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欧诺神瓷砖 > 导航 >

神垕书院,大隐隐于市

神垕书院,大隐隐于市

欧诺神瓷砖 诺神诺瓷砖 欧神诺瓷砖

2020-12-09

欧诺神瓷砖。

大隐隐于市。

在神垕千年古街商号林立的闹市里,隐藏着一家书院,就是神垕书院。

神垕书院的创办者,是一位四十多岁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姓赵名志儒。

聊起名字的来历,他感慨万千。曾用名赵志全,现用名赵志儒。志儒,道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和对大文化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孔子曰:“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据太祖讲述,他祖上本是北宋皇室后裔。自宋以后,历代耕读经商。以书画、瓷器、钱庄、粮仓为主业。父亲以文经商,以传承世代儒商为家训,对中医药颇有见解。喜收藏,以书画、瓷器、玉器为主。

聊起钧瓷文化,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

钧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当时初出茅庐的他,充满各种挑战。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他潜心研究钧瓷相关的经典之籍。《钧窑史话》《钧瓷志》《追根求源话钧瓷》《中国钧瓷》《钧台窑发展与探索》《中国钧瓷艺术》《钧瓷大师晋佩章》《中国历代钧瓷釉色》《钧瓷雅集》《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研究》《河南陶瓷史》《钧窑瓷的鉴定与鉴赏》《中国艺术家大随笔》等常置案头,研究学记。不断拜访名家,实入窑址,把自己的学习室扎在钧窑厂,博采众长,汲取营养,掌握第一手资料。最终由一个门外汉,成为钧瓷鉴赏的行家里手。

十余年如一日,其对钧瓷鉴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神垕书院,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本与钧瓷有关的书籍,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表现修身养性的字画,书院内陈列着的每一件精美绝伦而富有文化底蕴极具内涵的瓷器。“我正在为钧瓷立着标杆,同时建立合情合理的钧瓷价格体系和价值认证标准”,赵院长坐在宽宽的木椅上,奉着散发红茶清香的钧瓷茶盏,把玩着由他监制的作品。“此件作品为宋钧,釉里蓝外红,此蓝叫帝王蓝,海天一色,历史上乃帝王御用,故称帝王蓝。外釉的红是铜红,是铜元素经过高温形成的。雨过天晴半红霞,是不是这个意境?红是渐变的,有过渡,很自然,非外因可为。”“钧瓷的釉不是凭空臆造的,必须有出处。所以钧瓷讲究三个字:贵、精、稀。贵就是有出处,精就是做工精细,稀就是存世量少。”我双手接过他奉过来的茶盏,底座落款宋体“神垕书院赵志儒”。

从十五岁立志经商,二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五岁立志向儒,到不惑之年立志传道的铮铮铁汉,其深邃之眸里透出的是倔强和执着。

在神垕书院的墙青砖上,有“神垕书院美学研究会”和“中国神垕书院读书会”。字体端庄大气,眼前一亮,深深陶醉。

行于神垕书院幽静的小院,数进四合院使人无限遐思。在窄窄的巷子两侧,每一间精致的厢房,都是修身养性之佳居。书院外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书院内清净淡雅,深思远虑。近书院南墙外,河水汩汩,源远流长。

神垕书院落成数月来,一大批文人雅士和钧瓷人欢聚一堂,谋划着钧瓷的未来发展。

神垕书院,正以它的前瞻性和开创性,逐渐成为钧瓷人的精神家园。

编辑推荐

千年钧瓷古都神垕赋


四面环山,祖师中间,土上土下,四受皇封;神天厚土,钧艺千年。驺虞水绕,山外又山,恰如凤飞龙盘,四季更替,萦回留恋。绿水拥镇,红火映天,金火圣母,顾目流盼,千载钧瓷添神韵,一件国礼世代传。舜帝大德寓钧艺,伯灵炭火淬窑变。天地人合一,水火钧涅槃,美轮美奂、灵性人间。

东山曰凤凰,展翅欲飞状,峨冠仰天而歌,披霞带来安详,灵山藏古寺,银杏立破岩,谷中钟悠悠,林 间泉潺潺。林木丰茂,鸟语花鲜,迷人于山光水色,醉心于碧野草甸。峰立文昌阁,昌举文脉络,接天依翠,水墨尽染。

