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用瓷砖胶 > 导航 >

这件稀罕物 古代航海用的指南针?

这件稀罕物 古代航海用的指南针?

用瓷砖胶 用什么瓷砖 瓷砖用什么

2020-12-28

【www.taoci52.com - 用瓷砖胶】

外形像极了烟灰缸,又貌似点钞蘸水盒,盈手可握,遍体青花,外边上下各有一圈齿纹,但掂起来沉甸甸的……近日,晋江东石镇白沙村古陶收藏爱好者周文瑛先生向记者亮出了一样稀罕物。

周先生爆料,这就是明清时期,古代航海使用的指南针——瓷制水浮司南,“这是中国古代大航海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然而,当记者就此询问晋江市相关方面的文物专家时,他们均表示未见过此物,无法下结论。本报记者_柯明娇秦越文图

古瓷爱好者偶然觅得疑为航海“水浮司南”

“其实,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只是感到好奇,就买回来啦。”大约10年前,周先生偶然在东石镇白沙村一位渔民家中看到此物,出于对瓷器的研究和爱好,他断定这件造型独特的瓷器应该不一般,于是花了1000元从渔民手中将其买回,“光从青花瓷的纹路和质地来看,就能判断出是明早期的德化陶瓷。”

回家后,周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这件古物是何用途?”有朋友说是烟灰缸,但明代没有纸烟;也有人说是点钞蘸水盒,但明清时期,主要货币是白银,何来纸币?周先生询问周边的长者均不知悉。

直到多年后的一天,周先生在网上看到《青岛晚报》2004年曾报道过一位青岛市民收藏了一件青花瓷器,经过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鉴定,认证是明代成化时期烧制的航海实用器——水浮司南。

“这不就是多年前收藏的那个不知名的老物件吗?”周先生赶忙拿出一比对,外观确实很相似,外有青花图案,里边凹空,外边上下各有一圈齿纹,就连描述的尺寸大小、重量都差不多。

外形颇似烟灰缸印有青花象形图案

周先生每周六早上习惯到泉州的古玩市场转一圈,物色各种稀奇古怪的古瓷器。打那以后,他又多次在该市场看到许多类似水浮司南的物件,并先后买入了近20个,其中品相完整的有6个,买入价格均为数千元。

记者在周先生家中看到,这些形状像极了烟灰缸的瓷器,一掌可握,圆形鼓腹,里边凹空,底座及内壁很厚实,外缘的上边与底部均有一圈齿纹,刻印痕迹明显。瓷器外圈直径约8厘米,有同心圆孔,孔径4厘米左右,高约3厘米,掂量一下,着实不轻,约400克重。最吸引人的是瓷器上的青花象形图案,有的像虾、鱼,有的似水草、海带,有的是简单的几何形状。

“它的瓷胎致密坚实,耐磨耐蚀,底座、四壁异常坚固是为了在船上防摔碰。”周先生曾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使用时,先将里面加满清水,将铜针在磁铁上摩擦片刻,插入灯草芯,铜针就会依靠灯草芯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指示南北。”

传说为“指南针”专家鉴定确为明代瓷器

究竟这是否就是周先生所说的“水浮司南”呢?记者为此询问了晋江市博物馆的相关专家,然而他们均说是首次见到此物。随后,他们又协助记者将此物传给福建省博物馆的相关人员鉴定,对方表示未见到实物,从外型上看也无法论断。

记者通过朋友辗转联系到惠安县崇武镇今年80多岁的李奶奶,“这不就是小时候,长辈们常常提起的古代指南针吗?”看到记者拍摄的图片,李奶奶第一眼便反应过来,“那时候,崇武渔民出海捕鱼捞螃蟹,还经常网到这种,据说是古时沉船遗落的,渔民们拾到后会将它供奉在海边的庙里。”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周先生还拿出一年前从古玩市场淘到的,据说是清后民国时期的木质指南针。放在一起,似乎有着相通之处,不仅造型差不多,连应用原理也相似,不同的是木质指南针上刻有天干地支、东西南北等指示方向的刻度。

“之后的指南针、罗盘等大概都是源于水浮司南的制作原理。”2012年,央视《寻宝》节目组专家走进晋江时,周先生曾带着这些瓷器前往鉴定,“当时的专家明确鉴定陶瓷确实是明朝时期所制。”

媒体鲜有报道你知道吗?欢迎来电

记者随后在网上查询了解到,“水浮司南”的说法最早出现在2003年12月,青岛市民收藏的一件青花瓷器,被专家鉴定是明代成化年间制成的水浮司南。另据2004年12月6日新华网报道,海南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海南省古代陶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梓亭收藏一件航海实用器瓷青花水浮司南,经鉴定为明代洪武时期制品。

而2004年至今,全国各地媒体关于“水浮司南”的报道也是屈指可数。同时,记者从少数的媒体报道中观察发现,其中描述的水浮司南确实与周先生收藏的几乎一致。

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你见过吗?读者朋友们,如果你们见过此物,或听说过关于水浮司南的故事,欢迎拨打本报街区互动热线15280608602,与我们分享。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代定窑瓷器的模具


