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简一瓷砖是 > 导航 >

“土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土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简一瓷砖是 鉴别瓷器新老的土方法 鉴别瓷器真伪

2020-12-28

简一瓷砖是。

“土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瓷器作为收藏的大宗,一直在藏市占有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市场上赝品仿品蜂拥而至,混淆着藏友的视野。辨别瓷器收藏品真伪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小编将在这里给广大瓷器爱好者提供一些鉴别方法,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辨别高古瓷器真伪最有效的方法---识“土斑”


辨别高古瓷器真伪的方法有多种,如器物的造型、胎质、工艺、纹饰和釉色等等,因为中国历代各时期所生产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点。然而,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制假者们已把这些仿造的如真一般。但有一点制假者们是无法仿造出来的,那就是高古瓷器上的“土斑”。

在古玩收藏界,人们通常把元代以前生产出来的瓷器称为高古瓷。由于高古瓷与现今年代相隔达千年之上,以至更远,目前在社会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应是从地下出土而来,传世品非常少。因此,高古瓷上的土斑就为收藏者们提供了一个辨别真伪的特定依据。

土斑,是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粘积在瓷器表面的一种混合物。土壤成份以矿物质为主,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是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瓷在埋入泥土若干年后,受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分两种,一种称“蚕卵斑”,另一种称“蚯蚓屎斑”。蚕卵斑是成颗粒状,它大面积地间隙粘积在瓷器剥釉处的胎体表面及其它露胎处。它的形状就象桑蚕产下的卵子…—粒粒聚结在一起,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一般是剥除不掉的。有这种土斑的高古瓷,大多数为低温釉地且出土前土壤所含的矿物质成份比较高。

“蚯蚓屎斑”是成条形曲线状,它小面积地粘积在瓷器釉面开裂的缝间处和露胎表面。它的形状尤如蚯蚓的屎很细,弯弯曲曲,表面光滑,手指用力的情况下才能去除。在正常情况下,收藏者对高古瓷上这种土斑不作清除,因为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在出土的高古瓷器中,有些器物上至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况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品。

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高古瓷上的人造土斑有两种:1、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2、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用水一冲就能洗清。这两种人造土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之状。

再者,制假者为了赝品能够卖出去,必须保持器物表面的品相。因而,在用硫酸腐蚀釉面作人造土斑时,都选择在器物不显眼的部位或在明显部位作微小斑迹,以不伤大体为掩盖来迷惑收藏者。

以土斑来辨别高古瓷真伪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加以辨别,如水锈斑、釉开裂的程度等等。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陶瓷文化:辨别高古瓷器真伪最有效的方法---识“土斑”


辨别高古瓷器真伪的方法有多种,如器物的造型、胎质、工艺、纹饰和釉色等等,因为中国历代各时期所生产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点。然而,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制假者们已把这些仿造的如真一般。但有一点制假者们是无法仿造出来的,那就是高古瓷器上的“土斑”。

在古玩收藏界,人们通常把元代以前生产出来的瓷器称为高古瓷。由于高古瓷与现今年代相隔达千年之上,以至更远,目前在社会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应是从地下出土而来,传世品非常少。因此,高古瓷上的土斑就为收藏者们提供了一个辨别真伪的特定依据。

土斑,是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粘积在瓷器表面的一种混合物。土壤成份以矿物质为主,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是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瓷在埋入泥土若干年后,受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分两种,一种称“蚕卵斑”,另一种称“蚯蚓屎斑”。蚕卵斑是成颗粒状,它大面积地间隙粘积在瓷器剥釉处的胎体表面及其它露胎处。它的形状就象桑蚕产下的卵子…—粒粒聚结在一起,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一般是剥除不掉的。有这种土斑的高古瓷,大多数为低温釉地且出土前土壤所含的矿物质成份比较高。

“蚯蚓屎斑”是成条形曲线状,它小面积地粘积在瓷器釉面开裂的缝间处和露胎表面。它的形状尤如蚯蚓的屎很细,弯弯曲曲,表面光滑,手指用力的情况下才能去除。在正常情况下,收藏者对高古瓷上这种土斑不作清除,因为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在出土的高古瓷器中,有些器物上至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况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品。

