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 导航 >

如何分清苏麻离青回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

如何分清苏麻离青回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

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成化瓷器的平等青鉴别

2020-12-17

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不少朋友喜欢青花瓷。青花瓷是用氧化钴矿物为原料在釉下彩绘,再在1300度左右高温下烧制1而成的瓷器。被视为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

玩瓷器,直观的视觉效果最重要。否则,就算读了很多书,也没有多大作用。对于青花瓷的收藏与研究,青料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件写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瓷器,为什么会被专家判定为清雍正后仿呢?原因就在于雍正时期使用的已经不是明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所以在直观上会有不同。

青料,是所有含氧化钴矿物天然和化工原料的总称。民国时期,曾经大量使用化工氧化钴原料来烧制青花瓷,当时称为洋蓝。这种洋蓝发色浓艳,蓝中带紫,颜色漂浮,但由于使用方便成本较低,而在清末民国地方青花瓷上大量使用。目前民间留存量不在少数。今天,使用洋蓝绘画的青花瓷已经不多了,原因是这种青花看上去太假。

我们大致分清楚一下各时代青料。

元-明宣德

此时使用的是西域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为苏勃泥青。其实据笔者分析和科学检测,元代使用的青料为回回石头,是伊利汗国控制下的伊朗地区陆路进口的青料。而永乐宣德苏麻离青主要来源于郑和下西洋之后,从海路进口的青料。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国产钴土矿的测定得知:国产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故这一时期使用了进口料是可信的。苏麻离青呈色浓重青翠,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出现铁锈斑疵。

史料记载,《大明会典》

“蘇門荅剌國

國濱海。永樂三年、其酋長宰奴里阿必丁、遣使朝貢。詔封為國王。給印誥。五年、至宣德六年、屢遣。使來貢。表用金葉。十年、復請封其子為王。或曰即須文達那國

貢物

馬犀牛

龍涎 寶石

瑪瑙 水晶

石青 回回青

”明确表明,苏门答腊国进贡之品中就有回回青,石青二种,可见当时苏麻离青也被称为回回青,石青沿用了元代的称呼,

哈密 【 畏兀兒附】

哈密、古伊吾廬地、在燉煌北、大磧外、為西域諸番往來要路。其國部落、與回回、畏兀兒、三種雜居、非貴族不相下。永樂二年、以封元孽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而授其頭目馬哈麻火只等、為指揮等官、分居苦峪城。忠順王數世襲封、賜金印誥命、領西域職貢、而三種各立都督以佐之。

貢物

馬駝

玉速來蠻石

速来蛮,旭烈兀之玄孙,伊儿汗国的第十四任君主。即伊利汗国。可见。明代初使用的青料有两种,一种是元代以来的苏勃泥青料,明代称为速来蛮石。产地为伊利汗国统治下的伊朗。一种来自苏门答腊,叫做石青,回回青。名称为苏麻离青。

在此我们不予细分。

苏麻离青发色图

明成化-正德初 陂塘青

又名平等青。产江西乐平县。明成化时用以描绘瓷器,呈色淡雅青亮,与明初永乐、宣德浓重青翠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成为一时期青花瓷的特色。这是由于郑和下西洋结束,库存的苏麻离青使用殆尽,除成化初期还有极少数瓷器使用苏麻离青以外,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江西本地出的国产青料。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宣德晚期,就已经出现了用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混合在一起绘画的器物。也出现了国产青料画辅助纹饰,进口青料画主体纹饰的现象。如青花海水龙纹盘,成化时期的就是用国产料画海水,用进口料画龙纹。国产料由于含氧化钴成分低,铁少,所以发色青灰,不同于苏麻离青那种发色蓝中带紫,多铁锈斑锡光的特点。也不会造成器物表面凹凸不平的状况。

明成化平等青 发色 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

明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早期 回青 石子青

石子青也是国产料,发色和平等青接近。亦称"无名子",产于江西。《瑞州府志》:"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正字通》:"卢陵新建产黑赭石。磨水画瓷坯,初无色,烧之成天蓝。景德镇取诸婺源,名画烧青,一曰无名子。"明正德时烧制的浓中带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明正德石子青高士图大罐发色

