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江津首家古陶瓷艺术馆开业 市民可到阁中寻宝

江津首家古陶瓷艺术馆开业 市民可到阁中寻宝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12-28

陶瓷艺术。

青花瓷瓶。

形态各异的古陶瓷。

精致的鸡血石观音、活灵活现的战国越窑马、各式各样的青花瓷……5月19日,江津聚马古陶瓷艺术馆在奎星广场奎星阁隆重开业,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淘宝”。

开业当天,聚马古陶瓷艺术馆展示了近2000件历朝历代的古玩艺术品,陶瓷、铜器、木器、书画、钱币、甚至不乏唐三彩、元代青花瓷、晋代青瓷等珍贵物品,艺术品琳琅满目、奇珍异宝让市民大开眼界。其中,一尊明代成化年间的龙纹五彩瓶在众多藏品中格外引人注目,许多收藏爱好者纷纷前来询问出处和价格。

“市民们可以到我们艺术馆来选购古玩,也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古玩带来与我们一起分享。”聚马古陶瓷艺术馆总经理张燎告诉记者,该艺术馆集展览、销售和收购于一身,为收藏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历代瓷器争奇斗艳。

各式各样的古玩琳琅满目。

古陶瓷展艺术品展示。

越窑瓷马。

龙纹五彩瓶。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花缠枝花卉龙纹碗现身雍轩艺术馆


清代光绪(公元1815—1908年,中国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载湉的年号,前后三十四年)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清政府为了满足醉生梦死的生活,曾拨巨款给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并加强了管理,致使景德镇官窑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光绪官窑青花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优质的仿品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康熙、乾隆瓷的水平,而大部分作品则带有明显的光绪特点。

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和光绪二年(1876年),景德镇御窑厂先后为朝廷烧制过大量的青花瓷、粉彩瓷和各种色釉大缸。其中专供内宫使用的瓷器上署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和“坤宁宫制”等款识。另外,光绪十年(1884年),为慈禧五十寿辰制作赏赐瓷,花费了白银15000两。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慈禧六十大寿烧纸了两批瓷器,共花费白银128400两。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烧制的瓷器又耗费白银38500两。这数次生产的瓷器,品种众多,包括餐具、西餐具、文房用具、陈设瓷、赏赐瓷等各种类型。从“天地一家春”、“长春同庆”、“吉祥如意”、“永乐长春”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光绪青花所用清料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传统的浙料,保持着淡蓝清新的传统蓝色,主要用来绘制官窑等高档瓷器;第二种是色泽明丽纯蓝的青料,多用来绘制仿古瓷器,在青花中能见到有规律排列的藏青色点;第三种是色泽鲜艳带紫的蓝色,俗称洋蓝,自同治时期开始就有了,光绪中档瓷器大量使用这种青料,是典型的光绪发色,色调漂浮、线条晕散;第四种是蓝中带黑或带灰的发色,这是含杂质较多的土青绘制的,一般用来绘制粗瓷。

纵观近几年光绪青花瓷的漂亮的成交记录,这些光绪时期的传世上品皆以高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古瓷专场上抢尽风头,频频出现高价成交。可见光绪青花瓷的收藏价值之高,一直受到买家的追捧,行情可谓始终不衰。正是由于前朝的一些先辈大师的竭力推崇,因此国内外的大博物馆,大收藏家以及一些陶瓷爱好者,无不孜孜以求,以能够收藏到一件真正的青花瓷器为慰藉。

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

雍轩艺术馆最近有幸征集到一款大清光绪款“青花缠枝花卉龙纹碗”,藏品高:8.5cm,口径:20cm。藏品通体饰以青花,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细砂底,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碗身上缠枝花卉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青花云龙纹画工展现夔龙灵活多变又有灵气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此藏品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整体来说,这款青花缠枝花卉龙纹碗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是光绪青花瓷的上品之作,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市场前景:天价频传,吸引了更多藏家为瓷器驻足。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藏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瓷器这一中国独创的艺术品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保持着每年20%的涨幅。在我国近亿人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当中,以“捧瓷大军”为最,而为琳琅满目的瓷器品种当中,青花瓷又拔得头筹。我们有理由相信,光绪青花因其美丽珍稀,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捧者。

品瓷赏萃-------宣德款青釉寿字碗亮相雍轩艺术馆


话说收藏,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为见证,作为过程,不求永远占有,只求曾经拥有。所谓识古不穷,迷古不富。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不懂装懂者丑,强为人师者陋,心怀嫉妒者坏,冒充高深者庸,霸帖攻击者毒,呵呵一笑者高。奉一片痴情,寻一世情缘,花一两元宝,得一生宝藏,是为收藏之境界。

这两年有各种瓷器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一夜暴富的高估值在夺人眼球的同时,也吸引着无数人加入到收藏瓷器的行列。

艺术品由收藏变投资“乱世藏金,盛世收藏。”经济学家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艺术品投资收藏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71美元,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到8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

一名资深收藏人士告诉记者,在30年前,艺术品市场里都是清一色的收藏爱好者,人们收藏艺术品并不是完全为了日后卖掉赚钱。而现在,艺术品市场里多了很多投资者,艺术品成了赚钱的工具。“艺术作品的教化、审美功能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盈利水平和它的经济价值。

此藏品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

宣德官窑淡青和灰青釉均仿自南宋哥窑,为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生产的一种釉面布满碎片纹的青瓷。虽然宋代哥窑窑址尚未找到,但传世的瓷器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史料记载,明永乐朝就有仿哥釉瓷,但不见有确切的传世品,目前所见最早的为宣德器物。宣德釉面光泽度不高,略有油腻感,并有桔皮纹,釉色灰白、淡青,开有纹片,较为接近哥窑器,但没有哥釉瓷金丝铁线片纹和紫口铁足特征。器型有洗、炉、盘、碗、碟等。