千年钧瓷古都神垕赋

南山曰大龙,刘秀留其名;压妹台下葬皇姑,擂鼓石边点秋兵,八仙桌、扳倒井,恭迎龙颜,气聚成龙脉,土凝开钧天。森林梯田秀龙鳞,应时换装展新颜,龙子龙孙,福泽绵绵。

西山曰凤阳,日落凤影藏。鸿翠湾中享宁静,“垕望台”上观镇景。鸡鸣犬吠、百鸟争鸣、山花野果、四季常鲜,陶翁若往,不思桃源。

北山曰牛首,腹蕴陶土厚。“四舍”湾中舍俗念,“跑马岭”前英雄现。王莽无德追再紧,刘秀有路脚下展。做人做瓷,德字占先,先舍后得,流芳千年。

神垕古镇老街

神垕古街,窑神圣殿。初一十五香火旺,正月祭祖鼓喧天。古建林立、钩心斗角、雕梁画栋、活色生香,好戏连台敬窑神,祭天礼地齐祝愿:“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炮楼高耸、庭院深深,书香四溢,陶瓷琳琅。一品神垕韵,寸心尽染香。

小巷长长树行行,大街朗朗人忙忙。南来北往痴情客,探幽寻宝眼雪亮。古玩市场,古色古香;陶吧作坊,体验泥芳,路灯钧瓷叹奢侈,寻宝捡漏圆梦想。小镇商户,临河而构,怡然自得,家家楼堂。 街道古意井然,青石青砖辉映,白墙灰框亚光,质朴大气、古韵悠长。墙上彩绘,栩栩如生,街头雕塑,谆谆箴言。路边花墙,自然成趣,院中梧桐,天然画廊。天蓝蓝而白云飘,树森森而百鸟巢,风融融含花卉气,烟袅袅带火艺香。白发垂笤,怡然自得,邻里互助,老幼相携,促膝话家常,百姓一家亲,协力同心,共图富强。乡风淳朴,敬孝老人,古风长存,共话重阳。

钧瓷祥和尊

神垕吾镇,钟灵毓秀,千载钧都,源远流长,占地利富甲邻里。先辈积德,子孙壮志,承古创新,以瓷兴镇,得天时行走八方。特色小镇,借东风大放光彩;争创五A,聚民心众志成城。钧瓷国礼,越洋过海,不负前人,无愧来者,享誉世界。有志者奋力前行,山水多姿,岁月有待,为祖宗增光,为家乡添彩,再铸辉煌。

【作者简介】周新红,网名、笔名雨墨。男,1968年6月出生于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现任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河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工业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禹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从事钧瓷艺术研究17年。 与人合著《钧瓷乾坤》在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诗集《春雨绿你》。诗作100余首散见《星星诗刊》、《中国爱情诗刊》、《中国诗歌网》、《中国诗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文苑》等各级报刊、网媒发表并获奖。诗观:钧瓷与诗让我窑变人生、童心不泯、诗意栖居。

钧瓷之源,神垕镇名字的传说


钧瓷造型挺拔俊丽,装饰简洁澄明,釉色清纯幽玄,给人们以清新泼辣的美感,是中国自古以来名扬中外的主要名片之一!那么钧瓷的产地在哪呢?我想这个问题,对于各位喜爱钧瓷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难题,钧瓷的产地就在古时候的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神垕镇!

神垕古镇,钧瓷的发源地

那么神垕镇名字的由来,大家知道吗?

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在唐代因官场黑暗,不予以行贿,故名落孙山,意志消沉,后经铁拐李度化,随汉钟离云游四海成仙。

宋初,吕洞宾从江西庐山来到禹州大刘山下,山下有一村镇,窑火冲天,彩霞映空。周围山上云雾缭绕,茂树密竹。于是就在山南坡一天然洞穴住下。

南山有座汉高祖庙,庙内有位高僧慧云法师,与吕洞宾交好。吕洞宾经常到庙中与慧云法师下棋,二人对弈,总是平局,一次两人开玩笑说:“我住在神前是一佛,你住在神后是一仙”。于是,神垕之名就由此而得名!

吕洞宾

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神垕镇的钧瓷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在唐朝时候钧瓷已经在神垕开始烧制了,到了宋朝达到了顶峰时期,被列为宫廷御用瓷器。

到了现代,钧瓷文化的高度已经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如今,钧瓷已经做为国礼成为中国邦交的一部分,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么神垕之名到底由何而来?这里还有个关于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的文章,读者可以再看看:“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

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魅力而名于天下,受到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收藏爱好者的热烈挚爱,也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浑厚的基础。

关于钧瓷的产地神垕名字由来,钧瓷文化的神话传说甚多,这只是其中之一的一个传说,如果大家还有更有趣的和钧瓷相关的神话传说,可以联系我们,与我们共分享!

