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钧瓷孔雀双耳瓶的故事传说

钧瓷孔雀双耳瓶的故事传说

古代瓷器瓶 古代钧瓷器 孔雀蓝釉瓷器的鉴别

2020-12-09

古代瓷器瓶。

钧瓷孔雀瓶是钧瓷中的珍品,造型非常美。瓶身两边,各有两只漂亮的孔雀,那孔雀是凤头凤目细脖颈,从背到尾,羽毛像花鳞片,五色艳丽。

相传,这孔雀瓶出在唐代。据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年轻时,才貌非凡,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她还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养孔雀,认为孔雀是“文禽”,不仅羽毛艳丽,而且很有德性,其德性有九: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令知足;七不分散;八不贪淫;九知反复。

父母在为她选择女婿时,根据女儿的愿望,要选择一个文武兼备的郎君。根据女儿爱孔雀的嗜好,就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诏示天下英雄豪杰,说如果有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但是求婚者没有一个射中的。只有李渊两箭各射中一只眼睛,成就了这门美满婚姻。人们常把射孔雀比作择婿,把孔雀作为爱情的吉祥物。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除了在后花园养了很多孔雀外,还招来名工巧匠,烧制出一对钧瓷孔雀花瓶,放在后宫,据说这花瓶不仅高雅好看,而且能驱妖辟邪。

传说,一天李渊正在后宫和皇后说话,忽见一团黑气扑进来,黑气里现出一个长发蓝脸,绿眼长舌的女人,伸手就抓皇后。皇后被吓得昏死过去,李渊伸手拔出宝剑向那妖女砍去。谁知那妖女用手一挡,宝剑飞到了一边,把李渊惊得向后退了几步,刚好碰到钧瓷孔雀瓶上。

这时那钧瓷孔雀瓶突然大放红光,那妖女见到红光转身就跑。霎时孔雀瓶的红光又变成五光十色,映得那妖女缩成一团,在地上翻滚号叫,不一会儿成了一堆碎骨。事后李渊才知道这钧瓷孔雀花瓶竟有这么大的法力,就把它封为护国宝瓶。

皇后醒来,更是对孔雀花瓶感激不尽,把它当作镇宫法宝。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把钧瓷孔雀瓶视为吉祥辟邪宝物,有的家庭也作为风水摆设所用。

小编推荐

钧瓷之源,神垕镇名字的传说


钧瓷造型挺拔俊丽,装饰简洁澄明,釉色清纯幽玄,给人们以清新泼辣的美感,是中国自古以来名扬中外的主要名片之一!那么钧瓷的产地在哪呢?我想这个问题,对于各位喜爱钧瓷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难题,钧瓷的产地就在古时候的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神垕镇!

神垕古镇,钧瓷的发源地

那么神垕镇名字的由来,大家知道吗?

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在唐代因官场黑暗,不予以行贿,故名落孙山,意志消沉,后经铁拐李度化,随汉钟离云游四海成仙。

宋初,吕洞宾从江西庐山来到禹州大刘山下,山下有一村镇,窑火冲天,彩霞映空。周围山上云雾缭绕,茂树密竹。于是就在山南坡一天然洞穴住下。

南山有座汉高祖庙,庙内有位高僧慧云法师,与吕洞宾交好。吕洞宾经常到庙中与慧云法师下棋,二人对弈,总是平局,一次两人开玩笑说:“我住在神前是一佛,你住在神后是一仙”。于是,神垕之名就由此而得名!

吕洞宾

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神垕镇的钧瓷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在唐朝时候钧瓷已经在神垕开始烧制了,到了宋朝达到了顶峰时期,被列为宫廷御用瓷器。

到了现代,钧瓷文化的高度已经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如今,钧瓷已经做为国礼成为中国邦交的一部分,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么神垕之名到底由何而来?这里还有个关于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的文章,读者可以再看看:“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

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魅力而名于天下,受到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收藏爱好者的热烈挚爱,也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浑厚的基础。

关于钧瓷的产地神垕名字由来,钧瓷文化的神话传说甚多,这只是其中之一的一个传说,如果大家还有更有趣的和钧瓷相关的神话传说,可以联系我们,与我们共分享!

