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型釉之美瓷韵东方

型釉之美瓷韵东方

美家美瓷砖 美缝瓷砖 瓷砖墙面

2020-12-28

美家美瓷砖。

姚永康作品——世纪娃

陈爱明作品——哥窑纹片洗

陈爱明作品——缠枝牡丹纹青瓷瓶

宁刚作品——色釉斗彩花卉瓶

粉彩山水田园图水洗

说到陶瓷,首先想到的便是光滑、精美、细腻、剔透,我们似乎很难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来描绘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尊陶瓷,每一幅瓷画,都藏有一个世界。应该说每一件陶瓷精品的出现都是一半天成一半人意。触摸温润如玉般的当代陶瓷,神游其中;感受陶瓷悠久的历史和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价值洼地安全性高

在如今的陶瓷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独步天下。赝品大行其道,鱼龙混杂,使许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瓷器爱好者敬而远之。而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当代艺术瓷,在近几年里却出人意料地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收藏与投资当代艺术瓷的人也越来越多。

所谓当代艺术瓷,主要是指当代的名人名作瓷品。当代瓷中,既有可供传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作,还有一些则偏重于陈设的瓷器。除了可以选择那些口碑较好的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收藏外,还可关注一批已故的陶瓷美术家已成为绝响的作品。

从目前的价位来看,现当代瓷器仍处于洼地,它有着相当可观的可选择空间和升值空间;从发展前景来讲,作为新兴的收藏门类,它的潜力巨大;而从艺术性上来讲,现当代陶瓷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与高古瓷器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瓷虽好,但目前却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即鱼龙混杂、赝品泛滥,即使是“老法师”,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与古瓷相比,当代瓷器能直接从创作者手中购买,因此赝品极为罕见,这也就大大提高了收藏的安全性。应该说当代艺术陶瓷的质量很好,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投资风险又远小于明清古瓷,因此投资当代艺术瓷的实际收益率其实并不低。

大师精品宜收宜藏

说到当代艺术瓷,也并非所有的都值得收藏。专家介绍说,应将关注重点放在名家精品上。有业内专家表示,收藏当代艺术陶瓷风险最小的就是收藏大师的作品,最好是在有品质和信誉的艺术馆选择有大师亲笔签名证书的作品。大师的作品凝聚了其几十年练就的手工技艺,学习古人而超越古人,势必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大师名家,之所以易出不俗之作,就是因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般艺人所不能及的。他们的作品或“美”或“雅”、或“工笔”或“写意”,或兼而有之,一切都是炉火纯青、信手拈来。他们作品中透出的自信、酣畅、娴熟、分寸,就是常人也能够辨析出来。所以,在拍卖场上,大师的普通作品价格常常会遥遥领先于一般艺人的精品价格。

作为当代陶瓷的中坚创作群体,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解放以来先后被授予技艺高超的老艺术家们、国家级和省级大师、教授称号的陶瓷艺术家,比如当代艺术陶瓷开创鼻祖珠山八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中国陶瓷书画艺术大师黄为民等,这些著名艺术家在艺术界和收藏界有很高的名望,其艺术创造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手法老辣,艺术价值极高;其次还有一大批高级工艺师和年轻的工艺师,以及师带徒或系出陶瓷世家并对某一方面有特别擅长的陶瓷艺术家,例如:首创“粉彩瓷”工艺的胡光震、演绎“陆氏青花”绝技的陆涛等,他们的精品亦成为藏友们一掷千金的不二之选;另外,便是一批锐意创新的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现代美术理念,结合民族审美情趣,正在开创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陶艺。

时至今日,当代陶瓷已俨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市场的风向标,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虽然买大师作品是收藏的捷径,但由于近年来大师、名家数量的急速猛增,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就需要收藏者擦亮眼睛,辨识精品。现代陶瓷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要心态平和,又要持之以恒。如此坚持多年必有所获,投资回报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代陶瓷收藏要诀

