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瓷器发展 > 导航 >

钧瓷发展编年史

钧瓷发展编年史

古代瓷器发展 古代钧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2020-12-09

古代瓷器发展。

钧瓷发展编年史,从烧制时期,名称,器型代表,瓷器特点,胎体、釉色,工艺特点等多方便完整的记录了钧瓷的发展过程。极具参考价值!(全文结束下方提供有EXCEL文档免费下载链接)

钧瓷发展编年史时期名称器型代表瓷器特点胎体釉色工艺特点距今9000-10000年陶器砖瓦、建筑琉璃制品、日用陶器灰、红、黑、彩、白胎体烧结程度差,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而无光泽,机械强度低,吸水率大,敲击时声音沉浊商代原始瓷器同上青,黑,白工艺原始,烧成温度低,胎体未完全烧结,吸水率和透气性较高,釉层薄且易剥落东汉中晚期传统瓷器同上青,黑,白胎体已烧结,基本不吸水,胎体致密坚硬,釉层透明有光泽,无剥釉现象,具备了近代瓷的基本标准唐朝、五代(钧瓷创烧期)花釉瓷、花瓷、唐钧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宋哲宗(1086-1100)民窑时期宋钧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胎体:白褐、灰白、灰褐色,釉色: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宋徽宗(1101-1125)官窑时期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列瓷红、蓝、青三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器施满釉,刻有汉文数号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莹润,葱青肥厚,胎质坚固,端庄规整,工艺规范,制作精细。官钧施釉到圈足,圈足内刷有芝麻酱色釉,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金代金钧盘,碗,碟,罐等日用瓷天蓝、天青为主,施釉较薄,釉色流动性较小,色彩单调,窑变不及宋钧自然选料工艺要求不严,大多产品不太精细,产品整体比宋代逊色。胎质泛黄胎体疏松,一般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不刷釉,多为垫饼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窝子不正,深浅不一,一刀而过,刀痕、指痕不同程度留在胎体。元代(发展时期)元钧,广、宜、景钧等仿钧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明代(断烧时期)元代后期受频繁战乱影响,钧窑生产几近停产。明中晚期,为避明神宗朱翊钧讳,钧州改名禹州,钧窑停产,窑变技艺失传,明末虽有少数工匠摸索和仿制钧瓷,但和窑变钧瓷已有较大区别。虽然禹州陶瓷业仍以神垕为集中区,但已衰败到只能造酒缸、瓶坛的粗此窑场了清末民初(复苏时期)钧瓷碗、盆、碟、壶、杯、洗、鼎、乳钉罐、折边盘、帽筒、绣墩、螭头香炉、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寿桃、佛手等日用瓷窑搭烧,氧化焰气氛:多成青、绿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绿、瓜皮绿、麦芽绿、孔雀绿、铜绿为主,偶有红色调,但发色沉稳、暗浊受时局影响,釉色及造型无大发展,釉色单调,难与古钧瓷相比,手工拉胚、雕刻、捏型,鲜有胎模,整体作品厚重、坚实。胎断面呈灰黄或灰白。炉钧胎面呈灰白或深灰,不少有变形、底足炸裂及窑粘现象,成品率低。

民国时局不稳,钧瓷发展举步维艰。1930年,钧瓷再度停产。炉钧风箱小炉,捂火还原气氛炉钧:天青、天蓝、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葡萄紫等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发展期)仿古钧瓷为主坛子瓶、丰肩虎头瓶、双耳花瓶、鹅颈瓶、胆瓶、玉壶春、活环瓶、双耳八钉瓶、六方瓶、三足炉、将军盔、鱼捕尊、帽筒、绣墩等各式尊、洗、盆多达150种仿宋蓝钧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偶有以锡铬红料点抹而成带红或紫斑,少量麦芽绿、孔雀绿和瓜皮绿釉早期成型手拉胚为主,保留手拉胚同时,普遍使用石膏模注浆成型。前期钧瓷作品大多粗糙、笨重,胎质细腻呈白色或灰白色,底部常有半透明的过底釉,圈足多较深。后期圈足部常有复线,足底部护胎釉多为深褐色,呈铜口铁足现象,胎质多为深灰、灰白和白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风箱小炉:光华五彩,鲜艳玉润。紫、红为主,多沉稳雄浑的紫色调杂以红色悬浮颗粒并辅有各种色彩鱼子纹60年代,多色釉,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碧蓝,米黄,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等釉色大火蓝,大窑蓝,1958年属彩瓷为仿宋蓝钧,为了提高产量,国营瓷厂将搭烧窑炉改为专烧窑炉,由10m³扩大至100m³,釉料中以氧化钴为主要原料,并加入适量草兰,置于窑内高温部位,经氧化气氛一次烧制而成,釉面无论深浅浓淡均为蓝色。产量大,成品率低,粘足、炸底、流釉、变形之类问题常见。非传统意义钧瓷。其中也不乏品位较高的作品。60年代初,随着政策调整及结构合理、性能优越的倒焰窑、直焰窑建成,大火蓝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发展期)新中国钧官窑时期70年代日用品:碗、盘、罐、洗、台灯、调色盒为主。陈设品:炉、瓶、尊、鼎、觚、花盆、动物为主。

