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术瓷砖 > 导航 >

佰嘉艺术:德化白瓷拍卖年年上涨!引起国内外收藏热潮

佰嘉艺术:德化白瓷拍卖年年上涨!引起国内外收藏热潮

艺术瓷砖 白瓷砖 德化瓷器鉴别

2020-12-28

艺术瓷砖。

随着收藏理念的转变,现代瓷器收藏品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相对古瓷较低的价格以及富有潜力的升值空间,在收藏市场上渐渐火热。作为中国白瓷的代表,德化瓷的收藏价值也一点点被收藏家们挖掘出来,逐渐走向高端市场。

2007年515日伦敦佳士得春季拍卖会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专场一件17世纪德化白瓷洞箫以40.4448万人民币成交

2005年5月1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专场一件清十八世纪德化白瓷观音坐莲像以50.8800万港币成交

2012年10月9日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专场一件德化白瓷“释迦牟尼佛”立像以146.0000万港币落锤

2013年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专场一件德化白瓷“文殊普贤”坐像(一对)以340.0000万港币落锤

2013年10月18日上海道明2013年秋季拍卖会德化白瓷拍卖专场一件明德化窑张寿山款观音立像最终以109.2500万元人民币成交

市场行情不断升温随着公众对当代艺术陶瓷的需求普遍增多,以及对外交流的逐渐频繁,德化瓷‘中国白’的名头越来越为世人知晓,德化瓷的收藏行情也由此渐渐发展而来。德化白瓷质白色润,表现细腻,雕工精湛。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原文(BLANCDE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国内外收藏市场对五彩瓷的不同态度


五彩瓷成熟于明代,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高峰时期,分别为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两者风格相近,又各具特色。国内外收藏者对五彩瓷的热度不尽相同,今天小编就带您分析下国内外收藏市场对五彩瓷的不同态度。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宣德时期的官窑作品,传世极少,仅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遗址有少量出土,相信宣德窑五彩在明中期也难为藏家所见,更谈不上外销了。中外对五彩瓷器的态度分歧始于万历时期,万历五彩深得当时日本社会的喜爱,许多五彩瓷器销往日本后为上层人士所珍视。入清以后,日本人仍然痴迷于五彩,不惜重金求购,国内也因此出现了仿造之风。而在当时的国内,五彩瓷并未像在日本一样受到推崇,青花瓷才是主流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花瓷十分普及,至今国内留存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也很多。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清初,时人叶梦珠在其著作《阅世篇》中对嘉靖一朝青花尚且推崇至备。晚明时期,随着外销瓷器市场的扩大,瓷器大批涌入欧洲诸国。欧洲社会对五彩瓷器的钟爱并不逊于日本。由于五彩瓷器的色彩对比强烈,在视觉效果上与欧洲建筑的居室装饰色彩十分搭配,故大为流行。欧洲商人遂大力收购并运往欧洲销售,造成了五彩瓷出口数量巨大。可以这么说,明中后期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大部分是专为海外市场制作的。清以后,清政府实行禁海令,景德镇瓷器外销被迫中断,中国的五彩瓷器被日本生产的“伊万里瓷”代替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欧洲社会对五彩瓷的钟爱。当清廷收复台湾后,重开海禁,瓷器贸易旋即重新步入繁盛期。康熙五彩得以大力生产并且水平高超独步有清一代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有着强劲的海外市场推动。当时绝大多数五彩瓷器的生产是基于外销的目的,因此留存在国内的甚少,这也是为什么五彩瓷在国外比在国内多见的主要原因所在。同时期国内社会对五彩瓷的态度却与国外截然不同。有清一代的官窑瓷器,除了康熙一朝有五彩外,其他时期多为青花、粉彩、单色釉,清代民窑也很少再生产五彩品种,除了光绪时期出于仿古谋利的目的才有大量仿制以外。这就说明在康熙以后的100余年里五彩瓷器几乎被国人忽略了。正是由于欧洲人、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五彩瓷情有独钟,在这种传统的审美和收藏心态支配下,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国外古董商纷纷来华收购在中国国内留存的五彩瓷器。当时国内藏家多偏重宋瓷与永宣青花、雍乾官窑,认为五彩俗气,不够高雅,因此价位也甚低。一些精明的中国古董商趁此机会大量的为海外收购五彩瓷,造成国内的五彩瓷器严重流失,在国内留存下的精美者甚少,故今天的国内收藏群体难以接触到上好的五彩瓷器,自然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收藏欲望,更谈不上五彩瓷的专题收藏了。较之于其他品种,如青花、粉彩、斗彩等,五彩瓷明显缺乏一个收藏的历史传统。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最辉煌的一笔是在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高达4404.47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直到今天也被业内津津乐道。此后,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虽然未再有如此惊人的表现,但也屡屡创出佳绩。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龙纹出戟花觚以474.25万元成交。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以434万元成交,一件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牡丹花卉纹碗以386.51万元成交。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以428.24万元成交,一对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以549.96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花卉内绘果实纹碗以428.24万元成交。在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对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以549.96万元成交。而在内地拍卖市场上,五彩瓷根本无法体现出应有的市场地位,能获得较理想价位者寥寥,目前市场最高价为一对清康熙御制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图碗以495万元成交,此外,清雍正五彩山水人物笔筒以220万元成交,清康熙珊瑚红五彩花卉纹碗以165万元成交,明万历青花五彩人物图盖罐以121万元成交。虽然内地藏家这种审美传统绝非一朝半夕所能改变的,但对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的受追捧也不应该再继续视而不见下去了,同样内地的拍卖公司也应该在五彩瓷市场的培养上多下些功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五彩瓷在内地市场上会大放异彩。

