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神垕瓷镇上的事物之大炮楼

神垕瓷镇上的事物之大炮楼

全瓷的瓷砖 欧诺神瓷砖 诺神诺瓷砖

2020-12-09

全瓷的瓷砖。

我要说的大炮楼实际上就是碉楼。它是神垕镇数十座碉楼里最高最雄伟的一座。是镇上百姓喊顺溜的一个名字。是古镇地理坐标系的原点。如果你到古镇老街观光、旅游,看窑神庙;立即就会有人指定那座碉楼,“喏,大炮楼往西300米。”

其实,我家就住在大炮楼附近。童年时我就听多了它的说辞;它和最富盛 名的开平碉楼的功能没什么两样,都是防匪的,一律拥有铁皮裹木的楼门,木质内置楼梯,每层都有枪眼和石雕的瞭望窗子。不同之处:开平是侨乡,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碉楼的建筑风格也丰富多彩,中西合壁。我倾情的不是这些,而今是和平年代,我对这些不感兴趣。我留恋的是四十年前碉楼的蒙胧和神秘。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苍茫的天幕上,百十只鸽子翻飞、盘旋。它们变幻着方阵,从容地在丛林似的烟囱间搅出铂的纸片,最后“刷”的落下,云影般飘落在一座高耸的碉楼上。夕照之下,碉楼被镀成古铜色,巍巍峨峨地站成古镇的庄严。”

这是童年站在龙山之巅,夕阳里那座碉楼的速写。那个年月,它一直是古镇千百年以来最权威的建筑。它座落在镇子中心的肖河北岸,清澈的河水在它的脚下洄环。当时的碉楼肯定是把肖河当成了镜子;镜子里有碉楼的屋脊,隐约的瓦松,文静的鸽子,以及白云点缀的湛蓝的天空。那时肯定也常常刮风;风过,水皱,碉楼也就弯成几段,醉酒一般。

我又曾在《童年纪事》里写到:童年时,瞒了家长,偷偷地摸到楼顶,透过窗子,去看大龙山。朝霞里,顺着长绳一样的山路,一队骡马冉冉而下,叮当,叮当的铃声隔了肖河传过来,隐隐约约。附近窑场里烟柱也升起来了。直直的、曼曼的,系着此起彼伏的鸡啼,系着山红豆一样的太阳。

这些都是印象,是碉楼对童年的装点,我只看到了它的表层。父亲说“碉楼最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是先人的主心骨;碉楼有多高,人的胆气就有多壮。古人说得好,精湛的建筑缘于经济,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建造这座碉楼,古镇的窑场就出了大力,他们耗巨资把地基打在肖河的河石上,烧开的红糖水兑进糯米、石灰,调成糊浆,经它粘成的墙壁能不坚固?这就是为什么历经兵匪的侵扰,风雨的剥蚀,碉楼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而今,站在碉楼之上,情飘万里,硝烟弥漫的历史已经远去,墙壁上,射击孔里射进的阳光仿佛是时光隧道;又仿佛是历史回首时的叹息。它昭示我们:珍爱和平,铭记历史。

扩展阅读

钧瓷之源,神垕镇名字的传说


钧瓷造型挺拔俊丽,装饰简洁澄明,釉色清纯幽玄,给人们以清新泼辣的美感,是中国自古以来名扬中外的主要名片之一!那么钧瓷的产地在哪呢?我想这个问题,对于各位喜爱钧瓷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难题,钧瓷的产地就在古时候的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神垕镇!

神垕古镇,钧瓷的发源地

那么神垕镇名字的由来,大家知道吗?

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在唐代因官场黑暗,不予以行贿,故名落孙山,意志消沉,后经铁拐李度化,随汉钟离云游四海成仙。

宋初,吕洞宾从江西庐山来到禹州大刘山下,山下有一村镇,窑火冲天,彩霞映空。周围山上云雾缭绕,茂树密竹。于是就在山南坡一天然洞穴住下。

南山有座汉高祖庙,庙内有位高僧慧云法师,与吕洞宾交好。吕洞宾经常到庙中与慧云法师下棋,二人对弈,总是平局,一次两人开玩笑说:“我住在神前是一佛,你住在神后是一仙”。于是,神垕之名就由此而得名!