人物造型:江姐、牧羊姑娘、草原新医、女石匠等。胎质颗粒相对较细,胎质断面呈灰白、灰、深灰色,有断面呈白色。胎质瓷化程度高。釉色釉质浑厚,色泽自然,窑变丰富。色以月白、胭脂红、桃花红、海棠红、鸡血红、玫瑰红、朱砂红、火焰红、麦芽青、天青、天蓝、藏蓝、玫瑰紫、茄皮紫、丁香紫为主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同时,吸取玉雕、木刻等艺术技巧,运用浮雕、镂雕等手法进行创作。瓷料的加工完全由机器取代人工,胎质颗粒相对较细。钧釉已发展为多色混合釉,白红黄绿蓝青紫等多色在一件器物上熔融交织,相映生辉,极具自然界之光彩。80年代传统造型中附加以大量的龙、凤、瑞兽耳饰,人物、动物、植物、山水造型增多。在70年代基础上又出现了蛇皮绿、鳝鱼黄、象牙白、鱼肚白、闪银、乌金、铁棕、古铜等釉色。同时出现了一种白、红、黄、青。紫等色交融,分布均匀,名为钧花釉的新釉种。部分北京专家介入钧瓷现代艺术造型创作,将传统内容注入现代艺术元素。钧瓷特有的迸片行纹现象在这一时期表现突出。等。这一时期钧瓷以注浆成型为主,全部采用煤烧,产品工艺精细,色泽自然丰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营企业辉煌不再,民营窑口开始崛起。钧瓷新工艺(1983-80年代末)工艺特点用硼铅熔块做熔剂,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硅作为固定还原剂,用氧化焰高温一次烧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窑内批量生产,由于钧釉中加入了还原碳化硅,在纯氧化气氛高温中,碳化硅与釉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铜被还原而呈红色(与还原气氛中使釉中的铜还原同理)产品特点产品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艳丽,光泽鲜亮,釉层较薄,透明度高,其纹路也有开片和拉丝纹。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因生产量大,缺少窑变,艺术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在90年代初期陆续停烧,现在已销声匿迹。对钧瓷发展的启示烧成工艺有多次还原焰烧改为一次氧化焰烧成,稳定了钧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窑炉由煤烧倒焰窑改成一次煤烧推板窑,省去匣钵,拓宽了钧瓷烧成和造型空间;启发了1994年以后气窑的产生和普及;传统黑胎改为白胎,提高了钧瓷釉面的艳丽程度,产生了薄而娇艳的艺术效果,使钧釉更适合表现在其他实用性器皿上,直到今天仍在产生影响,如白胎在各窑口生产中的应用。钧彩釉瓷,属于彩瓷兴盛于70—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衰落并停烧。釉色分为单色釉和花釉两大类。单色釉有黑、青、白、红、蓝、绿、黄、翠玉、酱色、象生釉等,花釉分红绿彩、三彩、五彩等。翠玉釉苍翠青绿,绿中见青,青中泛蓝,温润如玉,是钧彩釉瓷的优秀代表。与钧瓷的区别:1、釉基础原料大致相同,着色剂种类区别较大。除了着色剂铜、铁外,尚有钴锰镍铬钛钒鐠铈銣等,以及合成的陶瓷原料;2、彩釉瓷多为白胎,钧瓷多为灰胎,彩釉瓷可不用素烧直接上釉;3、钧瓷浸釉为主,刷釉为辅,彩釉瓷先画颜料,再上透明釉,烧成后效果固定;4、彩釉瓷1230-1250℃氧化焰烧成,烧成温度低,成品率较钧瓷高。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创新期)造型特点90年代渐变期以孔家钧窑和钧瓷研究所为代表,对传统造型规范、整理和改造的同事,将更多人物、动物造型以及陶艺引入钧瓷作品中,不断丰富钧瓷的表现形式,94年的气烧成功,为钧瓷造型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21世纪突变期以荣昌、孔家、金堂钧窑为代表,造型上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利用节日等市场机遇,装饰上重视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设计思路宽阔,现代特征明显。2001年韩美林大师来禹州进行创作,对钧瓷的造型提供了颠覆传统的全新思路,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同时,打破传统规则,造型上整体显出动态的和谐,该创新思路对很多窑口的瓷器造型产生了较大影响。工艺特点1994年以后,钧瓷的烧成由单一的煤烧变为气烧、煤烧、柴烧、炉烧等多种烧成方式。胎断面呈深浅不一的白、灰、深灰等色,大多器物不仅有窑口底款,还有大师底款。釉色特点传统钧釉沿袭传统配釉方式,以铜和铁做着色剂,但配比方式上有一定改进山水红釉部分窑口为追求类似山水效果,有意为之。即在施以天青或月白的釉面上点缀数块紫红斑,经窑变后形似山水,是金元时期窑变彩斑釉的更高境界,因人为因素多,不适应自然窑变的审美心理,现已不多见新钧釉在传统钧釉的基础上,引入了景德镇等其他名窑配釉的着色元素,使钧釉窑变色彩更为丰富。除紫红黑白青等常见釉色外,还有金黄、金红、罗兰紫、藏蓝、松绿等过去少见色彩。窑变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为丰富发展特点1、国有企业基本退出舞台,民营企业成为推动钧瓷发展的主力军;

