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哪种好 > 导航 >

好藏品,就是放着也可以为你赚钱!

好藏品,就是放着也可以为你赚钱!

瓷砖哪种好 好瓷砖 好瓷砖胶

2020-12-28

瓷砖哪种好。

俗话说,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收藏也是这个道理。只要你的藏品好,是真品是精品,就不要怕没人要。今天没人看的懂,不代表明天没人看的懂,总有一天会有人看的懂。今天拍卖行不要你的藏品,不代表明天不要你的藏品;总有一天他们求着向你要,除非他们都关门。无非就是个时间问题,反正放着也在为你赚钱。

从今年春拍行情来看,瓷器板块,精品决定市场走向。

对于瓷器板块,精品与普品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国内瓷器上拍量远远多于海外,但是庞大的上拍量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成交金额,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不完全统计,2015年春拍瓷器板块上拍量国内地区以8726件占据了总上拍量的56%,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瓷器上拍量则有6904件,占据总上拍量的44%。同比基本持平。但是,从成交金额来看,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以11.92亿元的成交额占据了2015年春拍瓷器板块成交总额的55%。上拍量和成交额的反差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精品存在率的问题。

从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到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期间,拍卖大项瓷器部分所传递的信号基本是一致的:精品价格逆市上涨,而普品即便是官窑器也可能遭受冷遇。

一向以瓷器为主要拍卖板块的香港苏富比在本季拍卖继续走精细化路线,“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窑八方瓶”、“玲珑荟萃——香港私人蒐藏明清御器”、“雍廷聚瑞——雍正御制珍品”以及“怀占咏珍——乾隆题诗御器”四个专场,9件流拍,总成交率为81.25%,总成交额为5亿2509万港元。日本珍藏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更可谓“未拍先热”,以,1.1388亿港元成交。一对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盌(《大清雍正年制》)以8980万港元成交、清雍正青花穿花龙纹长颈胆瓶以7580万港元成交。

今年适逢保利拍卖十周年,在瓷杂部分,保利也是“大手笔”,共推出了22个专场。宫廷艺术一直都是内地拍卖的焦点,保利拍卖推出了四个宫廷专场,并且全都设置在晚间拍卖。包括“龙香——清宫御赏文玩”、“陶成——雍正御窑掇英”、“清乾隆御制紫檀百宝嵌屏风,宫廷艺术与重要瓷器、玉器、工艺品”,成交总额分别为7670万元、1.13亿元、2.23亿元。7日晚间的“鉴古集珍——宫廷陈设及工艺甄选”成交率达75%,总成交4662万;“大明格古”,总成交额1.2亿元,成交率为67%。

从2015年春瓷器成交TOP10榜单中可以看出,位居榜首的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属于市场中真正意义上的生货精品,其余的9个席位也大都被清三代官窑精品所占据,从地域来看,前6位上榜拍品全部为海外及港澳台拍出,内地无一席位。由此可以看出,海外及港澳台在瓷器板块的精品优势依然明显。从品类来看,宋瓷精品一旦问世,藏家及市场的反应依然强烈,其次是明清官窑,尤其以清三代官窑精品为主。宋瓷和明清官窑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审美高度,虽然宋瓷精品一枝独秀,但由于政策法规及存世量的问题,始终没有数量上的优势。而明清官窑庞大的上拍量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可以给予藏家更多的选择。这种精品互补型的拍品结构,对于瓷器板块市场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市场不缺钱,缺的是精品”这是众多业内人士对2015年春拍瓷器板块的一致评价。市场的走向虽然是受很多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拍品永远是拍卖市场的根本,市场的走向是由精品决定的。就像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的那样:“好东西其实不用宣传,它自己就会体现出价值的。”

收藏观念转变,文化凸显价值

藏家是拍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家对于拍卖市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2015年春拍瓷杂板块可以看出藏家在收藏上更加的理性,这是藏家日趋成熟的表现,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熟的表现。

因为屡次在拍卖市场上对于天价拍品的执著,刘益谦被冠以了“任性哥”的称号。然而在今年的拍卖市场上,虽然刘益谦依然以全场最高价买下了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并买下了其他七件珍罕的瓷器工艺品,但是像雍正帝御宝白玉九螭钮方玺、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等拍品,刘益谦都只叫到了成交价的前一口。

“随着龙美术馆的运营逐渐步入正轨,我现在购买艺术品也越来越从馆藏需要以及学术上进行考量。”刘益谦坦言,在前两年的拍卖会上,他不仅会买清三代的瓷器,也会购买明代的官窑,“对于我来说,在收藏官窑瓷器的时候,一直也是收藏大家没有争议、开门见山的,但是随着龙美术馆举办一系列瓷器展览,从去年的鸡缸杯大展,到今年的康雍乾大展,我收藏的对象也开始有所侧重,更加注重瓷器的学术性以及审美价值。”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2015年的春拍瓷杂板块中,藏家对于好东西的追求热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在前几年市场火爆的时期,藏家考虑一件瓷器工艺品的价格,往往从以往的拍卖价格,以及目前的市场行情进行判断,因而在最终价格的确定上往往会十分保守。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只要藏品是属于稀缺的品种,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根据自己的实力购买下来,藏家们所关注的并不在于这件瓷器工艺品能够带来多大的收益,而在于它对于自己的收藏地位能够有多大的帮助,并希望其能够传世。因而,从2015年春拍瓷器板块现场表现来看,许多新入场的藏家,其收藏品味是非常高的,不少购买重器的藏家都是首次进入拍场,竞拍对象都是几千万的瓷器精品,这也表示藏家们对于拍卖收藏的认识明显提高。

在之前几年火爆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天价神话让许多投资者冲昏了头脑。三年赚五倍、半年翻一番已经是家常便饭。但事实上,这并不符合艺术品增长规律。如果一件艺术品在前两年涨幅过快的话,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回调将是不可避免的。当金钱对于人来说已经只是一个数字的时候,他们所关心的是艺术品所能带来的影响力,也希望艺术品能够在家族财富及文化的传承中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藏家日趋成熟的表现,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熟的表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仪器也会被蒙骗 藏品鉴定的仪器与眼力之争


古玩艺术品的真伪,是古玩收藏的关键所在。可是,在收藏圈里常常有对同一件瓷器藏品说法不一的情况。如果说专家的眼光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限,可是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有时也未必就能服众。