古定窑遗址出土的定瓷模具及其残片,均为陶瓷制品。模型有单模和合模,可分为外印模具及内印模具两种。模具大多经800°C以上素烧陶胎,少数素烧温度达到1200°C以上为瓷胎,古代模具的制作是在半阴干的胎泥上雕刻后入窑烧制,如果烧制温度低于950°C,一般收缩在3%左右,超过950°C时坯体大量收缩,最高可达13%左右,这是第一次收缩;当模具制好后,用于印制的坯体入窑烧制成品时,高温下又有13%左右的收缩现象,这是第二次收缩。

内印模具:多为盘碗类模具,可分为晚唐五代简单出筋模具及宋晚期金代繁深复杂构图严谨的盘碗类模具。

外印模具:如枕类、人物类、粉盒类等,部分印完后又用刀类工具加以修饰。

宋晚期金代模具有一共同特点:图案题材繁深富丽,多取材于定州缂丝图案,可模具的艺术风格与缂丝却是极大的差别。线条粗犷、肥润,构图也不甚规整,整体看来有几分憨拙,很难让人与宋朝的纤细精巧及定窑印花器物的美观精致联系起来,模具与同时代的缂丝,绘画相比甚至有几个拙劣。而现今仿品石膏模具,从材质来看,吸水性好,并不逊色古代陶瓷模具,而且雕刻的十分精细、漂亮,构图也充分体现宋代纤丽婉约有些极尽缂丝、宋画神韵。

古代陶瓷的旧貌鉴定


“火光”或“贼光”是鉴定者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是指瓷器釉面过于光亮。通过复制实验证明,在化学成分和烧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仿器物釉面确实要比古代真品光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界物质的侵蚀,一是釉质本身的脱玻化现象。土壤中的酸、碱、盐和空气中的紫外线,长期作用于陶瓷釉面,就会使其受到侵蚀。脱玻化是釉质本身长期自我调整的结果,年代越久脱玻化现象越严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使陶瓷釉面逐渐失去光泽,对仿品进行消光处理是人工作旧的首要任务。

尽管陶瓷釉质是一种较坚硬的物质,但在长期使用和流传中也会造成各种损伤。划痕是最普遍的损伤现象之一。传世古陶瓷上的自然划痕,多半是一些纷乱无序的“牛毛纹”,也会有少量的硬划伤。那些硬划伤往往呈现长短不一、方向不同、深浅有别、污旧各异的特征。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富有变化的划痕就一定是自然旧貌,但是呆板雷同的划痕一定是人工所为。

从地下挖掘出土的陶瓷器物上会普遍存在土锈。一般来说,在光滑坚硬的陶瓷釉面上,如果没有其他介质的辅助作用,土是不可能长久牢固附着在上面的。真正的土锈是靠地下水分中的钙镁离子的长期作用,聚集结晶的结果。显微镜观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果土锈中没有碱类晶状物,或用小刀等锐器轻轻刮削釉面上的附着物,其表面泛白或刮下的土锈像刨花一样打卷,就说明有问题,属人造土锈。真正的土锈在用小刀刮削时,会成鳞片状向下剥落。

剥釉,顾名思义即釉面剥落之意。它是古陶瓷最常见的旧貌之一,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如: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将仿制品的局部釉面进行剥釉处理,也是人们常用的作旧方法。其实,自然剥釉与人工剥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前者釉面的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而后者的作用力是由外向里,釉与胎之间并未产生分离现象。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

浸色就是给胎、釉浸染各种旧色。浸色常用的材料和方法有浸墨法,即用墨汁浸染釉面,并使之进入开片的缝隙中,然后再将表面墨汁用水清洗干净,产生“铁线”效果。

所谓“蛤蜊光”就是在釉面或彩绘部位有一层透明膜状物,在光线照射下会发生散射现象,出现五颜六色的彩光,类似珍珠表面的光泽。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蛤蜊光”几乎不存在任何参考价值。

使用后加彩方法作伪者,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十分流行的,虽然它不属于新仿品作旧之列,但也是一种欺骗性极强的作伪方法。鉴定后加彩有一定难度,但绝大部分凭经验还是可以发现问题的。对真品而言,应当是先有彩绘后有旧貌,真彩应当在旧貌之下,与釉面浑然一体,旧貌附着在彩绘的上面。后加彩器的旧貌往往被釉上彩覆盖,彩绘纹饰盖在旧貌之上。

近几年,接底赝品越来越多,技术也日趋成熟。那么,作伪鉴定者应当如何判断接底器物呢?应从下面三方面入手。第一,足心明显高于足肩。第二,颜色釉器。如果发现有署民窑底款的颜色釉瓷器,且胎质、款识和旧貌都与真品无二,一般都是接底器或后施颜色釉器。第三,小口器。如果是瓶类器物接底,最容易露出破绽的部位就是瓶的内底。

