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釉面 > 导航 >

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

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

古代瓷器釉面 瓷砖的釉面 古代瓷器鉴定

2020-12-28

古代瓷器釉面。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下面我们来说说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如何从瓷器的釉面鉴定瓷器的年代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的,商朝的原始瓷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在不断改进与优化。

白釉是从北朝才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在古瓷中较少见,一般被认为烧制较晚,但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已有偶然窑变的棕红器物。唐代至宋代的古瓷中有许多土黄釉色的器物,可能与古代方位和五行学说有关。中为土或黄,代表神权、中央、集权,所以在封建集团特别崇尚这种色调。

以上关于古瓷器釉面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时期瓷器釉面是存在差异的,可能是颜色、釉层厚度、形状以及宗教色彩等等。那么按照此理论来说,既然不同朝代瓷器釉面有所差异,那我们应该可以通过瓷器的釉面来鉴定瓷器的年代。

但实际上,通过瓷器釉面来鉴定年代一直都是古瓷鉴定的一个难题。因为瓷器的保存、使用、流通、环境完全不同,导致了瓷器釉面的“老化”程度也完全不同,如出土的与出水的瓷器虽同属一个年代,但它们的釉面风化和被水腐蚀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用瓷器釉面来准确鉴定瓷器的年代是很难的,至少用肉眼是无法判断的。但是,借助现代高科技,可以做粗略的鉴定,常见的方法有“热释光”、“元素鉴定法”。

本文简单介绍热释光鉴定法,它有叫有损鉴定。陶瓷胎中含有的不同矿物(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其中石英含量最大,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热释光方法是通过测量所累积的辐射能得出矿物古剂量,古剂量除以年剂量可以得出该器件烧制后距离现在的时间,从而达到断代鉴定的目的。

另外,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高倍放大镜、专用陶瓷鉴定显微镜,也可以有效的观察瓷器釉面,准确率也非常高。因为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所以通过自然老化痕、老化纹的层次感也可以辨别。

年代久远的釉面质变收缩会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如老人的面纹。萎缩纹在适度的光照下晃动易见,放大十倍左右效果最佳。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

从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真伪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外型相同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并跟着绘瓷质料和技能的不断丰富改善,无论在体裁内容及体现形式上都有其不一样年代的水平缓特点。因此也就成了区分年代、辨别真伪的一条有力头绪。

瓷器纹饰的开展进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写,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呈现,创始了瓷器装修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势。

明、清今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厚了瓷器的装修。而每一种装修办法的呈现都有其发生、生长、开展的进程,咱们能够据此揣度器物年代。如前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极好地把握质料的特性,故在元代成品中色彩漂亮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彩暗淡或变为绛褐色的缺陷。

但在元代后期的大多数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十分漂亮,图画不仅注重主次谐调,并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不管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构成一种共同的个性。

明成化 · 斗彩团凤纹天字鑵

别的因为质料成分的约束,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年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运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色彩淡雅渲赫一时,但色彩很不安稳,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质料和技术的约束,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相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年代特征,通常为后世仿品所疏忽。咱们在辨别真伪时如能加以留意,是很有利的。此外,在施用的五颜六色方面也能够找到一些年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设咱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置疑它是不是实在牢靠,因为黑轮廓线的运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期间因为大量运用洋彩,而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画的装修办法,有些著作追求笔法线条精密与纹饰奇特,而使有些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年代的特征。

我国瓷器的装修纹样主要有:

几许纹:以点、线、面构成多种有规矩的几许图样,称为几许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篦纹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东西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很多选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瓷窑商品,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耀洲窑青釉祭祀三足樽

联珠纹瓷器的一种装修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构成。盛行于晋代南边青瓷器物上。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修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扣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年代的莲瓣纹其个性又有所变化。如有的细长,有的宽硕等。

明永乐 · 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缠枝斑纹 瓷器的一种装修纹样。枝茎环绕,叶接连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斑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修纹样之一,明清期间尤为盛大行。

卷草纹 以柔软的波曲状线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盛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选用。

蕉叶纹 以芭蕉叶图像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体裁,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选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回纹:以形如“回”字构成的带状纹饰。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接二连三等几种,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选用,元明清时沿袭。

璎珞纹:璎珞原是观音菩萨颈颈或胸前的佩饰,形如串缀的珍珠。元代移值于瓷器装修上,或用瓷泥小圆珠张贴于瓷坯,哐用瓷泥细科张贴后刻划横段面体,有较强立体感,是元瓷断代的主要标志。明以后多用笔绘,嘉靖时尤多见。