吕洞宾

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神垕镇的钧瓷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在唐朝时候钧瓷已经在神垕开始烧制了,到了宋朝达到了顶峰时期,被列为宫廷御用瓷器。

到了现代,钧瓷文化的高度已经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如今,钧瓷已经做为国礼成为中国邦交的一部分,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么神垕之名到底由何而来?这里还有个关于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的文章,读者可以再看看:“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

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魅力而名于天下,受到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收藏爱好者的热烈挚爱,也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浑厚的基础。

关于钧瓷的产地神垕名字由来,钧瓷文化的神话传说甚多,这只是其中之一的一个传说,如果大家还有更有趣的和钧瓷相关的神话传说,可以联系我们,与我们共分享!

走进神垕之—— 一座乾鸣山 半部神垕史


走进神垕,才知道神垕的地形多奇妙。绵延起伏的山峦,围绕神垕转了一大圈儿。中间一座乾鸣山,把小镇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小盆地。南面是旅游商贸区,北面是农业产粮区。

走进神垕之—— 一座乾鸣山 半部神垕史

乾鸣山东西长约三公里,西高东低,蜿蜒起伏,名曰为山,实为丘岭。神垕至边沟的一条老马路,从乾鸣山的中部横穿而过,年长月久,形成一个小山口,把乾鸣山分为两段。西段人称“祖始庙山”,东段人称“一零四山。”

远远望去,乾鸣山西段的祖始庙山,宛如一个巨形饭碗,倒扣于神垕中部。祖始庙山,因历史上有祖始庙而得名。乾鸣山东段的一零四山,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横卧于神垕盆地中。一零四山,因河南省广播电台一零四台,曾经在此而得名。

乾鸣山不高也不长,却有着特殊的地质构造。西部祖始庙山是白石山,中部暴沙口一带为沙石山,东部一零四山为青石山。一零四山上的青石,经过千万年的风化,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深受石头爱好者的青睐。

神垕钧瓷窑神庙

神垕的山很美,但不算多。有的以形状命名,如凤翅山;有的以传说命名,如大刘山;而乾鸣山的名字,却因一个悲凉的历史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朝皇族后裔逃到河南,过此山避难而得平安。1647年,明皇族后裔为躲避满清政权的捕杀,再次过此山得平安。明朝二宗遂命名此山为“乾明山”。乾者,天也。明者,喻明朝也。意为上天保佑明朝后裔平安。乾鸣山是乾明山的谐音,沿用之今。乾鸣山,一个王朝覆灭的见证。

若此传说可信,乾鸣山的名字推算起来,应该在四百年左右。四百年,历史一瞬,而对小镇来说,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据历史文献记载,神垕人在此居住的时间,远比乾鸣山的名字早得多。神垕古镇,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神垕始祖庙大门遗迹

乾鸣山像一道屏障,档着了北来的寒风。神垕镇区避风向阳,地势平坦,靠近水源,又土地肥沃。神垕的先民们,为神垕人选择了一个多么适宜生活的地方啊。

神垕的制瓷业千年不衰,也许与这块优良的风水宝地有关联吧。神垕镇西高东低,背靠西面的凤阳山,左依乾鸣山,右邻大龙山,东面远眺角子山,驺虞河如玉带,从老街蜿蜒而过。正所谓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远山遥相呼应,天然朝拱。神垕,乃上佳的“盘龙椅”风水宝地也。

繁华的神垕小镇,为本地的制瓷匠人和外来的商户,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也有人说,神垕是一个发外来者的地方。神垕的滚滚财源,送入外商之囊。究其原因,有人一语道破天机:神垕地势自然天成,宏观有余,微观不足。

