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收藏市场为何如此不靠谱

收藏市场为何如此不靠谱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0-12-28

古代瓷器收藏。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与古董收藏市场,书画、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但另一方面,景德镇仿制明清官窑和宋瓷,安徽蚌埠仿制高古玉器,天津仿造古代书画,河北曲阳、雄县仿制古代石雕,河南洛阳仿制唐三彩。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这个本该充满“文化味”的市场却暗流涌动……

清明假期,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香港举办2013年春季拍卖会,这是继去年秋拍之后,嘉德第二次在香港进行拍卖。拍品中包括了中国书画、明清古典家具和瓷器,甚至还有一件在中国大陆禁止拍卖的青铜器,最终总成交额达2.9亿港元。

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买家,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精品,也将于4月在北京展出。而在去年,苏富比就宣布将投资720万美元,在香港开设一个面积超过139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向中国收藏家推介国际艺术品。

尽管去年行情低迷,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与古董收藏市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这个原本应该“文化味”十足的市场,却乱象纷纷。

无孔不入——市场被假货吓怕了

2011年的嘉德春拍上,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25亿元高价,创造了中国画家作品拍卖的纪录。此后,人们津津乐道于书画价格的不断攀升,赞叹所有者能将书画合璧的投资思路,乐观地预测不久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将突破1亿美元的大关。然而由于齐白石曾创作过极为类似的小幅画作,这件天价作品在真伪的辩论声中最终并未成交。

在这次春拍之后,书画作品的价格一路下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说:“其实真正的好作品不愁没有市场,问题是书画作伪。甚至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书画作品也有60%以上是赝品。市场是被假货吓怕了。”

学者洪作稼从1987年到2006年一直在英国进行艺术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大英博物馆很少公开展出其收藏的中国书画作品,据博物馆自己的保守估计,有40%的藏品与名款不符。“过去欧洲有不少收藏家喜欢收藏清代画家石涛的作品,但后来发现伪作太多,渐渐就很少有人收藏了。”洪作稼说。

在3月底刚结束的嘉德2013年首场拍卖会上,125件民国人物尺牍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超过1700万元。与大名头、高价格的大幅作品相比,这类非专业书画家的信札小品,是否作伪少些呢?在天津鼓楼北街古玩城,一家家小店鳞次栉比,其中有几家专门仿作名人尺牍。据知情者介绍,清末民国时期的空白信笺纸,近年来在市场上很好卖,一张两三百元。作伪者往往根据一些图像资料,利用旧纸描摹仿写,十张中有一两张能仿得较像,卖出一张就赚回成本了。

谬误频出——专家的“全知”难辞其咎

景德镇仿制明清官窑和宋瓷,安徽蚌埠仿制高古玉器,天津仿造古代书画,河北曲阳、雄县仿制古代石雕,河南洛阳仿制唐三彩……国内仿古作假已经区域化专业化,鉴别真伪自然让人想到向专家请教。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经专家组鉴定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先后几次购买。后来查明,这些陶俑是河南孟津县梁凹村民高义飞、高晓飞兄弟所作。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张玉昌说:“现在有一种理论型专家,科班出身,供职于文博机构,还常上电视鉴宝,在专业理论上研究出色,但较少参加田野考古,不接触基层市场,因此经常在鉴定中出错,业内被当做笑料。”

谈起收藏品市场的乱象,文房收藏家黄海涛觉得,不少专家的胆大和“全知”难辞其咎。“在央视一期《寻宝》节目中,有人捧来一方圆形歙砚,来自故宫以研究历代字画见长的某位专家说这方端砚如何如何,其错误就如同把徐悲鸿的画当成是齐白石的作品。”黄海涛还谈到,收藏名家马未都所著《醉文明(贰)》中,“濡笔存香品砚台”一节,差错有六七处。比如书中说“汉代很愿意用汉砖、汉瓦来做砚台。”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一方汉代人用砖瓦制作的砚台,唐代以来历代都有用汉代旧砖瓦改制砚的情况,唯独汉代无人用砖瓦来做砚;书中说“这是一方清代松花石砚……产自东北黑龙江流域”,其实松花石砚由产自吉林长白山下松花江边的松花玉石加工而成;而书中插图标为唐代的风字砚,其实是一方典型的辽代砚。