八吉利:用八种释教法物: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瓶、金鱼、吉利构成的一组图画,富含吉利之意,故名。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上,明清两代青花和彩瓷上常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瓷窑烧制八吉利纹饰的供器。

杂宝:是用古代一些常用的吉利用物品,如珠、线、方胜、满意、犀角、铃、灵芝、元宝、珊瑚、鼎、书、画、笔等构成的图画,因器物冗杂故名。如只选择其中八种构成图画,则称八宝。始见于元代,明清时遍及运用。

八仙图:用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等八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组成的一种图画装修纹样。如只绘八仙所持的葫芦、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宝器,则称为“暗八仙”。是清代景德镇窑多见的瓷器纹饰。

刀马有图:瓷器的一种装修纹样。描写战役或习武局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春秋五霸战役等历史人物故事。清代前期景德镇窑瓷器很多选用,构图杂乱,人物生动。

三阳开泰: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否去泰来,有吉利之意,明清瓷器通常画三只羊,取羊同阳谐音,故名。如画九只羊,则称“九阳启泰”。

五福捧寿:瓷器的一种装修纹样,以四只蝙蝠盘绕寿字,寿字中心又是画一蝙蝠,因蝠与福谐音,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瓷器始有,后历朝均烧制。

福禄寿:器身上绘蝙蝠、鹿与禄,松鹤蟠桃代表寿,故名。清代瓷器上我见,是一种吉利图案的装修纹样。吉庆有余 在器身上绘武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鱼与余谐音,故名。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一种吉利图案的装修纹样。

一路连科: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鸶与路、莲与连谐音,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年代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修纹样。此外,画鹭鸶芙蓉,则寓“一路平华”之意,画鹭鸶花瓶,则寓“一路平安”之意。休养生息 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修纹样。

岁寒三友: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沿袭。

总归,各个年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把握这些规则,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主要的效果。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年代特征有必要一目了然: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如虎添翼等纹饰,这些都表明了杰出的年代特征。

古瓷器真伪鉴定方法与技巧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瓷器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市场中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

一、从釉面老化程度来辨别真伪

1.先看釉面光泽:光芒内敛,有如薄雾覆盖其上,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如雾状膜皮”,若是一般状态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

2.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状局部斑块和结晶:首先要绝对确认这种斑块和结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制造的,那么,才能肯定它绝对是真古瓷。这件瓷器的“塑膜状老化斑”和“结晶斑”,是现代最高科技手段也仿造不出来的。一般古瓷要达到这件瓷器的老化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凡是生长有类似的“天然如雾如膜状”的瓷器,绝对是真古瓷。

3. 塑膜状结晶斑、雪花状结晶斑和釉层内外层次分明的结晶斑点共生,完全是天然状态。这种多形态、多样化的老化特征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更是现代科技无能为力的。

二、从釉层内部结晶来辨别真伪

釉层内部老化产生出很有规律的结晶,形成花朵状,而且在釉层的上中下层次非常清楚。这是显微拍摄的效果,肉眼裸视根本看不到。这是人力无法仿制的。

釉泡破孔周围形成老化“晕圈”,有逐步过渡的层次,破孔口周围的钙化状较严重,而晕圈的最边缘却与正常釉层融为一体无明显的界限分别,这就是自然老化的破损釉泡状态——这种老化的破损釉泡对鉴定所有的古瓷器都是通用的。

注意观察釉泡破孔的“晕圈”发色和形态。凡是具有这种釉泡破孔带自然“晕圈”的瓷器,无疑都是真品。此特征可以通用于一切具有破损釉泡的瓷器。

下一张图片中除了釉泡和釉面的灰白色结晶外,釉层内部还有多处不完整的花朵状结晶体,它们是正在向花朵状发展的结晶体。说明花朵状结晶体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逐步地、自然“长成”的。这种多形态、逐步向花朵状方向发展的自然结晶体,却是人力无法“仿造”的;人工用化学元素“勾兑”制造的结晶,形态基本一致,没有“多态”变化。

