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元代磁州窑以及装饰技法

元代磁州窑以及装饰技法

元代瓷器鉴别 磁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磁州窑瓷器

2020-12-14

元代瓷器鉴别。

元代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家族之一。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最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在瓷器上直接题诗作词和绘画,是磁州窑系的一大特点,它充分抒发陶瓷艺人的创作激情、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故磁州窑所产瓷器在内容题材方面,也就更直接、更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市井文化思想,更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色彩。

故宫博物院藏金代白釉黑绘诗文枕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瓷窑之一,其窑址主要分布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和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北宋末到金代是磁州窑制瓷生产的繁荣期,产品以民间日用器为主,器物装饰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施加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利用绘、划、刻、剔、印、塑等多种技法来表现具有民间风俗、风情的装饰内容,有着质朴奔放的民间艺术风格。元代磁州窑瓷业生产仍很兴旺,其产品造型和装饰风格在承继前代的同时亦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元磁州窑产品造型仍以民间使用的碗、盘、瓶、罐、盆、枕等为主,其中传世较多且造型时代特征突出的有罐、四系瓶和枕等。元磁州窑罐的造型无论大小,器型基本相似,与同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等罐类器造型一致。四系瓶是磁州窑典型器物之一,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为当时民间日用的酒瓶或水瓶。元代四系瓶可分扁腹与圆腹两种,其中唇口,肩饰四系,腹部长圆的瓶式最为常见,与前代相比,元代四系瓶普遍更加高大,瓶体显得修长,系也更宽,外壁多施半截釉。

磁县博物馆元代藏相如题桥故事狮纹枕

枕是历代磁州窑生产的大宗产品,其造型和装饰风格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元代磁州窑枕的造型基本都为长方体,枕的长度多在30至40厘米之间,有的则长达40厘米以上,枕面四边出檐,多呈两边微翘的弧形,也有的枕面稍向前倾斜。装饰上以白地黑花装饰为主,纹饰构图和布局统一,除底面外,枕的其余五面均为菱形开光内绘画纹饰,其中枕面随形绘有边框,中心开光内绘主题纹样,题材多山水人物、人物故事、花卉动物、诗词曲赋等,开光外填绘细碎花草纹。枕的前后立面开光内纹样题材亦很丰富,常见山水人物、花卉、动物、墨竹、诗词等,而两侧立面开光内绘画题材相对简单,以折枝花卉纹为主。枕底面常有戳印“张家造”方框铭记。

元代磁州窑产品装饰仍以白地绘黑花为主,但黑彩的色调有所变化,多呈褐色、黑褐色或红褐色,因此又有白地褐彩之称。装饰题材除动、植物纹样之外,由于元代小说、戏曲和绘画的发达,山水人物、历史故事等纹样题材十分流行。文字装饰也是元磁州窑器的典型装饰题材,与前代相比,元代产品的字数明显增多,内容也更加丰富,主要有民谣、词曲、古诗、警世格言、物主姓氏、作坊铭记、广告语等。

金代鱼藻纹腰圆形枕

白地黑绘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这一装饰技法在宋代书法、绘画艺术繁荣和普及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而成熟、发展起来。正是文人书画家的广泛参与,提升了磁州窑艺术的高度,开拓了磁州窑文化的深度。同时,它又以多方面的创造及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彩绘瓷器及文人书画的发展。

元观台窑《绘瓷作枕》诗文枕TaOCI52.COM

金元时期,异族统治者对汉族实行残酷的压迫和歧视,并一度取消科举制度,使文人失去了晋身的机会,心情充满压抑、失望和仇恨。不少文人持守民族气节,终身隐逸,如倪瓒;一些人始而希望得朝廷赏识,继而失望归隐,如黄公望等。这些隐逸的文人高士多数退隐山林,研习书画、琴艺,赋诗、品茗,对酒当歌,以此修身养性,标立自身品操的清洁高逸。一些人到磁州窑场绘画、题诗,一展才艺。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的装饰工艺之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干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陶瓷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干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元代磁州窑也精彩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窑场,在前代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元代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烧造。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当时除河北省磁州窑以外,还有河南省的汤阴鹤壁、禹县、陕县,山西的介休、霍县等地的窑场。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家族之一。元代磁州窑系以烧造白釉黑花器为主,产品也和其他窑场一样,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主要的器型有白地黑花大罐,器腹纹饰常见的有龙凤、花卉或云雁等,也有墨书诗句的。在瓷器上题诗作词和绘画,充分抒发了制瓷匠师们的创作激情、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因而在内容题材方面,也就更直接、更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民俗民风、市井文化思想,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色彩。