■选择精品。当代艺术陶瓷有精品和寻常品之分。精品应具有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投资价值和稀有性。因为,精品能经受住历史和市场的考验。业内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不怕你买得贵,就怕你买不对。”

■了解相关知识。收藏艺术陶瓷的经验也不能一蹴而就,首先应该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程序、技术要点,以及它的内涵及表现方式。不要盲目轻信名家。收藏者要慎重选择参考书籍,有关文字图片只可用做参考。不要受不严谨的图录书籍、宣传资料和专家评论误导。

■不要被市场价格误导。出高价的买家不一定懂行,懂行的人不一定出高价。高价买来的东西未必就是未来最具潜力的藏品,盲目追价绝不可取。

■明辨真伪。当代艺术陶瓷也存在作伪问题。收藏者要学会辨别真品和赝品,不要听故事,不要贪便宜,以免上当。

■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收藏者应建立横向联系,互换讯息,变换藏品的同时交换心得,观摩好的作品。现在,网站已成为市场行销的重要途径,虽然高价艺术品仍然无法网上成交,但可以通过网站收集工艺师、中介和收藏者三方的资讯,相互了解扩大市场影响力。

■主动推介藏品。收藏现代艺术陶瓷不一定非要等待市场条件完全成熟,而应尽早让自己的藏品创造价值,如通过展销会等办法,扩大藏品的影响。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康熙青花瓷的器型、胎釉鉴定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可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也就是康熙前期,官窑瓷器的生产情况与顺治朝相似,虽数次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瓷,但都没能走上正轨。官窑生产的非正常状态,反而给民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康熙民窑青花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并没有明确的官民窑界限,产品质量都不高。1680年后,御窑厂奉旨炼造御器,开始真正恢复生厂,这些措施不仅使御窑厂很快恢复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康熙中后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可以说是清朝此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器型

康熙瓷器的造型风格多古朴凝重,在清朝瓷器中显得高大雄伟。康熙青花的造型早期仍延续明末的遗风,中期以后造型变化很大,新的品种层出不穷。无论琢器圆器全部都规矩整齐,大到一米多高胎体厚重的凤尾尊,小到不及5厘米的薄胎十二月花杯,都烧制得相当规矩,极少有歪塌变形现象。

许多尊、花觚、观音瓶等器物的底足在近底边的外围都向内旋进一周,形成“二层台”的状圈足。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大件器物上,10多厘米的小瓶圈足也从外向内旋修一刀,这种器足的处理方面是康熙朝独有的。

主要器型有碗、盘、壶、尊、香炉、凤尾尊、棒槌瓶、大方瓶、观音瓶、花觚,将军罐、笔筒等,其中有些造型独特,在瓶类中,除了传统的梅瓶、玉壶奉上瓶、抱月瓶、葫芦瓶外,最常见的是棒槌瓶、荸荠瓶和特殊的方瓶等。尊有观音尊、凤尾尊、摇铃尊等。到了晚期,仿明成化青花瓷比较成功。

胎釉

在胎釉上,康熙前期的胎骨已有所改进,但仍不够细腻,还较粗重,釉层也肥厚,有些泛青。总的来看,康熙青花的瓷胎可分为四种: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鱼缸、大盘、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达1.5厘米;中胎青花,绝大多数的琢器圆器均采用此种瓷胎,一般为0.5厘米左右;薄胎青花,包括半脱胎,只限于小酒杯、小碗之类的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极薄而透明。浆胎青花,以细澄的浆泥制成的瓷胎,又称“煨瓷”,胎面泛土黄色,轻薄松软布满细密的开片纹,此类有罐、瓶、鼻烟壶、印泥盒、唾盂类制品。