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促成了无序状态的物质形成有序的形体状态——比如:天然水晶体、溶洞中多姿多彩的钟乳石、菊花石。可能有的人对于釉层内自然形成的花朵状结晶体不理解,以为是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做成的。现代陶艺生产的结晶釉不少,但多为一次性烧成的、形态单一的大花朵,若是针尖大的结晶点,就难以形成清晰的花朵状结晶体。因此可以说,凡是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到的、而且是多种样式的有序结晶体,都是人力做不出来的。下面这块陶片内部的结晶体形成了完整美妙的菊花状和仙人球针状。我们先看放大1倍的陶片原始外观:

再用4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上图像是“窑变”的蓝色釉层,其釉层内部形成的有序结晶体就像仙人球针:

再用4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陶片内口的青黄釉层内形成的有序结晶体就像菊花:

注意,还有那些没有形成完整花朵的“花瓣状”有序结晶体,它们是形成花朵的“构件”。

并不能说凡是釉体上有结晶的都是真古瓷,真正的古瓷器一定要有更多的“自然古迹”为其佐证。因为现代通过配釉技术的不断探索,人力是可以烧制出较小结晶花的(但用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结晶花是无法做出来的),并且这种结晶花形态单一,没有其它“自然古迹”互为印证。而且整体釉面很“嫩”或者“很脏”,或者釉面有“人工腐蚀痕迹”。目前,只有青黄色茶末釉和类似的青黄釉可以通过配料实现釉层内部产生结晶花,其它釉色可能是化学元素不同,拟制了某些产生“有序结晶”的元素,因而仿制不出釉层内部那种“自然结晶”。

三、从青瓷方罍足胫部水土浸蚀的状态来辨别真伪:这种老化状态是不是现代人工可以做出来的。

四、从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坚固程度和古旧程度鉴定真伪

附生物必须“古旧”,必须坚固。比如:土碱,水锈,其它非自身的“外来杂物”。“古旧”和“坚固”必须同时存在。

现在的仿品千方百计想做出“自然古旧”的样子来骗人。但是,老天不允许他们造的与“自然的”一样,所以他们“仿造”不出来自然状态的“古迹”。下面这类东西的状态,就是典型的仿品具有的特征:不干净、不以真实的“本色”示人,总要弄一些“色彩”来掩盖新瓷器的本来面目。

下一张是仿元末青花釉里红梅瓶的底部。凡是这几种样子的,无疑都是仿品。

五、从钙化现象来辨别真伪

若有缺损可见胎骨的,看断口的胎骨有没有钙化现象。钙化程度有轻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断口口面有干涩感;或有一层很薄的胶膜感觉,缺乏光泽,但无论如何也洗不掉;有的断口口面生长有干涩、灰白的钙化物,但极薄、刷洗不掉。凡是露胎处或是缺口面的胎骨上“生长有薄雾状钙化物,或相当古旧而又洗不掉的土碱”、或者生长有“圆点状”的古旧钙化物,都是不需要请专家鉴定的真古瓷。

六、若是釉面产生出“银星”、“汗星”斑点,或者是“银色”釉膜,那是极老的古瓷。这件瓷器的“银膜”形成了“块斑”。注意,银膜、银星、汗星是长在釉面上的,是洗不掉的。

古代陶瓷如何鉴定真伪


古代陶瓷如何鉴定真伪。

“火光”或“贼光”是鉴定者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是指瓷器釉面过于光亮。通过复制实验证明,在化学成分和烧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仿器物釉面确实要比古代真品光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界物质的侵蚀,一是釉质本身的脱玻化现象。土壤中的酸、碱、盐和空气中的紫外线,长期作用于陶瓷釉面,就会使其受到侵蚀。脱玻化是釉质本身长期自我调整的结果,年代越久脱玻化现象越严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使陶瓷釉面逐渐失去光泽,对仿品进行消光处理是人工作旧的首要任务。

划痕。尽管陶瓷釉质是一种较坚硬的物质,但在长期使用和流传中也会造成各种损伤。划痕是最普遍的损伤现象之一。传世古陶瓷上的自然划痕,多半是一些纷乱无序的“牛毛纹”,也会有少量的硬划伤。那些硬划伤往往呈现长短不一、方向不同、深浅有别、污旧各异的特征。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富有变化的划痕就一定是自然旧貌,但是呆板雷同的划痕一定是人工所为。

土锈。从地下挖掘出土的陶瓷器物上会普遍存在土锈。一般来说,在光滑坚硬的陶瓷釉面上,如果没有其他介质的辅助作用,土是不可能长久牢固附着在上面的。真正的土锈是靠地下水分中的钙镁离子的长期作用,聚集结晶的结果。显微镜观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果土锈中没有碱类晶状物,或用小刀等锐器轻轻刮削釉面上的附着物,其表面泛白或刮下的土锈像刨花一样打卷,就说明有问题,属人造土锈。真正的土锈在用小刀刮削时,会成鳞片状向下剥落。

