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龙纹是笑脸 > 导航 >

光绪描红龙纹瓷器/李英豪

光绪描红龙纹瓷器/李英豪

古代瓷器龙纹是笑脸 怎么鉴别光绪青花瓷器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2020-12-10

古代瓷器龙纹是笑脸。

蒐藏清代官,瓷器精品,有实力的收藏家大多向康熙、雍正至乾隆中期者。眼;盖众所周知,清代晚期瓷器製作已走下坡,逐渐衰落。道光、咸丰至同治期间,不但御器生产萎缩,工艺低下;更胎质粗糙,不够坚緻,釉面欠平净,或厚薄不匀,使识者皆不会沾手。

迄光绪时,製瓷业稍有復甦,但远远难以与清初三朝媲美。不过,仍有一些经济能力有限的收藏者垂涎,一遂佔有欲,聊胜于无。例如附图,为光绪时期官?瓷酒杯,描红彩绘双龙赶珠图,总算庸中佼佼,胎釉尚可,绘工也不失细柔,不至于粗简草率。虽然其价值不高,但日常作家居陈设,也有可观之处。

光绪官瓷的图案纹饰,仍以龙凤纹为主,尤其是云龙和双龙较常见。那时的红彩,色调较暗淡凝腻,大多为淡红色地留白纹饰,描红者相对较少;而且釉面多稍乾涩,嫌欠光润;构图和造型比较俗艷,难予人高雅之感。龙纹亦觉呆滞,千篇一律,欠缺神采与灵活;线条也嫌简化,龙颜无威严之感。另见光绪时烧製的仿康熙“郎?红”,却无玻璃光泽,更无“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特色,好比“画虎不成反类犬”。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成化黄釉青花瓷器/李英豪


对明代官?瓷器有兴趣者,皆知道成化斗彩瓷器名闻遐迩,“天”字罐(包括飞马盖罐及团花盖罐)与“鸡缸杯”(多数画公鸡一、母鸡二和小鸡三,配以兰草、牡丹湖石)脍炙人口。其实,成化时烧製的青花和黄釉青花两个品种也很精美名贵,甚有水准。

像附图,乃成化官?造的黄釉青花瓷盘,彩料讲究,花果纹精妙可人,画手高。成?瓷器风格独到,尤其是有些图画,乃出于画家渲染手法,有些画则取元人笔意,一丝不苟。其青花仅次于永乐与宣德二朝,并非胎质、画工和製作方面有所不及;主要是因为成化青花色料,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乃由于前者进口不足所致。

永乐时从国外进口上等青料(“苏麻离青”,或称“苏泥勃青”),改进了青花釉的质量,宣德时更大量使用从国外进口的最佳青料,使青花瓷器“开一代未有之奇”(《陶录》语)。宣德时进口料含高铁低锰,乃从伊斯兰地区传入中原。

成化时,除了尽量烧造较淡雅的青花瓷器外,也製作一些黄釉青花图纹的上等瓷器,如三果大盘和附图的花果纹盘,?实不让宣德时同类品种者专美,只是黄釉色调较浅淡而已。

釉里红龙纹大罐(晚明)赏析


家住市郊的胡先生是一位古瓷收藏爱好者,有着数十年的淘宝经历。胡先生最偏爱的是一件收藏10多年的釉里红龙纹大罐。因为不知其烧制的年代,常常感到遗憾。多年来,他请了不少收藏界人士和专家前来观赏和鉴定。结果呢:甲说是老(清)仿,乙说是清代的,又有的认为是后仿的……众说纷纭。虽然这样的状况在目前古玩界是常有的事,但执着的胡先生一直想搞清楚这只龙纹大罐的身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沪上著名古玩专家、央视CCTV-4《国宝档案》特邀专家唐愷教授。

唐教授一见到这件大罐,目光就被紧紧吸引住了。大罐胎骨粗实,底足为平切状,周边火石红自然分布,底部盘泥条状明显,釉里红发色深沉而稳定,未见缩釉和过艳现象,釉面滋润有开片状,颈部和底部绘有海水和如意云纹,肩部绘有仰莲纹(中间是暗八仙),中腹绘有四爪龙,神态威武,笔触自然灵动,富有生气,大罐内壁接口工艺明显……纵观该件大罐,器形规整大气,纹饰富有明人绘画的风格和特征。这是一件市场上很难见到的明晚期的珍品。唐教授告诫大家,鉴定每件古玩,首先要过手和过眼,要看旧气,要进行科学的对比和分析,才能对古玩的新与旧、真与假进行准确的判断,否则仅依据书本和图片来鉴定,是无法作出正确的鉴定结果的。

康熙瓷器与光绪瓷器鉴别


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康熙瓷器与光绪瓷器的几点不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光绪在晚清时代,相对比较强盛,有光绪中兴之说,出于多种原因,光绪仿制康熙瓷器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所以准确的区分康熙和光绪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左为康熙瓷器右为光绪瓷器

首先,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的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而光绪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其次,在胎质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光绪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

再有画工方面,康熙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以人物、山水为佳。光绪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较之康熙就显无力了。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也有一种表面有小点,釉质较薄、呈浑浊的白色,常有爆釉现象,与光绪瓷器极为接近。光绪釉质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陶瓷的鉴定不可以偏代全,仅就两件瓷器加以分析,验证以上的观点。

