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日用陶瓷设计理念革新探索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日用陶瓷设计理念革新探索

陶瓷文化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2020-01-30

陶瓷文化。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现代化的理念,在设计行业中,其需要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因此在设计的现代感上较为突出。日用陶瓷在当前社会下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不仅能够作为装饰用品,在功能性上也较强。但日用陶瓷在设计理念上仍旧需要革新,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中,日用陶瓷的设计理念如何有效适应社会需求成为一大问题,其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背景,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为日用陶瓷设计理念形成新的思路,在日用陶瓷设计中不断突破创新。

陶瓷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表现力上也较为丰富,经过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沉淀与洗涤,陶瓷在当前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在功能性上十分丰富,许多人收藏不同的陶瓷藏品,也将陶瓷用于室内设计之中。日用陶瓷本身是一其功能效用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在设计理念上结合了陶瓷的特殊属性、质感、艺术性与工艺性,形成了能够满足人们需求与产品。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日用陶瓷的设计理念有了更多的方向,其能够借助大数据信息形成设计理念的创新,为日用陶瓷设计增添多种美感。

1、现代日用陶瓷的设计理念

现代日用陶瓷的设计理念是在其功能效用基础上形成的,结合了多种设计元素形成的具有多元属性的日用陶瓷产品。其与传统的陶瓷不同,在功能性上略微有所减弱,并增加了艺术性、工艺性等多种陶瓷的独特属性。从现代日用陶瓷的设计理念上来看,具包含有实用性、独特性、经济性、现代科学性、时代审美性、适销性。这六大设计理念为现代日用陶瓷的设计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支撑作用,且在日用陶瓷设计中,六大设计理念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以下就其设计理念进行举例分析。

1)实用性。现代日用陶瓷在设计理念中需要满足实用性原则,这就要求陶瓷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仅关注设计效果,还需要符合陶瓷产品的功能性,否则设计便失去了意义。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日用陶瓷的设计应明确该产品的功能与属性,并需要与使用环境、主体相结合,使得陶瓷产品能够发挥其最大功能。例如陶瓷碗的设计,不能一味追求设计的艺术性,使得碗的形状扭曲,在实用性原则下,设计应更加重视碗的口型、底座隔热效果、稳定的圈足与在使用时嘴唇接触部位的质感,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陶瓷碗。

2)独特性。现代化社会在审美观念与审美价值上已经产生了多样化的改变,因此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理念中,为了能够突出其时代审美适应性,还需要在设计中形成独特性。这是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理念中的一種创新元素,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传达以往没有传达的情感,给使用者更多的体验,这也是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艺术性的一种体现。在日用陶瓷设计中,为了能够表达其独特性,可以通过陶瓷的外形结构、装饰纹样、造型部位进行创新设计,以现代化审美观念与形象思维进行创新与设计,这对于日用陶瓷而言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

3)现代科学性。现代日用陶瓷的设计不仅体现着传统的艺术美感,也体现着现代艺术的美感。在现代化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是需要受到接纳与认可的,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结合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形成具有现代科学属性的设计对于日用陶瓷的艺术感更能够突出体现。当前在日用陶瓷设计理念中已经有许多结合了现代科学性原则,设计出了先进的陶瓷产品,如陶瓷电热咖啡壶、陶瓷沸水杯等。这是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结合,更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体现。日用陶瓷的现代科学设计理念将科学技术与新型材料应用于设计中,赋予它们灵魂,使得其完美的结合了艺术与科技,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2、大数据时代对日用陶瓷设计的影响

日用陶瓷设计对于陶瓷的独特属性、价值、艺术元素融合、新技术应用都有积极意义,在日用陶瓷的设计创新下,其更加具有现代化美感,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这需要日用陶瓷设计理念能够贴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与时代需求,也要求着日用陶瓷设计理念能够不断进行创新。如何做到这些需求成为了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在现代化社会,应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与时代背景形成创新与发展,日用陶瓷设计理念的革新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背景,以大数据信息为基础形成创新性设计,这对于日用陶瓷的实用性、独特性、时代审美性、现代科学性、适销性、经济性乃至艺术性都有积极影响。