国内外收藏市场对五彩瓷的态度冷热分明


五彩瓷成熟于明代,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高峰时期,分别为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两者风格相近,又各具特色。国内外收藏者对五彩瓷的热度不尽相同,今天小编就带您分析下国内外收藏市场对五彩瓷的不同态度。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宣德时期的官窑作品,传世极少,仅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遗址有少量出土,相信宣德窑五彩在明中期也难为藏家所见,更谈不上外销了。中外对五彩瓷器的态度分歧始于万历时期,万历五彩深得当时日本社会的喜爱,许多五彩瓷器销往日本后为上层人士所珍视。入清以后,日本人仍然痴迷于五彩,不惜重金求购,国内也因此出现了仿造之风。

而在当时的国内,五彩瓷并未像在日本一样受到推崇,青花瓷才是主流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花瓷十分普及,至今国内留存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也很多。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清初,时人叶梦珠在其著作《阅世篇》中对嘉靖一朝青花尚且推崇至备。晚明时期,随着外销瓷器市场的扩大,瓷器大批涌入欧洲诸国。欧洲社会对五彩瓷器的钟爱并不逊于日本。由于五彩瓷器的色彩对比强烈,在视觉效果上与欧洲建筑的居室装饰色彩十分搭配,故大为流行。欧洲商人遂大力收购并运往欧洲销售,造成了五彩瓷出口数量巨大。可以这么说,明中后期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大部分是专为海外市场制作的。

清以后,清政府实行禁海令,景德镇瓷器外销被迫中断,中国的五彩瓷器被日本生产的“伊万里瓷”代替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欧洲社会对五彩瓷的钟爱。当清廷收复台湾后,重开海禁,瓷器贸易旋即重新步入繁盛期。

康熙五彩得以大力生产并且水平高超独步有清一代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有着强劲的海外市场推动。当时绝大多数五彩瓷器的生产是基于外销的目的,因此留存在国内的甚少,这也是为什么五彩瓷在国外比在国内多见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时期国内社会对五彩瓷的态度却与国外截然不同。有清一代的官窑瓷器,除了康熙一朝有五彩外,其他时期多为青花、粉彩、单色釉,清代民窑也很少再生产五彩品种,除了光绪时期出于仿古谋利的目的才有大量仿制以外。这就说明在康熙以后的100余年里五彩瓷器几乎被国人忽略了。

正是由于欧洲人、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五彩瓷情有独钟,在这种传统的审美和收藏心态支配下,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国外古董商纷纷来华收购在中国国内留存的五彩瓷器。当时国内藏家多偏重宋瓷与永宣青花、雍乾官窑,认为五彩俗气,不够高雅,因此价位也甚低。一些精明的中国古董商趁此机会大量的为海外收购五彩瓷,造成国内的五彩瓷器严重流失,在国内留存下的精美者甚少,故今天的国内收藏群体难以接触到上好的五彩瓷器,自然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收藏欲望,更谈不上五彩瓷的专题收藏了。较之于其他品种,如青花、粉彩、斗彩等,五彩瓷明显缺乏一个收藏的历史传统。

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最辉煌的一笔是在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高达4404.47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直到今天也被业内津津乐道。此后,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虽然未再有如此惊人的表现,但也屡屡创出佳绩。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龙纹出戟花觚以474.25万元成交。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以434万元成交,一件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牡丹花卉纹碗以386.51万元成交。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以428.24万元成交,一对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以549.96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花卉内绘果实纹碗以428.24万元成交。在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对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以549.96万元成交。

而在内地拍卖市场上,五彩瓷根本无法体现出应有的市场地位,能获得较理想价位者寥寥,目前市场最高价为一对清康熙御制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图碗以495万元成交,此外,清雍正五彩山水人物笔筒以220万元成交,清康熙珊瑚红五彩花卉纹碗以165万元成交,明万历青花五彩人物图盖罐以121万元成交。

虽然内地藏家这种审美传统绝非一朝半夕所能改变的,但对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的受追捧也不应该再继续视而不见下去了,同样内地的拍卖公司也应该在五彩瓷市场的培养上多下些功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五彩瓷在内地市场上会大放异彩。

国内外对五彩瓷的态度有何不同


五彩瓷成熟于明代,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高峰时期,分别为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两者风格相近,又各具特色。国内外收藏者对五彩瓷的热度不尽相同,今天小编就带您分析下国内外收藏市场对五彩瓷的不同态度。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宣德时期的官窑作品,传世极少,仅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遗址有少量出土,相信宣德窑五彩在明中期也难为藏家所见,更谈不上外销了。中外对五彩瓷器的态度分歧始于万历时期,万历五彩深得当时日本社会的喜爱,许多五彩瓷器销往日本后为上层人士所珍视。入清以后,日本人仍然痴迷于五彩,不惜重金求购,国内也因此出现了仿造之风。

而在当时的国内,五彩瓷并未像在日本一样受到推崇,青花瓷才是主流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花瓷十分普及,至今国内留存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也很多。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清初,时人叶梦珠在其著作《阅世篇》中对嘉靖一朝青花尚且推崇至备。晚明时期,随着外销瓷器市场的扩大,瓷器大批涌入欧洲诸国。欧洲社会对五彩瓷器的钟爱并不逊于日本。由于五彩瓷器的色彩对比强烈,在视觉效果上与欧洲建筑的居室装饰色彩十分搭配,故大为流行。欧洲商人遂大力收购并运往欧洲销售,造成了五彩瓷出口数量巨大。可以这么说,明中后期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大部分是专为海外市场制作的。