此藏品碗撇口,弧腹,圈足内收。碗内绘画风格人物故事纹,使用上等青花料,神韵古朴。外壁及内底施寿字。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口沿处因为在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而显露胎骨。足边无釉处露出麻仓土胎体表面火石红色,爱瓷人定然爱不释手。翠青釉因其色泽光润,青嫩如翠而得名。

此宣德款青釉寿字碗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釉无裂纹,色调浓淡均匀,成色稳定。釉面匀净,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这件碗口径12.3厘米,直径5.5厘米,为瓷质,敞口、弧腹、腹下渐收,圈足。外壁青釉,釉色纯正、艳丽,外壁及内底施寿字。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圈足施釉到底,此碗整体给人感觉大气规正,发色青翠,其品位、档次、价值之高让人叹为观止,极具收藏鉴赏价值。

走进迟岩之大器古陶瓷博物馆


前言:

以朝圣者的心态,用精神的力量完成一次次的穿越,追问有价值的未来。

——迟岩

迟岩,出生于60年代,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从事平面设计及珠宝玉石贸易,收藏研究古陶瓷多年,现定居深圳。其藏品中,瓷器类的年代最早可以从商朝的原始青瓷算起,而陶器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上古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而一直延伸到大明王朝。

7000年厚重历史、20000件珍贵藏品,出自300多个窑口,迟岩先生自踏入收藏界以来20多年的心愿——大器古陶瓷博物馆(),终于在2014年8月1日应运而生。

迟岩先生一直希望将他这20多年来的收藏展现给世人,让人们都能一同分享这些陶瓷器背后蕴藏的文化。至于这些年的心得,迟岩先生也希望能够找到行内的知音。

从上古洪荒到当今时代,很多人都对书本上的历史并不陌生,然而那实实在在的历史当事人——古代器物却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大器古陶瓷博物馆()网站的建立,用迟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将古代文化、技术做一个系统性的传播。

大器古陶瓷博物馆网站主要将古陶瓷器分成四个类别:古陶馆、古瓷馆、人物动物馆还有权衡馆。

无论是道德三皇五帝,还是功名夏后商周,纵使时间长河淘尽天下英雄,这些陶瓷却一如长河中的不朽金沙,以艺术为坛,以文化为酿,在过去未来之间将那一份醇醉越藏越香。

迟岩先生追忆起20多年前的自己,那时的他本身就十分热爱艺术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痴迷。他回忆道,万事皆缘,能够同时满足他对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孜孜追求的器物中,陶瓷器是最令他心之所向的。二十几载春秋一路走来,迟岩先生最大的快乐和失去都在收藏这个爱好上不断交织。

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迟岩先生二十几年如一日地收藏呢?

用迟岩先生在大器古陶瓷博物馆()官网上自序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朝圣者的心态,用精神的力量完成一次次的穿越,追问有价值的未来。”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作为1967年生人的迟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他开始收藏这二十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发地觉得收藏古陶瓷就是他要做的事,更可以说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甚至是一种信仰。

迟岩先生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件他付出十年心血的藏品,当年那件藏品,其原主人任何条件都不肯答应卖给他。最终,十年后的某一天,原主人家的孩子上学缺钱,才不得不以高价将藏品卖给他。迟岩先生觉得虽然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很多,但能够通过这件事帮助别人解决实际困难,其实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和通常的古陶瓷收藏者不同的是,迟先生的收藏是不分地域、年代的,甚至对窑口都广开方便之门。迟先生称这是“普通话”的概念,他坦言,只要是能够代表中国陶瓷历史的,他都会收藏,因为每当看到一件历经沧桑变化却依然如故的古陶瓷,他的心中都会如同回到了那一个个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

在迟先生逾20000件的藏品中,极具历史沉淀感的高古陶瓷是最多的。其中公元前制作的陶瓷器在迟岩先生看来,其神韵十足,造型简约而内涵丰富;而公元后的陶瓷器,风格具象、写实的越来越多,东方朴素哲学意味渐失,其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造作的痕迹。

而对于官窑和民窑,迟先生的看法是仁者见仁,各有各的美。官窑的收藏其经济利益高,会使一些人放弃收藏的文化性,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其实民窑的陶瓷品,更能代表其所属年代社会大众的普遍审美,对生产力的反映也更确切,民窑的陶瓷品文化信息和官窑一样,都很美。

所以不论公元前后、官民两窑,这些藏品迟先生都将其视作自己的孩子。现在大器古陶瓷博物馆是一个网络展示的平台,他还希望能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将这些藏品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下去,让世人能够近距离地一睹数千年华夏历史所沉淀的真容。

一直低调收藏的迟岩先生也坦言,过去信息技术还不发达,自己的藏品又没有地方展出,所以他低调了二十几年。近些年,他越发觉得互联网传播便利、速度很快,所以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积累通过大器古陶瓷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一下。迟先生直言,在收藏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懂的很多的时候,其实懂得真的很少。他更希望,借助大器古陶瓷博物馆()能够多和大家交流、研究古陶瓷,希望能够看得更深、更远、更透。

面对如今收藏界的个别浮躁现象,迟岩先生认为,收藏有风险,收藏需谨慎,一旦收藏和金钱利益挂钩,其实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而且商业的味道过重,纯文化的收藏精神就容易消失。

