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 导航 >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 古代瓷器发展

2020-03-20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

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延伸阅读

浅谈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


通过历史的演进从最早的陶器到商朝出现的早期釉陶在到隋唐的三彩技术,元朝的青花、釉里红技术,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和珐琅彩技术一直到现代陶艺,可以为中国陶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上理清一条思路。

陶瓷艺术是一种折中主义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1]当然人们都知道陶瓷是祖先为了改变生活方式,追求美好的生活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出来的一种工艺。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最早的土陶产生于日本的绳纹时代,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是最早的工艺美术作品。它是以泥条编织的绳纹纹饰晾干后放在木柴上露天烧制而成的。[2]

中国的陶器发展最早是在公元前5500~5000年之间。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第一次出现了双耳三足壶,以红色的泥土为主的红陶烧制。还有河南仰韶文化最早出现彩陶,山东出现了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陶、蛋壳陶。在长江流域巫山一代大溪文化出土了红陶陶器,湖北屈家岭出土了黑陶,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夹灰黑陶,浙江马家浜文化出土的夹砂红陶。另外,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制器物有一个缺陷就是沁水的问题。水在装入陶制器物以后不光会自然挥发,还会沁入陶器本身,从器壁沁出流失大部分的水。大约是在商代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工匠们发现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将陶器表面涂上氧化物质一起烧制,当炉温过高, 瓷釉会熔化后流下来形成釉滴,它已是透明的玻璃态物质, 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古玻璃,烧制出来后玻璃物质会附着在陶器上。陶器也不会再沁水。这就是原始的瓷器的产生。因为这种类似玻璃的物质烧制后成青灰色后来一般把他称作青釉陶。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也统一了制陶技术,陶器除了器皿类的还有陶塑。最典型的就是兵马俑了。将人物俑分为下肢、体腔、上肢、头、足五部分分别塑造,再粘结在一起阴干以后分别烧制,烧制完成后组合在一起。这种俑在写实和工艺上的发展都大大超越了以前。当然因为技术不太成熟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朝以前的瓷器很少。但是由于秦朝在陶艺技术上的发展,汉朝陶艺也是相当成熟的,我们最熟悉的是成都郊区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俑上身袒露,左臂抱鼓,右手握鼓椎,眉开眼笑仿佛正在说唱。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东汉的陶艺技术,以青釉涂于白瓷表面呈现青瓷。在浙江一带青瓷制造工艺得到发展,瓷器通常呈淡青色和青灰色两种,此外江南生产大量的黑瓷。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白瓷。一直到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系。[3]此时越窑的青瓷质量大大超越了以前,胎质薄而均匀,釉色青翠,以茶具等等为主。还烧制了专为宫廷使用的现已失传的秘色瓷。邢窑的白瓷釉色纯净,白如雪,无任何纹样造型大方。唐代还盛行一种独特的瓷器唐三彩。是工匠创新的在铅釉中加入铁、铜、锰、钴等等金属氧化物以后经过烧制瓷器呈现的黄、绿、白、蓝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的出现把传统的制瓷工艺推向了顶峰。一般一件瓷器可以呈现两三种以上的颜色。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有定窑的白釉印花、汝窑的青瓷、官窑烧制的蟹爪纹、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磁州窑烧制的釉下彩、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南方有吉州窑的黑瓷、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景德镇窑的影青、建窑的黑瓷,都各有特色,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官窑”。

元代景德镇陶瓷脱颖而出,最大的成就是工匠们发明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料。这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白色瓷坯上描绘纹样上釉后烧制而成,色泽青蓝或蓝中带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工艺和纹样,器物与青花相似,釉色与红宝石相似。

明清两代的陶瓷工艺,在釉彩、纹样、造型品种等方面都有显著地提高,此时,江苏宜兴、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广东佛山的陶瓷生产业有相当规模。由于釉料的不断发展,明清陶瓷以具有单色釉、三彩、五彩等多个品种。出现甜白、霁红、霁蓝、象牙白、郎窑红、洒蓝、茶叶禾等等十几种色釉。除了釉色的多种多样以外,明清陶瓷大力推广彩绘,出现了点彩、釉上彩、釉下彩、斗彩。青花瓷就属于釉下彩,是先将青花绘制与白胎上在上透明釉烧制成型,其胎薄釉白、青色蓝中发灰看上去幽雅娴静。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将釉下青花制成后在上一次釉上彩绘。五彩是斗彩以后的又一突破,其彩绘烧制方法大致和斗彩相似,只是施釉的主体不是点彩或填彩了,而是整个构成画面纹饰。一般使用釉上篮彩、黑彩和描金等装饰手段,因此大大丰富了釉上彩的色彩。珐琅彩是一种瓷胎画珐琅,一般的瓷器先在景德镇烧制成白瓷,在送入宫廷绘制,在送入彩炉低温烧制,油料上色的技法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粉彩瓷器书用含有铅粉的玻璃白釉料加入金属在素胎上作画,而后入炉烧制而成的。由于用彩较厚,花纹略突起有一定的立体感。紫砂作为宜兴的一种特有的矿产开采用作茶具生产,一般呈赤褐色、黄色、或紫色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

