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汝窑瓷器价格为什么那么高

汝窑瓷器价格为什么那么高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汝窑瓷器鉴别

2020-12-28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此后每有宋汝瓷拍卖,价格总是居高不下,是什么原因?本文就来做简单探讨。

(瓷库中国网)“雨过天青云破处,著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把这句雨后诗留给瓷器工匠们,让他们烧出他要的颜色,汝窑的天青色从此名满天下。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宋汝瓷莲瓣碗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宋微宗赵佶赵佶是北宋的亡国之君,但在艺术上却极富天赋。尤其是他的书法绘画创作,可以说是彪炳千秋的。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中晚期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按时间推断,大部分是在宋微宗赵佶亲政的时期。赵佶的审美观也就决定了御拣的合格与否。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弃定用汝”也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作为艺术家,赵佶对汝瓷除了有釉色(色彩)的要求外,还会有造型的要求、纹饰的要求、材质的要求、肌理的要求……。艺术家对艺术品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他的这些审美要求也就决定了北宋宫中汝窑用瓷必须符合“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的标准。

汝窑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传世的仅见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一、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wWW.TAoCI52.coM

三、仿品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元青花价格为什么那么贵?


元青花瓷器一站成名,2005年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拍卖价格创造了当时瓷器拍卖价格记录,一千万英镑,2亿多人民币,之前中国人很少有人了解元青花瓷器的,现在元青花瓷器收藏市场上少,所以元青花价格很高,那么元青花价格贵的原因有哪些呢?

1.元青花瓷器流传有序的少在中国,在古代元青花的蓝色的,在中国不受欢迎,中国人对红色和黄色的工艺品比较艺术。所以传世的人物题材的元青花瓷器全世界也就十五六件左右,而且一般都在古波斯和各大世界博物馆里收藏。

2.元青花价格高另一个原因是人物题材的非常少,多是植物花卉山水的题材多,所以元青花价格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定律。

3.元青花是元代的瓷器主要品种,元代是蒙古人统治的时代,是马背上的民族,跟中原文化和审美不一样,元青花釉料是从古波斯进口的,元青花瓷器纹饰和花色都是西方特点浓厚,元青花将西方文化、中原文化以及蒙古文化统一起来体现在元青花瓷器上了,所以元青花价格从来没被超越。

4.元青花瓷器分为三等,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所以最好的元青花瓷器都是出口的,这是为什么元青花瓷器在国外拍卖价格那么高原因之一。

5.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这是元青花价格高的艺术层次说起。

元青花瓷器价格为什么这么贵


青花“鬼谷下山”罐元代口径33cm伦敦佳士得

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这个罐子高27.5公分,腹径为33公分,一共20来斤重,可以买两吨黄金,这就是我们艺术的价值。用钱来衡量艺术是一件非常庸俗的事,但全世界统一的一个标杆,只能用钱衡量。过去我们经常说价值连城,其实说不清楚。一具体说到钱,大家都听得清楚。

以体积而论,这件元青花是全世界范围内最贵的瓷器;单件工艺品的最高价,也是这件元青花创造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非常高,全世界的人用金钱表示对我们文化的尊重。那么,元青花为什么价值连城呢?首先要了解背景。元代政府在拿下江山之前,就设立了浮梁瓷局,浮梁是什么地方呢?白居易的《琵琶行》里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浮梁”就是景德镇,也盛产茶叶。由于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的成熟烧造,为元青花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基础。

元青花之谜——蓝色纹饰

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地点都不是景德镇,与景德镇没有传承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都是一些残片,这些残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什么直接关系。

元青花有很多谜。第一个谜就是它为什么是蓝色的。首先,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的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样。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元朝建立以后,又有大批穆斯林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元代的各类文献中,都将这种东来的穆斯林统称为“回回人”。历史上伊斯兰国家的贸易能力都非常强,愿意跟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有这样的记载:“鞑人初始草昧,百工之事,无人而有……后灭回回,始有物产,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盖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鞑人,是一种蔑称,就是元人一开始什么都不懂,没有工艺,自从灭了“回回”以后,把工匠、器械都带回来,就慢慢发达了。

