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禹州神垕钧瓷文化地位简析

禹州神垕钧瓷文化地位简析

陶瓷文化 简一瓷砖 欧诺神瓷砖

2020-12-09

陶瓷文化。

禹州神垕镇,“中国钧瓷之都”,是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的钧瓷的发源地,它以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烧制钧瓷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钧瓷文化积淀。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冶陶,宋代时期已成为北方陶瓷中心,盛极一时,当时流传民谣“进入神垕山,十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历史上因陶瓷兴盛、钧瓷御用而致使神垕地名被四次皇封,厚重的钧瓷文化孕育了神垕古镇。神垕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说。据生产实践证实,烧制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成功烧制钧瓷。至于其他地方烧制的仿钧,大家还是要注意甄别!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而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故为诸窑之首。

钧瓷的名贵缘由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其窑变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钧瓷无双 ”,钧瓷以其神奇独有的“自然窑变”艺术,创造出绚丽缤纷、千变万化的钧瓷神韵来。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且特点各异的产品来。故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人意不可为的浑然天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在钧瓷的四大美“神奇妙绝”中居首位。

钧瓷的赏析

其釉透、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非常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国外更有“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钧瓷的发展简史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参考:关于钧窑瓷器始烧年代问题的探讨)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目前存世完整的古钧瓷不足百件。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成立国营钧瓷一厂、钧瓷二厂复烧钧瓷,此后,钧瓷频频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邦,这也是所有其他瓷器所没有的殊荣。

钧瓷的烧制工艺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前后整个钧瓷烧制共计七十二道工序,其中高温釉色窑变的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柴烧),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珍品则更为罕见。现代工艺中因为需求及审美的改变及要求提高,对钧瓷实行评级制,分为珍宝级、珍品级、精品级、合格级四个级别,具体可参看:禹州钧瓷评级标准及质量分级图表.

小编推荐

千年钧瓷古都神垕赋


四面环山,祖师中间,土上土下,四受皇封;神天厚土,钧艺千年。驺虞水绕,山外又山,恰如凤飞龙盘,四季更替,萦回留恋。绿水拥镇,红火映天,金火圣母,顾目流盼,千载钧瓷添神韵,一件国礼世代传。舜帝大德寓钧艺,伯灵炭火淬窑变。天地人合一,水火钧涅槃,美轮美奂、灵性人间。

东山曰凤凰,展翅欲飞状,峨冠仰天而歌,披霞带来安详,灵山藏古寺,银杏立破岩,谷中钟悠悠,林 间泉潺潺。林木丰茂,鸟语花鲜,迷人于山光水色,醉心于碧野草甸。峰立文昌阁,昌举文脉络,接天依翠,水墨尽染。

千年钧瓷古都神垕赋

南山曰大龙,刘秀留其名;压妹台下葬皇姑,擂鼓石边点秋兵,八仙桌、扳倒井,恭迎龙颜,气聚成龙脉,土凝开钧天。森林梯田秀龙鳞,应时换装展新颜,龙子龙孙,福泽绵绵。

西山曰凤阳,日落凤影藏。鸿翠湾中享宁静,“垕望台”上观镇景。鸡鸣犬吠、百鸟争鸣、山花野果、四季常鲜,陶翁若往,不思桃源。

北山曰牛首,腹蕴陶土厚。“四舍”湾中舍俗念,“跑马岭”前英雄现。王莽无德追再紧,刘秀有路脚下展。做人做瓷,德字占先,先舍后得,流芳千年。

神垕古镇老街

神垕古街,窑神圣殿。初一十五香火旺,正月祭祖鼓喧天。古建林立、钩心斗角、雕梁画栋、活色生香,好戏连台敬窑神,祭天礼地齐祝愿:“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炮楼高耸、庭院深深,书香四溢,陶瓷琳琅。一品神垕韵,寸心尽染香。

小巷长长树行行,大街朗朗人忙忙。南来北往痴情客,探幽寻宝眼雪亮。古玩市场,古色古香;陶吧作坊,体验泥芳,路灯钧瓷叹奢侈,寻宝捡漏圆梦想。小镇商户,临河而构,怡然自得,家家楼堂。 街道古意井然,青石青砖辉映,白墙灰框亚光,质朴大气、古韵悠长。墙上彩绘,栩栩如生,街头雕塑,谆谆箴言。路边花墙,自然成趣,院中梧桐,天然画廊。天蓝蓝而白云飘,树森森而百鸟巢,风融融含花卉气,烟袅袅带火艺香。白发垂笤,怡然自得,邻里互助,老幼相携,促膝话家常,百姓一家亲,协力同心,共图富强。乡风淳朴,敬孝老人,古风长存,共话重阳。