1、依靠仪器进行检验

经采访多位南宁资深藏家,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几种针对古代瓷器的检验方法,如“热释光”、“脱玻化系数”等。“热释光”可以准确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为几十年,这种方法需要取样,对艺术品有一定的破坏;“脱玻化系数”能有效检测出高仿品,但是其局限在于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

南宁古玩艺术品收藏人士韦先生,曾将自己收藏的古代瓷器送到外地进行过检测。他送检的5件瓷器中有3件被肯定,2件被否定。韦先生谈到,科学检测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代瓷器,其胎土、釉质的微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等等数据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有自己的规律所在。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检测、采集数据库,技术人员就能建立一个对比途径,从中验出真假。“这就像做DNA亲子鉴定一样”。

“现在又有了更先进的检测手段。”南宁资深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云南的一个古陶瓷科学检验实验室,使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古瓷器,据说这种探测技术还曾经使用于月球探测车的探测器上,可以深入瓷器的釉下探测陶瓷胎体的成分。张先生说,这种检测手段不仅可以应用于古代瓷器,还可用于检测古代青铜器、贵金属、化石标本等。2009年,他将自己收藏的一批古代瓷器送到云南的这个古陶瓷科学检验实验室进行检验,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检测认定为元代至清代的古瓷器。对于这个结果,他表示信服。

张先生谈到,陶瓷的生产离不开原料,选用的原料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来决定的。现代制造的各种高仿品,无论外形如何相似,可是都添加了现代的瓷釉成分。这些现代成分难以用肉眼去发现,可是用仪器来检测就能一目了然。对此,张先生认为,当自己的藏品出现争议,光凭行家“掌眼”拿不准的情况下,花一笔检测费求助于科技手段,是明智的做法。

2、凭“眼力”鉴定是收藏传统

可是,这科技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却不见得广大收藏人士都认可。记者了解到,南宁曾经有一些收藏人士,想过从外地引进科学仪器经营艺术品鉴定这门生意,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藏家们认可的情况不理想而作罢。那么,对于以主张收藏三要素“财力、魄力、眼力”之“眼力”来鉴别的古玩艺术品真伪的藏家们来说,他们的考虑又是什么呢。

“藏家通过自己的经验、学识来辨别真伪,是古玩收藏的传统之一。”南宁资深藏家马先生谈到,收藏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要求藏家先从学习、了解历史知识开始,通过平时多接触、多观察古玩艺术品,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也就是说,行家的经验其实就是一个数据库,他们能结合历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对古玩艺术品做出综合的评判。马先生说,科技手段的检测仪器,一是难以对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样,二是数据不全就难以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

另一位资深藏家钟先生的观点也是倾向于凭经验鉴定。他认为,在实际检验当中,采用微量元素的分析技术对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是有成功案例的,比如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西安附近的唐秋官尚书李晦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唐三彩制品,有关单位对其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后,通过数据库的对比,得出结论认为李晦墓出土的唐三彩使用了与黄冶窑唐三彩成分比较接近的高岭土作为制胎原料,推断如果不存在元素组成相尽的其他窑址,那么李晦墓中的唐三彩是河南黄冶窑烧制的。钟先生说,他不否定科学检测的先进性,但是关键在于对比参照物是否科学。比如说检测元青花瓷器,众所周知目前存世的、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瓷器、残片数量就比较少,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元青花瓷器数据库并非易事。

南宁瓷器收藏人士孙先生则认为,光是凭借科学检测手段来进行古瓷器鉴定,只参照数据的相似性忽视了器物本身是否符合同时代器物的审美、艺术性等特征,是过于片面的。

3、有时仪器会被蒙骗

近年来,科技手段检测越来越商业化,对于一些缺乏专家鉴定途径的收藏人士来说,拿藏品到科学实验室去检验,是辨别真伪的主要途径。在收藏交易市场上,给古玩艺术品附上一张由科技检验机构开具的鉴定书,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趋势。

南宁的收藏人士李先生最近从广州的一个古玩市场买回来了几件书画、瓷器古玩艺术品。李先生不是有经验、有眼力的行家,他的观点是行家也会看走眼,不能依赖行家;而科技检验手段至少不受心情、灯光、环境的影响,能保证鉴定标准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准上,避免偏差。李先生说,他买回的这几件有证书的古玩艺术品,拿给行家帮看,有的行家说是真的,有的行家说是假的。比如有一幅清代山水画,有行家指出,这幅画所用的纸张和墨,都是清代的没有错,但是画画的人却是现代的。做假者只要找收藏清代墨块的藏家,买回墨料研成墨,再找清代出产的纸张画画,就能轻易骗过仪器的眼睛。

行家的说法,让李先生傻了眼,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造假情况是行得通的。不过,李先生的心态比较平和,他还是支持科技检验结果的。他认为,客观来说,时下不少所谓“行家”的鉴定水平也不见得就是权威,甚至还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士打着行家的名头搅乱市场秩序。对于普通的收藏人士来说,如果买古玩艺术品也能像其他商品一样,有可信赖的“免检”标志,那对于古玩收藏市场来说,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藏家张先生谈到,目前收藏圈子里,究竟是经验更可靠,还是科技检验手段更可靠,两者之争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这就意味着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绝对否定其中一个。

4、综合评判收藏品真伪

如今,科学技术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社会活动领域。古玩收藏如何鉴定才好,其中的孰是孰非该如何看待,让人关注。

广西文物商店的一位人士谈到,行家、专家凭肉眼鉴定,其实也是一种科学检验手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专家的眼光也是建立在对历史、艺术、考古等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一个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某一位专家自己发明出来的,是凝结着一代一代人的智慧和经验。这位人士谈到,科学仪器检验方法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做“仪器检验法”,前者与后者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在如今的考古活动中,也运用上了大量的科学仪器,用科学仪器检测出来的数据对专家分析进行补充、论证,两者配合得很好。

