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乾隆官窑瓷器粉彩鉴别 > 导航 >

乾隆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

乾隆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

乾隆官窑瓷器粉彩鉴别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2020-12-21

乾隆官窑瓷器粉彩鉴别。

明朝景泰年间是掐丝珐琅最鼎盛的时期,乾隆帝也对景泰蓝喜爱有加,而进行了仿制,但只仿了其型却仿不出神。乾隆帝幕古心切,逐命工匠烧制瓷胎仿景泰蓝器皿。

而工匠不辱使命,在瓷土的世界里硬是做出了瓷胎仿掐丝珐琅器,这一创新使乾隆瓷有了新的门类,同时也开创了观赏的新视野。

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为乾隆时期极为罕见的传世精品,此器硕大无朋,并且一双完整无缺,实为可贵。通身共十五种纹饰,给人以层次分明,布局巧妙,威仪堂皇之感。

全器以天青底描金,绘以缠枝莲花卉,颜色恬静而淡雅,寓意吉祥。瓶腹开光处配大面积鎏金,简直是一件极品清仿明景泰蓝;若不细看难以分辨,实为彩瓷皇家御器。

腹部主体纹饰绘西洋人物,绘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生动的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巨大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整器不惜成本内、底均施绿松石釉,底钤“大清乾隆年制”鎏金雕刻篆书印章款。

肩部描金寿字纹,与卷口寿字相呼应,寓意“八方寿考”。开光鎏金西洋人物凸雕,除了有家庭和睦之外,亦暗合四象,寓意“天地人和”,整器流露出和睦、吉祥、安康、长寿、如意、幸福、富贵、华美之感。不论帝王或者庶民,所求者,不外如是也。

乾隆 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 尺寸:

口径:26cm

高:87cm

足径:29.5c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乾隆粉彩描金开光西洋人三足葫芦盖瓶


天然“S”形态的葫芦,有很强烈的动感美。上下两部分尺寸不同的球状体通过曲率特别大的束腰连接在一起,在柔性的重复与呼应中很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

葫芦瓶自唐以来盛行,且器型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人们用此表达美好的诉求。北京瀚海拍卖会上,一件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如意耳葫芦瓶,以八千三百四十四万元成交,创中国瓷器拍卖记录。

乾隆官窑瓷器,不同于康熙时的端庄,也与雍正朝的淡雅有别,而是呈现出繁缛的面貌。乾隆朝的发展可谓迎来了清代空前绝后的巅峰。艺术形态则是在特定时代气息与时代心态的折射,所以在乾隆官瓷中,我们能够窥见鼎盛时期足以睥睨古今的盛世图景。

此件葫芦盖瓶亦是如此,通过常见的葫芦瓶,加以多种寓意吉祥的瑞兽,化平淡为新奇,造就了繁缛大气且反映了乾隆盛世的器型。各种瑞兽、纹饰通过工匠之手,奇巧的拼凑其中,并无突兀堆砌之感,反而呈华贵和奢靡之风。

盖顶白釉青花料塑型“望天吼”,即龙王之第三子,有守望习惯,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望天吼陪鸾伴架,以助君王识别善恶忠奸、铲除小人,确保国家兴旺、江山永固。而下两侧为辅耳兽面衔环,其形象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威猛无比。

葫芦瓶瓶腹塑两只螭龙,造型秀美,寓意吉祥。底部塑三只狻猊,狻猊为龙之五子,传说中狻猊喜烟火,身有佛性,其形象一般在香炉上出现。其寓意为稳坐江山、威震八方、四海升平。

瓷器胎质精细,釉面肥腴而坚致,并光润匀净,葫芦瓶通体精绘缠枝莲宝相花纹饰。葫芦上部开光绘中国传统花鸟纹,下部亦开光绘西洋人物;加之满身的吉祥瑞兽,精美之绘画纹饰,真可谓精彩纷呈,乃乾隆盛世之珍品也。