钧瓷祥和尊

神垕吾镇,钟灵毓秀,千载钧都,源远流长,占地利富甲邻里。先辈积德,子孙壮志,承古创新,以瓷兴镇,得天时行走八方。特色小镇,借东风大放光彩;争创五A,聚民心众志成城。钧瓷国礼,越洋过海,不负前人,无愧来者,享誉世界。有志者奋力前行,山水多姿,岁月有待,为祖宗增光,为家乡添彩,再铸辉煌。

【作者简介】周新红,网名、笔名雨墨。男,1968年6月出生于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现任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河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工业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禹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从事钧瓷艺术研究17年。 与人合著《钧瓷乾坤》在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诗集《春雨绿你》。诗作100余首散见《星星诗刊》、《中国爱情诗刊》、《中国诗歌网》、《中国诗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文苑》等各级报刊、网媒发表并获奖。诗观:钧瓷与诗让我窑变人生、童心不泯、诗意栖居。

钧瓷之源,神垕镇名字的传说


钧瓷造型挺拔俊丽,装饰简洁澄明,釉色清纯幽玄,给人们以清新泼辣的美感,是中国自古以来名扬中外的主要名片之一!那么钧瓷的产地在哪呢?我想这个问题,对于各位喜爱钧瓷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难题,钧瓷的产地就在古时候的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神垕镇!

神垕古镇,钧瓷的发源地

那么神垕镇名字的由来,大家知道吗?

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在唐代因官场黑暗,不予以行贿,故名落孙山,意志消沉,后经铁拐李度化,随汉钟离云游四海成仙。

宋初,吕洞宾从江西庐山来到禹州大刘山下,山下有一村镇,窑火冲天,彩霞映空。周围山上云雾缭绕,茂树密竹。于是就在山南坡一天然洞穴住下。

南山有座汉高祖庙,庙内有位高僧慧云法师,与吕洞宾交好。吕洞宾经常到庙中与慧云法师下棋,二人对弈,总是平局,一次两人开玩笑说:“我住在神前是一佛,你住在神后是一仙”。于是,神垕之名就由此而得名!

吕洞宾

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神垕镇的钧瓷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在唐朝时候钧瓷已经在神垕开始烧制了,到了宋朝达到了顶峰时期,被列为宫廷御用瓷器。

到了现代,钧瓷文化的高度已经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如今,钧瓷已经做为国礼成为中国邦交的一部分,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么神垕之名到底由何而来?这里还有个关于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的文章,读者可以再看看:“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

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魅力而名于天下,受到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收藏爱好者的热烈挚爱,也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浑厚的基础。

关于钧瓷的产地神垕名字由来,钧瓷文化的神话传说甚多,这只是其中之一的一个传说,如果大家还有更有趣的和钧瓷相关的神话传说,可以联系我们,与我们共分享!

神垕记忆之钧瓷土的开采运送


加工是钧陶瓷生产的第一道工序,而原料则是首当其冲,没有原料的话,泥和釉就加工不出来。这就像常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料是钧陶瓷当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原料,主要用于配制拉坯泥和注浆料。土料有钧陶瓷厂家自己上山去找的,也有打土的送到厂里来的。

在1980年代初期,我在钧瓷一厂试验室工作,曾跟着师傅们去山上找矿看土,并带回一些进行试验,若试验后成功可用,就可让人多送些过来。曾看过大刘山上的黄矸土、山脚下的紫金土等。这几种土都是裸露于地表,故而易于找到和开采。关于找土,师傅们曾总结出一条规律,就是“阳坡出软土,阴坡出硬土”。