所谓变造,就是把原本市场价位低的古陶瓷器,通过人为改造其外观,使其变成市场价位高的品种。

古代陶瓷灯具的收藏


人类所使用的第一堆篝火,也就是先民们发现的第一个照明光源。随着岁月的流逝,先民发现篝火不能移动,遂逐步发明了火炬。严格来讲,火炬还不能叫灯,只能说是灯具的前身。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有“瓦豆谓之登”一说,古代称灯为“镫”,“镫”与“登”通用。这说明最早的灯是由“豆”发展而来,“豆”是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陶制餐具,上面浅盘状,中有高柄,柄下面为喇叭口形圈足。我们的祖先在豆的浅钵中置灯芯和油脂来照明。

两汉时期,灯具的制造得到了迅速发展,以青铜为主的灯具无论在造型、装饰、工艺和制作上都已十分成熟,出现了像“长信宫灯”“错银牛灯”等闻名于世的稀世珍品。这期间,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这时期的陶质灯多出土于汉代中小型墓中,主要流行于中下阶层,尤以豆形陶灯、俑形陶灯最常见。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青铜灯具基本消失,陶瓷灯具主要是瓷灯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整体造型上看,这一时期的灯具一是多带有承盘形座,二是人物器座减少,动物器座增多,三是用单体碗、盘和钵作为灯盏逐渐增多,四是出现了节能和防风灯具。陆放翁在《斋居记事》中说:“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碗最省,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闻名中外的这种带夹层注水降温的省油灯,是宋代的一大发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唐代还出品过唐三彩灯、白瓷灯,并流行一种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油盏的两用灯具,称之为灯台或烛台。这可从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看出这种蜡烛灯在唐代已广泛流行。明清两代是中国古陶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灯具和烛台的种类和质地更加丰富多彩。富丽堂皇的官窑灯具和宫灯的兴起,开辟了我国灯具的新纪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灯具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灯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不仅是照明工具,同时也是供人欣赏的工艺品。

各朝代的灯具主要是以植物油为燃料,延续了几千年。19世纪后期,煤油传入我国,20世纪初,煤油灯在我国开始流行。这期间,煤油灯和植物油灯在我国并行,然而在广大偏僻的农村,仍以昏黄的植物油灯为主。l882年,上海首先安装了电灯,在后来的上百年间,电灯逐步取代了油灯。以火为光源的古老灯具,逐步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走进了博物馆。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之土釉、灰釉。

土釉,就是用可熔性黏土直接入釉。从灰釉到土釉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阶段。土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瓷工艺从胎釉同源的历史阶段过渡到了胎釉分制的发展新阶段。最典型的土釉器就是隋、唐以来各地烧制的黑釉和酱釉瓷器。虽然土釉只是采用简单的一元配方,但它的出现结束了2000多年来胎釉同源的制瓷方法,为瓷器的釉装饰工艺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除了烧制官、哥、汝、定、钧等御用名瓷外,各地窑场都积极生产以当地土釉为原料的黑釉茶盏。这是由于宋代盛行斗茶之风,黑釉盏是斗茶之佳器。宋人创造发明了许多黑釉茶盏新品种,其中最负盛名者有兔毫、变毫、玳瑁斑、鹧鸪斑、剪纸花、木叶等。由于宋代是以自然为美,讲究炉火创造的窑变艺术,反对过度的人工装饰,所以建窑生产的兔毫盏和鹧鸪斑盏备受皇室和文人的青睐,而南方吉州窑和北方磁州窑的产品只能为普通民众所喜爱,但二者之间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土釉瓷器。

土釉是一种含腐殖质较多的黏土。多年前,笔者在河南禹州学习古陶瓷制作技艺时,同师傅一起到野外采集“黑药”(当地人称烧制黑釉用的黏土为“黑药”)。师傅从数里外采集回来的“黑药”与窑场附近的黄土色泽一样。笔者问师傅:“家门口就有黄土,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取土?”师傅讲:“你仔细看看它们一样吗?”经过仔细辨认,笔者发现师傅取回的黄土块上布满许多细小的孔洞,而窑场附近的黄土就没有这一现象。师傅说:“有它就好用,没有它就不好用。祖祖辈辈都是这样选土。”果不其然,师傅取回的“黑药”,不需添加任何辅料,就可以烧出又黑又亮的釉面,如果窑位合适,还可以烧出油滴和兔毫,与宋代河南地区的产品如出一辙。后经学习得知,黄土上的孔洞都是古代植物根系腐烂后留下的痕迹。这类黄土中钠、钙、钾、磷等元素含量较高,是烧制黑釉的优质材料。

灰釉是用草木灰做熔剂配置的釉料。它是最古老的瓷釉品种,也是制釉工艺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商代原始青瓷出现,人们就开始用草木灰制釉。早期灰釉产品之所以都是青瓷,就是采用了胎釉同源的制釉方法。

