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瓷窑在元代以前南北方分布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八大窑系,就是南北方各有四大窑系,而宋以后制瓷业的发展则出现了倾斜,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制瓷业随之衰落,瓷业的重心南移,许多窑工南迁。元代以后,江西景德镇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的雄厚制瓷技术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名扬天下的“瓷都”。

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瓷产区分布广泛,由于各窑分布的区域不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各有差异,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约着各窑的生产手段、工艺技术、装饰技法,使各窑产品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准确鉴别古瓷产地及其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

金属加工史话之陶瓷刀的应用与发展历程


陶瓷刀

陶瓷刀具有许多独特优点,如高耐热性、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能、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等,可以加工传统刀具很难加工甚至不能加工的超硬材料。有专家预测,陶瓷刀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刀具材料之一。

20世纪初,国外就开始尝试将陶瓷材料试作切削刀具使用,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陶瓷刀具材料才开始得到较大发展。前苏联是使用陶瓷刀具最早的国家之一,1947年就有数种陶瓷刀应用于工业中。

我国1953年研制出第一代Al2O3陶瓷刀,由于强度和韧性低,未能推广使用。20世纪60年代后研制成功数种陶瓷刀片,经工厂使用取得较好效果,至70年代末才开始系统研究开发和规模生产。

表演

1956年4月,全国机械先进生产者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期间,前苏联代表团进行了表演,其中高速切削能手沃兰佐夫就使用苏联制造的陶瓷刀进行了高速切削表演,这让我国与会的金属切削能手们大开眼界。本刊记者现场观看了沃兰佐夫的陶瓷刀高速切削表演,除了以画刊做了图文报道(见图1)外,还撰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技术报道。

出席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的代表们,围绕着一台1A62车床,苏联代表团团员沃兰佐夫作了卓越的高速强力切削表演。沃兰佐夫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代表,是苏联最优秀的先进车工之一。

沃兰佐夫用自己的快速卡头迅速地装卡好带黑皮的锻件毛坯,熟练地调整机床。开车了,转速最高达到1200r/min。工件飞快地旋转起来,车刀迅速地移动。随着车刀的移动,毛坯上出现了一圈圈闪着金属光辉的表面。切屑一大片一大片地流下来,变成深蓝色和金黄色。立刻,车刀就走到头了,他熟练、迅速地退回车刀,用油石研了一下刀刃,又继续车几刀,工件就加工好了。(本刊记者:《快速装卡高速切削--记沃兰佐夫的卓越表演》,《机械工人》1956年第5期)

(《机械工人》1956年第5期封二画刊)

专题

1958年,一机部新技术宣传推广所等单位在哈尔滨曾组织全国20多个厂学习和使用陶瓷刀。《机械工人》冷加工1959年第3期对陶瓷刀作了专题介绍和推广,专辑开篇语中写道:“早在1932年,苏联首次应用陶瓷刀切削瓷质半成品、塑料和有色金属制品。最近几年来,苏联大力研究并创造了多种新型的陶瓷材料,为扩大陶瓷刀的应用范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用作切削刀具的陶瓷同一般陶瓷不同,但它们同属非金属材料,用它来切削金属是刀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具有深远的意义。1953年,我国积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在应用陶瓷刀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南京电磁厂和上海大中电瓷厂已正式生产,并能适量供应。”

为了便于读者们学习和掌握这项新技术,编辑部根据有关资料编写了一篇长达12页的文章,分为“陶瓷刀的性能”、“陶瓷刀几何角度的选择”、“切削用量的选择”、“陶瓷刀的结构”、“陶瓷刀的刃磨和研磨”、“陶瓷刀使用注意事项”等版块。

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陶瓷刀具材料的研制取得了不少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艾兴是我国著名的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专家,他首创融合切削学与陶瓷学于一体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他领导的刀具材料研究组是我国较早进行陶瓷刀具研制的研究团队。80年代初,艾兴率领小组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成功了组合陶瓷SC-4和金属陶瓷LT-55两种陶瓷刀具新材料。(艾兴等:《组合陶瓷刀具材料》,《机械工人》冷加工1984年第3期,见图2)

(《机械工人》冷加工1984年第3期)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复合氮化硅(Si3N4)陶瓷刀具,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是一种新型优良复合陶瓷刀具。(罗振璧等:《复合氮化硅陶瓷刀具》,《机械工人》冷加工1983年第9期)

