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 导航 >

记者调查西安古玩市场:玉石瓷器等存猫腻

记者调查西安古玩市场:玉石瓷器等存猫腻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鉴别瓷器

2020-12-10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西部网讯,收藏古玩和玉石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市民的爱好。装修新家时,不少人都免不了摆上几件古董物件和玉石,代表一种品位;也有一些市民认为投资古玩和玉石回报更高,收益有保障。然而,对于想涉足玉石和古玩收藏的消费者来说,应该如何来鉴别玉石和古玩的真伪和价值呢?

在大唐西市一家经营古代瓷器的店内,店家指着一对青花瓷纹罐告诉记者,这是清朝货品,两件售价一共是12万元。店家表示他的货品都是精品,绝对不是地摊货,可以放心购买,如果是赝品保证可以退货。

某瓷器店商家:我这是搞古瓷,唐宋元明清啥朝代的都有,有青花,有单色釉,有高中低档,高档的有几十万的,低档的有几千的。我能给你百分之百的打保票,我这东西肯定是老的,卖给你不老的,因为卖给你不老的,你来我给你退货,那就很麻烦,一方面对我这个影响不好,一方面就很多麻烦事情。

对于这些店家所称的古代瓷器“如假包换”,业内人士则认为这其中的“假”其实很难界定,因为目前并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而一些专家和鉴定机构在鉴定文物的时候,很可能鉴定结果会不一样,这就会给消费者在后期维权造成一定的困难。

业内人士于涛:刚开始想收藏这种东西的时候建议就是三点,多听、多看、多问,这三点是最重要的,在前期玩这个收藏的时候,多去听一听,看一看,尽量不要掏钱去买这些东西,因为前期很有可能上当受骗,尽量不要盲目去投资这种东西,我们现在的口号就是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玉石作为我国传统收藏的一个门类,现在依然受到许多收藏者的热捧,西安大唐西市古玩城和小东门古玩城中就有接近一半的门店都是玉石专卖店,而在玉石当中又属和田玉最受收藏者的喜爱,在业内人士看来,小小的一块和田玉当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猫腻”。

业内人士黄荟竹:不管是新疆玉还是俄罗斯玉就是通常说的俄料,或者说是青海料,或者韩料,如果出鉴定结果它都是和田玉,所以不管拿到几百万的新疆和田玉,或者说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青海料、韩料,它去鉴定结果全部都是和田玉像现在这种皮色它是可以造假的,人工去染色,但是你造假出来的色和真皮是完全不一样的。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文物市场鉴定,长期以来存在着监管空白。在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当中,并没有相应的条款对民间鉴定需要的文物鉴定资质及资格有规定。另外,《拍卖法》中规定,只要事先声明不“保真”,买家须自负文物古玩真伪的风险。不管是《文物法》还是《拍卖法》,事实上都约束不了文物鉴定和买卖市场。因此,在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当下,收藏者更需要谨慎投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玩市场淘瓷器辨伪方法


福州古玩瓷器市场随着中央电视台“走进福建”德化——石狮,以及国家博物馆高仿瓷器在福州博物院展和福建长乐沉船瓷器展。各个媒体先后报道了瓷器收藏的信息,使福州的市民升起玩瓷器热,由于现代瓷器市场早期瓷器较为稀少,大部分现代仿品,新的瓷器工艺品比较多,但市场上高仿的瓷器在福州还是比较畅销,尤其福州星期天古玩早市,一天都能卖出300——400件瓷器,由于福州人崇尚佛教文化,有渊源的历史,因此,佛教瓷器在福州最好卖,市场需求量特别多,货源有限,这些瓷器深受福州人的欢迎。

我收藏瓷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对德化瓷器独有情钟,共收集了德化观音瓷器,例外,我对熊猫类藏品深感兴趣,共收集到500多件,周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德化70年代生产的有熊猫图案的瓷器,这种瓷器是八陵形瓷盘,周长7cm,在内盘上方,印有“福建留念”字样,可谓是一件精品,我花了100块买了三件,算是捡漏,福州瓷器市场升温,有河南、江西、莆田、德化古玩商到福州摆摊、开店。尤其是江西景德镇瓷器和福建德化瓷器在福州最受欢迎。