这位人士还谈到,对于藏家来说,看待古玩艺术品的鉴定问题应该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请教专家、行家,也要讲究“找对人”。比如说,请一位木器专家来给自己看翡翠,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就难免有失偏颇。实际上,有的收藏人士,在自己得到一件藏品的时候,喜欢与不同的人士进行交流,当各方给出的结论互相矛盾的时候,由于不善于分析,结果自己也晕了头。其实,藏家应该针对自己藏品的年代、材质特点,请教相应的人士。此外,对于科学仪器的鉴定,同样也要分析鉴定机构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总的来说,对于各种有效的鉴定手段,不妨持一种不排斥、不迷信的态度。对于古玩艺术品的鉴定,还是应该把握住历史、人文、艺术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判。

相关新闻

8年收藏30多辆老摩托

济南市民刘小康自小就喜欢摩托车,2003年“入”了第一辆老摩托,那是新中国的第一辆民用摩托车——上世纪60年代济南轻骑生产的15A,济南人称“黑老鸹”。他听说人家手里有这车,便朋友托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了车主,车主见他真心爱车,便以几百元把这车转给了他。

刘小康的收藏范围主要是建国以后每一个时期的典型摩托车型,军用车型较少,就四五种,收藏以民用车型为主。每个时期市面上流行的车型,不同款式、同一款式的不同颜色,他都要想方设法搜罗到。他家有两个较大的车库,已经分别被十几辆老摩托塞满。自家地方不够,他还得把摩托放到亲戚朋友的车库里。近8年间,他共收了30多辆摩托车。

在网上,他还发现了济南本地有几个和他一样爱好收藏老摩托的人,便经常网聊。网下,他们会聚到一起去其中一人的车库中参观,一起交流老摩托维修技术,还互换自己多出来、对方又需要的车型。

好藏品“不愁嫁” 各路买家“找上门”


区均焕的“宋钧阁”收藏了不少精美钧瓷艺术品

家住古镇镇的区均焕是中山市收藏家协会的副会长,涉足收藏已有近20年,如今经营着一家艺术品公司,在中山的收藏界也颇有名气。在鉴宝类节目大行其道的当下,初入行的大部分收藏者纷纷沉溺于到古玩市场“淘宝”、鉴赏古董,不少人仍寄望于碰运气找到一件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宝贝,区均焕则专注于近代钧瓷艺术品和宝玉石精品的收藏。

他认为,收藏固然是一种有可能获得高回报的投资方式,但更多的应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收藏不是捡破烂,”他说,“最重要的还是看这件东西美不美,合不合人的心意,有人喜欢的东西才有价值。”对于区均焕而言,虽然没有刻意去经营收藏生意,但以独到的眼光挑选出的精品,总能吸引嗅觉灵敏的客人找上门来。

出差途中结缘钧瓷

走进区均焕的“宋钧阁”,就仿佛进入了一座小型精品钧瓷博物馆,经窑变形成绚丽颜色的各式瓷瓶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大气而庄重,又不会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

这些收藏品全部都来源于河南钧窑的产地,件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不管是碗内藏龙的罗汉碗,还是举世无双的双龙瓶,每一件都能让人感受到钧瓷独特的魅力。而区均焕与钧瓷结缘,还要回溯到1985年。

当年做贸易生意的他经常到河南出差推销产品,偶尔会给当地的朋友带去一些礼物表达心意,而对方也会出于感情和礼貌不时回赠礼品。有一次,区均焕就收到了一对钧瓷,被深深地吸引住。后来在河南经商七八年间,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当地一位收藏界的老前辈,便跟随其学习钧瓷和珠宝玉石的鉴赏,于是与钧瓷结下了不解的缘分。直到现在,区均焕还会经常到河南去探访朋友,或到钧瓷制造厂中寻觅珍品。

而他的“藏宝阁”之所以唤作“宋钧阁”则与钧瓷的历史不无关系——来自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的钧瓷,出现于唐代,在宋代达到烧造的艺术高峰,自宋徽宗时起,就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只有皇家才能享用。钧瓷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釉色是自然形成而非人工描绘,即使施同一种釉,在烧制过程中经历窑变后却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甚至每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因此也有“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的说法。

在区均焕所有藏品中,“双龙大花瓶”和“迎香港回归瓶”被视为最珍贵之物,连同底座,它们的高度直逼姚明。成对的“迎香港回归瓶”胎质细腻,釉色自然,造型和谐而对称,据说香港亦藏有一对,但精美程度却不及这件私人珍藏;“双龙大花瓶”烧制于上世纪70年代,工匠直到去世也未能成功烧出另外一只,瓶身上窑变形成的颜色宛如一幅山水画,精致而灵动,最好地诠释了钧瓷“神、奇、妙、绝”的特点。

心态与“明”师最重要

区均焕告诉记者,要把这些瓷瓶从河南运到中山,他曾专门包下一个大集装箱,把它们用火车送到广东再用大卡车拉到古镇的家里。虽然大费周折,但为了自己心爱的钧瓷艺术,花再多的力气他也觉得值。“每天在家里看到它们就会觉得很舒服,很开心。”在他看来,收藏最讲究的就是保持好的心态,保持谦虚不断学习,当然,若能找到一位“明”师指导就更好了。

“我说的‘明’师,是‘明白’的‘明’。”区均焕说,“最好是能有一个人带着,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东西、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搜集和对待收藏品。”他认为,如果想要通过收藏获利,把握住人们的喜好和市场的潮流也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人投资几百万,买了满屋子的东西却一件都卖不出去,那你说这样的收藏成功吗?”对于身边的藏友,他总是愿意把自己的珍藏拿出来给大家鉴赏,也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由于各种原因,中山藏友中认识钧瓷的人、收藏钧瓷的人还不太多,但对区均焕所收藏的珠宝感兴趣的“有缘人”却络绎不绝,而翡翠和宝石也是宋钧阁艺术品有限公司的主要经营品类。“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就会希望用一些更美的东西打扮自己,所以近年来珠宝玉石很受欢迎。”他说。

几乎每个星期,区均焕都会去揭阳或云南等地的玉石市场寻找“猎物”,而他家中所藏多为品质上乘的翡翠。

据了解,主要出产于缅甸的翡翠近20年来采挖量已达到以往400年间的总和,由于越发稀少,翡翠身价倍增,几年前的一个翡翠如意吊坠可能只要几万元,如今价格以上涨了10倍。区均焕预测10年后翡翠的产量将会很少,目前升值已经很快,因此收藏翡翠也是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