到此,我们不得不提起收藏界的一句老话:识古不惑,迷古必穷。对于前半句话,迟先生非常赞同,数千年的历史中包含这无数的前人智慧,对于个人短暂的一生来说,是受用不尽的。而对于后半句,迟先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迷古,固然容易散财而导致贫穷,但迷古让人的内心富有,这种财富是谁也无法夺走的,而金钱没有了,还可以再赚。

所以迟先生建议后来的收藏者们,多关注藏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少关注商业“价格”,这样收藏才会带给人真正的快乐。

收藏难免遇到赝品,无师自通的迟先生在早年也曾“打眼”,所收到的赝品统统都被他彻底砸毁。他并没有参加过类似《鉴宝》的节目,偶有心爱之物,他也只给现年93岁的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泰斗耿宝昌老先生一人鉴定过。

三皇五帝到如今,民间的古陶瓷何止千万,迟先生觉得自己这20000多件藏品其实也只是沧海一粟。到今天,他自觉不会再向以往那样大量的收藏了,以后除有精品外,他打算将重心放在对古陶瓷的研究和传播上。为后人充分了解华夏历史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人们能够拥有更多的民族自信心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归属感。

揭金平古彩艺术陶瓷赏析


锦绣富贵

揭金平,1975年生,江西乐安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院客座教授、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特聘画师、吉州古陶瓷研究所特邀创作师。

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蓝国华先生,研习传统古彩技艺二十载。上追元青花、大明五彩、直至康熙古彩之精髓,近承“古彩大王”段茂发先生之遗风。上下求索,苦心专研,只为将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待续并发扬光大。

作品以康熙古彩为基调,间以书法之笔法,国画之构图,汲取近现代古彩名家之特色,融会贯通。于古朴中见高雅,清丽而洒脱,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

春色满园

国色天香

20世纪初,富于创新的艺术大师林风眠曾完美地将西方现代绘画风格与中国传统水墨境界相结合,开创了中西融合的先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直觉得,古彩也有一种这样神秘的魅力,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却因此获得一种天生浓郁的东方民族风情,它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竟意外地总让人联想起浓艳、直率的野兽画派,它离现代画应该那么远,却又奇妙地这么近。

如今,在古彩的世界里,已经少有青年艺术家痴迷、钻研古彩,但他们中仍有一些人,有独特的艺术领悟力,试图在继承传统古彩、将其发扬光大的同时,探寻它身上的神秘,悉图在它的领域搭建一座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桥梁,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和色彩。

跟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蓝国华先生研习多年传统古彩的揭金平,就是这样一位继承人和探索者。

西厢记

清韻

对于揭金平来说,他也许“注定就是要做古彩的”。从小学习国画的揭金平,独独对图案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他还衷情于书法,“自小对线条有着独特的感受”。国画、书法、图案,这三个元素都指向一项传统的陶瓷艺术——古彩,1989年,揭金平考入江西省陶瓷学校(现更名为江西陶瓷工艺美院),跟随蓝国华先生专习古彩,就这样揭金平走进了古彩的世界。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古彩不被看好,揭金平也曾改做青花写意,对于这短暂的青花生涯,后来重新回到古彩领域的揭金平并不觉得是浪费,反而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因为如不灵活运用,古彩的线条容易僵化,而青花写意恰恰从相反的方向为揭金平开启了一扇大门,他因此对线条的运用有了更灵活的认识,对于线条的气脉、贯穿的气韵有了全新的领悟。

在基础功底越来越扎实的情况下,揭金平愈发注意提升内在的修养、情趣,从内在的气质上将自己的作品与工匠化区分开。他的作品虽也以花鸟为主,但一花一叶却有无限趣味,诗意盎然,可谓“功到自然成”。

在延袭传统的同时,揭金平并不满足,虽然在短期内,他还不会放弃传统的古彩创作,但他有更大的“野心”:将古彩带入更现代的领域。他打开现代化的钥匙是“抽象”:一方面提练古彩精华,另一方面注入现代情感,把传统的意象更加图案化、夸张化,甚至虚化到零。目前,他这类作品的创作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江南春色》等系列作品已深得广大藏家的喜爱。

仙居古陶瓷博物馆馆主秀国宝级藏品


进入仙居县的管山村,过河埠大桥,再拐个弯,然后往前走500米,记者总算找到了张海的古陶瓷博物馆。

从外观上看,这个博物馆看上去并不算大。这地方对于博物馆来说,会不会偏了点儿,不担心人气吗?对此,张海并不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将记者领进藏馆,原来内有乾坤。

“古玩和商品文化氛围不同,我看中的是这里依山傍水,环境雅致。至于能否吸引人来藏馆,关键是藏品是否有吸引力。”张海对馆内的藏品很自信。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张海的古陶瓷博物馆里,记者看到,藏品几乎囊括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古陶瓷精品,其中的“镇馆之宝”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镇馆之宝:明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塔

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张海的民间古陶瓷博物馆再贴切不过。馆内的古陶瓷年代跨度大,品种也非常丰富,囊括了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粉彩、斗彩、唐三彩、元三彩、祭红釉等品种。

在这些藏品中,最为醒目的要数一座宝塔。只见六层约半米高的塔身,上面用青花和釉里红画满了各种图案,在灯光下泛着明亮的色泽,煞是好看。

“这是明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塔,是我的‘镇馆之宝’,也算得上是国宝级的藏品。”讲起这件藏品,张海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这上面的青花并非普通青花,用的是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通过当时娴熟的烧制工艺,这种钴料的青花发色特别纯正,蓝得就像宝石。”

瓶身图案是青花和釉里红相结合,非常漂亮,但是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的熔点不一样,要想掌握好这个工艺非常难。

“青花要是烧得不好,就容易呈现灰黑的颜色,釉里红的颜色没有掌握好的话,容易‘烧飞’,即花纹模糊。但是在这件宝塔上,两者的工艺得到完美的结合,可见当时陶瓷烧制的工艺是何等高超。”张海介绍。

古陶瓷,最难辨别的就是年代。为什么张海那么肯定这一定是明洪武时期的陶瓷?