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高古瓷上的人造土斑有两种:1、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2、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用水一冲就能洗清。这两种人造土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之状。

再者,制假者为了赝品能够卖出去,必须保持器物表面的品相。因而,在用硫酸腐蚀釉面作人造土斑时,都选择在器物不显眼的部位或在明显部位作微小斑迹,以不伤大体为掩盖来迷惑收藏者。

以土斑来辨别高古瓷真伪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加以辨别,如水锈斑、釉开裂的程度等等。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什么是古瓷器化妆土与化妆土的鉴定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了改善釉色,也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工艺方法和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时,化妆土的应用更加广泛,除青瓷外,白瓷和彩绘瓷也采用这种工艺。五代时,耀州窑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种。黑胎青瓷的胎质较唐代已有改进,细密坚薄,但含铁量高,胎色呈铁灰或黑灰,因此胎外施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唐代河北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种:细白瓷胎白釉净,不施化妆土;粗白瓷的胎骨灰黄粗糙,先敷化妆土再施白釉,使釉面白净。唐五代的长沙铜官窑发明了釉下彩,胎灰白或土黄,如不用化妆土,会影响装饰效果,因此在制作中采用制胎——施化妆土——彩绘——上釉——烧制的流程,对提高外观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北方磁州窑对化妆土的运用非常成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磁州窑的胎土大多灰褐色或土黄色,白釉黑彩采用敷化妆土、彩绘再施透明釉的方法,使釉面白净饱满,黑白对比强烈。在白釉划花、白釉黑彩剔花等装饰方法中,化汝土则直接参与纹饰装饰。在白釉划花中,胎土施化妆土再划花,划痕处露出灰褐色胎,外罩透明釉,这样形成了白釉地灰褐花纹效果,巧妙利用了化妆土本身的色泽来进行装饰。白釉剔花的方法和此相似,只是将纹饰外白“地”剔去,露出深色的胎。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工艺更复杂一些,在生坯上敷白色化妆土,上以黑料绘画,再用工具在纹样上勾划,划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有些甚至连化妆土也划去,露出深色胎骨,这样形成黑(纹饰)、白(化妆土)、和灰(胎骨)三个层次,以立体的方式装饰器物,这种方法和唐宋象牙雕刻中的拔镂雕或明清雕漆中的彩雕很相似。

在观察化妆土的时候需注意和“中间层”的区别。宋代钧窑釉瓷标本的断面上,胎釉间有一层白色介质,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胎、釉成分相互渗入,经离子交换析晶而形成的钙长石层。这一中间层在作用上起到了统一釉下色泽的作用,但系烧制中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敷就的化妆土。这种介质中间层在宋代磁州窑青瓷上也能见到,形成机理相同。

化妆土的观察对瓷器研究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确定制作年代——有些窑口化妆土往往在某一时间段使用,观察化妆土能精确考定年代。耀州窑青瓷在五代时使用化妆土,从标本断面看,胎体、化妆土、釉层清晰可辨。宋代耀州窑青瓷断面也有一丝白线,但胎体、中间层和釉层间界面模糊,系介质中间层,和五代青瓷区别明显。

确定制作窑口——明清以前的所谓高古瓷有时往往难以区分窑口,而化妆土是一个关注点。最常见的例子是越窑青瓷和婺州窑青瓷的区别。这两个窑口的产品除其他特征区别外,是否用化妆土是最明显的区别。

确定识别真伪——古代陶瓷的原料、工艺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现代很难模仿。如新仿耀州窑青瓷的胎骨都很白,仿五代制品不见化妆土,仿宋代元制品也无中间层。结合造型、釉层、底面等特征,观察并分析化妆土有利于鉴别陶瓷器的真伪。有些古玩商将新仿器物打碎后卖瓷片,更应观察化妆土工艺,鉴别是否后仿。

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下面我们来说说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

