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印坯成型瓷器 > 导航 >

钧瓷手拉坯成型技法探究(含视频)

钧瓷手拉坯成型技法探究(含视频)

古代印坯成型瓷器 古代瓷器成型方法 古代钧瓷器

2020-12-09

古代印坯成型瓷器。

钧窑瓷器成型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主要讲钧瓷手拉坯的盘筑、旋转拉坯、合模、印坯、注浆(倒浆)等等,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注浆成型和旋转拉坯成型,分别称之为“注浆坯”和“手拉坯”,而收藏界及艺术陶瓷界最关注的是“手拉坯”。

钧瓷的手拉坯成形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坯体的方法。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手拉坯产品一般手感较重(个别的胎体可以做出较薄而分量较轻的效果)。由于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其高低、大小、轻重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件手拉坯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

钧瓷手拉坯器形多为圆体,瓶、罐、花觚、桶、碗、盘、壶等都适宜手拉坯。其成型工艺主要分拉坯和修坯两部分,工艺要点可分解为:制泥、练泥、把正、廓内底、提身桶、放形、收口、割底、旋坯、镶接等。

一、制泥。钧窑轮制手拉坯成形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原料就地取材,一般情况下由一种(一和土)或两种以上的黏土经加工后用做轮制手拉坯泥料;钧瓷的泥料大致由黄道土、刘家沟土、黑膜土以及一些长石组成。有时为满足钧釉呈色的需求,加入适量的其他原料。

传统加工泥料的方法是:先将原料按比例投入耙池内,牛拉耙杆运转,通过耙齿把原料搅拌成泥浆;待泥浆静止后,沉淀片刻把耙池下部的放浆口打开,放入泥池内,等泥池内的泥浆沉淀于池底部后,把泥池表面的清水放出一部分,其时泥池中的泥浆分为上、中、下三层,然后,把泥池中的泥浆通过一段人工砌成的泥沟,使泥浆流入另外两个储泥池内。因泥浆颗粒的大小不匀而悬浮能力不一样,两个储泥池,一个距泥池较近,一个距泥池较远。较近的储泥池泥的粒度较粗、较远的储泥池粒度较细。待储泥池的泥浆水分蒸发到含水量25%左右时移放在泥仓内,经过陈腐使用。

现代制泥是把选好的黏土、石料经过球磨机的加工把它们磨碎,磨成浆,然后用压滤机把泥浆里的水分给虑出来,之后再通过真空炼泥机一遍一遍的把泥给炼出来,直到适用与拉坯为止。

二、练泥。轮制手拉坯所用的泥料要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可塑性通常是指泥料在外力下获得一定形状而不产生裂纹,外力除去后并保持该形状的性质。一般希望泥料具有较高的形变屈服值和较大的塑性延伸形变量。既可保证成形时被成形的部分有较好的稳定性,又可不致在成形施力过程中产生裂纹或开裂。泥料的细度,根据拉制器物的大小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细度为250目筛余15%——25%之间,干燥收缩率为13 %,总收缩率为18%左右,细度达到250目全通过时不利于拉制成形,细度在200目以下时,因泥料过粗,会严重影响成品合格率。练泥可以令粘土致密,不仅增加粘土的柔韧性和可塑性,降低收缩率,还会直接影响陶艺的烧成率与收缩率。如果练泥的方法不恰当,令泥团中有空隙、气泡,不仅收缩率增加,而且烧成时表面会鼓起气泡,甚至会炸裂。练泥的过程主要是把不同干湿度的粘土揉匀,令粘土干湿适度,如果粘土太硬,在揉压的时候需要加水。反之则需要脱水。练泥的意义就好像做面点之前要揉面一样。

将泥仓中的泥用铁铲铲出一部分。然后,用铲反复进行拍打、挤压 (第一次练泥),直到泥料中水分分布均匀,含水量在21%左右时,再铲出拉坯所需的泥团,放在用青砖砌成有一定斜度,高约65厘米左右的揉泥台上,再用双手反复揉练 (第二次练泥),挤出其中的空气,使泥料颗粒组织致密,可塑性和手感达最佳程度。