公司所售的还有各种宝石和珍珠,晶莹剔透、颜色纯净的蓝宝石,硕大如玻璃球的罕见金色珍珠,件件让人目不暇接。若有客人看中宝石,公司便会请工匠包金,为客人量身订造一件雍容华贵的精美首饰。

但作为专家,他也提醒消费者一定要找信得过的商家并且谨慎选择,在购买贵重珠宝时可以要求商家出示国家级的证书以证明品质,“曾有一个朋友花几万元买了一颗红宝石请我看,但我发现那只是值几十块的人造品。”他说。

■链接

“黄金有价钧无价”

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以神奇的窑变艺术效果著称,人们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所谓“窑变”,指的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复杂物理和化学现象,入窑前素净一色的瓷器烧制后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虽然窑变和窑炉性能、器物所摆放的角度或位置、烧制温度等因素有关,但暂时还无法实现对钧瓷色彩和纹路的人工控制,因此好的钧瓷通常是妙手偶得,所以才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说法。

现代钧瓷的价格范围跨度较广,和生产厂、作者、品质、成色都有关系。市场上一件最普通的钧瓷器皿可能花几百元就能买到,但精品的价格可能要几十万一件。2007年,北京就曾拍出了一组成交价35.3万元的现代钧瓷作品,创下记录。

藏品中的寓意


收藏可以陶冶心灵、增长才智。在我的藏品中,一些藏品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它们中所包含的古趣、雅趣、奇趣和乐趣可谓妙不可言。现供二组民国瓷塑像和一尊当代木、根雕藏品与大家共赏。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件瓷塑人物像,造型准确、比例恰当,不仅人物形象逼真,而且神气活现。有钱者的讪笑,透出一种得意的内心满足,瘦骨如柴为利驱使的小鬼,又有不堪重负的无奈。为了钱,又有多少人能摆脱它的诱惑?

童趣:这组瓷塑人物像,一览无余地构造出两个童子在玩牌过程中的串通手法,就是以桌子和帽子作遮掩,把对方所需要的牌用脚趾夹过去,而玩牌的第三方童子却茫然不知,这一情景却被站在旁边的童子发现了。这件作品妙在瓷塑大师把这一瞬间定格下来,表现出串通方童子的心机和巧妙。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不少人在演绎着类似的作弊手法吗?

愚公移山:这尊“根抱石”的根艺作品,表现了雕刻艺术家巧妙地利用根与石的结构,加上独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和细腻的刀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体现了雕刻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性和天人合一的神韵。寓意深长、令人感叹,催人上进!

其实在不少的收藏品中,如玉器、瓷器等,都有纹饰图案,其图必有意,寓意隐含,或吉祥,或辟邪,或镇宅等等。只要认真学习、请教和揣摩,就能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华,也会在怡情雅趣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

藏品的真相


藏品的真相

关于故宫商业化的质疑之声还没有消退,由瓷器受损开始的一系列网友爆料,再次让故宫成为焦点。新一轮的故宫“黑幕”,全部与藏品相关。刚退休的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看了网上的一些质疑,惊讶于外界对故宫藏品的了解如此贫乏,也反思,“故宫的确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小系统,不怎么跟外界打交道”。

梁金生一家与故宫有据可查的就有五代渊源。清咸丰年间,他的曾曾祖父就在内务府如意馆就职,担任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后来担任宫廷画院如意馆的掌管。爷爷梁廷炜本来承袭祖业为宫廷作画,1925“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后,担任组长,负责清点清宫的公私物品。1931年为躲避战乱,故宫选择了一批珍贵文物南迁,梁廷炜和年仅14岁的儿子梁匡忠开始了长达18年的南迁生活。1949年梁廷炜接到密令,跟随国宝去了台湾,1972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去世。梁匡忠则留在南京故宫博物院,1953年返回北京故宫,梁金生是梁匡忠的第三个儿子,金生,就是生在金陵的意思。

梁金生在内蒙古插队11年,进入故宫已经31岁。“1979年国家刚刚拨了一笔款项用于故宫大修,故宫就从社会上招了50多名维修工,统一招考。”梁金生在工程队干了5年,参与库房维修建设,然后被调到保管部织绣组,后来再到总保管组,跟父亲成了同事。那时候故宫还没有地下库房,都是利用现有的地面宫殿、库房来存放文物。“先天密封条件非常差,门窗不严,风沙一过,满屋子尘土,天天打扫都没用。而那些‘原状陈列’、小范围开放的地方,就算走‘太空步’,脚一落,特别细的尘土就飞起来。”梁金生回忆,“地面不防潮,湿度大的时候地面都长毛。”故宫古器物部金石组的资深库房管理员方斌描述:“库房里后来配了专门的吸湿器,有半张桌子那么大,机器运转1个小时,300平方米的空间,能吸出两到三大桶水来。”

做库房维修的时候,梁金生就算能接触文物,也是“搬搬抬抬的事情”,“把要维修的库房搬空,东西挪到别处,修好了再搬回来”。到了保管组,他才有机会真正地跟文物打交道,第一次接触的,就是毓庆宫里成箱的织锦和布匹。“半人多高的大锡箱子,站在旁边手伸不到底,底下的布匹,要爬到箱子里,举着递出来一卷卷地打开,查验清楚是一段还是一匹,再封好放回去。”算起来,这其实是1949年之后的第二次藏品清理,梁金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到了这项工作需要的无比耐心和细致。到了总保管组之后,梁金生定下了心思:“以我的年纪,再从事专项研究太难了,不如在这里踏踏实实地下笨工夫。”

藏品清理就是要摸清故宫的家底,这项浩繁的工程,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始,一直在继续。郑欣淼到任之前,历史上的6次清点,3次在1949年之前,分别是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接收点查,文物南迁之后的点查,以及北平沦陷期间的点查。1949年之后的3次,分别是1954至1965年,1978年至80年代末,和1991至2001年。每一次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历时10年左右。从皇宫变成博物院的故宫,不仅有历代帝王的珍藏,也是一个“家”,一个庞大的生活起居场所,有一应俱全的宫廷物资,和帝王后妃们的生活痕迹。这些东西如何归类?算文物还是非文物?观念一直在变。从2004到2010年底的第七次藏品清理,在文物概念上,有了最大的拓展,把故宫98万余件藏品的记录,提升到了最新的180万余件。