白釉釉下画黑彩,亦称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是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最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磁州窑白釉黑花艺术,釉色和彩色对比强烈,花纹和器物造型十分和谐,巧妙地结合成完美的整体。

济南市博物馆珍藏的元代磁州窑龙凤纹罐,是1974年在济南章丘出土的。此罐高31.7厘米,口径15.5厘米,白釉黑花纹,上腹部以黑彩绘飞动的龙凤纹,下腹以黑彩绘涡纹。整体纹饰工整细腻,线条流畅,构图丰满,形象生动,活泼自然,富有极强的想像力与装饰效果。此罐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技术水平与时代特征,是磁州窑瓷器中的精品佳作,为难得的民用瓷艺术珍品,观后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古人认为,龙是百兽之王,凤是百鸟之王。龙凤出现,天下就会祥和太平,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千百年来,龙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之物。因而古人在陶瓷器上常以龙凤为纹饰。

瓷器装饰技法和特征


瓷器的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产重要的鉴定内容。有的装饰仅见于某一朝代的画面上,如早期青瓷上常见的带状印纹贴铺首或佛像纹样,为西晋时独有。而隋代青瓷上则多用朵花、草叶、条纹母体的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带状或图形图案或构图的模印装饰。有的纹饰则几个朝代延袭使用,成为传统纹饰,但又各具时代特征。如莲瓣纹,南朝时多以双划线表现,瓣身瘦长;唐五代时莲瓣头尖削;元代的则宽博。所以,瓷器的装饰是瓷器鉴定时,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

瓷器主要的装饰技法

印花 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模印于坯体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即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瓷器装饰的传统技法之一。宋代定窑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

划花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划出线条纹样的一种装饰技法。宋代较盛行,图案有花卉、人物、禽鸟、龙凤等。

刻花 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的技法。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以宋代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有名。

剔花 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种装饰技法。其特点是花纹凸起,具立体感。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山西地区瓷窑亦盛行,黑釉剔花更是别具一格。

贴花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器物,以及河南矾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名噪一时。

剪纸贴花 运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上一种装饰技法。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如在黑釉茶盏器内,饰以梅花、木叶、鸾凤、蛱蝶等花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开光 指在器物显著部位,勾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状的栏框,其内再绘花绘、图案,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因这种方法有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开光。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描金 以金彩描开瓷器上再烧成的一种装饰技法。宋定窑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传世。文献有宋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的记载。此后,辽、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有所见。

镂空 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纹的一种装饰技法。清乾隆时镂空工艺达于顶峰。有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等,皆为精妙之作。

装饰特征

瓷器的装饰技法是指装饰所运用的工艺和技术。装饰特征则是指因运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而在瓷器的装饰特征,也是鉴定瓷器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及宋代龙泉窑个别品种。因为胎骨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时,器口釉汁下流,釉层薄处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分呈现铁黑色,即所谓的“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瓷器,由于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形成釉面开片,大纹片呈现黑色,小纹片呈金黄色,一黑一黄,即所谓“金丝铁线”。

开片 又称“冰裂纹”。系因瓷器装烧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

出筋 南宋时龙泉窑的青瓷,制作时某些部位作条状凸起,施釉时刻处的釉层极薄,颜色因而浅淡,形成对比,此即“出筋”。

蚯蚓走泥纹 瓷坯施釉后晾坯时,釉层产生裂痕,焙烧时釉汁流动使裂痕弥合,产生如蚯蚓走泥蠕动后遗留的痕迹,故名。为南宋河南禹县钧窑瓷器独有的装饰特征。

蟹爪纹 宋代汝窑青瓷独有的装饰特征。釉片纹犹如蟹爪,故名。

泪痕 瓷器施釉时,因釉厚而下垂形成似落泪后留下的痕迹。宋定窑白瓷釉面特征之一。

元代磁州窑量大品种少


说到元代磁州窑,可以慨括为元代磁州窑量大品种少。磁州窑到了元代虽然的生产同样保持着大规模,大产量;但在元朝生产的品种比起宋朝来减少了很多。元代磁州窑生产的主要是磁州窑典型的白地黑花为主,在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绿釉黑花、孔雀绿(蓝)釉黑花、三彩、黑釉等品种。用一句画总结元代磁州窑量大品种少。

元代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家族之一。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最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元代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家族之一。