回青,主要在正德晚期到万历早期使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回青》:"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明史·吕坤传》:"至饶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窥天外乘》:"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江西大志·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

明嘉靖回青婴戏图缸

明万历-清早期 浙料

浙江所产青料,也称“浙青”。国产料中,此料为上乘,重则浓红,轻则淡翠。浙料又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以元子为最佳。浙料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明万历中期以后至清前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均采用浙料。元子浙江青料之一种。据清《南窑笔记》载:浙料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各种品位,其中以元子为上乘。唐英《陶冶图说》谓:青料出自浙江绍兴、金华两府境内山中,一种大而元的黑黄色料是上等青,名顶元子。疑即元子。清前期江西景德镇官窑青花即用此料。

明崇祯浙料青花人物纹长颈瓶

清康熙中后期 珠明料

珠明料(青花瓷界大名鼎鼎的康熙“翠毛蓝”)

康熙朝中期、后期使用,这种青料如同中国水墨画,层次分明,可以墨分五彩,用一种材料表现阴阳向背;所以康熙青花有“五彩青花”之称。自元代 青花瓷烧制成功以来, 真正“纯正幽靓”毫无瑕疵的理想青花发色至此大功告成。但到康熙以后又失去了踪影。

清康熙珠明料发色翠毛蓝赏瓶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认识苏麻离青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元青花苏麻离青和国产青料不是一伙的


说点绝密的东西!我可以保证玩古瓷的人,一万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的。

标题已经告诉你了,这个秘密就是苏麻离青的真实面目和国产青料的真实面目。

国外藏元青花凤凰缠枝金莲花纹大盘

玩瓷器的行家,一般5年以上收藏经验的,都知道苏麻离青这个名词。所谓苏麻离青还是苏勃泥青,学术界为了它的命名和产地,多少人著书立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苏麻离青还是苏勃泥青,波斯产的还是苏门答腊产的,对咱们收藏老百姓来说,没有多大意义。但如何辨识苏麻离青和国产青料,就是有关群众们切身利益的大事了。

认得准苏麻离青,就认得准元青花,认得准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日本元青花藏鱼藻纹大盘

景德镇仿品仿的再像,但也脱离不了一个仿字。真正的苏麻离青呈色特征,目前很多行家还是云里雾里。因为,除了馆藏品以外,基本没有几个人有条件去佳士得,苏富比拍卖放大镜行近距离用显微镜观察苏麻离青的各种特征。大家都是通过隔着玻璃窗,打着灯,甚至是网上传来传去的那几张照片来看苏麻离青的。

行话说;“灯下不看瓷”。意思是灯下看瓷,由于灯光的作用,很难辨别真伪,一不小心就会走眼。目前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强灯下拍摄的,再加上PS精修。基本都比实物美观。就像网络美女,上网吧感觉满世界都是美女,出门吧感觉美女都躲在屋子里,美女去哪儿了!?

元青花鱼藻纹大盘局部,黑色的铁锈斑,青花蓝灰是因为黑色物质太多

不说废话了。苏麻离青鉴别,网上内容多之又多,我不敢说,怕挨打!

最近发了一些文章,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为了挑选图片,也费了老鼻子劲。明明是博物馆出土的有确切年代和地址的标准器,就有那么些吃瓜群众,在下面可劲的否!我也不知道他是真不懂呢,还是有什么目的。

可不敢好为人师,只是把我知道和了解的真实情况传播出来,也让和我一样的玩瓷器的收藏者少走些弯路。

说到苏麻离青和国产青料,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8个字。苏麻离青是“高铁低锰”国产料是“低铁高锰”。玩过十年的,估计都听说过这几个字。没听说过的,证明您哪,还没入门,这篇文章先收藏了,暂时也不用去看!过个三年五载的,如果您还在玩,您再翻出来瞅瞅,绝对会有大助益。

伊朗藏元青花凤凰麒麟纹方壶(发色纯正,苏麻离青经过选矿,去除了部分铁质)

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谁也不清楚的高铁低锰是什么?低铁高锰又怎么样?