我的收藏经验是:

1、坚持长年累月逛地摊

2、请教老行家,虚心学习

3、多买些残器研究

4、多看有关瓷器鉴定方面的书

5、藏友之间要多交流。

此外辨别古代瓷器,主要是指辨别古代瓷器的窑口,时代真伪和优劣等。中国古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流传在世的即有当时大量烧造的常见品和历代收藏的稀世品,也有一部分后代仿制品。因此,辨别一件器物的年代、窑口,复仿制情况,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了解古代瓷器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消失的规律。熟记每个时代器物主要类型,掌握每一时代古瓷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古瓷辨伪所必须具备的。

二、掌握各种瓷器特征演变规律,是正确判断古瓷真伪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对一些特征不明显的瓷器辨别,先断出一个大概年代。

三、要多观察、多看实物,既看注意稀有的珍贵器物,也要仔细观察大量普通器物,可多看些仿品器物,用真品和伪品对照方法,从中发现伪品的不同之处。

古瓷辨伪,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胎釉:每一件器物,从其胎质和釉色中可以初步看出其生产年代及窑口。因不同窑口瓷器所用胎釉含的成分不同,故质地颜色有所不一。宣德时期瓷器,大件器物底部均无釉,露胎处常有“火石红斑”,胎色白中微带灰青,釉泡大而层次多,并有桔皮凹凸纹,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器物则无此特征。

2、纹饰:把握不同时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也是瓷器鉴别的一个重要方法。瓷器上的花纹装饰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而改变,特别是瓷器作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须品,纹饰题材来自于人们生活内容,所以时代特点很强。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龙是中国瓷器上常用的纹饰之一。各时期龙纹造型都有所不同。元代的龙细颈、鼓腹、瘦尾、三爪;时代的龙则长嘴、眼睛在头部同侧等。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层次多,图案复杂,而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图案疏朗,这些都为辨别时提供依据。

3、彩料:瓷器的彩料也因时代而异,不同时期瓷器所采用的颜料质地不一,制法也不同,因而呈色也有明显区别。如元代和明初青花瓷的钴是进口的青花料,颜色深重并有结晶斑点,而明肛中期的青花料是国产青料。

4、工艺:器物烧造方法及成型工艺,烧成温度及使用燃料的不同,在器物上都会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辨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5、造形: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瓷器真伪的关健。原始青瓷造型多同青铜器、三国两晋时期瓷器造型由粗矮向瘦长发展,唐代瓷器造型浑厚饱满,宋代造型修长轻盈,元代瓷器造型厚重粗犷,明代造型秀丽古朴,清代瓷器造形制作精美。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反应在器物造型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明代中期的瓶、罐、壶等器物,在腹部都有接胎痕迹,用手抚摸器物腹部感觉非常清楚,而清代以后的同类器物这种特征就很少。后代伪作品因制作过于精细,而忽视这一点,所以这一特点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依据。

6、款识:瓷器款识是用来表明本身的制造年代,但后代多有仿造。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书写位置及字数等。只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款识笔法的每一细微之处,就不难辨出真伪。

总之,要掌握这些特征决非一时所能做到的,必须日积月累,长期接触实物,多看、多问、多比,才能找出辨别古瓷的依据。同时,这些特征也并不是绝对和不变的,也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在辨别古瓷真伪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特征就轻意断真伪,要反复推敲,慎重考虑,才不致真伪混淆,断代模糊。

记者亲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3000元买一张证书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专家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看胎釉;看工艺;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这才是专家。‘专’

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再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微量元素、冷光谱、X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据他了解,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元青花瓷片方面,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羊城晚报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没意思,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6万多!”吴树佯称。“6万多?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每件东西鉴定费300元,若要开具鉴定证书,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元开鉴定证书的,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元买一张证书,值吗?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没问题!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元钱,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万元左右进账。