草木灰的品种有很多,性质也各异。龙泉窑的工匠把它加在青釉中,用来提高硅含量,避免了直接使用矿物石英的加工难度,起到增强釉面光亮度的效果。景德镇的工匠又利用它的耐火度,掺入料渣制作成垫饼,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与窑具粘连。

试验证明,原始青釉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没有规律可循,有含硅高含铝低的,有含铁低含钙多的,含有含钙少含钾多者等。由此可见,除各地瓷土成分不同外,所用草木灰的不确定性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烧制原始青瓷的植物燃料是多样的,所以添加在釉料中的草木灰,往往也不是单一植物灰。再加上西汉以前的原始青釉用灰未经陈腐处理,只是简单淘洗后直接使用,与瓷土的融合性较差,多有分离现象存在,致使釉面平整度较低,且有明显橘皮现象,人们称其为“麻癞釉”。东汉以后,随着制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到各种草木灰的不同性能,有意选择那些单一植物烧成的草木灰配釉,如:桑树灰、松木灰、竹灰等。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步懂得了陈腐处理在制釉中的重要作用,草木灰中的碱性物质可以通过陈腐被溶解于水中,从而大大提高了釉料的悬浮性和釉面平整度。

每到深秋,北京街边的杨树下就会落满枯叶。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他们收集起来烧成灰,就用这些灰经陈腐、淘洗后制成釉,不添加其他任何材料,竟然烧成了非常美丽的窑变乳浊釉。由此得到启发,草木灰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天然釉料。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就像面纱下面的姑娘,当你不了解她的时候,会感到无限的神秘,一旦将面纱揭去,又是如此的简单和明了。

佳士得专家指南:中国瓷器年款扫盲帖


釉下青花大清康熙年款

通过此文,佳士得伦敦专家何玉清 (Kate Hunt)与我们分享鉴赏中国瓷器年款的入门知识,指引藏家解读年款背后的皇帝及朝代,以及如何分辨“仿款”及假年款。

什么是年款?

年款记录工艺品制造的朝代及年号,由四字或六字组成,一般见于御制器物的底部。

如何阅读年款?

年款通常为直书,应由上至下、右至左阅读,这种书写及阅读方式相信源自古人在竹简或甲骨上以直行书写的习惯。另外,年款亦可以横书,并从右至左阅读。

釉下青花大明嘉靖年款

举例而言,上图的六字年款“大明嘉靖年制”指此品制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而下图的“大清雍正年制”则指制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前者署于一个青花天马纹罐的底部,后者则署于一个青花梵文碗底部。

釉下青花直书雍正年款

年款方便我们追溯工艺品的制造年代,但买家亦要留意,后期年代出现的仿制品及赝品皆署有非当朝之年号。

年款于何时兴起?

以楷书题写的年款从明朝(1368-1644年)起开始时有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朝(1644-1911年);明朝以前制造的工艺品则鲜少署有年款。瓷器中最常见的年款,多为釉下青花双圈款。

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曾一度下令禁止于瓷器署上其年号,以免署有年款的瓷器因残破而被丢弃。因此,当时大部分瓷器只署以空白的釉下青花双圈,又或绘以艾叶、灵芝或如意等寓意吉祥的青花图案。

釉下青花道光六字篆书款

篆书年款盛行于雍正时期(1723-1735年),并沿用至十九世纪。上图的六字道光(1821-1850年)年款乃“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署于一个青花高足碗上;可见篆书字体比楷书风格强烈,更具棱角。

如何题写年款?

年款一般以两种各具特色的字体题写,分别是楷书及篆书。

蓝色釉上珐琅乾隆篆书款

楷书源于中国隋朝(公元581-618年)及唐朝(公元618-906年),与现代汉字字体最为相近。篆书源自商朝(约公元前1500-1028年)及周朝(公元前1028-221年)的古青铜器,字体棱角分明,于乾隆年间尤期盛行。

蓝色釉上珐琅乾隆四字楷书款

年款一般以釉下青花,或铁红色、浅蓝色或黑色等釉上珐琅题写,视乎工艺品所用的材质而定,亦可以描金、雕刻或压印而成。

年款署于何处?

年款一般署于器物底部中央,但亦可见于外底或口沿,通常为一行横书。

铁红色釉上珐琅嘉庆六字款

如何辨别年款真伪?

要鉴定年款为本朝制还是后期仿制,必须与其所署之工艺品的品质一并鉴别。

即使为真年款,品质也有参差,但若为皇帝及皇室御制瓷器,年款品相必须极为讲究,以匹配造工精湛的艺术品。若为御制瓷器,但年款却粗糙,则需加倍留神。

即便如此,很多品质稍逊的瓷器或工艺品也常见字体较为松散的年款,但这些瓷器并非出自御用官窑,而是民窑出产。

釉下青花乾隆六字篆书款

官窑与民窑的质量之别,从两组乾隆时期的瓷器年款便可见一斑:上图出自一对御制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下图来自一对矾红描金花卉纹碗。

釉下青花乾隆篆书款

若工艺品署有后期仿款,是否属于赝品?

