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雍正黄釉瓷器胎釉鉴别 > 导航 >

雍正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雍正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雍正黄釉瓷器胎釉鉴别 剔刻花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2020-12-17

雍正黄釉瓷器胎釉鉴别。

雍正时期御窑瓷器的烧制,不仅展现出康乾盛世帝王的审美意识,也代表了清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杨献谷记有:“瓷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端庄别致的造型、纤柔流畅的刻画与瑰丽明艳的黄釉浑然一体,展现了雍正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因“黄”与“皇”谐音,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据清代文献记载,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所使用的器物颜色、纹样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黄色龙纹的瓷器为天子用器,故此器应为雍正皇帝御用,弥足珍贵。

此对花觚,通体内外浸明黄釉,亮丽晶莹,匀称玲珑。口部作特大喇叭状,造型清奇独特,别具一格,中部凸起成筒状,暗刻羽尾双凤纹,筒身上、下暗刻俯、仰蕉叶纹,参差有致,与斜口浑然天成,自然流畅。大内供器,确与众不同。

雍正 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尺寸:

口径:15.9cm

高度:22.7cm

足径:5.60c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雍正松石绿釉暗刻花卉纹碗


出自官窑的瓷器是不是就该完美无瑕才是真的呢?我之前一直以为如此,可事实又是这样的吗?这个清雍正时期松石绿釉暗刻花卉纹碗实在是美不胜收。这是我家里祖传的瓷器,1918年到了爷爷奶奶手里,是明国时期收藏的宝物。它内里素白,碗的暗刻花卉描绘精细,外是雍正时期的松石绿釉,而且松石绿釉保存完好,底部有雍正年制的款制,猜也认定这一定是个昂贵的瓷器。

正是我得意之时,一波冷水却浇在了心尖上。

一些藏友认为,如果这个真是官窑的玩意,保存得实在是太好了,堪称完美,缺少了历史感,和自己在家里用的当代茶具别无一二,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个现代工艺品。

难道真的是有问题的?我有些不敢相信,我前去请教了专家,得到了答案。

专家告诉我,这个碗的造型没问题,装饰风格也没有问题,款识也是没有问题的。毛病就在于上面的描金,碗上用的是纯金并不是化学金。可是现在金在现在并不贵,买个金戒指研成粉那不就能用了?金粉加上点溶剂往上以烧出来就是这个描金了。古代的瓷器,怎么也会有使用的痕迹,就算没有使用的痕迹也会有轻微的擦洗留下的摩擦痕。可是这个碗没有一点痕迹,看着十分厚重,所以这肯定是现代生产的仿古工艺瓷。

看来这个瓷器是假的了,虽然不忍,但是也用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在选藏品的时候一定要看好是否有摩擦痕,而且越美的却也不一定是真的,一定要擦亮眼睛。

雍正粉彩黄地六方花觚


唐英隶属正白旗,早期供职内务府,事于养心殿,1726年转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之前,已开始设计官瓷样式,于内廷饱览清宫所藏历朝古珍、绘画、陶瓷,及造办处所造之器,耳濡目染,启发其造瓷之高度成就。

此件作品可谓唐英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花觚本是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后多为瓷器所仿,唐英制花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分两段烧制,然后上下相对由卡口相连,可谓创造了瓷器花觚的崭新样式。此款花觚正是这一时期的名作。后被冠以“唐英花觚”的名称,亦是唯一以人名命名的瓷器品种,可见其价值之高。

雍正器型仿古,不止停留在单纯仿古上,还善于把旧有的器型稍加改造,适度地增减,从而形成新的器型,使之较古窑有新的提高,器型博采众艺,吸收了古今中外众多工艺品的的精华,充实了自己的器型,给雍正瓷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此器器型沿自青铜花觚,身形高竚,觚分三段,敞口、斜颈、耸肩,六方形腹身,腹下内收,腹部呈倒三角状,自上而下绘多种纹饰及描金,有璎珞、勾莲、宝相花,卷草等。

胫分二截,下盘外张,以黄彩为地,近足处黄地则绘绿彩焦叶纹;纹饰使底座于视觉上平衡全器,器内壁及足底施以绿松石釉。此器具浓郁之欧洲「巴洛克」风格,瓶身密集纹饰表现出极强之立体感,集印模、贴塑、浮雕、彩绘、描金等多种工艺于一身,设色丰富强烈,并大量运用金彩,呈现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之不凡气派,一望而知为皇家御用瓷器。

通体纹饰繁而不乱,画工细腻,一派庄严圣洁,既有欧洲风格,又具极浓藏传佛教供器之韵味。此对花觚形制,為五供之一,「五供」以一香炉,一双烛台及一对花觚組成,为宫內佛堂必备之物。2007香港苏富比春拍以2,272万港元成交一只相类花觚。