清以后,清政府实行禁海令,景德镇瓷器外销被迫中断,中国的五彩瓷器被日本生产的“伊万里瓷”代替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欧洲社会对五彩瓷的钟爱。当清廷收复台湾后,重开海禁,瓷器贸易旋即重新步入繁盛期。

康熙五彩得以大力生产并且水平高超独步有清一代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有着强劲的海外市场推动。当时绝大多数五彩瓷器的生产是基于外销的目的,因此留存在国内的甚少,这也是为什么五彩瓷在国外比在国内多见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时期国内社会对五彩瓷的态度却与国外截然不同。有清一代的官窑瓷器,除了康熙一朝有五彩外,其他时期多为青花、粉彩、单色釉,清代民窑也很少再生产五彩品种,除了光绪时期出于仿古谋利的目的才有大量仿制以外。这就说明在康熙以后的100余年里五彩瓷器几乎被国人忽略了。

正是由于欧洲人、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五彩瓷情有独钟,在这种传统的审美和收藏心态支配下,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国外古董商纷纷来华收购在中国国内留存的五彩瓷器。当时国内藏家多偏重宋瓷与永宣青花、雍乾官窑,认为五彩俗气,不够高雅,因此价位也甚低。一些精明的中国古董商趁此机会大量的为海外收购五彩瓷,造成国内的五彩瓷器严重流失,在国内留存下的精美者甚少,故今天的国内收藏群体难以接触到上好的五彩瓷器,自然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收藏欲望,更谈不上五彩瓷的专题收藏了。较之于其他品种,如青花、粉彩、斗彩等,五彩瓷明显缺乏一个收藏的历史传统。

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最辉煌的一笔是在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高达4404.47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直到今天也被业内津津乐道。此后,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虽然未再有如此惊人的表现,但也屡屡创出佳绩。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龙纹出戟花觚以474.25万元成交。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以434万元成交,一件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牡丹花卉纹碗以386.51万元成交。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以428.24万元成交,一对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以549.96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花卉内绘果实纹碗以428.24万元成交。在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对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以549.96万元成交。

而在内地拍卖市场上,五彩瓷根本无法体现出应有的市场地位,能获得较理想价位者寥寥,目前市场最高价为一对清康熙御制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图碗以495万元成交,此外,清雍正五彩山水人物笔筒以220万元成交,清康熙珊瑚红五彩花卉纹碗以165万元成交,明万历青花五彩人物图盖罐以121万元成交。

虽然内地藏家这种审美传统绝非一朝半夕所能改变的,但对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的受追捧也不应该再继续视而不见下去了,同样内地的拍卖公司也应该在五彩瓷市场的培养上多下些功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五彩瓷在内地市场上会大放异彩。

国内外销瓷尚在起步期 三类外销瓷值得关注


近来,在国内某大型拍卖会上,一款直径59.5厘米的清代广彩“广东十三行”大碗拍出了51.75万元的高价,创下中国内地公开拍卖广彩瓷器的最高纪录。此消息一出,受到了外销瓷藏友的广泛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明清时期的外销瓷或将成为古代陶瓷收藏市场的最后一块洼地。 

【国内外销瓷尚在起步期】

“外销瓷顾名思义,是指专门销往国外的陶瓷器。”涉足外销瓷收藏20余年的项立庆告诉记者,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外销瓷粉彩价格还有相当上涨空间。如在去年云南某典藏秋拍上,一件清雍正锦地粉彩开光山水花鸟纹钮八方盖瓶,是外销瓷的常见器形,绘工精细,但成交价仅31.36万元。而当年在纽约的秋拍上,一对类似器形的花鸟、人物纹饰瓶,已拍至16.99万美元,单件的成交价也超过8万美元,是中国市场的两倍有余。相对而言,中国内地外销瓷收藏尚处在起步阶段,成交价较低。

【三类外销瓷值得收藏】

“目前,市场上外销瓷种类较多,按照市场上常见数量多少来排列,依次是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彩绘瓷(明代外销五彩瓷较少)、广彩瓷、色釉瓷、纹章瓷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陈起平告诉记者,有三类外销瓷值得藏家关注。第一类是明清时期西方需求者委托贸易商到中国特别定烧的纹章瓷。第二类是表现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的艺术性较强的瓷器,品类丰富,表现内容多姿多彩。第三类是普通外销瓷中的精品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用于装饰、陈设用瓷,其中绘有人物纹饰的精美盘、碗近几年价格大涨。

德化白瓷的研究、收藏和投资


刘幼铮与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探讨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是一个未得到国人重视的世界遗产,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

世界各国:十六世纪开始,以法文“中国白瓷”的最高荣誉,命名了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BLANCDECHINE。此后,这个称呼不仅延续至今,而且被中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场合统一使用。凡是冠以此名的瓷器,无一例外,就是她!几百年以来,她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皇室般的尊崇乃至爱戴、仿效。几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知名的博物馆的收藏中,都必有她的身影;世界各地的拍卖场上,甚至较正规的网络拍卖,也都必有她登场。她已然成了国际文化遗产中的经典项目。这种文化现象,世界少见,中国仅有!

17世纪“何朝宗印”印章观音立像高51.5厘米13.12万英镑2005年11月8日伦敦佳士得

我国:这位白衣天使,从唐代以降千余年来,就一直以其民间素颜,默默辛勤地为代代百姓生产他们的必需品;自宋代以降近千年以来,就开始以其超凡艺术,夜以继日地为世界各地承担着创烧数以千万计的外销货,为天朝赢得了滚滚白银,为中华赢得了罕有的国家荣誉。尽管如此,千余年来,她始终没沾半点皇天的“宠幸”,始终与“国字号”无半点关系。或许就是缘此,国人们对世界给她的名声视若罔闻,还毫不客气地把她打发回了戴云山中狭小的德化县——非官窑的地方窑口之一。这种文化现象,世界未见,国人盛产!