2、普遍推广采用液化气(天然气)烧成方式的同时,煤烧技艺升温,柴烧技艺于2004年得以恢复,形成多种烧成方式共存的格局;

3、市场运作步伐加快,钧瓷身价全面提升;

4、钧瓷理论研究初成气候,参与人员趋于多元化;

5、出现了专门仿制宋钧、元钧的窑口,这种复古方式受到欢迎。

小编推荐

为何钧瓷发展缓慢


公元11世纪,河南禹州窑场的工匠们在瓷器上第一次烧制紫红色釉,如石破天惊,成为陶瓷史上的一个创举,继而千变万化的釉色如天上的云雾洒落人家.瓷器传至宫廷,颇得艺术真谛的宋徽宗大为赞赏,以为一日不可无钧瓷为伴,遂赐名曰:“神钧宝瓷”。

然后近几年发生的事情,让很多钧瓷老艺术家棘手痛心,因为种种原因国营钧瓷厂家全部停产半停产,个体厂家蜂拥而至,造成“神钧”良莠难辨,鱼目混珠,很多国外商人以很低的价格买走珍品仿宋钧瓷。

神钧缘何难以显神威

一、 钧窑产品质量不一,只为追求利益,钧瓷声誉受损。

二、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仿造风气盛行。

三、 企业技术和知识更新缓慢。

四、 民间保守意识强,阻碍钧瓷发展。

神钧何时再传神

自古以来,钧瓷就是贡品、礼品,他的欣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得到过历史以及现在的充分检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是对钧瓷价值最大的肯定。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他有着不可磨灭的一页。

但是时下快速经济化的渗透,使得钧瓷的名声和价值遭受了极大的冲击,一位专家指出:钧瓷现象是许多民族艺术产品当代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神垕镇领导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立马着手成立了“钧瓷集团公司”,隔了五个月,又在香港举行了“钧瓷国际研讨会”迈出了统一开拓市场的第一步。

最近国家提出“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原钧瓷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未来,钧瓷将会再次得到更大的发展,走向全世界。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献与传世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产品最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

清代康熙朝开始实行了“官搭民烧”制度,即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制品放入民窑最好的窑位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烧造技艺的发展。民窑青花数量庞大,在康熙朝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民营窑场数量激增,生产十分活跃,产品质量渐趋精进。在瓷器的表现形式上减少约束,使制瓷工匠们不断进行探索创造,瓷器功能结构更为合理,融实用与观赏性于一体;风格朴素动人,自然浑成,与官窑图案规格化相比整体感强,有很大区别。比官窑显得自由活泼,装饰艺术上独特清新,洒脱随意,大胆的夸张,概括的变形,纯真的想象,活泼的布局,雅俗共赏,超过了官窑。作品主要是满足国内外市场的生活需要,数量上要多于官窑,但质量上要略逊于官窑。

清康熙青花瓷康熙青花花卉纹官窑碗

康熙官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它拥有雄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景德镇御窑厂云集了全国制瓷高手,他们刻意求精,以工精质美取胜,无论复杂简单器物都做得十分考究。官府不仅垄断占有优质的原料,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决不是一般民窑可比,许多御器生产由内廷“发瓷样”烧制,产品不仅满足宫廷帝王的各种需求,同时也包括对文武大臣的赏赐和对外贸易的往来。客观上也促使制瓷技术达到了所烧之器皆具“精莹纯全”的境地。

康熙朝五彩瓷器以及各种颜色釉都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烧造数量庞大,流传范围广,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

风格独树一帜的康熙青花瓷器,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康熙青花瓷器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丽明爽、造型古朴多样、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著称,器物纹饰优美,以纯朴、大方蜚声中外,是清代其他朝所无法比拟的,其生产水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青花瓷器的高峰;也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一、康熙青花瓷器的主要特点

1、青花瓷的胎,釉。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针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一些笔筒底部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坯痕迹。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两面斜削呈尖状,呈内直外斜式足,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或微内敛,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釉,圈足宽厚。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呈滚圆式足。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2、青花的呈色。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如香炉,器身纹饰往往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他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这种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而成,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其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极富层次,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画,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淡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康熙时期也流行仿烧,也仿明代青花,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浓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虽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色调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二、康熙青花瓷器的装饰