中南矿业学院研制成功AG2刀片是通用性较大的陶瓷刀片,由冷水江市陶瓷工具厂生产,研究人员撰文介绍AG2复合陶瓷刀片与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淬火钢、高强度钢的比较。(黄汉泉等:《陶瓷刀具的应用及效果》,《机械工人》冷加工1985年第9期)

近二三十年来,陶瓷刀的发展很快,本刊一直关注并及时报道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如成都工具研究所:《陶瓷刀具的发展》,1984年第7期;株洲硬质合金厂田润科:《陶瓷刀具材料发展与应用》,1993年第10、11期;清华大学齐龙浩:《陶瓷刀具的进展与应用》,1995年第7、8期;山东大学刘战强:《陶瓷刀具材料的新进展与应用》,2006年第10期)

应用

除关注研究进展外,本刊特别注重报道推广各地厂矿应用陶瓷刀具的生产实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工人》冷加工1994年专门设置了“陶瓷工具应用专栏”(由长沙工程陶瓷公司协办),1994年全年连载刊登了多篇陶瓷工具应用的文章,包括首钢特殊钢公司的《可转位陶瓷圆弧刃端铣刀》(第2期),邢台冶金机械轧辊股份有限公司的《晶须增韧陶瓷刀车削轧辊》(第3期),太原重型机器厂的《陶瓷刀具在淬火表面高速精铣上的应用》(第4、5期),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的《陶瓷刀具在加工中心及组合机床上的应用》(第8期)等。

目标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艾兴院士撰文回顾了国外陶瓷刀具材料的发展概况、我国陶瓷刀具发展历程,并呼吁建立陶瓷刀具研究新体系,加速开发新型陶瓷刀具,他指出:

切削加工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最重要的基础技术,而现代陶瓷刀具则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强有力的武器。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推广应用现代陶瓷刀具,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陶瓷刀具面临很大的挑战,主要是成本高,使用条件也苛刻,性能分散性较大,可靠性差,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很不够,所以在量大面广的工件材料加工中,除高速切削范围外,显示不出陶瓷刀具的优越性。

我国要加速推广使用陶瓷刀具,目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增加品种,迎接面临的挑战。(艾兴:《陶瓷工具的发展及应用》,《机械工人》冷加工2000年第9期)

陶瓷文化:宋代南方窑口之吉州窑


宋代南方窑口,最后一个就是吉州窑。吉州窑过去的书上记载都非常少,也不太关心。后来发现它也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它有相当一部分瓷器都是仿磁州窑系的。它跟磁州窑系非常接近,包括生活情趣都跟磁州窑非常接近。有人认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窑,是因为宋室南迁带走了大量的北方的工匠,到那儿就找块地儿拉开膀子就开始干,所以风格,包括它做的东西都差不多。

但是吉州窑毕竟是南方的一个陶瓷文化,它跟北方的文化有一些微妙的差距。它的差距主要在它所表现的内容,它都比较精巧,画得比较纤秀。如像花瓶,画得非常细致,北方人很少这么细致地画东西,画的都是粗枝大叶,意思够了就行了。在它的工艺特点中,它为了提高效率,它也产大量的茶碗。

吉州窑在南方的窑系中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窑系。由于它过去没有人重视,所以它的价格一直不高。其实它代表了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很重要的一支。

与宋同时还有辽、西夏、金,甚至后来的元等少数民族的政权。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种差异性,它反映在瓷器上也有所不同。

陶瓷文化:南北瓷器窑口


山西省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

霍窑: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

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县,故名。始烧于唐,终于元代,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

阳城窑:在山西阳城县,故名。文献少有记载,窑址于1980年在阳城东关外的窑畔间发现。以烧制白瓷为主,多为盘、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盘,显系仿定窑作品;定窑生产的大盖缸等,在该窑址中也有发现。胎色较灰,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妆土。

盂县窑:地在山西盂县而名。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蒲州窑:在山西省永济,因旧属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着名瓷窑。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白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故名。

陕西省:

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鼎盛,终于元代。

旬邑窑:在今陕西旬邑县,故名。烧瓷于金、元,以青瓷为主

山东省:

淄博窑:在今山东淄博市,故名。根据考古发现,窑址一处在寨里,烧造瓷瓷,年代为北齐,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

河北省:

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

曲阳窑:因在河北省曲阳县境涧磁村,故名。这是我国宋代着名的定窑白瓷产地。

贾壁村窑:窑址在河北省磁县贾壁村,故名。是一处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窑场。

辽宁省:

江官屯窑: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烧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辽阳窑:在今辽宁辽阳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内蒙古:

辽上京窑:在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故名。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不大,但烧制瓷器较精。

林东窑: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林东窑”。为辽代民窑,窑场规模大,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质粗黄厚重,硬度高而坚致。茶叶末绿釉器以鸡腿瓶为最多;黑釉器则多瓷、罐,其中以双耳小罐为多。

赤峰窑:也称“缸瓦窑”。在今内蒙昭乌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甘肃省:

安口窑:在甘肃省的平凉,华亭的安口,因名。旧有“陇上窑”之称。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以烧制黑瓷&xqypic铁锈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为主。

兰州窑: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特产,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

湖南省:

长沙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唐属岳州,故名,烧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白,胎较薄、较轻,胎体不太致密。

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窑的一部分。乌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安徽省:

寿州窑: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着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隋代产品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萧窑: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后主要烧白瓷。

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1平底内凹。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淮南窑: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称名。是一处隋代的青瓷窑场。

泗州窑: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泗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着名。最早见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渭泗州窑在泗县附近,所烧瓷器也属定窑系。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江苏省:

均山窑: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之均山,故名。是东吴后期至唐代的青瓷窑场。常见青瓷品种有钵、碗、盏、洗、壶、罐等。青釉常作豆绿色,微微泛黄,器黑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纹。

四川省:

邛崃窑:窑址在今四川省邛崃县,故名。创烧于南朝,是隋唐时期四川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

彭县窑:在今四川彭县,故名。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致密,胎色白中闪黄。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带黄,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

青羊宫窑:在今四川成都市青羊宫,故名。始烧于南朝,结束于唐末、五代,以烧制青瓷为主。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有灰白、紫、淡红色三种,紫色和淡红色胎体较粗糙、疏松,瓷化程度较低。

广元窑:在今四川广元县,故名。始烧于唐代,停烧于南宋末年。烧瓷品种较多,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酱釉、绿釉、黄釉瓷等。

大邑窑:在今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

云南省:

玉溪窑:在今云南省玉溪市,故名。创烧于宋元,而止于明,烧制青瓷和青花瓷器,

广东省:

西村窑:在今广州西村,故名。烧瓷于宋代,品种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种,以青白瓷为主,所产瓷器大多外销。

广窑:地在广东肇庆阳江。宋南渡后所建,胎质粗而色褐。器多天蓝色,不甚匀称,釉厚处或作靛蓝色,釉薄处或作灰蓝色,无釉处呈黄酱色。

惠阳窑:在惠州境内(今广东惠阳),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窑头山,创烧于宋代,以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青白、偏黄、淡黄与浅灰各色,装饰有印花、刻花两种,纹饰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多种多样;一在白马山,创烧于明中期,专烧青瓷,碗外刻菊瓣纹,里印福寿字,这类青瓷浙江龙泉窑大量生产,白马山窑应属龙泉窑系。

广西省:

永福窑:在今广西永福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以烧青瓷为主.

藤县窑:在今广西藤县,故名。烧瓷于晚唐五代至宋,晚唐五代烧青瓷及酱褐釉瓷,宋代烧青白瓷。

容县窑:在容州境内(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故名,建于宋代,发现两处窑址,一在县西,烧青白瓷,遗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盏、盘、壶、钵等器;一在县东,主要烧绿釉,绿的色调与低温铅釉者不同,遗物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纹饰布局一如北方耀州窑系风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绿艳美。

兴安窑: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严关附近,故名。始烧于宋代,地面遗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标本;装饰多为印花,印纹陶范也有发现,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纹及福海寿山字铭

江西省:

景德镇: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据文献记载始烧于唐玄德年间,但目前考古发现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烧青瓷和白瓷。宋代烧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继续烧制,并创烧青花、釉里红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生产中心,明清两代烧制青花、彩瓷及单色釉瓷,成就卓着,名闻暇耳。