价格没谱——宁愿要跑了,不能要少了

2010年,江苏邳州市运河镇向阳村老虎玉器店老板赵军,带人按明代样式组装成一套玉质梳妆台凳,作为工艺品以260万元的价格卖出。一年以后,这套玉器被冠以“汉代”的名头,由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2.2亿元的高价。尽管“汉代玉凳”已经成为笑话,但反复买卖就能升值的观念充斥着收藏市场,有人戏言:“秋天买的东西,放到第二年春天再卖,就能赚钱。”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012年5月,泰和嘉成春季拍卖会中,一件明代书法家王铎的小幅行书题跋标价50—70万元拍卖。今年3月,还是这件作品,出现在嘉德四季拍卖场上,起拍价蹿升为120万元,但最终流拍了。2012年7月,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会上,以5175元的价格卖出一套清光绪十四年上海乐善堂刊印的《雨村小景》,而到了今年3月,连书页上水渍都相同的这套书,同样经由海王村拍卖,成交价格只是4600元。对于收藏,投资炒作代替了原本的文化鉴赏,价格常常五花八门。

在中央美院学习的李立山因为临习需要,想买一本1960年出版的《道济画册》。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一查,价格从666元到9500元不等。李立山发现,这样的旧画册,大多是按收藏品高价售卖的。无独有偶,前不久在中国书店新街口门市部的柜台里摆放着5枚旧印章。开始询价为一方50元,隔了一天,价格变为一方200元。一位赵姓经理解释说:“这种东西,玩儿的就是个旧。”不论石质如何,不察原刻内容,更遑论篆刻水平,但见一物古旧,便思售价几何,“宁愿要跑了,不能要少了”,如今成为藏品买卖的普遍心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珐琅彩——为何如此低调?


带托爵杯只是清代瓷器繁复堆砌、过分装饰的一个代表,但就艺术价值而言,远不如两宋瓷器化繁为简,持中守正。

清代瓷器的烧制水平可谓登峰造极,以数千年中华瓷器史上的优秀经验,再加上各种釉料的极大丰富、严格的官窑督造管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室重视,清代瓷器的烧制水平非常卓越,烧制出了精美绝伦、五彩缤纷、奇巧精致的各类精美瓷器。但是,正是因为处于中华瓷器史上辉煌光彩的一页,清代瓷器开始朝着过分装饰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在器形、釉料、纹饰上无所不用其极。是以清代瓷器尽管看似繁花似锦,却没有将瓷器烧制推向如两宋一样的高峰,反而朝着繁琐堆砌、过分装饰的方向发展。

清代中期的“洋彩”便是一例,所谓“洋彩”,是清朝鼎盛时期御窑厂的督窑官及工匠采用进口釉料,运用新工艺烧制的瓷器,大多会在器形上下功夫。笔者曾见一件带托爵杯,器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翻遍历代瓷器图考也找不出个所以然。看其工艺,色彩繁复,光艳照人,釉色厚重,是为珐琅彩无疑。带托爵杯可分体,盘上为爵杯,爵杯扁长圆口,二柱,柱顶为圆球形,有尾有流,深腹,下腹弧收,小平底,三足外撇。托盘中间有凸起的山形支柱,支柱的三个凹槽恰好支撑爵之三足,盘底三长弧形条足,按照瓷器的命名规范,这件瓷器的名字即为雍正款黄地轧道珐琅彩带托爵杯,其繁复程度从名字上便可见一斑。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以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所谓的带托爵杯上绘画同样用尽心思,爵杯外部与托盘通体以黄釉为地,爵杯内壁与托盘底部均为蓝地。爵杯与托盘的装饰风格相同,用轧道工艺饰底纹。爵杯以粉彩黄弦纹或黄地蓝勾莲纹带为界将主体纹样分隔为几部分:杯身粉彩描金夔龙纹,足上部绘兽面纹,下部绘变体蝉纹。盘中的山形支柱满绘青花海水江崖和寿桃纹,盘内底外缘和外壁绘夔龙纹,与爵杯纹饰相呼应。

当代陶瓷:捡漏收藏不靠谱


当代书画太贵,古瓷赝品太多,当代陶瓷成了近两年投资收藏的新宠。虽然当代陶瓷的升值潜力有目共睹,但是,在一大批“潜力股”面前,如何选择却是一门非常考验投资收藏者眼力的功课。