文化前行的路径可以出现迂回,但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却是世界潮流。迂回和弯路一定会更张为柳暗花明。在这一过程中,最正确的办法就是进入事实,接纳事实,体会真理,收获前行。

明万历观音坐像高43.2厘米22.8万美元2007年3月20日纽约苏富比

独有的窑业资源和技术

德化白瓷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是由德化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德化的瓷土矿产资源是独特的。-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区,境内分布有高岭土环形矿,拥有最优质的高岭土,是烧造白瓷最理想的配方比例,这是德化窑瓷得天独厚的特殊资源。据记载,德化瓷土磨细漂净即可直接制坯,不须调和其他原料;大都较软,不需太高温度,即可成瓷;颜色洁白,可省漂制手续,均其优点。但其质软,故易变形。德化地区的瓷泥制作工艺也是极为独特,首先是把瓷土原料用水碓舂细,然后放入沉淀池,其中上面部分的细颗粒称软土,下面部分的粗颗粒继续再舂细,再沉淀,直到能够使用为止,由此可见制作工艺的复杂和精细。尤为珍罕的是,距今七百多年前的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录了十三世纪德化窑的瓷泥制作过程:当地窑工“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因此,挖泥堆土的人,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这种瓷泥的制作传统,一直延续到明代后期。

由于瓷土本身的特点,德化瓷窑形成了独创的窑炉结构系统。从已发现的窑炉遗迹看,德化瓷窑分为龙窑和分室龙窑两种形式。龙窑因其升降温和流速快,可以维持还原气氛,使得宋元德化白瓷釉中含量极少的三氧化二铁较多地转变成低价状态,而呈现浅淡的青色,即青白釉。据测定:德化瓷属于软性瓷,历代德化白釉瓷的烧成温度变化不大,都在1250-1280℃之间。其烧成温度不能过高,因为温度高会导致瓷坯变形,所以烧制温度受到严格控制。而景德镇瓷器的烧制温度要高一百多度。

17世纪“何朝宗印”印章观音坐像高34.5厘米10.92万欧元2009年6月12日兰佩尔茨

到了明代,分室龙窑进化为阶级窑。分室龙窑依斜坡建筑,阶级窑则呈阶梯状建筑。它在节约燃料、提高温度、控制气氛和增加产量方面都比龙窑优越,对德化白瓷釉质量和产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阶级窑在明末传到日本和朝鲜,日本称为“串窑”。清代则是龙窑和阶级窑兼用。

德化白瓷的胎釉特质和景德镇所烧瓷器完全不同,看上去有软糯之感,而景德镇的产品都很硬。而且德化白瓷的胎釉结合非常细密,胎釉之间的分界线几乎看不出来,浑然一体,加之烧制温度偏低,最后形成有如玉石般温润的感觉。而观察景德镇瓷的横截面,则胎是胎,釉是釉。德化瓷釉配方是自成传统和体系的,是德化工匠几百年来针对本地瓷土特点而积累的经验。经仪器测定,德化白釉中钾的含量与胎中钾含量相近,有的还更高些,从而使得釉生成的玻璃相指数很高。

宋至元明德化瓷器胎釉最显著的特点是碱金属含量相当高,特别是K2O含量在6%上下,是中国所有瓷窑中指数最高的,它可以有效地降低烧成温度,但易导致成品的变形;铁、钛氧化物含量低,尤其是Fe2O3的含量是中国所有瓷窑中最低的。这一成分上的特性,使得德化白瓷的白度增高。德化白瓷的硅铝比超过5倍,碱性氧化物含量高,导致德化白瓷瓷质为软质瓷。

明代德化白瓷的成分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同时期景德镇的白瓷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二是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的白瓷则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胎釉成分的不同,特别与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和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德化白瓷比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明代德化胎釉成分结构的独特性,加之相匹配的独特的窑炉烧成技术,才得以产生出胎釉结合致密,质地半透明并有象牙白釉色的独特效果,使得德化白瓷的品质日臻完备,造就出继宋白瓷之后中国白瓷的代表和托举出世界瓷艺技术的巅峰。

17世纪文昌帝君坐像高38.4厘米26.65万美元2010年9月17日纽约佳士得

烧制历史的脉络

宋元德化窑以生产出口瓷为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里记载说:“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被称为刺桐的泉州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由于他带回了德化白瓷和著述中的宣传介绍,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德化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德化白瓷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到了明代,德化窑陶瓷生产进入又一个高峰期。特别是从明中期开始,德化窑烧制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而当时出现的一批雕塑艺术大师,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等,更将德化瓷雕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自明晚期,德化开始生产青花和五彩瓷,特别是青花瓷,汇入中国外销瓷的大潮中,广播海外。

入清代,德化瓷业臻至全盛,窑场作坊遍布县境各地。白瓷雕塑沿袭了明代烧制技法,涌现了一大批名师高手,他们所雕塑的人物以及文房杂器皆十分精致雅观。德化窑自明末至乾隆年间所烧制的白瓷具有同等优美质感,但到乾隆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社会生产力的衰减,制瓷工艺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渐渐失去一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方法。

民国时期,在德化窑出产的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开创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纪录。