揉泥的方法很多,一般常用鸡心式揉泥法、菊瓣式揉泥法与羊头式揉泥法。鸡心式揉泥法的要点是:先取一块粘土,双手合抱,左手扶住泥团作为支点,右手有节奏地操压泥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不断反复动作50-60次为宜。视其干湿度决定要不要加水以及加水的多少。揉搓、旋转的过程中泥团呈现鸡心的形状,最后揉成锥形泥团。故称为“鸡心式揉泥法”手拉坯操作者双手握住泥团,沿轮盘旋转的反方向上下反复搓揉,使泥团中心成旋涡状,边缘展开像菊花盛开的花瓣有序排列,称之为菊瓣法。操作者双手平握泥团,一上一下反复揉搓,使整个泥团的形状上宽下窄,恰似一个成年的山羊头,称之为羊头法。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双手用力要均匀、方向要一致,否则会造成泥料粗细不均,致密度不匀,影响手拉坯成型。

三、把正。钧瓷工匠又称为抱泥头。拉坯的第一个环节在于抱泥头,泥头正不正就决定了能不能拉成坯。抱泥头指的是把揉过的泥摔在轮盘上,用双手把这块泥给抱正,所谓抱正就是泥和轮盘是同一个圆心。也就是说将泥团的旋转中心与轮盘的旋转中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经过来回数次的拔高和摁压,用以再次排除泥之中的杂质、气孔和提高泥的可塑性,然后开始拉坯。拉坯过程中一定要稳,速度要适当,根据你心中所想的器物线条,转换成手法使手上的这块泥运用自如。

用轮棍按逆时针方向拨动转盘,转盘转速达120转/分左右时,把揉练好的泥团以塔形摔坠在轮盘中央,使泥团因粘性力作用而牢牢吸附于轮盘之上。放泥时要考虑轮盘旋转的方向与泥团揉搓的方向应相反,这样,拉坯时手的推力和揉泥时的方向一致,泥的致密度会越来越大,泥柱会越来越紧。反之,泥柱会越来越松,影响成型后的坯体质量。

把正的方法是左手用力,右手辅助。用右手沾适量水洒在泥团上,然后,两肘靠紧大腿部,用双手抱住泥团的下部向轮盘中心用力挤压泥团,使泥团逐渐向中心和向上捧起,待泥团与轮盘成同心圆时,泥团呈塔状圆柱形,然后再用左手掌把捧起的泥团压下,反复的捧起,压下。向上捧起时一定要稳,这实际上是进一步的练泥,也叫第三次练泥,是为拉坯准备最适宜的泥团形态,这个过程是要泥柱与轮盘结合的更加牢固。把正是初学者入门的关键一步,必须掌握“上捧”与“下压”的技法。“上捧”就是把泥团上推到一定的高度与细度。其操作要点是:刚开始时用小拇指和无名指用力向泥团中心上方推,到适当高度以后双手合拢,推力逐渐减弱,慢慢的呈现一个柱状。“下压”就是当泥团呈适当的柱状时,平转左手,掌心向下,用力部位转到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中间,用力向下把泥柱压到原来的形状,使其圆柱状变为饼式馒头状。下压时由于用水的缘故,边缘的泥团会变成泥浆,泥浆与泥团融合在一起会出现“虚泥”现象,这时可以用右手挡住使泥不外跑,左右手同时发力使泥柱自然变成馒头状。

四、廓内底。两只手稳稳握住旋转的泥团,用左手掌向下压塔状泥柱的中心,使上部泥柱呈扁圆涡形,扁圆涡形泥团大小必须满足所拉制坯体的用泥量。然后,用右手掌与大拇指按在涡形泥团上部的中间,其他四指自然弯曲在泥团下部,左手掌托着扁圆涡形泥团的下部,徐徐向上托,右手慢慢提拉上部泥团,使泥团逐步形成圆筒状,圆筒状的深度和厚度是决定坯体大小、厚薄的前提。

