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么简单鉴别古瓷器 > 导航 >

怎么鉴别古瓷器?

怎么鉴别古瓷器?

怎么简单鉴别古瓷器 古瓷器鉴别真假 古瓷器鉴别

2020-12-28

怎么简单鉴别古瓷器。

怎么鉴别古瓷器?

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首要问题,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古瓷器的鉴赏上,观形看釉上手敲是几种常见的鉴赏方法。因为古瓷器有经济价值,所以历朝历代都有造假者,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首要问题,有的初学者觉得鉴定瓷器真伪知识过于深奥,往往望而生畏。其实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根据本人与其他专家的经验,鉴定瓷器应首先按程序进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远距离摆放好,先观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协调对称,因为古瓷制作十分讲究协调对称。

二、近距离再看釉,古瓷施釉较厚,釉面闪烁柔光;新瓷施釉较薄,闪火光。

三、看纹饰画工,古瓷纹饰多有寓意,线条都很自然流畅;新瓷运笔呆滞,线条僵硬。

四、看彩料颜色,古瓷施彩从视觉上看,感觉柔和,但施彩较厚,颜色发色也十分准确纯正;而新瓷施彩感觉生硬,但施彩却不如古彩厚。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脚线流畅整齐。各个时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脚线刮釉较浅,切足较随意,圈足一般都过于做作。

六、看胎质,古瓷胎质细密坚致,上手感觉重量适中,因为每件瓷器根据胎壁厚度尺寸长短,都有固定数量的用料。新瓷胎质虽然也细密坚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长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轻。

七、看款识,古瓷官窑器大多都有款识,古瓷款识书写工整严谨,底款字都与主题图案相对应。

八、最后,还可以上手敲敲,听听声音,古瓷因为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的风化,敲出的声音也显沉闷,新瓷声音则显清脆悦耳。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收藏古陶瓷怎么鉴别?


收藏古陶瓷怎么鉴别?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品种丰富、工艺精美、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艺术性,受到了中外藏家的喜爱。

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外藏家喜欢古瓷呢?首先,中国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从陶瓷发展史上来分析,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是宫廷烧制的皇室用瓷,其高端的品味和身份的象征,都让收藏者津津乐道。特别是明清瓷器的青花瓷器更是颇负盛名,青花瓷器色调典雅,明净可爱,单一的蓝色和莹润的白釉相结合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让人心生喜爱。其次,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外销瓷在世界上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欧洲人一提到中国的艺术,往往想到的就是青花瓷和釉上彩瓷,外销瓷也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和喜爱而逐渐发展起来,被西方的宫廷贵族视若珍宝,竞相收藏。尤其是晚明到清代康、雍、乾阶段,家中有没有摆放中国瓷器,也成为了衡量贵族家庭身份高低的标准。后来,清代的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这些品种,形体秀美,胎体轻薄,实彩细润至今让人叹为观止。总之,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浓郁醇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风韵,征服了中外藏家。

收藏作为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鉴赏研究活动,是聚集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手段,当下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专业经验的大规模藏家,但当下一部分藏家还是以投资的形式搞收藏,缺乏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研究。从目前状况来讲,藏家们还是应该多学习,首先要“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比较,切忌盲目收藏、听流传故事、按图索骥等,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喜爱的古老艺术。

目前,鉴别古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通过热释光、中子活化分析以及X射线荧光这三种途径的科学鉴定,另一个就是以目测和手感为主的传统经验来进行鉴定。在这方面,藏家需要掌握传统经验鉴定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包含了胎,釉,造型,纹饰,款式。首先是通过胎品是否粗糙来区别老胎和新胎,年岁越老的瓷器,它的胎质越粗糙,而且胎中有渣点和气孔,胎土结合的不是很紧密,反之亦然。其次,通过手感来掂量瓷器重量,轻敲瓷器获得声音感知,以及通过胎体透视出浅红色,都可以鉴别瓷器的古新。

看釉也要从三个方面去看,首先要看釉的光感,老釉的光感一般都是温润如玉,比较柔和,不刺目。其次,看瓷器釉面的后挂彩和老水锈来鉴别年代久远,老的水锈出土痕迹是洗不掉的。釉面上那些没有规律的自然划痕也是辨别瓷器新旧的手段,此外,还可看瓷器的毛口,像元青花,康熙的青花这类器物的口边,都有破泡,是由于过去烧造温度的影响造成的,出现破泡和凹凸不平的手感都可以印证瓷器年代的久远。

怎么鉴别高古瓷?


