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 导航 >

红色钧官窑收藏的七问七答

红色钧官窑收藏的七问七答

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红色瓷砖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20-12-09

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近年来红色钧官窑瓷器收藏很受钧瓷藏友的热捧。下面我们从:什么是红色钧官窑、红色钧官窑瓷器的种类和特点、红色钧官窑瓷器的收藏价值、红色钧官窑瓷器的市场行情、怎样收藏红色钧官窑瓷器、如何辨伪红色钧官窑瓷器等方面整理了所有关于红色钧官窑的知识(红色钧官窑收藏的七问七答)分享给大家:

一.什么是官窑?

官窑顾名思义就是由官家督办或建造的瓷窑。中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判断瓷窑是不是官窑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瓷窑是不是国家投资;二是产品是不是御用或官用。

二、什么是钧官窑?

钧官窑就是专门烧造钧瓷的官窑。钧瓷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但作为官窑烧造钧瓷的时间累计却只有50多年时间,这50年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北宋徽宗年间,即1101年在禹州设立官办瓷厂至1125年北宋南迁,共25年。元明清没有设置钧瓷官窑。

第二个阶段就是1955年周总理指示‘要恢复钧瓷生产’后,1958年禹县国营瓷厂成立至80年代末国家停止投资,禹县“四大瓷厂”停烧倒闭约30年时间。这50多年的时间是钧瓷烧造历史上的真正的官窑时代。

三、什么是红色钧官窑?【也叫共和国钧官窑】

红色钧官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政府经营、集体生产、计划销售的公有制陶瓷企业,被人们统称为共和国官窑,也叫红色官窑。

红色钧官窑:以烧制钧瓷为主的共和国官窑就是共和国钧官窑。符合官窑条件的钧瓷场全国只有4个,这4个瓷厂全部在禹县神垕镇。即禹县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镇东风陶瓷厂。

红色钧官窑主要是指20世纪50-80年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陶瓷企业。河南的钧瓷厂能称得上官窑的只有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东风瓷厂“四大瓷厂”。这些瓷厂从50年代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恢复钧瓷生产”时创建,到80年代末全部停产只存在了30年时间。在这30年的特殊岁月里,四大瓷厂却为钧瓷的研制、复烧、创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三十年中四大瓷厂烧制出了数以万计精美绝伦的钧瓷作品,先后被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0多次作为共和国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贵宾,并出口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际友人追捧为“神钧宝瓷”,特别是其“入窑一色,岀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更让世界无数陶瓷爱好者倾倒。

红色钧官窑瓷器的种类和特点

种类有二:

1、传统钧瓷

传统钧瓷是指使用柴或煤做燃料、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用1280-1300度高温烧成的钧瓷。

这种钧瓷釉质浑厚,玉质感强,有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国外更有 “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之说。

传统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

2、新工艺钧瓷(钧瓷新工艺)

钧瓷新工艺是一种以煤为燃料,使用隔焰式推板窑,釉料中以硼铅溶块为溶剂,碳化硅(sic)为固定还原剂,在1250℃――1290℃的高温下,用氧化焰一次性烧成的钧红釉钧瓷产品。

20世纪70年代末,禹县钧瓷一厂开始摸索实验;1983年9月,钧瓷一厂钧瓷新工艺试验成功,并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3月,河南省经委为钧瓷一厂拨款5万元,改造窑炉,发展钧瓷新工艺;1984年4月16日钧瓷二厂建成推板窑一座,发展钧瓷新工艺生产。

“钧瓷新工艺”是相对于“钧瓷传统工艺”的一种新叫法。

钧瓷新工艺的烧制工艺特点是:

(1)钧红釉色由原来的用气氛还原变成釉还原。

(2)窑炉由过去的煤烧倒焰窑改为煤烧推板窑,省去了匣钵。

(3)釉的成分与传统钧釉相比,除基本成分相同外,还使用了铅硼熔块作助熔剂。

(4)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鲜艳,光泽强,釉层较薄,透明度高。

(5)胚体多采用白胎,不用素烧直接上釉。

(6)呈色稳定,成品率高,成本低,适应大批量生产。

新工艺钧瓷的特点:色彩靓丽,釉薄胎细,造型丰富,制作缜密。

钧瓷新工艺摸索试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盛于80年代中期,其色泽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曾经风靡一时。1986年后逐渐消失。