就大数据时代对于日用陶瓷设计的影响而言,其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数据时代背景为日用陶瓷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针对性需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需求能够得到数据统计,这也给消费市场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导向,使得市场的宽容度更大,在消费者满足度上更高。日用陶瓷设计中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数据内容为基础进行的设计,能够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对于日用陶瓷的需求,形成针对性的设计,从而打开消费市场。例如以电商平台的日用陶瓷点击率、购买量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对消费者对日用陶瓷的主要需求形成掌握,并进行针对性设计。且在这种数据背景下,我们能够发现许多独特的需求,这种独特的需求可能来源于消费者的独特享受,其对于日用陶瓷的某一个属性如艺术性要求更高,并不重视其实用性,这就给日用陶瓷设计形成了新的方向,在许多陶瓷的设计中可以更加突出艺术性。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数据信息内容为日用陶瓷设计提供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向,有利于日用陶瓷产品市场的扩增。

其次,大数据时代背景为日用陶瓷设计提供了多元发展空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日用陶瓷的设计可以形成多种方向,并且在不同的设计理念中对应不同的需求市场,这给日用陶瓷的设计与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数据时代为日用陶瓷设计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其还能够借助大数据的可变性特点,多元的管理数据信息,为日用陶瓷设计的创新提供有力方向。例如在日用陶瓷的需求方向上,大数据统计能够形成需求预测,这就给日用陶瓷设计形成了多种设计空间,能够在需求预测中形成不同的创新机制。这不仅提高了日用陶瓷设计的创新性,也能够更加贴合时代审美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形成较好的需求市场。

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日用陶瓷设计理念革新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日用陶瓷的设计有了多种方向,也有了更多的依托,这对于日用陶瓷的设计理念革新形成了很好的基础,能够赋予日用陶瓷设计更多的宽容度与可变性,使其更加满足现代化多元社会体制下的多元需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日用陶瓷设计理念的各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态保护理念

生态保护理念是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特殊追求,在生态环境受到较多破坏的当下,人们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越发坚定。日用陶瓷设计理念可以向生态保护理念转型,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设计出具有生态保护属性的日用陶瓷产品。例如在日用陶瓷的设计理念中形成生态保护思维,将其作用于日用陶瓷的生产工艺中,以常温远红外陶瓷产品为“绿色陶瓷”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在远红外陶瓷产品的生产中,其具有较高的节能性,将这种产品设计于汽车系统中,还能够起到节油、减少尾气排放的作用。根据大数据信息系统的调查,当前在汽车节油系统的设计中对于陶瓷的接纳度更广,日用陶瓷设计理念中便可以创新生态保护理念形成针对性设计,也有利于打开日用陶瓷应用市场,形成创新设计理念。

2)人性化与个性化设计理念

日用陶瓷在功能性上較为明显,如何在设计理念中突出人性化与个性化也成为重要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为日用陶瓷设计形成了更多数据支持。在当前网络化信息社会中,网络与虚拟社会增强了人们的独孤感,大多数人群希望回归慢节奏的生活,更加关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这些需求得到了更多关注,日用陶瓷设计理念应针对这种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形成人性化设计,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与绘画艺术中,可以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设计创造独有的静逸氛围,这贴合了许多人群的内心需求,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设计优势。因此在日用陶瓷设计中,其可以更加追求于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设计,在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户的需求为主,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种针对性需求的来源更加广泛,产品设计的针对性也更强,日用陶瓷的应用能够更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3)高新技术的革新设计

日用陶瓷设计理念中,现代科学性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环境所形成的,其也是日用陶瓷设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大体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设计时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平台更多,多元设计属性也更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以大数据信息资源提供给设计者更多的设计元素,这对于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形成了很好的推动力,且其能够融入更多新的技术与新的元素,在设计理念中不断创新,以科学技术解决设计中的难题,例如在阴影设计中以绘图软件提高精确性。这对于日用陶瓷设计理念而言是一场现代化技术的革新战役,也是日用陶瓷设计理念更新的一大创新之举。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人们的需求与社会基本需求不再是难以探寻的了,大数据时代提供给更多人社会需求信息,也能够使当代社会提供相应市场形成很好的适应性,满足人们的需求。日用陶瓷设计应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借助大数据信息资源优势形成设计理念的革新,设计出更加具有创新价值的日用陶瓷产品。在设计理念上,其可以形成个性化与人性化创新,并结合生态保护理念创新设计理念,或结合高新技术形成设计革新。