怎么鉴别高古瓷?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存在的各种条件,瓷器的产生年代应定在东汉。因此高古瓷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应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内,而是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时期的制作烧成的瓷器。另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内涵更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为近两年来宋元瓷器更频繁地亮相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会上,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元宋唐瓷器时代早,高于明清之上,且存世稀少,所以称之为高古瓷。但不管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地认同高古瓷至少是明清以前各朝代烧制的瓷器,并以此术语统称之,从而与明清瓷器在各个方面区别开来。

陶瓷器自古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物中种方法来蒙骗人,所以,从数量众多的古陶瓷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不那么容易。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理化等方面的知识。但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在古陶瓷鉴定中还不能替代人体感官的作用。古代陶瓷窑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标本,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有纪年资料的古代陶瓷,以及众多带年款的传世古陶瓷器中,为鉴定古陶物瓷提供了标准器,它们对古陶瓷的断代、辩伪、释疑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1、看造型:不同时代物中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中、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因此,只要我们头物中脑里有了准确对那些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会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物品。

2、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物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

3、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物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

4、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

5、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物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

6、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华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反复推敲、慎重定论。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古瓷纹饰的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怎么收藏和鉴别古瓷?


怎么收藏和鉴别古瓷?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品种丰富、工艺精美、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艺术性,受到了中外藏家的喜爱。

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外藏家喜欢古瓷呢?首先,中国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从陶瓷发展史上来分析,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是宫廷烧制的皇室用瓷,其高端的品味和身份的象征,都让收藏者津津乐道。特别是明清瓷器的青花瓷器更是颇负盛名,青花瓷器色调典雅,明净可爱,单一的蓝色和莹润的白釉相结合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让人心生喜爱。

其次,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外销瓷在世界上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欧洲人一提到中国的艺术,往往想到的就是青花瓷和釉上彩瓷,外销瓷也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和喜爱而逐渐发展起来,被西方的宫廷贵族视若珍宝,竞相收藏。尤其是晚明到清代康、雍、乾阶段,家中有没有摆放中国瓷器,也成为了衡量贵族家庭身份高低的标准。后来,清代的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这些品种,形体秀美,胎体轻薄,实彩细润至今让人叹为观止。总之,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浓郁醇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风韵,征服了中外藏家。

收藏作为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鉴赏研究活动,是聚集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手段,当下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专业经验的大规模藏家,但当下一部分藏家还是以投资的形式搞收藏,缺乏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研究。从目前状况来讲,藏家们还是应该多学习,首先要“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比较,切忌盲目收藏、听流传故事、按图索骥等,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喜爱的古老艺术。

目前,鉴别古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通过热释光、中子活化分析以及X射线荧光这三种途径的科学鉴定,另一个就是以目测和手感为主的传统经验来进行鉴定。在这方面,藏家需要掌握传统经验鉴定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包含了胎,釉,造型,纹饰,款式。首先是通过胎品是否粗糙来区别老胎和新胎,年岁越老的瓷器,它的胎质越粗糙,而且胎中有渣点和气孔,胎土结合的不是很紧密,反之亦然。其次,通过手感来掂量瓷器重量,轻敲瓷器获得声音感知,以及通过胎体透视出浅红色,都可以鉴别瓷器的古新。

看釉也要从三个方面去看,首先要看釉的光感,老釉的光感一般都是温润如玉,比较柔和,不刺目。其次,看瓷器釉面的后挂彩和老水锈来鉴别年代久远,老的水锈出土痕迹是洗不掉的。釉面上那些没有规律的自然划痕也是辨别瓷器新旧的手段,此外,还可看瓷器的毛口,像元青花,康熙的青花这类器物的口边,都有破泡,是由于过去烧造温度的影响造成的,出现破泡和凹凸不平的手感都可以印证瓷器年代的久远。

怎么鉴别民国瓷器?


怎么鉴别民国瓷器?

民国瓷器是1911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内烧制的瓷器的总称。在这38年内,江西景德镇仍然是中国的制瓷中心。民国建立后,专为皇室烧制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停办,为了生计,一些制作瓷器的名匠高手流落到民间,在百业萧条、唯有古玩行业兴旺的背景下,为中国的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民国虽不足40年,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生产几乎遍及全国,烧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瓷器,其中比较精致的有洪宪瓷、新粉彩瓷、仿古瓷以及一些书堂款的瓷器。