禹州神垕钧瓷窑神庙探索之旅


解说词:古庙宇多是神垕的一大特点。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窑神庙,窑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就跟随导览嘉宾王洋来了解一下这座庙宇的历史。

王洋(导览嘉宾):窑神庙呢,其实就是神垕老窑工的精神寄托,它既是钧瓷文化的核心,也是咱们七里长街里面的一个灵魂所在,有了瓷祖窑神庙,神垕镇自唐宋至今这几千年的陶瓷经济才会兴盛,才会成为咱们所谓活着的古镇。

咱们神垕的窑神庙呢,是中国五千年陶瓷史上十几座窑神庙遗存下来的三座半中最完整的一座,是咱们钧瓷的窑神庙,其实呢,除了窑神庙它的名字以外呢,还有一个名字叫伯灵翁庙,它呢,始建于宋代,历朝历代都有修缮,最晚的一次修缮是在光绪年间。

咱们现在看到的是它的山门,这个山门呢其实有两重功用,除了山门以外呢,它还有一个戏楼,它这个戏楼呢是酬神用的,所以咱们从外面是看不到的,只有在里面可以看到。

解说词:戏楼和窑神庙是一整体建筑。在这戏台上曾经演绎过多少精彩的故事传说,给神垕人民呈上丰富的精神粮食,不禁让人遐想。

王洋(导览嘉宾):这里就是我们窑神庙又叫伯灵翁庙的庙内了,大殿的前台广场,它呢是两座戏楼,大家所看到的两座戏楼,这边呢是咱们窑神庙伯灵翁庙的戏楼,这边呢是关帝庙的戏楼,这两座戏楼呢,在1986年9月呢已经是咱们河南省的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了。

这对台戏其实咱们在神垕呢其实两个戏楼并不相对的,一个戏楼呢是咱们伯灵翁庙的戏楼,因为这个伯灵翁庙呢是咱们窑工们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积攒然后捐资所建的,它呢,请不起戏班子,怎么样呢,他就自编自导自演一些戏曲,然后呢席地而坐去观赏戏曲放松自己的心情,而这边关帝庙戏楼呢,是在乾隆十五年孟夏月晋商集资所建的,它呢唱戏是请戏班子来唱戏,然后呢坐着太师椅八仙桌在那前面,在钟鼓楼的前面去看戏,这样的话呢,它是请戏班子,是有费用的,但是呢,它的观众呢,想吸引窑工们去看,窑工们为了尊重自己,因为毕竟是工友们在唱戏嘛,就是说咱们看谁的观众多,咱们斗戏要斗赢,像打擂台一样。

解说词:在窑神庙内,引人注目的还有一座木牌楼。木牌楼的建造结构看起来很有特点,对此,导览嘉宾王洋也为我们做了具体介绍。

王洋(导览嘉宾):虽然这个木牌楼是在你所看到的窑神庙范围之内,但是呢它其实是关帝庙的木牌楼,这是一个院子两座庙宇,因为神垕镇呢四面环山,它是一个平地非常少的盆地,它建造的时候呢,这个地方已经很小了,这个面积有限,怎么办呢,他就在他的大殿的前面修了一座木牌楼,十三层斗拱的木牌楼。

斗拱呢是中国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由斗来主要承重,由拱呢主要向外张,然后共分十三层,而中国传统数字呢,其实九就是最大的数字啦,皇帝呢成为九五至尊,九在中国汉字里面是最大的,但为什么有十三这个数字呢,这就是圣人才可以用的,中国十三是一个高山仰止的数字啦。

解说词:正对着庙宇大门的巨幅修缮鸟瞰图在窑神庙内最是吸人眼球,从效果图中可以看出,修缮之后的窑神庙更加庄严、大气。

王洋(导览嘉宾):这是咱们准备修缮的一个鸟瞰图啦,它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一个真实的一个复原图,它里面呢,首先咱们看到的是一个开间,三间进深共六根八角石柱所做的一个大殿,它是窑神庙,也就是伯灵翁庙的一个大殿.

它中间呢敬了三尊神像,居中的主神呢是土山大王,也就是三王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呢,《史记》里面开篇就记载“陶河于滨”,他呢是制作陶器的始祖,所以尊他为主神,因为陶是瓷的祖,所以就尊他为尊神,而自左向右,左边这位呢,是在这座庙宇里面的主神叫伯灵仙翁,它呢其实有两种来源,第一则呢他是历史中鬼谷子的徒弟孙膑,字伯灵,鬼谷子炼丹的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鬼谷子是一个炼丹家,还是一个军事家,培养了很多徒弟,像孙膑,庞涓,而孙膑呢就是他的徒弟,他炼丹的时候他是烧火的,而他字伯灵,所以大家尊他为窑神.