雍正 粉彩黄地六方花觚 尺寸:

口径:15.4X17.6cm

高:44.8 cm

足径:15.7X17.8 cm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据有关文献记载,娇黄釉创烧于明代宣德时期,曾名噪一时。明代弘治时期,娇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公认为历史最高水平,与宣德时期娇黄釉相比,更精细油润。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极为少见,整器里外皆施黄釉,按《国朝宫史》所载,仅供帝后使用,以彰显身份尊贵,任何人不得僭越。

由此得知黄釉器皿属于首禁之物,其独尊地位不容冒犯。越是严法禁止,越是彰显黄釉瓷器的尊贵和无比稀缺。弘治黄釉在其“宣黄”的基础上竭力改进技术,颜色更显清亮匀净,透明度高,更因其时烧造数量甚少,流传至今更是难能可贵。

此壶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通体清逸明朗,自然流畅,器形端庄秀雅胎坚质密,胎体厚重,釉面腴厚,白晰亮丽,具有典型明代弘治黄釉特征。

整体造型大气端庄,静谧之中赋予动态美感,静中生威,雍容华丽;造型为口沿平直,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弘治 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尺寸:

口径:11cm

高:21.5cm

足径:8.3cm

明成化暗纹西番莲绿釉黄里小碗


颜色釉瓷是中国瓷器烧制的品种之一,种类尤为丰富,釉色多达几十种,呈色不同、格调互异,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绿釉又称浇绿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呈色剂,氧化铅为主要熔剂的低温颜色釉。其釉质莹透,色泽翠绿,予人鲜妍明快之感。创烧于明代初期,成化一朝烧造甚盛。成化绿釉所出之品,釉质莹透,翠色怡人,成为成化官窑烧造最重要的品类之一。

此对碗小巧精致,胎质坚致细薄,造型优美端丽,纤巧玲珑,正为成化官窑制器之造型典型。小碗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确有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之感。此釉面肥润,光华隐隐,如宝如珠。

本碗敞口深腹,造型端正,胎釉翠色怡人。碗内壁施黄釉,外壁通施低温绿釉,釉层匀净剔透,釉色鲜嫩欲滴。碗壁碗内两种釉色相互交融,给人强烈的色彩观感。碗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其字体端正俊秀,为成化官窑器之典型款识。

外壁暗刻西番莲纹,西番莲纹原乃西欧纹饰,后由明代传入至清代盛行。有吉祥、富贵之寓意。在西方纹样中,西番莲纹有着和中国牡丹一样的特殊地位,又比牡丹花纹更委婉多姿,生出更多变化,成为 “洋为中用”花纹中之典范。此对小碗上之暗刻西番莲,与清丽脱俗的绿釉色相衬,更生韵致。当属成化颜色釉瓷器之佳作,值得珍藏。

成化 暗纹西番莲绿釉黄里小碗 尺寸:

口径:11.9cm

高:5.8cm

足径:4cm

大明弘治年制黄釉暗刻云鹤纹马蹄尊


黄釉因其谐音“皇”,故素为明清时期严格控制的釉色,或为最高统治者们御用,或为祭神所用,《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私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可见黄色专用于祭地。

黄釉作为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釉色,早在唐三彩上就已出现。纯粹的黄釉器见于成化时期,弘治朝继承并发扬光大,呈色稳定、釉面光亮,较之成化的淡黄釉显得深厚,较之后来正德黄釉浅淡适中,遂成一代名品,代表着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

弘治黄釉器的釉色是鉴辨本朝真伪器的最重要依据,此时釉料配料特殊,玻化程度特别高,因此弘治黄釉不但像鸡油一样润而且非常亮,又因其釉料与胎泥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窑内就产生细微的爆裂现象。在一些暗刻花纹处积釉较深呈褐色,放大镜细看往往有流釉随裂走向,因而刻纹有呈锯齿的现象,又因其施釉方法采用淋浇法在凸线纹路上方积釉较厚,沉色也较深。

所以在历朝黄釉瓷器中有极高的声誉,为明清黄釉的典范,其烧造技术已臻炉火纯青。此器即是一例,其胎质坚致,通体施黄釉,釉下有暗刻如意云鹤纹,近底足处为变体仰莲瓣,寓意“祥云瑞气,形美寿长”。纹饰刻划线条纤细巧致,用力均匀,刻纹掩于黄釉之下,时隐时现,内秀不彰,乃皇家专用官窑器物。

本品造型为广口,溜肩广腹,形似马蹄,故得名马蹄尊。浅圈足,足底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黑彩楷书款。此尊造型规整,线条优美,釉色匀净淡雅,幽雅滋润,釉面光洁似一泓清水,赏心悦目,不负弘治黄釉之盛名。