剥釉,顾名思义即釉面剥落之意。它是古陶瓷最常见的旧貌之一,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如: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将仿制品的局部釉面进行剥釉处理,也是人们常用的作旧方法。其实,自然剥釉与人工剥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前者釉面的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而后者的作用力是由外向里,釉与胎之间并未产生分离现象。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

浸色就是给胎、釉浸染各种旧色。浸色常用的材料和方法有浸墨法,即用墨汁浸染釉面,并使之进入开片的缝隙中,然后再将表面墨汁用水清洗干净,产生“铁线”效果。

蛤蜊光。所谓“蛤蜊光”就是在釉面或彩绘部位有一层透明膜状物,在光线照射下会发生散射现象,出现五颜六色的彩光,类似珍珠表面的光泽。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蛤蜊光”几乎不存在任何参考价值。

使用后加彩方法作伪者,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十分流行的,虽然它不属于新仿品作旧之列,但也是一种欺骗性极强的作伪方法。鉴定后加彩有一定难度,但绝大部分凭经验还是可以发现问题的。对真品而言,应当是先有彩绘后有旧貌,真彩应当在旧貌之下,与釉面浑然一体,旧貌附着在彩绘的上面。后加彩器的旧貌往往被釉上彩覆盖,彩绘纹饰盖在旧貌之上。

近几年,接底赝品越来越多,技术也日趋成熟。那么,作伪鉴定者应当如何判断接底器物呢?应从下面三方面入手。第一,足心明显高于足肩。第二,颜色釉器。如果发现有署民窑底款的颜色釉瓷器,且胎质、款识和旧貌都与真品无二,一般都是接底器或后施颜色釉器。第三,小口器。如果是瓶类器物接底,最容易露出破绽的部位就是瓶的内底。

所谓变造,就是把原本市场价位低的古陶瓷器,通过人为改造其外观,使其变成市场价位高的品种。

“土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土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瓷器作为收藏的大宗,一直在藏市占有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市场上赝品仿品蜂拥而至,混淆着藏友的视野。辨别瓷器收藏品真伪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小编将在这里给广大瓷器爱好者提供一些鉴别方法,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宋代定窑瓷真伪鉴定方法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一一云南省收藏家协会

成化瓷器真伪鉴定


成化瓷是汉族瓷器烧制的稀世珍品。其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成化斗彩瓷胎薄体轻,釉脂莹润,色彩鲜艳,画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鸡缸杯、成化斗彩三秋纹碗、高士杯、葡萄杯、婴戏杯、天字罐等,均为绝代精品。成化时的官窑产品质量极其讲究,民窑产品也很精细。青花瓷在成化时风格为之一变,其呈色由浓艳变淡雅,成化青花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本文简单介绍成化瓷器真伪鉴定相关内容。

成化瓷器真伪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成化瓷器真伪鉴定”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陶瓷文化:古代瓷器的五大鉴定方法


对许多收藏者来说,古陶瓷是一个热门品种。因此,如何鉴别古陶瓷真伪,就成了收藏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

一、造型:每朝代的陶瓷器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大小等风格特征,各朝代之间相差很大。看一件器物是否仿古品,主要看它的造型。古陶瓷爱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图录上每一朝代器物的形状、大小,并用心记下每一朝代的标准器型,在实际辨别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胎土:从器物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陶瓷的胎土一般较粗糙些,略泛黄色;而仿古陶瓷的胎土较为洁白、精细。

三、釉面:古陶瓷器物的釉表面光泽柔和,一般有细小的棕眼。仿古陶瓷的釉面浮光耀眼,十分光滑。但要注意有些仿古陶瓷已用酸泡去表面的浮光,显得陈旧,若细加分辨,还是能看出破绽的。

四、纹饰:古陶瓷的图案一般笔触流畅、古拙;仿古陶瓷的图案则较为生硬,甚至画些离奇古怪的图案。

五、底款:自明代永乐年开始,各朝代官窑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陶瓷的底款所用的字体、格式截然不同,根据这些特点也是鉴别真伪古陶瓷的一个直接方法。

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中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广州诚德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提醒你,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反复推敲、慎重定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釉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