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钧瓷器 > 导航 >

钧瓷釉色的发展

钧瓷釉色的发展

古代钧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2020-12-09

古代钧瓷器。

钧瓷文化之钧瓷釉色的发展创新:1979年,禹县钧瓷一厂、二厂、国营钧瓷厂就把钧瓷等艺术釉的创新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钧瓷新工艺釉与传统钧釉相比,有两个不同之处 ,一是在釉中加入还原剂,不用原气氛即可烧成窑变红色:二是不用传统的倒焰馒头窑而改用隔焰推板烧成。钧瓷釉色的发展1985年,丁建中与晋佩章共同研制出仿宋天青、天蓝釉系列作品,天蓝釉是铁呈色,与历史上宋钧天青、天蓝釉成份非常接近,是一种二液分相乳光釉。随后,又接连研制出油滴天目釉,它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布满油滴状的银色或褐红色斑点,极富艺术韵味。该釉是钧窑地区的一个黑釉品种,早在宋代就有烧制,在禹州钧台窑和神垕窑都有发现有这种釉的标本。油滴天目釉研制成功后,就称该釉为”滴珠天目釉“,并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钧瓷釉色的发展到2011年末,钧釉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先后研制出紫翠霞红、姹紫嫣红、唐钧宋韵(唐钧花釉带蚯蚓走泥纹)、金黄奇纹、紫釉绿纹、红釉黑纹、红雪花斑、绿雪花斑等近百种釉色。由此可见钧瓷釉色的创新在不断的变化而取得更多的成就。

钧瓷釉色

钧瓷

延伸阅读

禹州钧瓷釉烧的四个阶段


大家都知道钧瓷烧制分为素烧和釉烧两个过程,而钧瓷釉烧的整个过程又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氧化焰阶段

钧窑温度从点火到400℃,这一温度期间升温速度不宜过快,此阶段是氧化焰阶段,烧氧化气氛,用小火供烤,温度缓慢的上升。因为这时是排除窑具、胎体及窑室内的水分,如升温速度过快,胎体内的水分急速挥发而带来的气体膨胀,有可能导致产品开裂甚至炸裂。由于胎体经过窑内温度400℃以后,窑内水分已经基本排除,所以可以适当加快升温,直到转火温度达到1040℃,这一阶段需要时间约为5~8小时。此时釉面由于受热而产生膨胀,表面呈未烧结的多孔状态。由于氧化,釉内的各种有机杂质及低温沉积在釉面上的游离碳粒子基本发挥,就为第二阶段打下了一个良好地基础。

2、第二阶段:还原焰阶段(1040℃~1150℃)

窑内还原气氛的形成主要是由人控制燃烧程度来实现,通过人为可减少进风量,关闭闸门,氧气减少还原增大。在还原的气氛下,由于空气减少,窑内的火呈现浑浊状态,使烯燃料的燃烧不充分,致使窑中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进入胎釉中,还原是物质失去氧气的一种反应,如氧化铁失去氧气后被还原成氧化亚铁,而氧化铜还原成氧化亚铜等等,使胎釉中的微量元素得到还原,从而实现釉变与胎变,实现并得到理想的颜色。此阶段是钧瓷釉烧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温度缓慢上升,此时的胎体开始瓷化,并接近烧结,达到烧结温度后,胎体的密度最大,收缩率最大,吸水率最小。

3、第三阶段:弱还原阶段(1150℃~1270℃)

弱还原阶段还要保持温度的上升,使釉面形成完好的玻璃体,达到成熟,由于高温下釉层流动,消灭了釉泡和针孔等缺陷,使釉面更加光亮。此时的弱还原气氛,是为了保证还原后的釉面在温度上升时不会被氧化,这一阶段必须严格防止氧化发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也是影响成品率的主要阶段,因此,以弱还原焰为最佳。同时要保持调整好窑内温度,减少温差,并防止温度不稳定造成的升或降温。