对此,越王轩总经理董红梅告诉记者,现在的藏家越来越理性,收藏的专业化、系统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抱着捡漏的心理去买陶瓷早已不是明智的选择。按谱系收藏,考察世家和师承关系,已经成为不少藏家的一大收藏法则。

当代陶瓷:捡漏收藏不靠谱

按谱系收藏风险也相对较小

按谱系收藏有两层含义,一是有选择性地按照陶瓷世家来收藏;一是按有明确师承关系的陶瓷大师进行收藏。如越王轩正在展出的景德镇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参展的徐国琴是“珠山八友”王步青花第三代传人;袁智勇则是汪派山水第四代传人、袁世文雪景的传人。

按照这个收藏法则选择藏品有两个好处。董红梅告诉记者,一来一些制瓷工艺多少年来都是通过师授徒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在学校是学不到的。比如一些特殊原料的配制都有秘方,好像青花料,谁都会配,但徐国琴的青花料为什么比别人更润泽、更厚重,就因为她用的是祖先王步留下来、已经调配好的青花料,调配这些青花料所用到的矿物,现在都已经找不到了,所以这种青花料也成了绝唱。还有龙泉青瓷,釉水的秘方更是世代相传,不同配方的釉水做出来的青瓷,颜色相差甚远。

二来,按谱系收藏风险也相对较小。徐国琴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有传承的瓷器,名家后人多在继承祖先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时代性的思想,收藏此类瓷器,起码其风格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认可,相比之下收藏的风险相对较小。

收藏关键词:成长性、精品、代表作

据记者了解,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当代瓷器,去年价格涨幅惊人,普通的中青年艺术家的精品,价格都有30%-50%的上涨,个别国家级大师的作品,甚至出现了几倍的增幅。虽然当代瓷器的价格整体走高,但董红梅表示:“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买件瓷器就能升值,抱着捡漏的心理去买陶瓷早已不是明智的选择。”

“以前的藏家是靠耳朵去买东西,别人说什么好,就买什么,特别迷信大师的称号。 现在的藏家,是靠眼睛去买东西,瓷器好不好,很多人已经有非常专业的眼光,会有自己的判断,不再人云亦云。按谱系收藏,就是现在不少藏家的一大收藏法则,一旦认准了一位大师,不少藏家会设法跟大师交朋友,还会一直跟踪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一旦发现其风格或创作热情走了下坡路,马上就会停止收藏。藏家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理性,所以逼得大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很大。”

“总的来说,选择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有几个关键词:成长性、精品、代表作。作品好不好是最重要的,必须选择陶瓷精品、代表作,另外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本身是否具有成长性,也是决定其作品日后升值潜力的一大关键。关注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就是以时间换空间。”

天价瓷器捡漏不靠谱


当代书画太贵,古瓷赝品太多,当代陶瓷成了近两年投资收藏的新宠。虽然当代陶瓷的升值潜力有目共睹,但是,在一大批“潜力股”面前,如何选择却是一门非常考验投资收藏者眼力的功课。

按谱系收藏有两层含义,一是有选择性地按照陶瓷世家来收藏;一是按有明确师承关系的陶瓷大师进行收藏。如越王轩正在展出的景德镇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参展的徐国琴是“珠山八友”王步青花第三代传人;袁智勇则是汪派山水第四代传人、袁世文雪景的传人。

按照这个收藏法则选择藏品有两个好处。董红梅告诉记者,一来一些制瓷工艺多少年来都是通过师授徒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在学校是学不到的。比如一些特殊原料的配制都有秘方,好像青花料,谁都会配,但徐国琴的青花料为什么比别人更润泽、更厚重,就因为她用的是祖先王步留下来、已经调配好的青花料,调配这些青花料所用到的矿物,现在都已经找不到了,所以这种青花料也成了绝唱。还有龙泉青瓷,釉水的秘方更是世代相传,不同配方的釉水做出来的青瓷,颜色相差甚远。

二来,按谱系收藏风险也相对较小。徐国琴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有传承的瓷器,名家后人多在继承祖先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时代性的思想,收藏此类瓷器,起码其风格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认可,相比之下收藏的风险相对较小。