古瓷器真伪鉴定方法与技巧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瓷器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市场中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

一、从釉面老化程度来辨别真伪

1.先看釉面光泽:光芒内敛,有如薄雾覆盖其上,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如雾状膜皮”,若是一般状态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

2.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状局部斑块和结晶:首先要绝对确认这种斑块和结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制造的,那么,才能肯定它绝对是真古瓷。这件瓷器的“塑膜状老化斑”和“结晶斑”,是现代最高科技手段也仿造不出来的。一般古瓷要达到这件瓷器的老化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凡是生长有类似的“天然如雾如膜状”的瓷器,绝对是真古瓷。

3. 塑膜状结晶斑、雪花状结晶斑和釉层内外层次分明的结晶斑点共生,完全是天然状态。这种多形态、多样化的老化特征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更是现代科技无能为力的。

二、从釉层内部结晶来辨别真伪

釉层内部老化产生出很有规律的结晶,形成花朵状,而且在釉层的上中下层次非常清楚。这是显微拍摄的效果,肉眼裸视根本看不到。这是人力无法仿制的。

釉泡破孔周围形成老化“晕圈”,有逐步过渡的层次,破孔口周围的钙化状较严重,而晕圈的最边缘却与正常釉层融为一体无明显的界限分别,这就是自然老化的破损釉泡状态——这种老化的破损釉泡对鉴定所有的古瓷器都是通用的。

注意观察釉泡破孔的“晕圈”发色和形态。凡是具有这种釉泡破孔带自然“晕圈”的瓷器,无疑都是真品。此特征可以通用于一切具有破损釉泡的瓷器。

下一张图片中除了釉泡和釉面的灰白色结晶外,釉层内部还有多处不完整的花朵状结晶体,它们是正在向花朵状发展的结晶体。说明花朵状结晶体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逐步地、自然“长成”的。这种多形态、逐步向花朵状方向发展的自然结晶体,却是人力无法“仿造”的;人工用化学元素“勾兑”制造的结晶,形态基本一致,没有“多态”变化。

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促成了无序状态的物质形成有序的形体状态——比如:天然水晶体、溶洞中多姿多彩的钟乳石、菊花石。可能有的人对于釉层内自然形成的花朵状结晶体不理解,以为是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做成的。现代陶艺生产的结晶釉不少,但多为一次性烧成的、形态单一的大花朵,若是针尖大的结晶点,就难以形成清晰的花朵状结晶体。因此可以说,凡是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到的、而且是多种样式的有序结晶体,都是人力做不出来的。下面这块陶片内部的结晶体形成了完整美妙的菊花状和仙人球针状。我们先看放大1倍的陶片原始外观:

再用4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上图像是“窑变”的蓝色釉层,其釉层内部形成的有序结晶体就像仙人球针:

再用4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陶片内口的青黄釉层内形成的有序结晶体就像菊花:

注意,还有那些没有形成完整花朵的“花瓣状”有序结晶体,它们是形成花朵的“构件”。

并不能说凡是釉体上有结晶的都是真古瓷,真正的古瓷器一定要有更多的“自然古迹”为其佐证。因为现代通过配釉技术的不断探索,人力是可以烧制出较小结晶花的(但用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结晶花是无法做出来的),并且这种结晶花形态单一,没有其它“自然古迹”互为印证。而且整体釉面很“嫩”或者“很脏”,或者釉面有“人工腐蚀痕迹”。目前,只有青黄色茶末釉和类似的青黄釉可以通过配料实现釉层内部产生结晶花,其它釉色可能是化学元素不同,拟制了某些产生“有序结晶”的元素,因而仿制不出釉层内部那种“自然结晶”。

三、从青瓷方罍足胫部水土浸蚀的状态来辨别真伪:这种老化状态是不是现代人工可以做出来的。

四、从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坚固程度和古旧程度鉴定真伪

附生物必须“古旧”,必须坚固。比如:土碱,水锈,其它非自身的“外来杂物”。“古旧”和“坚固”必须同时存在。

现在的仿品千方百计想做出“自然古旧”的样子来骗人。但是,老天不允许他们造的与“自然的”一样,所以他们“仿造”不出来自然状态的“古迹”。下面这类东西的状态,就是典型的仿品具有的特征:不干净、不以真实的“本色”示人,总要弄一些“色彩”来掩盖新瓷器的本来面目。