其消亡的主要原因:一是后期生产量太大,缺少窑变的自然特征,钧瓷的艺术效果受到限制;二是得不到购买、收藏和生产传统钧瓷艺人的认可;三是80年代末,国家停止对四大瓷厂投资,各个瓷厂全部亏损,濒于破产,加之许多私人窑厂崛起,公有制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红色钧官窑消失。

但钧瓷新工艺的试验成功,毕竟为钧瓷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新路子,被人们称之为钧瓷近代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在钧瓷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那个时期钧瓷生产的一个标志。留给我们的只有不尽的思考和那些至今仍难以忘怀的“红”色回忆。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认真的思考钧瓷新工艺,它在钧瓷传统工艺上有三个方面的根本突破是钧窑历史性的发展。它们分别是:一烧成工艺上的新突破;二窑炉工艺上的新突破;三胎釉工艺上的新突破,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基本上涉及到了钧瓷传统工艺的整个过程。

新工艺钧瓷是创新产品,也是断代产品,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凝聚着成千上万钧瓷人的心血和汗水,它的烧制时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比较解放,中西文化开始融合,禹县钧瓷一厂、二厂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以,新工艺钧瓷是钧瓷烧制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产品,它代表了钧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四、红色钧官窑瓷器的收藏价值

1、文物价值

2、观赏价值

3、学术价值

4、珍藏价值

5、经济价值

五、红色钧官窑瓷器的市场行情

1、国际行情 红色官窑瓷器从9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收藏,当时在新加坡、日本每件虎头瓶约10000多元,2000年以后达到20000多元。2012年6月,澳门中信拍卖达36000元;2012年12月,澳门中信拍卖成交价60000多元;2103年6月,澳门中信拍卖成交价100000元;2013年10月,澳门中信拍卖成交价368000元。

2、国内行情 90年代国内无人收藏,到2002年时,新工艺钧瓷仍无人问津,它的价格每件只有5-20元。2008年以后,每件二厂的马最高价格也只有100多元;2013年初,受国外市场冲击,国内开始升温,至今已经被一小部分收藏爱好者认知。而同一时期的景德镇红色官窑瓷器几年前已经拍卖至几百万一件,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盖碗2013年长沙拍卖200多万一件成交。从国内、国外红色官窑瓷器行情看,红色钧官窑瓷器才刚刚起步,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会爆发式增长,每件作品百万成交将变为现实。

六、怎样收藏红色钧官窑瓷器

1、看釉色

2、看品相

3、看器型

4、看存量

5、看厂家

6、看获奖

七、如何辨伪红色钧官窑瓷器

1、看釉色

2、看包浆

3、看胎质

4、看工艺

5、看器型

6、看底款

精选阅读

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关于:炉钧(二)


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关于"炉钧"

“炉钧”作为瓷器的一个品种,出现最早是清乾隆时期的《南窑笔记》和清人唐英的《陶成纪事碑》中。

《南窑笔记》是这样解释的: “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者次之?”故有人据此解释为: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烧制而称之为“炉钧”,但究竟何谓“炉型窑”?至今没人能够解释清楚。

《陶成纪事碑》中则将“炉钧釉”释为“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为流淌变化过之”:据此,还有人认为“炉钧’’与宜兴仿钧有传承关系。

我们知道,雍正瓷器素以精细典雅的艺术风格而著称,特别是颜色釉瓷的烧造品种繁多,制作精湛。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从传世的景德镇炉钧釉瓷器来看,工艺精湛,釉色美妙。据分析,炉钧釉以铜、钴、铁等元素为呈色剂,烧成后釉呈红、蓝、绿、紫、青等色,釉层肥厚,釉面自然垂淌,相互熔融,形成彩斑或条纹等窑变效果。但其釉层不透明,开小细片,器足涂釉,内底一般有款。同时期景德镇还烧有仿钧窑变釉,这种瓷器内壁釉面为柔润的洁白色,其外壁多以红色为主,有浅蓝色细纹,红蓝掩映,釉水有成旋涡状,有成花朵状,开片自然,偶有流釉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讲,景德镇所烧的“炉钧”或“仿钧窑变釉”等器物,虽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仍然属于仿钧的范畴。就其风格或品相上讲,与传统宋钧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宋钧以蓝色乳浊釉和铜红窑变釉形成的幻化莫测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开创了颜色复合釉的先河j可以说宋钧那种厚重典稚的风格和宝光内蕴的品质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烧制,以致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明清时期,广东的佛山所烧的“广钧”、江苏宜兴所烧的“宜钧”以及江西景德镇所烧的“炉钧”和“仿钧窑变釉”瓷器,构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仿烧钧瓷品种。