收藏关键词:成长性、精品、代表作

据记者了解,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当代瓷器,去年价格涨幅惊人,普通的中青年艺术家的精品,价格都有30%-50%的上涨,个别国家级大师的作品,甚至出现了几倍的增幅。虽然当代瓷器的价格整体走高,但董红梅表示:“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买件瓷器就能升值,抱着捡漏的心理去买陶瓷早已不是明智的选择。”

“以前的藏家是靠耳朵去买东西,别人说什么好,就买什么,特别迷信大师的称号。现在的藏家,是靠眼睛去买东西,瓷器好不好,很多人已经有非常专业的眼光,会有自己的判断,不再人云亦云。按谱系收藏,就是现在不少藏家的一大收藏法则,一旦认准了一位大师,不少藏家会设法跟大师交朋友,还会一直跟踪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一旦发现其风格或创作热情走了下坡路,马上就会停止收藏。藏家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理性,所以逼得大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很大。”

“总的来说,选择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有几个关键词:成长性、精品、代表作。作品好不好是最重要的,必须选择陶瓷精品、代表作,另外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本身是否具有成长性,也是决定其作品日后升值潜力的一大关键。关注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就是以时间换空间。”

“DNA检测法”鉴定古瓷不靠谱


科技浪潮席卷古玩界?继前不久,有人声称可用“X光片观测法”的新招较为准确地鉴定青铜器的真假和年代后,日前又有民间机构曝出其可用600倍的光学显微镜拍摄瓷器釉层表面,对釉层的结构、组成以及和外界关系等层面“取证”,然后从风化学理、釉层变化机理上寻找瓷器“DNA”,从而给文物定真伪,甚至称靠着这所谓的“陶瓷迹型学”,“普通人学习一段时间后也能练就鉴别文物的‘火眼金睛’”。“DNA检测法”真的能鉴定古陶瓷真伪吗?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该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根本就不靠谱。“DNA检测法”是外行骗外行?古陶瓷鉴定,真的有所谓的“DNA检测法”这样多快好省的办法吗?记者走访文津古玩城等经营古陶瓷的市场时发现,众多商家对此噱头并不买账。“这个概念不太靠谱吧?我们做古董生意的哪会搞这么多花样?‘揾食’这么多年,历练出来的感觉是最可靠的。”商家张老板说:“几十年做下来,东西是旧的,还是新的,基本一目了然。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年头的,有什么特点、价值,做生意总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想获利的话有时就搏一搏先买下来再研究。他们鉴定错不要负什么责任,我们看走眼就要亏钱,就要惹麻烦,这可不好比。”“所谓的‘迹型学’,就是一些人不肯走市场和走捷径想赚快钱的人正在做的试验而已,起码现阶段不可信。”资深陶瓷专家曾先生坦言,“不少机构高价购进了鉴定机器,现在几成废铁一样,就是弄些所谓数据骗骗外行而已。”今年春节时,南海举行的一场瓷器展览上,每一件东西都配有四川某机构的检测证书,令到场的专家啼笑皆非:“明摆着都是新做的,但证书上写的是宋代。”“现在部分有钱人爱慕虚荣,好高骛远,为了证明自己的东西是权威的、官窑的、国宝级的,就容易被那些随意开证的人忽悠。博物馆的专家为收藏者免费鉴定时,总会遇到那些拿着各种证书、签名、盖章、合影前来求证,甚至要捐给博物馆的人。但东西不对,再多认证也白搭。”据了解,该民间机构近期的“新闻”并不只“DNA事件”一单,据传闻还可能惹上了其他是非。有业内人士爆料称,前不久,有故宫的专家向其了解该机构的背景,并透露近期该机构牵涉到“元青花”的交易纠纷,很有可能要开打官司:“在交易后,对方找专家鉴定该元青花是假的,该机构却坚称是真的,并扬言要请伊朗博物馆的馆长过来鉴定。”文博专家:充其量只是个试验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古陶瓷专家冯素阁说:“就像人的身体也可用仪器检查一样,古陶瓷方面也有如碳14等方法,但充其量是个试验。”她认为,古董鉴定还是需要丰富的经验,接触足够多的样本。“未来科技手段只能作为‘眼学’的补充,不会成为权威和唯一的鉴定方法。”“问题就在于标本的不确定上。”广州市文物总店陶瓷专家张卫星对此解释,“古陶瓷种类繁多,且经历千百年风霜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些是出土的,有些是传世的,其表面特征有天壤之别,因此系统地采集标本是重要前提。”他举例说,同是出土的假定都是景德镇青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标本,分析其出土地的土壤性质对瓷器表面产生的影响等,而传世品同样如此,南方、北方的气候可能对瓷器造成怎样的影响,并要考虑保管条件、保管手法、清洁方法等。“科技应用需要很多前提条件,如果采用的仅仅是随意的分析,结果可想而知。”他提出,如果有国家级大型实验室去做这件事,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来充实所谓的传统——即逻辑推理鉴定体系,“小型机构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参照物都错了,那所有建立在之上的理论也就成了谬论。”广州一家拍卖行的负责人表示,“现在市场对公立机构的部分鉴定力量都不太认同,更何况民间机构的说法?要掌眼必须有实践经验,怎么可能学会那套理论后连普通人都能干这活儿了?像老一辈鉴定家苏庚春,家学深厚,而且16岁就作为买手独当一面,后来才进文博系统,这样的大师的意见才可信。”古董鉴定的“眼学”也是科学手段行家陈先生透露,对于现在某些博物馆、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绝大多数的拍卖行、行家都不认。古玩商、行家、藏家认的是什么?还是“眼学”。“‘眼学’在国外其实这是一门比较科学。比如我们从公家、私人收藏都看过很多真品,头脑里建立了标准,与之标准相符的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假的。”“作为古陶瓷研究的泰斗,耿宝昌先生早就指出,文物鉴定是一门讲究科学的学问,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文物鉴定的问题,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手段,都是值得重视的。”张卫星解释,“真正的文物鉴定,包括传统目鉴等,其实是相对科学的,它依靠了逻辑推理、经验及科学手段等。一旦你参考的数据越多,可靠性相对越高。”那么,如何确定专家掌握的“眼学”标准是正确的?陈先生认为,眼力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学习基础上:“比如,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的藏品主要是历代流传的藏品,绝大部分经过专家鉴定,国外的博物馆也是,有大量的公认标准流传器。这些东西是我们在研究瓷器时的依据,就是鉴定的标准。”而张卫星则强调,不少老一辈鉴定家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例如孙瀛洲先生还善于仿古,他仿制的仿永乐青花小盘至今仍存在故宫,这件东西可以把很多学者骗倒。“他推出的‘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摩挲以别粗细,扣敲以察音响’实际上就是一个方法论,是十分科学的理论。而耿宝昌先生同样是在具体的经营中成长起来的,他推崇‘耳目手三者结合的胎釉鉴定法’同样也是科学的逻辑推理。”