张海将宝塔倒过来,只见宝塔底部被刷了一层红浆。“这是朱元璋独特的个人爱好,他特别喜欢赭红,因此那个时期出土的很多瓷器,都可以看到这种独特的工艺,底部会刷上赭红或者是釉浆。”

除了工艺上的特点,这个宝塔还和朱元璋个人经历的一个典故有关。“传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朱元璋沿昌江败退,躲到景德镇的红塔顶上,陈友谅带追兵进县城搜查,唯独没有上红塔,一方面是因为塔是佛教圣地,一般兵家不进入;另一方面朱元璋入塔时没有弄破门口的蜘蛛网,追兵认为没有人进塔,就撤兵了。这个宝塔的形状还是按照景德镇的红塔所建,当时庙宇里出现了很多这种宝塔状的供器。”张海说。

“十多年前,我在一个收藏家那里一眼相中,足足磨了三年,才让对方忍痛割爱。”张海说。

谁能解开小罐上的梵文“密码”

在众多的藏品中,张海对其中一个元代的青花瓜楞小罐情有独钟。这件藏品看上去不算特别起眼,两个拳头大小,青花发色纯正,用的也是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底部有个小点微微突起,是唐元时期古陶瓷的特点。

记者将这件古陶瓷拿在手里,顿时有种沁凉入骨的感觉,掌心还有泛起一层湿气。不过,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给这个小罐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张海告诉记者,瓶身上写的是梵文,如果有懂“梵文”的藏家或者学者,能够解开瓶身上的“密码”,说不定还有不一样的故事。

“收藏最重要是去钻研,懂得古玩本身的文化价值,这才能成为真正的藏家。”

在张海的心中,中国第一个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可是他的偶像。除了办好这间古陶瓷博物馆外,张海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实力派的古陶瓷鉴赏家。

藏品放家中孤芳自赏,不如拿出来共同品鉴

说起藏品,张海一件件如数家珍,但说起开这间古陶瓷博物馆的初衷,张海的想法非常简单。

张海告诉记者,他祖籍江苏,从小随父母在仙居长大,收藏古陶瓷已经近20年。在张海看来,仙居是个山清水秀的雅致地方,可惜收藏的氛围不浓,所以一直天南海北淘古玩。渐渐的,张海已经积累了不少“重量级”藏品。

“藏品放在家中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不如拿出来给大家一同品鉴、欣赏。”张海说,“当时想着,如果有个地方能让藏家们一起交流、鉴赏,让市民在闲暇之余感受古玩的魅力那该多好。”

去年12月14日,张海终于如愿以偿,在浙江礼仕得观光园内开起了自己的民间古陶瓷博物馆。如今,博物馆已经吸引了不少行家前往“寻宝”。

挥别之前,张海说,自己会尽毕生精力将这个博物馆变成永久性博物馆,有条件的情况下,希望能够得到进一步扩大。

郑州一市民18年收藏20万枚古陶瓷片 市值超百万


汉代的作料盒

出土东汉时期的老母鸡抱小鸡,可谓栩栩如生。

汉代的化妆盒貌似蒸笼

有人戏言:任兴琪收藏的不是瓷片,是金条。

18年的淘宝生涯,让他收藏近20万枚古陶瓷片。可别小看这东西,据专家研究断言,这里云集国内各大窑口标本达200余处。就其商业价值来讲,每枚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就其学术价值来讲,有着不寻常的标本意义。其实,这些只是收藏者宝库中的冰山一角。

汉代的调料盒、化妆盒,唐代的白瓷,北宋的黄釉执壶……这些曾经的古品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还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牛人

千件陶瓷打造我省民间瓷器标本

“这是秦砖,那是汉瓦,这些瓷片分门别类地涵盖了历代国内200余处窑口的标本……”11月6日上午,位于郑州市长江西路与三环路交汇处的一个三层小楼内,来自省内的几位考古专家对此赞不绝口。

展厅内陈列着近千件陶瓷艺术品:彩陶、古瓷、秦砖、汉瓦、封泥等等,历史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

借用一位专家的话说:这里就是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瓷文明史。而创造这个“文明史”的是郑州市市民任兴琪……

“变个人秘藏之宝为社会共有之物、开创民间瓷器及各窑口标本事业的新途径和体例,并最大意义上发现与实现中华古陶文明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兴琪的自我定位。

惊叹

一枚青花瓷片价值上千元

走进这个标本中心,首先接触的是用玻璃框陈列的一枚枚碎瓷片,在外行人眼里,这些碎瓷片可能是一文不值,事实上,这是宝贝。从商代的陶片,再到汉代的彩陶……任兴琪的讲解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

“这是元代的青花瓷……”任兴琪介绍,青花瓷近年来一直是收藏界的大热门,一片很普通的鸡蛋大小的元代青花瓷片市场估价也得上千元。据了解,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这足以说明元代青花瓷的珍贵程度。

“我这青花瓷瓷片不多,仅有两箩筐……”这么值钱的“东东”,在任兴琪这里,用箩筐计算,不能不让人惊叹。除这些比较珍贵的瓷片标本外,任兴琪共收藏古瓷片近20万枚,有人戏言:任兴琪收藏的不是瓷片,是金条。

由于古瓷片近年来交易较为活跃,市场上也有人将新瓷打碎后经人工处理当作古瓷片出售,对此,任兴琪提醒,买古瓷片者要慎防造假者的心理战术,最好能请有经验的收藏人士把关。