未必。数百年以来,中国工匠为向前朝致敬,许多瓷器也印上前朝年号。拍卖图录一般称之为仿款,但仿款的原意未必一定为存心误导买家以为购入前朝真品。

例如,清康熙制的青花瓷不少也会署以十五世纪的明朝年款,而宣德及成化年款为最常被仿制的年款。

成化御瓷以品质上乘见称,归功于当朝之官窑制瓷标准极为严谨,烧制御瓷时如有任何瑕疵或失误,均会予以销毁,故成化瓷器极为罕有。

宣德六字仿款

同样以品质卓著而闻名的,有宣德年期制造的青铜工艺品,由是大部分十七及十八世纪制造的青铜香炉底部皆署有宣德年款。上图所示的仿宣德年款,便是署于一个十七至十八世纪海棠形双耳铜炉底部。

深入了解

由杰拉德·戴卫森(Gerald Davison)于1994年出版的《The Handbook of Marks on Chinese Ceramics》,是一本内容详实的中国年款参考书,详列约1,800款年款,包括大部分明朝与清朝的年款,以及堂款、窑款等于悠久中国文化历史中出现于工艺品上的各种款识。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这些出类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以来,经过无数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妇女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与男子同等,无论在商界还是政坛,都出现了许多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旷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班昭,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班昭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儿,磁盘上的她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自己的励志人生。

鉴藏知识:六朝青瓷识别指南


青釉瓷器是我们古代瓷器中历史最为久远、也是体系最为庞大的一类瓷器。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青瓷几乎就是瓷器的代表。在白瓷出现并发展成熟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

西晋青釉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般来说,读者对唐宋之后的青瓷更为熟悉,而对唐代之前的青瓷发展过程了解有限。其实,从汉代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到唐代“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发展历史是一段重要的过渡,在这段时间里,瓷器的烧制技术不断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为唐代之后瓷器工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瓷器也是在这个时代以它优越的材质条件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和金属制品,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由于这段历史时期青瓷的烧造重心主要在江南地区,我们就以六朝(东吴、晋、宋、齐、梁、陈)来限定这段时期青瓷的烧造历史。六朝青瓷的面貌独具特点,以后大家去博物馆看展时就能轻松分辨出他们啦!

南朝青釉六系盖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窑 口

讲瓷器不得不说到“窑口”,窑口其实就是瓷器的产地,两千年来我国大江南北出现了众多窑口,这些窑口的崛起、发展和衰落各有早晚,各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特点鲜明、各有千秋。我们熟悉的宋代“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窑”指的都是窑口。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青瓷的故乡,今天我们提到的该时代出产青瓷的窑口大多分布在浙江地区。

越 窑

越窑是青瓷界的大佬,讲述青瓷的开篇总绕不过它。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称赞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越窑青瓷的名片。

当时越窑的主要产地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唐代通常以所在州的名字来命名瓷窑,所以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

西晋越窑系青釉印纹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也是当时我国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窑场。

越窑青瓷是青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它的质量最优、影响最广,越窑青瓷产品覆盖了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卫生用具和殉葬用的冥器等绝大多数用具种类,种类繁多、样样齐备。

西晋越窑系青釉双系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婺 州 窑

婺州窑在今天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所烧制器类比越瓷少,三国、西晋时期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另外也烧制冥器。东晋以后冥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钵、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婺州窑的一大贡献是首先成功运用化妆土。

西晋婺州窑青釉狗圈,1975年浙江金华西晋墓出土,现藏金华市博物馆

瓯 窑

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从考古发现来看,它的制作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供应范围没有越瓷广大。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装饰比较简单,可能是潘岳《笙赋》所谓“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中的“缥瓷”。

东晋瓯窑青釉牛形灯盏,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德 清 窑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其间。

德清窑兼烧黑瓷和青瓷,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最出色的黑瓷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德清窑造型风格与婺州窑相似,轮廓柔和不似越瓷挺拔。

德清窑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由于黑瓷深受人们喜爱而运销江浙、四川多地。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时代风格

瓷器的风格主要受时代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各个窑口的产品各有特色,在同一时期依然显示出相似的时代风格。这里我们以越窑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各个时代青瓷的风格特点。

东 吴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汉代的许多特点。一般来说,瓷器的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这个时期青瓷的纹饰、造型风格都深受汉代铜器、漆器的影响。纹饰偏简朴,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或佛像等,装饰趋于繁复。三国时期的瓷器种类花色比汉代大为丰富。

三国吴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 晋

西晋立国不久,青瓷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个时期青瓷的胎质、釉色和造型装饰与三国、东汉时期都有差别。胎骨比之前稍厚,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品种大大增加,日常所需器形大多完备,用于随葬的冥器也有增加是六朝中花式品种最多的。器形矮胖端庄、稳重大方,很有气魄。

西晋青釉四系鸟纽盖缸,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镂空双系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人骑兽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 晋

东晋初期,青瓷保持西晋时期的风格,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生产出现普及趋势,瓷器器形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为减少。三国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冥器基本上停烧,主要以日常用具为主。东晋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的点褐彩在此时得到普遍应用。