先搬概念: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钴料烧成后呈蓝色,故称青花瓷。

我国从唐代开始,出现青花瓷的萌芽。宋代产生原始青花瓷。元代青花瓷一下子成为了景德镇烧的拳头产品,远销海外。元到民国,青花瓷数百年来长盛不衰。一共使用了以下这些种青花原料。

元青花凤凰麒麟方瓶局部,发色靛蓝,有明显的铁质斑点在笔道之中

(一)苏麻离青 ,又称苏泥勃青、苏勃泥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尼”的译音。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一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另一种说法是,苏麻离青,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青料因产于苏门答腊和泊泥国,故称苏泊泥青。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釉面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和成化、弘治两朝正德早期均使用这种青料。此料呈色发蓝灰,淡雅、青亮、,成化青花斗彩器由于使用平等青淡描轮廓,再加上色彩鲜艳的釉上彩绘,胎体莹润轻薄,号为成窑,名噪一时。研究人员新近的成果,宣德时期的不少瓷器,也已经采用国产青料,应该也是平等青。

国内藏永乐青花发色蓝黑,晕散,表明经过几十年后,选矿技术失传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云南等多种说法。史料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时得之”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正德晚期,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由于回青绝,故改用浙料。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不过此时,已经采用了煅烧法制备青料。青料含钴大幅度提升,所以发色明显鲜艳。

仿苏麻离青的铁锈斑,对比可知真伪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低铁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晚清民国时期大量使用来绘画瓷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景德镇也还使用它来彩绘。

好!看到这,基本上搞明白了,原来就是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的区别。我再说点化学常识。氧化钴这种矿物,由于具有极强的着色能力一般达到2%的含量就能发出明亮的蓝色来。而且,它对铜,铁,锰的着色,有明显的遮盖作用。氧化铁的着色是褐色或黄色的,氧化铜的着色是红色或绿色的,氧化锰的着色是紫色的。

海外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搞清楚了这个,就好办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经对元青花永乐宣德青花还有各时代青花残片进行过光谱分析和成分检测。结果表明;

元青花和永宣青花都是高铁低锰型原矿。其中湖田窑址出土的残片,氧化钴含量10%,氧化铁含量41%,氧化锰含量0.7%,含金素坤。而国产青料,氧化铁含量在2.64-6.96%之间,氧化锰含量在16.84-30.12%之间,氧化钴含量低在1.26-4.45之间。明晚期之后,采用拣选,煅烧的方法后,氧化铁含量在1.51-6.58%,氧化锰含量在22.53-47.96%之间,氧化钴含量在6.02-6.79之间(主要是珠明料和浙料)

以上数据极为关键,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苏麻离青和国产料完全不是一回事。

苏麻离青本质上是一种富含氧化钴的铁矿石,含氧化锰微量。由于氧化钴含量极高,所以发色靛蓝,又由于氧化铁成分高于氧化钴4-5倍,所以在釉面上形成了大量的磁铁矿和赤铁矿晶体。也就是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晶体成分,故有明显的黑色锡光。这种光泽是磁铁矿为主的晶体闪光和氧化钴深蓝色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海外藏凤凰纹元青花大盘细部,发色蓝灰,属于未加精选除铁的苏麻离青原矿发色

而国产青料原矿,本质上都是含有部分氧化钴,氧化铁的锰矿石。在这里铁为微量,几乎不能影响青花发色。而锰含量十几倍于钴含量,再加上钴含量本来就仅有1.24-4.45之间,所以锰的发色盖住了钴的发色,综合起来就是蓝灰为主(平等青,石子青的颜色)。而后期煅烧过后的浙料和珠明料,氧化钴成分提升到了6%,氧化锰同时也提升到了1.5倍于原矿的水平,此时氧化钴的着色能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加上锰的成分提高,紫色也出现在青花发色里。所以,好的浙料和珠明料发色亮蓝,蓝中带紫。铁成分低,不再出现铁锈斑或者锡光。(对于青花发色矿物成分的研究,来源于笔者多年研究,请勿抄袭。欢迎行家探讨)。