到了民国时期官窑渐渐没落,留存下来的民窑以烧制青花、点彩的日用品为主,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地才又开始烧制瓷器。广东佛山开始研究制作骨瓷。80年代初中国现代陶艺才开始萌芽,最开始也是在艺术院校里有陶瓷美术专业,直到台湾陶艺家李茂宗带来现代陶艺的信息。80年代后许多外国陶艺家的展品渐渐被中国陶艺家知道,中国陶艺家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美国陶艺家温·黑格说“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今天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陶艺运动。”

刻瓷艺术:由衰至兴的历史发展过程


“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这句古话像是为刻瓷量身定做的。何谓刻瓷?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后的瓷面上进行雕刻的技艺,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绣。

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凡是能着墨于纸上的事物,无不可“绣”于瓷器之上。叮叮咚咚,叮叮咚咚,经过一番刀雕斧凿,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艺术家们称赞其“触有手感、观有笔墨”,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

张明文的刻瓷作品《敦煌归真》以50万元被收藏家收购

“刻瓷起源于18世纪,只有200多年历史,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属年轻一族,但是它的萌生与远古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的木雕、牙雕、石雕等装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陶瓷馆研究员王一君介绍。

是的,与其载体——瓷器相比,刻瓷确实太过年轻了。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用以寄情抒怀。为使御迹能保留长久,宫庭艺人就想办法将墨宝刻于瓷器上,从而真正产生了刻瓷。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专门培训刻瓷人才,当时的教师是著名刻瓷艺人华约三。其后,刻瓷艺人戴玉屏、陈智光、朱友麟等,都是华约三的学生。

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立说:“上世纪60年代以前,江南民间偶见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工匠,从事在碗内或碗底凿刻姓氏的手艺,也算是一种刻瓷,只是十分简单粗糙,算不得是一种艺术。”

日前,由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孙兆宝创作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刻瓷作品在淄博完成。作品以黄河、泰山为题材,长2.6米,宽1.2米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社会上提倡解放思想、推动生产力的时期,人们开始释放出沉积已久的热情和能量。”从事刻瓷创作和研究20多年的苏州刻瓷艺人陆震宇说,“一时间,沉寂了多年的刻瓷艺术也和其它的艺术一样,重新出现在诸多媒体上。”

改革开放使刻瓷获得重生。北京、上海、淄博、青岛、南京等地又重现刻瓷的身影。各地陆续涌现出有名的刻瓷艺术家。其中数淄博的刻瓷艺术最为成熟,刻瓷产业最为发达。

为什么是淄博?

“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

有着8000多年陶瓷生产史的淄博,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谋求陶瓷工艺的发展,当初定了两个发展方向:一学江西景德镇的粉彩,二学湖南醴陵的釉下彩。不过,由于淄博本地的陶土、烧成等因素不适合发展这两项工艺,寻找新的陶瓷工艺迫在眉睫。

1975年春天,淄博瓷厂一位酷爱美术和书法的年轻工人张明文,偶然间受到启发,在一个瓷瓶上刻了一株梅花,并配上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用墨上了色,被前来参观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翟荫塘看到后,当即定下300件刻瓷作品作为国礼。

“那时,厂里把当年分来的5位美校学生划给我,成立了刻瓷组,由我传授刚掌握不久的新技术。”如今66岁的张老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刻瓷就这样在淄博传授开来。

作为淄博刻瓷的创始人,张明文不仅改进前人的刻瓷工具,发明了钻石扁形刀,还摸索出多种刻法如大写意刀法、水墨刻法、钻刻冰纹敷色法等。2002年,他61岁时又开创了在薄胎瓷器上刻瓷的先河。2006年12月,他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中国刻瓷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30多年来,淄博已有超过3000名专业从事刻瓷艺术的工作者,还有数千名业余爱好者,加起来近万人热衷于刻瓷艺术。著名刻瓷艺人有张明文、冯乃江、李梓源、朱一圭、马林、纪荣福、罗晓东、王长永等。其中,李梓源刻制的鲁青瓷5头文具在1982年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陶瓷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

1985年,淄博以刻瓷研究为主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研究机构——淄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了便于刻瓷艺术走向市场,淄博成立了许多专门的工艺公司,对刻瓷工艺品进行包装、宣传和出售。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刻瓷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企业也采取了免税等政策。

政府推动刻瓷产业发展是件好事,但是在产业化的浪潮中怎么保证刻瓷艺术不流失呢?对于这个难题,作为当代大师,张明文的思考是:“刻瓷艺术工作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艺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对市场化问题,能引入经纪人机制最好,艺术家只需要埋头搞好刻瓷艺术,经营市场则交给经纪公司去打理,这也符合市场规律。”

艺术决定价值

艺术家把艺术搞好,公司把经营打理好,这样怎么会不受市场欢迎呢?