17世纪何朝宗印章渡海观音立像高46.7厘米42.6万欧元2010年11月5日斯图加特纳高

国内外收藏概况

由于德化瓷本身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日益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得其在欧洲、亚洲的收藏活动持久不衰。在我国,有关德化瓷器的收藏记录开始于明代,但收藏始终没有形成风尚。国外的收藏家,甚至是皇室成员,对德化白瓷的收藏活动较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早在三百年前就已开始。所以,现存历代德化白瓷的精品,大部分为国外博物馆藏品和私人收藏品。

国内收藏德化瓷的代表性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另外也有许多私人收藏。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博物馆和私人都有收藏。香港中文大学还曾举办过德化白瓷的学术交流和专题展览。

德化白瓷在刚输入欧洲时,便得到了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从王室贵族到庶民阶层都热衷于收藏。有数以千计的量化统计资料表明,欧洲各国的大多数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以及众多的私人收藏家都珍藏有德化瓷器。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存有400多套(1255件)德化瓷器,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德化瓷器收藏地。这1255件德化瓷器都记录在1721年目录上。这些藏品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记录在1721年目录上有据可查的器物为奥古斯都大帝藏品以外的其他瓷器,尤其是德化白瓷提供了重要的断代依据,它们不仅是收藏的展现,更加对欧洲瓷器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或20世纪“许云麟制”印章骑龙观音立像高86厘米23.3万欧元2011年11月5日

斯图加特纳高

大英博物馆自1753年起就开始收藏中国的白瓷,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其中一部分白瓷收藏于清王朝灭亡前,另一些则是20世纪的收藏家所赠。该馆收藏了近千件福建德化白瓷,其中主要为明清两朝的器物。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德化瓷器达两千件之多,且多有顶级藏品在其中。例如确为何朝宗制作的文昌帝君坐像,背部钤印标准的何朝宗葫芦形印章,而且有“万历庚午年春”刻款纪年文字,是全世界仅有的一件确切纪年的何朝宗作品。英国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藏有从宋至清代的德化外销瓷器200多件;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馆收藏的德化窑瓷器年代较早且较为珍贵;白金汉宫中的大部分“中国白”同私人收藏品一样,也是属于早期的作品,确切地说有40多件藏品,藏品的质量很高,对于德化瓷器的研究极有价值。英国戴勒姆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一半以上都是明代的雕塑立件,件件精致。可惜这批藏品在近年已被流散到社会各地了。

法国是接受德化白瓷较早的国家,各博物馆大多都有收藏。如今世界各国对德化白瓷的统一称呼,就源于法语:BLANCDECHINE。法国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件是,何朝宗制作的观音坐像,背部钤印标准的何朝宗葫芦形章。

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纽约市政博物馆、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馆、旧金山德昂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和各大学的博物馆都珍藏有德化瓷器,其中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有58件,波士顿博物馆有30件左右(包括明代德化著名瓷塑家何朝宗的早期作品)。

丹麦哥本哈根的工艺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瑞典的博物馆也都分别藏有很好的德化瓷器。

除了欧美之外,在亚洲也收藏有众多的德化瓷器。在日本,德化瓷箫现在在日本根箱神社作为“国宝”保存。此外,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出光美术馆等也都有德化瓷的收藏。

17或18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坐像高27.5厘米16.205万英镑2011年11月10日

伦敦邦瀚斯

国内外对德化白瓷的研究

在国际上,有关德化瓷的研究是欧洲传统学术课题,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几百年来,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中,出现了众多的研究者和学术论著,以近代以来为最。

爱尔兰人唐纳利(P.J.Donnelly)是国外德化白瓷收集和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早年移居英国伦敦,一生都在收藏、研究德化白瓷。他的著作《中国白》(BlancdeChine)是已知的第一本研究德化白瓷的专著。该书成书于1964年,1969年伦敦费伯(Faber)兄弟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德化制瓷历史、德化白瓷在海外的藏品、德化白瓷的雕塑技艺以及德化白瓷在海外的影响等,堪称是一部德化白瓷研究的百科全书。在书中他尝试运用西方早期类型学的方法,首次触及了德化白瓷的分期课题。

美国收藏家、古陶瓷研究专家罗伯特(RobertH.Blumenfied)于2002年撰写了《“中国白”:绝妙的德化瓷》(BlancdeChine:TheGreatPorcelainofDehua)一书,涉及面广,内容翔实,对研究德化白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柯玫瑰(RoseKerr)、约翰·盖尔(JohnAyers)主编的《“中国白”:德化白瓷论文集》(BlancdeChine—porcelainfromDehua)收录了包括何翠媚(ChuimeiHo)、郭勒逊(KensonKwok)、埃娃·施特勒伯(EvaStrober)、海蒂(HeidiTan)等人的研究成果,是国外影响深远的研究德化白瓷的论文集,且收录在论文集中的文章都为国外研究德化白瓷的知名学者撰写的,可视为国外德化白瓷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收获。

中国对德化瓷的记载,可以上溯到明代。对德化瓷的系统研究,则始于新中国。

福建省的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和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辛勤耕耘,成果颇丰。主要成果体现在,以屈斗宫为代表的多处窑址的科学发掘和研究,以及大量的田野考察、标本采集整理,出版了屈斗宫的考古发掘报告、德化窑标本大系等田野考古资料等专业著作,给德化瓷的文物研究创建了一个科学平台。