4、第四阶段:氧化阶段

当窑内温度达到所需要温度(1280℃~1300℃)时,均热保温保持一到两个小时,这主要是为了尽量拉平窑炉同一断面不同部位及产品内外的温差,使产品内外的物理化学变化均匀、完全,使组织趋于一致,在生产实践中,适当的降低烧成温度,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降低烧成的损失率。时间过后可立即停火,然后打开窑炉闸门自然冷却,冷却的过程开始阶段,温度下降的很快,随着温度的降低降温速度变慢,当温度下降到200℃左右,这时可以稍微打开窑炉的大门,使其快速降温,此时的胎体釉固化,显现颜色,釉产生液相分离,釉面固化,开片已经形成。此时大量的新鲜空气流入窑内和高温下的釉面接触,氧气釉面的氧化过程是颜色釉层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为的色层组织是指整个釉层是由多个颜色各异微小釉层组成的。因而不同的颜色釉必须在还原气氛和后期氧化气氛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形成。

在钧瓷釉烧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从始到终大约需要25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操守,直到最后。

总结:

无论素烧还是釉烧,钧瓷的烧成是一种复杂的高难度的过程,还原气氛时很难控制。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同样操作下,由于气候、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为了增加烧成成品率只有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对现代化控制仪器的合理使用,才能使整个过程顺利、准确的控制与完成。

南宋龙泉窑青瓷釉色新品种梅子青 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


·梅子青

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是南宋龙泉窑青瓷釉色新品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梅子青”胎釉测试结果表明,胎土内掺有适量的紫金土,降低胎的白度,成为灰白色,并采用石灰碱釉多次施釉法,使釉层厚而不流,釉面光泽柔和,烧成温度提高到1250-1280℃,在强还原气氛下烧成,呈色青翠滋润。

·梅子青

龙泉窑于南宋时期创烧的品种。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梅子青釉与粉青釉同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烧制梅子青釉时对瓷胎的要求较高,釉料采用高温下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以便于数次施釉以增加釉层的厚度。在1250--1280摄氏度高温和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造,釉层厚而透明,釉质莹润,苍翠欲滴,色调可与翡翠媲美。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

·梅子青

在北宋晚期的“ 政和间” 朝廷亲自立窑烧瓷时, 成熟的“雨过天青” 釉色的瓷器应运而生了。这类青瓷中釉层乳浊而不开片者, 成为帝王贵族的最爱。宋室南迁时, 北宋官窑的制瓷技术也随之传人江南, 从而拉开了多姿多彩、绚丽辉煌的南宋官窑的历史帷幕。

钧瓷发展编年史


钧瓷发展编年史,从烧制时期,名称,器型代表,瓷器特点,胎体、釉色,工艺特点等多方便完整的记录了钧瓷的发展过程。极具参考价值!(全文结束下方提供有EXCEL文档免费下载链接)

钧瓷发展编年史时期名称器型代表瓷器特点胎体釉色工艺特点距今9000-10000年陶器砖瓦、建筑琉璃制品、日用陶器灰、红、黑、彩、白胎体烧结程度差,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而无光泽,机械强度低,吸水率大,敲击时声音沉浊商代原始瓷器同上青,黑,白工艺原始,烧成温度低,胎体未完全烧结,吸水率和透气性较高,釉层薄且易剥落东汉中晚期传统瓷器同上青,黑,白胎体已烧结,基本不吸水,胎体致密坚硬,釉层透明有光泽,无剥釉现象,具备了近代瓷的基本标准唐朝、五代(钧瓷创烧期)花釉瓷、花瓷、唐钧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宋哲宗(1086-1100)民窑时期宋钧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胎体:白褐、灰白、灰褐色,釉色: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宋徽宗(1101-1125)官窑时期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列瓷红、蓝、青三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器施满釉,刻有汉文数号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莹润,葱青肥厚,胎质坚固,端庄规整,工艺规范,制作精细。官钧施釉到圈足,圈足内刷有芝麻酱色釉,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金代金钧盘,碗,碟,罐等日用瓷天蓝、天青为主,施釉较薄,釉色流动性较小,色彩单调,窑变不及宋钧自然选料工艺要求不严,大多产品不太精细,产品整体比宋代逊色。胎质泛黄胎体疏松,一般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不刷釉,多为垫饼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窝子不正,深浅不一,一刀而过,刀痕、指痕不同程度留在胎体。元代(发展时期)元钧,广、宜、景钧等仿钧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明代(断烧时期)元代后期受频繁战乱影响,钧窑生产几近停产。明中晚期,为避明神宗朱翊钧讳,钧州改名禹州,钧窑停产,窑变技艺失传,明末虽有少数工匠摸索和仿制钧瓷,但和窑变钧瓷已有较大区别。虽然禹州陶瓷业仍以神垕为集中区,但已衰败到只能造酒缸、瓶坛的粗此窑场了清末民初(复苏时期)钧瓷碗、盆、碟、壶、杯、洗、鼎、乳钉罐、折边盘、帽筒、绣墩、螭头香炉、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寿桃、佛手等日用瓷窑搭烧,氧化焰气氛:多成青、绿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绿、瓜皮绿、麦芽绿、孔雀绿、铜绿为主,偶有红色调,但发色沉稳、暗浊受时局影响,釉色及造型无大发展,釉色单调,难与古钧瓷相比,手工拉胚、雕刻、捏型,鲜有胎模,整体作品厚重、坚实。胎断面呈灰黄或灰白。炉钧胎面呈灰白或深灰,不少有变形、底足炸裂及窑粘现象,成品率低。