据了解,在今年春拍和去年秋拍上,中国嘉德、中拍国际、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华辰等几大拍卖行都推出了刻瓷藏品,其中有大量刻瓷精品涌现。一只清刻瓷描金山水人物纹大碗在前不久中拍国际拍卖会上就以9.9万元高价拍出。

张明文没想到,自己创作的《敦煌归真》会以50万元的高价被北京的一位收藏家收购。“10年前估计只能卖几千块钱。”张明文表示,当时他觉得收价太高,自己降了5万元,不过对方最后还是给了50万元。而据业内人士估计,未来几年,该作品价格很有可能突破百万元。

为什么刻瓷藏品价格逐渐走高?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刻瓷艺术融汇了金石、书法、绘画等艺术,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具有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再者,刻瓷工艺难度大,过程复杂,往往需要花费至少一个月甚至几年来完成一件作品,而且清代以来刻瓷存量很少,所以升值潜力大。

“刻瓷艺术近年来得到较大的发展,随着产业的发展,其藏品地位也被接受,特别是海外市场更为认可。”王一君表示。

33年前,张明文在瓷器上刻下第一刀时,并没有想到这门名不见经传的“雕虫小技”会在自己的手上发扬光大,重新焕发生机。

他说,刻瓷艺术能够发展到今天,得益于淄博政通人和及乡亲们的理解、支持、呵护和鼓励——是这些,推动了刻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禹州钧瓷发展现状解读


中国禹州钧瓷发展现状解读

作为中国古代瓷器标志性器物——钧瓷,在宋元时期广为烧制,并形成庞大的钧窑系,其开创的钧瓷釉色美学对后世各名窑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钧瓷恢复烧制以来,广大从业人员做出了艰苦努力,钧瓷技艺得到继承和创新,釉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中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力量。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钧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钧瓷现状的分析将有利于解决钧瓷发展中的障碍与制约因素,从而促进钧瓷更好更快地发展。

古代钧瓷对中国陶瓷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造性地烧造铜红釉,具有独特的乳浊效果,拥有独特的窑炉技术。其中,高温铜红釉的使用和烧造,改变了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历史,开启了中国陶瓷进入五彩缤纷的时代,是对世界陶瓷美学的巨大贡献。当前钧瓷的发展和独具的特色,已经超越了历史,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在全国的影响度,是河南省其他工艺美术品所无法比拟的,完全可以成为河南省的第一张传统工艺文化名片。钧瓷的独特价值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发展钧瓷事业的重要原因。

但是从整个国家层面上看,虽然河南省是中国的陶瓷大省,但不是强省,这一点在钧瓷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目前,钧瓷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影响钧瓷发展或者制约钧瓷发展的因素仍有很多。

打造河南省第一张传统工艺名片

走在欧洲文艺复兴发祥地之一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好像走进一个巨型的艺术殿堂。漫步街头,随处可见具有历史沧桑感而又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商铺、收藏馆、艺术馆,特别是各种金银器和珠宝饰品,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目前,佛罗伦萨有 40 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座宫殿,收藏了大量优秀的艺术精品和精美的文物。佛罗伦萨人称之为欧洲文艺复兴带来的丰功伟绩。

文艺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成为当前中国的时代特征。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国人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能涤荡旧的文化,而且能孕育和催生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新生力量。这一点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证,对钧瓷来说,也当之无愧。因此,我们要努力把钧瓷打造成河南省的第一张传统工艺文化名片。

但钧瓷的发展和对钧瓷的关注程度还没有被提上省一级的议事日程,在省一级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权威性的钧瓷发展工作委员会,钧瓷的弘扬和宣传仅限于一些协会和群众组织,力量十分弱小,已远远不适应钧瓷的发展现状。因此,河南省应该高度重视省级第一张传统工艺美术名片的打造,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钧瓷的发展,为钧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有传统工艺文化名片的城市是有魅力的城市,有传统工艺文化名片的省份是有魅力的省份。我们要像江西打造景德镇青花、江苏打造宜兴紫砂一样打造钧瓷。因为钧瓷具有打造传统工艺文化名片应具有的所有条件:悠久的历史,千年持续的窑火,数量众多的从业人员和收藏人员,广为分布的营销店,可以用来鉴赏和评判的载体,短时期内可以实现作品升值等。而这些条件,是河南省其他传统工艺品所不具备的。打造好钧瓷,对带动河南省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建设河南省高等专业陶瓷教育学院