但我们今天所要搞清楚的不仅仅是景德镇“炉钧”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景德镇的“炉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说要查清“炉钧”的身份。我们说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因果关系, “炉钧”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今天谈景德镇“炉钧”必谈一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又必谈一地:所谓一人是指清乾隆时期的唐英而言;所谓一地则是指钧瓷发源地禹州的神重而言。

唐英(1682一一1756),字俊公,隶汉军正白旗,沈阳人。雍正六年,监江两景德镇窑务,协助年希尧烧造瓷器。雍正十二三年接替年希尧职务,任管理淮安扳闸关税务,兼领陶务。唐英在职将近三十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烧制瓷器。由于他潜心钻研,躬身力行,与窑工们同吃同住,为清代的陶瓷辉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于五大名瓷来讲,康熙时期熊氏督窑期间就开始仿汝、官、哥窑烧制,史称“熊窑”。雍正七年时,唐英根据谕旨为仿烧钧瓷,专门派吴尧圃到禹州神重学习钧瓷配方及工艺。吴尧圃何许人也?吴尧圃为安徽人,长期客居景德镇,能仿古法自为窑器,产秘色瓷,与唐、熊、年三窑并称,谓之“吴窑”。足见吴尧圃的陶瓷造诣极深。临行前,唐英专门作诗赠与吴尧圃: “絮落花飞春已暮,几欲留春春不住;离筵黯黯趁春开,春风引客均(钧)州路;山山水水几许长,帆墙云树愁苍茫;谷城黄石岘首泪,酒材诗料携轻装;

丈夫出¨各有道,知己情深在怀抱;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lei)关国家;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书寻故老;君不见,善游昔日太史公,名山大川收胸巾;陶镕一发天地秘,神功鬼斧惊才雄;文章制度各有别,以今仿古将毋同;不惜骊驹三叠唱,内顾无忧行色壮。荆襄一水游有方,不比天涯成孟浪。荷香蒲绿掉归舟,倚闾白发yong望”。这首诗最应关注的两句,一句是“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家”,这里讲的“此行陶冶赖成功”,说明唐英对吴尧圃的钧州之行充满期待; “钟鼎尊罍关国家’’说的是瓷器造型,意思是这些造型都是关乎国家政权的礼器;再一句是: “玫瑰翡翠倘流传”,这里讲的是钧瓷自然流动所形成的的窑变釉色,即红似玫瑰,绿如翡翠。单就这种釉色而论,就是典型的“卢钧釉”而不是“宋钧釉”。因为宋钧釉的特点是“里兰外红”。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唐英希望吴尧圃到钧州是干什么了,就是要学习卢家烧制钧瓷的配方及工艺。

如是,这就为我们判断江西景德镇“炉钧”的由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卢家最起码在雍正时期,已经能够烧造“玫瑰翡翠”般的釉色,而这个釉色也正是吸引唐英和吴尧同之处。钧瓷之源在钧州,景德镇要仿烧钧窑,一定要到钧州的神垕来学习。而神重的卢家技术又最高,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就难免会有“卢家钧窑”这个概念。当然,对于“炉钧”一说,有人认为是源自当年卢家所用的风箱式小窑炉,这种小窑只能装一件匣钵,匣钵里装一件或两件瓷器,周边堆满蓝炭,待蓝炭烧尽为成。此种烧制方式虽成功率极低,有“十窑九不成”之说,但偶尔出一件珍品,其价格也相当高。