民国时局不稳,钧瓷发展举步维艰。1930年,钧瓷再度停产。炉钧风箱小炉,捂火还原气氛炉钧:天青、天蓝、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葡萄紫等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发展期)仿古钧瓷为主坛子瓶、丰肩虎头瓶、双耳花瓶、鹅颈瓶、胆瓶、玉壶春、活环瓶、双耳八钉瓶、六方瓶、三足炉、将军盔、鱼捕尊、帽筒、绣墩等各式尊、洗、盆多达150种仿宋蓝钧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偶有以锡铬红料点抹而成带红或紫斑,少量麦芽绿、孔雀绿和瓜皮绿釉早期成型手拉胚为主,保留手拉胚同时,普遍使用石膏模注浆成型。前期钧瓷作品大多粗糙、笨重,胎质细腻呈白色或灰白色,底部常有半透明的过底釉,圈足多较深。后期圈足部常有复线,足底部护胎釉多为深褐色,呈铜口铁足现象,胎质多为深灰、灰白和白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风箱小炉:光华五彩,鲜艳玉润。紫、红为主,多沉稳雄浑的紫色调杂以红色悬浮颗粒并辅有各种色彩鱼子纹60年代,多色釉,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碧蓝,米黄,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等釉色大火蓝,大窑蓝,1958年属彩瓷为仿宋蓝钧,为了提高产量,国营瓷厂将搭烧窑炉改为专烧窑炉,由10m³扩大至100m³,釉料中以氧化钴为主要原料,并加入适量草兰,置于窑内高温部位,经氧化气氛一次烧制而成,釉面无论深浅浓淡均为蓝色。产量大,成品率低,粘足、炸底、流釉、变形之类问题常见。非传统意义钧瓷。其中也不乏品位较高的作品。60年代初,随着政策调整及结构合理、性能优越的倒焰窑、直焰窑建成,大火蓝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发展期)新中国钧官窑时期70年代日用品:碗、盘、罐、洗、台灯、调色盒为主。陈设品:炉、瓶、尊、鼎、觚、花盆、动物为主。