郑欣淼研究过故宫的历史,他带的第一个“故宫学”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院史。他发现,“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一直在处理非文物的东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清理,也就是1954年开始的那一轮,主旨是“清理文物,处理非文物,紧缩库房,建立专库”,从1954到1959年,主要是清理历史积压物品和建立文物库房,成立了处理非文物物资审查小组,政务院批示由中央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以及北京故宫共同组成故宫博物院非文物物资处理委员会,先后共处理各种非文物物资“70万件又34万斤”。不同时期被当成非文物处理的种类各异,茶叶、皮件、貂皮,乾隆收藏的“假次画、宗教画”,乃至士兵甲胄都有。“前几年,周海婴先生还拍卖过鲁迅先生买的清宫茶叶。”现在看来,这是对待清宫藏品问题上走过的弯路,但回到特定的情境,这种“甩包袱”的做法,“不是个人问题,是时代民族问题”。

文物的观念在变化,历代故宫人对于故宫藏品的认知也在变化,但守护藏品的态度和原则始终如一,这种传承,梁金生最清楚。从1984年开始,他在“文物总管”的岗位上已经27年,成了故宫内部公认最熟悉所有藏品的人。梁金生说,故宫的藏品有两套账,一套是总保管组的总账,另一套是与总账相对应的各个库房的分类账。账目里,一种是“故”字号,这是1962年吴仲超院长任期那次文物清理建立下的故宫藏品账目;还有一种是“新”字号,这是1954年之后给新增文物建立的账目,最乱的是1949到1954年之间的文物,后来专门固定了一个“新”字号的字段。各个时期的账目都传承下来,梁金生特意搬出了60年代总账中的一本,16开大小的蓝布皮账本,全部是手写记录,蝇头小字,一行行清晰工整。这些账目是最原始的依据,每一次清查,新发现的文物新增号段,而原有的文物必须总账与分账、账目与物品逐一对应。

故宫的家底,就是靠这样必不可少的笨拙方法清点、记录并传承下来,直到引入电子化的信息记录系统。梁金生说,“每一套总账,国家文物局都是备案的,故宫不可能自己私自改动”,而且,任何的文物转移和调拨,账目上都必须记录,就算是因为人员交接问题,某个时期的分账出现偏差,“对比总账也一定能发现问题”。《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的草稿,就是梁金生根据工作心得总结出来的。

让梁金生觉得最可笑的是关于那五件宋人书札的指控。网友爆料说,由故宫拍下的这五件文物后来重现拍卖场。故宫的文物征集,刚好也属于总保管组的权责范围,收纳新的藏品,是故宫博物院自我丰富的一种方式,通过藏品呈现出不断代的历史和文化。梁金生有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他翻查出了当年的记录:“当时是徐邦达先生给院领导写信,希望故宫能够拍下这五件宋人书札,它们很有价值。院里讨论以后也决定参加拍卖会,但申请经费的时候,却因为数目太高没有得到批准,全部过程都有文件存档。”这件没有完成的拍卖之所以写进了年度工作总结报告里,属于工作失误,然后,被无限放大了。

失之交臂的这五件宋人书札,梁金生很惋惜。他回忆,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故宫的文物征集一直很容易,“尤其是解放初期,物价稳定,博物馆也少,文物商店把整车整车的文物拉来故宫,送货上门,任由故宫挑选。‘文革’故宫关门期间,也还有好多东西送进来,1966年底,在北展搞的‘红卫兵成果展览’,展出之后全部送到了故宫,当然,这部分后来落实政策的时候全部退还回去了。可是‘文革’结束之后,落实政策的80年代,可能是大家都心有余悸吧,又是一个文物进入故宫的高潮”。转折在90年代中期,“拍卖公司出现之后,局面就变了。80年代我刚负责文物征集的时候,故宫每年给我的征集费用是1万元,到了90年代初期,是每年10万元,到了1995年,征集费预算已经到了1000万元,都是拍卖公司抬起来的”。

故宫是拍卖公司喜欢的客户,故宫的名气就是提升拍品价值的最好宣传,但他们却并不会因此给故宫最公道的价格,遇到不厚道的拍卖公司,还会故意设局找人假扮买家抬价。梁金生记得,有一次拍卖,他进场后故意没有跟拍卖公司的人打招呼,坐在角落里,举牌几次之后,就再不动声色,看着价格被一路抬上去。到最后,场面上是神秘电话竞拍者胜出,但现实里,是拍卖公司不停地给故宫的领导打电话,追问故宫的竞拍者到底去了没有。最后,拍卖公司的把戏被戳穿,梁金生不仅用事先协议的价格拿走了拍品,还成功砍掉了交易的佣金。只不过,这些风光的故事只是少数,故宫的财务预算制度和文物价格的直线提升,已经让这条收集文物的路径越来越困难。“按故宫的规定,今年必须做出明年的征集预算,但是文物可遇不可求,我怎么知道明年会出现什么东西?”

关于藏品的诸多爆料出处何在,郑欣淼和故宫内部很多人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说破。“利益之争哪里都有,故宫是个老单位,也是个有各种告状的地方,历史上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就被诬告盗宝,只是为什么出于私念,却要赔上整个故宫的名声?”

故宫的定位

郑欣淼就任之前,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位已经空缺了11年。张忠培1991年卸任之后,一直没有任命新的院长。郑欣淼是陕西人,从地方干部做起,1992年调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继而担任青海省副省长,因为做眼睛手术必须离开高原,才到了文化系统,历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和文化部副部长,就此与文物结下渊源。2002年,故宫成为文化部直属单位,同年10月10日,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0米红墙里的天地,对时年55岁的郑欣淼来说,也是全新的开始。“故宫是个老单位,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从解放以来,总共16年没有院长(1952到1954年,1984到1987年,1992到2002年),实在千头万绪,我很有压力。也有人说,不能拿历史问题当借口,但故宫确实是个有历史问题的老单位,牵涉到方方面面,这个不是我能抹掉的。”他说。