五、提身桶。左手插入筒状内,掌心朝胸,手指与内壁接触;右手接触筒状外壁,使内外手指互相贴合,然后,内外手轻轻用力挤压筒状壁,使筒状徐徐升高,双手同时随筒状慢慢提高,待达到所制器物的深度和厚度时,再根据器物的形状,拉制出雏形;拉盘、碗时要先拉成曲线矮桶,使筒体上拉式底部仍可保持相当厚度。有些大口而器形简单的器物,可用具备器物线条形状的样板片(用泥料做成经950 ℃温度素烧)来做最后的修整。

六、扩外形。提身桶完成后,双手换向,在桶内的左手移到下部,在桶外的右手到上部。右手从筒子的底部开始用力,把底部的泥用力推进去以后,左手从内侧抵住,然后两只手同时用力,随自己的感觉和器形的要求从底部上行,用力逐步向上。这个过程一定要顺畅,一气呵成,不可停顿。放形时左手用力,右手辅助,右手的作用是稳住左手推起的泥,相对用力使器壁变薄。

七、收口。收口时一定要把握好弧线的度,处理好口部与底部之间的关系,动作要轻要慢,徐徐渐进,缓缓而行,以免造成坍塌。这个过程润泥不能用水,要用泥浆,防止毛坯对水分吸收过多,在干燥收缩过程中开裂。收口时要留有一定的泥量做口部成型用,业内称为“留口泥”,避免泥量用尽造成残缺。

八、割底。把基本拉制成形的坯体内外轮迹和余泥由下而上抹除,左手按出毛坯的底部,右手拿割线,使割线的一端旋转于毛坯底部,右手稍用力,这时毛坯底部与下部分的泥团分离,双手迅速把毛坯体托起,放在坯板上,待自然干燥至适当程度后进入下道工序。

九、修坯。修坯是手拉坯拉出来后要经过的非常重要、关键的工序,有“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之说。粗坯成型后,要按品种要求进行修整,如盘、碗、洗、罐需要进一步将内外修光并使厚薄一致。碗、罐、盘类需在此时挖修底足,壶、罐、瓶、尊等之类还需要黏结嘴、柄、耳等部件,雕塑艺术品更需要既有手工经验,又有艺术素养的工作人员进行修理。业内人士都知道,一个手拉坯质量的好坏,拉坯其次,修坯为主。修坯可以是借助工具修的也可以在拉坯机上独立完成的。它是在拉坯的基础上完成,也就是说你所拉的器型的内形控制了外形,里型的线条顺不顺,也就决定了修坯修的好坏。在修坯过程中,要做到:勤、稳、准、快。“勤”讲的是要多感受坯体的厚薄,也就是用手敲打坯体听声音来辨别坯体的厚度,做到整体厚薄均匀。

“稳”讲的是修坯过程中下刀的力度,有时候走一刀可能会要一气呵成,所以一定要稳。“准”讲的是拉坯的内形与外形配合,线条要准,要流畅。“快”讲的是修一个坯的用时,提高工作效率。

修坯的技法是以左手轻抚坯体,右手操作刀具。选择好吃刀角度,才能爽快而均匀地修坯。吃刀的位置或角度不当,会产生持刀太深而带动坯体,出现跳刀现象。

修坯应先挖底。先把器物的内足底留厚些,而后根据器形要求再进行削减。挖足的过程要有耐心,不急不躁。可以变修坯边检查,把坯体放在手上掂一掂,放在耳旁弹一弹,根据坯体的重量和坯体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厚薄。把外底的厚度与宽度旋到位后,再根据其深度来判断比较精确的内底的位置,按照器形的风格或设计要求决定底足的高度和宽度。

修坯有“湿修”与“干修”之分。湿修是在坯体含水较多(16%——19%)尚在湿软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容易,修坯刀不易损坏,其缺点是容易在搬动及操作过程使坯件受伤而引起变形,对提高质量不利。“湿修”时坯体干湿度也要适中,如果太湿,在修坯过程中毛坯就有可能变形损毁;干修是在坯体含水量降至6%——10%或更低时进行,坯体强度增高,可减少因搬动受伤引起的变形,对提高质量有利,其缺点是对修坯刀阻力较大,为保证制品质量还是以“干修”为宜。“干修”对刀具的要求较高,必须以快刀的形式,才能出现细微而爽利的刀线。