人物造型:江姐、牧羊姑娘、草原新医、女石匠等。胎质颗粒相对较细,胎质断面呈灰白、灰、深灰色,有断面呈白色。胎质瓷化程度高。釉色釉质浑厚,色泽自然,窑变丰富。色以月白、胭脂红、桃花红、海棠红、鸡血红、玫瑰红、朱砂红、火焰红、麦芽青、天青、天蓝、藏蓝、玫瑰紫、茄皮紫、丁香紫为主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同时,吸取玉雕、木刻等艺术技巧,运用浮雕、镂雕等手法进行创作。瓷料的加工完全由机器取代人工,胎质颗粒相对较细。钧釉已发展为多色混合釉,白红黄绿蓝青紫等多色在一件器物上熔融交织,相映生辉,极具自然界之光彩。80年代传统造型中附加以大量的龙、凤、瑞兽耳饰,人物、动物、植物、山水造型增多。在70年代基础上又出现了蛇皮绿、鳝鱼黄、象牙白、鱼肚白、闪银、乌金、铁棕、古铜等釉色。同时出现了一种白、红、黄、青。紫等色交融,分布均匀,名为钧花釉的新釉种。部分北京专家介入钧瓷现代艺术造型创作,将传统内容注入现代艺术元素。钧瓷特有的迸片行纹现象在这一时期表现突出。等。这一时期钧瓷以注浆成型为主,全部采用煤烧,产品工艺精细,色泽自然丰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营企业辉煌不再,民营窑口开始崛起。钧瓷新工艺(1983-80年代末)工艺特点用硼铅熔块做熔剂,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硅作为固定还原剂,用氧化焰高温一次烧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窑内批量生产,由于钧釉中加入了还原碳化硅,在纯氧化气氛高温中,碳化硅与釉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铜被还原而呈红色(与还原气氛中使釉中的铜还原同理)产品特点产品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艳丽,光泽鲜亮,釉层较薄,透明度高,其纹路也有开片和拉丝纹。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因生产量大,缺少窑变,艺术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在90年代初期陆续停烧,现在已销声匿迹。对钧瓷发展的启示烧成工艺有多次还原焰烧改为一次氧化焰烧成,稳定了钧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窑炉由煤烧倒焰窑改成一次煤烧推板窑,省去匣钵,拓宽了钧瓷烧成和造型空间;启发了1994年以后气窑的产生和普及;传统黑胎改为白胎,提高了钧瓷釉面的艳丽程度,产生了薄而娇艳的艺术效果,使钧釉更适合表现在其他实用性器皿上,直到今天仍在产生影响,如白胎在各窑口生产中的应用。钧彩釉瓷,属于彩瓷兴盛于70—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衰落并停烧。釉色分为单色釉和花釉两大类。单色釉有黑、青、白、红、蓝、绿、黄、翠玉、酱色、象生釉等,花釉分红绿彩、三彩、五彩等。翠玉釉苍翠青绿,绿中见青,青中泛蓝,温润如玉,是钧彩釉瓷的优秀代表。与钧瓷的区别:1、釉基础原料大致相同,着色剂种类区别较大。除了着色剂铜、铁外,尚有钴锰镍铬钛钒鐠铈銣等,以及合成的陶瓷原料;2、彩釉瓷多为白胎,钧瓷多为灰胎,彩釉瓷可不用素烧直接上釉;3、钧瓷浸釉为主,刷釉为辅,彩釉瓷先画颜料,再上透明釉,烧成后效果固定;4、彩釉瓷1230-1250℃氧化焰烧成,烧成温度低,成品率较钧瓷高。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创新期)造型特点90年代渐变期以孔家钧窑和钧瓷研究所为代表,对传统造型规范、整理和改造的同事,将更多人物、动物造型以及陶艺引入钧瓷作品中,不断丰富钧瓷的表现形式,94年的气烧成功,为钧瓷造型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21世纪突变期以荣昌、孔家、金堂钧窑为代表,造型上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利用节日等市场机遇,装饰上重视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设计思路宽阔,现代特征明显。2001年韩美林大师来禹州进行创作,对钧瓷的造型提供了颠覆传统的全新思路,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同时,打破传统规则,造型上整体显出动态的和谐,该创新思路对很多窑口的瓷器造型产生了较大影响。工艺特点1994年以后,钧瓷的烧成由单一的煤烧变为气烧、煤烧、柴烧、炉烧等多种烧成方式。胎断面呈深浅不一的白、灰、深灰等色,大多器物不仅有窑口底款,还有大师底款。釉色特点传统钧釉沿袭传统配釉方式,以铜和铁做着色剂,但配比方式上有一定改进山水红釉部分窑口为追求类似山水效果,有意为之。即在施以天青或月白的釉面上点缀数块紫红斑,经窑变后形似山水,是金元时期窑变彩斑釉的更高境界,因人为因素多,不适应自然窑变的审美心理,现已不多见新钧釉在传统钧釉的基础上,引入了景德镇等其他名窑配釉的着色元素,使钧釉窑变色彩更为丰富。除紫红黑白青等常见釉色外,还有金黄、金红、罗兰紫、藏蓝、松绿等过去少见色彩。窑变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为丰富发展特点1、国有企业基本退出舞台,民营企业成为推动钧瓷发展的主力军;

2、普遍推广采用液化气(天然气)烧成方式的同时,煤烧技艺升温,柴烧技艺于2004年得以恢复,形成多种烧成方式共存的格局;

3、市场运作步伐加快,钧瓷身价全面提升;

4、钧瓷理论研究初成气候,参与人员趋于多元化;

5、出现了专门仿制宋钧、元钧的窑口,这种复古方式受到欢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