钧瓷:“蚯蚓走泥纹”的民间传说


钧釉特征之一。钧釉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故名。这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或烧成时发生干裂,后在高温阶段又有釉流入填补而形成的。钧釉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关于蚯蚓走泥纹在禹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原先禹州城北关的颍河水很深,水里边生活着鱼鳖虾蟹等水族。水族有个共同的首领,叫“头王”。这头王至高无上,掌握着水族们的生杀大权,厉害得很。蚯蚓那时候也生活在水里,和螃蟹、蚂虾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蚯蚓还和螃蟹是很要好的朋友。到了宋朝,有一天,螃蟹头上的两个钳子无意间夹断了蚂虾的两根长须,蚂虾就到头王那里去告状。蚂虾偷偷送给头王一个米粒大的夜明珠,头王一见十分欢喜,就收下了。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头王受了贿,就向着蚂虾,于是判螃蟹死罪,要用炉火烧死。蚯蚓听说了这事,心里不忿儿,就去找头王评理,头王哪能听得进去,不由分说,也判蚯蚓与螃蟹同罪,一块处死。

两个行刑的水鬼押着螃蟹和蚯蚓来到岸上,四处寻找有炉火的地方。转来转去,来到颍河南岸的钧窑场,刚好有窑工们正在装窑。两个水鬼就乘人不备,把螃蟹和蚯蚓装进了放钧瓷釉坯的笼里。螃蟹爬在了一个鸡心盘上,蚯蚓爬进了一个鼓钉洗里。两个水鬼在暗地里看着窑工们把窑装齐,封住了窑门,就返回水里向头王复命去了。

一会儿,窑工们就把窑点着了火。顿时窑里烟雾弥漫,熏得螃蟹直流眼泪,眼泪都滴在了鸡心盘上,它受不住了,就挣扎着往盘外爬,终于爬出了盘子。这时,窑里温度已升起来了,螃蟹还是给烧成了灰。蚯蚓呢,开始也在鼓钉洗里往外爬,但鼓钉洗边沿儿高,蚯蚓爬得又慢,没多会儿也给烧成了灰。

这窑钧瓷住火后开窑,窑工们发现有一个鸡心盘里,出现了不少像螃蟹爪子一样的纹路,并且有很多珍珠点;有一件鼓钉洗上出现了很多像蚯蚓一样的纹路。窑工们觉得这两种纹路怪好看,就分别起名叫“蟹爪纹”和“蚯蚓纹”。

说来也怪,以后凡是在这个窑里烧出的钧瓷,窑窑都有一两件带蟹爪纹和蚯蚓纹的,间或还有 “珍珠点”出现。窑工们都感到神奇,不知是咋回事。但是有知道的。谁知道?颍河里的水族们它们知道。这是螃蟹和蚯蚓的冤魂不散啊!不该死罪,硬被判成死罪,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螃蟹和蚯蚓被炉火烧死后没多久,蚯蚓的后代们觉得这个头王太不公道,不想再在水里受欺负,就搬家来到了陆地上,拱到土里去呆着。但完全离开水还不行,看哪儿上湿,就往哪儿去,还经常在湿泥地上爬来爬去。后世的人见了,只知道蚯蚓会拱土,走泥,人们就把“蚯蚓纹”改称为“蚯蚓走泥纹”了。

钧瓷开斑“济公”的故事


钧瓷开斑“济公”的故事:有一年,一位姓周的师傅家,好像碰见鬼似的,一连烧了十几窑的益寿瓶和虎头瓶,窑窑都是姜黄色,不挂一点红,他一气之下,停了窑,跑到山上去游了几天。

他回到家,这天正赶上看电视剧“济公”,周师傅看了“济公”以后,心想着济公,嘴里自言自语地说:“济公呀,济公,您这么大的本事,点化点化我烧几件精品吧。”

从此以后他心里天天想着济公,嘴里还哼着“鞋儿破,帽儿破·····”的插曲。一天他又开窑烧钧瓷了。停火开窑时,窑内霹啪霹啪乱响。匣钵全都碎裂了,老人气昏过去。一刹那他看到窑内金光一片。睁开眼一看,有一个匣钵完整无裂,他打开匣钵,看见“济公”活佛。

周先生没叫出声来,但“济公”笑着拂袖而去。周师傅拿起一个完整无缺的碗时,碗内的面壁上有一个“济公”的形象,视如珍宝,拿回家收藏起来。

从故事中可以看到,钧瓷的烧制是比较难的,印证了“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同时也印证了钧瓷珍品的出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钧瓷才是如此的珍贵。

钧瓷的窑变意境变化无法人为控制,所以一旦烧出来一个意境非常好的钧瓷时,那么这件钧瓷就是珍品,是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在出现第二件。