康熙青花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花纹描画有独特的表现才能和创造精神,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艺人水平上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种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情趣观念。这种不加修饰,自然、纯朴、流畅、富于艺术气质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次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陶雅》曰:“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更多地注入现实,反映世俗生活、山村小景,情景交融。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植物花卉纹饰中有:牡丹、菊花、莲花、月季、桃花、石榴、玉兰花、松竹梅、秋叶纹,竹石蕉叶、折枝花果、洞石花卉,讲究虚实、疏密、聚散的变化。四季花卉寓意“四季平安”,牵牛花、灵芝、缠枝莲、缠枝菊、缠枝宝相花、十二月花卉等。既有缠枝,也有折枝,擅于将自然界的花卉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变形夸张的表现手法。动物单独画的不多,用色普遍较重,多数是与花卉组合描绘在一起,既和谐自然,又非常生动有趣,如松石鹤鹿、鹤鹿同春、雉鸡牡丹图、松鼠葡萄、海水异兽,更多是仿宣德风格,鸳鸯卧莲、荷莲鹭鸶、三狮图、狮子穿花、牡丹狮子、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鹤桃纹、龙穿花、风穿花、麒麟蕉叶、松虎纹等。

人物故事:人物讲究“形神兼备”。有牧童放牛、仕女图、十八罗汉、神仙、指日高升图、祝寿图、文人墨客、携琴访友、琴棋书画图、五老图等。人物的面部描画的不是很端正,周围常衬以亭台楼阁、远山近水、树木花草等自然风景。仕女形象一般是温婉、优雅姿态,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朱点,在图案中比例较大。有戏婴、教子、游园、执扇、乘凉等。婴戏图,充满童趣,纯真质朴、活泼而有趣味。很多是庭园嬉戏、儿童姿态多端,手中多举莲、打伞、放风筝,也有四妃十六子、百子图等,寓意多子多福。许多民窑器中常看到“莲生贵子”图,小童胸前挂围肚,有的坐在莲花上,有的一手举莲,具有子孙昌盛之意。人物纹中以渔家乐图和耕织图最具代表性,前者描绘渔夫们各种欢乐的劳动生活场景,有饮酒吃鱼庆丰收,渔舟唱晚、渔翁得利、捕鱼图等。画面清澈、淳朴、平和,弥漫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有的人物形象不求逼真,而意态平淡自然,迹简意远,神情流动。

三、康熙青花瓷的款识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三行六字。晚期青花即有三行六字,也有双行六字,后者往往不画双圈,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四字楷书款这种四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

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大,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很大关系。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无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睢善堂制”“嗅德堂制”“拙存斋”等。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来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我国仿古瓷的定义及发展史


仿古瓷作为一种特殊的陶瓷文化,其历史由来已久。传统意义上的仿古瓷最初萌芽于两宋时期,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前期,衰弱于清代末期。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仿古瓷的定义

仿古瓷,是陶瓷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历史上不论在民间作坊还是在官窑生产都曾出现。所谓仿古瓷,《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解释为:“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称仿古瓷。”而《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则是:“仿古瓷即仿古代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等而烧制的瓷器……”

由上可知,仿古瓷是仿制前朝或古代器物而制作出来的瓷器,定义大体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广义上的仿古瓷即指仿制前朝历代中的器物。一般来说,仿古瓷大都仿制古代较有名的器物。如:仿青铜器、仿漆器、仿玉器,仿陶器及瓷器等而烧制出的瓷器。商周青铜器里仿制最多的就是青铜鼎。鼎作为礼器,被视作为皇权的象征,则后世多仿。而狭义上的定义则是后代模仿前朝较有名的瓷器而烧制出来的瓷器,即瓷仿瓷。仿古瓷的出现因素及发展历史

仿古瓷的最初起源并非今天人们认识的那么复杂,它只是根据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其延绵数千年的历史,也是各个阶段社会需求的结果。

早期仿古瓷形成的原因

古今历代仿制古瓷无外乎两种目的:一是发思古怀旧之情,意再仿,仿之上又有创新,追求的是与古人在艺术与韵味上的无限接近。二是以假乱真,以此谋求经济利润。

宋代国内市场繁荣,对外贸易也较为发达,良好的经济条件为人们消费奢侈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后盾,宋代那些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各类瓷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宋代的六大窑系中,其中以定窑、汝窑、钧窑及官窑的产品最受人喜爱,在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些窑业的产品也逐渐成为时人竞相模仿的对象,以便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利益的刺激是仿古瓷最初出现的根本原因。

我国仿古瓷的发展历史

前面已经讲到,我国仿古瓷的历史最初起源于两宋时期。典型事例是南方龙泉窑对于五大名窑之一“官窑”的刻意仿造,北方的磁州窑对“定窑”白瓷的模仿等。殆至宋元代之交,由于战乱频繁,两宋时期大放异彩的名窑所剩无几,仿古瓷的生产也因各大窑业的凋敝而呈现衰退局面,此期比较有名的高仿瓷器仅剩有龙泉窑及霍窑的制品。元代龙泉窑的仿制品有鱼耳炉、三足鼎炉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收减。霍窑基本以仿制宋代定窑瓷器为主,并名噪一时。清代谷应泰的《博物要览》中说:“元时,彭均宝仿定窑烧于霍州者,名日彭窑,又日霍窑。”

明代是仿古瓷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仿古瓷品种较前代丰富了许多。不仅有仿制宋代名窑瓷器的制品,同时又出现了青花、五彩、斗彩、红绿彩及釉色瓷等仿古瓷的制品。正德仿宣德的缠枝莲盘,此器整体面貌与宣德器酷似,说明其仿制水平的高超。