下一张是仿元末青花釉里红梅瓶的底部。凡是这几种样子的,无疑都是仿品。

五、从钙化现象来辨别真伪

若有缺损可见胎骨的,看断口的胎骨有没有钙化现象。钙化程度有轻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断口口面有干涩感;或有一层很薄的胶膜感觉,缺乏光泽,但无论如何也洗不掉;有的断口口面生长有干涩、灰白的钙化物,但极薄、刷洗不掉。凡是露胎处或是缺口面的胎骨上“生长有薄雾状钙化物,或相当古旧而又洗不掉的土碱”、或者生长有“圆点状”的古旧钙化物,都是不需要请专家鉴定的真古瓷。

六、若是釉面产生出“银星”、“汗星”斑点,或者是“银色”釉膜,那是极老的古瓷。这件瓷器的“银膜”形成了“块斑”。注意,银膜、银星、汗星是长在釉面上的,是洗不掉的。

古瓷器化妆土与化妆土的鉴定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了改善釉色,也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工艺方法和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时,化妆土的应用更加广泛,除青瓷外,白瓷和彩绘瓷也采用这种工艺。五代时,耀州窑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种。黑胎青瓷的胎质较唐代已有改进,细密坚薄,但含铁量高,胎色呈铁灰或黑灰,因此胎外施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唐代河北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种:细白瓷胎白釉净,不施化妆土;粗白瓷的胎骨灰黄粗糙,先敷化妆土再施白釉,使釉面白净。唐五代的长沙铜官窑发明了釉下彩,胎灰白或土黄,如不用化妆土,会影响装饰效果,因此在制作中采用制胎——施化妆土——彩绘——上釉——烧制的流程,对提高外观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北方磁州窑对化妆土的运用非常成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磁州窑的胎土大多灰褐色或土黄色,白釉黑彩采用敷化妆土、彩绘再施透明釉的方法,使釉面白净饱满,黑白对比强烈。在白釉划花、白釉黑彩剔花等装饰方法中,化汝土则直接参与纹饰装饰。在白釉划花中,胎土施化妆土再划花,划痕处露出灰褐色胎,外罩透明釉,这样形成了白釉地灰褐花纹效果,巧妙利用了化妆土本身的色泽来进行装饰。白釉剔花的方法和此相似,只是将纹饰外白“地”剔去,露出深色的胎。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工艺更复杂一些,在生坯上敷白色化妆土,上以黑料绘画,再用工具在纹样上勾划,划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有些甚至连化妆土也划去,露出深色胎骨,这样形成黑(纹饰)、白(化妆土)、和灰(胎骨)三个层次,以立体的方式装饰器物,这种方法和唐宋象牙雕刻中的拔镂雕或明清雕漆中的彩雕很相似。

在观察化妆土的时候需注意和“中间层”的区别。宋代钧窑釉瓷标本的断面上,胎釉间有一层白色介质,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胎、釉成分相互渗入,经离子交换析晶而形成的钙长石层。这一中间层在作用上起到了统一釉下色泽的作用,但系烧制中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敷就的化妆土。这种介质中间层在宋代磁州窑青瓷上也能见到,形成机理相同。

化妆土的观察对瓷器研究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确定制作年代——有些窑口化妆土往往在某一时间段使用,观察化妆土能精确考定年代。耀州窑青瓷在五代时使用化妆土,从标本断面看,胎体、化妆土、釉层清晰可辨。宋代耀州窑青瓷断面也有一丝白线,但胎体、中间层和釉层间界面模糊,系介质中间层,和五代青瓷区别明显。

确定制作窑口——明清以前的所谓高古瓷有时往往难以区分窑口,而化妆土是一个关注点。最常见的例子是越窑青瓷和婺州窑青瓷的区别。这两个窑口的产品除其他特征区别外,是否用化妆土是最明显的区别。