感受

18年收藏之路有点苦

谈起他的收藏史,那得从18年前说起。

1991年4月,任兴琪看到电视上报道我国瓷器等文物流失海外的消息后,他突发奇想,何不从民间收集瓷器,不让更多的中原古陶瓷流失,尽自己微薄之力。

之后,任兴琪便爱上了“淘宝”之路,一发不可收拾。每到节假日,他和朋友开着那辆老爷车就上路了,这样一干就是十多年,淘遍了河南及周边各个省市的古玩市场。

伴随任兴琪兴趣的增长,另一个问题困扰着他:资金从哪里来?眼看着家中所有的收入换来了旧盆子破瓦罐,任兴琪犯了愁。好在妻子没有埋怨,还答应为丈夫分担忧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妻子下海经商,开办一家企业,当时正赶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上奇缺,妻子捞上个人事业上的第一桶金,同时,也给任兴琪注入了勇气和活力。

愿望

将来举办标本展览

每每淘宝遇到自己喜欢的陶片,任兴琪便会兴奋得整夜睡不着。他拿着放大镜欣赏着,爱不释手,然后查资料,请专家鉴定,最后,干脆试探着学修补陶瓷这一行当。随着陶器标本的越积越多,任兴琪开始发了愁,如何打理?

2007年,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任兴琪付诸实施——开办一个民间瓷器标本中心……

一年后,任兴琪便雄心勃勃的开始了。但真正地梳理瓷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查资料、咨询专家,一直到修补各年代陶瓷标本。今年年初,他的标本中心终于有了雏形。对于其瓷器标本中心来讲,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虽说没有开放,可这里每年都会接待慕名而来的一些学者和专家。

任兴琪说他想打造中原瓷器标本中心,不想再让河南陶瓷文物、文化流失。“下个月,我准备举办一个标本展,同时我也希望这里能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一个交流、探索、学习的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让更多的文物能保存下来。”任兴琪说。

热释光方法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


陶瓷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古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一件精美的古瓷,它的造型、釉色和工艺,均丰富地表现着古人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它不但以外在的美吸引着我们,同时展示着当时陶瓷工艺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凝聚着先辈的人文和科技的历史,一件古瓷的价值也就在于此.中国精美的轻、薄、透、亮瓷器从唐代开始就作为当时的高技术产品行销至世界各地.中国古陶瓷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收藏品是有如上历史渊源的.它已成为世界上各民族自身历史的一部份.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外的公私收藏机构会出天价收购中国古陶瓷精品.2005年秋季,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纽约拍出近2.3亿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第一高价.国外有财务分析师指出,艺术品投资在国际上己超过股票和房地产,成为增值最快的投资方式.

2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方法:目鉴与科鉴

一件古陶瓷是真品还是赝品是买卖和收藏的首要问题.由于巨大的利益驱动,仿制古陶瓷中的精品以充“真品”出售目前在我国己颇具规模,而且仿真度也越来越高,个别的已达到古陶瓷鉴定专家也难以辨别的水平.“目鉴”是古陶瓷传统的鉴定方法,它已运作了几百年。“目鉴”实质上是一种“比较断代(时间)断源(产地)方法”,并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它实际上是鉴定者通过观察器物的胎、釉、彩、纹(饰)、工(艺)、型和头脑中已有的该类器件的知识相比较而得出断代和断源(窑口)的结论.这种通过比较来得出结论的标型学,在方法论上并没有问题.“科技鉴定”中的成分分析方法,同样也是通过比较来做出结论的.问题在于“目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容易受鉴定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件器物不同的鉴定者的结论往往会截然不同,甚至同一鉴定者会先后给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能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古陶瓷进行准确的、客观的、数量化并可重复的科学鉴定就成为非常有意义的事.对古陶瓷进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在世界上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古陶瓷的科技检测方法有很多种,但比较成熟的为“元素成分分析”和“热释光分析”这两类.其中的“热释光”方法是目前较有成效并己进入商业运作的科学鉴定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个方法.作为一个对比,我们先简要地介绍元素成分分析方法.

3元素成分分析:一种比较断代的科技鉴定方法

根据陶瓷胎釉成分进行比较断代的“元素分析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微量取样,然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另一种是无损辐射方法,它利用各种粒子(如电子、中子、质子等)去激发受测陶瓷样本的胎、釉,使其发出X射线能谱,再从谱线分析出各种主量、次量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把它们和取自同样窑口古窑址的标准样本的元素含量作比较.如果两者相符,就认为该窑址标准样本的窑口和年代就是被检测器件的窑口和年代.反之,受测陶瓷器件的窑口和年代就不确定.因此,“成分分析”和“目鉴”一样,也是一种“比较断代断源(产地)方法”,是古陶瓷的“指纹学”.目前已被使用的成分分析技术有中子活化分析方法(NAA)、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XRF)、质子激发X射线分析方法(PIXE)以及同步幅射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SRXRF)等。

不难理解,用成分分析方法去断代,除了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外,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将取决于所采用的窑址标准件,以及用大量的标准件建立起来的数据库.但是,除了历代官窑和一些著名的民窑制品外,标准件的选定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同一窑系跨越的地域是很广的,同一窑系不同产地的胎土和釉的化学成分亦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可信赖的数据库,严格地说,应该包含所有的产地(窑口),这一点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许多古窑口早已湮没,或被迭压,已再没有采样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同一窑口,同一考古发掘文化层,亦可能混有其他窑口的残片.它们纵然年代相近,但其元素含量也会很不相同.如这类混入的瓷片被误用为标准件,就会影响数据库的准确性.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建立起一个为“成分分析”方法服务的数据库,其难度和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如不动员和协调全国有关机构的力量,这个庞大的数据库恐怕是难以建立起来.而在某一个窑系完整可信赖的数据库完全建立起之前,这一窑系器件“元素成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就会有疑问.