钧瓷是一门美学艺术,需要真正玩艺术、懂艺术的设计人员参与。艺术的产生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加工改造的产物,并且与人的审美情操密不可分。艺术美的产生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主要是人的精神创造的,具有高度精练、高度典型、高度独立的特性。设计人员因感悟而感动,凭借着丰富的知识积累、阅历、对人生的顿悟,从而进行艺术创造。而设计人员的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审美修养,会直接影响设计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渊博的知识,能够涉猎不同的领域;具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具有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能力;具有极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真正创作出顺应时代美学需求和时代经典的作品。

民国之前,钧瓷行业主要靠匠师与徒弟之间的言传身教。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禹县各瓷厂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采用以下措施:选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工人和干部到大专院校带资培训深造;通过参加省工艺美术公司等单位举办的创作学习班,学习钧瓷制作知识;聘请专家教授来神垕讲学,开展学术交流。进入 2000 年,民营企业基本取代了国有、集体企业,他们通过自己向陶瓷学校输送学生、参加培训班、师徒传授等培训人才。2010 年 8 月,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在禹州开办,钧瓷教育才拉开了正规化的序幕。

由此可见,数十年来,钧瓷界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许多窑口对美学知识、创新理念、新材料、社会审美变化了解甚少,这就造成了许多生产厂家创新能力差,产品抄袭严重,同类质产品多,与时代的要求渐行渐远。

河南陶瓷包括钧瓷从业人十万有余,但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专门的高等陶瓷艺术大学。一件作品的成功实现,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手工,更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在知识广为普及的今天,人们对美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它影响到了家居陈设、艺术设计、生活理念、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如果我们的钧瓷制作人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出时代所需的作品,将会影响钧瓷的进步和艺术传播。因此,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高等陶瓷艺术学院,提升整个钧瓷从业人员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亟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销售平台

钧瓷是艺术性商品,是商品就需要特殊展示空间。针对钧瓷,当前亟须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销售平台。销售平台的概念是脱胎于现代航空港的概念。航空港就是一种类型的运营平台,在每个航空港内,都建设有机场、候机厅、地勤服务、宾馆、餐饮、零售、运输、售票等设施和服务,这些设施和服务都是统一由航空港的管理者提供的。那么在这个平台上,国内、国外的航空公司都可以此平台为基础,向各自的顾客提供客运或货运服务,但是各航空公司却不用每家都再另外单独设置类似的设施和服务,因为这些资源都由航空港有效地整合了起来,这样也就大大节省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只需做好其本身的内部管理和顾客服务工作就行了。目前,钧瓷生产厂家有 200 多家,但出口狭窄,在省会郑州没有一个专门的展示大市场,更是缺少像现代航空港这样的销售平台。钧瓷店各自分散在不同的街道、市场,而且很多钧瓷营销人员对钧瓷的美学知识了解甚少,经营者也是一知半解,所展出钧瓷无论造型还是釉色,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不能成为钧瓷的代表。

省会郑州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最重要的市场,亟须为钧瓷的发展打造一个集中性、专业性、现代化的销售平台,把钧瓷精品、各窑口珍品集中展示,为全国各地的钧瓷购买者、爱好者提供一个最高水准赏钧、品钧、购钧的地方。钧瓷销售平台的打造,将使钧瓷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从玩到赏,真正成为一门高雅的陶瓷艺术,为钧瓷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让科学理论成为钧瓷发展的推动力

钧瓷千年窑火不断,其特有的窑变艺术使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张独特名片。也是因为窑变,造成了钧瓷知识的普及难,许多人刚一接触钧瓷一头雾水,一些收藏家玩了许多年仍一知半解,其主要原因在于钧瓷理论知识的匮乏。由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钧瓷窑变的理解归纳为“神、奇、妙、绝”等抽象的字眼,难以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描述和讲解,让问询者陷入迷茫的怪圈。钧瓷窑变不是魔术,而是地地道道的科学变化。因此,钧瓷知识的科学理论整理迫在眉睫。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只有理清、搞懂钧瓷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钧瓷。河南省有五千年的陶瓷史,钧瓷若从宋钧算起也有千年历史,祖先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从 20 世纪 50 年代钧瓷复烧至今,钧瓷无论在造型还是釉色上都创造出了新的辉煌,但对钧瓷的研究理论少之又少。许多年轻的钧瓷从业者对钧瓷的前世今生还搞不清,怎么来更好地继承与传承,更不用说创新了。

钧瓷理论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并形成各自的体系:钧瓷发展史,当代钧瓷窑口,大师研究,钧瓷材质分析,窑变成因,铜红釉成色分析,开片现象及原理,坯体烧成的物理化学变化,造型研究与应用,釉彩分析与研究,烧成研究,开发利用,钧瓷收藏与鉴赏等。