早期釉面呈青白色,釉汁凝厚透明,从康熙中期开始,胎土的淘炼更加严格,极为纯净细腻,加上制瓷技术的精细,使得胎质显得洁白细腻而又坚硬致密,胎体也变薄。大器及一般的琢器胎体比较厚重,仍采用分段衔接的制作方法,但因为修胎细致,衔接痕平滑规整,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可用肉眼看出。与此相应。釉面也光滑细腻,釉质莹润柔和,釉色洁白无瑕。胎釉结合非常紧密,具有玉质感。到了晚期,再度出现青白色釉面,并且延续到雍正时期。

瓷器时代之美:醴陵红色官窑釉下五彩邓小平纪念瓷


醴陵红色官窑釉下五彩邓小平纪念瓷

在现代的陶瓷藏品市场,醴陵的纪念瓷凤毛麟角。1958年为毛泽东特制的一批“胜利杯”,当年的标价1.4元一只的小碗,1997年被嘉德拍卖,拍出8.8万元的“天价”!

当年“毛主席用瓷”所采用的高岭土品种。它取材于醴陵当地特有的黄茅岭大球高岭土,资源不可再生,是国家控制的贵重资源。1974年制作“毛主席用瓷”时剩下了最后4吨未被使用的高岭土,封存30年之久,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而被特批使用,本次用完后就基本绝迹,所以极为珍贵。

醴陵红色官窑釉下五彩邓小平纪念瓷,集四季花卉色彩于一体。其器型、画面经名家设计,由技艺精湛的彩绘师手工于素坯上双勾分水填色,成瓷后铁线描金,经三次烧成工艺精制而成。工艺之复杂、技艺之精良,实为其它瓷种难已企及的,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之明珠”。瓷器釉质细腻平滑,坚硬光润;造型端庄规矩,典雅大方;用彩精美雅致,花纹简洁,花卉的安排与器型、胎釉很和谐,体现出一种时代的整体美,是新时代瓷器艺术的杰出代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既是理想的饮茶器皿,又是品位高雅的象征。自用、馈赠,均体现出您的独具慧眼和别具一格。

收藏红色官窑,演绎春天故事,北京博宝艺术网火热推出醴陵红色官窑釉下五彩邓小平纪念瓷,宣扬中华文化,歌颂改革开放,缅怀伟人功绩,喜欢的藏友不要错过。

釉色清淡含蓄汝窑天青釉盏托可窥见汝窑一二之美


汝窑取代定窑白瓷成为宋代瓷器之魁,因为汝窑是北宋宫中烧造,而且釉色使用玛瑙为釉,所以传世的汝窑瓷器少之又少,在宋代本朝很少人见到真正的汝窑瓷器,更何况今人。汝窑天青色釉,釉色浅淡,匀净光润,釉面有开片,层层开片如同冰裂,胎色褐灰,胎质细腻坚致。

汝窑天青釉盏托,整体造型就像一个高圈足的折沿盘的中部凸起了一个圆台。圆形的凸台用于放置杯、盏、碗等,台面边缘有一圈凸起,用来规范杯盏的位置,以免杯盏从圆台上跌落。圆形凸台下接浅曲腹平折沿盘,大而高的圈足,足墙斜直微外撇。圆凸台的台壁一周装饰双层覆莲瓣形纹饰,台面上有似莲蓬一样的凹陷。

汝窑天青釉盏托的其线描图

由于釉层较薄,胎体突出的部位:圆台上的凸棱、盘沿及盘折沿处,自然就略露胎色。胎体凹陷的部位:圆台台面的仿莲蓬的凹陷处、凸圆台与折沿盘接缘处,自然就略有积釉,釉色略浓。釉色清淡含蓄,浓淡相宜,不愠不火。

天青釉汝瓷盏托为承托具,上可放置杯、盏、碗等,配套使用,,盏托上置碗,碗有盖。

哥窑之美:化残缺为神奇


明清即被视为名瓷仿烧

“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这是乾隆皇帝作于1781年的《咏哥窑葵花碗》中的诗句,道出了哥窑之美。有人将哥窑瓷器的开片纹片戏称为茶叶蛋上的破碎纹路,也不失为一种解读。