民国初年景德镇所制瓷器中不乏精品,而洪宪瓷更是光彩夺目,堪称这一时期的官窑瓷。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活动的需要,命郭葆昌为陶务署监督,赴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郭葆昌到景德镇时袁世凯尚未称帝,最初即按袁世凯在中南海的寓所居仁堂的称谓先烧“居仁堂制”款瓷器。居仁堂即清代慈禧太后修建的海晏堂。“居仁堂制”款瓷器是郭葆昌邀集了清朝御窑厂的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负责,以雍正、乾隆朝最优秀的粉彩、珐琅彩为蓝本,制作的一批高质瓷器。同时郭葆昌在景德镇利用职权也为自己烧制了一些同类器,这些瓷器和“居仁堂制”款作品统称为“洪宪瓷”,其胎质白润,绘画细腻,色彩清淡,玲珑轻巧。

目前所能见到的传世洪宪瓷中有书“洪宪年制”和“洪宪御制”款的器物,它们都是民国时期古董市场泛滥,为迎合收藏者猎奇的心理,一些瓷商、高匠烧造出来的,主要是粉彩、珐琅彩碗、盘、瓶一类作品,有的很精美,有的水平很差。因为据郭葆昌本人透露,未曾烧过带“洪宪”款的瓷器。当时袁世凯称帝总共只有83天,全国反袁之势日盛,郭葆昌在遥远的景德镇根本来不及烧制署款为“洪宪”的瓷器,帝制政权就已被声势浩大的革命洪流冲垮了。

新粉彩瓷是民国瓷中的一大亮点。其画师都出身艺匠,以工见长,作品浓艳俏丽,更符合市民的欣赏习惯。新粉彩在传统的基础上,把书、画、诗、文发挥到了极致,与传统粉彩相比,在造型、线条、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画的技法,实现了“瓷”与“画”的完美结合。新粉彩的全盛时期是在1912年至1940年间,其代表为第一代新粉彩画师潘匋宇和汪晓棠。潘匋宇民国初年曾任江西省立甲种窑业学校图画教员。汪晓棠曾为袁世凯画过洪宪瓷,与潘匋宇同为民国初年的新粉彩大师。第二代新粉彩画师是“珠山八友”。

珠山系景德镇市中心的一个小丘,是前清御窑厂所在地。1928年瓷板画开始流行,为了便于接受订货,在王琦倡导下8位画师成立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前后共10位画师参加,分别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第三代新粉彩画师活跃于30年代以后,有的到五六十年代仍在创作,大多师承珠山八友,有方云峰、刘希任、万云岩、汪小亭、张沛轩、王锡良等人。这几代画师以瓷当纸,作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笔法、墨韵、色彩极为精妙,加上题款、印章,构成了完整的绘画作品,恰好当时流行绘瓷名家个人用印,因而留下一批艺术个性非常强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当时就已超过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

各种仿古瓷是这一时期的又一看点。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景德镇的仿古瓷红极一时,所仿古瓷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从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隋、唐、五代的白瓷,到宋代汝、官、哥、定、钧窑瓷,以及元、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瓷等等,其中清雍正、乾隆两朝的彩绘瓷器是最为热门的仿制对象。因为没有了官方限制,民国仿古瓷中随意书写明清两代纪年款的瓷器大量出现,而且有的款识仿写得惟妙惟肖,不仔细分辨,一般是看不出来的。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把这些民国仿品看作清代官窑瓷,这在无意中抬高了民国瓷的档次。此外,署“静远堂制”款的瓷器,为徐世昌所定制,专门摹仿清代雍正瓷器釉面精细的特点,其风格大体与“居仁堂”款器物相同。署“延庆楼”款的,为曹锟定烧的瓷器,以北京中南海延庆楼为名,品种较少。

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一路走高,民国瓷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也表现出强势,日益受到国内藏家重视,甚至超过了晚清官窑精品瓷。民国瓷器精品之所以被逐渐看好,是因为无论从烧造技术上,还是图案设计、绘画技法上,它都不亚于晚清官窑瓷器,加之民国距今也不过百年,有不少仿品也完全可以和清三代官窑媲美,这些都为民国瓷的收藏和升值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怎么鉴别哥窑瓷器?


怎么鉴别哥窑瓷器?

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洗是收藏家热衷的珍品。哥窑笔洗因数量少而受到收藏家喜爱。

鉴别哥窑笔洗除了看釉瓷,应仔细观察胎骨上的“火焰红”与“跳刀痕”。现代有多种仿冒品,但对于彰显制瓷工人技艺与功力的“跳刀痕”却难以模仿。

哥窑上品釉面光泽莹润

收藏爱好者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笔洗。它浑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裂痕。收藏专家黄浩全说,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的主要特征是釉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色沉厚细腻。凝腻的釉面间有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被称为“金丝铁线”。

“‘开片’与‘金丝铁线’是哥窑瓷最典型的标志与特点,而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哥窑上品。”黄浩全表示。