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瓷器鉴藏看款识 字体风格辨青花

款识是书写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资料。记载着器物的制作时代、地点、作者姓名或作坊牌号、定制者的姓名、堂名、画押记号等。青花瓷款识因属于釉下彩,一般与器物制作时代相同,很难后加款。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元代起出现青花瓷器款识,但目前所见者极少,仅有江西丰城县出土的“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铭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和楼阁式瓷仓;江西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屈指可数的几件纪年器物。

明洪武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篆书款瓶,此外还有草书“福”、“寿”等款。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青花款识,目前也仅见4件完整器物:一是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内府”楷书款带盖梅瓶;另3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年制”篆书款青花压手杯。

从明代宣德起,在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宣德青花瓷器年款较多,第一个特点是无固定的书写位置,圆器的口沿、内心、琢器的肩部、腹部都可以书写款识。第二个特点是:以六字楷书款占绝大多数。第三,宣德青花的书法特点是工整、秀丽、大方。从明成化官窑起开始仿宣德款,历朝不断。成化官窑款以六字楷书为主,字体刚劲,中锋运笔,不易模仿。嘉靖官窑以六字楷款居多,字形呈长方形,笔画生硬、棱角分明,微微向右倾斜。万历官窑款仍以六字楷书为主,并恢复用“××年制”,字体端正,敦厚刚劲,颇似颜体。

清代官窑青花瓷器也多在器底书帝王年号款。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楷书为主;乾隆至道光时期以篆书为主;咸丰朝以后又以楷书为主。

顺治青花瓷器官款极少,以六字楷书为主,字体刚中带柔,有崇祯款识风格。康熙官窑青花瓷器款识变化较大,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帝王年号款较少,款识字体宽大,笔画粗犷;中期帝王年号款大量出现,以六字双行楷书为主,字体秀丽;晚期款字更加秀丽、瘦长,除六字楷书外,还出现了六字篆书款。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款识最为规矩,字体秀美,仿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以六字楷书居多。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以六字篆书为主,书写工整,笔道严谨,横平竖直,颇具功力。

鉴定青花瓷器的真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实践,多对照、排比、分析,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才能熟能生巧。

宋代磁州窑:宋代北方重要瓷窑之一


磁州窑是我国宋代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瓷窑,其主要产地在河北省的磁县,在宋代初年开始烧造,之后便开始了其长久的发展历史,由磁州窑烧制出的瓷器在制品的种类中、工艺技法上以及装饰的风格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是许多收藏爱好者可遇不可求的器物,足以可见其珍贵性。这一时期的磁州窑主要是以生活器具为主进行烧造,虽然属于民窑体系,但是凭借着工艺精良和瓷器精美享誉国内外,特别是由剔刻类的瓷器尤为精彩。

虽然宋代时磁州窑发展的初期,但是在品种类型上可谓是十分多样完备,有饮食具、酒具、梳妆用具以及灯具、供器、小动物形的玩具,加上其装饰的技法十分的多样,将器物的主体烘托出来,形成了一种无法言语的美感。

其中以白釉剔花、白釉黑剔划花尤为稀有珍贵,还有多种多样的白釉绿斑、白釉黑绘、三彩釉等类型,这类的装饰技法注重对于细节之处的展现,色彩非常的丰富同时形成了磁州窑特有的风格,立体感十足,对于观赏者的视觉冲击感更为的强烈。

其深剔的工艺和浅剔工艺难度非常大,深剔工艺使刀深入到胎骨,将出了主题纹饰之外的胎地进行剔除,增加纹饰图案的浮雕工艺效果,可以营造出其纹饰图案凹凸有致的效果,而浅剔这一工艺则是指在半干胚胎上把除了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剔掉,露出其器物的胎体,可以营造出其成色色差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工艺耗时长、难度较大,对于工艺者的要求非常高,存世量较少。