时至今日,这种窑炉在神重作为传统烧制技艺仍有保留,如当代钧瓷艺人李和振的窑就是这种窑。其实这种风箱式小型窑炉是卢家的试釉窑,因怕大窑烧坏而先用小窑试烧。所以,吴尧圃在神垕时,肯定接触到了当年卢家所用的这种试验型蜂窝式小窑炉。所以吴尧同在学习中脑子里必然会有“卢家钧窑小窑炉”的这样一个模糊而又清晰的概念,即“卢钧”或“炉钧”这样两个概念。当吴尧圃把在神垕所学的技术带到景德镇后,很明显,作为清官窑来讲,他不可能把烧成的钧瓷叫作“卢钧”,因“卢”为姓氏,作为皇家御窑来讲,不可能以“卢”姓来命名御仿钧窑,但他们又离不开从“卢家”所学的工艺与配方,于是景德镇所烧的钧瓷便有了“炉钧”之名,这应该就是“炉钧”之概念的南来。不客气地讲,皇家御窑能用“卢”之谐音“炉”作为瓷器定名,已经是对“卢家”最大的认可或者说是恩赐了。

由此而论,清乾隆时期《南窑笔记》所解释的“炉钧”应该是站不住脚的。何为“火炉中所烧”,请问什么瓷器不是火炉中所烧呢?那为什么景德镇的“青花”和“粉彩”不叫“炉青花”或“炉粉彩”呢?可见, “炉钧”之名与“卢家”是有很深渊源的。

钧官窑址:一座埋藏在地下的宝库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不仅是泥与火的高度升华,而且是禹州人引以为傲的地域产品。

(钧台钧窑遗址)

始建于宋徽宗时期的宋钧官窑遗址,原是专为皇家烧造宫廷用品的官办窑场,历史上曾是钧瓷艺术鼎盛时期的瑰丽宝库。该遗址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其遗址保护区内修建的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已成为展示禹州钧瓷文化的平台、引领钧瓷文化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场所,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背景溯源

荒凉偏僻,钧官窑址曾是一片庄稼地

1964年,人们在位于禹州老城墙西侧的区域发现了一些钧瓷残片,由此确定了宋钧官窑窑址的所在。但受诸多因素影响,直到197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才开始大规模地对钧台窑址进行勘探和发掘。

早期被发现的钧官窑址

“我参加工作那年,那里还是一片庄稼地,非常荒凉、偏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阎夫立介绍,20世纪70年代,刚从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禹县文教局,后调到禹县文化馆,1991年参与筹建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及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对钧台窑址的情况十分熟悉。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经过全面钻探与发掘发现,这处宋代钧官窑遗址东接禹州古城墙,西至古钧台,南连马号门街,北挨颍河。因位于古钧台附近,所以也叫钧台钧窑遗址,简称宋钧官窑址,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距离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不远处,钧官窑路旁数米高的古城墙巍然屹立,古城墙旁则是宽阔的颍河。“宋代官窑之所以在这里选址,是看中了这里水源充足以及交通便利等优势。”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副馆长苏朝阳说,从发掘后的窑址来看,整个遗址西部为民窑区,以烧造民用器皿为主;东部为官窑区,专门烧制工艺精细的宫廷用品。

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调研员的赵青云在1964年到1986年间,曾多次到禹县,调查过神垕、扒村和钧台窑址,并于1973年主持了钧台窑窑址的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工作。钻探资料显示,该窑址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堆积层平均厚度为1米左右,较厚处有2米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瓷业之盛。

考古发现

双火膛窑炉“面世”,为钧官窑独有

钧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史地位独特。在禹县钧台与八卦洞附近发现的钧瓷窑址,烧造规模和产品质量皆为禹县诸窑之冠。更重要的是,文物工作者还在这里发现了震动陶瓷界、构造奇特的宋代钧窑,即现在位于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院内的1号窑(北保护房双火膛窑)。

宋代钧官窑遗址双火膛钧瓷窑炉

6月14日,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院内,在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教凤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两处仿古建筑前。轻轻打开木制门,一座被罩在玻璃罩内的双火膛宋代瓷窑呈现在记者面前。整个窑炉呈长方形,坐南向北,依地而挖,结构分为主火膛、副火膛。“这处窑炉虽然已经残破,但这种结构在北方非常罕见。主火膛前有个添柴的‘小门’,副火膛仅有火眼。窑工先在两个火膛放满木柴,然后在窑室装好要烧制的陶坯。点火后,主火膛内的大火带动副火膛迅速升温,副火膛内的木柴受热逐渐碳化,在碳化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教凤麟说,钧瓷烧制后期需要提高火温,这个时候打开副火膛的火眼,可引燃副火膛内的木柴。“这样主、副火膛内的木柴同时燃烧,为钧瓷烧制提供所需要的温度。”