4热释光:古陶瓷的一种绝对断代方法

热释光现象在300多年前就已被发现,在1663年英国化学家Boyle首先报道了钻石受热发光的观察.在1960年,Kennedy和Knopff第一次报道了古陶瓷的热释光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热释光断代已在考古学和古陶瓷年代鉴定等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热释光断代不需要依靠标准器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种绝对断代的方法.因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这些晶体在受到核辐射(如α,β和γ等射线)的作用时,在微观结构上产生了变化,并积累了相应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样本加热,可观察到物理学上的“热释光”现象,这些矿物晶体在历史上积累的能量会以发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且热释光的强度与它们所累积接受的核辐射数量成正比.由于陶瓷器件所接受的核辐射主要来自于陶瓷本身和自然环境所含的微量放射性杂质(如铀、钍、钾40等),它们的放射性剂量相对恒定,因此热释光的强度便和受辐射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一件古陶瓷在当年的烧制过程中,它胎土中的石英、长石、方解石等矿物晶体千万年原始累积的热释光能量都会因烧制时的900~1300℃高温而全部释放掉,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回零.从它烧成之日开始,该陶瓷器将重新积累热释光信息,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运转.在该器件进行热释光检测时测量得到的热释光信息,是与它的烧制后时间长短成正比的,热释光方法就是通过测量所累积的辐射能,计算出该器件烧制后距离现在的时间,从而达到断代的目的,这就是热释光方法的基本原理.由于器件累积的受辐射信息完全储存在它本身中,只需在该器件上取样检测即可断代,而不必与相应窑址的出土样品数据进行比对,所以这是一种绝对断代方法,是很准确可靠的.

5热释光的微观机理

热释光的微观机理是很复杂的,通常均使用离子晶体缺陷模型来进行解释.显然这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对古陶瓷热释光效应作出主要贡献的SiO2并不是单纯的离子晶体.由于硅和氧的电子亲和力不同,SiO2的4条Si—O键具有40%的离子性和60%的共价性.但离子晶体缺陷模型仍可以给热释光一个定性的微观解释 .客观上离子晶体虽由正负离子晶格构成,但它并不呈完全理想的周期排列,而是存在各种类型的缺陷.最普遍的有,杂质原子的代位或填隙缺陷、局部位错或畸变等.但对热释光作出贡献的主要机理是,在核辐射的作用下,离子晶体的负离子离开正常的位置形成负离子空穴,使该位置成为电子的“陷阱”.当被核辐射激发到导带的电子扩散到“陷阱”附近时就会被吸引成为“俘获电子”.另一方面,核辐射电离形成的空穴也在价带中扩散,它可能被杂质离子所“俘获”,形成“释光中心”“俘获电子”处于导带下的新能级,而空穴形成的“释光中心”则处于价带上的新能级,这两者都是亚稳态.它们的数量显然和样品历史上所经受的核辐射数量成比例.热释光就是上述电离的复合过程.当取出的样品被加热时,晶格原子的热振动将变得剧烈,“俘获电子”从中获得离开“电子陷阱”的能量,重新在导带中自由扩散.当它扩散至空穴所在的“释光中心”与空穴离子复合时就发出所谓的“热释光”。.显然,热释光的色及强度与陷阱能级深度及数量有关,如在样品加热升温的过程中连续地测量热释光的光强,就可得出一条温度一光强的热释光曲线.它是样品年龄计算的基本数据.

热释光断代是需要对陶瓷器取样的,因此是一种有损检测方法.不同的检测机构取样的形状不同,一般为直径约3mm的圆柱形或边长约3mm、深亦约3mm的三角锥形.如果取样适宜,应不会影响到陶瓷器的外观.

6热释光方法的古陶瓷年龄计算

热释光信息一般是以“辐射当量”来表示的,测量方法是先用辐射剂量照射陶瓷样品,计算出能够引发同量的天然热释光所需的辐射剂量,此剂量就是天然热释光的“辐射当量”.将测得的陶瓷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代入下列简单公式中就能计算出它的年龄:

年龄=辐射当量/年剂量.

所以对每一件陶瓷器的断代,必需对光强度以及年剂量两个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如果能有高精度的实验数据,年代误差为10%至20%是可以达到的。

从热释光原理可以看到,年份较远的陶瓷,光的强度较强.相对地年份较近的陶瓷器(如明清瓷为100~600年,有效剂量是0.5~3Gy),它的光强会很弱,测试难度也相应地提高.所以为要成功地用热释光断代,对测试人员的技术要求是相当高的.只熟悉热释光方法应用于地质学(地质样本准确度是5一10万年)或核辐射科学(有效剂量约300Gy)的技术人员是未必能适应古陶瓷断代的高精度要求的.