隐于市的鉴宝高手

据了解,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件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怎么就知道总数了?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古玩艺术品鉴定: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古玩艺术品投资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益,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成为其投资资金得以稳健回报的保险箱。但古玩作为投资产品其前提必须是真品,于是鉴定古玩真伪的行业专家们就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同样的藏品,10个专家可以出具9个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让许多收藏爱好者一头雾水。如何消除收藏爱好者对市场混乱的担忧已是迫在眉睫。

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知假说真、颠倒黑白,完全被高额金钱利润支配,根据报酬多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鉴定对象发表不同鉴定结论的所谓“鉴定专家”们,正是扰乱古玩鉴定市场秩序的元凶,让古玩交易蒙上了黑色。

古玩艺术品贵在古,重在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文化和艺术涵养,其珍贵稀有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过了经济价值。然而如今经济挂帅的时代,使得古玩披上了金钱的外衣,引得某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完全被高额金钱利益所支配。

上海市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文博研究所所长刘超认为:“目前,古玩鉴定市场中鉴定专家知假说真的现象是公开的秘密。”他说,某些所谓拥有着几十年鉴定经验的专家们更可说是变色龙,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鉴定对象发表完全相悖的鉴定结论,其原因仅仅是鉴定报酬的多寡。

在讲到这种现象时,刘超还透露,曾经就有人出高价让他对一件品相一般只可属下品的瓷器,鉴定成极为珍稀的上等古玩瓷器,以便于此人高价出手。被他拒绝后,瓷器拥有者又出高价,让另一个鉴定家作出了瓷器乃罕见珍品的鉴定结论,并预测这件瓷器的价格升值潜力在十倍,以诱惑投资者上钩购买。

可见,如今古玩鉴定界并不是每个鉴定家都能够恪守道德准则的。许多依仗着通晓古玩艺术品某个领域知识的所谓鉴定专家,正是古玩鉴定市场混乱无序的制造者和源头。

还有更恶劣的。“有些标榜着由资深古玩鉴定专家领衔的鉴宝会上,某些专家会恶意地将鉴宝者品相上等的真品古玩说成赝品,对鉴宝者讲述古玩乃赝品的一番理由,甚至告诫鉴宝者以后购买古玩须参照怎样的标准以免上当,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将这件真品古玩据为己有。”上海古玩资深收藏家孙建华举例说。“黑”专家采用贬低物品价值的做法打击持宝者的信心,再安排自己人打着解决持宝者难题的谎言,将这个物品以赝品的价格收入怀中,而后倒手高价出售给其他投资者赚取高额差价。“这些被民间称为专业"黑"专家的鉴定专家具有一定的鉴赏、辨别能力,熟知古玩交易市场的行情,可以精准地分辨优劣,只是泯灭了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颠倒是非一味追逐金钱,心狠手黑地进行着坑蒙拐骗的勾当。”

其实,除了这些被民间戏称为专业“黑专家”外,更多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丰富鉴定收藏经验的业余“黑”专家同样扰乱着古玩市场的正常秩序。他们多数是半路出家从事古玩鉴定的艺术界业内人士,鉴定经验、水平和能力都只算皮毛,有些人连物品的材质都无法正确分辨,但他们却凭借着多年涉足艺术界的“资历”,把残缺的鉴定能力作为忽悠古玩买家的资本,酿造了被骗买家兴冲冲捧着真钱换回假古董的一场场“悲剧”。

不能过分依赖“鉴定专家”

古玩收藏重在艺术品内在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收藏的前提必须是自身对艺术品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具有一定的艺术品鉴别、赏析能力,而非依赖某些鉴定专家的结论作为收藏投资艺术品的依据。