与此同时,诸多专业学者和民间文物专家,依据各自占有的实物资料和地方人文资料,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极大丰富了对德化瓷的认知和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同时,他们以文人的真挚之心,竭尽全力为德化瓷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鼓与呼。老前辈孙瀛洲、叶文程、林忠干、徐本章、王冠英等诸位先生给世人留下的专著和论文,是我们后学的永久财富和治学楷模。当代的陈建中等诸位同人在田野和研究领域贡献了大半生,现在仍然固守在德化瓷的故土耕耘不辍,是德化瓷研究领域的中坚。

我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一书,搜集了在世界各地所能找到的4200件德化白瓷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利用考古学的排队、分期、谱系等手段,推导出德化白瓷分期断代的立体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把国际德化瓷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明“何朝宗印”印章观音立像高37.4厘米52.925万英镑2012年5月17日伦敦邦瀚斯

鉴定要点

鉴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在传统鉴定习惯和要领的基础上,建议大家大胆尝试我在书中提供的鉴定模型,进行多要素的运作,最终推出结论。亦即把经验感觉和模型运作结合起来。

可以进入模型的要素有器型胎釉和局部特征两大类。举例而言:

梅花

梅花是德化瓷装饰题材中最为典型的。由于梅花这一题材其涵盖的器形种类特别多,实物资料甚丰,所以可以作为德化白瓷分期断代中重要的局部特征之一。

《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一书中排了18式梅花,总的规律是,从早至后,花瓣从瘦削至丰腴,花蕊的表现越来越大,枝干也有变化,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到后面越来越复杂。

明早期用于瓷器装饰的梅花,带有明显的写实主义色彩,花瓣是主要着眼点,大部分瘦而窄,上边有凸起的棱线,花蕊只是用一个点或者不大的半球样式来表现。枝干简约,原型极似单瓣的腊梅。在制造过程中,艺术创作为着重点。

到了明中期这类梅花瓣型开始有了变化,花瓣的棱线逐渐丰富,瓣面的起伏凹凸也有了不同的式样,甚至出现了半球体的花瓣和内凹形花瓣,而且花蕊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从小点或不大的半球体到明显的半球体样式,花朵的数量增加到三至五朵,枝干从单枝进展到二枝,构图重心移向下部。这些都表现出这一时期瓷器表面装饰的梅花制作越来越趋向完善精致,灵气十足。

明末至清初,清中这段时期,德化白瓷上梅花花瓣和花蕊的造型达至顶峰,无论是花瓣的凹凸,还是花蕊精致、多样的程度,都是前朝所不及的,这一时期的梅花最为美妙,几乎集合了德化瓷梅花的所有特征,尤其是对花蕊的塑造,蕊茎、蕊头交错出现、并列出现,繁杂的蕊芯为亮点,点缀的整朵梅花跃然于器物上,更加生气勃勃。

清中期开始,德化窑对梅花的表现趋于程式化,这期间德化瓷的生产和创作已经深受商品化的影响,而到了清晚期更显示出呆板、图案化、符号化的倾向,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花蕊呈饼状出现在器物上,完全丧失了当初艺术创作的灵气,整体上也不再有早期的自然活泼之感。

以上梅花这一局部特征的演变过程显示出德化瓷中梅花题材自身的变化历程,呈现出这时期创作者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的风气变化。

山石

山石题材是德化白瓷雕塑中常见的要素之一,最常见的是出现在观音立像中。山石题材使用的年限也很长,自明至清、民国绵延不断。所以它也具备了分期断代的基本条件。

我们根据山石造型变化的规律,排出了它的序列。总的来看,山石的造型起步于写实,其标本就是太湖石。关于明人对太湖石的理解和解读,可以用林有麟《素园石谱》一帧予以佐证。林有麟是明万历年间人,他所绘的这幅“太湖石”,也可作为我们断代的参照。明中、晚时期山石的创作者是将山石作为重要的创作内容来对待的,而且融入了明人对山石“石龙近于禅”(林有麟语)的哲学理解,山石“芜而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雨境界”,融在德化白瓷的纹理之中。

及至明末,德化白瓷对山石的处理风格逐渐出现简化和线条化的趋向。洞石的形状(即太湖石那种拉长的孔状),逐渐缩小成圆孔状。到清代中期以后,山石的风格似乎又有了向写实方向的回转,但明中晚期的那种风格基本固定趋同现象消失,表现为每件作品中山石形态各异,没有了统一的章法和规范。最重要的是,清晚期以后的作品中,创作者对山石的哲学理解表现出肤浅和躁动不安的心态和社会风气。

所以,山石这一局部特征的确包含诸多的内涵,既能作为断代的依据之一,又能帮助我们解读明人、清人、民国人、现代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及各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思潮。

印章款识

印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定手段。在中外研究者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搜集到的德化白瓷印章款识(前述范围内花款未列入)共有葫芦章、叶形章、方章、圆章、刻划章5种。

例如,何朝宗印章的存在时间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期,长达200多年。这个时段的大部分显然不是何朝宗的创作期。可以认为,在这200多年中的第一个50年是何朝宗直接创作的最大范围,而后150年均为何朝宗的继承者的创作期。所以在何朝宗印章的29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何朝宗本人所使用的。诚如国内一些专家所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钤印了何朝宗印章的作品数以千计,但真正可以确认是何朝宗作品的最多也就百件左右。

“溥及渔人”、“博及渔人”这类款识的印章比较复杂,在明清之际甚至于明末就已出现,而近现代以苏学金为代表的苏氏家族一直将“博及渔人”作为自己的传统用章,直至民国和现代。这期间长达近400年的跨度中,都有使用,这个谱系,在我书里已经厘清并做了分期和断代。