鉴别看“火焰红”“跳刀痕”

鉴别哥窑瓷的价值主要看三方面:釉色、器型、年代。具体方法是,首先应确认“身份”的真假。应从釉色光泽与瓷胎两处着手。真正的哥窑瓷表面温润匀净;普通仿制品,表面瓷光强烈刺目,俗称“贼光”。

其次是看瓷胎,可以将瓷器倒转过来看底面,观察胎骨上面的“火焰红”与“跳刀痕”是不是自身的。一般真正的哥窑瓷,由于瓷胎的含铁量较高,在烧制过程中会爆出来,就变成了暗红色俗称“火焰红”。而“跳刀痕”则是在泥胎制作完成后,用竹刀挖出中间部分,刮出来的痕迹就叫“跳刀痕”,比较粗糙,但挖痕自然,需要非常熟练及高超的技术,现代很难仿制得出。

怎么鉴别明清瓷器?


怎么鉴别明清瓷器?自古瓷器藏家就喜爱青花,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就是见到了,价格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因此,近几年民窑的、品相尚好的器物越来越受关注,且价格也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做假做旧的也就出现了。因此,藏家刘德明提醒藏友,在购买瓷器前还要多掌握一些瓷器的识别要领。

首先,要了解朝代的瓷器特征。比如明代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瓷器的胎体分为琢器和圆器,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较厚重的;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然后就是要了解各代瓷器的款式。如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与明代瓷器不同的是,在清代瓷器的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像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等。清代瓷器中还要了解的是,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哥窑瓷器怎么鉴别


哥窑瓷器怎么鉴别。

传说在南宋时,处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两个在浙江龙泉县建窑制瓷,兄建造的窑为哥窑,弟建的窑为龙泉窑。哥窑极负盛名,同汝、官、定、钧并为宋五大名窑。据查,哥窑列入宋代名窑,始于明宣德年间《宣德鼎彝谱》。其窑址迄今未被发现,其“身世”扑朔迷离,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历史之谜”。哥窑属官办瓷窑,供宫廷用,主要为陈设礼器之类。

器型

从传世品看,哥窑瓷器器型丰富,制作规整,但鲜见大器。陈设瓷有尊、瓶、罐、鱼耳炉、三足炉、葵口洗、贯耳瓶等,多仿商周秦汉时期古铜器型制;日常用品有盘、洗、碗、杯、花盆、哥窑茶具等。哥窑制作规整精良,器型古朴典雅。因胎体较厚,釉层饱满,其器表外观要比汝、官窑瓷器显得厚实。哥窑器物底足挖削工整,足端圆润,多采用裹足支烧,很少用垫圈,常伴有支钉痕和黑褐色“铁足”。支钉痕较汝窑略大,较官窑略小些。

胎釉

哥窑瓷器胎质有瓷胎、砂胎两种,因其胎骨含铁量较高,故烧成后呈现黑灰色、深灰色、浅灰色等。哥窑胎质坚密,足底多露胎。其施釉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亮,釉层凝重,无光,失透,既不及汝窑莹润,亦不如官窑平静。釉表均为失透的乳浊釉呈现酥油光泽,釉色常见的有奶白、米白、粉青、奶酪黄、灰绿等。釉面大都有纹片,开片呈“金丝铁线”状,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纹,纵横交错,自然变化,大纹片粗似铁黑褐色,小纹片细浅呈黄色,恰如金丝,为瓷器之美化构成特殊效果。哥窑器物多数为“紫口铁足”,但并非每件器皿都有,一般来说胎质黑灰、深灰色的呈铁足,而多数浅灰色、白黄色器物或满釉裹足者则既无“铁足”亦无“紫口”。所以,我们在鉴定哥窑瓷器时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纹饰等方面综合判断。

哥窑真仿鉴别

哥窑制作精致,釉色莹澈,深受世人珍爱,为历代藏家所重视。其仿品最早始于明代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载:明仁宗当太子时,因偏爱哥瓷,曾令人成功地仿制,署成化款,在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馆均有收藏。清代的仿哥窑产品多出自江西景德镇,以白瓷土为胎(注:宋哥窑无纯白瓷胎),造型比例失调,呆板无灵气。20世纪80年代大批现代仿品充斥市场,其胎体过重或过轻,胎质过细或过疏,釉光“火刺”明显,器型轮廓生硬,多为粗制滥造,无收藏价值。

支招

真正的哥窑器表除上述特征外,器口大多有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有熔化的流淌痕迹;“金丝铁线”粗黑而上下行,细线黄褐自左右走;观哥窑气泡,如同官窑,小泡零乱不均匀,大泡层浅缺变化;釉面出汗,汗线左旋,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也是区别宋其他窑口主要特征。

民国瓷器怎么鉴别?