右手边呢就是咱们钧瓷文化独有的火神,像其它的瓷区的话可能有很多的像红脸大汉这种概念,而神垕钧瓷的火神呢其实是一个女性神,是一个为了救窑工百姓,跳入火中祭了窑神的一个窑工的女儿,叫祭红,被咱们百姓尊称为金火圣母,这是咱们钧瓷的火神,每到节日的时候,其实是咱们的窑主、窑工们都会自发的来到这里,去祭奠咱们的瓷祖,保佑自己。

禹州神垕钧瓷文化地位简析


禹州神垕镇,“中国钧瓷之都”,是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的钧瓷的发源地,它以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烧制钧瓷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钧瓷文化积淀。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冶陶,宋代时期已成为北方陶瓷中心,盛极一时,当时流传民谣“进入神垕山,十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历史上因陶瓷兴盛、钧瓷御用而致使神垕地名被四次皇封,厚重的钧瓷文化孕育了神垕古镇。神垕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说。据生产实践证实,烧制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成功烧制钧瓷。至于其他地方烧制的仿钧,大家还是要注意甄别!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而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故为诸窑之首。

钧瓷的名贵缘由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其窑变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钧瓷无双 ”,钧瓷以其神奇独有的“自然窑变”艺术,创造出绚丽缤纷、千变万化的钧瓷神韵来。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且特点各异的产品来。故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人意不可为的浑然天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在钧瓷的四大美“神奇妙绝”中居首位。

钧瓷的赏析

其釉透、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非常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国外更有“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钧瓷的发展简史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参考:关于钧窑瓷器始烧年代问题的探讨)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目前存世完整的古钧瓷不足百件。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成立国营钧瓷一厂、钧瓷二厂复烧钧瓷,此后,钧瓷频频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邦,这也是所有其他瓷器所没有的殊荣。

钧瓷的烧制工艺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前后整个钧瓷烧制共计七十二道工序,其中高温釉色窑变的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柴烧),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珍品则更为罕见。现代工艺中因为需求及审美的改变及要求提高,对钧瓷实行评级制,分为珍宝级、珍品级、精品级、合格级四个级别,具体可参看:禹州钧瓷评级标准及质量分级图表.

神垕记忆之钧瓷土的开采运送


加工是钧陶瓷生产的第一道工序,而原料则是首当其冲,没有原料的话,泥和釉就加工不出来。这就像常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料是钧陶瓷当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原料,主要用于配制拉坯泥和注浆料。土料有钧陶瓷厂家自己上山去找的,也有打土的送到厂里来的。

在1980年代初期,我在钧瓷一厂试验室工作,曾跟着师傅们去山上找矿看土,并带回一些进行试验,若试验后成功可用,就可让人多送些过来。曾看过大刘山上的黄矸土、山脚下的紫金土等。这几种土都是裸露于地表,故而易于找到和开采。关于找土,师傅们曾总结出一条规律,就是“阳坡出软土,阴坡出硬土”。

黄矸土,外观呈深黄色,有的夹杂有灰色,含铁质较多

我们也经常受打土的邀请出去看土,一般是打土的先送来些样品,经烧制试验后觉得有价值能用,厂里就会派人去看,由厂供应科、技术科、试验室、加工车间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联合去土矿考察。看土主要是看其质量和储藏量,一般送来的土料样品质量都很好,但若是大批量生产,不知是否能供应得上,质量是否能够保证,而去实地查看主要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打土矿的一般都在山区,土在地下几十米深处,需要打个矿洞挖土,俗称打土井。土井有直着下去后再往一边开挖的,称之为直井,也有斜着有一定坡度往下挖的,这种叫步井。直井往上取土时,先在井下把土装满荆篮或筐,并用绳子把篮筐绑紧,上面用个辘轳把土绞上来。步井则是把土装入篮筐中,放到特制的拖车上,人拉着拖车拉到地面来。后来步井通电用上了爬坡器,用一个小矿车,车里装满土,用钢丝绳牵引,一推电闸把土从矿坑里拉出来,这样人就省劲多了。

土井开采开始都用人工挖刨,后来也有的用雷管炸药采矿。 打土井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保证安全就显得很重要。一般来说土井上边的天棚都要固定支好,以免发生塌方,土井还要有一个配风筒,即与矿井有透气通风的地方,以防地底下空气稀薄而使人窒息。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看土时也要亲自下到土井里边去看,这样才能知道土有多厚,储藏量如何,估计能用多少年,方可保证产品质量长期的稳定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汽车、拖拉机很少,神垕街里边往瓷厂送土或送煤,一般都用人工架子车,架子车前边都套有一头毛驴,这样可省不少人力。神垕本地送的土主要有火石坡土、东坡土、槐树湾土、罗王土、西寺土等。磨街那边往神垕送土则都是由马帮用牲口驮运。

当时神垕的三个大厂除生产钧瓷、彩釉瓷外,还大量生产其他陶瓷品种,如国营瓷厂生产精陶,钧瓷一厂生产炻瓷,钧瓷二厂生产釉面砖。三个厂家生产的这三种陶瓷制品,由于对原料质量要求含铁量要少,烧出后胎体要白,故神垕本镇的土料无法满足要求,因神垕的土含铁量稍高主要适用于钧瓷,所以转向西山磨街等乡镇开采的白土。这些白土矿井大都在磨街乡的尚沟、侯沟、老庄、马垌、文湾、黑沟以及邻近的仝庄、大潭沟(属鸠山乡)一带,所以驮土马帮也大多是磨街人。