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最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在瓷器上直接题诗作词和绘画,是磁州窑系的一大特点,它充分抒发陶瓷艺人的创作激情、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故磁州窑所产瓷器在内容题材方面,也就更直接、更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市井文化思想,更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色彩。

绿釉黑花或孔雀绿(蓝)釉黑花瓷器是宋元时期磁州窑在白地黑花瓷基础上烧造的瓷器品种,与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陶器不同,磁州窑产品是二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瓷胎,然后在瓷胎上施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其釉色一般比较鲜艳,釉下多衬以黑色花纹。此外,元代绿釉黑花器中的一些制品因釉内碱金属中铅含量的不同会出现一定的色差,其中铅含量高的称孔雀绿,低的称孔雀蓝,由于采用低温二次烧成,釉层与胎面常因结合不好或使用中受潮湿气体影响而造成釉面剥落,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磁州窑孔雀绿釉黑花龙凤纹盖罐器表覆盖的孔雀绿釉就几乎全部剥落,露出了釉下的黑褐色纹饰,十分典型。

三彩器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瓷窑普遍烧造的一种低温彩釉品种,窑址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烧造三彩器的北方窑场有河北磁州窑、河南巩义窑、修武当阳峪窑、临汝窑、新密西关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禹州扒村窑、钧窑、山东淄博窑、山西八义窑等,其中以磁州窑产品较具代表性。元代磁州窑的三彩器造型以三足炉、枕等较为常见,施釉以黄、绿、褐色釉为主,极少使用白色,釉面光泽及鲜艳程度都不如金代产品,制作工艺多比较粗率。

黑釉瓷是我国古代南北方瓷窑广泛烧造的一种颜色釉瓷器,它以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铁元素为呈色剂,一般而言釉料中铁含量高就能烧成黑釉瓷器,而决定黑釉色调差异的因素主要是釉中铁含量的高低,以及釉料中其他微量金属氧化物如铜、锰、镁、铬等在不同的烧成温度气氛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元代包括磁州窑在内的北方窑场大多都烧造黑釉瓷,造型以碗、盘、瓶、罐等民间日用器为主,经测试元代北方黑釉瓷釉料中铁的含量稍低,所以一般产品釉色常呈黑褐色,此外由于釉料中助熔剂使用的较少,所以烧成温度高、较精致的产品釉面显得漆黑光亮。

元代磁州窑瓷器特征与宋代一致。主要烧制白釉黑花器,产品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元代所有器物的重要特点。一个字,大。与统治者喜好有关。大盆、大罐、枕是其主要产品。云龙、云凤、云雁、鱼藻为常见的纹饰。也有剔花,划花,刻花等工艺。元代磁州窑量大品种少也许是磁州窑衰落的开始。

古代陶瓷装饰技法有哪些


古代陶瓷装饰技法有哪些?一起跟随古玩收藏网来了解下。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乾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乾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青花瓷按装饰技法怎么分类?


青花瓷按装饰技法怎么分类?

按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可以分为: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叠彩三类。

元明特别是明代以后彩绘瓷器进入多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除釉下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传世作品外,还有素三彩、釉下青花釉上五彩以及斗彩等。现简单比较一下元明以后各类似的主要彩绘瓷器装饰技法的特点。

(一)青花

青花是指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各种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由于它具有蓝白对比,色彩鲜明而典雅大方的特点,因此从元代晚期迄今的六百多年中,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从其釉下彩绘的工艺和所有青花钴料来看,已有悠久的历史。

(二)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的一种。俗称“青花加紫”。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着称。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器,被视为古瓷珍品。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结合以上青花、釉里红二种装饰技法创烧的一个品种,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气的多,所以其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但它具有单一青花不备的那种红宝石般的富丽感,加上难于烧成而导致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历来又显得特别名贵。

(三)青花叠彩

青花叠彩瓷器装饰技法和青花五彩、斗彩相比是基本相同的,它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它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的主题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瓷器上用褐彩叠绘辅助题材,再入烘炉中低温烘烤,即成青花叠彩。

青花叠彩采用了釉下青花和釉上褐彩,釉下青花是构成整个叠彩画面的主色,釉上褐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和青花五彩、斗彩有所不同的是:青花叠彩一般用了二种色彩,绘制了釉下和釉上二幅画,其表现的是二个题材,更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由于釉上青花、釉下褐彩,相映成趣,给人以丰富的、鲜明的层次感,二幅画、二种色彩都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青花五彩和斗彩则采用了多种色彩,在釉下和釉上绘制了同一幅画,表现了同一主题。