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的建筑。

元青花之谜——突然成熟

第二个谜就是它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小苗。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出现于元代的中晚期,受波斯的影响,原材料和工艺都是从波斯输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北方工匠绘画能力都比较强,比如磁州窑就是以绘画为主。工匠到了南方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这么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就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至今从学术角度上讲,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元青花之谜——题材众多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画人物。

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愿意画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拿下江山之前,长时间驻扎于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的关注,人物纹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元青花之谜——造型硕大

第四个谜就是元青花大器特别多,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

元青花大器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喝酒用的,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是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我们说过,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度数开始提高了,但就用这杯子,要喝蒸馏酒也够呛。

高安当时还出土了六个带盖的梅瓶,梅瓶也是装酒的,每个瓶子底下都有一个字,写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代说的六艺。

六艺很有意思。第一是礼,说的是礼节,道德水准。过去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是乐,是音乐,修养,素养。你懂得音乐,你的修养就比较高。第三是射,古代的射,就是射箭,指技艺,生存的一个本能。第四是御,御是驾御,驾御马车的人叫御手嘛。指你的行动能力。第五是书,书法,形象思维。第六是数,算术,逻辑思维。

礼、乐、射、御、书、数,掌握这六艺,你就是一个全才,在今天的社会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周礼·保氏》就有这样的说法:“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高安出土的六个梅瓶全部带盖。底下六个字,盖上六个字,互相都是对应的。当时可能就是为了配套,底是“礼”字,就拿写“礼”的盖扣上。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批出土元青花,每个都精美至极。

鬼谷下山罐

现在要书归正传,讲讲鬼谷下山罐为什么这么贵。

第一,是它的题材决定的。瓷器题材很少有故事情节,过去中国人画画也很少画带有情节的画,都是《观瀑图》、《花鸟图》,不画情节。画出情节的画,都是国宝,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鬼谷下山”是著名的历史军事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诸侯纷起,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军事人物。王翊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军事奇才,号称“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当时燕国和齐国交战,孙膑是齐国这头儿的,被燕国俘虏了。齐国就求他的师父鬼谷子下山救徒。这青花罐画的就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

在瓷器上画故事情节,这个情节后面一定隐藏一个故事。元末时期,朱元璋很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当时朱元璋率领的明军跟陈友谅的汉军交战,一开始处于劣势,陈友谅号称有六十万军队,他才十几万。打了几次仗,朱元璋都没有占着便宜。曾经有一次,朱元璋被陈友谅追得一直跑到浮梁。浮梁有一座红塔,今天还在,是用当地的红土砖砌成的,一下雨,砖一湿就变成微红色,到现在也叫红塔,40多米高。逃到此处,朱元璋走投无路,就钻到塔里。据说他是从层层叠叠的蜘蛛网下爬进红塔,躲到塔顶。追兵追到这儿,见门口全是蜘蛛网,就没往里进,这红塔算救了朱元璋一命。

景德镇当时是朱元璋的根据地,朱元璋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我怎么能拿下这个江山。所以,鬼谷下山这样的瓷器就应运而生。建国前夕和初期,人们一般都对战争题材感兴趣。像战争片《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都是建国初期拍摄的。而当生活好起来的时候,这样的片子就少了。朱元璋在景德镇时还没拿下江山,他关心的就是战争题材。比如元青花中画着“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鬼谷下山”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他这样的人的喜爱。这就是元青花鬼谷下山罐之所以值钱,最主要的潜在政治原因。

第二,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在它之前,瓷器的装饰都不这么强烈。鬼谷下山罐的颜色、画艺、质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永不过时。

第三,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民国时期,一个住在北京东郊民巷的荷兰军官,在1913年到1923年之间,无意中买了这个鬼谷下山罐。这个荷兰军官是使节护卫军的一个司令,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保安队长。他买了这个罐子后带回国,在他们家阁楼上搁了将近一百年。上世纪70年代,佳士得的专家去看过,当时因为研究不深,大家认为它是明朝的罐子,出价几千块钱,这家人没卖。2005年专家再次来看,发现它是一个元青花,于是把它隆重地请出来拍卖,最后卖了这么高的一个价格。在卖之前,这罐子一直在他们家装CD。