盘、碗、罐、尊、洗类的修坯机与旋压成型用的轮子一样,只是它转速较慢(280——430转/分),轮头上的凹凸形石膏模座要随各种坯件的形状大小而设计。

坯座上面应包一层绒布或泡沫塑料,或在支承坯件的地方镶一圈橡皮,以防修坯时坯件因震动而受伤。

修坯用刀具一般都是两头可用的钢质弯头刀,有时也可以钢锯片代替,如只要求坯体表面光润,可以用刚玉砂布或60目以上的铜丝筛网,或湿海绵擦拭。

坯子修好后,一般应抹一层水,使表面更趋光润,修坯机上应该装设吸尘抽风设备,以保护工人健康。

十、镶接。壶、杯等类制品的嘴、柄部件在与制品本体黏结时,要注意两者的含水量应十分接近(在含水率为16%——18%时镶接),否则在干燥时会由于收缩不同而产生开裂或脱落。黏结时先将要黏结端面修毛,然后将部件粘上泥浆迅速接合。黏结泥浆可用含水率较高(30%——45%)的相同坯料,外加3%糊精,或其他黏结剂(如甲基纤维素纸浆废液等),也可以在坯料中配30%左右的釉粉或长石、滑石等溶剂,使其熔融温度较坯体本身低,在高温中可与坯体牢固熔合。

钧窑手拉坯从唐代花釉瓷肇始,经过五代、宋、金、元、明、清1000多年的发展,其工艺流程、拉坯器具及独特的拉坯技法不断去粗存精、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拉坯工艺体系。为一代名窑的生存、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下面是钧瓷手拉坯全程视频(录制)

扩展阅读

灌浆壶和手拉胚壶


用手工提炼泥料纯粹是个人的喜好问题。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颗粒分布不均匀,比较粗。机械提炼的泥料相对来说就比较细(真空炼泥)。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没有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要求高。不会影响到泥料的光泽。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要比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细腻些。

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模具壶和灌浆壶也有区别:灌浆壶用的泥料目数细,无颗粒成分,还掺有较多的玻璃水;模具壶一般来说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简单来说,模具壶有嘴巴模、身筒模的模型,其他是用手工来完成。灌浆壶用细沙浆灌制在模型里,再把模型拿掉烧制而成。

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所谓手拉胚壶就是:机械操作,下面一个马达,上面一个圆盘。把泥料放在圆盘上,开关一开,马达旋转,利用惯性离心力,用手拉出一个壶型来。拉出来后切下,放置晾干,再配壶嘴、壶把(都是灌浆制作),装成一把茶壶,放置晾干后再喷浆,经过烧制就可以成为手拉胚茶壶。(注:手拉胚成型一定要加一定量的高岭土) 所谓的手拉胚,它不属于紫砂成型工艺。而传统的紫砂壶,是用拍身桶和镶嵌身桶两种工艺形成各种形状的紫砂壶。这就是紫砂成型工艺。

灌浆壶: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就变成很细的摻瑪,然后再把浆灌到开好的模具里面,等1-2分钟拿出来,放置晾干,就可以加工成茶壶了。

一般来说,手拉胚壶里面有条纹,而灌浆壶里面就没有。手拉胚壶一个人一天可以拉200-300个;灌浆壶一个人一天可以灌300-500个。注意不是所有的壶制作时都要加入高岭土的。但是手拉胚制作时就需要加。

刀压成型


民国21年(1932)南昌创办江西陶业试验所,设有六七部机械轳辘,是张浩留学日本时,买了一部脚踏轳辘的样机带回来仿制的,以后还请了二位日本陶瓷工艺技师作指导,每月工资200元银币。通过试验,对机械制瓷已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民国二十三年(1934),景德镇成立江西陶业管理局,省政府决定将南昌江西陶业试验所迁景,组成江西陶业管理局试验所,继续进行机械制瓷工艺试验。1949年9月,景德镇,陶专学校充实了设备和实验工厂,由木制脚踏轳辘车改装为引擎带动的机械轳辘车。既生产又教学,为景德镇手工制瓷转到机械制瓷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1954年,为了改变手工制瓷操作方法,陶研所举办了机械制瓷训练班,在第一批学员中的邓金根在单刀压坯中,于型板边上增加了一道排泥片,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除了用手指排泥方法,这是一个新的改进,以后得到全面推广。