那个时候,打土井采矿和送土的是在一起的,他们热情好客。有一次我们去磨街看土,中午帮头(驮土马帮领头的)非得让我们在他家里吃午饭,我们拗不过,只得客随主便。记得吃的是蒜面条,那顿饭吃得特别香,因为面条是手擀面,蒜加香菜捣的蒜泥,用醋和小磨香油调味,主家还煎了几个柴鸡蛋,关键是面条里边撒了一层擀好的芝麻盐。所以面条既筋道好吃,又特别的香。

驮土马帮有几大帮,所用牲口主要以骡子为主,也有少量的马匹。根据各个厂用料的不同,他们有的往国营瓷厂送土,有的往钧瓷一、二厂送。送的土有白土、碱石、花子土、黑粘土、铝矾土等。他们都是在头一天就把土装好,用的是长而圆的帆布口袋,一般一口袋装有一百斤,一头牲口可驮三口袋三百斤。也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还自己另外再背上一小口袋土,为的是背到厂里能多赚几个钱,当时一斤土大约一点五分钱,一小口袋土有三十斤值四毛多,按当时的消费水平能解决一顿饭还绰绰有余。

驮土马帮一般是早晨四五点就赶着牲口出发了,他们抄近路穿山越岭,走在弯曲的小路上。凡遇到上坡牲口蹄子打滑上不去,还要几个人前拉后推,帮着骡马上去。一路走来到神垕大约是八九点钟。

神垕记忆之钧瓷土的开采运送

马帮队到了各个厂里的加工车间,过完磅开始卸料,把土倒在指定的土堆上,然后到财务室算账拿到钱,这时肚子也都饿了,就去到老街上坡口,把牲口牵到河坡里拴好,来到卖杂炣的摊前,花两毛钱买一碗杂炣,再买一个火烧就着菜吃。这是驮土人最惬意的事了。吃了饭人会显得很轻松,精神饱满,因为不用再步行,可以骑着骡马回家去。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拖拉机拉土运输兴起,用牲口驮土运送的方式逐渐消亡,一队队驮土马帮逐渐消失,“山间铃响马帮来”也就变成了神垕陶瓷人心中一个永久的记忆。

该怎么看神垕老街的“钧瓷现象”?


前些日,陪几名外地朋友逛老街,听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老街销售火爆的钧瓷旅游商品竟然不是神垕生产的!

怎么可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神垕人,自以为对神垕、对钧瓷是相当了解的,但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大跌眼镜,觉得不可思议。一番打听后终于得知,神垕古镇老街上销售的钧瓷手串、项链、念珠、茶具等旅游小商品的确不是神垕本地的,而是来自我国南方某著名瓷区。

近几年来,神垕的名声越来越大,慕名到神垕古镇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就是在这大好形势之下,有些商家利用游客对钧瓷的无知,把我国南方某著名瓷区生产的所谓的“钧瓷”,悄悄地摆到了神垕古镇的钧瓷展架上。这种南方“钧瓷”(我们暂且这样称呼)以小件为主,从造型、釉色、样式上看,与神垕的钧瓷产品极像,从外观很难分辨,只是价格低得吓人。

以钧瓷茶壸为例,一套南方冰裂釉茶具的价格仅为本地一般钧瓷茶壸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我们有的商户,目光短浅,全然不顾钧瓷的品牌声誉,不顾神垕的旅游形象,以假乱真,欺骗外地游客,更有甚者,更换一下产品包装,贴上“中国钧瓷”的标签,滥竽充数,瞒天过海,充当钧瓷精品、珍品出售。目前,南方“钧瓷”在老街的销售相当火爆,特别是小件旅游商品,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在神垕古镇老街,两侧各种店铺、摊位一家挨着一家,钧瓷手串、项链、念珠、倒流香、茶具、餐具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游客逛完老街大多都会买上三五件,缠在手腕上、戴在脖子里或拎在手里,边走边看,成了古镇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可又有谁知道,他们花钱买的手串、项链、茶具等旅游小商品,裹着钧瓷的包装,却不是真正的钧瓷?

其实真正的钧瓷和外地所谓的“钧瓷”是很容易分辨的:一是看“釉”,钧瓷的釉厚,极具浑厚感,而南方的“钧瓷”釉薄,虽然也有窑变,但明显釉薄,变化不足;二是看“胎”,钧瓷的胎厚,用料粗,呈红褐或灰褐色,而南方“钧瓷”泥胎细,手感轻,呈白色,最容易分辨。尽管如此,我一个神垕本地人都傻傻分不清楚,外地游客又怎么会搞得明白呢?