上一任院长张忠培也有同样的感触,他是故宫院长职位空缺4年后的继任者,1987年6月20日正式就任。这位北大考古系毕业的高材生,在吉林大学任教30年,一手开创建立吉大的考古学科,只想站在考古学术前沿搞学问,对于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任命,心中虽然并不情愿,但也决心有所作为。保卫处副处长王子宁对这位老院长印象深刻:“夏天穿着大裤衩坐在门边搓着脚跟警卫聊天,朴素得像个农民,但是只要一谈起学术,完全换了一个人,是位令人真心钦佩的学者。”张忠培用学者眼光对故宫做了一个初步评估:“四大优势只剩了一个半——学术研究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考古学术的发展,宫廷文物这一块没有地位,古建筑这一块好一点,优势领域就是保存的传世文物。”

这个院长该怎么当?故宫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张忠培还记得,“全院开会讨论,说得最多的是管理传世文物的部门,古建部的人也发发言,宫廷部没人说话。专家们也有各种意见,提出故宫应该办成艺术博物馆。我的想法是,应该区分故宫和博物院,故宫有两块牌子,既是国宝,又是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故宫的特色应该突出两方面,一个是传世藏品,一个是明清故宫,历代王朝缩影”。讨论没有结果,但张忠培想清楚了,“少说多做,先从规章制度建设开始,让各部处权责分明”。他从1988年开始故宫的奖金改革,希望“在不伤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竞争机制”。

张忠培还做了另一件硬碰硬的事情,重新做产权登记,收回故宫不同时期被划拨或者被其他单位使用的房屋。“我来的时候,故宫的房子有14个单位占着”,其中就包括端门地区。端门外1917年就被划拨给了历史博物馆,张忠培回忆:“在公安部门的主持下,1988年我跟当时的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坐下来谈,我们是北大考古系的同学,都是苏秉琦先生的弟子,我们达成了协议,端门地区的产权归故宫,但历史博物馆可以使用,继续租赁经营用以补贴开支,一直使用到他们盖好新馆。如果万一那时候福利还不行,也可以继续使用,但最终还是要归还给故宫的。”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后来合并成立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新馆2011年才竣工。张忠培定下的协议,终于在郑欣淼的任期得以实现,郑欣淼说:“今年4月30日签的字,11月端门所有的经营户必须退出,到时候天安门管委会将协助我们收回,具体怎么把端门利用起来,我们还在考虑,可以保证的是,游客再也不会看到那些闹心的历代太监宫女展了。”

郑欣淼比张忠培幸运得多,他赶上了故宫百年大修的历史机遇。工程计划长达20年,每年投资1个亿。上任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与郑欣淼谈话,就特别指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主持故宫大修。郑欣淼正式上任后不到一个月,故宫大修启动。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故宫人”,他在千头万绪里开始了他的任期——维修方案怎样制定,招标工作如何进行,组织机构如何设定,任务如何计划分配,等等。除了古建修复本身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争议之声。“背景也很复杂,当时不光故宫,颐和园、天坛都在修,一些国际组织在质疑中国的修复方法。其实,修的范围、进度都可以商量,争议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和工艺对不对。”

郑欣淼选择的应对方式,与当年的张忠培很相似,埋头做事,不争辩。修复之后的武英殿和太和殿就是答卷。“武英殿我们经验还不够,更换琉璃瓦时新旧分开,所以新的那半看起来特别亮,批评我们的人也特别多,说故宫修得金碧辉煌像影视城,其实新的琉璃瓦都有火气,太亮,过两三年之后就好了。等到太和殿工程,我们就吸取了教训,8万多块琉璃瓦,全部拍照,每块瓦都编号记录,哪块需要换,哪块不需要,哪块只要上釉,哪块要连泥坯一起更换,一块块来处理。”关于故宫大修5年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在2007年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得到了肯定。“22个国家的40多名专家,3个国际组织到太和殿现场考察,那些外国专家都明白了,东方的建筑是不一样的,材料不同,工艺不同,维修的方式肯定不同。”众口难调,关于故宫大修的争议当然还在,但郑欣淼和故宫的修复团队已经有了底气,“中国式的修复方法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同”。

郑欣淼和张忠培一直保持着联系,两位老人常常在电话里探讨,求同存异。张忠培的任期只有“2年1个月13天”,他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1989年8月被停职,1991年卸任,各种构想,空成遗憾。但他在郑欣淼身上,看到了诸多构想的实现。他对郑欣淼的评价是:“这个院长没有选错人。”郑欣淼也觉得,他们对故宫的思考有许多共通之处。回顾9年任期,郑欣淼的自我总结很简单,一只手就能数完:“故宫的百年大修,第七次藏品清理,提出‘故宫学’研究,两岸故宫交流和故宫的国际交流。”总的方向,是让故宫以开放的姿态,与外界有更多的互动,公开化,透明化。“比如我们正在编辑出版的500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这是第一次透彻地向公众交代故宫的家底,让全社会来监督。”郑欣淼也希望藏品大系能够澄清一种误解,就是北京故宫只有皇宫,好东西都去了台北“故宫”。“台北‘故宫’的65万件文物,38万件是档案,近20万件是图书,真正的书画文物只有10万件。好多人喜欢拿台北‘故宫’跟北京故宫比,其实两者差异很大,台北‘故宫’是公务员建制,跟我们的很不一样。”

其实故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像“文物总管”梁金生形容的那样,就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开放管理处处长檀文亭回忆,故宫的游客从“假日经济”、“黄金周”的概念提出之后,才开始增多,游客暴增则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2009年10月2日,是故宫历史上游客最多的一天,14.8万人。“那是什么概念,外面,从午门排到端门外,全是排队的人和旅行社的各色小旗子,里面,高个的只能看到人头,矮个的只能看到别人的衣服。游客散后,一地垃圾。”这种压力还在持续,2011年的国庆,虽然故宫已经做出了每日限流8万人的方案,并且提前通知公众,但从国庆当天开始,游客压力就在持续增加,同样在10月2日、3日呈现井喷态势。就算没有之前一系列的是非和争议,这种旅游压力,也必然让故宫要越来越多地全方位接受公众检视,这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公众对博物馆文化需求的进步。

主管经营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曾经是国家文物局第一任博物馆司司长,他一直在思考博物馆文化,他觉得:“欧美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日常文化消费的一个部分,但我们的博物馆意识,远没有深入人心。”“中国以文保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占了1/3,到底应该以什么眼光和理念,来传播这种以藏品为主的博物馆文化?如果大家说起故宫,都是经济换算,动辄是里面的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其实应该由故宫来反思,你给公众提供了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问题。”72万平方米的故宫,开放区域已经将近1/2,蜂拥而至的游客们兴趣点究竟在哪里?除了拍着故宫的门钉,激动万分地说终于看到了皇上住的地方,还有什么?那些已经被磨得锃亮的门钉,都是附庸传说和走马观花的印记。