7热释光前剂量方法:线性法和饱和指数法

在20世纪60年代热释光被发展成为一项考古、测年的新技术,目前这项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以适应不同检测对象的需要.就古陶瓷而论,上述的常规热释光测定方法对于唐代以前的高古陶瓷器断代是十分准确的,但对宋代以后的器物,特别是明清瓷,由于历史上累积的辐射当量较低,所以热释光的反应及灵敏度就变得相当低,它存在较大的误差,甚至无法准确地确定器物的年龄.针对这一类器件,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Fleming等人发明了前剂量技术.所谓前剂量就是用实验室后加的人工辐射去决定古剂量.他们的主要发现是,作为瓷胎成分之一的矿物晶体石英在110℃时峰有明显的前剂量效应.只要把石英(样本)加热到500℃左右,则下一次接受相同剂量辐射发出的热释光会大大增加,而且这增加线性正比于古剂量或两次加温到500℃的热激活间所加的剂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前后两次施加的试验剂量的热释光来估算古剂量.由于用这方法使石英110℃热释光峰能够被测量出来,因此它的确解决了一部分宋代以后瓷器的断代问题.但大量实践表明,上述的线性正比关系只存在于年代较短的瓷器热释光性质中,对于明清以前的瓷器它往往会引起过大的误差.为了克服线性法的缺点,必需考虑热释光灵敏度和辐射剂量的非线性关系.为了这个目的,上海博物馆考古实验室发展出一个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来改进线性前剂量方法,并取得重要的结果.他们估计使用这个方法,瓷器的可测率及真伪鉴定的正确率均在95%以上.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由于中国古陶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检测机构从实践上发现对于相当一部分瓷器,例如宋代的磁州窑、龙泉窑和某些明清官窑,后加辐射并不能提高灵敏度.对这一类器件,前剂量方法并不生效.事实上,作为前剂量方法的开创者之一,英国牛津大学的stoneham在1983年就己发表论文,指出前剂量方法在古瓷检测中的局限性.stoneham现在是牛津鉴证实验室(oxford Authentication Lab,)的负责人,最近,她在一封致客户的公开信中承认,对某些器件,前剂量方法常常无法断代,并把原因归结为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瓷胎的石英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近年来,前剂量方法也面临另一种挑战,有些高仿瓷制造者对现代仿古瓷施加人工核辐射,以扰乱前剂量法的热释光曲线,以图令现代仿品混过检测成为“真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求热释光方法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探索出一种比前剂量更好的方法.

8热释光技术的新进展—高温峰测年技术

过去人们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热释光高温区光强太微弱,因此不以它为研究对象.其实热释光高温峰虽然弱,但它同样包含着试样准确的年龄信息,问题只在于能否做出准确的测量.热释光技术的最新发展是热释光高温峰测年技术的出现.这项技术和前剂量方法不同,它的关键不是重点测量和研究110℃附近的低温峰对剂量的反应,而是测量300一500℃的高温峰,并由此计算出样品的年龄.为了克服高温区光强较弱的困难,这项专利在取样技术以及检测方法上均做出重要的改进.在数据处理方面,开发出一套基于发光反应动力学的计算机程序来分析所测得的热释光数据,系统地计算瓷胎中不同的矿物晶体对不同辐射源的反应,然后综合这些结果,计算出被测瓷器的年龄.使用这种热释光高温峰测年技术,对一批前剂量方法未能得出结果的从宋代至晚清的瓷器,以及施加过外辐照的高仿瓷进行检测,结果都得出了与器件相符合的年代结论.

9热释光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热释光检测古陶瓷方法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整个技术仍在不断进步.这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本身总是在不断进步和自我完善的,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古陶瓷的复杂性,生产时间跨越几千年,生产地域跨越几百万平方公里.随着研究和实践的进展,现在和将来都必然会发现某一窑口或某一类型的器件是现有的热释光技术所无法准确检测的,就如同现在所知的前剂量方法对某些器件无效一样.这就要求热释光方法进一步改进.热释光检测方法还存在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它是一种有损检测技术.古文物由于它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审美要求,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容取样研究的.能不能研究出一种无损伤的科学检测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这方面的探索已在一些研究组中进行.其中一个方法是使用由光纤导引的二氧化碳激光(10.6μm)的红外辐射直接对瓷器加热,利用激光的聚焦特性令试样在百分之一秒内无损地发出热释光.这种无损技术在原理和技术上均己取得有意义的进展并有着远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可以想象,一旦一个准确的、无损伤的、而且价格低廉的热释光检测方法出现,将会给现今赝品盛行的国内、外古陶瓷收藏界,从藏家、古玩商、拍卖公司直到仿古陶瓷制造者,带来怎样的震撼与冲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人类几近无限的认知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期望这一天的到来.

现代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


古陶瓷的制作原料和烧制工艺决定了古陶瓷胎、釉和花料中的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它们不仅反映了器物的年代特征而且传达出产地等信息,某些元素已作为古陶瓷的指纹元素而被人们接受,从而使元素分析在研究和鉴别文物年代、产地、真伪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古陶瓷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几乎不随年代变迁而变化,微量元素的相对含量从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不等,赝品难以在所有元素种类和含量以及釉色等方面与真品一致,这是分析古陶瓷中的元素组成和含量,用于分辨古陶瓷的年代和产地的科学,是开展古陶瓷科学分析的依据。古代普遍采用手工操作,受生产水平的限制,一件瓷器的不同位置的元素含量是不均匀的,一个窑口相同时期烧制的瓷器中元素含量也存在个体差异;同时,不同个体之间的釉层厚度不一致,多色釉在不同厚度釉层中的化学组成是变化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用任何单一方法分析几件样品都不能准确阐明某一窑口和某一时期古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只有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一个窑址出土的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并且产地和年代明确的古陶瓷样品,才能准确、完整地总结出某个窑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

适合古陶瓷有损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和质谱(ICP-AES/MS)和波长色散x荧光(WDXRF)分析。适合无损分析的方法有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能量色散X荧光(EDXRF)和质子激发X荧光(PIXE)分析技术,这些多数属于核分析技术。有些方法可用于在大气中分析完整器物,测量位置可任意选择,器物大小不受限制,在确保实验参数和方法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得到重复的分析结果。核分析技术的研究结果不因仪器设备、分析地点、分析测试人员的改变而变化,在严格地分析质量控制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因而在古文物研究和鉴定中已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于古陶瓷化学组成分析的现代核分析技术