“大明弘治年制”是弘治黄釉标准款字,从已出土的弘治器归纳均在器物底部分白底蓝字(青花款)和黄底墨字(墨彩款)两种,均为双行竖排;用较为苗条的馆阁体书写,字之间间隔适中,字字规范,笔笔见锋,而伪器款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

乾隆粉彩描金开光花鸟纹花觚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其形仿自商周青铜觚,原为五供之一,五供是一组佛龛供案上供奉祭祀用品,由一香炉、二烛台和二花觚组成。

清宫内佛堂众多,各种材质的五供也为数不少,但是大多数保留在宫中,外流出宫者至今尚保持成套者甚少,往往散佚不全。该花觚虽与其它四供在流传中分开,然所幸其品相完好无损,殊为可贵。

此对花觚造型秀美雅致,结构繁缛,烧制工艺极为讲究。胎体紧实细腻,有明显的历史厚重感。釉面晶莹透澈,光亮水润。彩绘更是精彩纷呈,绘工无以伦比,精工细料,极富立体感,远观之如佳人般亭亭玉立,富丽堂皇。

器内与底部皆施松绿釉,外表黄釉为地,黄釉填涂均匀明快,浑厚润泽,至上而下分别绘螭龙纹、缠枝莲宝相花、蕉叶纹等多种繁多纹饰且寓意深刻。觚口矾红描金塑型荷叶状,荷乃象征“合”,为团圆平安之寓意。

腹部圆形双开光绘花鸟纹,绘画功力深厚,构图深思熟虑,用笔及线条极为老道其画工毕现。磷立的奇石、富贵的牡丹、苍劲的古树,笔下的细节表现的惟妙惟肖,烘托出美好、吉祥的寓意,呈现出了园林景观之韵味。

此件花觚,体量硕大,花纹繁缛,工艺复杂,是乾隆时期典型作品,应为供佛用器。而黄色彩地在各色彩瓷花觚中最为名贵,为皇家御用,因此可通过此觚窥见当年御窑厂竭尽华丽之功。

乾隆粉彩黄釉描金福凤纹兽衔环辅耳赏瓶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

赏瓶的形式最早出现于雍正朝,专为赏赐之用,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乾隆朝则为发扬光大呈经典品种,乾隆后一直延续,烧造至宣统,从未间断,逐渐演变为观赏器型。

赏瓶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有专家认为,赏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

一般赏瓶多以青花配缠枝莲纹为主体,因“青莲”与“清廉”谐音,故赏赐给臣下则希望能为政清廉。而乾隆时期创新了以粉彩描金的品种。

此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精美的纹饰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而一直未将此瓶赏赐于他人,足见其喜爱程度。

此瓶通身绘缠枝莲宝相花纹,寓意吉祥完美。瓶腹绘凤凰三只,则是五彩缭绕,霞光万道,普天祥瑞之征兆。昭示天下“鸾鸣凤奏,天下太平,吉星高照”。

雍正哥釉粉彩堆贴描金开光山水纹盘口花觚


雍正朝御窑厂集历代名品之大成,所出之仿古颜色釉,斑斓多彩,成就空前绝后,奠定了雍正御瓷无与伦比的艺术地位,这一切是与胤禛的喜好情趣密切攸关,其对宋器的钟情源于独特的传统文人情怀,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典范。

瓷制花觚这品种主要盛行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随着瓷器从乾隆后期及嘉庆开始衰退,这一品种已渐消失。我们欣赏不同时期得花觚时,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造型的变化,在欣赏它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从色彩、胎釉、造型、胎体去辨别不同时期的品种,增强鉴别真伪得能力。

瓷器花觚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最早是为酒器,到商代渐于祭祀之用。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觚摆于供桌之上,称之为五供,觚是其中一种,故称为礼器。

作为一代君主,雍正皇帝拥有古今天下文人无法比拟的内廷收藏,又因自身特有的际遇铸就出高雅而恬淡的艺术品味。此雍正哥釉粉彩堆贴描金开光山水纹盘口花觚,保存至今仍光彩照人,美观大方有皇家尊贵的气度。

此器为三段式,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分两段中段和下段。三段均有开光绘画,绘画主题都以户外郊游、踏青、插柳为主,和清明节的一些民俗活动很贴合,非常符合清明节的节气寓意。底施松绿釉,篆书阳文“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本品取法宋哥,古雅隽美,色古而宝光内蕴,质朴而莹润凝厚,金丝铁线各具其神,深得宋人雅韵,魅力非凡,体现了雍正一朝瓷器工艺绝古烁今的艺术成就,当为旷世奇珍。

雍正 哥釉粉彩堆贴描金开光山水纹盘口花觚 尺寸:

口径:18.1cm

高:40.3cm

足径: 17.5cm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雍正黄釉暗刻凤纹花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雍正黄釉暗刻凤纹花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雍正黄釉瓷器胎釉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