10月2日,国庆游客最多的那一天,本刊记者再次到访故宫,上午9点半,整个中轴线上,已经水泄不通。而故宫陈列部精心布展的三个主题展览,武英殿的书画展、文华殿的瓷器展,以及午门城楼的兰亭展,却游人稀疏。这三个展室都免费开放,有凝练的主题,展示着诸多传世文物,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展览解说和演示系统,就算对这些主题从不了解,也可以通过现场电子设备的辅助,开始一段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可惜,这些稀疏的游人里,愿意静下心来欣赏的人更加少,许多人只是匆匆绕场一圈,无视禁止拍照的警示,拿着相机或者手机,趁着工作人员不备,偷偷按下快门,闪光灯此起彼伏,闪过那些传承百年千年的传世文物。午门兰亭展里的工作人员们,一上午都在重复同样的话——“请不要拍照!”从最初的客气克制,慢慢变得不耐烦和生硬,但他们的努力,旋即就被更多的闪光灯淹没了。■

收藏品鉴赏


收藏已成为时下投资理财的一大热点。在古玩界有这样的说法,管收藏字画的为吃软片儿.管收藏瓷器的叫做硬片儿,管陶器叫做“瓦片”儿。收藏不但能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还能进行资产保值增值。面对市场各种收藏品,投资者应该不断提高收藏品鉴赏能力,才能成为投资赢家。本文以瓷器收藏为例,抛砖引玉。

一、收藏的原则

1.积累原则。一个人的修养来源于常年的知识积累,做收藏投资,不仅提高自己的鉴赏知识,还应尽量多读相关书籍,尽可能多地知晓历史、考古和社会知识。知识多了,修养深了,收藏的眼力才会逐步增强。

2.兴趣原则。有许多事物,初看没什么收藏价值,但当收藏达到一定规模,或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却又显示出了极大的收藏价值。因此只要确有兴趣,什么藏品均可收藏,但要持之以恒。

3.熟知原则。商场上有句至理名言:“小熟不做。”对某一收藏品的品种、性质、特点、市场行情等有关情况不熟知,就难以准确判断各品种的真伪、价值及未来价格走势等,从而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投资决策。

4.辨伪原则。拍卖会、古玩销售场所并不能保证拍品一定是真品,有很多赝品鱼目混珠。这时候,鉴别真伪就很要紧。辨伪,要听听专家的意见,没有把握的,多找几位进行求证,不要轻易出手。而一旦看准了,对自己十分满意的艺术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如何逢高投资古瓷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而陶瓷的投资更是备受收藏界的青睐,在艺术市场上高价频出。那么该如何投资古瓷呢?

1.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的古陶瓷器。大凡收藏者和买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到人们追捧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潜力会成倍增大。

2.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的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

3.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要正确把握其中的“度”。不仅要打时问差,还要学会打“地区差”。例如:南、北方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艺术品存量也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消费能力和水平也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器物价格的地区差。

三、“一要,三不要”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一要”长于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

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十分珍贵,即使是皇家也不易得之。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就很昂贵,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更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

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而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问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四、瓷友禁忌

因为对古陶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而结成的朋友,叫瓷友。过去收藏古陶瓷,为藏品的安全起见,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密不示人,那是社会不安定造成的。如今盛世收藏,对于一般收藏者说来,应有开放的意识,打破封闭、广交朋友,变一人玩为众人一起玩,与友同乐,更有乐趣。然而结交瓷友,也应有所选择,有可交与不可交之别,有的可深交,有的只是“点头”之交罢了。

首先,瓷友应是雅友。收藏古陶瓷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清茶一杯、观陶品瓷、谈古论今、互相启发。从陶瓷上看到历史的兴衰,看到土与火的创造,看到前人的智慧与技艺,看到古代的艺术与美学,通过鉴赏来与古人对话,从而进入一般人无法领略的高雅境界。

其次,瓷友应是诤友。正因为古陶瓷博大精深,所以才要瓷友之间经常雅集切磋、聚会研讨、帮助掌眼。这时特别需要收藏者有虚怀若谷的气度、瓷友问实话实说的爽气。悟性有快慢、知识有长短、经验有多少,意见自然也常会有分歧。不能碍于情面,不敢真话实陈;也不要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为求真理,面对实物,对照理论,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瓷友应是益友。瓷友之间的友谊应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之上,以相互协助、相互有益为原则,且对人要宽容、友善、谦让、讲究信誉。因此,为瓷友鉴定,要信而有证;为瓷友提供信息,要占而有信。即使瓷友之间交流、交换藏品,也要本着共赢互利的宗旨。收到珍品精品,共学共赏;有了挫折,共同总结教训、互相开导、真诚沟通。但往往由于金钱利益的关系,陶瓷界经常上演令人痛心的一幕幕骗局。下面就提出三点禁忌来警示初学者。

一是忌“蒙骗”。为经济利益驱使,编故事,设圈套,以假充真,信誓旦旦,助友为名,行骗为实。这样只能毁誉于己,失信于人,失去朋友。当然更不能合伙去骗别人。

二是忌“贪争”。在共同的收藏活动中发现可藏之器,心中都想归为己有,于是不择手段争抢不休、不惜哄抬价格。这样只会翻脸失和气、贪心失友谊。

三是忌“背毁”。对于一件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瓷器,其文化内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见仁见智,是由各人的实践经验和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的,瓷友之间有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切忌看出问题来,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甚至面誉而背毁,有意抬高自己,却将朋友贬得一钱不值、一无是处。这绝非真正朋友所为。

任何收藏品,包括书画、金银、玉石、古董家具等均需要有相应的鉴赏能力,例如辨伪能力,价格判断能力等。收藏品鉴赏是一门学问,要认真研究,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收获更多