这种被称为“缺陷美”的哥窑瓷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考究历史,原是烧造工艺所致,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实习生 姚碧怡 程小晴 张伊蓓

烧造缺陷成就哥窑之美

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青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白无瑕鉴定窑。”“金丝铁线”是哥窑的标志性特征。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由于烧造哥窑瓷器的土质含铁量较高,胎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烧成的瓷器由于口部边缘釉薄,隐露胎色而呈紫色,底部未挂釉处显现出铁黑色,故又有“紫口铁足”之称,对此,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早有提及:“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乾隆对哥窑瓷器甚为喜爱,题咏诗词共有21首,涉及盘、碗、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宫廷工匠遵旨将其镌刻在器物上,部分流传至今的作品为今人了解乾隆朝对哥窑瓷器的鉴赏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实不只是清朝皇帝喜爱哥窑,明朝皇帝早已树立了榜样,尤以宣德与成化时期为盛。如成化时期创烧的一种仿哥窑八方高足杯,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高足杯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但没有宋代哥窑“酥润含蓄”之感。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代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明、清至今,哥窑一直被视作名窑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

哥窑瓷器多模仿古代青铜器

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摹仿古代青铜器,这种设计思路源于中国古人的复古思想。古人认为理想社会出现在夏、商、周三代,将周朝视为礼制的代表。帝王倡导恢复古礼,用器也开始追摹古风。无论是上古玉琮、商周鼎彝,还是历代名窑,只要造型契合用意,都可仿造,用于宫廷陈设。特别是在宋徽宗以后,不少官府和民间用瓷都以商、周青铜器为楷模,复古之风从此连绵不绝,影响深远。常见的有三足双耳乳足炉、胆式瓶、贯耳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盘口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这些仿古瓷器或许曾作为礼器摆放于古人祭祀大典之上,进而在民间演变成焚香、插花的优雅生活点缀。

哥窑瓷器造型追求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凝厚,如同堆脂。釉色多呈灰青、粉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质温润,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所谓“润泽如酥”。哥窑器物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显微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的效果。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即指哥窑瓷器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是辨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一个传统方法。

景德镇明代宣德年间成功仿烧

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清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器(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一些地方窑受哥窑瓷器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烧造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开片釉产品,如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福建漳州窑等。明、清两代仿哥窑(釉)瓷器,一般着重仿釉色和开片装饰,造型既有簋式炉、贯耳瓶、八方杯、葵花式洗等仿哥窑产品者,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如笔山、水丞、象棋等文房用品,以及花觚、葫芦瓶、杏圆瓶、琮式瓶等陈设器。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北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瓷器。

延伸阅读

哥窑瓷器曾被当废品

因缺陷美而独树一帜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釉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面,疏密天成,窑工发现后认为是废品,上报督陶官,请求报废处理。管理者看问题的眼光毕竟与窑工不同,他们在破碎的釉面上发现了一种天然的韵律美,能带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于是将本欲丢弃的器物保留下来,并且由此开始刻意追求这样一种独特的美。经过窑工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瓷器釉面开裂的规律,哥窑瓷器就此诞生。

大名鼎鼎的哥窑却不见宋代文献记载,直至元末,才有一个叫孔齐的人写过《静斋至正直记》,上有“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一语。他的意思是告诫世人,当时有一种哥哥窑作品特别像古官窑器,“不可不细辨也”。由此可见宋以后的古董随时随地都可能有人作赝。

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近不分,所以也有人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乃同类作品。实际上许多宋官窑哥窑作品在各类图录中也叫得随意。较真的说法是官窑基本不开片或开大片,哥窑开大片或开小片;官窑以灰青色调为主,哥窑以奶黄色为主。哥窑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出现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遂让哥窑以其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自明清以来皇家及民间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

现代钧瓷的自然窑变之美


“钧为贤者变,景随识者意”!