乾隆粉彩黄釉海棠形开光西洋人物象耳长颈扁瓶


不论朝代如何更迭,每朝皇帝均会主宰百姓的意识。每人的嗜好和风格都有所不同,所以督造官会根据皇帝的喜好,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引进的先进原料或技术,据此来烧制官窑瓷器,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官窑瓷器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年恢复了 “匠籍制度”,窑场常年维持着数以千计的工匠为朝廷烧造瓷器。这些工匠世代相传技艺精湛,或是从民间招募而来的能工巧匠。

当时由朝廷垄断最重要的原料高岭土、麻仓土,如今已经消耗殆尽,再也没有了。而烧制青花瓷所需的青料,朝廷也严格管控,民窑难于得到,因此,官窑比同期民窑产品精良百倍。

此器通体黄釉,满绘勾莲宝相花,长颈,口沿一道如意纹,中部旁塑有鎏金象耳,腹作海棠形,开光亦作海棠形,两面均绘西洋母子图,底及内壁施昂贵之绿松釉。

画风是当时欧洲盛行的洛可可式,加以西洋透视法的构图和点彩的阴影画法,在乾隆手中把玩细赏时,就像透视水晶球般,将西洋的景色和人物一瞬间超越地域和空间的阻隔,来到乾隆跟前。

乾隆 粉彩黄釉海棠形开光西洋人物象耳长颈扁瓶 尺寸:

口径:4.4×4.6cm

高:33.2cm

足径:8.8×6.8cm

乾隆粉彩描金开光山水纹螭耳抱月大瓶


瓷器上作画远比在宣纸或画布上作画要难很多,所以历代御窑厂的宫廷画画人,除了要具备独步天下的绘画功力以外,还要对各种瓷器的烧制方法了然于心,两者也有巨大区别:

第一,纸是平的,而瓷器是立体的,各个侧面所表现的都不同,要求画家在构图上要更加严谨。

第二,瓷器上作画并不顺畅,要耗费很多的时间。比如彩料不同,沾得多了画面会混成一块;沾少了,瓷器表面很粘笔,画不顺畅,细节也没办法很好的展现。

第三,瓷器上彩料凝固的速度慢,画久了不留神手一抖,就会弄脏画面,前功尽弃了。此外,瓷上作画先要勾线,然后着色再烧,中间反复过程复杂,如果运气不好把瓷器给烧裂了,几个月的耗费也就百忙一场。

此大瓶集华丽繁缛的纹饰,山水画般的开光绘画,精美典雅的造型,吉祥如意的丰富寓意于一身,集中体现出了乾隆中期官瓷烧制的巅峰状态。

此瓶的画工为最大亮点,山水画体现了古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其中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群山近实远虚,山峦起伏、层峦叠嶂、树茂林丰、亭台楼阁隐现其间,江河浩荡波澜不惊、乾坤朗朗,一派祥和太平的景象,这正是“锦绣江山”取悦龙心的生动写照。

清代乾隆粉彩描金开光西洋人育子图倒锤瓶


乾隆一朝官瓷的装饰可谓新奇异巧、富贵华丽,不惜工本,繁缛之风日趋。乾隆之初尚袭雍正之风,不过很快改变了风格,多次要求督陶官烧制新奇瓷器。

十八世纪时西洋绘法已传入多时,《饮流斋说瓷》记载:“乾隆大兴锦地花,参入泰西界画法,俗谓之规矩花。镂金错彩,叹为观止。人物细微,毫发华现,翎毛尤极工致” 。“乾隆贡品绘碧瞳捲发之人,精妙无匹,西商争购,值亦巨也。”

粉彩描金开光西洋人育子图倒锤瓶乃乾隆四年(1739年)升为督陶官的唐英奉谕旨所造,此人聪明好学,博学多才,对诗书画印等有着深厚的造诣,通过他与工匠“同其食息”,终于成了深谙土脉、火性、诸料的专家。

此瓶集督陶官的创新精神及西洋文化并融汇贯通,开创了全新的瓶式,造型繁缛且不乏新颖,整器呈倒锤形,给人以端庄灵秀之感;上下两侧塑型螭龙耳,并施描金工艺,彰显皇权本色。