总算搞明白了苏麻离青和国产青的化学成分,再来鉴别苏麻离青就是迎刃而解的事情了。

苏麻离青及其他色料


苏麻离青:一称“苏尼勃青”。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色料。明万历十九年(1591)《事物绀珠》“永乐宣德窑”条记载:“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瓷器,蓝色浓艳有银黑色结晶斑,经化验,料中含锰量少,产于波斯,与国产含锰量多的青料有明显区别。

陂塘青:一称“平等青”。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陂塘青呈色淡雅,与明代前期苏麻离青料浓艳者迥然不同。《江西省大志》有“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的记载,知陂塘青使用时间约在成化到嘉靖中期。

石子青:亦称“石青”。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原料。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多用此料描绘纹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记载,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石子青料。

回青:明代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原料。回青一名始见于《江西省大志》,有“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记载。万历《明会典》“土鲁番”条也有“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记载。景德镇瓷器使用回青料,就传世品观察,当始于明嘉靖(1522—1566)间,隆庆、万历(1567—1619)时继续使用。此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离青、陂塘青色调不同。

无名子:也称“画烧青”。明中期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正德《瑞州府志》“物产”条有“无名子出天则冈,景德镇用此绘画瓷器”记载。另“山川”条也说:“上高县天则冈尚有……,其地产无名子,皆在县西。”

苏麻离青的特点


明瓷美名,天下共知,特别是元末明初一种青瓷,以其色泽煊丽、苍翠明澈、清晰不流而在收藏界颇有一席之地,这种瓷器就是苏麻离青瓷器。 而苏麻离青瓷器所采用的青料,可谓是明代最为珍贵的一种青料了,缘何如此呢?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苏麻离青瓷器是一种怎样的瓷器。在鉴赏瓷器时,了解其历史源流与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先要看史学典籍中对于苏麻离青瓷器的记载。在明代的史料中,有明确的关于苏麻离青瓷器的记载,其中反映出当时的皇室对于苏麻离青瓷器的推崇与热爱,风靡一时,流于民者甚少。这主要是由于苏麻离青瓷器所采用的青色釉料极为特别而难得,是当时各个窑口都视为珍宝的青料,当然运用最多的窑口还是景德镇窑口。

从成色效果上看,用苏麻离青烧造的瓷器,通体色泽都有一个特征——即“端凝”。这固然与瓷器的器型与纹饰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其中苏麻离青也发挥着巨大的运用。这种青料以钴为发色剂,不仅成色极为深沉,有“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沧桑韵味,又不止于此,在青色中隐隐有蓝色光泽,以天青调和柔碧,在深沉与端庄之外多了几分隽永与清丽,端庄凝雅,观之心喜,也符合明代早期的皇室审美,也就难怪苏麻离青被称之为明代最珍贵的青料了!

最后,如前文说述,苏麻离青青料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就被应用于瓷器上了,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随着苏麻离青青料的用量逐渐增加,瓷器上的花卉、山水、枝叶纹饰也愈来愈复杂,苏麻离青青料渐渐不够用了。它本来是由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洋青料”,永乐年间用得最多。但随着明代内外关系的相互影响,库存的苏麻离青青料越来越少,外部的内倾型治国政策使得原产于伊斯兰地区的苏麻离青青料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替代青料。

总之,物以稀为贵,苏麻离青瓷器所采用的青色釉料极为特别而难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本身的发色深沉美丽,在深沉与端庄之外多了几分隽永与清丽,端庄凝雅,观之心喜,风靡一时。但随着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外来的青料开始被本地的替代化青料所代替,苏麻离青的珍贵性,愈发凸显了出来。

【陶瓷文化】认识苏麻离青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苏泥麻青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NV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苏麻离青与青花瓷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一位资深收藏家多年并视为“传家宝”的一件梅瓶收藏品造型周正匀称,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十分恰到好处,具有端庄高雅的审美特色。这件梅瓶绘画分三部分,主体部分绘画为缠枝石榴纹,肩颈部饰有一圈莲瓣纹,圈足上方为一圈树叶纹,线条粗犷,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且布局疏密有致,毕先生认为这非常符合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的真伪关键是看釉料是否采用真正的苏麻离青进口青料,真的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烧出的瓷器釉面色泽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是浓色处出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青花瓷器与苏麻离青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如何分清苏麻离青回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如何分清苏麻离青回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