画有人物纹的元代青花罐非常罕见,全世界不足十个,分别藏在博物馆和私人手里。主要有东京出光美术馆藏的“昭君出塞”青花罐、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的“尉迟恭救主”青花罐、日本大阪万野美术馆藏的“百花亭”青花罐、英国铁路基金会藏的“锦香亭”青花罐、苏富比在1996年拍卖的“三顾茅庐”青花罐,还有“西厢记”、“细柳营”两个青花罐,都为私人收藏。就是这么大的画人物的罐子,全世界就这点儿,所以就变得非常贵。

参与竞拍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能够拥有它是一种快乐。我认识一个朋友,他跟我说:“我有很大一笔钱,闲了很多年,我能不能把这元青花买了。”我说:“你可以买,这东西很重要。”他问:“有多重要?”我说:“这样的瓷器,北京故宫没有,台北故宫也没有,全国的博物馆里都没有,你说多重要?”他一听两眼放光,说:“我买!”我说:“你可以买,但你出多少钱呢?”他说:“我有六千万块闲钱。”我说:“你可以试试。”要知道,如果当时6000万买了这件元青花,也是元青花的世界纪录了。结果到了拍卖现场以后,他都没好意思伸手,叫价就过去了,人家争到2.3亿了。

这件事表明了今天收藏者的一个心境,愿意参与文物的回流。我国的文物,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内,一直是外流的趋势,都是以经济为目的的外流。西方列强终于打开了神秘的东方古国的大门,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宝物,都希望获得这些东西。而我们由于积贫积弱的时间过长,导致大量文物外流。今天,当我们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能够有机会尽个人之力把文物回收,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对民族而言,则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所以,他就参与了竞拍,尽管没有买到,但我觉得这种参与态度非常好。

元青花为什么进口苏麻离青钴料那么容易


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的顶峰之作,存世的元青花瓷器也就几百件,而且大多数中国元青花都在国外,可见元青花瓷器的稀少。元青花的精美和价格高跟元青花使用的苏麻离青钴料有很大关系,那么元青花为什么进口苏麻离青钴料这么容易呢?

元青花进口苏麻离青钴料那么容易跟成吉思汗成立的蒙古帝国有很大关系,成吉思汗西征之后,分封长子术赤,建立钦察汗国;次子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汗国;幼子拖雷的领地在中亚南部和西亚地区,统治中心在波斯,建立伊利汗国。伊利汗国的第一位大汗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同母弟,与大元帝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使“苏麻离青”这种青花钴料源源不断从波斯运抵景德镇,使青花瓷器大放异彩,各地民窑逐步退居次要地位,景德镇从此成为瓷都。

元代从伊利汗国波斯地区(伊朗)输入的苏麻离青钴料,含铁高含锰低,这使堆积青料厚重的地方会出现黑锈斑,也成为辨别元青花的特征之一。而国产的青料,含锰高含铁低。

据北京市文物局编纂的《托普卡比宫的中国魁宝》统计,景德镇制作的元青花全世界收藏不足300件。藏品最多的是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藏有40件,原伊朗阿特别尔寺 (德黑兰)收藏32件居第二,1980年11月在江西高安县城南锦河之畔发现的窖藏以19件元青花器位列第三。

在蒙古军征伐过程中,尤其是西征时期,每攻陷一座城池后,无论文官武将、书生百姓都统统杀光,人头堆积如山。唯一可以活命的是有手艺的工匠,这使很多中亚地区的制作技艺得以流传中国,比如景泰蓝、苏林麻青。南宋在联蒙灭金的45年后,也于1279年被元朝灭亡了。忽必烈继承父祖的基业,改蒙古为“大元”,开创了世界历史上地域最辽阔的帝国。

什么是汝窑瓷器的开片


汝窑瓷器表面有一种冰裂纹,自然而美丽,如网状自然分部在瓷器表面。专业术语叫瓷器开片,尤其在汝窑青釉瓷器中这种现象有为突出,而且让人感觉沁人心脾的静美。那么汝窑开片是一种人为的现象还是自然形成的呢?