杭州网民间寻宝 好藏品可拿出来秀一秀


四大名石之一:山炮绿。

康熙翠绿双喜耳杯。

四大印石之一——青田“封门黄”。

每到金秋时节,各级各类展览、演出、论坛扎堆举行,奉献给杭州市民们一场场享不完的文化盛宴。11月12日下午,又一场名家荟萃、珍品云集的艺术盛宴向我们走来——0571浙商会首届艺术品收藏与鉴赏论坛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本次活动是杭州网10周年庆系列活动之一,为杭州网友免费提供的一场大型鉴宝活动,该活动由杭州网、西湖艺术博览会主办,0571全球浙商会、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活动时间从12日开始持续三天。

据了解,本次论坛以“当今中国古玩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的现状及浙江杭州地区古玩印石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特点分析”为主题,为广大市民百姓普及收藏及鉴宝知识,在论坛现场展示山炮绿等四大名石、名家书画、印石、陶瓷等平时难得一见的古玩珍品。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论坛将特邀国家文物局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青铜器杂项鉴定专家黄家祥与北京市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指定专家、中国嘉德国际拍卖顾问、瓷器鉴定专家黄秀纯为坐镇嘉宾,杭州乐石斋玉石公司总经理、雕刻工艺制作艺术总监麻乐勤,收藏行家凌忠明先生、刘谷莹先生、单慧达先生倾情加盟,让本次艺术品收藏与鉴赏论坛成为民间百姓走近艺术品,吸收收藏与鉴赏知识的绝好机会。

听完了讲座,还能让大师们给自己的藏品长长眼,成为本次活动的又一亮点。当下,我国民间收藏日渐升温,但由于收藏市场尚不规范,多数收藏爱好者并不完全具备鉴赏能力,导致赝品充斥,不少人因此花了冤枉钱。

11月13日上午9:30——15:30,各位名家将免费为藏友现场鉴宝,如果您家里有祖传的好宝贝,或者有拿捏不准的收藏品,都可以拿到论坛现场请专家点评进行互动交流。

鉴宝结果将在14日上午10点揭晓,届时将为获奖宝贝及藏家颁发荣誉证书并举行记者招待会。

活动时间: 11月12日 下午1:30——4:30 现场论坛

  11月13日上午9:30——15:30 专家鉴宝

  11月14日上午10:00 颁发荣誉证书

活动地点: 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二楼

瓷器碎瓷片,这么玩就是天价


瓷器碎瓷片,你会玩其实很美

精美青花碎瓷片也是天价

一些用青花瓷的碎片当材料,制作成首饰、挂件、饰品的作坊小店已经悄然出现。

这让爱美、爱新潮、爱中国风的人们多了一种选择。

澳门中信国际秋拍,举办了一场以古瓷残片镶金的首饰专场,古瓷片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开启了古瓷首饰拍卖的新蓝海。

那一抹蓝,那一抹白,无不是古代工匠们倾心所做。

虽然残缺,但是,其中的韵味,妙不可言。

现代工匠,用传统工艺与古老瓷片相结合,使古瓷片不仅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有了传承价值。

青花现在是很多人追捧的藏品,一件小小的青花,其市场价值自不必论了,仅其流传至今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试想,一捧窑土,几滴颜料何以成为帝王将相家的座上宾,他若没有非凡的工艺,那是一定做不到的。

不说官窑,就民窑精品现在都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我们也只好望洋兴叹。

价值高,自然就引来了不少无良商人,他们作假手段高超,甚至让一些著名专家都打了眼。

我们辛苦攒钱,买个青花,回来是化学釉,姑且不谈被人嘲笑,就这钱花的肯定也是痛心疾首。

青花,他的魅力就在于其颜色或俏丽,或庄重,工艺超群,外行人不知道也罢,行内有青花成品万里出一的说法。

一万件出一个精品,本身又是比较容易损坏的青花瓷,再流传几百年,经历各种朝代变迁,人物变迁,留存到现在,那岂是仅仅一个不容易来形容。

其实我们爱青花,或因为其图案精美,或因为其寓意吉祥,其实,在这些残片中,您想找到的这些元素都有。

对于完美,我想是仁者见仁的,爱神维纳斯的雕像完美吗?

他如果真有了胳膊,就完美吗?

其实,青花残片同样记载着历史,同样传承了文化,用新旧工艺进行加工后的瓷片,不说其保值增值,就其独特性已经让您应该情有独钟了。

其实,收藏也应有气节,要我说就是:宁收残器,不存假货。

传统工艺与古老瓷片的结合,必将爆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相信不久后的将来,古瓷首饰定是艺术品交易的常规类目,这一切将不足为奇。

无损检测也“露怯”


在国内,有人对文物无损检测的结果持怀疑态度,这些质疑当然有其原因所在。例如,在2005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上,对一批瓷器分别进行了X射线荧光检测和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X射线荧光釉面测试对鉴定器物新老的成功率在90%以上;对鉴定瓷器年代的成功率在56%左右;用热释光测年的误差更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或根本测不出来。

实际上,任何无损检测的手段都不能包打天下,它只是擅长于某一方面的检测,并且有一定不足或缺陷。首先,X射线荧光光谱仪只是对文物表面元素成分比例进行的一种检测,如果一些仿品的釉面成分达到与真文物成分相符或相似的比例,仅靠成分检测就难以测出真假。其次,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出的数据要与已确定的老瓷器的各种元素的比例数值相对比,如果没有确定的老瓷器的数值作为标准,就难以对比和确定被测瓷器的年代。

至于热释光测年造成的误差,则有更多的因素。以元青花梅瓶热释光测年结果为例,同样的产品,有的检测认为是13~14世纪的产物,有的经检测则只有600年的历史。出现如此大的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取样的藏品已出土多年,出土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比如,被检品曾作过去污药水浸泡、高温蒸煮清洗等处理,或经过修补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热释光测年判断文物的失误。

另外,无损检测技术人员的水平也影响到检测的结果,因为进行无损检测不仅仅要会操作仪器,而且检测人员还需要具备文物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等方面的素养。如果这些方面的条件不达标,就可能因为人为因素而影响检测结果。

这次故宫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来分析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也暴露出无损检测技术的一个很大弱点,即这些技术对文物没有自动保护和自动报警功能。因而,检测时要靠人工调节相互距离,距离最近时,机器离文物仅仅相差1毫米。在这种情况下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被检文物的挤压和碰撞,导致损坏。所以,故宫“瓷器门”事件也暴露了无损检测设备的不足,这也是这类仪器设备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