其实,这些所谓的“钧瓷”,就是十足的假冒产品,就是以假乱真的范本。而对于这些,我们的钧瓷原产地保护显得是多么的苍白和尴尬。中国几千年陶瓷文明灿烂辉煌,各个瓷区有各个瓷区的优势,各个瓷种有各个瓷种的特点,如今钧瓷文化已经名声大振,而神垕旅游则刚刚起步,如果不能加强行业自律,市场鱼目混珠,长此以往,“钧”也必将不“钧”了。

曾几何时,我们批评路边的地摊,把有瑕疵的钧瓷修修补补,以次充好,搞坏了钧瓷的名声,损害了钧瓷的品牌,可如今,一大批与神垕、与钧瓷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所谓的“钧瓷”,被商家堂而皇之地摆上了钧瓷展架,这简直就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现实剧,可笑至极。

我虽然不从事钧瓷生产和销售,但我热爱钧瓷文化,我知道,钧瓷艺术和钧瓷文化传承到现在,凝聚了几代钧瓷人的心血,钧瓷品牌和价值能有今天的辉煌,是多年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成就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呵护。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利欲熏心的人搅了局,坏了汤,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也不否认,神垕古镇的旅游市场刚刚建立起来,需要培育,需要规范,但无论如何,我们绝不能打着钧瓷的旗号,披着钧瓷的外衣,顶着钧瓷的光环,去做有损钧瓷品牌和声誉的事,那样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钧瓷行业的繁荣不能让我们蒙蔽了眼睛,迷失了方向,我们要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这一现象对钧瓷行业和旅游市场的冲击。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排除异己”,毕竟是市场经济,但最起码要注明名称和产地,做到明码标价,让喜欢钧瓷的游客能够有效区分、鉴别,让游客明明白白消费,慕名而来满意而归,塑造神垕旅游崭新形象。我想,这样无论是对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对神垕旅游市场的壮大都是有利的,也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神垕瓷镇上的事物之大炮楼


我要说的大炮楼实际上就是碉楼。它是神垕镇数十座碉楼里最高最雄伟的一座。是镇上百姓喊顺溜的一个名字。是古镇地理坐标系的原点。如果你到古镇老街观光、旅游,看窑神庙;立即就会有人指定那座碉楼,“喏,大炮楼往西300米。”

其实,我家就住在大炮楼附近。童年时我就听多了它的说辞;它和最富盛 名的开平碉楼的功能没什么两样,都是防匪的,一律拥有铁皮裹木的楼门,木质内置楼梯,每层都有枪眼和石雕的瞭望窗子。不同之处:开平是侨乡,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碉楼的建筑风格也丰富多彩,中西合壁。我倾情的不是这些,而今是和平年代,我对这些不感兴趣。我留恋的是四十年前碉楼的蒙胧和神秘。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苍茫的天幕上,百十只鸽子翻飞、盘旋。它们变幻着方阵,从容地在丛林似的烟囱间搅出铂的纸片,最后“刷”的落下,云影般飘落在一座高耸的碉楼上。夕照之下,碉楼被镀成古铜色,巍巍峨峨地站成古镇的庄严。”

这是童年站在龙山之巅,夕阳里那座碉楼的速写。那个年月,它一直是古镇千百年以来最权威的建筑。它座落在镇子中心的肖河北岸,清澈的河水在它的脚下洄环。当时的碉楼肯定是把肖河当成了镜子;镜子里有碉楼的屋脊,隐约的瓦松,文静的鸽子,以及白云点缀的湛蓝的天空。那时肯定也常常刮风;风过,水皱,碉楼也就弯成几段,醉酒一般。

我又曾在《童年纪事》里写到:童年时,瞒了家长,偷偷地摸到楼顶,透过窗子,去看大龙山。朝霞里,顺着长绳一样的山路,一队骡马冉冉而下,叮当,叮当的铃声隔了肖河传过来,隐隐约约。附近窑场里烟柱也升起来了。直直的、曼曼的,系着此起彼伏的鸡啼,系着山红豆一样的太阳。

这些都是印象,是碉楼对童年的装点,我只看到了它的表层。父亲说“碉楼最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是先人的主心骨;碉楼有多高,人的胆气就有多壮。古人说得好,精湛的建筑缘于经济,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建造这座碉楼,古镇的窑场就出了大力,他们耗巨资把地基打在肖河的河石上,烧开的红糖水兑进糯米、石灰,调成糊浆,经它粘成的墙壁能不坚固?这就是为什么历经兵匪的侵扰,风雨的剥蚀,碉楼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而今,站在碉楼之上,情飘万里,硝烟弥漫的历史已经远去,墙壁上,射击孔里射进的阳光仿佛是时光隧道;又仿佛是历史回首时的叹息。它昭示我们:珍爱和平,铭记历史。

浴火凤凰-神垕镇标志火凤凰什么寓意?