瓶腹于上部,开光绘“西洋人育子图”,画面描绘了西洋母亲着便装育子的形象,宽大的外套、精致的花边和时尚的头巾尽显欧洲贵族的典型气质。整幅画面以墨线勾勒人物形象,并以平涂法为衣装大面积设色,庭院里的古树、山石、栏杆,均以中国画的表现方式表达。

纹饰至上而下,由繁多的吉祥如意纹所组成,并且色调多样,颜色过渡自然,纹饰绘制精美无比,寓意深刻非凡,整体呈雍容华贵之感,好生气派。

率真而自然的写意笔法,凸显出画面张弛有度的笔墨意境,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描绘西方人物形象,是中国瓷绘画工对西洋人物图像的再现,是以传统中国文化底蕴与西方文化元素的触类旁通。

雍正粉彩描金开光山水西洋人高足托公道杯


公道杯为古代汉族饮酒饮茶用品,杯中央立一老头或龙头,体内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当于龙颔高度。头体下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

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水即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这种漏水杯,汉族民间称“公道杯”,系根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制成。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此公道杯分两段分别烧造,造型秀美别致,于富丽中隐现淡雅。上部杯内塑型通体鎏金之龙首,龙首翘出杯外,状貌生动,目光传神,尽显威仪之态。下部为莲花状高足托,两组部件分别开光绘西洋人物及山水纹饰,纹饰间隔均为描金回型纹加以区分;当注入酒时,利用吸虹原理,龙首便会随随升起,是结合科学与艺术之杰作。

纹饰绘画亦由前朝婉雅清丽的特色趋向受西洋画风渲染繁华璀燦。此纹饰构图层次繁复讲究;开光间隔处以蓝料绘缠枝花卉,杯子底部绘莲瓣纹,高足托回型纹处绘蕉叶纹样,完全对称均整。

杯中开光内绘西洋人物画,以西洋透视法的构图和点彩的阴影画法,其背景古堡、衣裳色泽、处处体现了西洋人日常生活中之场景,极富欧陆特色;高足托亦开光绘四副山水风景,岩崖树海、亭台舟渡,颇具东方艺术的闲情逸趣。

在雍正手中把玩细赏时,就像透视水晶球般,将西洋的景色和人物一瞬间超越地域和空间的阻隔,来到雍正眼前,和我国传统山水画一同交织,丝毫不显突兀,实为巧妙。

杯中内壁及底部均施大面积鎏金工艺,显得富丽堂皇,此器历经岁月的洗礼,略见裂纹,形成开片装饰之效果。此公道杯令围坐饮酒之士享受同样的装酒容量,体现了一种民主公平的茶道精神,为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又一体现。

清代乾隆粉彩描金花鸟纹螭耳大瓶


“画院”乃官署名。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古代宫廷专门掌管绘画工作;它除了为皇家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以及绘画生徒的培养。

清代宫廷虽不设画院,但宫廷画家的活动却有专门的场所,从画作到如意馆,再到画院处,清代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直到清末,可以看作是“后画院时代”。

在清宫供职的画家,绝大部分均来自民间画家,另外还有若干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康熙、雍正时称为“南匠”,乾隆时改称为“画画人”。而入宫的民间画家无一不是功力深厚、画工卓绝,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入住的顶级画家,其绘画水平自然无懈可击。

此瓶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装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乾隆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烧制而成。可见整器造型端庄雅致,胎体无任何杂质,洁白如雪,在此完美的胎体上,画师可谓竭尽全力,使用了“勾、画、皱、染”等多种绘画技巧成就了这件举世无双、冠古绝今的珍品之作。

绘画敷彩准确,毫无逸漏,技术水准极高。绘画技艺细腻生动,禽鸟鲜活灵动,颇富工笔意态,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益见设计构图之佳妙。

