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空鼓的瓷砖 > 导航 >

钧瓷鼓钉洗的由来

钧瓷鼓钉洗的由来

空鼓的瓷砖 古代瓷器的支钉 瓷砖空鼓

2020-12-09

空鼓的瓷砖。

钧瓷在宋代是五大名瓷之一,这一点要归功于宋徽宗,宋徽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历史上评价他不适合做皇帝,适合做艺术家。而钧瓷也就是在他的倡导下发扬广大的,为皇家御用瓷。

钧瓷鼓钉洗的由来-宋代鼓钉洗

相传宋徽宗赵佶通音律好歌舞,喜欢画画儿,字却写得特别差。他每次跳舞和画画儿后,总爱临池弄墨,但最让他伤脑筋的是字始终没有长进。

有一次,宫里新选进来几个漂亮的舞女,徽宗演乐赏舞,身心很投入,自己亲自去敲鼓。妙龄少女长袖飞舞、玉足轻勾,舞姿美极了。徽宗不知不觉饮酒饮醉了,最后被内侍扶到寝宫。睡下不久,他突然起身,大呼展纸备砚。内侍听到传召,忙备齐一切。徽宗衣衫不整,龙飞凤舞般写起字来,笔在纸上游走,有鼓声隐隐作响,节奏感很强。写罢,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徽宗倒头就睡。内侍很累,也不在意,就找地方打盹儿去了。

第二天早朝归来,徽宗突然发现案上有一幅好字,字体飘逸,起笔如长袖飞舞,落笔如玉足轻勾,秀丽极了,于是忙召内侍,问字的来历。内侍很纳闷儿,对皇帝说了昨晚发生的事儿。徽宗忙命内侍再备纸砚,可写出的字还不如从前,气得折了笔、砸了砚。

后来,徽宗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手持大笔,在钧瓷洗里一蘸,在鼓面上挥笔疾书,顿时鼓面上出现清雅秀丽、刚劲洒脱的字。这鼓和上次喝醉时所击的鼓不同,下面用三只如意支撑,鼓面大,没有鼓腰,形状像拦腰锯开的半截鼓。

徽宗醒来后把这梦说给众臣。大晟府提举周邦彦精通音律,很得徽宗喜爱。他为徽宗解梦说:“皇上梦中用的笔洗是钧瓷宝洗,鼓上膏笔。这正是取鼓中的灵气,收音乐中的韵律,融在洗中。那鼓如意相托,定能心想事成。只要让阳翟(今禹州)烧制这样的器物,皇上用了,定能写出漂亮的字来。”徽宗听了大喜,忙命阳翟官员监造这样的笔洗。

监窑官领旨,让阳翟官窑最拔尖的窑匠赶制。窑工们费尽心血,终于烧制出一件精美的笔洗:下面三只如意足、上下沿儿各有一圈儿鼓钉,洗里不添水,看着总是水汪汪的。

这钧瓷笔洗送到宫里,徽宗用时,膏笔不用添水,并且每次用都能听到轻轻的鼓声,写出的字自成一体(就是后来的“瘦金体”)。徽宗随即下旨定鼓钉洗为国宝,并御书“钧官窑鼓钉神洗”几个大字。这就是现在鼓钉洗的来历。

宋代钧瓷鼓钉洗

宋徽宗时期,钧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过由于当时是皇家御用瓷,故民间收藏的非常少,到了现代,宋钧依旧是钧瓷中艺术的代表。

编辑推荐

钧瓷的窑变


钧瓷作为中国瓷器家族的一员,有着瓷器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其不可预测的窑变,使得钧瓷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钧瓷的窑变是以釉制胜,更以“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神奇窑变艺术而流芳千古,被称为“火艺之冠”、“火的艺术”。钧釉最为人称道的颜色是: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于是在民间流传“红为最,紫为贵,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

窑变是钧瓷的精华。经釉体流动而形成的图画,或似花草飘香,或似鸟兽灵动,或似人物形象,或泛舟远航,或深山小溪,或月夜风景,或寒鸦归林;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烟花怒放,飘逸虚幻,颇具神韵;还有的如晨日出海、夕阳家归等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观,都给人心灵的愉悦。所以每一件钧瓷都是一首无字的诗,一支无声的歌,一副无墨的画,需要用心去理解其中的寓意内涵,去感悟窑变艺术的博大精深。种种钧瓷的窑变纯属自然景象,非人主观所能够控制,所以就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瓷的起源


钧瓷的起源

禹州钧瓷起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境内的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蓝白流纹、斑块的花瓷,世人称为“唐钧”,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钧、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