此外,还有璎珞、面相、题材等要素的演变规律,都是断代的抓手。

总之,要尽量多地寻找器物所包含的一切特征,把它放进分期谱系中去对号入座。多个要素推导结果的交汇点,就是该器物断代的最终结论。

18世纪释迦牟尼佛立像高84厘米149万港币2012年10月9日香港苏富比

德化瓷的收藏和投资

说到德化瓷的市场投资,我感觉国外比较热,价钱比较高;中国比较冷,价钱比较低。另外,国外市场上的德化瓷比国内所见的质量要好。原因就是中外美学观念不同,社会风气不同,还有历史传统不同。但是,导致这些不同,除了民族文化差异,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国人对文化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价格走向)的把握水平不高。而德化瓷的美学价值是世界瓷雕艺术的巅峰,早已被世界公认,所以这个认知上的差距,才导致了中外市场的差异。雕塑是德化瓷的精髓所在,其特点是唯美天然,自然天成,带给人内心的宁静,而且天然地带有东方气息。因此我相信,国人赶上这一步,是早晚的事。

检查十五年来国际拍卖市场中,德化白瓷每年的主要成交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出价格变动的曲线和不同器型的价格差。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资料,1997年3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渡海观音立像“(H:50.8)成交价29,900美元;12月伦敦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如意观音坐像”(有印章)成交价19,550英镑;9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持经观音立像”成交价16,000美元;4月北京嘉德“清17世纪丁水奇珍印章狮耳香炉”(明晚期印文山水珍藏)成交价11,000元人民币。

1998年11月香港苏富比“清17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立像”成交价460,000元港币;3月纽约佳士得“清17-18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21,850美元,“清18-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

(18世纪)成交价8,625美元;4月香港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佛立像”成交价69,000元港币

1999年11月香港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博及渔人印章菩萨立像”(H:83.2)成交价402,500元港币;7月北京翰海“明晚16世纪仕女坐像”(17世纪如意观音)成交价187,000元人民币;9月纽约佳士得“清17世纪坐莲观音像”成交价16,100美元;

2000年7月北京翰海“清观音童子坐像”成交价88,000元人民币;3月纽约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休闲作观音”成交价8,625美元;11月北京嘉德“晚明16世纪观音像”成交价79,200元人民币。

2001年10月纽约苏富比“清晚期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2,950美元;10月纽约佳士得“清17-18世纪如意观音坐像”(钤四字印章,17世纪)成交价22,325美元;11月阿姆斯特丹苏富比“清17世纪雕阿拉伯文鼎式三足香炉”成交价21,000荷兰盾;12月北京翰海“清关公坐像”(17世纪)成交价39,600元人民币。

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清17世纪何潮、溥及于人印章休闲作观音像”成交价306,800元港币;6月上海敬华“清观音立像”成交价154,000元人民币;7月北京翰海“清休闲作观音”成交价143,000元人民币

2003年11月纽约博得富“清中期18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8,188美元;10月香港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十八罗汉山子”成交价262,900港币;10月上海崇源“明何朝宗印章送子观音坐像”(清)成交价154,000人民币;11月北京华辰“乾隆如意观音坐像”成交价143,000元人民币;2月伦敦苏富比“清17-18世纪舞蹈人物立像”(17世纪)成交价12,000英镑。

2004年4月上海敬华“清晚期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30,000元人民币;9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送子观音坐像”成交价19,200美元;12月北京翰海“清17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154,000元人民币。

2005年11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何朝宗印方印章渡海观音”成交价131,200英镑;5月香港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溥及于人印章观音坐莲像”成交价480,000港币;7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横笛”成交价31,200英镑;11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何朝宗印方章休闲作观音”成交价18,000英镑;(上海博海2005年12月25日拍卖的“明成化德化窑双耳香炉”以187万元人民币成交,但未知确实。)

2006年5月香港佳士得“嘉庆时期德化许云麟印章文殊菩萨坐像”(清晚期)成交价480,000港币;3月纽约苏富比“清18-19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45,000美元:3月纽约佳士得“清18-19世纪观音罗汉山子”成交价26,400美元。

精品残瓷收藏热潮高涨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为了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往往从收藏瓷片开始。

前不久,北京举办了一场以“犹珍”为名的特殊拍卖会,158件或残或缺的古瓷斩获688万元佳绩,让业内对残瓷不得不刮目相看。记者注意到,精品残瓷价格正日益上涨,用其加工的各种首饰也在网上热卖。“残瓷热”已由南京走向全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在全国最早兴起捡瓷片的热潮。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就是发起人之一,秦淮河畔、建筑工地、郊区小路,到处活跃着他的身影,他捡的各种古瓷片多达几千枚。后来,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加入到“瓷片族”行列,也有来自镇江、无锡、苏州等周边城市的,“瓷片族”进而带动了西安、北京等地残瓷收藏热。

在李绍斌看来,“残瓷热”与精品瓷器价格走高有直接关系。“收藏界一直都崇尚完整器,但随着精品瓷器价位逐年攀升,普通藏家很难接触到品相好又完整的精品瓷器了,许多人就把目光转向精品残瓷。”他表示,精美残瓷本身也很有价值,“纵有万贯家财,不敌汝瓷一片”,说的就是名窑瓷片的珍贵性。“收藏关键要‘上手’,但对普通人来说,名贵瓷器连看一眼都不容易,何谈上手?通过钻研瓷片,可积累良好的手感。”李绍斌说,初入门者,通过残瓷断面可深入了解胎釉成分,南京不少“瓷片族”拥有好几吨瓷片,在积累过程中,他们逐渐在瓷器鉴定领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据悉,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就是“瓷片族”自发成立的,研究会通过办展览、写文章、搞讲座、出会刊、开展鉴赏活动,将古瓷片逐渐推向全国。如今,瓷片收藏在各地已成气候,甚至有人以买卖瓷片作为谋生手段,现在每周仍有景德镇、上海、浙江等地藏家专程来南京捡瓷片。

与此同时,残瓷价格也越来越高。李绍斌告诉记者,自己当年买一块精美瓷片,也就块把钱,现在涨到好几百块了,优质青花瓷片可达上万元,“都有点吃不消了!”