东晋越窑系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 朝

南朝时佛教盛行,莲瓣纹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是褐点小而密集,与东晋时有差别。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情况不如东晋。

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瓷莲花尊,现藏国家博物馆

典型器形

六朝青瓷的造型很有特点,有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的器形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中还发展出不同的风格,而有的器形在之后的朝代里得到了继承、展现出新的变化。

魂 瓶

亦称“皈依瓶”、“谷仓罐”、“堆塑罐”,古代随葬冥器。前文我们说到,三国西晋时期瓷质冥器非常流行、曾大量生产,魂瓶就是其中代表。

魂瓶来源于汉代五联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为平底罐,罐腹或为素面,或模印、堆塑出鸟兽、佛像、铺首等;上半部分为屋宇楼阁、鸟兽、人物、佛像等各种堆塑,或有纪年铭文。

西晋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虎 子

又称“楲”,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迄今发现最早的虎子是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此后先秦墓中出土过漆、铜、陶质的虎子。

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呈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两翼。中期之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似,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纹饰。至晚期虎首与四足逐渐消失。

西晋青釉虎子,江苏省南京栖霞岭甘家巷吴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鸡 首 壶

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

西晋时期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把手上端装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隋代之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西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盘 口 壶

鸡首壶的器身就与盘口壶很相似,盘口壶口沿上折,长颈,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流行于东汉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为桥形,隋之后渐成条状。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除了上述的几种典型器形,还有几种器形是这个时期非常流行的,这些器形我们在往期推送中都曾提到,比如《知否》中提到的“盏托”、“水盂”、“熏炉”,《小戏骨》中提到的唾壶,还有油灯、槅等等。

南朝青釉刻划莲花纹托盘,现藏福建博物院,摄影:动脉影

东晋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瓷香薰,1953年江苏省宜兴市周处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唾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国吴青瓷熊灯,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圆形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六朝时期的青瓷发展为后来瓷器艺术的成熟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既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又对之后的瓷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容小觑。通过今天简单的展示,现在你能辨认出六朝青瓷的面貌了吗?

古代瓷器的鉴赏和鉴别


瓷器收藏一直是古代艺术品收藏的热门,中国经历了那么朝代,每个朝代瓷器都有自己的特征,瓷器如和鉴别,瓷器如何断代就是瓷器收藏必须要知道的学问,说一下瓷器鉴赏常识。

(一)、看瓷器造型鉴赏瓷器

1、整体风格。一件器物的造型,与其时代总的风格是分不开的。商周原始瓷器是继承陶器的造型,到春秋时期仿照青铜器的风格,六朝早期时的瓷器矮胖、后期直到隋甚至唐初都是趋于瘦长,唐代瓷器造型丰满、圆润,宋代总的风格又变修长,元代厚重,大件器物较多,明代敦厚、古朴,清代瓷器轻薄、新颖。所以,总的风格趋势要记住。如:青釉鸡头壶,最早出现在西晋,隋唐五代都有烧制,但各时代风格不尽相同。从造型上看,西晋时鸡头壶,矮、粗,罐状,鸡头无颈无流。东晋壶体高了一些,趋于瓶状,壶颈变细变长,出现了略高于壶口的把柄,鸡头处也有了伸出的脖颈。南北朝,壶身更高更细了,鸡头也变得高大挺拔。隋代,壶体瘦高,壶柄变成竖直的双龙造型,而且高于壶口多些。唐代,壶体丰满,壶嘴短小直挺,被置于壶肩之上,壶柄变小。五代时,壶身下部向内收敛,壶嘴变长变弯,柄变大,显得很秀气。掌握了这些要点,再综合胎釉等其他因素,就可以判定出年代。再如瓷枕,最早年代为唐,其形制为:方形、腰圆形,唐晚期以后出现花形、兽形、童子形、元宝形等,同时,器形加大,枕身变长。元代出现了如意形瓷枕、镂空瓷枕、戏文故事枕,形制较前代更大。这就是说,瓷枕形制越大年代越晚。

2、造型的局部变化。例如盘碗,一要看口沿。六朝至唐代往往都是圆口,厚口缘,唐中期至五代出现花口沿,宋代出现了无釉芒口。景德镇明清窑器无论盘碗瓶壶,凡边沿外翻者,多做圆口,平切口者常见于民窑直口碗类。二要看底足。汉晋,平底没有足,南北朝出现了假圈足,唐代以实心饼形足、玉璧底足为主,晚期至宋初又有玉环底足和少量圈足。唐至五代,圈足呈外撇状。元代,枢府瓷为小圈足,底面平切,明清时的碗盘总体上的浅圈足,但明比清稍高,足墙呈内八字形,盘碗底多数下榻。清代圈足较直,底平等。

3、器型的时代性。例如:青瓷谷仓瓶,仅限于六朝时代有;元代盖罐,盖子大多为荷叶形;球星熏炉一般是宋代而以宋代居多;鼻烟壶都是清代或清代以后制品;双联瓶、五联瓶,都是清代乾隆以后的。