在中国的诸多瓷类中,钧瓷是十分另类的瓷种,“钧瓷窑变,人意难测”,“窑门一关,大师无奈”!

在钧瓷的欣赏与收藏方面,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以为现代钧瓷不如古代钧瓷好!

说古代很好,没错,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毋庸置疑都是大浪淘沙的极品!

但不可就此论定现在的没有古代的好。其实现在的不少精品甚至比古代的好多了,但并非都是,只是就精品极品而言,先讲明白!

钧瓷窑变精品铺耳尊

古代钧瓷,具有很高的借鉴研究的历史价值

古代钧瓷,作为国家和专家而言,要的是参考和标本。

按艺术效果及真正的艺术价值而言,现在的精品钧瓷比古代的会更好。

但是并不是说现在的钧瓷都很好,很多很多的现在钧瓷与宋代的官钧相比,精美程度无法企及,甚至现在的很多精品钧瓷也难以达到宋代官钧的效果,这是事实!

就钧瓷而言,无论何时,好的极品都很少,可遇而不可求!

钧瓷窑变精品观音瓶

就窑变艺术效果而言,现在的一些极品钧瓷,比宋代的官钧精品都要好,这也是你不得不承认的!

毕竟技术,经验都在进步,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不可一味的迷信古代和书本,按图索骥与事实有很大的差别,譬如有些人看到电视剧上某某宫廷、豪门摆放的钧瓷,就以为那是样本,是好的,岂不知那只是一些道具,往往是很一般的,与现实中的精品极品可能差之天壤,有些事不言而喻,有时你若要解释,他们会说“不好的会上电视剧吗?”让你无语 ,不可解释就沉默,岂不知真正的极品往往是一生难求的,岂可让他们拿去做样道具。

再者,现在的钧瓷远比宋代的数量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出现精品极品钧瓷的几率也会多得多

钧瓷窑变精品赏盘

就一些极品钧瓷而言,真真是来之不易!

我一直讲:“一件极品钧瓷的出世,来自上天气候的眷顾、神火的佑护和匠师虔诚心血的付出”!

真真是天人合一的精灵“成之在天”!

而一个人的得到,则完全靠缘分!“得知靠缘”!

在中国的万千瓷类中,钧瓷是最为独特的瓷种!

鬼斧神工,人意莫测!

赏钧瓷就是赏窑变,窑变是钧瓷的最大特点,是钧瓷的精髓,更是钧瓷的灵魂,离开窑变赏钧瓷,则意义不大!

古代犀角杯的艺术之美


如今犀牛角已经是被禁猎的了,虽然犀角的药用价值很大,但是我们要遵循国际公约保护野生动物,但是今天我们可以欣赏古人留下的精美犀牛角杯,因为犀角杯自古稀有,所以古人得了必然极尽雕工之精巧,使得古代的犀角杯成为了艺术品,而忽略了它的使用价值。

中国古代从宋朝之后就开始用犀角雕刻犀角杯了,一般都是随形雕刻的,雕刻精美,费工而节料,因为犀牛角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用犀角杯饮酒对身体有益。犀角杯的实用价值是主要的,艺术价值居第二位。

天然犀角的特征,如何鉴别古代犀角杯

1.天然的犀牛角角短粗且底盘很大,角外皮褶皱,无光泽;

2.“鱼卵纹”纹理是犀牛角独有的特征,借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犀牛角横截面出现“鱼卵纹”纹理,这是鉴别古代犀角杯的依据之一;

3.天然的犀牛角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都有同心圆和髓腔,犀角的内部组织有半透明度,纵向具有牵长的纤维丝状线条。

古代犀角杯艺术品赏析

犀角雕蜀葵形杯

犀角雕蜀葵形杯,充分利用了犀角杯的材料,杯随形镂雕,作折枝蜀葵式。折枝之刀口表现得一丝不苟,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运用得游刃有余。主枝至腰处分裂为二,于杯口处合抱,又有小枝盘绕其间,穿插转侧,变化多端。花瓣形之杯口随犀角纹路作螺旋式。杯内底挖刻花蕊。