而位于西侧保护房内的炉窑为倒焰窑。“这种窑的造型比较常见,俗称‘馒头窑’。”教凤麟说,这种窑炉为半倒焰式自然通风的保温窑炉结构,分为窑门、火膛、窑室、烟囱、装出窑口等。整体呈椭圆形,就地而挖,方向与双火膛窑炉完全一致,保存非常完整。

保护和利用好这处宋代钧窑遗址,无论是从科研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宋钧官窑遗址的发掘中,人们发现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碎瓷片。教凤麟说,“宋代官窑烧制贡瓷的时候,不论造型、制釉和做工均严格按照宫廷的要求进行生产,不惜工本,精工细作。对所生产的产品,由朝廷派出的专门监工进行严格的挑选,有瑕疵者当即予以销毁并深埋,不得流入民间。大量碎瓷片的出现印证了官窑生产的森严制度。”

钧官窑址博物馆内收藏的钧瓷残片

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的展厅内,记者看到当年出土的钧瓷碎片被陈列在玻璃柜内,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些瓷片还被刻上了‘一’到‘十’这种字样的编码。关于这种编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编码越小器型越大;另一种是编码便于盆与盆托的配套。”教凤麟说,据曹子元所著的《钧瓷窑址的保护》一文介绍,出土的底部刻有“一”至“十”汉字数码的花盆及盆奁,为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钧瓷器的烧造窑口找到了出处,回答了有史以来未曾解决的疑问。

文物故事

两处窑址进行特殊保护,其余就地掩埋

1973年至1975年,文物工作者连续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他们共开探方14个,发掘面积700平方米,清理出窑基、作坊、灰坑等遗迹,发现了大批窑具、瓷器、瓷土等建筑材料。人们发现该处窑址所烧造的瓷器种类丰富,既有钧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瓷和类似于扒村窑瓷器的白底黑花用瓷。教凤麟介绍,发掘出的1号窑窑室的特殊构造揭开了宋代钧窑窑变之谜,证明了我国窑工早在800多年前就已熟练掌握了钧瓷烧制过程中火焰性质转换的规律。

钧官窑址博物馆内收藏的《钧瓷鸡心碗》

然而,这次发掘工作并非一帆风顺。1974年夏天,正当此次发掘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一场大雨把已经发掘的1号、7号等处窑址淹没,导致部分遗址坍塌,遭受了一定的损毁。为了保护这片遗址,便于后人参观,了解禹州厚重的钧瓷历史,河南省文物局和市、县文教局决定,保留1号和7号两座钧窑,其余作坊、窑址全部回填,埋存于地下。由于1号窑和7号窑所处地势低洼,为避免再次遭受雨淋之害,文物部门决定就地在窑址上盖两座保护房。后来,此处遗址交予禹县文化馆管理。

钧官窑址博物馆内收藏的《扒村窑带盖钵》(左)和《扒村窑盖杯》(右)

1996年,为更好地保护文物,继承传统,开发钧瓷,禹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在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内组建“钧官窑址博物馆”。1997年夏天,该工程基本竣工,钧官窑址博物馆全面对外开放。这一年香港回归,钧官窑址博物馆和禹州市钧瓷研究所为河南省政府制作了“豫象送宝”钧瓷大花瓶,使得钧官窑址博物馆知名度大增。

“如今我们承担着遗址保护、文化展示、产品研发等工作。”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说,钧官窑址博物馆和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的成立对钧瓷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今,钧瓷已经形成产业化发展,各种艺术思潮和新的文化思想为钧瓷艺术注入了发展活力,钧瓷成为许昌一张文化名片。

瓷器上的红色-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将元代发明的釉里红与青花装饰技法进行完美的结合。青花釉里红的出现,改变了青花瓷白底蓝花,清幽素雅,色调单一的状况,釉里红也是人们在瓷器上看到的红色。