黄矸土,外观呈深黄色,有的夹杂有灰色,含铁质较多

我们也经常受打土的邀请出去看土,一般是打土的先送来些样品,经烧制试验后觉得有价值能用,厂里就会派人去看,由厂供应科、技术科、试验室、加工车间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联合去土矿考察。看土主要是看其质量和储藏量,一般送来的土料样品质量都很好,但若是大批量生产,不知是否能供应得上,质量是否能够保证,而去实地查看主要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打土矿的一般都在山区,土在地下几十米深处,需要打个矿洞挖土,俗称打土井。土井有直着下去后再往一边开挖的,称之为直井,也有斜着有一定坡度往下挖的,这种叫步井。直井往上取土时,先在井下把土装满荆篮或筐,并用绳子把篮筐绑紧,上面用个辘轳把土绞上来。步井则是把土装入篮筐中,放到特制的拖车上,人拉着拖车拉到地面来。后来步井通电用上了爬坡器,用一个小矿车,车里装满土,用钢丝绳牵引,一推电闸把土从矿坑里拉出来,这样人就省劲多了。

土井开采开始都用人工挖刨,后来也有的用雷管炸药采矿。 打土井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保证安全就显得很重要。一般来说土井上边的天棚都要固定支好,以免发生塌方,土井还要有一个配风筒,即与矿井有透气通风的地方,以防地底下空气稀薄而使人窒息。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看土时也要亲自下到土井里边去看,这样才能知道土有多厚,储藏量如何,估计能用多少年,方可保证产品质量长期的稳定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汽车、拖拉机很少,神垕街里边往瓷厂送土或送煤,一般都用人工架子车,架子车前边都套有一头毛驴,这样可省不少人力。神垕本地送的土主要有火石坡土、东坡土、槐树湾土、罗王土、西寺土等。磨街那边往神垕送土则都是由马帮用牲口驮运。

当时神垕的三个大厂除生产钧瓷、彩釉瓷外,还大量生产其他陶瓷品种,如国营瓷厂生产精陶,钧瓷一厂生产炻瓷,钧瓷二厂生产釉面砖。三个厂家生产的这三种陶瓷制品,由于对原料质量要求含铁量要少,烧出后胎体要白,故神垕本镇的土料无法满足要求,因神垕的土含铁量稍高主要适用于钧瓷,所以转向西山磨街等乡镇开采的白土。这些白土矿井大都在磨街乡的尚沟、侯沟、老庄、马垌、文湾、黑沟以及邻近的仝庄、大潭沟(属鸠山乡)一带,所以驮土马帮也大多是磨街人。

那个时候,打土井采矿和送土的是在一起的,他们热情好客。有一次我们去磨街看土,中午帮头(驮土马帮领头的)非得让我们在他家里吃午饭,我们拗不过,只得客随主便。记得吃的是蒜面条,那顿饭吃得特别香,因为面条是手擀面,蒜加香菜捣的蒜泥,用醋和小磨香油调味,主家还煎了几个柴鸡蛋,关键是面条里边撒了一层擀好的芝麻盐。所以面条既筋道好吃,又特别的香。

驮土马帮有几大帮,所用牲口主要以骡子为主,也有少量的马匹。根据各个厂用料的不同,他们有的往国营瓷厂送土,有的往钧瓷一、二厂送。送的土有白土、碱石、花子土、黑粘土、铝矾土等。他们都是在头一天就把土装好,用的是长而圆的帆布口袋,一般一口袋装有一百斤,一头牲口可驮三口袋三百斤。也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还自己另外再背上一小口袋土,为的是背到厂里能多赚几个钱,当时一斤土大约一点五分钱,一小口袋土有三十斤值四毛多,按当时的消费水平能解决一顿饭还绰绰有余。

驮土马帮一般是早晨四五点就赶着牲口出发了,他们抄近路穿山越岭,走在弯曲的小路上。凡遇到上坡牲口蹄子打滑上不去,还要几个人前拉后推,帮着骡马上去。一路走来到神垕大约是八九点钟。

神垕记忆之钧瓷土的开采运送

马帮队到了各个厂里的加工车间,过完磅开始卸料,把土倒在指定的土堆上,然后到财务室算账拿到钱,这时肚子也都饿了,就去到老街上坡口,把牲口牵到河坡里拴好,来到卖杂炣的摊前,花两毛钱买一碗杂炣,再买一个火烧就着菜吃。这是驮土人最惬意的事了。吃了饭人会显得很轻松,精神饱满,因为不用再步行,可以骑着骡马回家去。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拖拉机拉土运输兴起,用牲口驮土运送的方式逐渐消亡,一队队驮土马帮逐渐消失,“山间铃响马帮来”也就变成了神垕陶瓷人心中一个永久的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