洪州窑:在今江西丰城县,唐代属洪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中国瓷器窑口大全(北方篇)


山西省: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2)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3)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4)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5)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黄,胎体较厚。(2)黑釉乌黑发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器物内外均施釉。(3)器形有小口瓶、鸡腿壶、罐、盆之类,以弦纹瓶及剔划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因剔得较深,可见参差的刀痕。纹饰有卷草、水波、古钱绣球纹及鱼纹等。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黄,较粗糙,胎体厚重。(2)产品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3)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纹样多数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成席纹。此外,以弦纹装饰瓶多见。

盂县窑:地在山西盂县而名。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长治窑: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陕西省:

旬邑窑:在今陕西旬邑县,故名。烧瓷于金、元,以青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1)胎色灰白,釉色青黄。因距耀州瓷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2)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3)金代产品盘、碗的内心多刮釉一圈,与耀州窑金代瓷器特征相似。

山东省:

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粗白瓷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6光素,无纹饰。(2)细白瓷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3不施化妆土。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7光素,无纹饰。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有两种,一种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质地粗松,呈红褐色。(2)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普遍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多不挂釉。(4)以生产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玩具。枕以长方形和如意头枕面方座两种形式为多,枕底有的“张家造”、“赵家造”等款字。(5)装饰题材丰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马戏、熊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最具特色。(6)白釉划花盘、碗采用叠烧法,器内均有5个条形支烧痕迹。珍珠地划花色调为橙红色,色彩鲜艳。(7)器物上常见题写唐、宋诗词及通俗的诗句民谚作为纹饰。(8)元代产品特点是厚重,硕大,浑圆,大盆,大罐,枕多见。纹饰主要有云龙、云凤、云雁和鱼藻纹等等。

贾壁村窑:窑址在河北省磁县贾壁村,故名。是一处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窑场。所烧青瓷瓷质可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品种以碗、高足盘、钵为多。特征为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器内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于迭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装饰除钵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以外,其它均以光素无纹饰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轮制法。

辽宁省:

辽阳窑:在今辽宁辽阳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内蒙古:

林东窑: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林东窑”。为辽代民窑,窑场规模大,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质粗黄厚重,硬度高而坚致。茶叶末绿釉器以鸡腿瓶为最多;黑釉器则多瓷、罐,其中以双耳小罐为多。

安口窑:在甘肃省的平凉,华亭的安口,因名。旧有“陇上窑”之称。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以烧制黑瓷&xqypic铁锈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为主。兰州窑: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特产,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兰州志》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水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中国瓷器窑口大全(福建篇)


福建省: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碗外壁多刻莲瓣纹。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该窑所烧制的彩绘盆。

南安窑:在福建南安县,因名。为宋代窑场,有窑址近五十处。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盘、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划纹饰。胎质细洁,致密。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涨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筐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建国初在浦口、魁岐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钧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为白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饰以刻花篦划纹,碗外刻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

莆田窑: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成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

绿茶配白瓷 要的就是轻盈淡雅


□东方今报记者张勐

茶与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株灿烂的花朵。中国人爱喝茶,爱瓷器,而精美的陶瓷茶具更能让品茶者享受到整个品茶活动的意境之美。中国茶与瓷器一样品类众多,品不同的茶时配上合适的陶瓷茶具,更能赏心悦目。

绿茶配白瓷轻盈淡雅

“人生如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香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绿茶堪称最古老的茶类,干茶叶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都以绿色为主,代表品种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蓝天茗茶的茶叶专家将绿茶比作佳人:“绿茶清新脱俗,幽香宜人,淡雅素净的白瓷茶具与之最为匹配,茶友可在品茶过程中欣赏叶尖在茶汤中的轻盈身姿。”

红茶配青瓷相得益彰

多道工序给红茶带来了甘甜醇美的品质,而龙泉青瓷通体青幽,能使茶色看起来更红、更浓,两者相得益彰。“茶是有灵性的,在水中时,茶叶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释放出的是它生长所在的那片山、那片土、那脉水和那里的人文气息,品饮入喉自然生出无尽回味,余韵无穷。”茶友唐诗逸曾多次只身访遍龙泉,全为寻找红茶的“知心伴侣”。