瓷器表面有冰裂纹的叫做“开片”。在古代由于烧瓷工艺的限制,技术没有那么完善,所以说开片是一种技术的缺陷导致汝窑釉色的开片。这种纹路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开片都是形容其形状的,大片稀疏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小片细碎的叫“鱼子纹”。随着技术的发展,开片可以避免了,但是这种汝窑开片自然而且非常的漂亮,有的瓷器收藏者就喜欢开片的汝窑瓷器,所以后来有人为的开片。所以造成汝窑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 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人为的开片始于宋代哥窑,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 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自然的开片跟瓷器的瓷胎没有关系,是因为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 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 瓷胎上豁然显露。

汝窑开片的纹饰:

汝窑开片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样式多种多样,而且分部不均匀,大小不统一。常见的汝窑开片有冰裂纹 、鱼子纹 蝉翼纹(又名蝇翅纹)、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百圾纹、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按照颜色分汝窑开片有鳝血纹、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绿色纹路。

瓷器人为开片工艺步骤

一是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

二是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

汝窑开片对瓷器的收藏和鉴定都提供了依据,了解汝窑开片,不仅是为了欣赏瓷器,更为了了解中国五大名窑的发展历史和它的工艺水平和瓷器特点。

宋代瓷器为什么鲜有龙纹纹饰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连元代在瓷器上都有行云飘逸的龙的图腾,为什么在宋代瓷器和鲜有龙纹纹饰的瓷器呢?

在北宋定瓷就有龙纹瓷器,因为是印花工艺,所以不是很明显,所以宋代瓷器还是可以找到龙纹图案的瓷器的。印花装饰和刻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

宋代瓷器上的龙纹以螭龙居多,而且多见于定窑白瓷瓷器中。螭龙又称“跑龙”。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向前,尾在后,头为侧面,四肢两前两后、各为一蹬一伸。定窑瓷器上常见龙凤纹装饰,说明定窑瓷业生产与北宋宫廷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侧面反应了定窑瓷器是北宋宫廷贡瓷。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北宋,高5.5cm,口径15.7cm,底径13.7cm。故宫博物院藏。

洗口微敞,斜直壁,平底。通体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微泛黄。口沿无釉。内底中心刻划团状蟠螭纹,外围回纹。近口沿处内外均刻划回纹。

此种在盘、碗、洗等口沿内外装饰回纹的做法,常见于宋、金时期的定窑瓷器上。这种圆洗是宋代瓷器中的常见造型,除定窑白瓷以外,尚见有官窑粉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圆洗等,时代特征鲜明。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北宋,高5.2cm,口径23.3cm,足径10.2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闪牙黄,口沿无釉。盘内印花装饰。内壁印祥云纹,内底印一矫健行龙。

宋代龙纹的特征

宋龙纹图案整体状态是光头、长眼、弯角、鳃耳、露齿、翘唇、尖刺脊,龙纹显得非常“务实”。早期宋代龙在唐代龙的影响下更趋向于兽,到了宋后期,龙的变化就稍有变化了,一般有角,角不分叉而弯翘,侧身龙的眼像长杏仁样,唇鼻向上翘,颚下不画龙须;正面龙则圆眼,两绺龙须生于眼下而不是鼻唇间的两边,它的鳃耳像如意卷云,有些有背脊,有些没有背脊;有背脊的,脊也是成尖刺状而不成锯齿。这是时代发展审美观的演变所致。

民汝窑官汝窑区别虽细微但价格相差大


五代耀州窑天青釉剔花执壶

中国古瓷收藏家、鉴赏家楼钢说,收藏界存在刻意把民汝窑的出品说成官汝窑的情况

五代末后周国的柴世宗曾把模仿于“天空蓝”的釉色比作“雨过天青云破处”,从此天青釉成为了中华文化最高审美价值的象征,成为了中国传统雅文化的表征。然而,随着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俗文化开始逐渐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古陶瓷研究学者楼钢感叹:“元代以后俗文化占主流,天青釉逐渐式微。”

南宋官窑鼎式炉

宋代汝窑方盒

简介

楼钢 中国古瓷收藏家、鉴赏家、作家。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现任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出版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藏手册》《中国古陶瓷谈丛——玩物致知》

天青釉与儒家的内敛质朴境界非常吻合

收藏周刊:单色瓷里面不仅仅包含天青釉,为什么天青釉能代表最高的审美价值呢?