神垕古镇,钧瓷之都

神垕背靠凤阳山,坐西向东,顺势顺气。但神垕左边依附的乾鸣山,本是主山,宜高宜长,然而它又低又小;神垕右面接壤的大刘山,本是应山,宜低宜短,却比乾鸣山还高还大。为了调节风水匀称,古人在大刘山上建土地庙,有压低此山之意;在乾鸣山上建天爷阁,以此来抬高主山。在主观意识上,达到完美。

这些美丽的传说,带有传奇色彩,听听而已,不足信也。因为这不是历史文献记载,也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因历史传说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却是神垕人的精神财富。祖始庙山上原有天爷阁,早年毁于自然灾害。现在的天爷阁,又叫云霄宝殿,是近年来在原来天爷阁的旧址上重建的。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站在天爷阁俯视神垕镇区,恰好成为一个奇妙的视角,仿佛自己置身于云霄之上。

神垕始祖山天爷阁

祖始庙山,一个古庙的建筑群。钟声悠扬,香客不断。一座座古庙,青砖黄瓦,熠熠生辉,掩映于古柏青松之中。一条条羊肠小道,弯曲于庙宇之间。人们络绎不绝而不显拥挤,小路通幽而不觉阴森。山上矗立着残垣断壁,地上堆积着老砖旧瓦。一木一石,一砖一瓦,见证着古老的历史文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故事。

祖始庙山,一个天然公园。悠扬的钟声荡漾在树林里,温暖的阳光洒在山路上。鸟儿鸣唱,微风吹拂。人们仨仨俩俩,一路说笑,一路奔走,来到祖始庙山,听听音乐,活动活动筋骨。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像林中的小鸟,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和自在。

今天星期天,上午没有事儿,我也跟着上山的队伍,来到祖始庙山。走到山半腰,见一老汉在打太极。他那种专注,那种投入,好像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我们站在一边默默无闻地看着,他站在场子里旁若无人地练着。那一张一弛,一招一式,都显得有板有眼。旁边停着一辆三轮摩托,一棵洋槐树上,靠着练武的枪械,有刀,有铁头枪,有剑……

老汉在师祖庙山上晨练

祖始庙山上,有很多这样的练功场子。老汉练功的地方,在烈士陵园下边。说起烈士陵园,老汉满怀深情地讲起了壮烈的乾鸣山保卫战。

老汉姓王,他是原国营瓷厂的老司机。他指着祖始庙的大门说,一九四几年的一个晚上,八路军住在祖始庙里,那时祖始庙的大门还没有损坏。那天夜里,日本鬼子想趁夜黑人静,偷袭我们八路军住处。当我们的战士睡得正香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呱呱鸡的惊叫声。战士们立刻警觉起来,知道有人惊动了呱呱鸡,便提枪而起。还没有来及出院子占领有利地形,日本鬼子就摸到了院里,敌我双方就展开了肉博战。

双方在漆黑的夜里,以院里的大柏树为掩护,摸黑与对方拚起了刺刀。因为天黑,敌众我寡,我英勇的战士们,很难在短时间里制敌。一个小战士,机警地放了一枪。我驻防大部队听到了枪声,立即赶来增援,很快消灭了全部日军。等到天明时,大家一看,祖始庙院里的大柏树,被刺刀戳得千疮百孔,很多柏树被剥光了皮。老汉深情的说:“日本鬼子来了,呱呱鸡也知道给咱报信儿,小日本不败才怪哩。”

神垕烈士陵园

祖始庙山,一座英雄的山,它留下了英雄们不朽的事迹。祖始庙山,一个红色教育基地,那里埋葬着烈士的尸骨。我小时候,每到清明节,老师就带我们到祖始庙山烈士陵园,听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吕国祥,肖在天等革命烈士的事迹,不只一次的出现在我的作文上。后来,我也做了老师,我也带领孩子们来烈士陵园听烈士事迹。现在,烈士们的尸骨已被迁移到禹州市烈士陵园,但每次来到这里,看到墙壁的几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一种敬意在心中。