编辑推荐

探索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青瓷莲花碗

越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白瓷葵口碗

邢窑

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碗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吼,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多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陶瓷下西洋


16世纪后期葡萄牙商人来往于澳门与日本之间的货易船。

古代中国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是从长安,经西域,把中国出产的货物─特别是丝绸─贸易至西方。另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商船从广州、扬州、泉州等古代大港口出海,与南洋和西方国家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输往外邦的,主要并非丝绸,而是古代中国另一项令世界风靡的产品─陶瓷。

中国陶瓷发展至元、明两代,已经不单是中国人自己享用的器皿,在阿拉伯国家和更远的欧洲也已经很受欢迎。到了什么程度呢?早期的情况是,中国人自己做陶瓷给自己用,外国商人觉得漂亮,进货的时候就带一点回去,结果很赚了一笔。这个时期中国人制造什么他们就用什么。后来规模大了,老外就觉得,可以高价买来的中国陶瓷好是好,但总有点和自己生活品味不搭配的地方,那就自己做点儿装饰吧,比如青花瓷主要是蓝白两色,素雅,但老外可能欣赏不来,觉得口味太淡,于是壶盖换成纯金的,或者给盘子套层金边什么的。

总不能你们给什么我们吃什么。

这也难怪,比如中国人的酒壶和外国人的水壶风格不一定相同,你总不能强迫别人只要是“中国制造”就一定喜欢吧。中国人吃馒头,外国人吃面包,你把馒头做成面包的形状人家也不喜欢,这是拗不过来的。

所以后来就有了外国客户的陶瓷订单,特别是阿拉伯人,已经不满足纯进口的中国风格,不要你的福禄寿,人家自己描好式样花纹,你就照这样描,照这样烧。就像肯德基在中国开店,还得学习中国口味卖烧饼卷大葱。这既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又是地方化,localization,合起来就成了glocalization。

早在古代中外陶瓷贸易时,就已经是glocalization了。

到了明朝,大航海时代,比以前更热闹了,阿拉伯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都开船来了。葡萄牙人最牛,觉得每次跑一趟太累,干脆把澳门骗了去,有了个落脚点,在中国家门口做起了陶瓷生意。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从2001年起就一直作系列研究。他们还给这个研究取了个很有意思的题目:陶瓷下西洋。

他们最近的一个研究就是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葡萄牙人在上川岛和中国做陶瓷买卖的事。比如就发现了世界各地收藏、出土、出水的瓷器中,很多可以在澳门找到同类。

这段时间,澳门的陶瓷收藏者潘国雄就把他的收藏拿出一部分来,在城市大学做了个展览。展出的那些瓷器大多数都是他自己在澳门捡来的。

捡?没错。澳门这地方,比香港还不重视文化,特别是近几年只知道盖赌场了。今天这儿拓宽,明天那儿填海,以往的宁静变得乌烟瘴气。潘国雄就在那些准备开工的地方捡瓷器。他还给我说,“基本上是新马路附近的比较靓。”为什么会和地理有关,现在的新马路,明末清初时是个海关,船停在附近,用接驳艇把货品带入带出的时候,有些掉海里,或者过不了海关的,积压的,往海里一扔。

古今都一样。

他在展览现场带我看,告诉我说,藏品里最大宗的是青花彩瓷器,五彩的不多,因为过去五彩的比较昂贵,民间用的都是青花。

他还给我说,自己发现的主要是民窑烧出来的,官窑的发现过几片。区别民窑和官窑的一个标准是看花纹里的龙。如果是皇家用的,龙有五爪,官员用的龙是四爪,老百姓用的是三爪。因为经济发达,明朝时还不太讲究这种区分,到了清朝这标准就绝对不能僭越,要杀头的。

现场的资料图片,看得到西方油画里,用青花瓷盘装水果,水气淋漓。还有房间的天顶上镶满了瓷盘。后者令我奇怪,觉得不伦不类。他说:“外销瓷不是用来盛装的,而是装饰用的。只有大型的才会用来装水果等等。”