楼钢:这是文化内涵的问题,其实单色釉有很多种,比如红釉、黄釉、蓝釉,这是从器物的范畴分类,如果从文化的范畴分类的话,它又有不同的表述。先秦时每一种颜色是代表了一个固定的概念,比方说皇帝去祭祀的时候,祭天祭地祭祖先,他所用的瓷器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我们查春秋战国的古籍就会知道每一种颜色都是一个地位的象征。

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柴世宗把天青釉比作雨过天晴后的那种纯洁、朴实,这跟儒家倡导的内敛、含蓄质朴自然的境界非常吻合。

收藏周刊:为什么天青釉在元代以后有所式微?

楼钢:元代以后,所谓的天青釉的流行程度没有那么高,主要是一个文化变异的问题。首先我们说宋代以前,社会的文化主流是传统雅文化,到了元代,它带来了一种草原文化。经过元代一百年转变,明清社会的文化主流就变成了俗文化。

雅文化注重内涵,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的哲学,追求的是道家或儒家的内敛、含蓄、纯自然。而俗文化注重外表,追求的是感官刺激,视觉表现。

南宋官窑继承汝窑哲学理念,但达不到高度

收藏周刊:南宋的时候似乎也有天青釉瓷器的出品?

楼钢:对,南宋的时候,实际上也在追求这个东西,但是因为南宋南渡以后,它的原料不一样了,工匠不一样了,配方失传了,烧不出汝窑的这种天青釉色,但是它一直在尝试。所以我们看到的南宋官窑的出品变化非常多,但是它所有的变化,都是围绕天青釉进行的。比方说汝窑的釉面失透的效果,所谓的失透就是为了达到中国哲学的温润含蓄,看上去内涵丰富。南宋已经没有了这个配方,它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用了很多方法,比如它在这个胎里面掺进紫金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南宋官窑是紫口铁足,由于南方的瓷土白度非常高,釉面非常亮,所以它要把胎的白度降低,使得釉面呈现一个失透感。原来汝窑的釉层是很薄的,因为这个配方没有了,它要达到这个釉面的失透,没办法做,只好用其他方法来替代。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多次上釉,减少釉层的折光率,看起来就失透了。所以说南宋官窑是继承了汝窑的这种哲学理念,它要去追求这个东西,但是它实际上还是达不到这个高度。

收藏周刊:我发现,南宋不但有了天青釉瓷器,甚至出现了青铜礼器形制的天青釉瓷器,您怎么看这种形制的变化?

楼钢:这里面有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中国历史上使用青铜器主要是在夏商周一直到汉代,最主要的用途是礼器,作为政权的象征。第二是作为日常用具。这种礼器的形制一直流传下来,北宋的时候用的礼器仍然是青铜器。南宋的时候,由于南渡长江的时候,装载宫廷青铜礼器的船只在江中翻船,全部埋入江底,因此,南宋最开始祭拜天地所用的礼器,就是用军中的器具临时充当,后来有大臣上表说这不够虔诚,所以总是被金兵追逐,因此,当时的皇帝就下令越州的越窑,用陶瓷按照青铜礼器的形制来做礼器,越窑也因此成为南宋最早的官窑。

但是既然要求越窑来做礼器,它的标准就是汝窑。我们现在看到早年在越州寺龙口,低岭头做的礼器,就是完全按照汝窑的器形、质感和支钉支烧方式烧制。但由于烧制的工匠不一样了,材料也不一样,他们做出来的瓷器相对就有差别了。

世界对中国陶瓷的认同,以汝窑为最顶峰之作

收藏周刊:既然天青釉是汝窑的代表釉色,那么,汝窑在陶瓷史上是个怎样的地位?

楼钢:高古的瓷器,是以汝窑为首,一直到现在,全世界对中国陶瓷的认同,就是汝窑,汝窑是最顶峰,无可替代的。

汝窑并非仅仅是宋徽宗指定的那二十几年。只是到了宋代末期,他极端地推崇汝窑,在原来民间汝窑的窑子范围内另外建了一个窑专做官窑,我们叫汝官窑。建了汝官窑的同时他又建了一个北宋官窑,也是追求天青釉。所以说汝窑,或者说天青釉也代表了中国雅文化瓷器的最高峰。

收藏周刊:天青釉在明清几乎很不一样了,而且彩瓷和青花非常流行。

楼钢:到了明清,可以说天青釉完全式微了,它不再成为一个亮点,这可以从两个角度看。第一个,明清社会文化的主体是俗文化,它大量追求彩瓷、青花,最大的特点是很抢眼、很亮丽,追求一种外在的视觉冲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明清的宫廷,官窑还是大量生产单色釉器,特别是天青釉,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皇帝是专门派了督窑官到景德镇,模仿汝窑的天青釉。在雍正的时候,仿制天青釉,已经相当成功,但是还是达不到汝官窑的这种效果。

区分民汝窑和官汝窑可以参考支钉的大小

收藏周刊:这么说,民汝窑的存世量会否比较大?