祖始庙山顶,是神垕中心地带的一个制高点,登高望远,真是心旷神怡,感慨万千。站在山顶的平台上,脚下一片美丽的地方。南面高楼林立,繁华一片;东面与凤翅山隔川相望,辽阔空旷;北面良田万亩,一望无际,西面乾鸣大道直达凤阳山脚下。神垕自来水公司的蓄水池,就在山顶。南水北调大渠的水,被引上山顶,为神垕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乾鸣山东段,俗称一零四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河南省广播电台一零四台,开始在山凹里建台。山上草木葱茏,地下是青石一片,电台的发射设备就安装在山垌里。垌外楼房林立,树木茂密。一条水泥路,蜿蜒于山林之中。有防守的部队站岗放哨,外人只可远望,不可进入,更加增加了一零四山的神秘色彩。一零四,是神垕境内保密级别最高的国家事业单位。一零四的楼房、汽车、水泥路和电灯,当时看一眼都觉得新鲜,因为很多人从没有见过。

自从有了一零四,这个山就神秘起来。原来这里是一个天然牧场,面积辽阔,牛羊成群。人们把牛羊撒在山上,任其吃来吃去。羊群如一朵朵白云,在山上慢慢的游动。现在一零四电台虽然被闲置,但电台的山垌还在,楼房还在,围墙还在,神秘依旧。

神垕中心学校

乾鸣山东段,山尾巴处俗称“老龙窝”。老龙窝旁边,有一水库叫“龙潭湾”。人说此山是龙贵之地,与凤翅山遥遥呼应,有龙凤呈祥之说。两山之间,一片肥原沃土,小青河蜿蜒而过。两年前,神垕镇政府倾全镇之力,投巨资打造神垕镇中心学校新校区,并在此落成,已完成搬迁。这是一所高标准的重点初中,教学质量在许昌市名列前茅。人们说,这是一处藏龙卧虎的地方,这是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

一零四山,本是多见石头少见土的荒山。为了治理环境,美化荒山,神垕镇政府,下大力气,精心规划,关闭了污染环境的石灰窑和石子厂。带领群众在陡峭的山坡上,造起了小梯田,栽上了绿化树,春天百花盛开,夏天万木葱茏,是禹神快速通道旁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乾鸣山是神垕最具标志的山,与神垕人息息相关。神垕文化墙,背靠乾鸣山,气势磅礴,引人注目。墙高十二米,寓意一年十二个月窑火不息。墙长八十一米,寓意九九归一,钧瓷制作工序繁多,最后窑烧一次成型。乾鸣大道,道以山名,路面宽阔,绿树成荫。虽然人们习惯把乾鸣山一分为二,俗称祖始庙山和一零四山,但是乾鸣山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无可否认的留在了人们心里。

乾鸣山,一座最具魅力的神垕山。它与大刘山、凤阳山和凤翅山一样,都是神垕人心中美丽的山,因为它们与神垕人世世代代朝夕相伴。

神垕记忆之钧瓷土的开采运送


加工是钧陶瓷生产的第一道工序,而原料则是首当其冲,没有原料的话,泥和釉就加工不出来。这就像常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料是钧陶瓷当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原料,主要用于配制拉坯泥和注浆料。土料有钧陶瓷厂家自己上山去找的,也有打土的送到厂里来的。

在1980年代初期,我在钧瓷一厂试验室工作,曾跟着师傅们去山上找矿看土,并带回一些进行试验,若试验后成功可用,就可让人多送些过来。曾看过大刘山上的黄矸土、山脚下的紫金土等。这几种土都是裸露于地表,故而易于找到和开采。关于找土,师傅们曾总结出一条规律,就是“阳坡出软土,阴坡出硬土”。