光绪大婚粉彩瓷器


清代光绪皇帝结婚算是晚婚,十八岁才举行的婚礼大典。光绪结婚定制了很多结婚用的瓷器。光绪十四年六月十九日(1888年7月27日),慈禧终于颁发了给光绪帝举行大婚及亲政的懿旨:“前因皇帝甫经亲政,决疑定策,不能不遇事提撕,勉允臣工之请训政数年。两年以来,皇帝几余典学,益臻精进,于军国大小事务,均能随时剖决,措置合宜,深宫甚为欣慰。明年正月,大婚礼成,应即亲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

清道光 粉彩籁瓜纹碗一对

清道光 粉彩虞美人盖碗一对

清道光 黄地褐绿彩龙纹盘一对

清道光 黄地洋彩花卉纹碗一对

清道光 珊瑚红地粉彩凤竹纹盖碗一对

历代瓷器龙纹鉴别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龙纹概说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创作构思,当与该时期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3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3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龙纹是瓷器装饰中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然而,单靠掌握纹饰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现代作伪者从高保真图录上所获得的知识,已令仿制品的外观非常接近原件。而求真,就需要鉴定者对古瓷潜在的方方面面信息都具有识别破译的能力。值笔者集私人藏品而成的《瓷器收藏实鉴》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特择书中与龙纹相关的部分藏品,与同好切磋、探讨。

清代雍正龙纹瓷器


雍正官窑瓷器是清朝工艺最讲究的,无论是瓷胎还是画工都是最好的,今天分享一下雍正官窑龙纹瓷器,彰显帝王身份的瓷器。

清雍正 青花矾红彩云龙纹小碟

高7 口7.6 底5.2厘米

圆唇、敞口、斜直壁、圈足、平底。胎质坚密细致白,釉水温润如玉,器型玲珑,小器大样。碟内底与外壁均绘有腾龙戏火珠纹饰。矾红彩色彩艳丽,青花祥云呈色纯正。底落矾红彩“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官窑款。

清雍正斗彩龙纹瓷器盘

高2.8 口17.1 底10.1厘米

尖唇、撇口、浅腹、圈足较高。胎细白,施白釉。盘内壁饰“壬”字云纹,盘内底绘斗彩云龙戏珠纹,间以双圈青花弦纹相隔。盘外壁绘海水波涛及云纹。底青花双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官窑款。

此盘以淡描青花勾出纹饰轮廓线,再填以各色细润的彩料,填彩准确,很少溢漫出廓。红色油润,绿色似水般莹亮明澈,纹饰简洁优雅。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光绪大雅斋瓷器的鉴定


大雅斋款的瓷器,烧于光绪元年至二年,由景德镇官窑,为皇宫进贡的瓷器。当时清政府企图重整瓷业,使陶瓷业进入了一个较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既有仿古也有创新,基本上烧造出光绪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大雅斋”是慈禧的御用画室的斋号,也就是慈禧皇太后在该画室的专用瓷。这个时期烧造的慈禧御用瓷,是比较少见的精品。瓷器大到鱼缸,小至印泥盒。器形多见:盖碗、瓶、尊、水仙盆、鱼缸、大缸、笔洗、盘、碟、高足碗盘、高足碟、盒、渣斗、花盆、花盆的器形更是多种多样、有长方、八角花盆、连体花盆、海棠形花盆、圆花盆、扇形花盆、元宝形花盆等等。

大雅斋瓷器纹饰题材丰富,多以色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很有新意。纹饰描绘有藤萝花鸟、藤罗月季花、藤罗蝴蝶、莲塘荷花、鹭鸶莲花、栀子桃花、葡萄花鸟、荷花青蜓、喜鹊登梅、牡丹花、牵牛花、桃花、紫藤花、萱花、绣球等等)。

大雅斋款瓷器,色浓艳,彩略厚,胎釉致密精细,纹饰大多是在浅松石绿、佛头青、蓝色、深蓝色、浅蓝色、豆青色、浅青色、藕荷色、黄色、大红色、粉红色、浅紫色、绿色的地子上淡墨彩绘,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可与康雍乾时期瓷器媲美。

大雅斋瓷器器口边有“大雅斋”三字横款,右边多用红彩图章款“天地一家春”。底足有红款 “永庆长春”。一般真的器物署款均以矾红彩书写。看椭圆形的篆体闲印章“天地一家春”布局方式是:“天”在上“地”在下,“一家”在“天和地”的中间,竖的排列在右边,“春”则排列在“一家”的左边。另一种布局方式是“天地一”竖的排列在右边。“家春”竖的排列在左边。款字的外围是海水双龙戏珠图案。

大雅斋瓷器大部分都有书写底款“永庆长春”,除了少部分的高足盘碗类的器物不书写“永庆长春”。但并不是所有书写“永庆长春”款的都书写“大雅斋”“天地一家春”。笔者在故宫就曾见过只写“永庆长春”而不写“大雅斋”款的器物。大雅斋瓷器大部分是粉彩瓷器。也有少数五彩器物。民国时仿品很多,涂彩不均,纹饰较粗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