景德镇瓷器手绘青花釉里红仿古官窑将军罐

花鸟题材是文人画中常用的题材,这种题材源自于大自然,有许多的发挥空间,并且根植于深厚的传统中国文化。陶瓷绘画通过借助陶瓷材质,对泥土料性的把握,花鸟题材在陶瓷绘画作品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陶瓷中的花鸟题材有着雅、远、韵、逸、空、奇等审美特征,并且营造出丰富而妙美的意境。青花釉里红在视觉效果上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若结合花鸟画的艺术审美,将创作出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审美内涵;既有工艺的复杂性,又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的作品。

一、青花釉里红概述

青花釉里红的画面结构一般由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颜色组成。青花与釉里红均属于釉下彩瓷装饰技法。青花是以钴为发色剂,而釉里红是以铜为发色剂,这是两者发色不同的根本原因。在创作技法上,都是同样用笔在胎上绘画,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很低,人们经常对完美的青花釉里红作品用“万里挑一”来形容,可见其倍受珍重。

在元代以前,瓷器上是没有红色的,而红色是受人们欢迎的色彩,特别是红色自古以来就有欢乐、喜庆等象征意义。在农耕文明的社会,人们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敏感度,那种“靠天吃饭”的时代,图个吉庆实在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对红色都情有独钟。釉里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红色”意味深处的精神追求。可以说,釉里红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曾经是一个历史难题,但也为陶瓷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为后来铜红釉的发明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青花釉里红陶瓷作品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釉里红陶瓷结合了青花的素雅与釉里红的艳丽这两个特点,并且是将这两个特点融于一器,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业界有个精辟的比喻:青花釉里红就好比是牡丹花,叶子是青绿色,花朵是红色的,正是“红花还需绿叶衬”,因此牡丹显得雍容华贵,国色天香。青花通过一定的施涂技巧可以实现浓淡的渐变,如青花分水技法;而釉里红一般都是一种浓艳的红,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实现画面的色调比重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各赋天禀,这种彼此之间的包容、转化、融合,正是中国儒、释、道所阐述的精髓所在。

景德镇瓷器青花釉里红福禄瓶

二、青花釉里红花鸟题材的创作

以花鸟题材入画始于我国纸本绘画,形成花鸟画科,并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列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一代代艺术家的研究探索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也延伸到陶瓷绘画中。我国陶瓷绘画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艺术领域,走过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色到复色的漫长的演变过程,青花釉里红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座里程碑式的艺术创举。之所以说它是里程碑式的创举,主要从技术和艺术方面来看:从技术方面分析,青花釉里红的发色剂包括钴和铜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对窑炉温度及气氛是不一样的,而且同属于釉下彩瓷,需要同时在窑炉内实现两种发色,因此解决青花釉里红的烧制问题,就是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从艺术方面分析,通过把青花与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作品上,改善了以往青花瓷的发色单调的问题,并融合得那么和谐、自然,往浅显一点讲,是两种装饰工艺的科学嫁接,实现新的产物;往内涵一点讲,是两种艺术审美境界互相提携、互相推进,是一种互相包容、融合提升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两项制瓷工艺的简单相叠加,而是在掌握了两项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两种制瓷工艺统一起来,实现的是有机结合,而不是机械式堆积。

青花釉里红花鸟题材的创作,比起釉上粉彩创作和釉下青花创作,虽无釉上粉彩创作的耀眼色泽,也无釉下青花的纯一,但它正是以其不媚不俗的雅致深受人们的欢迎。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效果。

在青花釉里红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以花鸟形象进行艺术表现。在传统诗词、书画中,花鸟都是文人借以抒发胸臆、表达意绪的绝佳题材,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为诗如此,作画亦如此,花鸟是反映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晴雨表”。在青花釉里红花鸟创作中,由于釉里红不便于实现颜色的渐变,一般适合于点缀某些花朵的色彩,而青花则适合表现鸟的情态、动作,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表现青花釉里红花鸟的整体效果。

以花鸟形象进行艺术表现,需要善于将一花一鸟深入表达微妙细腻内心的情绪,将这种情绪渲染在整个画面上,这样便可合理营造出具有现代审美内涵的花鸟空间、花鸟思维、花鸟审美这些维度。