去过神垕镇的朋友和了解钧瓷的朋友都知道,神垕的标志是浴火凤凰,只要去过神垕镇的人都知道这个标志,为什么神垕要采用这个标志呢?

浴火凤凰-神垕镇标志火凤凰什么寓意?

在我们看到的一些介绍神垕或钧瓷文化的书籍上,乃至不少窑口的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象征神垕标志的“浴火凤凰”。而在通往神垕镇的主干道上,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央又立有一个名为“浴火凤凰”的9米高的雕塑。“浴火凤凰”为什么会成为神垕的标志,又有什么寓意呢?

“火凤凰”“浴火凤凰”均源于凤凰浴火涅槃、绚丽重生的美丽而吉祥的传说。其设计者——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怀强诠释了其中的内涵。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天使,每500年,它都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爱恨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吉祥和幸福,“浴火凤凰”指凤凰在经历了巨大痛苦和轮回后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得到新的升华。

该典故寓意着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著精神。这与千年神垕的厚重历史,与浴火重生的钧瓷文化不谋而合,冥冥中演绎了浴火凤凰的绚丽现实神话。

我们知道,瓷是火的艺术、土的升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钧瓷于神垕而滥觞,泥土因烈火而绚丽。“浴火凤凰”以“火”为主型,并将凤凰、如意、火云祥纹等传统的吉祥图案有机结合,和谐而巧妙地留白出钧瓷传统造型玉壶春瓶。

“浴火凤凰”以“垕”字为广场的平面布局;通往雕塑的道路为五彩石,道化为五色“土”,寓意神垕孕厚土,厚土出神钧;以烧瓷工具“匣钵”为基台;浮雕钧瓷传统工艺画卷,展现神垕钧瓷文化源远流长;以“火”为主型,吉祥图案凤凰、如意、火云祥纹有机结合,巧妙而自然地留白出观音瓶造型,瓶底钧片熠熠生辉。远望烈火冲天、雄伟壮观,近观双凤拥瓶、引吭高歌。

“浴火凤凰”这个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窑火凝奇珍的艳丽,丹凤拥宝瓶的壮美。神垕因钧瓷而扬名,钧瓷因神垕而辉煌的寓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通过以上的了解,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浴火重生,只有历种种的考研和淬炼,才会得到更加美好的东西,如同钧瓷,在1300度的高温下,釉质任意流淌,幻化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成就了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

神垕被四次皇封的命名由来


神垕故址原是肖河两岸五个古老的村庄(二道街、寨子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因神垕盛产瓷器,窑多火旺,水相应缺少,五行运转不灵,水火不能平衡,用水命地名以示天上水配地下火,以水济火为青。《易经》有云:“水火既济,大器乃成”也有人说商汤在禹州三峰山祈雨有功,当地居民为纪念他,尊商汤为神垕,将神垕取为村名。

明朝永乐二年,此地获瑞兽驺虞,皇帝下旨,于大刘山前建白虎庙,山后建驺虞桥,庙前庙后,神前神后,神垕之名就演绎而出(此处为史学猜测,并无定论)。神垕之名始自何时,亦无从查考。据明永乐三年(1405年)《钧州神垕山神庙碑》文中记载:“……神垕山在钧州之野……永乐二年秋,有瑞兽出焉……即 《瑞应图》所称驺虞是也……御制金敕,加锡礼以褒焉。内外群臣拜表称贺,而兹山之名,一旦播于天下矣。……大明永乐三年秋岁次乙酉周世子奉敕撰。”由此可 知,神垕之名,在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之前已经确立。

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起,这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后镇(起初名)。乡镇四周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宋时有人把神后钧瓷送往汴京,宋徽宗一见,喜不自胜,反复观赏,连称:“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宋徽宗说:“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后”上加了一个土字,因此,神后就变成了“神(上土下后)”。

到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神垕”。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鉴赏钧瓷,听到了关于“垕”字变化的故事,同样认为把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妥,但踩在脚底下也可惜,不如背起来好,这样神垕又变成了神“垢”。还有一说,后字原为“垕”字,下面有土墩,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为避讳,将“垕”字的土墩去掉,写成“神 后”。到清朝恢复原名,又写成“神垕”。后来一直沿袭习惯用法,仍写成“神后”。

神垕因产钧瓷而驰名中外,因而它的命名也为社会各层 所关注。建国后,禹州市人民政府和神垕镇人民政府,曾派人做过调查,并致函询问过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经查验,在中国天文史上,并无“神垕”这个星 名,否定了“神垕”是星名的传说,其它传说都无史可考。只有《唐六典》中记有“神垕”是十二月神之—,因它属水,神垕窑多火盛,用它命名,达到水火平衡。 神垕之名可能由此而来。