(二)、看瓷器的胎釉特征

瓷器制作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因时代、地区、窑口,在取用瓷土、制作工艺灯方面不同,变现出的胎釉特征不大相同。首先是胎质。古代至此工艺是在手工方式下进行的,宋以前的瓷器,胎子大多为灰色、灰白色、紫灰色、橙黄色、米黄色、褐红色等,这种情况直到宋代才有改变。宋元时景德镇等南方瓷窑烧制的青白瓷,胎体薄,胎质白,制胎工艺有很大进步。另外,元代瓷器器底多数不施釉,火石红现象很多,明代少量出现,清代基本消失。以上这些特征,是瓷器鉴定的要点。

从瓷釉上看,首先要记住什么釉在何时出现、盛行和消失,各时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比如,宋代哥窑器,除了胎呈紫、黑色,器型较薄、紫口铁足特征外,还有釉质肥润(甚至釉质比胎要厚)、釉色青中偏黄、开片较规整、不饰花纹等特点。再如定窑,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受邢窑影响很大。邢窑白瓷釉为雪白色,巩县窑为牙白色,定窑为奶白色,有泪痕(白中闪黄),芒口、覆烧、胎白精细。黄釉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安徽的寿州窑、河南密县等烧黄釉器,但决不是明清时代意义上的黄釉。弘治黄釉代表着明清两代的黄釉的最高水平,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以后逐渐减少,天启停烧。清代从康熙年起,历朝都烧制黄釉,有浇黄、蜜蜡黄、蛋黄等。康熙时蛋黄釉釉色深,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釉汁混而不透,呈色淡嫩,此釉直至道光仍有烧造。红釉元代由景德镇烧造,到明代有了很大发展。永乐时红釉比较鲜艳称“鲜红”,釉面厚润。宣德时红釉发深,称为“宝石红”,其显著特征:一是橘皮釉现象比较明显,二是器物口沿部分自然形成一条白线,红白分明,被称之为“灯草口”,康熙时期的红釉器多有仿制,但应是人为加上去的白釉,看上去不自然。成化时红釉较为难得,色泽浓艳。嘉靖时鲜红釉技术失传,改为矾红,至清代才恢复生产,并出现了若干个新品种。康雍时祭红釉艳丽,乾隆时黑红,嘉、道比乾隆时浅,但不如康雍时鲜艳。

(三)、看瓷器装饰风格

瓷器装饰大体有三类,即胎装饰、釉装饰、彩绘装饰。胎装饰有刻、划、剔、印、堆贴、镂空、雕塑等手法和形式。如西晋器物,常见的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模印的网纹、圆珠纹,贴花、堆塑大多为人物或动物。东晋南北朝盛行莲花瓣装饰。唐代越窑流行刻划花蝶、花鸟纹。长沙窑采用模印贴花装饰。其后又有耀州窑、临汝窑、定窑、磁州窑及景德镇影青等刻划剔印装饰手法,及至明清彩瓷仍有此种装饰工艺穿插其间。

釉装饰除了各种单色釉外,另有其他诸多种,如宋代建阳窑、吉州窑烧造的玳瑁、油滴、兔毫釉等结晶釉装饰。还有在一件器物上施以两种以上不同色釉的装饰方法。比如,唐代的花瓷,宋元钧瓷的窑变,明清时的三彩,清代炉钧、窑变红釉等。宋代钧瓷釉面比较细密平整,釉里有蚯蚓走泥纹,用彩釉斑块装饰,颜色主要有蓝、红、月白、海棠红、玫瑰紫。元代钧瓷胎体为土黄、黑灰色胎,釉不到底,足内不施釉,足底有沙粒现象。釉质变粗,釉面可看出明显的气孔、气泡,多数为蓝灰、月白色,很少见有天青色,彩斑颜色也不如宋代艳丽。清代雍正开始出现模仿钧窑的窑变红釉品种,又称“钧红”。其特征是:雍正窑红釉是蓝色多于红色,乾隆是红色多于蓝色,达到了宋钧彩色斑的效果。嘉、道时期红色更多些,咸同光时几乎都变成红色,釉面很粗糙,有槽坑。光绪时在窑变红中又出现了由红黑两色颜色交织组成的瓷釉器。

彩装饰最早出现在西晋晚期。在当时南方的一些青瓷上,就出现了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简单图案。进入隋代,已使用黑彩点画人物的眉毛、眼睛、衣纹等。唐代,出现了长沙窑的釉下褐彩,磁州窑的白胎黑花。釉上彩始于宋代,有白釉红绿彩的盘、碗类器物。青花、釉里红、金彩崭露头角。明代宣德、成化时期,各种彩瓷相继出现,如釉下青花、斗彩、五彩,改变了以单色釉和青花为主的装饰方法,入清以后,景德镇又创造出篮彩和翠彩。康熙年间制成珐琅彩,粉彩,并在雍、乾时达到鼎盛阶段,清中期以后,粉彩称为彩瓷主要装饰品类,随着西方装饰艺术传入中国,又出现了洋彩,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