明代犀角雕松树纹杯

犀角雕松树纹杯,利用犀角底部天然的椭圆形,采用镂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通景式构图,以松树桩为杯体,利用犀角天然的天沟地岗,于杯侧镂刻松干为柄,松鳞斑驳。又在杯壁地岗部位浮雕松枝一杈,苍古朴拙,松叶如轮。此杯造型古朴,刻工于浑朴中见精巧,刀法细腻流畅,纹饰自然生动,是犀角艺术品中的雕刻佳作。

犀角雕九螭纹杯

犀角雕九螭纹杯以亚洲犀角制成,保留原角形。杯打磨光润,但内外壁不平整,有较多沟纹,色泽亦显现深浅差异,形成斑驳陆离的效果。器表纹理稍粗,似模仿山岩状,外壁浮雕9条螭龙,攀爬缠绕,动感十足。6条螭环于杯口下,姿态多为横向,其中唯一螭长尾贯通上下,与另一组螭相联。另3条螭置于杯身下部,成波浪式布排。杯体粗壮,纹饰疏畅有力,雕刻用工之巧,艺术欣赏力高。

犀角雕芙蓉秋虫杯

历代青花瓷上的“莲韵”


近十年来,在笔者收藏的青花瓷片(图1—图10)中,确有许多莲花形象,可以说各个时代的都有。现在正值夏日季节,恰好我家盆养的睡莲也在开花。近日,请我的恩师、93岁的俞律先生来观赏,先生兴起,在一把扇面上题写了“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咏莲”的诗。俞老先生是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专家,又是著名书画家,先生对古陶瓷上形象各异的莲花称赞不已,并与同来的古陶瓷研究者叶伯瑜先生一起,对这10块青花瓷片进行了“识读”,算是对笔者所藏青花瓷上的古“莲韵”作了“断代”。

俞老先主还即兴解说了诗人温庭筠的诗:“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从古至今,莲瓣上都有洛神的香尘。”俞老说,“剑明问问,洛神的袜子上是不是还有余香?”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词家。俞老说,他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70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我们都知道,北宋学者周敦颐有《爱莲说》,是一篇议论散文,也同温诗一样著名。《诗情杂粹》记载: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即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记载”认为,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而周敦颐独爱莲花,原因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从而,也表现了文人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堪比温庭筠的诗歌。

宋熙宁四年,周敦颐到星子任南康知军。他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上任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此时他已经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所以写下了《爱莲说》。一年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

许多年后,理学家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鼎力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隐意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后来也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除了上述温诗周文外,笔者在寻瓷与收藏过程中,于许多古陶瓷上见过古人描写“莲韵”美好形象的绘图和句子,它们或彩或青、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地绘写在历代“上品佳器”之上,可以认为,这些瓷画与诗句形式,都是历代文人与工匠们的艺术追求,是一代代炎黄子孙对莲花高贵品质的赞颂与人文传承。

颜色釉之豇豆红釉


豇豆红釉是清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的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故名。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

豇豆红红釉瓷器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cm。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豇豆红釉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菊瓣瓶,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釉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豇豆红釉莱菔瓶,清康熙,高19.8cm,口径3.2cm,足径4cm。

瓶撇口,长颈,宽肩,长腹,浅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通体素净,仅于颈部饰数道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内壁施透明釉,微泛绿色。外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器外壁的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然后高温烧成的。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份,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俗称苔点,掺杂在红釉色中相映成趣。康熙朝创新的莱菔瓶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此瓶釉色匀净典雅,只在口部呈现绿斑点点,惹人喜爱。

豇豆红釉莱菔尊,清康熙,高19.9cm,口径3.2cm,足径3.9cm。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3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莱菔尊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高温铜红釉,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清人洪亮吉(1746—1809年,号北江)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釉瓷器常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小件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