钧瓷发源地,千年古镇神垕印象


一个山村小镇,在近千年历史上能够四获皇封,确实不多见,由此可见这座小镇的魅力。

这座小镇就是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hòu)古镇,一个很多人连名字都不会读的古老小镇,是中国钧瓷的发源地。

钧瓷发源地,千年神垕古镇印象

神垕四获皇封

神垕之名源于“ 钧瓷”。神垕四面环山,山水相依,蕴藏着丰厚的陶土、瓷土、煤炭和稀有金属。感念天地之造化,这里的居民就地取材,自古就会冶陶制瓷。自唐代出现钧瓷以后,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灿烂的钧瓷文化,让这座群山环抱中的小镇中外驰名。

在禹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垕古镇的古钧窑青烟,已穿越千年,至今古意盎然。林立的烟囱仍在( 自然已被现代化遗弃),笼盔墙不倒,千年窑火不息,被誉为“活着的古镇”。

神垕钧瓷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贡品。传说,唐宣宗曾经巡幸至神垕的大刘山下,当地官员进贡给皇帝一种彩色瓷器,有别于当时流行的“ 南青瓷北白瓷”的特殊效果,宣宗非常喜欢,当场就要封赏,官员就请皇帝赏赐百姓,因宣宗下马的地方有座山神庙,烧窑的地方在山神的后面,宣宗当场就将此地封为“ 神后”;

神垕老街钧瓷店铺

北宋徽宗时,官员又把神后钧瓷送往东京汴梁,宋徽宗作为一个艺术皇帝,反复观赏,连称:“ 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徽宗说:“ 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 后”上加了一个土字;

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 神垕”;

明隆庆年间,为了避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名讳,又将神垕改为“ 神后”;

到了清末,慈禧太后也很喜欢钧瓷,听了关于“ 垕”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放在左边,以呈左尊右卑之式,这样就成了“ 神垢”。

可是皇帝光绪帝不想让宝瓷成为垢瓷,就极力劝说慈禧把土还给神后的脚下,以呈接皇天后土之德,于是仍写成“ 神垕”,延续至今。

神垕古镇钧瓷艺术雕塑

钧瓷的故事

古代皇帝四改神垕的名字,无疑增加了钧瓷的传奇色彩,但是钧瓷的魅力还在于自身特点——窑变。

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魅力四射。也就是用同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且特点各异的作品。神垕古镇七里长街上,钧瓷店铺林立,钧瓷作品琳琅满目,或湖光山色、云霞雾霭,或人兽花鸟虫鱼都是巧夺天工的,恰如“ 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钧瓷也正是由于这神奇的窑变和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与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走在神垕七里长街,钧瓷的钧红产品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无论是丹红、霞红、血红,还有我说不清的红,那红得鲜亮,晶莹,如旭日初升,或如夕阳残红,都让人爱不释手。

钧瓷次品,一律砸碎销毁

钧瓷极难烧制,民间曾流传着钧瓷制作“ 生在成型,死在烧成”的说法。钧红产品尤难烧制,古话说“ 要想穷,烧钧红”,烧钧红往往十窑九不成。至今,神垕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做了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朱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垕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垕窑工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

钧瓷窑变不易掌握,当时生产条件又落后,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而皇帝一看,大怒:“ 这些东西和我梦中所见根本不一样!”于是传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窑工满门抄斩。

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她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也十分着急。一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用树枝在地上写了“ 气血”二字便消失了。

艳红心有所悟,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窑中,凝结在花瓶上。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纵身跳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

神垕窑神庙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

2010年,一位叫贺小娟的青年女窑工,复活了“ 一把泥”剧团,并且将金火圣母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在伯灵翁庙(也称“窑神庙”)中的戏台上演,受到广大古镇百姓的欢迎。

钧瓷之魂在于窑变,千百年来神垕人就在孜孜追求窑变,在学习、研究和驾驭窑变技艺。通过千万次的上下求索,钧瓷在“ 土与火”的交融、幻化中谱写出一页页华美的篇章。

不变的是初心,嬗变的是创新,只有以不变求万变,才能方得始终。手捧着色彩万化的钧瓷产品,我似乎触碰到神垕窑工的七巧玲珑心。

神垕古镇老街景区,钧窑钧瓷店铺林立

神垕老街印象

神垕镇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还有许多老胡同、老店铺。除了始建于东汉的灵泉寺,距离老街稍远一点,其余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的古镇区内。神垕民谣,“老街七里长,开满瓷器行。走进小街巷,都是笼盔墙”。

神垕钧瓷古窑址

古老的驺虞桥,则是进出长街的咽喉要道。目前,从驺虞桥走出了国家级大师9 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 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120 多人。就是这些心灵手巧的神垕人,不仅传承了钧瓷的古老记忆,而且积极吸纳新的科技手段,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将钧瓷工艺推向新高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