1954年,市人民铁工厂研制出景德镇市第一台木质脚踏旋压车,以后改为铁质。1958年7月,建国瓷厂试制半自动压坯轳辘车成功。其方法是先将石膏模子放在轳辘机上,然后将泥团放人石膏模中,电动机带动模子旋转,型刀徐徐下降。由于型刀的压力,泥料均匀地布满模子表层,即形成坯体,并排出余泥。机械旋压成型获得成功。这种压坯方法,工人习惯上叫“单刀压坯”,很快在全市推广。到1959年上半年,有电动轳辘车659部。此后,红星瓷厂又在单刀压坯基础上试制成功双刀压坯机,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64年7月,经轻工部、省轻工厅鉴定,认为它是中国成型生产中的先进设备,定名为“Y—64'型半自动双刀压坯机,在全国陶瓷行业中推广使用。1965年各瓷厂采用机压生产品种达246个,提高工效1倍—4倍,而且统一了规格,提高了质量。

陶瓷手工坯和机械坯的区别和特征


在景德镇,坯指的是成瓷前的瓷土或陶土成型后的产品.有些坯是经过700-800度的低温烧制的,有些则就是纯泥,是釉下画瓷前的土质产品。

手工坯

手工坯是指的是利用传统工艺制造的坯,而机械坯是完全用机器做的坯。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型的过程,手工坯有揉泥、拉坯、立坯这样的成坯过程,而机械坯只有投泥入石膏磨具,压坯、修坯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拉坯师傅一天可以做300个左右的坯,好的立坯师傅如果是修薄胎瓷的话一天最多50个左右,这还要根据坯的造型难度上下浮动。而机械压坯的工人一天的产量在600-800个左右。修机械坯师傅也可以达到上面的数量,如果有全自动的机器做坯的话,每小时出200-300个坯不在话下。

机械坯工艺

还有一种坯叫注浆坯,大多是茶具中用于壶、茶叶罐、公道杯之类的产品。主要做法是把泥浆放入石膏模具中,依靠石膏吸水性,让被吸水后的泥浆依附在石膏上,然后放浆(把泥浆从石膏磨具中倒出)。同样是利用这一原理,让石膏磨具继续吸水,使得依附在上面的泥坯收缩,然后脱离。获得的部件,再经过修坯成为想要的半成品。

机压坯,底足很浅,有斜角

当我们在选择陶瓷产品时候,很难去用制造的工艺来区分到底是纯传统手工坯、还是机械坯,或是注浆坯。他们之间区别其实也很小,但是还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两种方法: 1.手工拉坯的器形,需要泥料在拉坯车上旋转用手拉出形体才可以,所以器形是圆形的。在保持圆柱体的状态下可以制造出各种形态。

2.机压成型,是把泥料投在有一定硬度的石膏磨具里,用滚头压制泥料而成,石膏吸水泥料收缩才自然脱离而成。

底足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机压成型的器形,杯底不能太深,而且不能太直,如果太深太直,很容易使得泥料收缩时夹住石膏,使得泥料崩裂。所以这样的器形必须是上大下小光滑过度,器形没有带勾的部分,不然会卡在石膏磨具上无法脱模。

前面讲的是理论,但实际上任何东西都可以仿造。所以机械坯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加工,来达到手工坯的效果。譬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入很多手工的痕迹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机械坯和手工坯他们之间还是很难区别开来的。

手工胎边沿及底足

方形的陶瓷或者多边形的瓷器一般是注浆成型的。如果打磨的不好会看到细微的模缝线。对于壶,壶身可以是注浆成型,也可以是拉坯成型,但壶嘴很难用所谓的拉坯或手工卷泥片做成,因为景德镇的泥料延展性很差,卷曲大些就会断裂,所以很难像紫砂泥一样用泥片制造壶。