清代仿古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指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这段时间不仅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仿古瓷得到极大发展的一个阶段。“郎窑”(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仿制明代宣德、成化瓷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极难辨也”(刘廷机《在园杂志》)的境界。清后期“官搭民烧”的官古器则促进了民间仿制官窑瓷器的大发展,清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的“厂昔有大匣窑,专满空匣,今悉之民窑先烧”就能说明当时的情况。后随着嘉庆之后时局的动荡,仿古瓷逐渐走向衰落。

现在一些高仿瓷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基本与古瓷相同。如元青花瓷“萧何月下追韩信”,自发现以来就开始被仿制,而其中不乏高端的精品。仿古瓷作为艺术陈设瓷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禹州钧瓷发展现状解读


中国禹州钧瓷发展现状解读

作为中国古代瓷器标志性器物——钧瓷,在宋元时期广为烧制,并形成庞大的钧窑系,其开创的钧瓷釉色美学对后世各名窑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钧瓷恢复烧制以来,广大从业人员做出了艰苦努力,钧瓷技艺得到继承和创新,釉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中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力量。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钧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钧瓷现状的分析将有利于解决钧瓷发展中的障碍与制约因素,从而促进钧瓷更好更快地发展。

古代钧瓷对中国陶瓷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造性地烧造铜红釉,具有独特的乳浊效果,拥有独特的窑炉技术。其中,高温铜红釉的使用和烧造,改变了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历史,开启了中国陶瓷进入五彩缤纷的时代,是对世界陶瓷美学的巨大贡献。当前钧瓷的发展和独具的特色,已经超越了历史,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在全国的影响度,是河南省其他工艺美术品所无法比拟的,完全可以成为河南省的第一张传统工艺文化名片。钧瓷的独特价值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发展钧瓷事业的重要原因。

但是从整个国家层面上看,虽然河南省是中国的陶瓷大省,但不是强省,这一点在钧瓷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目前,钧瓷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影响钧瓷发展或者制约钧瓷发展的因素仍有很多。

打造河南省第一张传统工艺名片

走在欧洲文艺复兴发祥地之一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好像走进一个巨型的艺术殿堂。漫步街头,随处可见具有历史沧桑感而又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商铺、收藏馆、艺术馆,特别是各种金银器和珠宝饰品,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目前,佛罗伦萨有 40 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座宫殿,收藏了大量优秀的艺术精品和精美的文物。佛罗伦萨人称之为欧洲文艺复兴带来的丰功伟绩。

文艺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成为当前中国的时代特征。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国人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能涤荡旧的文化,而且能孕育和催生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新生力量。这一点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证,对钧瓷来说,也当之无愧。因此,我们要努力把钧瓷打造成河南省的第一张传统工艺文化名片。

但钧瓷的发展和对钧瓷的关注程度还没有被提上省一级的议事日程,在省一级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权威性的钧瓷发展工作委员会,钧瓷的弘扬和宣传仅限于一些协会和群众组织,力量十分弱小,已远远不适应钧瓷的发展现状。因此,河南省应该高度重视省级第一张传统工艺美术名片的打造,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钧瓷的发展,为钧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有传统工艺文化名片的城市是有魅力的城市,有传统工艺文化名片的省份是有魅力的省份。我们要像江西打造景德镇青花、江苏打造宜兴紫砂一样打造钧瓷。因为钧瓷具有打造传统工艺文化名片应具有的所有条件:悠久的历史,千年持续的窑火,数量众多的从业人员和收藏人员,广为分布的营销店,可以用来鉴赏和评判的载体,短时期内可以实现作品升值等。而这些条件,是河南省其他传统工艺品所不具备的。打造好钧瓷,对带动河南省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建设河南省高等专业陶瓷教育学院

钧瓷是一门美学艺术,需要真正玩艺术、懂艺术的设计人员参与。艺术的产生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加工改造的产物,并且与人的审美情操密不可分。艺术美的产生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主要是人的精神创造的,具有高度精练、高度典型、高度独立的特性。设计人员因感悟而感动,凭借着丰富的知识积累、阅历、对人生的顿悟,从而进行艺术创造。而设计人员的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审美修养,会直接影响设计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渊博的知识,能够涉猎不同的领域;具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具有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能力;具有极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真正创作出顺应时代美学需求和时代经典的作品。

民国之前,钧瓷行业主要靠匠师与徒弟之间的言传身教。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禹县各瓷厂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采用以下措施:选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工人和干部到大专院校带资培训深造;通过参加省工艺美术公司等单位举办的创作学习班,学习钧瓷制作知识;聘请专家教授来神垕讲学,开展学术交流。进入 2000 年,民营企业基本取代了国有、集体企业,他们通过自己向陶瓷学校输送学生、参加培训班、师徒传授等培训人才。2010 年 8 月,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在禹州开办,钧瓷教育才拉开了正规化的序幕。

由此可见,数十年来,钧瓷界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许多窑口对美学知识、创新理念、新材料、社会审美变化了解甚少,这就造成了许多生产厂家创新能力差,产品抄袭严重,同类质产品多,与时代的要求渐行渐远。