“钧窑一具千重厦”“世人都晓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钧瓷小故事,神仙也爱钧瓷


相传在宋朝时候,禹州这块地方被称为阳翟,在阳翟城内古钧台附近有座钧官窑,他们专为皇宫烧制御用钧瓷。他们烧制的钧瓷不但皇上喜欢,就连天上的玉帝也爱不释手。

且说一次幡桃盛会上,八仙敬献给王母娘娘几件钧瓷珍品,把玉帝的眼都看直了。会散了以后,玉帝跑到王母那儿硬要了鼓钉洗、出戟尊、花浇壶等几件好东西。

王母虽不舍得,但玉帝要也不得不给。从此,玉帝把这些钧瓷当宝贝看,一会儿不见就浑身不自在,上朝抱在怀里,睡觉放在床头。过了几天,他惦记着王母那儿还有几件,就又去要,就这样没几天,把王母的钧瓷全要来了。

可玉帝还不满足,就派雷神趁巡天的机会到阳翟再给他弄几件来。这一天,正是夏季的晌午时分,天很热,忽然在天的东北方向电闪雷鸣,乌云四起,顿时大雨倾盆。

但不一会儿,就云开日头现了,在古钧台下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只见他豹眼浓眉,三缕花白长须,看着有点儿怪模怪样,原来他是雷神变的,想来搞点儿钧瓷。

他大摇大摆地来到官窑院里,见到窑官也不施礼,大大例咧地说:“老头儿,你这儿有啥好钧瓷,拿几件送给老夫。”

窑官虽不高兴,但并不见怪,深施一礼,说:“老丈,想您是外地人,不知这是官窑,本窑所产陶瓷一概上贡皇上。别说送,卖都不能卖呀!”

雷神一听:“不给,你知道老夫是谁?”

窑官也生了气:“就是神仙来了也没有!”

雷神一听,火气就大了,大叫:“我是上天雷神君!”

窑官闻听大笑,吩咐众人:“把这个疯子赶出去!”

就这样,雷神连钧瓷的影儿都没有看到就被赶了出来。雷神越想越丢面子,回去咋交待呢?于是就决定晚上去偷。等到窑工们都睡着了,雷神偷偷溜进窑棚,转了一圈儿,就是没有钧瓷,心里生气。

突然他看到钧瓷窑里面有一窑红彤彤的瓷器,心想这肯定是钧瓷,伸手就拿。他不知这窑还没有凉下来,热得很呢,烫得雷神哎哟一声跳起一丈多高,轰隆撞破了屋顶,把窑给砸塌了。

他一看大事不好,连忙溜走了。

到了灵霄宝殿交旨,玉帝看他空手回来,非常生气,就罚他下次不准参加蟠桃盛会。雷神想想这事真窝囊,于是,每次他巡天经过阳翟。都会想起这窝囊事,都要瞅机会雷击钧官窑的地盘,发泄怒气。

现在钧官窑还时常发生雷击现象,据说这就是雷神在发脾气。

孔雀绿釉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藏草瓶 乾隆与藏传佛教的故事


虹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瓶式之—,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此类品种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均有收藏。

藏草瓶

据文献记载,乾隆对藏传佛教非常虔诚,而且认识很深。他每天打坐修持,甚至着三世章嘉胡土克教授他梵文和藏文。1745年,乾隆下令将其出生地雍和宫改为喇嘛寺,次年仿西藏桑耶寺于承德建普宁寺,其后又仿拉萨布达拉宫于承德建普陀宗乘庙。1780年,五世班禅远道东来做法事祝贺乾隆七十大寿,乾隆命人仿西藏扎什伦布寺于承德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其居停。此后,乾隆又于紫禁城内仿西藏托林寺坛城殿筑雨花阁,具浓郁藏式佛教建筑风格。

珐琅彩藏草瓶

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当然需要有大量的法器和摆设配合,宫廷造办处因此制作了大量的瓷质及其它材质的藏域法器,同时亦供清帝赏赐西藏高僧之用。

藏草瓶为官窑珍品,早在上世纪初即为人所知。当时,山东省泰安县城内岱庙被盗,盗走明清官窑瓷器十多件,流散在济南的文物市场,被北京古董商徐少山、张玉华买走。案发后,几费周折,将失物追回,重归岱庙。其中就有乾隆官窑藏草瓶两对。

钧瓷的窑变


钧瓷作为中国瓷器家族的一员,有着瓷器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其不可预测的窑变,使得钧瓷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钧瓷的窑变是以釉制胜,更以“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神奇窑变艺术而流芳千古,被称为“火艺之冠”、“火的艺术”。钧釉最为人称道的颜色是: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于是在民间流传“红为最,紫为贵,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