收藏市场的乾隆瓷器为什么如此火热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编者按: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亿港币成交;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亿港币成交;2011年澳门中信春拍,清乾隆30年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以2.3亿港币成交……直至今年5月9日,佳士得伦敦亚洲艺术周,一对首度公开拍卖的乾隆御制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以折合人民币1.31亿元成交。从市场回看学术,一场场关于乾隆的展览摩肩接踵,浙江博物馆呈现的“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从盛夏走到初冬,刚刚落下帷幕,而其所带来的热度和讨论仍然在继续。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乾隆”,在专业研究、坊间戏说的包裹下,轻而易举就能撩拨起人们的兴奋神经,而“乾隆瓷”经过几年的发酵,早已变成一种“奢侈品牌”,一个引发狂热的追逐目标。

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对自己的收藏眼光相当自信,但为何又在后代被评为“农家乐审美”而屡遭吐槽?乾隆的陶瓷审美真的不及其父雍正吗?是什么影响并造就了“乾隆审美”?如果乾隆审美水准低,“乾隆瓷”为何能如此热,是大众的误解误读,还是一众藏家都在上演“皇帝的新衣”?本期鉴藏,让我们一同来讨论收藏市场的“乾隆瓷”狂热现象。

今年上半年,一对乾隆御制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在英国伦敦佳士得以1472.5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1.31亿元。这件对尊也成为佳士得拍卖价最高的10件中国陶瓷器之一。

据了解,这一对成交价格达到1.3亿元的粉彩葫芦尊,其原先拥有者最初心理价位只有1000英镑(约合9000元人民币),此前在拍场上与这对葫芦尊具有同等体量、工艺和纹饰的尚属罕见,之前有4件类似的瓷瓶出现在市场上,均是以单件形式售出。我们实在也有必要思考一下市场狂热追逐乾隆瓷的背景是什么?清“乾隆瓷”是否真正物有所值?动辄亿元的天价未来风险有多大?