河南陶瓷包括钧瓷从业人十万有余,但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专门的高等陶瓷艺术大学。一件作品的成功实现,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手工,更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在知识广为普及的今天,人们对美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它影响到了家居陈设、艺术设计、生活理念、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如果我们的钧瓷制作人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出时代所需的作品,将会影响钧瓷的进步和艺术传播。因此,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高等陶瓷艺术学院,提升整个钧瓷从业人员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亟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销售平台

钧瓷是艺术性商品,是商品就需要特殊展示空间。针对钧瓷,当前亟须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销售平台。销售平台的概念是脱胎于现代航空港的概念。航空港就是一种类型的运营平台,在每个航空港内,都建设有机场、候机厅、地勤服务、宾馆、餐饮、零售、运输、售票等设施和服务,这些设施和服务都是统一由航空港的管理者提供的。那么在这个平台上,国内、国外的航空公司都可以此平台为基础,向各自的顾客提供客运或货运服务,但是各航空公司却不用每家都再另外单独设置类似的设施和服务,因为这些资源都由航空港有效地整合了起来,这样也就大大节省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只需做好其本身的内部管理和顾客服务工作就行了。目前,钧瓷生产厂家有 200 多家,但出口狭窄,在省会郑州没有一个专门的展示大市场,更是缺少像现代航空港这样的销售平台。钧瓷店各自分散在不同的街道、市场,而且很多钧瓷营销人员对钧瓷的美学知识了解甚少,经营者也是一知半解,所展出钧瓷无论造型还是釉色,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不能成为钧瓷的代表。

省会郑州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最重要的市场,亟须为钧瓷的发展打造一个集中性、专业性、现代化的销售平台,把钧瓷精品、各窑口珍品集中展示,为全国各地的钧瓷购买者、爱好者提供一个最高水准赏钧、品钧、购钧的地方。钧瓷销售平台的打造,将使钧瓷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从玩到赏,真正成为一门高雅的陶瓷艺术,为钧瓷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让科学理论成为钧瓷发展的推动力

钧瓷千年窑火不断,其特有的窑变艺术使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张独特名片。也是因为窑变,造成了钧瓷知识的普及难,许多人刚一接触钧瓷一头雾水,一些收藏家玩了许多年仍一知半解,其主要原因在于钧瓷理论知识的匮乏。由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钧瓷窑变的理解归纳为“神、奇、妙、绝”等抽象的字眼,难以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描述和讲解,让问询者陷入迷茫的怪圈。钧瓷窑变不是魔术,而是地地道道的科学变化。因此,钧瓷知识的科学理论整理迫在眉睫。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只有理清、搞懂钧瓷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钧瓷。河南省有五千年的陶瓷史,钧瓷若从宋钧算起也有千年历史,祖先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从 20 世纪 50 年代钧瓷复烧至今,钧瓷无论在造型还是釉色上都创造出了新的辉煌,但对钧瓷的研究理论少之又少。许多年轻的钧瓷从业者对钧瓷的前世今生还搞不清,怎么来更好地继承与传承,更不用说创新了。

钧瓷理论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并形成各自的体系:钧瓷发展史,当代钧瓷窑口,大师研究,钧瓷材质分析,窑变成因,铜红釉成色分析,开片现象及原理,坯体烧成的物理化学变化,造型研究与应用,釉彩分析与研究,烧成研究,开发利用,钧瓷收藏与鉴赏等。

社会关注度是钧瓷传播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要关注钧瓷?因为钧瓷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项促进就业和富民的事业。20 世纪90 年代后,钧瓷三大厂相继停产,国有企业逐步退出钧瓷业,随之而来的是民营窑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过 30 年的发展,钧瓷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已经成为河南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形象载体。首先在历史上,它就是主要的文化交流产物;在现代国际交往中,钧瓷业成为代表民族形象的国际礼品;钧瓷历来受到国际社会的争相收藏。

2.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钧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代代相传,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3.独特的技艺,具有很强的国际排他性。在工艺方面,国际上其他陶瓷没有可以与之相比;釉色、造型丰富,形成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4.构成区域性的经济支柱。目前,钧瓷已经形成了规模的产业链,成为蓬勃发展的特色文化区域,出现了大批创新产品。

5.大量安置就业。据了解,我国工艺美术品年总产值在 3000 亿元以上,出口超过 200 亿美元,安置和带动就业人口在 6000 万以上。就钧瓷而言,截至 2013 年年底,仅禹州市钧瓷生产厂家达到 186 家,从业人员 2.8 万人,年产值 13.6 亿元,年实现利税 2.3 亿元。如果加上相关产业,分布在全国的近千家钧瓷销售店、包装、餐饮、运输,因钧瓷带来的产值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因此,要积极提高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对钧瓷的关注度,真正把钧瓷打造成为河南省第一张传统工艺美术名片,提升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影响和文化推动力。

(作者简介:孙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钧瓷收藏家联谊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瓷工艺大师。2014 年 8 月,作品《乐舞中国》《盛唐气度》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