黄矸土,外观呈深黄色,有的夹杂有灰色,含铁质较多

我们也经常受打土的邀请出去看土,一般是打土的先送来些样品,经烧制试验后觉得有价值能用,厂里就会派人去看,由厂供应科、技术科、试验室、加工车间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联合去土矿考察。看土主要是看其质量和储藏量,一般送来的土料样品质量都很好,但若是大批量生产,不知是否能供应得上,质量是否能够保证,而去实地查看主要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打土矿的一般都在山区,土在地下几十米深处,需要打个矿洞挖土,俗称打土井。土井有直着下去后再往一边开挖的,称之为直井,也有斜着有一定坡度往下挖的,这种叫步井。直井往上取土时,先在井下把土装满荆篮或筐,并用绳子把篮筐绑紧,上面用个辘轳把土绞上来。步井则是把土装入篮筐中,放到特制的拖车上,人拉着拖车拉到地面来。后来步井通电用上了爬坡器,用一个小矿车,车里装满土,用钢丝绳牵引,一推电闸把土从矿坑里拉出来,这样人就省劲多了。

土井开采开始都用人工挖刨,后来也有的用雷管炸药采矿。 打土井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保证安全就显得很重要。一般来说土井上边的天棚都要固定支好,以免发生塌方,土井还要有一个配风筒,即与矿井有透气通风的地方,以防地底下空气稀薄而使人窒息。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看土时也要亲自下到土井里边去看,这样才能知道土有多厚,储藏量如何,估计能用多少年,方可保证产品质量长期的稳定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汽车、拖拉机很少,神垕街里边往瓷厂送土或送煤,一般都用人工架子车,架子车前边都套有一头毛驴,这样可省不少人力。神垕本地送的土主要有火石坡土、东坡土、槐树湾土、罗王土、西寺土等。磨街那边往神垕送土则都是由马帮用牲口驮运。

当时神垕的三个大厂除生产钧瓷、彩釉瓷外,还大量生产其他陶瓷品种,如国营瓷厂生产精陶,钧瓷一厂生产炻瓷,钧瓷二厂生产釉面砖。三个厂家生产的这三种陶瓷制品,由于对原料质量要求含铁量要少,烧出后胎体要白,故神垕本镇的土料无法满足要求,因神垕的土含铁量稍高主要适用于钧瓷,所以转向西山磨街等乡镇开采的白土。这些白土矿井大都在磨街乡的尚沟、侯沟、老庄、马垌、文湾、黑沟以及邻近的仝庄、大潭沟(属鸠山乡)一带,所以驮土马帮也大多是磨街人。

那个时候,打土井采矿和送土的是在一起的,他们热情好客。有一次我们去磨街看土,中午帮头(驮土马帮领头的)非得让我们在他家里吃午饭,我们拗不过,只得客随主便。记得吃的是蒜面条,那顿饭吃得特别香,因为面条是手擀面,蒜加香菜捣的蒜泥,用醋和小磨香油调味,主家还煎了几个柴鸡蛋,关键是面条里边撒了一层擀好的芝麻盐。所以面条既筋道好吃,又特别的香。

驮土马帮有几大帮,所用牲口主要以骡子为主,也有少量的马匹。根据各个厂用料的不同,他们有的往国营瓷厂送土,有的往钧瓷一、二厂送。送的土有白土、碱石、花子土、黑粘土、铝矾土等。他们都是在头一天就把土装好,用的是长而圆的帆布口袋,一般一口袋装有一百斤,一头牲口可驮三口袋三百斤。也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还自己另外再背上一小口袋土,为的是背到厂里能多赚几个钱,当时一斤土大约一点五分钱,一小口袋土有三十斤值四毛多,按当时的消费水平能解决一顿饭还绰绰有余。

驮土马帮一般是早晨四五点就赶着牲口出发了,他们抄近路穿山越岭,走在弯曲的小路上。凡遇到上坡牲口蹄子打滑上不去,还要几个人前拉后推,帮着骡马上去。一路走来到神垕大约是八九点钟。

神垕记忆之钧瓷土的开采运送

马帮队到了各个厂里的加工车间,过完磅开始卸料,把土倒在指定的土堆上,然后到财务室算账拿到钱,这时肚子也都饿了,就去到老街上坡口,把牲口牵到河坡里拴好,来到卖杂炣的摊前,花两毛钱买一碗杂炣,再买一个火烧就着菜吃。这是驮土人最惬意的事了。吃了饭人会显得很轻松,精神饱满,因为不用再步行,可以骑着骡马回家去。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拖拉机拉土运输兴起,用牲口驮土运送的方式逐渐消亡,一队队驮土马帮逐渐消失,“山间铃响马帮来”也就变成了神垕陶瓷人心中一个永久的记忆。

该怎么看神垕老街的“钧瓷现象”?