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清三代瓷器一直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特别是“乾隆瓷”几乎成为高价瓷、天价瓷的代名词。2010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上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亿的天价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购得,创造了当时的全球瓷器拍卖纪录。在2011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上,一件估价仅为800-1200美元(约5000元人民币)被拍卖公司标为“类属民国”的瓷瓶,因被买家抱着“豪赌”乾隆官窑的心理而最终以超出估价两万倍的1.2亿元高价成交,堪称拍场一大奇迹。

其实,“乾隆瓷”之所以被狂炒,完全缘于它本身已化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化品牌和概念而被市场过度包装和神话了。这一点,颇与当下书画市场狂炒追逐“石渠宝笈”有几分相似。这些年,香港苏富比等海外拍卖行在市场上成功地推出了“皇家御用”概念,尤其是把与乾隆朝相关的所有拍品都作为极品推出,如乾隆玉玺、乾隆御用腰刀等拍出了不菲的高价,自然“乾隆瓷”也毫不例外成为市场极力包装和概念化的一个对象。凡“乾”必贵,已成为拍场的一大现象,只要是沾上乾隆的标签,每每就身价倍增一飞冲天。

就近年海内外拍场成交的高价瓷、天价瓷来看,绝大部分是乾隆朝的瓷器,鲜有高古瓷器,这与早期藏家偏好宋、元、明瓷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以说当代藏家在瓷器审美上已出现了群体偏离。这种偏离一方面是由拍卖公司的强大市场造势宣传所改变,另一方面同大量新涌进的投资型买家对瓷器缺乏基本的了解认知有很大关系。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国初,宋五大名窑、明代永乐青花和成化斗彩等成为藏家们热衷的重器,而不是像现今一味地追逐乾隆朝官窑,可以说那时的玩家更具专业性和品位。看一看瓷器大藏家孙瀛洲上世纪50年代捐献故宫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就知道真正藏家的品位了。

众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论在釉色、器型还是图案纹饰上都追求一种简约素雅、端庄大气、自然天成的气度,特别在釉色纯美上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高峰。

元代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草原民族风格突出,器型多样,大型器物增多,同时大量外销瓷使得烧制技术更加成熟,独特的元青花和釉里红成为元代瓷器的一大特色。明代永乐和宣德的青花最受后人的青睐,成化的斗彩,嘉靖的五彩也都各具特色,在绘画纹饰的丰富性上明代也超越前人。即便是清朝,雍正的单色釉也高端大气上档次。反观乾隆朝瓷器,受乾隆帝和皇家审美的偏好,因过分追求纹样繁缛、色彩艳丽、构图充满和工艺复杂,却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艺术性。虽外观不失雍容华贵,但与宋、元、明朝的瓷器相比,终不免露出一股艳俗气和工匠气,富丽有余,而文雅不足,这是乾隆瓷的一大硬伤。

在国内高通胀压力下,目前大量社会游资进入艺术品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少投资型买家对艺术品一窍不通,从众心理严重,往往市场流行什么热什么就买什么,甚至不知真假。曾经发生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的这一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1.2亿元拍出的瓷瓶原本被苏富比鉴定专家鉴定为“民国所仿”,因此谨慎地将其标为“类属民国”,低估为5000元,但这并不妨碍投资型大款去“豪赌”一把。难怪收藏专家马未都笑称“此次纽约苏富比拍卖这一件瓷器的现场是中国人英勇奋战,全体买家都以捡漏的心态奔赴战场,捡漏于是成了赌漏儿,赌漏儿于是成了壮举。”当艺术品沦为一场投机博傻游戏时,实在是悲哀的一件事情。