楼钢:相对来讲会比较大,因为民汝窑存世的时间较长。如果去研究它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从五代的末期一直到北宋时期,一百多年都有生产,而且还有生产很高端的瓷器,包括贡器。但我们说的官汝窑只集中在北宋末这二十六年里。我们现在民间还是可以看到不少藏家手上是藏有民汝的产品,而且民汝和官汝窑的产品,如果不是很专业地去研究,它外观看上去是很接近的,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或者一些特征性的差别。会相当容易把民汝窑当成官汝窑。还有另外一个现象是主观上的问题,刻意地把民汝窑的出品说成是汝官窑的出品。这种现象我想应该是有的,毕竟民汝窑和官汝窑的价格相差非常大。

收藏周刊:那么要如何鉴别民汝窑与官汝窑?

楼钢:如果光从外表来看,它的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有些特点是可以把握得住的,最大的特点是支钉,一件瓷器要烧造的时候,由于它一定要和地面接触,接触的这个部位如果过了釉的话,它会粘住匣砵。

所以,所有的瓷器跟匣砵接触的这个地方总要有一个过渡的物体,通常来讲我们会用垫圈,更好一点的瓷器就用支钉。这个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民汝窑大部分是用支圈,所以如果一个小瓷器(大瓷器除外),它底部有一圈没有釉,基本可以判断是用支圈垫烧的,它应该就是民汝窑。

第二个,由于民汝窑曾经有过贡器,它也采用过支钉支烧,但是它所用的支钉,比较大。留在瓷器上的痕迹相对就比较大,比方说有一颗黄豆或者绿豆这么大。但是官汝窑的支钉叫做芝麻撑钉,像芝麻那么小。这个是其中的一个依据,但不能说是绝对依据。

为什么元青花瓷器赝品多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朴端庄,地釉青白坚实,花纹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或用假品编辑成书,会让许多文物爱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馆工作人员误解。因此,认真探讨如何辨别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代青花瓷器为外销商品

青花瓷器是我国制瓷业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始终盛行不衰。由于它的器表纹饰蓝白相间,素雅宜人,又美观实用,因而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从元朝起就远销到世界各地,它的出现增强了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清官的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传世品。现存的清官旧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惟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它旧藏品种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现在北京故宫珍藏的几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省市博物馆调拨的墓葬出土物。从故宫旧藏品的情况分析,元代宫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仅是祭祀时使用。到了明、清两代才在皇宫内大量使用瓷器。曾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多年的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谈到元朝宫廷生活用具的色泽时这样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成品。”元代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元朝蒙古族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贡瓷也就非常少了。那么元朝的官府为什么要着力督办生产瓷器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认为:元代晚期朝廷之所以对瓷器如此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外销瓷订量巨大,并能够为官府带来巨额利润,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二、元代青花仿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烧制成功的,他们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正如陈万里先生早在60年代时所述“元代釉下彩的烧制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它在陶瓷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和全面了解还是比较晚的。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故宫藏品中,将一些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大盘以及明代中期一些用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大罐,当作元代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元青花传世品稀少,大量传世品都在国外,难以见到,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少,出土的实物资料也不多,因此那时认为元代瓷器很粗糙,在研究上不够重视。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先生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同时也告诉人们,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这才逐渐引起了古陶瓷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一些早年流失国外或近几十年随窖藏、墓葬或元代遗址而出土的元代器物逐渐被人们所知晓。笔者经过整理元代瓷器资料发现,在全国约有38个省市地区出土有元代瓷器,世界上约有9个国家收藏有中国的元代瓷器,为开展元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上世纪70至80年代曾掀起研究元青花的高潮,引起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被一些趋利者所利用,导致在古陶瓷方面出现了赝品,以假乱真,使不少文物爱好者在不能识别真品的情况下而堕入彀中。