潘国雄个子不高,人很实在,不假斯文。他说自己捡那些瓷片的经历听教人惋惜。比如有条街扩建要填海,他在用来填海的碎片泥土里看到很多漂亮的瓷片,发掘了一次,但瓷片嵌在泥土里很难挖出来,之后再去,被警察当作偷渡客,差点抓起来,被赶走后就再没机会去重捡那些文物了。

“很多碎片长眠海底,成了赌场的垫脚石。”他说。

商周时代的陶瓷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国家。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地下考古发堀实物可以印证,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个历史史实而非传说。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治为“夏、商、周时代”,其间约二千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也成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商周时代的陶瓷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夏代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据考古发现可断定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晋南地区。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广东、东抵海滨、西达陕、甘的广大地区,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古陶瓷铭文---探索未知秘境的钥匙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让人在把玩之际,觉得像是添了一把探索未知秘境的钥匙。

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是假如是在1000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盘口壶,上刻“元和十四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一千文”,真可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要说直率,三国两晋时青瓷上的吉言铭文比唐代还直率。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铭文,把纪年和祝愿的吉祥话都写上了。这样的铭文,与汉代铜镜上的铭文何其相似!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的一只瓜棱瓷壶上,有诗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诗中情景交融,声色并茂。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有件瓷器上刻有这首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假如有一位感情经历丰富的藏家,深夜赏玩此诗,免不得心底生起波澜,说不定连浑浊的老泪都流了出来。

刻有供养铭文的瓷器是断代的最佳标准,最著名的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有青花楷书题记:“信川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北奉圣弟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这件瓷器成为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物。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是由督陶官唐英定制的。内有七行青花楷书文字“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霸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我们只知道督陶官唐英,没有想到他还有那样一长串令人头晕的官衔。

余姚县上林湖曾经发掘出一件瓷器,上刻“维唐故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朔,胡珍妻朱四娘子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于后代无志,故记此罂。”这样既是租地券,也是墓志铭的瓷器,恐怕也只此一家了。

商周秦汉时代的陶瓷发展


商周时代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国家。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地下考古发堀实物可以印证,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个历史史实而非传说。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称为“夏、商、周时代”,其间约二千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也成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夏代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据考古发现可断定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晋南地区。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广东、东抵海滨、西达陕、甘的广大地区,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秦汉时代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0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 9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陶瓷:审美情趣与时代习俗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着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时代习俗,这种审美情趣和时代习俗一定会对陶瓷的发展产生影响,并反映到瓷器上。

●实用绚烂的原始陶器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发明的,经过几千年不断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制作精美且承载着大量远古信息的产品体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彩陶和蛋壳黑陶。原始陶器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器型丰富、绘画艺术精湛、科技含量高、承载远古信息多。

●朴实庄重的战汉瓷器这个时期瓷器的发展处于原始青瓷时代。原始青瓷最早出现在商中期,经过周、春秋战国、汉的发展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其特点是造型朴拙典雅、釉色清丽浅淡、纹饰简洁灵动。

●生动神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瓷器发展阶段。以越窑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窑口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青瓷的发展品质。由于受政治环境、佛教文化、“鬼”文化的影响,瓷器的纹饰和造型呈现出生动、神异的特点。瓷器身上大量出现了植物纹、动物纹和佛教人物。

●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瓷器也相应进入了一个高峰时代,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北方喜欢邢窑之白瓷,而南方喜欢越窑之青瓷。唐代瓷器的共同特点是雄浑大气。

●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青瓷发展进入了顶峰阶段。宋代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与政治、军事的弱小,造就了宋代达官贵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内敛谨慎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也同时反映到瓷器的发展上来,使用高档的青瓷成为一种时尚。

●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元代青花瓷声名鹊起,白瓷上点缀青色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内涵清丽恬静。因此青花瓷器在国内格外受到欢迎,甚至远销至很多国家。

●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瓷器发展到明代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色彩艳丽,出现了甜白、翠青、鲜红、娇黄、青花、斗彩、五彩等品种,它们既相互辉映又争奇斗艳。

●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清代是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追求新奇、华丽、富贵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官窑瓷器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世人竞相追逐的奢侈品。

●百花齐放的民国瓷器民国由于清朝廷的灭亡失去了对瓷器生产的垄断和出口的刺激,瓷器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特点:一是各种仿品大行其道,二是质量良莠不齐,三是文人瓷器让人耳目一新,四是出现了一些新品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