民国瓷器怎么鉴别?民国瓷器,一般来说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8年之间江西景德镇及湖南醴陵、河北磁县、福建德化等地方窑口生产的各类美术瓷和生活用瓷,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大多专指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

但是,正如历史上各代民窑的面貌不因政权更迭、改朝换代而发生绝对纪年意义上的变化一样,就某种程度而言,自清光绪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约一甲子左右的时间里生产的瓷器均可从宏观上纳入广义“民国瓷器”考察的范畴;换言之,由于制作工艺的演变具有渐进性,因此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各种瓷器产品的风格都带有一定共通性,普遍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时代背景,而根据时间的推移、工艺技术的革新、审美风尚的衍变以及政治需求的影响等不同因素,这一较长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瓷器产品亦有其各自特点。

可以这样认为:清代末叶的瓷器,除去那些延烧的传统官窑品种外,多可视为民国瓷器的序曲,端倪始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瓷器,则可看作民国瓷器的余绪,风貌犹存。两者均与标准意义上的民国瓷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不能够截然分开。明确这一点,对全面客观地认知民国瓷器很有必要。

民国时期的高档美术瓷是赝品泛滥的重灾区

一切物品,经历岁月的流逝,得以保存下来者均可称为“旧物”或“古物”,至于能否成为“古董珍玩”则取决于其当时的制作数量多寡、工艺水平优劣、用途档次高下以及留存于世的规模大小。在这几个衡量标准中,工艺水平和用途档次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因此,民国时期广泛生产的众多嫁妆瓷和生活日用瓷等“大路货”虽然距今也已有近百岁“年纪”,但其价值却与当时便价格不菲、精美非凡的各种美术陈设瓷无法相提并论。

近年来迅速升温、市场行情突飞猛涨的民国瓷器基本上都是这些画工精湛、美轮美奂的美术瓷,也即通常所谓的“细路瓷器”,具体而言就是以汪晓棠、潘匋宇、“珠山八友”、王步等为代表的新粉彩和青花名家瓷绘作品,以及曾经鲜为人知、甚至今日仍扑朔迷离的北洋政府总统用瓷和其他一些画艺高超、不遑多让的堂名款瓷等等。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价而高则仿”。出于经济上牟利获益的需求,民国时期的高档美术瓷始终都是造假者仿制的对象,且从民国当时直到现在一以贯之,盛仿不衰,致使民国瓷器成为赝品泛滥的重灾区,或光怪陆离,或惟妙惟肖,令广大收藏爱好者防不胜防。和仿制历史上各代名窑名器相比,造假者以民国瓷器作为主攻方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代相连、原料相近、技术相似以及可资借鉴的实物数量众多都是便宜所在。

此外,如前所言,很多老艺人在清民之交和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都在埋首制瓷、精心绘瓷,虽然创作题材或因政治气象的变化而有所改进,但其内在的艺术风格不可能遽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怎样准确甄别出这种过渡、转型时期的瓷器也是一个难以速解的问题。

当然,任何瓷器,甚至包括所谓的“库出”瓷器和窖藏瓷器,历经时代变迁均会或多或少留下岁月的痕迹;而不管多么高精尖的仿制品,都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以假成真”的地步,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征和局限性,这种特征和局限性总能在瓷器上露出可寻的蛛丝马迹来。本文拟根据一些实物资料,简单谈一下如何辨别民国时期的仿同期名家瓷作和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仿民国瓷器,以与广大同好交流分享。

新中国仿民国瓷器的辨伪

相对而言,新中国成立后制作的各种仿民国瓷器应该较民国时期仿同期名家瓷作更易辨别,毕竟从时间上看已经有了一定距离,原料、工艺多少会与民国时有些不同,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牵涉到方方面面很多因素,是个复杂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瓷器虽在原料与工艺上和民国时期一脉相承,却因政治气候的导向,多创作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面貌的作品,反而较少生产仿前朝各时期之作;“文革”期间,具有特殊时代属性的瓷器大行其道,在当时的背景下,仿古之作几近绝迹;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老物件”的存世量大幅减少,加之人们对文物艺术品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需求量日趋增加,利益驱动之下,造假者才开始大规模仿制历代瓷作,其中也包括民国瓷器。这种仿制的技术水平走的是一条水涨船高的路线,起初的仿品较为粗糙低劣,较易识别,但近年来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稍不留神就会令人蒙蔽,误入彀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怎么鉴别古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怎么鉴别古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么简单鉴别古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