前些日,陪几名外地朋友逛老街,听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老街销售火爆的钧瓷旅游商品竟然不是神垕生产的!

怎么可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神垕人,自以为对神垕、对钧瓷是相当了解的,但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大跌眼镜,觉得不可思议。一番打听后终于得知,神垕古镇老街上销售的钧瓷手串、项链、念珠、茶具等旅游小商品的确不是神垕本地的,而是来自我国南方某著名瓷区。

近几年来,神垕的名声越来越大,慕名到神垕古镇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就是在这大好形势之下,有些商家利用游客对钧瓷的无知,把我国南方某著名瓷区生产的所谓的“钧瓷”,悄悄地摆到了神垕古镇的钧瓷展架上。这种南方“钧瓷”(我们暂且这样称呼)以小件为主,从造型、釉色、样式上看,与神垕的钧瓷产品极像,从外观很难分辨,只是价格低得吓人。

以钧瓷茶壸为例,一套南方冰裂釉茶具的价格仅为本地一般钧瓷茶壸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我们有的商户,目光短浅,全然不顾钧瓷的品牌声誉,不顾神垕的旅游形象,以假乱真,欺骗外地游客,更有甚者,更换一下产品包装,贴上“中国钧瓷”的标签,滥竽充数,瞒天过海,充当钧瓷精品、珍品出售。目前,南方“钧瓷”在老街的销售相当火爆,特别是小件旅游商品,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在神垕古镇老街,两侧各种店铺、摊位一家挨着一家,钧瓷手串、项链、念珠、倒流香、茶具、餐具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游客逛完老街大多都会买上三五件,缠在手腕上、戴在脖子里或拎在手里,边走边看,成了古镇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可又有谁知道,他们花钱买的手串、项链、茶具等旅游小商品,裹着钧瓷的包装,却不是真正的钧瓷?

其实真正的钧瓷和外地所谓的“钧瓷”是很容易分辨的:一是看“釉”,钧瓷的釉厚,极具浑厚感,而南方的“钧瓷”釉薄,虽然也有窑变,但明显釉薄,变化不足;二是看“胎”,钧瓷的胎厚,用料粗,呈红褐或灰褐色,而南方“钧瓷”泥胎细,手感轻,呈白色,最容易分辨。尽管如此,我一个神垕本地人都傻傻分不清楚,外地游客又怎么会搞得明白呢?

其实,这些所谓的“钧瓷”,就是十足的假冒产品,就是以假乱真的范本。而对于这些,我们的钧瓷原产地保护显得是多么的苍白和尴尬。中国几千年陶瓷文明灿烂辉煌,各个瓷区有各个瓷区的优势,各个瓷种有各个瓷种的特点,如今钧瓷文化已经名声大振,而神垕旅游则刚刚起步,如果不能加强行业自律,市场鱼目混珠,长此以往,“钧”也必将不“钧”了。

曾几何时,我们批评路边的地摊,把有瑕疵的钧瓷修修补补,以次充好,搞坏了钧瓷的名声,损害了钧瓷的品牌,可如今,一大批与神垕、与钧瓷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所谓的“钧瓷”,被商家堂而皇之地摆上了钧瓷展架,这简直就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现实剧,可笑至极。