社会关注度是钧瓷传播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要关注钧瓷?因为钧瓷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项促进就业和富民的事业。20 世纪90 年代后,钧瓷三大厂相继停产,国有企业逐步退出钧瓷业,随之而来的是民营窑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过 30 年的发展,钧瓷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已经成为河南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形象载体。首先在历史上,它就是主要的文化交流产物;在现代国际交往中,钧瓷业成为代表民族形象的国际礼品;钧瓷历来受到国际社会的争相收藏。

2.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钧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代代相传,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3.独特的技艺,具有很强的国际排他性。在工艺方面,国际上其他陶瓷没有可以与之相比;釉色、造型丰富,形成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4.构成区域性的经济支柱。目前,钧瓷已经形成了规模的产业链,成为蓬勃发展的特色文化区域,出现了大批创新产品。

5.大量安置就业。据了解,我国工艺美术品年总产值在 3000 亿元以上,出口超过 200 亿美元,安置和带动就业人口在 6000 万以上。就钧瓷而言,截至 2013 年年底,仅禹州市钧瓷生产厂家达到 186 家,从业人员 2.8 万人,年产值 13.6 亿元,年实现利税 2.3 亿元。如果加上相关产业,分布在全国的近千家钧瓷销售店、包装、餐饮、运输,因钧瓷带来的产值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因此,要积极提高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对钧瓷的关注度,真正把钧瓷打造成为河南省第一张传统工艺美术名片,提升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影响和文化推动力。

(作者简介:孙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钧瓷收藏家联谊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瓷工艺大师。2014 年 8 月,作品《乐舞中国》《盛唐气度》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

瓷器中的珍宝 历史悠久的黑色艺术


·黑瓷

黑瓷也称天目瓷,是黑色高温釉的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这是因为自宋代流行斗茶,而至明朝后逐渐流行泡茶法,所以黑瓷“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宋代时期,黑瓷茶具的窑厂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黑瓷

建盏在烧制过程中使用釉面呈现兔豪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美丽异常。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黑瓷釉料中在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

我国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东晋德清窑的黑瓷,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至宋代,黑瓷品种大量出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因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形成了免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贵。

·黑瓷

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窑生产的黑瓷,也很有特色。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黑瓷产生在南方,但是在以后的历史中,生产黑瓷的中心却在北方,宋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黑瓷尽管也较著名,纵观整个黑瓷的产生发展,不同地域的黑瓷是各自独立产生,后来又慢慢互相影响。根据现在的考古资料,山西黑瓷在唐代肯定已经出现,并且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烧制黑瓷的窑址起码有浑源窑、平定窑、河津窑、乡宁窑、交城窑、介休窑、太原窑。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市场发展迅速


预计2014年,随着收藏家队伍的进一步理性,艺术市场这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现象将呈扩大趋势,而位居陶瓷大师顶端的“大师中的大师”、“极品中的极品”则更受大资本、大企业、大藏家的追捧!

特征四:中青年艺术家两极分化

2013年,对中青年艺术家来说,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那些有实力、有潜质、有创新精神,且作品又有特色的中青年艺术家来说,日子过的还挺滋润。

而那些刚出道不久、个人艺术风格不鲜明,还没得到市场认可的青年艺术家,仍在接受着市场的痛苦考验,有的连生存都很困难。

笔者从景德镇在线、景德镇名瓷在线、中国名瓷网、中瓷网等几个主要陶瓷艺术品交易平台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

特征五:陶瓷油画受市场追捧

具有当代中国新文人精神气质的陶瓷油画,成为2013年当代陶瓷中最受追捧的瓷绘样式之一。

究其原因,据业界人士“老猫”分析,陶瓷油画走热全国,一方面是这类风格作品,同时具有油画和陶瓷艺术双重属性,易于被欣赏、接受;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种作品,太费工耗时,具有较好的收藏升值潜力。他介绍说,一件油画作品,一般要花十天到半个月工夫,反复烧制7到8次才能完成,在烧制过程中成品率低,而这类绘画,笔工非常细腻,只有中青年作者才能有这样的眼力、精力和体力,估计过了五十、六十岁以后,想画也画不成了,所以这类作品收藏潜力特别高。

另据中国陶瓷油画艺术院负责人介绍,因陶瓷材质平整光滑便于创作,可保存时间又非常长久,色彩丰富逼真,因此,陶瓷油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特征六:当代陶瓷成为企业及官员投资新宠

对于企业及政府官员热衷于陶瓷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这种现象,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西沐认为,在货币超发及通货澎胀高预期下,陶瓷艺术品必然成为财富人群资产保值与增值的主要工具。此外,陶瓷艺术品对于拓展文化产业、合理避税,以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显然,在房地产受到宏观调控,股市上窜下跳,其他投资品种稀少的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品已成为民营企业及政府官员2013年的投资收藏新宠,预计2014年仍将加速这种趋势。