捏塑成型和雕塑工艺


陶瓷成型工艺从方法上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塑法,一类是注浆法。可塑法是借助泥料的可塑性来制作各种形状的陶瓷器物,诸如手捏、雕塑、盘筑、印坯、拉坯、拓批、旋压、滚压等均属此种方法。注浆法是利用泥浆的流动性和悬浮性,再加上石膏模具的多样性和吸水性共同造就器物的形状,它包括空心注浆法和实心注浆法两种方法。

从历史上看,陶瓷成型工艺又可分为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两类。可塑工艺中的手捏、雕塑、盘筑、印坯、拉坯和拓坯均属传统工艺,而旋压、滚压和注浆均属现代陶瓷工艺。除此之外,成型工艺还应当包括修坯和粘接两道辅助工艺。在鉴定时,要根据各种成型工艺的历史背景和痕迹特征,特别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之间的差别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市面上80%以上的仿品都是采用现代成型工艺制作的,只要熟练掌握区分它们的方法,绝大部分鉴定问题就可以在这一环节中迎刃而解了。

捏塑是利用泥料的可塑性,借助简单工具,徒手塑造器物形状的方法。捏塑工艺属于最古老的陶瓷成型技法,自陶器诞生之日起它就存在了。上古时期制作的陶器,多为瓶、罐、釜、盆、鬲等实用器,都是靠捏塑工艺制作。古人为了提高器物强度,往往会使用带有绳纹、方格纹的工具在外壁进行滚压或拍打并留下印记,今人称其为印纹陶。原始社会中晚期出现轮制工具以后,一些圆形器物的制作逐步被泥条盘筑工艺取代,一些小件异形器或器物上的辅助配件被模印工艺取代。捏塑工艺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不需要任何复杂工具,只要有一块揉好的泥料就可以开始塑型了。

捏塑工艺看上去很简单,但有时越简单的东西,越难于掌握。就像中国人写字,“一”字的笔画最少,看起来最容易写,但写好看了却很难。捏塑工艺也是如此。不借助任何工具,徒手捏一个圆形小罐,要想捏圆捏好非常困难,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很难做成功的。当代仿制者,往往在遇到困难后就想走捷径,用其他方法来替代,如模印或拉坯等。方法变了,在器物上留下的制作痕迹也会不同,这就为鉴定带来了便利。

用捏塑工艺制作的陶器,其特征是器壁薄厚不均,特别是器物的内壁平整度较低,看上去高低起伏不平,还常常留有制作者的指纹或指甲印迹。器物的外壁一般经过压光、擀光修整后,可以做到基本平整,除去那些形状复杂的异型器和人、动物俑外,经过修整后的器物外表,很少留有指纹,倒是那些现代作伪者,为了突出表现其手工制作特征,会刻意在修整后的表面胡乱按上一些手指印。

捏塑成型除了用来制作一些简单的器物以外,最常见的是用来制作非圆形器物或陶塑之类的物品,亦成为雕塑。雕塑往往要借助塑刀和慢轮等工具进行塑型。雕塑工艺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晚期。就雕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独立艺术,可以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在金属器具没有发明之前,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始雕塑作品,除了石质作品外就是陶质作品了。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就个性而言,就像人们写字一样,凡读书者都会写字,但所写字体各不相同。就时代特征而言,那就更加明显了。每个创作者的作品都会留下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印记。

陶瓷泡菜坛彩绘技法离不开国画技法


陶瓷泡菜坛彩绘技法离不开国画技法,可以说任何一种陶瓷泡菜坛彩绘技法都根植于国画技法。国画与陶瓷粉彩泡菜坛、新彩泡菜坛山水的创作结合,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这是陶瓷与国画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其意境和艺术效果无疑是全新的。就目前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仍然是唯美的国画风格,是国画艺术在陶瓷载体和工艺上的生动再现。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创作感受谈些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粉彩泡菜坛与国画的创作结合