(四)、看瓷器纹饰风格

瓷器的装饰纹样极为丰富。装饰手段有刻、划、剔、画、彩绘等。各时代纹饰图案均有自己的特色,是鉴别瓷器时代、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仅就明清常见纹饰图案择要作以分类归纳。

1.植物图案。主要有莲花、,牡丹、菊花、兰花、蕉叶、卷草等纹饰。

(1)莲花纹。从南朝起莲瓣纹大量用于青瓷装饰,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几乎每件器物上都有缠枝莲或各种莲纹及莲瓣纹,莲瓣之间留有空白是元代特点。莲花也是明清瓷器常见的图案,常以轮廓线形式出现。

(2)牡丹纹。有缠枝、凤穿牡丹等,还常和梅、菊、水仙花组成四季花卉;再加之杏、桃、石榴、荷、葵、桂、芙蓉、山茶,组成十二月花卉。其装饰方法,以青花为主,其次有斗彩、珐琅彩和粉彩。雍、乾官窑牡丹有粉红、黄、蓝、绿、紫等颜色。

(3)菊花纹。明代洪武时,常见扁菊花纹形式出现,花心为网格状;永乐官窑以单层菊瓣较为常见,民窑多为写意之作;宣德官窑花叶有明显的勾脉,民窑勾线填色留白;成化官窑花大叶稀,民器粗犷;弘治民窑构图繁密,双层花瓣;康熙官器线条流畅,花瓣细长,民器花头圆润饱满;乾隆官窑构图繁缛,辅助纹饰见多,民窑图案化倾向明显,花形夸张,层次较少。(4)卷草纹。由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发展而来,唐代定型为卷曲的缠枝草叶纹,明清两代经常用做瓷器边饰。洪武时为一笔勾画,无叶片;永乐时变为勾线平涂有叶片;万历出现了五彩卷草纹;清代卷草纹主要用于青釉印花、斗彩、粉彩以及仿永乐、宣德青花瓷上,其特点又变成洪武时的纤细、卷曲,无叶片。

2.动物图案。瓷器上的动物图案,有龙、凤、麒麟、朱雀、 狮、虎、鹿等神和野兽类;牛马羊、鹤雁鸟、鱼鸭鸳鸯等家畜和飞禽,以及水禽类。在此仅以龙纹为例:龙纹最早出现在唐代瓷器上,其形象似兽状,龙首有角无须。宋代以后为蛇形,身、尾渐细。元代龙身细,头尾小,爪瘦劲有力,以三爪居多。明代龙两只眼睛点在同一侧面,龙嘴向前突出,称为“猪嘴龙”。多数为张嘴龙,五爪刚劲,为“风车爪”,腿部带火焰纹,龙发竖直向前飘动。明代龙纹种类有龙穿花、海水龙、云花、飞翼龙、游龙、龙凤纹等。成化时的夔龙,尾巴似香草,分叉、卷曲,又称“香草龙”。嘉靖时出现正面龙。清代龙头部增大,牙齿减少,鹿形长角,无颈,龙发向后披散,身子较粗胖,爪似鸡爪。明清时期,龙纹被大量用于各类瓷器装饰上,装饰方法有刻、印花和堆塑、绘画。在绘画中按用料的不同,可分为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青花抹红等;以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地绿龙、白地蓝龙、白地红龙、蓝地白龙、黄地绿龙、绿地紫龙等。以上龙纹特征,是鉴定明清瓷器时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

3. 人物图案。有单个人物,也有成组人物形象。总体风格是:明代任务多写意,清代多写实。常见图案有八仙、罗汉、刀马人、婴戏、历史典故、戏曲故事等。其中,麒麟送子、婴舞龙灯、百子图、福禄寿三星是清代特有的图案。明代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比起动植物图案要少得多。绝大多数是民窑产品,而且除成化斗彩外,多为青花瓷器。康熙以后五彩、粉彩绘制的人物图案增多,特别是康熙朝的粉彩刀马人图案,色彩鲜艳前所未有,至晚清民国时期

,以历史故事人物为题材的瓷板画甚为流行,景德镇出现了绘瓷名家“珠山八友”,作品中有不少粉彩,浅绛彩人物图案。

除以上举例外,还有吉祥图案、山水、几何、文字等纹饰图案。在瓷器装饰上具有各自不同的装饰风格特点。

瓷器鉴定是对历史文物的综合考证,除用上述鉴定要点外,还要注意观察起舞烧造支点、施釉方法、铭文、款识等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凡是盘碗里面有三个支点的,都应是唐代以前的器物;景德镇烧造的盘、碗,元代至明前期几乎都是砂底;隋唐器物施半截釉,其中向下流淌似烛泪痕的是唐器;宋龙泉足内施满釉,元代足内不施釉,明代足内点釉等。总之,这些特征,包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信息,需要去认真研究、掌握和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