第二、注重表达花鸟画的文人情怀。花鸟题材历来都是文人墨客自拟的对象,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花鸟能够巧妙地传达一种源自内心的文人情怀。青花釉里红花鸟题材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对釉里红发色的把握以及青花料性的把握,在花鸟创作上,具有一定的绘画用笔,但大部分画面都是出枝简洁,笔力运转刚柔相济,合理借助青花淡雅之特色,对整个画面进行谋篇布局,形成格高脱俗,布局匠心独运的良好效果。

景德镇康熙款青花釉里红梅瓶

三、青花釉里红花鸟题材的审美

1、清新高雅,别具一格

青花釉里红是将青花与釉里红在陶瓷坯胎上加绘纹饰的一种装饰技法。今天大多数人说到釉里红,都会立即想到青花釉里红,其实,釉里红可以单独成为一种装饰技法的,只是这种装饰技法也显得色彩单一并且难以表现所画内容的绘画性罢了。

花鸟题材作为青花釉里红常见的外在装饰题材之一,不仅增添了陶瓷的外在美,而且更好地契合了人们的审美理念。因为青花釉里红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艳丽、热辣活泼”。不仅丰富了色彩效果,而且形成了清新高雅、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外在的秀美,内在的高雅,成就了不一样的青花釉里红。因此,青花釉里红花鸟画能够成为陶瓷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和谐统一,形神兼备

陶瓷艺术家通过青花釉里红装饰技法,以极具文人雅韵的花鸟题材入画,青红对比绚丽多姿,再罩上玉质感很强的透明釉,真是集造型美、胎质美、国画美、釉色美等四美于一器,再入窑经过火的淬炼,成就了凤凰涅槃般的壮美。

在青花釉里红花鸟作品中,赋予了花鸟性格化的灵性。陶瓷艺术家从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捕捉花鸟富有性情的瞬间,根据不同的物象采取不同的技法,寄情寓意,摄花鸟之神、绘心中之情。青花釉里红花鸟装饰形式美会使装饰的主题表现得更加得体,达到和谐统一、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画艺术中对花鸟文人题材的更好诠释。青花釉里红花鸟装饰艺术美,传统的装饰创作,重视写实,对花鸟的形色特征,出现的时间,空间都有讲究,在主题内容及艺术形式表达上,都要比照不同器型加以考虑,使器型转折明显,轮廓清晰,结构严谨,在线形上协调,在形状上形成对比,从而取得挺秀、大方、庄重的统一整体效果。而现代青花釉里红花鸟装饰要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见解,贯穿整个陶瓷创作的全过程,其主题思想可以跨越突破现实生活的真实,展开丰富的联想,表现艺术家个人的独特风格。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创新、创造新的美感,青花釉里红花鸟画相比其他花鸟瓷画显得更难得、更具特色。通过对青花釉里红工艺上的不断探索、研究,寻求青花釉里红花鸟瓷画创作中的新的突破,不断吸取各种画种的艺术语言,触类旁通,博采众长,把青花釉里红花鸟画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结论


三、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结论

了解了“炉钧”与“卢钧”之名的由来,可以说“炉钧”与“卢钧”的真实面目都露出了端倪。也就是说景德镇的“炉钧”就其本源来讲也姓“卢”而不姓“炉”, “卢钧”才是其本来的身份。但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原因、人为的原因等等,才有了后来的“炉钧”之名。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培章先生在世时曾说过: “五六十年代,神垕艺人到景德镇去,哪里的艺人都远接远迎,为什么?因为景德镇的钧瓷是从神垕学的,所以他们才尊称神垕的艺人为老师”。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景德镇所烧的钧瓷是和神垦有渊源的,所以他们称神垕的艺人为老师就不足为奇了。时至今日,在神垕的近二百个窑口中,起码有五十个还在烧制“卢钧”,而且非常红火。当然,至于“卢钧”的叫法是否科学,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不管是卢家烧的“卢钧”或张家烧的“卢钧”,虽然他们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如从科学意义上讲,他们都属于钧瓷的范畴,所以他们只能叫钧瓷,而不应叫“卢钧”。

当然, “卢钧”的称谓之所以能够保持至今,这里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公认。但更多的是人们对卢家在钧瓷发展史上和新中国成立后所保留下来的烧制工艺和钧釉配方的尊重。的确, “卢钧”作为钧瓷的一个流派,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确实值得后人永远的敬仰和珍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