特征七:陶艺媒体、陶瓷评论欣欣向荣

除景德镇地区主办的十几家当代陶瓷艺术类媒体外,2013年,外埠媒体也有加速进入陶瓷艺术媒体的趋势。

新浪网于2013年10月份开通了“江西陶瓷”频道,零距离对接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雅昌艺术网也于2013年开通了“江西站”,重点关注当代艺术陶瓷,两家办公地均在景德镇;中国文化报开辟了《名瓷市场》专刊;与此同时,作为,景德镇日报开办的《瓷苑》专刊在景德镇市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另外,瓷都晚报-《瓷器》,充分利用瓷都晚报的渠道优势及民营企业的活力,加之精细的策划,把《瓷器》杂志搞得红红火火……。

可以说2013年是繁荣的艺术媒体、精彩的评论文章共同推动着当代艺术陶瓷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一年。(作者:吴爱华)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研究


中国制造陶瓷的历史悠久,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其陶瓷制作精美,实用性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应该归功于中国古代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本文则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从陶器的产生到瓷器的出现、发展、繁荣进行简要的概述,以加深对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认识。

所谓陶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陶器,二是瓷器。陶器比瓷器出现的年代要早很多,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最早的瓷器则出现在商代以及西周年间,这个时候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因为技术不够成熟,胎色以灰白居多,而且“瓷器”的表面还有一层石灰釉,与后来的瓷器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制作工艺上,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在陶器的制作工艺上发展而来的。陶是渊源,瓷是传承,二者源远流长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互繁荣。而陶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创造中国古代文明辉煌艺术成就的不可或缺推进力量。早期的瓷器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具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陶瓷逐渐成为一种代表精神文化追求,体现价值品位的艺术品。而在中国古代陶瓷漫长的发展与进步历程中,每一个时代陶瓷都有自己的工艺特点以及不同的艺术文化追求,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制作陶瓷的工艺水准和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特征以及艺术品位。所以对于每个时代瓷器的研究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求,都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与关注,而其中陶瓷工艺这一部分的发展在推动中国古代陶瓷历史的进步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陶瓷的发展史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目前最早的陶器遗址是距今约10000年的地处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以及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当时的制陶工艺极其简单,所用的制陶原料均来自于人类所居住的地方,烧出来的陶器质地松软,是一种粗砂陶,多用于日常生活。

到了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瓷的雏形。而此时的制陶工艺也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陶器的造型开始多变,而且还有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印纹硬陶出现。到了西周,陶器的制作原料从就地取材变成了高岭土,而高岭土中含有少量的Fe2O3,使得制陶烧制温度达到了1200℃。而原始瓷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原始瓷的内外表面都含有一层厚薄不均的玻璃釉,颜色多为青灰色和黄褐色。在瓷胎上一般使用黄绿、青绿的釉进行敷釉。这种原始瓷的吸水性弱,颜色灰白,胎面粗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陶瓷工艺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只是很多陶器上面都刻有一些表示封建等级的文字,诸如“左陶户”、“相邦”等。这可以证明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两汉时期,陶瓷工艺开始出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在西汉,由商周发展而来的上釉制陶公一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个时期的釉的颜色也开始增多,出现了彩绘陶。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南方的青釉瓷烧制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陶分家,瓷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瓷器较原先的陶器,它的外观更加坚实更加致密,胎质更加细腻,釉色也变得澄澈透明,强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青釉瓷的出现与南方越窑,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盛产瓷石,并将瓷石单独运用于胎面的制作原料中。

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一种纷争四起,战乱不断的局面,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摧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陶瓷工艺的向前发展。但是这个时期其他的工艺美术,包括绘画、美术、书法开始融入到陶瓷工艺当中去了。这为隋唐时期陶瓷工艺的发展与强盛了积累了基础。