青花叠彩瓷器它是以釉下青花为主色调,图案中的蓝色主题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上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用褐彩绘其辅助题材部分,最后入炉低温烘烧而成。主辅题材叠绘在一起,很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就其装饰效果来说,用褐色所绘的老树藤将青花瓷器紧紧地包裹起来,就象给瓷器增加了一层保护外套,别有一番艺术效果。

青花叠彩瓷器青料使用进口纯苏麻离青绘制,青料呈宝石篮;青料少铁锈斑痕,少晕散,非常适合人物山水绘画。

青花叠彩瓷器使用透明白釉,釉面细腻滋润;胎体轻簿适中,釉胎结合严密;胎土淘炼精细,底足无釉,但有釉斑,釉斑自然,砂底细腻,底足无釉处有大片铁石红。

青花瓷器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佳,已经延续了千年历史。

成化斗彩的装饰技法及纹样


成化斗彩的杰出成就是与其独树一帜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成化斗彩的装饰技法和文饰内容,是正确鉴定成化斗彩重要前提。

成化斗彩的装饰方法并不只是填彩和“斗”(即凑其全体)彩,还有点彩、覆彩、青花加彩等。

填彩:即是以青花在坏胎上用双钩法勾勒出所绘花鸟、人物之类的轮廓,罩釉烧成之后,再在釉上将所需彩色填在轮廓线内,入彩炉烘烧而成。

点彩:所表现的图案主要是用釉下青花画成。罩上白釉烧成后,再在釉上按照需要在图案上点缀些许彩色。如在青枝叶上点缀红色花卉,生意盎然。

覆彩:在釉下青花已画成的图案上,按照一定意图覆盖某些釉上彩色。

染彩:在青花图案的轮廓边缘,涂染釉上彩色以取衬作用。如在青花勾出的浪涛线条外,涂以深浅相间的绿色,烘托白浪滔天的态势。

青花加彩:主要用釉下青花描绘图案,只在局部使用釉上填彩。如缠枝莲花,花朵皆青花,仅在青花双钩的茎叶上面,填以釉上绿彩。

至于《南窑笔记》等所述的“斗彩”,实际是非常狭义的概念。按《南窑笔记》所述特征,不妨将此称为“凑彩”,即是以釉下青花画成事物半体,再用釉上彩色凑全其体。

成化斗彩是从宣德斗彩发展而来,然而在装饰技法和装饰纹样以及色彩运用方面,远比宣德斗彩丰富。宣德斗彩的没骨画法,在成化早期尚见,至成化后期已被汰除。而成化后期施行的釉下勾勒轮廓线条釉上再予填彩的这种画法,却为宣德斗彩所无。成化后期斗彩的这种画法、画风及其设色,经过材料对比可以看出,明显地借鉴了明初以来流行的铜胎嵌丝珐琅工艺(即景泰蓝)的嵌丝填料方法。景泰蓝工艺在元末明初已较为流行,但在景泰年间,宫廷及上层社会更为钟爱。成化朝距景泰朝不过八年,自然受景泰蓝工艺传染而撷其华采。明初以来景泰蓝工艺所拥有的多样的颜色(红、白、紫、深蓝、浅蓝、姜黄、翠绿、草绿、赭色等),也会对成化斗彩产生启发作用。

装饰纹样方面:

成化斗彩器在选择题材方面甚为讲究,不同的器物上精心配置以适合纹样。纹样结构变化多端。有规矩工整的图案化构图,也有自然随意的写真性构图。仅表现花卉就有缠枝、折枝、串枝、团花、开光等多种形式,其构图法则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也有写形传神。装饰题材以龙(云龙、翼龙亦即应龙、螭龙、香草龙)、海怪、天马、鸳鸯莲花、果树小鸟、子母鸟、团蝶、莲花、菊花、牡丹、宝相花、莲托八宝、折枝花果、四季瑞果、婴戏、高士、三秋、灵芝纹等为主,另有极罕见的落花流水、锦盒瓜果纹和莲托梵文。其中,缠枝莲纹、八宝纹、海兽纹、鸳鸯纹等在明初永宣瓷器上已出现,但成化彩在运用上加以简略。如海兽纹,只以等距均衡式构图表现四只海象或形似麒麟的海怪,与宣德时描绘九只海怪相比,便显得简洁明快。而了母鸡纹、高士纹、三秋纹、串纹葡萄纹则为成化斗彩的创新纹样,淡雅清新别具一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代磁州窑以及装饰技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代磁州窑以及装饰技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代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