三、元青花仿品史约有20余年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历史发展状况。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一种特殊产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元代末期,据明初文献记载,元末已有仿宋窑的器物。明代仿古瓷开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为主。明代晚期出现民窑的仿品,此时除仿宋代五大名窑外,还仿前朝的名品,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时代风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制作仿古瓷达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窑,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绪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上属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产品以外,还出现许多酷似康熙时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红等。到了民国早期也就是本世纪初,景德镇瓷业复兴阶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现高潮。此时仿古瓷较为复杂,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进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细轻薄,富有民国早期的特点,并大量投入国内市场。但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仿品中都没有发现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纪70到90年代以来,可以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现代仿古瓷更是无所不仿,此时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蓝釉以及釉里红等已经有了仿制品。就国内来说,元青花的仿品出现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说在鉴定元青花时,不是真品就是现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四、现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现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精美的“高仿瓷”,一类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术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备的特点,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现,达到乱真的程度。后者为一般的制作,不能乱真。下面分别介绍。“高仿”瓷,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孟龙、李会中二位先生曾介绍说:元青花瓷的复制技术是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瓷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体的变化、纹饰的形象和画法、装饰的处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进行复制。参与复制的工作人员在复制前对原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点,采取传统手工工艺的同时,并结合运用现代工艺条件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求艺术风格上与原物达到一致。当时的复制品大件有瓶、罐、盘,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炉、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这批复制品,经过多位专家评定,认为复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制作精良。

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许多专业工作者在探讨古陶瓷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现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艺术;但是从鉴定上严格的说,则精美有余,古朴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场活跃,要警惕有人将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另一种高仿瓷是近几年来的新作。近些年来,景德镇私营窑厂林立,只要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的品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他们几乎都仿。据说有投资商和私营窑厂注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这种秘密制作的仿古瓷还要经过挑选,将最好的、与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这种仿古瓷多为稀少的名贵传世品。但窑工发现仿古瓷有利可图,背着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几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民间有时也出现高档仿古瓷的重复品。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鉴定时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对待,除了请专家鉴定,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还可以参考科学仪器的测定结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况,进行研究。

另一类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识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是赝品。但是近几年来发现这类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识的人当作真品收藏。这类制品多为大器,如大盘、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现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式壶,为原元大都遗址出土,此壶虽有伤处修复,但小巧精美。笔者曾见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壶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当作珍品收藏。这些新品胎体都很厚重,地釉颜色不一,釉面显得油亮又很坚实,绘画的花纹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图,笔线笨拙。

另外,笔者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考察与访问中,发现现代仿制品很复杂。以青花为例,国内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镇外,南北各地民窑都有仿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仿古瓷,从胎质釉质上分析,有可能是台湾或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内,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细,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五、如何鉴别真假元青花元青花的特点很“开门”。“开门”一词是文物界鉴定文物时的一个常用语,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点包括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时代风格。这个时代风格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现代的赝品将传世品中许多很“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在今天科学仪器还不能完全解决古陶瓷鉴定问题的时候,如何掌握真与假的区别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必须牢牢掌握真品的特点,同时要善于识别和掌握赝品的特点。真假对照,互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优雅的宋代瓷器行情大好汝窑瓷器价格行情新新闻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秀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宋瓷在中国艺术史上独领风骚,体现出宋代的艺术灵魂。在四川遂宁市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城市里,竟然有一座号称全国唯一的专业化宋瓷博物馆,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1991年9月一个平静的下午,遂宁金鱼村一位村民无意间的挥锄,刨开了曾经被人刻意夯实的一片泥土,金鱼村窖藏宋瓷由此重见天日,开启了一个轰动的考古发现,继而改写了宋瓷收藏研究史。窖藏共出土器物一千余件,其中瓷器985件,包括龙泉窑青瓷342件、景德镇青白瓷601件以及少量的定窑、耀州窑、彭县窑和广元窑瓷器等。这些瓷器造型简单素朴,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有碗、碟、盘、杯及文房用品等,也有部分陈设瓷,有盖罐、五管器、各式瓶和炉等。这批窖藏躲过了宋蒙战乱的兵燹,在地下沉睡了800年,欣逢盛世出土,令人大饱眼福。