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期间,北方白釉瓷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制作工艺上,以邢窑、定窑、巩窑为代表的白釉瓷首先在原料的使用以及胎釉的配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与创新。他们在白釉瓷的胎中加入了含有高岭石较多的高岭土或者高岭土。其次,对烧制瓷器的温度进行了小幅度的提高,从原先的1200℃提高到1380℃左右,这要得益于对于烧制炉窑的改进。最后,他们还对装烧工艺进行了改进,从明火支烧发展到了闸体装烧。而在唐朝还出现了为世人所熟知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陶器,它不同于西汉时期的上釉陶瓷的主要原因是“唐三彩”的釉色丰富,包括了浅绿、深蓝、茄紫、天蓝等多种釉色。而且在造型、所表达的主题方面,“唐三彩”要比西汉时期的上釉陶器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如此,唐代还出了制作工艺精美的“彩瓷”,它为后来的色釉和彩绘装饰陶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宋朝,中国陶瓷工艺开始迎来一个鼎盛时期。不管是胎质、釉料还是制作技术、所表现的主题方面都较前一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烧瓷技术开始日臻完善,并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窑系。包括磁州窑、龙泉窑、越窑等,以及闻名中外的宋代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官窑。而宋瓷最为人称道就是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譬如钧窑的瓷釉就是一种红釉,它给人一种珠圆玉润、吉祥喜庆、大方典雅的东方美感。再者就是宋瓷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不同的领域,在前人传统的划花、印花以及刻花的装饰技术之上增加了毛笔加绘的新的装饰工艺,使得瓷器的纹饰流畅奔放,极具动感,看起来流光溢彩,非常富有艺术特色。也正是因为这种问世技术的创造,使得宋瓷装饰手法极大程度地向绘画倾斜,从而导致瓷器纹饰所表达的主题,所刻画的人物,所展现的题材呈现五花八门之状。而在宋朝最为重要的一个制瓷地点——景德镇,在对后来的陶瓷工艺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景德镇是从五代开始烧制瓷器,到了宋代,景德镇开始烧制大量的青白釉瓷,同时在质量上也有很高的标准,使其在窑极其多的宋朝争得一席之地,并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窑场之一,这为景德镇后来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陶瓷工艺发展到元朝,外销瓷的数量大增。而大多港口集中在南方,这就促进了南方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发展,而北方瓷窑逐渐走向衰落。这个时期,在陶瓷工艺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就属景德镇窑了。景德镇窑在这个时期,首先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次配方”方法,提高了瓷器烧成的温度,同时减少了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变形的情况,使得制造大型瓷器成为可能。其次景德镇烧制青花瓷的工艺走向成熟,实现了以氧化铬着色的釉下彩青花和以氧化铜着色的釉下彩釉里红两者结合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色虽单一,但是并不显单调,是一种粗细有质、精美绝伦的瓷器。

到了明朝,景德镇瓷器开始全面发展,煅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景德镇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烧制中心。在陶瓷工艺上面,完成了以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斗彩。其中以明成化斗彩最为瞩目,它颜色鲜亮、釉面圆润如玉,纹饰生动形象,制作精良。还有明万历的五彩瓷、黄绿紫相映成趣各增奇妙的素三彩,这是清朝康熙五彩瓷以及雍正粉彩瓷兴旺发达的基础。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制作工艺精良、艺术表现丰富多彩,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依旧熠熠生辉。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由于篇幅有限,文中很多地方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诸如清朝的五彩瓷、宋朝不同窑系之间的风格差异等,笔者将会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推进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研究。

中国瓷器装饰主要纹样赏析(下)中国瓷器纹样是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


●瓷器装饰纹样

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器物,作为中华文化领域中的一枝独秀,有着灿烂的光辉历史。陶瓷器物上的装饰纹样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也是几千年民族文化延续的血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小编带你了解中国瓷器的主要装饰纹样(下)。

●瓷器装饰纹样之杂宝纹

杂宝纹:是用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用物品,如珠、线、方胜、如意、犀角、铃、灵芝、元宝、珊瑚、鼎、书、画、笔等组成的图案,因器物繁杂故名。如只选取其中八种组成图案,则称八宝。始见于元代,明清时普遍使用。

●瓷器装饰纹样之八仙图纹

八仙图纹:用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等八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组成的一种图案装饰纹样。如只绘八仙所持的葫芦、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宝器,则称为“暗八仙”。这是清代景德镇窑常见的瓷器纹饰。

●瓷器装饰纹样之刀马人物图纹

刀马人物图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春秋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瓷器大量采用,构图复杂,人物生动。

●瓷器装饰纹样之三阳开泰纹

三阳开泰纹: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否极泰来,有吉祥之意,明清瓷器往往画三只羊,取羊同阳谐音,故名。如画九只羊,则称“九阳启泰”。

●瓷器装饰纹样之五福捧寿纹

五福捧寿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以四只蝙蝠环绕寿字,寿字中间又是画一蝙蝠,因蝠与福谐音,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瓷器始有,后历朝均烧制。

●瓷器装饰纹样之福禄寿纹

福禄寿纹:器身上绘蝙蝠、鹿、松鹤蟠桃等,蝙蝠喻福,鹿意财禄,松鹤蟠桃代表寿,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瓷器装饰纹样之吉庆有余纹

吉庆有余纹:在器身上绘兵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鱼与余谐音,故名。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路连科纹

一路连科纹: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鸶与路、莲与连谐音,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此外,画鹭鸶芙蓉,则寓“一路平华”之意,画鹭鸶花瓶,则寓“一路平安”之意。