当艺术品沦为资本纯粹的投资工具时,种种不可理喻的疯狂都会发生。一个估价5000元的瓷瓶居然能被中国买家1.2亿元买走?太不可思议了!这种“中国式奇迹”恐怕西方人永远搞不明白。中国人疯了吗?这个瓶子真的价值连城吗?其实一件拍品落槌价是估价的几十倍、几百倍,这在拍卖会并不算很稀奇,大家都见过听说过,但最终能超出起拍价的两万倍成交,绝对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它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真有钱”,同时折射出“中国买家真不懂”。在艺术品投资热的今天,可以说“捡漏”的几率微乎其微了,特别是那种“大漏”“天漏”,已完全没有可能。如果有中国买家误以为5000元低标的瓷瓶有可能就是贱卖的“国宝”,我认为这既不符合拍卖常规,更明显低估了苏富比专家的智商和专业水平。

不知从何时起,专业玩家们昔日津津乐道的“捡漏”竟变成了富豪们的押宝式的“赌漏”。只因为这件“民国瓷瓶”与北京故宫里珍藏的清代官窑略有几分相像,就诱发了中国富豪的巨大想象力,引得一片你争我夺,纷纷抛出重金。这种做法显然已经同赌徒无异了,中国人惯有的赌徒心理在这场瓷瓶争夺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听说过“赌石”的,没见过“赌瓷”的,真叫大家都开了眼界。艺术品收藏究竟还要不要起码的专业性?当艺术品沦为赌博的对象时,对艺术品难道不是一种亵渎吗?有人说:“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就是由资本说了算,一件假的艺术品当资本拥有了它时就可以摇身一变成真的。”确实,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介入,但资本有时带来的更多是投机和泡沫,扮演的是愚蠢和恶魔的角色,资本对市场的副作用和破坏力也应该是我们所警醒的。

在这股狂炒乾隆瓷器的背后,客观讲也充斥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是眼下的价格被人为拔高了许多倍,一些本不该高价的乾隆瓷器在资本的追逐下,被不断的天价了,充满了大量的水分,行情被严重透支了。在价格被虚高的同时,还存在着浑水摸鱼、真假混杂的情况,一些拍卖公司利用买家对乾隆瓷的陌生和好奇,上拍一些似是而非的冒牌货,甚至干脆拿一些仿造的赝品来充数。

笔者以为,当前市场上这股“乾隆瓷追逐热”和“天价风”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不可否认乾隆朝瓷器确有其独特之处,有些品种如“珐琅彩”等确实画工精美,工艺高超,不惜工本,但也并不是所有乾隆瓷器都值得去大力追捧,一些品种不乏艳俗和匠气,应该区别对待。那种凡乾隆瓷就动辄天价的市场行为既是不理智的,也是不足取的。当下,如何扭转改变人们对乾隆瓷的片面认识和误区,是比较迫切的一件事情,市场对乾隆瓷的狂热追捧有必要歇一歇了。

收藏市场频现珍品,为何脱手?


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进入了“亿元时代”。端午假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疯狂”一幕接着一幕,艺术品市场进入了空前盛世。时下,艺术品投资已成为与股票、房地产并列的第三大投资类别。艺术品市场收益率是否高且稳定?是否存在因炒作而带来的虚高?艺术品投资升温现象的背后有哪些值得思考的空间?这些无法从目前展示的情况得知,以下几个情况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

 图:精品釉下五彩饕餮尊

欧美中国当代艺术大藏家尤伦斯夫妇这两年连续卖出他们所藏的中国艺术品,今春对当代艺术连续出货,几大拍卖公司以抢到他们的货为荣,成交情况也很争气,在中国当代艺术不景气的情况下,尤伦斯藏品几乎能百分之百高价成交。

张大千、齐白石现在是中国拍卖市场上的两张最大王牌,市场几乎逢“张齐”必抢,而号称张大千最大收藏品机构的梅云堂,今春也首次抛出25件珍藏,一次套现6个亿。梅云堂主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去世,藏品持有者终于等到一个合适出货位。

号称“京城最大旧货买主”的收藏家赵庆伟,去年开始连续推出了他收藏的连环画、出版物插图原稿拍卖专场,交易成绩斐然,赵庆伟的收藏理念得到充分弘扬,但同时这些藏品就与他告别了。

嘉和居是一位资深藏家,据说有十多年的收藏历史,但两三年来嘉和居收藏的古代和近现代书法、绘画以多个专场抛售,据不完全统计,出货近千件,收藏本不易,为何连续抛出?难道是机不可失?反正,嘉和居的藏品得到了市场积极反响,出货顺利。