宋代仿古之风盛行,尤其体现在对青铜器的欣赏与研究上。模仿商周铜器的风尚在宋代瓷器中也得以具体的反映。金鱼村窖藏出土的龙泉窑簋式炉、鼓腹瓶、贯耳瓶、琮式瓶和鼎式炉等都具有仿青铜器的特征。这些瓷器纹饰简单,仅以润泽的釉色和古朴的造型取胜,它们借铜器的凝重之韵幻化出别具风味的端庄与优雅。

窖藏出土了近千件宋瓷,有规模、成系列。一种可能窖藏是当时富商大贾的藏品。南宋龙泉荷叶盖罐摆放在所有器物底层的最中间,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器物主人对其也十分重视,而且发现这件盖罐的时候,罐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99个龙泉碟。

宋瓷当中唯一的一件荷叶形盖罐,也是龙泉窑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器型硕大,罐通高31.3厘米,口径23.8厘米,足径16.8厘米,壁厚2厘米,罐身短颈、圆肩、鼓腹。盖中央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呈荷叶卷曲状。胎质白且细腻,釉色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真正达到了人们千百年来追求的“千峰翠色”的理想色调。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龙耳簋式炉,敞口微撇,薄唇,束颈,下腹外鼓,夔龙形双耳,圈足向内弧收。肩部装饰凸起两道弦纹。白胎,胎质细腻,胎骨厚重。施梅子青釉,釉层厚,色泽莹润。焚香熏衣、辟邪去味是古人习俗,炉是焚香、祭祀用品。簋式炉出现于宋代,是仿商周青铜簋的作品。簋原本是一种盛器,后逐渐成为一种非实用的礼器,商周时期往往与鼎配套使用。宋龙泉窑龙耳簋式炉目前仅在四川遂宁和简阳窖藏中发现,弥足珍贵。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八卦纹琮式瓶,口底相若,方形直腹,器身装饰八卦纹。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莹润光亮。古人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方琮式瓶始见于宋,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从玉琮到瓷器的琮式瓶的使用者都为帝王尊者,平素百姓少用。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缠枝花卉纹经瓶,通高30.4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8.7厘米。小口,短颈,溜肩瓶体修长,带盖。盖平顶,直壁,外撇口。瓶体修长。盖顶饰划花覆荷叶纹,颈部凸起一道弦纹,肩及近圈处分别施两道凹弦纹,肩、腹部满饰刻划花缠枝牡丹纹,刻工精细,枝叶卷曲而富有弹性,花卉纹间隙部满布阴文复线,纹饰密而不繁缛。白胎,胎骨厚重,施青白釉,光洁晶莹,白中泛青,色类白玉,圈足、外底、盖内面无釉露白胎。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蟾形水盂,器身为三足蟾形,昂首而立,背部开口。蟾头采用堆贴、刻划花装饰,三足采用捏塑、粘接、刻划花手法,背部模印细密乳钉纹。白胎,施青白釉,眼部以褐釉点彩。这件瓷器为文房用具,用来盛贮砚水。蟾形水盂在三国西晋时即有青瓷制品,只是带有假圈足,腹内水从蟾口倒出。水盂类瓷器至宋代开始流行,除景德镇窑外,龙泉窑也有烧造。宋代倡导“文治”,文风极盛,翰墨林立,故讲究文房清玩亦蔚然成风。此形水盂精巧雅致,文气十足,折射出宋代文人悠然风雅的情调,即可作为书斋的陈设装饰,同时也是可供清心玩赏的艺术收藏品。

宋代瓷器拍卖记录

2006年春拍,北京翰海,一件南宋龙泉窑琮式瓶以275万元成交。

2006年伦敦苏富比秋拍中,高23.4厘米的南宋龙泉青釉纸槌瓶就拍出了118.4万英镑,打破宋代龙泉瓷器拍卖纪录,居宋瓷成交前十名的第四位。

2008年纽约佳士得春拍中,高28.8厘米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双耳瓶拍出了228.1万美元。

2010年,伦敦佳士得,一件南宋青白瓷狮枕被拍卖,成交价27万英镑。

2012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北宋汝窑制造的天青釉葵花洗,估价6000万~8000万港元,成交价达到了2.786亿港元,创造宋代瓷器新的世界拍卖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