●瓷器装饰纹样之安居乐业纹

安居乐业纹: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瓷器装饰纹样之岁寒三友纹

岁寒三友纹: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沿用。

颜色釉-璀璨的历史结晶


景德镇是我国的著名瓷都。颜色釉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它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就拥有很高的造诣,创造了钧红、郎窑红、祭红等名贵色釉。颜色釉是时代变迁下的结晶,是陶瓷史上璀璨的一页,它辉煌的历史,它绝妙的艺术特色,以及它精湛的技法,无不打动着我们。在网上看了许多有关颜色釉的图片,感觉它的色泽圆润,光泽透亮,而且颜色釉瓷的价格也不低。不过它的美,它的技法,确实值得我们欣赏。

一、颜色釉辉煌的历史

颜色釉在时代的变迁下有一段辉煌的历史,要想完整地了解颜色釉,就必须了解它辉煌的历史。

颜色釉,是用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原料配制的呈色优美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然后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就成为了颜色釉。颜色釉历史悠久,它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造了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樽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元以后,钧窑衰落,已不再烧,值得庆幸的是禹州烧制钧红的技艺被其他产瓷地区继承下来。景德镇自宋末开始烧制钧红釉瓷,一直延续至今。从明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祭红,它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之珍品。

颜色釉发展至今,它的的制釉技术更加变幻莫测,颜色釉更加多元化、多样化,而颜色釉瓷就更是丰富多彩了。从单色釉发展成复色釉和窑变釉,在结晶釉的创作上更是变化无穷,瓷器上美丽花纹的结晶,韵味独特的艺术,颇受人们喜爱与赞赏。运用这些颜色釉设计出的陶瓷更是美轮美奂,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让人惊叹不已。而颜色釉的艺术特色和精湛技法更是美不可言。

二、颜色釉奇妙的特色

颜色釉不仅历史辉煌,而且它的特色奇妙,艺术特点更是独树一帜。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欣赏颜色釉瓷真是一种享受。

现代颜色釉与过去颜色釉装饰所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多种烧成要求及不同的高温颜色釉控制在一个同样的烧制条件下,再来描绘出人物、山水、花鸟形象。应用这种方法绘制的艺术瓷,不仅釉色晶莹明亮、浑厚庄重、风格自然,而且还很富有陶瓷装饰特色。

颜色釉除了装饰特色外,还有其审美特征,尤其是颜色釉人物画了。陶瓷颜色釉中的人物画表现的主体是人,要面对人本身,人的所有思绪变化、情感流露等基于人的形态之上,正所谓“神赖形而传”。在绘画的时候首先要以形象的形貌特征为依据进行提炼和取舍。其次,作为陶瓷绘画的创作者要用自己的思想、心灵去感悟,贴近对象的内在精神,即以“迁想妙得”来实现“以形写神”,达到对人物的最根本表现。

颜色釉的种类很多,颜色很丰富,可谓色彩缤纷。黄色的有: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等;绿色的有:翠绿、孔雀绿、哥绿等;青色的有: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有:祭红、均红、玫瑰紫、釉里红、火炎红等;黑色的有:乌金、铁锈花、无光黑。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翠苦绿、浇绿;正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唐三彩、龙泉釉、金砂釉、变色釉、霁蓝釉等。这么多的种类和色彩,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三、颜色釉璀璨的光辉

为什么说颜色釉有璀璨的光辉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是颜色釉的美学价值,其次是颜色釉的价值,最后是颜色釉给人的感受。

颜色釉发展到现代,它的艺术除了强调釉色外,也开始关注釉与画面、釉与器型的结合,为色釉彩、综合工艺装饰、色釉瓷雕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质。颜色釉装饰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使得人们在生产中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艺术想象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不少偶然巧得的稀世珍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对颜色釉装饰的独特艺术的魅力写照。加之颜色釉晶莹光洁,色彩厚朴,鲜丽纯正,质感丰富,给人们沉着舒适的美感,所以人们就利用这一特点,创造了颜色釉与青花、描金、贴花、开光、雕刻,以及雕塑等相结合的综合装饰,从而更加丰富了颜色釉的装饰题材和内容,为陶瓷装饰带来多样化的审美感受。

在网上看到的图片和陶瓷产品,它们很精美,很诱人。也看到颜色釉瓷的价格不低,不过一件好的陶瓷作品,确实值得出高价。如果自己家里可以配置一套陶瓷装饰品,真的有一种美的感受。所以说颜色釉瓷不管是用来作装饰,还是用来欣赏,都是值得的。

颜色釉在历史的窑变中,不断推成出新,不断进步。它在技法上,在美学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作为陶瓷工作者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素质,并且还要面向广大顾客,深入生活,了解市场,做到有的放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化方针指导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颜色釉装饰的新产品,为繁荣我国的陶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