古玩通过专家的鉴定确认了真假、新旧的问题,以鉴定结果为依据推断出了珍稀度和存世量,从而估算出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当然还有经济价值。若收藏者收藏古玩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交易市场动态和趋势拥有起码的认知与判断,不然盲目购买或是过分依赖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如善用专家的鉴定结果,将其作为投资古玩的辅助资料,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无论是鉴定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或是表现鉴定结果的其他鉴定方式,都不能认为是体现古玩真实身价的有效证明,因为很多鉴定证书的内容往往与实物不符,鉴定结果往往因某些利益因素发生了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古玩市场中古玩鉴定的收费是按照物品估价的10%收取的,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就越高。这些让某些唯利是图的专家们丢弃了职业操守,故意将新仿的工艺品说成是天价“稀世宝物”以谋取高额鉴定费。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艺术鉴定师宋显钧提醒收藏者,国家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会对民间物品出具鉴定证书,仅仅只是从一件古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基本不给古玩估价且鉴定收取的费用也是很低的,一般是按照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收取。如果收藏者以高价获得了某个鉴定专家或是某个团体的鉴定证明,那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涉足艺术领域,不能把金钱的梦想寄托于一件“宝物”,幻想着一夜成为千万富翁。正确的收藏观应该是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为自己的收藏设定一个范围或是定一个门类,比如玉器、瓷器、书画等,而后专心研究设定范围内的古玩,精通古玩辨别的常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鉴赏能力,尽量减少在购买古玩时看“走眼”的概率。收藏的出发点更不能落在迅速获取利益上,应重在古玩内在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古董珍玩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后,其自身附带的经济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显现。

“收藏古玩必须先把脑袋武装起来,多看多听。多看博物馆内的真品实物,多跑古玩交易市场了解行情,先"练眼"。具备一定眼力后可以尝试着出手买一些不太贵的古玩建立收藏自信心,但不可轻易相信别人所述的所谓古玩传承有序的种种传奇"故事"和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宋显钧强调收藏实战经验是不断增强鉴定能力的最佳练习场,是成功使自身投资资本得到增长的保障,如果过分相信某些鉴定专家的鉴定结果而不修炼自身鉴赏能力,是不可能在收藏市场游刃有余的。

相关媒体同样也指出,目前许多所谓的资深古玩鉴定专家可以对被鉴定物侃侃而谈,分析得面面俱到,然而问及他自身的收藏品时却哑口无言。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自身藏品数量零星可数,更有甚者几乎没有藏品,他们严重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对交易市场的行情似懂非懂,严重脱离了现实。可见古玩鉴定环节中最重要的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实战经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但宋显钧同时也提到,由于练就一定的古玩鉴定眼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都有可能。收藏者们在尚未具备一定鉴定能力的初期,可借助先进科学仪器加以辅助,将“目鉴”和“科鉴”结合,是避免收藏古玩“打眼”的有效手段。

古玩鉴定呼唤准入制度

古玩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并非学问深、资格老的收藏家都可以胜任。目前混乱无序、规章制度严重缺乏的鉴定市场,让某些不具备资格的所谓“专家”有机可乘,建立有序、具有制约力的鉴定市场准入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的古玩鉴定没有什么标准可以依照,在行业资格管理上也是存在着空白。”对于建立古玩鉴定准入制度,收藏家孙建华认为迫在眉睫:“如今开设一家古玩鉴定工作室从事鉴定行为,并没有特定的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或是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鉴定领域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严重匮乏是造成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我们的鉴定市场迫切需要弥补准入制度的空白。”

目前国内古玩鉴定人才奇缺,加之文物管理部门工作繁忙基本很少能够为民间大众提供鉴定服务,满足不了日渐高涨的鉴定需求。“逐渐培养鉴定人员,提升鉴定人员的鉴定能力是改善现在鉴定秩序混乱的有效措施。同时由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对市场中的鉴定专家进行考核和评定,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颁发艺术品鉴定师证书,并将合格的鉴定专家名单向公众公布,透明公开每个专家的资料和信息,使市场中每个有鉴定需求的收藏者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寻找到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鉴定专家。而不属于公布名单中的所谓专家则不准许在市场中从事鉴定。”宋显钧认为,让每个鉴定专家持证上岗是整顿古玩市场鉴定无序的基本对策,至少对鉴定专家存在一定的制约力,促使他们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不能任意妄为、随意做出鉴定结果,必须对自己的鉴定承担责任。如果仍然发生利益当先,知假说真或是知真说假的不良鉴定现象就处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可取消其鉴定资格。