窑变是钧瓷的精华。经釉体流动而形成的图画,或似花草飘香,或似鸟兽灵动,或似人物形象,或泛舟远航,或深山小溪,或月夜风景,或寒鸦归林;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烟花怒放,飘逸虚幻,颇具神韵;还有的如晨日出海、夕阳家归等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观,都给人心灵的愉悦。所以每一件钧瓷都是一首无字的诗,一支无声的歌,一副无墨的画,需要用心去理解其中的寓意内涵,去感悟窑变艺术的博大精深。种种钧瓷的窑变纯属自然景象,非人主观所能够控制,所以就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瓷的起源


钧瓷的起源

禹州钧瓷起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境内的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蓝白流纹、斑块的花瓷,世人称为“唐钧”,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钧、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浅谈钧瓷的窑变艺术


钧瓷在五大陶瓷中,它是以窑变而著称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的窑变也不以制作者名声大小而优劣,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加强,因此,对钧瓷的喜爱也越来越强烈。收藏钧瓷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也使钧瓷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随之人们的错误认识也逐渐产生,并且已经形成了势头。本文主要阐述了煜华钧窑烧制的钧瓷《石榴瓶》的作品,借此谈谈有关钧瓷窑变的粗浅认识。

2 《石榴瓶》作品的来源

《石榴瓶》在钧瓷作品中不属于创新作品,是传统作品,它最初来源于我们常见的水果、石榴等。在我国民间,石榴含义丰富。榴开百籽,“籽”和“子”谐音,象征多子和丰产;中秋佳节赠送石榴,也成为迎接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赋予“留”之意,“折柳送别”与“赠榴传谊”成为我国的一种民俗。

每一个钧瓷作品都有一定来历,人们根据石榴的这些特点创作出钧瓷作品《石榴瓶》。在中国的五大陶瓷,钧瓷、汝瓷、定瓷、官瓷、哥瓷中,钧瓷与其他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汝瓷和哥瓷造型奇特,没有窑变效果,它们的釉色也较单一。青花瓷追求的是画工,尽管其色彩丰富,但毕竟是人为控制,显得相对生硬。

3 《石榴瓶》的窑变艺术

钧瓷则不同,是靠窑变和釉色取胜的。除了釉色外,窑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钧瓷作品如果釉色不好,又没有窑变效果,将失去了她的本色。煜华钧窑烧出的《石榴瓶》系列,如图1~图4所示,可见钧瓷窑变之一斑。

由图1~图4可知,前三个作品都以葡萄紫和茄皮紫为底色,窑变出片片绿色,如初春的小草,春意盎然;那紫,那绿,窑变出多种层次,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钧瓷窑变的神奇效果。我们说钧瓷的窑变是自然窑变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钧瓷能像青花瓷那样把自己理想的图案画上去,那就不成为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才是钧瓷的本质。

4 钧瓷的窑变特色

《观音瓶》也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属于神瓷系列,千百年来人们不知道烧制过多少,凡是开始制作钧瓷的人都要烧制它。这主要是因为它工艺简单、容易烧制成功。但真正的珍品,精品并不多,都是以釉色取胜,以红釉最多,红色在我国民间具有喜庆,祥和的气氛,容易激发人们的热情。

一件钧瓷精品,一件钧瓷珍品是不以一个人名声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成功的。有的人名不见经传,他有可能烧制出钧瓷珍品;有的人名声较高,即使是国家级的大师,也不一定能烧制出一件钧瓷珍品;有的人烧制一辈子钧瓷,不一定烧出一件珍品;有的人初出茅庐,就能烧出钧瓷珍品。由此可以看出,钧瓷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5 钧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随着钧瓷名声的提高,也出现了以奇特造型取胜的现象。有的在人物、神像、十二生肖上下功夫;有的在耳饰上下功夫。一件钧瓷作品要配上许多装饰品来点缀,笔者认为这是对钧瓷的错误认识,它会导致钧瓷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偏离钧瓷发展的正确道路。

奇特的造型不仅钧瓷能做到,其他陶瓷也能做到。如:青花瓷、汝瓷、哥瓷等。而窑变的效果,却只有在钧瓷上才能做到。以钧瓷作品《钧桃》为例,它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没有任何耳饰,造型也不奇特。桃子在我国民间通常用来祝寿,吉祥之意。在钧瓷发展的历史上不知道多少人烧制过钧桃,出现过多少窑变已经无从查证。后来又有人烧制出《钧桃》,这个钧桃是红色的,顶端装饰了一个老寿星的头像,下面飘着一捧胡须,更加增添它的吉庆气氛。任何一种陶瓷都要保持它的专一性和唯一性,只有保持了这些特性,它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保持着永远不败的地位,它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它才能珍贵。

6 结语

综上所述,钧瓷是以窑变来取胜的,以窑变占据市场,以窑变来确定其在陶瓷业中的地位。她的窑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