精品残瓷除具有收藏价值外,也颇具装饰功效。记者注意到,有人对瓷片加以设计,镶嵌成各种戒指、胸针、手镯、耳环等首饰,在网上热卖,也有人收集瓷片后,自己动手取片、打磨,炮制出别具创意的饰品。

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两大误区


2009年元月初,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的福建德化瓷再次进军北京马连道茶城,这让贺岁收藏市场又多了几分热闹。在这之前,即去年12月13日开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中,作为“非遗”手工艺品之一的德化白瓷首次出现,引起京城大众收藏者的关注,展览现场连着几天都有许多人观看。“从交易会展览之后,来购买、咨询德化瓷的人是以前的几倍。”潘家园莹玉瓷庄的总经理王增起说。他是个“老北京”,偶然从朋友处见到德化白瓷,感到很震撼,就开始收藏,并于4年前在潘家园开店。他说,由于北方人对德化白瓷接触少,对瓷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收藏或者消费就不免存在偏见,为此,他提醒那些瓷器爱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轻工艺,重价格”和“多实用,少文化”的误区。

误区之一

只看价格不看工艺

德化白瓷是陶瓷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优质瓷土和良好的水源,通过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法制作出来的。其釉面晶莹光亮,洁白如玉;胎骨细密,具有透明感,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美称。因瓷土细致,最适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细腻玲珑的瓷塑作品,明代瓷艺大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均以瓷塑作品见长。

王增起从几年来的收藏和经营中得出经验,认为德化白瓷讲究的是“薄如纸、细如丝、润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作品,就具有这些特点,他刀法洗练,雕刻精细,衣褶层次分明,纹理舒卷自如,繁而不乱,工艺达到了极高水准。目前苏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难求”。他的作品限量发行,多则数十件,少则一两件,件件珍贵。在4年间,他的作品价格上涨了8-10倍。苏清河是目前惟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善于陶瓷雕塑,尤以佛教人物造像蜚声海内外。

王增起说,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问题,主要是工艺区别,而且做工有普通与名家之分。同等价位的产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藏品的名家与普通之分,就如做面食一样,高级厨艺师做出来的是面点,而普通大师傅做出来的是馒头。”王增起说,德化白瓷也一样,同样的材料,大师做出来的是精品,其价格就高,普通工艺师的作品价位较低,收藏增值空间不大。

误区之二

只重实用不重文化艺术内涵

德化白瓷跟传统意义上的瓷器概念是不同的。在传统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实用,今天价值连城的元明清瓷器,当时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日用,只有少部分是观赏把玩的,但由于其厚重性,给人的感觉是很“有用”。德化白瓷更重视的是艺术和收藏价值,作品轻巧薄透,有些消费者认为,胎壁太薄,不易拿放,使用起来不免“胆战心惊”。不过也有人认为,精品瓷器本来就不是为了使用,谁也不会花千万元买个清乾隆“珐琅彩胭脂红山水纹碗”盛饭吃,珍品的收藏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王增起认为,德化白瓷把传统瓷器的感觉打破了,体现的是完美的艺术,赋予陶瓷更多、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拓展了瓷器以往的实用范围。“德化白瓷也可日用,包括餐具和茶具都有。”王增起说,准备在今年推出加入纳米技术的餐具,打一把健康牌。

王增起强调,德化白瓷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决定了它的收藏价值。如苏清河的作品价值高,这是由他的艺术成就决定的。如他的佛像,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诸多技艺,融合了佛教、美学、历史、传说等民族文化精髓。苏清河自己就曾说过,“‘陶瓷’,实质上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艺术”。

“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面临着工艺传承的困难。”王增起说,要让德化白瓷很好地世代相传下去,这是当代人的责任。这些藏品不仅汲取了古人的技艺,也记载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市场价值。

德化白瓷如何鉴定分享


德化白瓷因为制瓷技术的高超,成品的质量都比较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受到很多藏友的关注。市场上也有很多人利用德化白瓷的名号生产一些现代的工艺品,很多人无法对真的德化白瓷与假的德化白瓷进行区分。什么样的德化白瓷才是真的呢?

看颜色

各个朝代的白瓷具有不同的特点,虽然都成为白瓷,但是这白是有区别的。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青色,还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白色。而德化白瓷的白是纯色,不泛青,也不发黄。颜色很纯正。

看光泽度

德化白瓷因为特殊的烧造工艺光泽度特别好,有种透亮的感觉。人站在德化白瓷的面前,可以模糊照见自己的影子。于是很多的工艺品也做的比较透亮。但是真正的德化白瓷虽然透亮,但是白的特别柔和,而现代的仿品只能做到亮,却无法做到柔和。因此通过亮度的比较也能对真假德化白瓷进行区分。

看透光程度

前面也讲到了,德化白瓷的一大特点就是透亮。因此在购买白瓷的时候可以选择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拿到阳光下一照,通体透亮,就说明是真品。如果浑浊,不透亮就是仿品。另外还可以利用手电筒,如果天色较暗,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打在瓷器上,同样透亮的是真品,不透亮的是仿品。当然为了能够买到真的德化白瓷,还是选择白天阳光好的时候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