我虽然不从事钧瓷生产和销售,但我热爱钧瓷文化,我知道,钧瓷艺术和钧瓷文化传承到现在,凝聚了几代钧瓷人的心血,钧瓷品牌和价值能有今天的辉煌,是多年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成就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呵护。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利欲熏心的人搅了局,坏了汤,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也不否认,神垕古镇的旅游市场刚刚建立起来,需要培育,需要规范,但无论如何,我们绝不能打着钧瓷的旗号,披着钧瓷的外衣,顶着钧瓷的光环,去做有损钧瓷品牌和声誉的事,那样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钧瓷行业的繁荣不能让我们蒙蔽了眼睛,迷失了方向,我们要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这一现象对钧瓷行业和旅游市场的冲击。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排除异己”,毕竟是市场经济,但最起码要注明名称和产地,做到明码标价,让喜欢钧瓷的游客能够有效区分、鉴别,让游客明明白白消费,慕名而来满意而归,塑造神垕旅游崭新形象。我想,这样无论是对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对神垕旅游市场的壮大都是有利的,也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神垕书院,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在神垕千年古街商号林立的闹市里,隐藏着一家书院,就是神垕书院。

神垕书院的创办者,是一位四十多岁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姓赵名志儒。

聊起名字的来历,他感慨万千。曾用名赵志全,现用名赵志儒。志儒,道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和对大文化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孔子曰:“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据太祖讲述,他祖上本是北宋皇室后裔。自宋以后,历代耕读经商。以书画、瓷器、钱庄、粮仓为主业。父亲以文经商,以传承世代儒商为家训,对中医药颇有见解。喜收藏,以书画、瓷器、玉器为主。

聊起钧瓷文化,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

钧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当时初出茅庐的他,充满各种挑战。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他潜心研究钧瓷相关的经典之籍。《钧窑史话》《钧瓷志》《追根求源话钧瓷》《中国钧瓷》《钧台窑发展与探索》《中国钧瓷艺术》《钧瓷大师晋佩章》《中国历代钧瓷釉色》《钧瓷雅集》《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研究》《河南陶瓷史》《钧窑瓷的鉴定与鉴赏》《中国艺术家大随笔》等常置案头,研究学记。不断拜访名家,实入窑址,把自己的学习室扎在钧窑厂,博采众长,汲取营养,掌握第一手资料。最终由一个门外汉,成为钧瓷鉴赏的行家里手。

十余年如一日,其对钧瓷鉴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神垕书院,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本与钧瓷有关的书籍,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表现修身养性的字画,书院内陈列着的每一件精美绝伦而富有文化底蕴极具内涵的瓷器。“我正在为钧瓷立着标杆,同时建立合情合理的钧瓷价格体系和价值认证标准”,赵院长坐在宽宽的木椅上,奉着散发红茶清香的钧瓷茶盏,把玩着由他监制的作品。“此件作品为宋钧,釉里蓝外红,此蓝叫帝王蓝,海天一色,历史上乃帝王御用,故称帝王蓝。外釉的红是铜红,是铜元素经过高温形成的。雨过天晴半红霞,是不是这个意境?红是渐变的,有过渡,很自然,非外因可为。”“钧瓷的釉不是凭空臆造的,必须有出处。所以钧瓷讲究三个字:贵、精、稀。贵就是有出处,精就是做工精细,稀就是存世量少。”我双手接过他奉过来的茶盏,底座落款宋体“神垕书院赵志儒”。

从十五岁立志经商,二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五岁立志向儒,到不惑之年立志传道的铮铮铁汉,其深邃之眸里透出的是倔强和执着。

在神垕书院的墙青砖上,有“神垕书院美学研究会”和“中国神垕书院读书会”。字体端庄大气,眼前一亮,深深陶醉。

行于神垕书院幽静的小院,数进四合院使人无限遐思。在窄窄的巷子两侧,每一间精致的厢房,都是修身养性之佳居。书院外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书院内清净淡雅,深思远虑。近书院南墙外,河水汩汩,源远流长。

神垕书院落成数月来,一大批文人雅士和钧瓷人欢聚一堂,谋划着钧瓷的未来发展。

神垕书院,正以它的前瞻性和开创性,逐渐成为钧瓷人的精神家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