根治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病因的根本方法是制定立法,用国家法律来约束鉴定者的违法行为。“立法可以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的做法,譬如艺术机构或是艺术从业人员参与造假、贩假活动的,法院或警察就会介入干预,经过管理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或专家确定贩卖的艺术品确实为赝品的,将以扰乱艺术市场正常运营秩序的罪行处以高额罚款或判以徒刑。”刘超认为目前国内的鉴定市场如此混乱主要是没有明确的惩罚制度,即便有些地方有相应的惩罚也因为惩罚力度太小根本发挥不了震慑的作用,整治鉴定市场不规范行为、完善鉴定制度,确定立法是市场成熟的必经过程。这样才能让泯灭良知的“专家”曝光在公众眼前,让他们难以在古玩市场中生存,无法再浑水摸鱼。

记者亲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3000元买一张证书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专家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 (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 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 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 看胎釉;看工艺; 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 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 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 这才是专家。‘专’

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 十项全能, 能不出错? ”

再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 (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 、微量元素、冷光谱、X 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 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据他了解, 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在元青花瓷片方面, 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 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 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 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羊城晚报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 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 —在 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 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 没意思, 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 ”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 ”“6 万多! ”吴树佯称。“6 万多? 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 ” “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 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 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 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每件东西鉴定费300 元, 若要开具鉴定证书, 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 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 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 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 元开鉴定证书的, 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 元买一张证书,值吗? 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 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 “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 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 (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 ” “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 ”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 “没问题! 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 “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 元钱, 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 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 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 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 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 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 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 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 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 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 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 万元左右进账。

隐于市的鉴宝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西安一市民收藏400多件太师少保瓷器


(记者赵媛)形状各异的瓷器,却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瓷器上绘制的图案都是狮子,从茶壶到碗,到茶杯,再到水盂,几百件瓷器,不管是文房用具还是生活用具,上面的那只栩栩如生的狮子都是最惹人眼的。这就是西安市民吴宏勃花了十几年时间收藏的心头爱—太师少保。

太师少保’是这种瓷器的名字,这种瓷器上面只饰狮纹,因为狮子有瑞兽之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龙生九子,狮居第五’的传说,所以上面多会绘制一大狮子一小狮子,谐称‘太师少师’或‘太师少保’。有黑狮子、黄狮子、红狮子和蓝狮子,其中黑、黄比较少见,现在最常见的多是红狮子。再加上在古代这种瓷器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所以也就得到了‘太师少保’这个官名为名。”吴宏勃介绍说,“太师少保”出现在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是顶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就慢慢不再生产了,自己十几年只喜欢“太师少保”,虽然在瓷器收藏中,“太师少保”算很低端的,很多人都看不上,但是这些狮子吉祥的寓意却让自己着迷。近十年来,他把心思和积蓄都花在了“太师少保”上,收藏了大概有400多件,就是希望把吉祥如意留在身边。

专家曝古玩高仿市场:成本在千元 高3万卖出


这件小画缸底部“泥胎底”和落款是真的,其余为仿造。

这件元青花瓷底部为真,其余为仿造。

古董收藏以及交易在珠三角一直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尤其是在佛山的顺德、南海等地,不少古玩收藏者一掷千金,就为了买到一件“心头好”。不过,近年古董行业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损失惨重。

报料:瓷器造假数量庞大

目前,在顺德、南海的古玩交易中,古家具、古瓷器、古玉器是大热,其中又以古瓷器交易最多,梁先生告诉记者,“古瓷器的交易基本可以占据三分之二强,其一是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水平非常高;其二是古瓷器升值潜力巨大,是各拍卖行的最爱;其三是往往一件看起来不知名的瓷器,最终能卖得天价。”也就是这些原因,古瓷器在顺德、南海的交易量非常巨大,造假数量也非常多。