画面中月季、牡丹花繁叶茂,各自争相绽放,一只锦鸡相伴而立于怪石上,双目圆睁,作昂首顾盼状,尾羽在牡丹衬托下愈发显得华美劲健,华美富贵;脚下则是遍地花草,菊花于前方绽放。牡丹及锦鸡均由“富贵”之意,而菊花则象征“长寿”,整体可意为“富贵长寿”。

整器呈现出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截然相反,而是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感,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

观此佳作散发出喜庆欢快、吉祥富贵的气息,满足了皇室的审美需求;表达了富贵长寿,鸾凤和鸣的吉祥寓意,实为一件国宝级珍品。

雍正粉彩描金开光塑贴婴戏图螭耳盘口瓶


清代自雍正以来,瓷器的婴戏题材明显增多,画面也日益丰富,通过对孩童嬉戏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喜庆吉祥的美好意愿。

此件大瓶形体硕大,烧制不易,是一件雍正粉彩瓷器中较为少见的大器。其釉彩、造型、纹饰风格直接继承自先朝,气息华丽,装饰风格布局疏密有致,绘工精湛,颜色配比雅致,颇具韵味。其寓意非凡深得雍正皇帝喜欢。

雍正帝最为看重的,则是吉祥瑞兽所组成颇有深意的造型。也非常符合雍正帝对“皇权”与“臣民”之间的理解。颈部塑螭龙一对高高在上,就如君临天下一般;辅耳则寄于其下,塑贴四只象鼻瑞兽。瑞兽怒目圆瞪,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东西南北之观念实为“乾坤”,乾坤乃是“天与地”。寓意雍正皇帝有至尊无上的皇权,四海之内如有瑞祥普照,天下之大确四海升平,瓶腹绘婴戏图也恰恰暗合这种寓意。此瓶乃雍正中期所造,有幸观之,甚是慰籍。

腹部以描金彩带装饰,开光绘小桥流水、庭院树木,主题纹饰为婴戏嬉闹为场景,小童或持灯笼、或吹苼、或手持如意,或拉扯谈天说地,或侧耳倾听,姿态各异,充满热闹欢快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希望多子多福,子嗣繁盛的美好寓意。

乾隆青花粉彩描金凤穿牡丹螭耳大瓶


此器瓶型硕大,气势如宏;造型则稳重端庄,大方得体;釉色肥厚通透无比,胎质洁白细腻,可见用料非凡。纹饰绘画则用青花粉彩相搭配运用,手法娴熟工艺深厚,呈现出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青花粉彩是乾隆时期借斗彩演化而来的装饰方法,用粉彩色料替代五彩色,形成了青花设定轮廓,以粉彩涂染点缀装饰的创新品种。

此瓶青花用江西平等青,亦称陂塘青料,色泽浓艳娇媚,与洁白无瑕的釉色对比强烈,清亮又浑厚。粉彩则颜色丰富,粉润柔和,形象生动逼真,并伴有浮雕之感。

瓶颈有双螭耳龙型塑型,通体青花覆盖,并描金轮廓;瓶肩青花绘缠枝莲宝相花,宝相花轮廓也亦用描金技法加以突出,彰显吉祥如意之寓意,此等烧制技法,其精确程度非一般民窑所能为之。

瓶腹的绘画,画工之所不能穷奇巧也,创作出贯穿通周的“凤穿牡丹”佳作。《毛诗陆疏广要》释之云:“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真可谓凤凰一出,引得无数祥瑞珍鸟齐聚集。

凤凰在众星捧月中出场,它那高贵的气质早已溢于言表,优美的身姿的确令人陶醉,由此可见其画工也到出神入化之境地。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画师借梧桐树暗喻当朝四海升平,繁荣昌盛,引无数贤臣睿智俯首称臣。

其画面布局层次丰富,疏密得宜。色彩浓淡相宜,绘画工艺复杂,烧制难度极高,但烧造出来的瓷器色彩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因而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

此瓶不仅形制优雅,富丽堂皇,画工和色彩更是出类拔萃,代表了乾隆时期御用观赏瓷器瓶的最高工艺水平,殊为难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乾隆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乾隆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乾隆官窑瓷器粉彩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