古陶瓷胎釉元素测量方法很多,可分为有损和无损分析两种方式,为了获得参考数据和数据积累,对于古陶瓷残片一般采用取样或有损分析方法,这样获得的数据更准确,更能反应内部的本质;对稀少而珍贵的古陶瓷完整器物是不允许取样的,只能进行无损分析,现代核分析技术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无损分析功能。

1.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

INAA适合取样分析或有损分析。古陶瓷残片经过取样和去污处理后,磨成粒径小于74微米的粉末样品,经热中子辐照后,样品中元素变成对应的同位素并放射T射线,用探测器测量表征各元素的T射线强度,通过解谱、标定和数据处理便得到古瓷粉末样品中元素种类和含量分析结果。INAA的优点是可用以进行多元素分析(可测元素多达数十种),以及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无试剂空白,基体效应小等。INAA用于古陶瓷中次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其分析灵敏度可达10-8~10-10g/g,所需样品仅为0.1g左右,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古陶瓷产地研究和断源研究。

2.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

SRXRF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分析方法。高能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x射线光源具有高辐射强度、高准直度、光源斑点小等优点,使得元素分析灵敏度和适用范围大大提高。SRXRF既适合有损分析又能进行完器分析,具有可同时进行多元素测量,以及分析的元素浓度范围宽等特点,在科技考古中适合进行古陶瓷、铜镜和玉石等的分析研究,尤其是针对稀少和珍贵的古文物完器,更能发挥其优越性。中科院高能所1989年建成了同步辐射装置并开展了SRXRF的多学科应用研究,但是受机时限制,不宜进行大批量的古瓷样品研究。

3.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和外束PIXE

将样品置入真空的PIXE分析所需样品量少,约几毫克量级,主要适合于取样分析;将质子束引到大气中进行分析的外束PIXE技术易定位,可进行完器分析,这是分析研究古陶瓷完器的理想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经加速器加速到一定能量的质子轰击样品时,将产生反应样品中各种原子特征的X射线,用探测器和多道分析器记录特征x射线的强度,通过解谱和数据处理便可得知样品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PIXE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多元素同时分析的方法,可对原子序数z12~40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灵敏度约在0.1~1μg/g,因此是测量古陶瓷、铜器和玉器等文物中元素含量的理想方法之一。我国的PIXE技术已应用于生命、环境和材料等科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x射线荧光分析(XRF)

进行XRF分析时,须将样品放在x射线荧光谱仪上测量和记录X射线在样品上产生的荧光能谱,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基本参数法进行计算后可得出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分析结果。XRF分析方法不破坏样品,对所分析样品的形状、大小和材料没有特殊要求,整个过程可在大气中进行,是一种便捷、灵敏和可靠的分析古陶瓷中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方法,相对分析极限为μg/g,绝对探测极限达1~0.1ng,分析误差为1%~10%。

实现科学鉴定古陶瓷必须进行的应用基础研究

仅具备这些核分析设备和条件也是不能立即进行古陶瓷完整器物的断源断代和真伪分析和鉴定的。须先期进行古瓷碎片的系统研究,建立产地和年代的标准参考数据库,待完成这些工作后才能逐步过渡到完整器物的无损分析和鉴定。

1.收集和建立古瓷碎片标本库按照科学分析要求系统收集古瓷窑址发掘出土的产地和年代明确的古瓷碎片样品,以此为基础建立古陶瓷标本库,并作为研究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属性和年代特征的标准样品。具体操作上,对每个窑址各个文化分期选择2~3种典型器型或釉色,各收集15~18件不同个体的样品,以提高分析数据的代表性。

2.建立古陶瓷研究的专用分析质量控制体系这是检验和保证不同人员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分析数据准确性的标准。根据古陶瓷分析研究的特点,分析质量保证体系由粉末标准物质、微分析标准物质和烧结的无损分析标准物质组成。粉末标准物质用于古陶瓷的有损分析质量控制,微分析标准物质用于瓷釉研究,烧结的无损分析标准物质用 于古陶瓷完整器物的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目前还缺乏经过国家认证的专用标准物质。

3.古陶瓷胎和釉中元素组成产地属性和年代特征研究在对分析质量的严格控制下,用有损和无损两种分析方法系统测量古陶瓷胎、釉中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必须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各个窑口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反映各个窑口不同年代古陶瓷特征的指纹元素,为古陶瓷完整器物的分析鉴定提供标准参考数据。

4.无损分析方法学研究基于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通过实验确定不同产地古瓷无损分析的最佳参数。由于胎和釉中的元素分布是不均匀的,如何获得重复的分析数据,同时又要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无损分析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适合无损测量的核分析技术能够给出约20个元素的数据,可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进行有损和无损分析数据间的可比性研究,建立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有损分析数据补充无损分析元素偏少的不足,使无损分析结果更准确,这是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通过不同无损分析方法间的实验数据可比性研究,建立通用的无损分析标准程序和评估不同无损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是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5.建立古陶瓷数据库和资源社会化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建立古陶瓷标本和分析数据库,并与数据处理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软件包链接,从而使其具有数据动态录入、修改、数据和图形输出等功能,实现分析数据的动态统计处理并给出分析和判断结果,最终逐步实现古瓷标本信息和分析数据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达到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通过陶瓷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实验分析数据必将为古陶瓷的无损分析和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陶瓷、考古、文博、收藏界与自然科学界等领域的结合也将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古陶瓷完整器物无损分析和鉴定技术的普及和进一步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