钧瓷神韵


禹州钧瓷,作为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古往今来,钧瓷在不同的年代发挥着不同的用途,如今禹州钧瓷更以多彩多姿的形态、以不同的形式绽放着五彩斑斓的光彩,或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或成为国礼走向世界。

而每一件钧瓷作品都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才能真正地称之为钧瓷,才能真正成为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呈现给世人,带给我们美得享受,钧瓷之美皆在于此……

凤山钧窑-张建钊作品:碟式洗(钧瓷煤烧)

钧瓷之美,美在型。

每件钧瓷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家们,从无限的构思中产生灵感而被刻画出来的,有的是为了实用,有的则是纯粹的观赏,不管如何,每件都是奇思妙想的产物,一件件的钧瓷作品,有的造型端庄,有的造型奇特,有的古朴大方……不管那种造型,都会带给你一种感觉,一种震撼,威武端庄、婷婷玉立……仿佛给你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钧宝坊-孙新要作品:双凤尊(钧瓷柴烧)

钧瓷之美,美在变。

钧瓷分为两次烧成,一次素烧,一次釉烧,而釉烧就是钧瓷窑变的关键,随着火候的变化,经过高温还原气氛,钧瓷的釉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而这种窑变是人为控制不住,改变不了的,钧瓷窑变的魅力就在这个环节,自古钧瓷窑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就是说这个环节。

李朝斐炉钧:梅瓶(传统炉钧)

钧瓷之美,美在釉。

型为骨,釉为魂,一件精美的钧瓷艺术品一定要有一件绝世无双的色彩,如今钧瓷的釉色有很多,红为最、紫为贵、天青月白最娇贵,釉具七彩,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钧瓷的釉色最初是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演变成铜红釉,继而衍生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钧瓷之美,美在意。

每一件钧瓷的构思,艺人们都会赋予它美好的寓意,有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的是为一件盛世所构思,不管如何,当一件精美绝伦的钧瓷作品呈现在你的眼前时,其实人们已经赋予了她生命,使她不在单单是一件钧瓷作品,而是能带给人们美好的愿望、美好的寓意,她的构思她的遐想,都像一个天仙一般娓娓道来。

晋家钧窑:莲花尊

钧瓷之美,美在人。

每一个钧瓷艺人都会把他精心设计烧制的作品当做自己的恋人……当做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因为他们相信,靠着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守,他们会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钧瓷精品,正因为有着这么一批一批爱钧懂钧恋钧的人,大美钧瓷才得益重放光彩,因为有这么一批一批前赴后继为钧瓷奉献一生的钧瓷艺人,神州大地才会有五彩斑斓的钧瓷大方光彩。

钧瓷之美,美在你,因为有你而更精彩……

钧瓷小故事,神仙也爱钧瓷


相传在宋朝时候,禹州这块地方被称为阳翟,在阳翟城内古钧台附近有座钧官窑,他们专为皇宫烧制御用钧瓷。他们烧制的钧瓷不但皇上喜欢,就连天上的玉帝也爱不释手。

且说一次幡桃盛会上,八仙敬献给王母娘娘几件钧瓷珍品,把玉帝的眼都看直了。会散了以后,玉帝跑到王母那儿硬要了鼓钉洗、出戟尊、花浇壶等几件好东西。

王母虽不舍得,但玉帝要也不得不给。从此,玉帝把这些钧瓷当宝贝看,一会儿不见就浑身不自在,上朝抱在怀里,睡觉放在床头。过了几天,他惦记着王母那儿还有几件,就又去要,就这样没几天,把王母的钧瓷全要来了。

可玉帝还不满足,就派雷神趁巡天的机会到阳翟再给他弄几件来。这一天,正是夏季的晌午时分,天很热,忽然在天的东北方向电闪雷鸣,乌云四起,顿时大雨倾盆。

但不一会儿,就云开日头现了,在古钧台下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只见他豹眼浓眉,三缕花白长须,看着有点儿怪模怪样,原来他是雷神变的,想来搞点儿钧瓷。

他大摇大摆地来到官窑院里,见到窑官也不施礼,大大例咧地说:“老头儿,你这儿有啥好钧瓷,拿几件送给老夫。”

窑官虽不高兴,但并不见怪,深施一礼,说:“老丈,想您是外地人,不知这是官窑,本窑所产陶瓷一概上贡皇上。别说送,卖都不能卖呀!”

雷神一听:“不给,你知道老夫是谁?”

窑官也生了气:“就是神仙来了也没有!”

雷神一听,火气就大了,大叫:“我是上天雷神君!”

窑官闻听大笑,吩咐众人:“把这个疯子赶出去!”