根据梁先生的调查,近几年各种造假瓷器在顺德各镇街出现,“其中伦教、勒流两地,受骗金额特别大。”梁先生说,他因为专业关系,从2010年开始,帮助顺德各地古玩爱好者进行免费鉴定,常受邀到古玩收藏者家中做客,因此了解了一些受骗情况。

梁先生告诉记者,他接触的案例中,受骗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三个,“相关民事诉讼还在进行中,但老实说,古董交易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一切都凭眼力,官司很难打。”梁先生说。

分析:造假水平高超骗过藏家

现在的古玩收藏者鉴定水平都比较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受骗案例?梁先生告诉记者,其主要原因就是古瓷器造假中“移花接木”手段、造假水平太高超。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一些真品的古瓷器碎片“嫁接”到仿造的瓷器中,造成“半真半假”的情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中招。

梁先生拿出两件收藏品,其中一件名为“清光绪青花龙纹小画缸”,其中底部泥胎以及“清大清光绪年制”的落款均为真品,是古瓷碎片,而其余小画缸部分,均为伪造,这件伪造品的成本在1000~1500元左右,但能轻易卖出2万~3万元的高价,“民间存在巨量的光绪年间真品古瓷器残片,所以造假者特别喜欢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出售这类瓷器,受骗者也最多。”

另外一件收藏品名为元青花小碗,其底部依然是“移花接木”的真品瓷器残片。这件藏品碗面的釉面造假水平也非常高,“用上非常高科技的手段,提取元青花釉面的各种组成,然后进行配方涂釉,最后做旧。”梁先生说道,这件元青花小碗,让一位顺德的收藏者损失超过5万元。

据悉,经过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广州市收藏家协会三位专家的鉴定,确定梁先生拿出来的瓷器确为仿造品。

提醒:第三方鉴定也需提防

与“移花接木”手段一起的,是更加难防的“第三方鉴定”。因为移花接木的部分,是真品瓷器,某些所谓第三方鉴定专家,就会给出“瓷器底部是真品”,或者直接用红释光技术,得出底部为真品的结论,“因为底部本来就是真品嫁接上去的,所以无论他们给出什么鉴定结果都是真实的,即使日后产生纠纷要上法庭,第三方鉴定也不会担负什么责任。”梁先生说。

如何防范骗局?除了古玩收藏者提高自身水平外,梁先生倡议古玩行业也要进行“无故退款制度”,“就是在购回后,在一段时间内,比如半年一年,古玩收藏者"感觉不对",在古玩没有任何损坏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找到卖家全额退款。”梁先生说道:“实际上现在顺德、南海有数个古玩交易平台,实现的就是这套交易办法,我觉得是可以大力推广的。”

揭秘

瓷器最常见十大造假法

菜鸟级

其一,伪造器型,就是从未在历史中出现的造型,由现代人仿造,“最常见的,就是大瓷器,比如元明两代的青花瓷,为了迎合某些收藏者"越大越好"的心理,做出一些高达1米甚至1米以上的超级瓷器。”梁先生说道。

其二,伪造纹饰,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特定的纹饰风格反映在陶瓷的画片上,也是断代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但现代人会肆意发挥,不按时代特点“乱画”,就出现假纹饰。

其三,“画工不到代”,与伪造纹饰类似,这是伪造古工匠的画工。

其四就是“工艺与时代不符”,比如元代、明代青花的胎底多采用手工模印,粘接而成,现代仿造品反而会出现胎底与瓷器“浑然天成”的情况。

梁先生说,以上四种造假办法,其实很多入了收藏第一道门槛的玩家,都能轻易分辨出。

进阶级

梁先生告诉记者,第五种造假办法比较高级,就是“按图索骥”,其实就是找权威收藏画刊,或者是权威拍卖行的画册上出现的“名牌瓷器”,进行一比一的仿造,“很多都仿造得难辨真伪,但实际上有些也比较好分辨。”