华人文字高手董桥更是典型,他的藏品大多被他的文字美化过,堪称工艺品,在他的美文中那些藏品都是心头肉一般,但去年起也终于成规模抛售了。人老了,东西是该散的,董桥的出货有他的人文色彩,但两个专场近6000万元套现也同样是收获。

华人大藏家张宗宪,曾经是坐在拍场第一排举着牌子不肯放下的公众形象,这几年拍卖预展上还能看到他穿着光鲜地跟美女调侃,但很少听到他出手买东西的消息了,反而屡屡有拍卖公司老总兴奋地宣布,好不容易做通了张先生的思想工作,他肯拿出几件东西给我们拍了。

为何这些收藏大鳄频现货呢,除了获利空间大,有没有因为市场累计的风险已经很大了呢?刘益谦花2000万元不到买进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今春拍出4.255亿元,创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他说是为了验证当年大胆下手的正确性,但资本大鳄对于资金的渴求以及获利空间的渴求恐怕远超常人。仅从对于十几年前就进入市场的资深藏家来说,既然有巨大的获利空间,市场氛围又支持连续上涨,就是最好的出货机会。而对于套现的资金,市场永远不缺洼地,更是有判断力者的人生乐趣所在,也是艺术品投资的良好时机。

青花—收藏市场佳选择


古今通宝经典收藏——系列(二十一)

明未青花人物风景花棱折腹碗

该物器型造法新奇,腹部为纵向花棱再下折,青花装饰突破传统图纹的束缚,内底心分别为双圈人物和风景,笔划洗练生动,器外青花显浅浓重,釉面明亮滋润,白中闪青,器口施一圈酱黄色釉。中日风格兼融,画工随意,有意境。(鉴定专家:陈行一)

青花工艺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青花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

青花市场

在艺术品市场上,青花瓷器一直是深受收藏家喜爱的一个品种,不但每次都有大量作品上拍,还时常有高价位成交。从它们的烧制年代看,元青花的已经不多,价格也十分昂贵,大部分还是明清时期烧制的青花瓷器。在这些瓷器中,由于烧造水平和工艺的不同,各时期青花瓷器受关注的程度和成交情况也大不相同。青花瓷收藏和投资是当前收藏市场最佳选择。

(本藏品现藏于古今通宝(上海)展览交易中心)

欲了解更多相关藏品资讯请点击图片

元青花的市场收藏价值


青花瓷器初见于唐,成熟于元,清康熙年间发展到顶峰,且形成众多衍生品种,如:哥窑青瓷、素面青花、青花五彩、金丝铁线青花等。

青花瓷白地青花,色彩简洁、明快大方,且历史悠久,历来为瓷器收藏爱好者所看好。面对庞大的国际化收藏需求,由于存世稀少,元青花的市场收藏价值持续上升。屈指可数的元青花大罐只能越来越多的成为许多收藏家的梦中追求。近来元青花瓷器特别是大罐类器物屡创高价,这意味着收藏品价位攀升的开始。

从艺术品收藏角度看: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各朝各代陶瓷艺术作品有的粗有的精,民间使用的瓷器数量大,粗者多,皇家使用的则大多是千挑万选的精品。古陶瓷粗者,其贱也在粗,其贵也在粗,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现在遗存下来的古陶瓷粗品存世数量总的来讲也不多。从审美的艺术角度欣赏一件古代文化遗物,仿佛把收藏者带回远去的岁月,历史的空间和时间在收藏者的手里停步,使历史文化的生命得以延长。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的老祖宗,历史悠久,存世量更是稀少,因而值得我们珍藏。

从艺术品市场角度看:古代烧造的精品陶瓷即使在当时也是投入成本高,生产数量少,使用范围窄,价值不菲,流传到今天能保存完好者已是凤毛麟角,所以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价格惊人,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而元青花价值高,除了历史悠久,存世量稀少外,其自身绽放的艺术魅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能给人带来超强的美感。元代青花瓷的代表作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是开宗立派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创烧时期的青花瓷,产量低,个性强,装饰画水路清晰,抑扬顿挫,或刚或柔,画师有浓厚的中国绘画的笔墨功底。由于数量稀少,进一步抬高了元青花的市场价值。

由于在艺术角度上的精美和收藏价值意义上的稀少的原因,使得元青花瓷器作品的价格持续上升,成为收藏家们追求的稀缺的精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