就这样,雷神连钧瓷的影儿都没有看到就被赶了出来。雷神越想越丢面子,回去咋交待呢?于是就决定晚上去偷。等到窑工们都睡着了,雷神偷偷溜进窑棚,转了一圈儿,就是没有钧瓷,心里生气。

突然他看到钧瓷窑里面有一窑红彤彤的瓷器,心想这肯定是钧瓷,伸手就拿。他不知这窑还没有凉下来,热得很呢,烫得雷神哎哟一声跳起一丈多高,轰隆撞破了屋顶,把窑给砸塌了。

他一看大事不好,连忙溜走了。

到了灵霄宝殿交旨,玉帝看他空手回来,非常生气,就罚他下次不准参加蟠桃盛会。雷神想想这事真窝囊,于是,每次他巡天经过阳翟。都会想起这窝囊事,都要瞅机会雷击钧官窑的地盘,发泄怒气。

现在钧官窑还时常发生雷击现象,据说这就是雷神在发脾气。

中国钧瓷艺术


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征物,而钧瓷则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之首。中国钧瓷艺术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得名于禹王故里夏启举行开国大典的古钧台,至今己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宋徽宗时期被定为御用珍品,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收藏,封为“神钧宝瓷”“精妙绝品”。宋元时期以后,由于战乱,钧瓷烧制工艺失传,但很多钧瓷珍品也因此流传入民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类的美誉。

钧瓷是我国陶瓷文化史上灿烂的杰作,她以古朴、端庄、粗犷、雄烈的造型,再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大气;以丰富多变、优雅斑斓的釉色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钧瓷的神秘在于它的窑变,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瓷器的一大特征:别的瓷器可以事先描绘好花纹或图案,而钧瓷的釉色全是自然形成,每一件釉色都是唯一的,玉润冰清,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无与伦比。文人墨客誉之为“君子之瓷,瓷中君子,唯我独尊,王者风范”,为之吟咏出“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的佳句;达官贵人更是有“雅室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说法。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

中国钧瓷艺术的发展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唐代崇尚雍容华贵、酣畅淋漓的审美潮流使独具窑变特征的钧瓷应运而生。因为,唐钧黑底白斑的酣畅流动,自然天成,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时尚。到了宋代,钧瓷这种自然天成的窑变特征正符合了当时崇尚自然之气的“合乎天造,厌于人意”的美学思想,受到达官贵人的肯定和崇尚,并被确定为宫廷用品,反过来促使钧艺家们更加追求一种质朴净润,自然天成,趣味高雅的意境,其轮廓线条流畅、造型端庄、法度严谨、做工精细,以优美的形象体现着宋人典雅朴素的气质和美学境界,从而使宋钧达到了钧瓷发展史上的巅峰,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元代钧瓷胎体粗厚,釉层失透,釉滴下垂,器形也较宋、金时大了许多。在器物的造型装饰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青釉点斑等装饰技法是宋、金窑器中所没有的,形成了元钧显著的个性特点,与蒙古族粗犷的民风相吻合。直至近代、现代,这种审美的发展仍在不断变化。

中国当代钧瓷的烧制,从规模上看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艺术大师们将当代的审美思潮融入钧瓷的艺术造型、釉方配制、窑变效果等各个工艺环节中,丰富了钧瓷艺术形式,使钧瓷在造型艺术、釉色窑变效果方面不断丰富和升华,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提高钧瓷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

中国钧瓷艺术的故里河南禹州神垕镇,担负着当代中国钧瓷研究基地的重任,一群秉呈钧瓷艺术土生土长的钧瓷传人,不拘泥先人的模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古老的钧瓷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荣昌钧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晋家钧窑由晋氏父子主理。父亲晋佩章先生被世人誉为钧瓷泰斗,是目前钧瓷界唯一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儿子晋晓童是晋家钧窑的首要传人,随父从事钧瓷研究生产多年。晋家钧窑产品造型古朴典雅,釉色艳丽多变,浑厚凝重,被众多钧瓷爱好者作为珍品收藏。徜徉在荣昌钧窑的展室里,你会看到一件件钧瓷青如碧草、红若海棠、白若玉肌、蓝若碧空、紫若茄皮,构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风景图案。这些天成的画面不是静止的,其意境深邃有如火树银花,有如海底探月,又如古道西风,让人留恋忘返,浮想联篇,更让人思维超越时空把远古和未来联接起来。

钧瓷的窑变


钧瓷作为中国瓷器家族的一员,有着瓷器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其不可预测的窑变,使得钧瓷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钧瓷的窑变是以釉制胜,更以“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神奇窑变艺术而流芳千古,被称为“火艺之冠”、“火的艺术”。钧釉最为人称道的颜色是: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于是在民间流传“红为最,紫为贵,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

窑变是钧瓷的精华。经釉体流动而形成的图画,或似花草飘香,或似鸟兽灵动,或似人物形象,或泛舟远航,或深山小溪,或月夜风景,或寒鸦归林;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烟花怒放,飘逸虚幻,颇具神韵;还有的如晨日出海、夕阳家归等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观,都给人心灵的愉悦。所以每一件钧瓷都是一首无字的诗,一支无声的歌,一副无墨的画,需要用心去理解其中的寓意内涵,去感悟窑变艺术的博大精深。种种钧瓷的窑变纯属自然景象,非人主观所能够控制,所以就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瓷的起源


钧瓷的起源

禹州钧瓷起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境内的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蓝白流纹、斑块的花瓷,世人称为“唐钧”,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钧、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