专家级

另外四种造假办法,就非常难以辨认,也是目前珠三角假古董市场的主流。梁先生介绍,这些其实都属于“移花接木”派,瓷器本身就是“一半真一半假”,分别为:老胎接底、老胎新釉、老胎新彩、老胎后刻款。“这些办法非常高超,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甚至混迹于一些拍卖会上。”

最后一种造假办法最特别,名为“仿造钜钉”,主要是很多老古旧瓷器因为历史原因破烂不堪,有专家会用专门的钜钉进行拼接,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就故意仿造老锔子钉去蒙蔽藏友,“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为残破瓷器本身在珠三角受众不多,很多人都不喜欢买残器。”梁先生说。

收藏市场复杂需先了解后上场 拍行买古玩需谨慎


收藏市场纷繁复杂,有淘宝的机会,也有重重的陷阱。初入门者,如何摸索着踏入这一门道呢?早报采访了泉州一位老收藏家魏献星。他早年读的是地质专业,因为对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开始步入了收藏的行列,如今他已经收藏古玩30多年了。魏献星表示,现在古玩市场混乱,仿品遍地,真假难辨。所以投资者不仅得有钱,而且需要有头脑、有文化,拥有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凭借多年经验,他提出了一些建议。

瓷器、书画鉴定难

收藏的门类很多,魏献星认为,里面尤其以书画收藏专业性最强,鉴定起来困难。书画鉴定不像瓷器,还可以通过质地、胎釉等来鉴定烧制年代,往往只能靠经验、艺术涵养等来鉴定。现在作伪技术不断提高,许多所谓的“克隆产品”应运而生,就连有多年行业经验者一不留神都会走眼。有的人因买仿品自信心受挫后,就会买来出版著录作参考,根据出版著录上的瓷器、书画进行收藏。其实,很多高仿者都是先出版有关著录再进行造假,所以这一招并不一定可取。再者,就算可以绕开真伪问题,但也同时无疑将其他部分的书画拒之于门外。

相比书画、瓷器在鉴定上的困难,魏献星认为家具的收藏介入相对容易。因为家具在每件具体作品的形式、风格、审美趣味、工艺技法上,有它非常独特鲜明的风格,辨别比较直观。比如明清家具,就具有直观、便捷、通俗易懂的特点,广大收藏爱好者从收藏明清家具入手会相对容易点,所以目前市面上也形成空前的中国家具收藏热潮。

在拍卖行买古玩也需谨慎

现在拍卖会上出来的东西,价格节节上涨。魏献星认为,这很正常。“东西只有到了拍卖行,才能得到好的价格,在市场上自己流通,一般比较少能达到拍卖行拍出的价格。”但他也提醒,并不是在拍卖行都能买到真品。为防止赝品,各大拍卖行都邀请专家把关,拍品可信度较高,安全系数较之从市场与民间收集也高出许多,到拍卖会上竞购艺术品,也成了艺术品投资者的首选。有些拍卖行门槛非常低,藏品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拍品出去不负责真假。这样花钱了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建议大家要多跑拍卖行,进行对比,找一些信誉度比较好的拍卖行。不排除个别拍卖行会“知假拍假”。当然,“不知假而拍假”难以避免,因为鉴赏艺术品是件很难的事情,再高水平的文物鉴赏专家也会有鉴别不了的东西。