乌龙配广彩“织金”更醇厚

乌龙茶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代表品种有铁观音、大红袍、单枞等。正因为乌龙茶“不红不绿也不黑”,茶色并不艳丽夺目,因此搭配的茶具应该增加一抹亮色,织金广彩恰好是本土单枞的“绝配”。

普洱配青花沉静内敛

有人说,男人跟普洱都是一个“德行”,喜欢并期许用一生的坚忍、努力换来成功和成功后的平和;用一生的沉默洗去曾经的浮躁和张狂,使生命趋于平静、内敛、成熟,静静地散发出淡淡的、苦涩的、醇厚的香。而青花的唯美恰恰能给普洱的沉静增添几分活力。“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清代龚轼先生此言着实不虚。

中国瓷器窑口大全(浙江篇)


浙江省:

余杭窑: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继德清窑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早期黑瓷产地。窑址共发现两处,所烧器皿与德清窑近似;黑釉鸡头壶地面遗留较多,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当时产量较大。

德清窑:因地在浙江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影响很大。朝初100多年间。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黑瓷胎中铁、钛含量较高,普遍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浅不一的灰色或紫红色。(2)黑瓷釉层较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青瓷普遍在胎外上化妆土,釉色一般呈豆青、青绿或青黄色、釉色比较深,具有较好的光泽.(3)所烧黑瓷和青瓷,造型大体相同。产品有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罐、盒、灯和盏托等,造型风格与婺州窑、越窑相似。特色产品有直筒形小盖罐、扁圆形盖盒和茶盏、浅盘形盏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为其它同期瓷窑少见。(4)装饰十分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瓷上饰几点褐色点彩。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进入鼎盛阶段,到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以烧青瓷闻名于世。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2)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象、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3)南宋晚期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xqypic朱砂底&xqypic。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xqypic铁骨&xqypic.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xqypic紫口铁足&xqypic。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4)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5)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6)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xqypic朱砂底&xqypic。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武义窑:在今浙江武义,故名。文献未见记载,近年经调查在境内发现青瓷窑址数十处,绝大部分均属宋代,烧瓷以碗较多,碗里多刻花蓖点纹装饰,外部刻复线纹,这类碗盛行于宋元时期,在浙闽瓷窑发现最多。元代遗址多烧龙泉釉盘碗,器里中心多印阴纹花卉,偶有带八思巴文者,为数不多。

吴兴窑:在浙江吴兴,故名。为东晋唐宋瓷窑,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内呈黄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开片。

绍兴富盛窑:因窑址在浙江省绍兴县富盛而名。是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窑合烧的窑场,这类窑场分布在绍兴市、肖山市一带。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虽同烧一窑,但产品迥然不同。陶器质地粗糙,一般都烧制容量较大的罐、坛一类贮盛器;原始青瓷则胎质细腻,白中泛黄,器形多为碗、盘、钵等饮食器。器物造型有自己独特风格,如碗、钵洒盅等大宗产品。给人以轻巧的感觉;鼎多取铜器形式。器形规整,器壁厚薄均匀,器内底有细密的螺旋纹,器外底有切割线痕,说明系用陶车位坯成形。纹饰多为吴越地区盛行的S纹。

绍兴窑: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特征。

丽水窑: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而名。属龙泉窑系统,已发现窑址堆积二十余处。主要烧造年代为元代。瓷质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从出土的龙泉釉盘,碗一类器物中,有的器心印有蒙古官书“八思巴”文。元瓷带&xqypic八思巴&xqypic文字的目前共发现四处,即龙泉县二处,广东南海窑一处,丽水窑一处。龙泉县出土的为阴文小字,多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丽水窑的则在碗的中心印阴文大字;而南海窑的则是图章款,有长方形、方形、银锭形三种,文字有&xqypic八思巴&xqypic三字的,也有三个中的一字或二字的。

慈溪窑: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灰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宁波窑: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处窑址,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窑、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云湖与郭堂岙隔岭相望,烧瓷始于东晋终于南朝,以青瓷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窑标本具唐代特征,以碗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数印有双鱼纹;有于碗口里外饰以半圆形褐色斑点者,与金华地区唐婺州窑有相同处。

江山窑: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烧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临海窑: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薄,釉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秘色窑: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窑。秘色之名始见于晚唐徐寅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唐人对此未加注释;南宋赵德麟《侯鲭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