粉彩泡菜坛被誉为“国之瑰宝”,历经300多年而不衰,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泡菜坛装饰表现力强,它色彩晶莹,透亮细腻,高雅清新,粉润飘逸。粉彩泡菜坛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淡雅柔和的色彩、精致的画工、清新典雅的风格闻名世界,深受大众喜爱。其山水系列题材种类繁多,可谓是丰富多彩。粉彩泡菜坛山水画的耐放、耐温的永久性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尤其是它的造型是宣纸画所不具备的。画面依附在陶瓷器型上,并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质感,且充分展示出瓷艺的材质美和冲击力。

二、新彩泡菜坛与国画的创作结合

新彩泡菜坛是陶瓷装饰的又一个门类,起源于十八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清乾隆时传入我国,并被陶瓷艺人逐渐地吸收应用,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釉上泡菜坛彩绘的陶瓷装饰种类。因其是舶来品,故被称为“洋彩”,后被正名为“新彩泡菜坛”,俗称“新花”。其特点为:使用面较宽的釉上彩装饰形式,颜料品种丰富,色彩附着力强,发色稳定,泡菜坛彩绘技法多样,艺术表现力强,生产成本较低,易于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新彩泡菜坛的装饰材料,是用着色元素和化合物经过化学处理制成色基,然后加溶剂调配而成的。新彩泡菜坛山水在我国陶瓷装饰中发展很快,其中很重要的是得益于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国画传统山水形式的影响。在表现技法上,吸收中国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无论是构图立意还是运笔设色及表现技巧和装饰风格,都要淋漓尽致。其创作要素一是把握发色沉稳;二是掌控好其范围较宽的烧成;其三是多次重色敷彩,获得色彩丰富而厚重深邃的理想效果。

三、三者合一的独特性

本文中所展示的粉、新彩泡菜坛陶瓷泡菜坛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三者合一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瓶型为稳重大气的现代梅瓶,画面以山水秀丽的风景为主题,运用国画中的皴擦点染等绘画技法,表现出山石自然的结构和肌理。瓶身主体采用通景作画,再以建筑物等树木来为主点使作品具有生命力,这里面涵盖极高的立体构图元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赏,都会看到一幅独立的山水图。转动瓷瓶,画面无一断处,连绵不绝。色浓艳丽,透着温蕴俊秀。瓶身莹润剔透,画面高度立体逼真,达到了国画艺术和陶瓷技艺的完美结合,让人领略到两种中国国粹艺术的生命力和真谛。陶瓷、国画技艺和色彩、山水多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其艺术中独到的和谐安逸之美。

四、创作的意境和感悟

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效果和意境,山势流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场景,表现出追梦、惬意、闲适、淡雅的境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笔者一直从事山水画陶瓷制作,通过笔墨可以表现出作者的个性与审美观,同时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意境。

在创作中要把控好画面整体色调的取向与营造,体现好自己的性格与艺术风格有关。用笔墨来造型,通过不同的画法展示出不同的效果。山水画的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笔管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由于侧锋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画出的笔线粗壮而毛辣,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藏锋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常用来画屋、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可运用于树干、山石的勾勒、皴擦中。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陶瓷山水画很有工艺美术的特点,如釉下青花为表现点、线、面、浓、淡之分,多采用分水工艺,釉上山水多采用洗染,经高温烧制后,这些浓淡不一、色泽艳丽的山山水水就生动地表现出来了。陶瓷山水工、写兼备,神、形结合,是一件永不褪色的艺术瑰宝。

意境是中国美学范畴,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既有大自然的美好,又有人文巧思。各个优秀的民族,优秀的作品都是讲究境界的。思想境界和立意,这个在山水画当中是最为强调的。这是绘画的一种生命,绘画是形式的艺术,是笔墨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艺术,也就是所谓的境界。古诗里面“满目青山夕照明,群峰无语立斜阳”,这二个诗句写的时间条件地点是一样的,但写的意境是完全不一样。前句表现的是绚丽光彩,后句表现的却是安静荒凉。所以能够最后让人感动的就是境界。创作者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构思,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样才能让他人产生共鸣,尤其是绘画中技术性的留白,更是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和神秘感。

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在继承前辈们留下的传统技法的同时,珍惜和充分利用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山水画艺术,通过不断地思索、创新而创造出更多的陶瓷泡菜坛精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