收藏考验的是自己的鉴赏能力

古董交易涉及的真伪问题较多,卖方需要对这些物品的真伪负责?魏老说,业内行规“古玩市场不打假”,古玩市场是一个特殊行业,按其行业特点,在交易中按约定俗成的职业习惯,形成自己特有的行规行约,行业内讲究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买到的东西是真是假,买主都要认账,并且也没有退货的行规。古玩交易是知识、审美、经验、智慧的较量,用赝品在交易中公开出售,卖方并无向买方告之真伪的义务;而买方是否购得真品,全凭自己的鉴赏能力,即使购得赝品,只能归结为自己辨伪能力不强,而不能指责对方欺诈。任何人都可能低价淘到宝,任何人都可能高价买来假。如果运气足够好,说不定在哪个农家院子里,你就会碰上一件官窑精品瓷器,一下子就发财了。如果运气实在差,花上百万买来的“名人字画”,也会是赝品,让你倾家荡产。当然,交易时可以跟卖家协商,如买到赝品可另外换取大致相同价值的物品或者退一部分钱。

古玩收藏不要强调价格

有钱不一定买到好东西,但没钱是基本买不到好东西了,因为如今拾遗捡漏已经很难。投资者须有“只要物有所值,肯花一定代价购买上乘古玩”的心理准备。魏献星说,在买古玩时,有些人往往只图便宜,希望花小钱能买到好东西,或只是拣价格低的买入。只要物有所值,就可大胆买入,否则会错失精品,丧失赢利机会。

不过从事了多年古玩行业,魏献星说,其实古玩商很懂得看人出价,有时甚至是凭个人喜好在卖东西的。同一样东西,经常来光顾的老主顾,知道对方又懂行,就给个低价;遇上不懂行,一看又是很有经济条件的,古玩商可能就会把价格抬高。“所以,古玩收藏不要强调价格,不是你买得贵,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不是这样的。”

简述汝瓷辨伪存真的方法


汝瓷是古瓷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艺术内蕴。她既有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术卓绝之特点;又有釉层匀净、蕴润如玉、青色淡雅、宝光内润之秀丽。特别是她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造型高雅之艺术风格。对汝瓷瓷器佳品的收藏与鉴赏,不仅可以了解汝瓷、认识汝瓷,而更重要的是欣赏汝瓷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中领略汝瓷文化的内涵,享受汝瓷文化之精髓。

现将汝窑瓷器辨伪存真的方法提供出来,供识别参考。

制作:真品为手拉坯捏制,并经慢轮修整,工艺精细,线条流畅,棱角自如,形体得当。而仿品多为注浆模制,做工粗放,工艺欠佳,棱角突出,修痕显著。

造型:真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而仿品注浆成型,胎壁较厚,外型秀丽,比例失调。

装饰:真品刻、划、印花,技术娴熟,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刀法流畅,形象逼真,风格随意不拘谨,线条自如有神韵。而仿品为刻意效仿,以临摹为主,刀法生硬,画意呆板,花卉图案,缺乏神韵,画风粗糙,比例失调。

釉色: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

从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现之后,不少厂家也根据发掘简报、报导文章提供的资料,到现场采集玛瑙矿石作釉料掺入釉内,但由于在釉内掺和玛瑙的比例不对,其结果与宋代真品仍存在很大差异:器表开片不对号,釉内气泡特多,玛瑙的结晶体,呈繁星密布状,气泡犹如肥皂泡沫,拥挤排列,釉内的红斑不见。这是目前仿古作旧的厂家刻意寻求解决最关键的难点之一。据最新了解,有的厂家可通过多次反复在冰箱冷却,然后再高温处理,可将釉内气泡处理掉,但又失去了宋代汝瓷稀疏的气泡周边布有玛瑙结晶体的光点,即寥若晨星之美景,反而弄巧成拙。

至于在表面作旧,或经过吃土处理,或用药水腐蚀,使釉层剥落,这些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辨认其破绽。

当然判断一件收藏品的真伪,还应从综合方面加以细心观察,第一靠感觉,要观其形体美,工艺细、制作精、色玉润、有神韵;第二靠手感,光润有度,轻重合体,棱角圆滑,手感适中,给人以舒心、美的享受;第三靠观察,看其工艺流程,釉色底蕴,装饰艺术及艺术风格等。这种仿品在有些方面虽已乱真,但仍留下破绽,只要细心观察,仍可辨伪存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