北宋时期虽然是磁州窑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在瓷器的类型上、装饰的技法上以及绘画的题材上都更加的丰富,出现了戴昂的 民间传说、民谚以及诗文、历史故事等等,对于民间的文化更加的注重展现,而在其装饰题材看,有着大量花卉、鱼虫、动物、熊戏、鸟戏等新鲜的物象加入,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色彩,这类的器物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现在的瓷器市场中,有着大量的瓷器是现代工匠进行仿制的,而真正的北宋磁州窑的瓷器大多数都被破损,少量的瓷器流入市场,但是其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存世量也非常的少。

北宋磁州窑瓷器的发展为之后磁州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纹样上轮廓鲜明、形象突出、主次明显,有着柔和雅致之美,独具中国特色的韵味,这也是北宋磁州窑瓷器收藏价值高的原因。

宋代磁州窑赏析及价格:

1:北宋/金11/12世纪磁州窑黑釉油滴盌,尺寸:8.5厘米,估价:HKD 7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2,120,000 ,成交时间:2015.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春季拍卖会。

形雅色亮,遍洒油滴,色泛银褐。

2:北宋磁州窑剔花牡丹梅瓶,尺寸:高27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2,200,000,成交价: HKD 1,380,000 ,成交时间:2013.04.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3年春季拍卖会。

梅瓶原系储酒之实用器物,兴于契丹之辽,至北宋中晚期,已遍及辽宋广大区域。以其造型曲线之优雅典美,实用之外更富有艺术观赏之价值,至明清渐成为奢华的陈设器。或有漫插梅枝花条,添增雅趣,更以桌几配之,益发相宜。此款梅瓶,长腹大口式样,磁州窑系。口沿较厚,颈部窄短,肩腹曲线过度圆润自然,瓶身修长挺拔。如果说花团锦簇的明清梅瓶犹如意气风发的锦衣阔少,则朴实大方的宋辽梅瓶恰如含蓄自若的清雅文士,更显高古的气息。其腹部以白釉剔花工艺刻画出白色牡丹纹,线条粗放遒劲,枝叶舒展,花朵硕大,一气呵成,生动自然,豪无刻意造作气象。

3:北宋(960-1127)磁州窑黑地划花牡丹纹瓶,尺寸:口径6.5厘米;底径17厘米;高23.5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1,357,000 ,成交时间:2016.11.2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拍品造型端庄秀美,俗称吐露瓶、嘟噜瓶,也见有考古报告称为「矮梅瓶」、「半截梅瓶」,为宋金时期北方瓷窑流行。圆唇外翻,小口,短束颈,圆肩,腹圆,腹壁较直,稍内收,隐圈足。细米黄陶胎,施釉不及底。颈部素白无纹,其下黑地划花装饰纹样。肩、胫部分别装饰覆仰莲瓣纹,上下呼应。腹部装饰四朵缠枝牡丹为主题纹饰,花叶舒卷,花朵婀娜,笔意潇洒,一气呵成。此种纹饰组合方式为磁州窑经典造型,于白釉黑彩剔刻花器中常见。纹饰空白处皆划出篦纹。整器的装饰效果较常见的磁州窑白地黑剔花略显不同,但工艺流程大致相同。先于素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其上又施铁颜料,然后在铁颜料上浅浅地划出纹样线条,划过的地方便露出下层的白色化妆土,从而形成白色双勾纹饰轮廓线、黑色图案的艺术效果,最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此瓶形制典雅,气质内敛。纹饰繁而不乱,黑白对比醒目,具强烈的装饰意味。釉面滋润,半木光。唇口白釉处有细开片。底部可见两处直径4毫米的检测取样孔。

4:宋磁州窑系白地剔花纹盘口瓶,尺寸:高25.5厘米,估价:HKD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1,035,0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此件磁州窑系瓶,盘口,直颈,折肩,肩部短流微撇,腹部圆鼓,至足下收,矮直圈足。颈部饰以数道凸棱弦纹,瓶体平衡,韵律感极强。修胎规整,制器严谨,造型端庄敦厚,又不失灵动优美。全器敷施白化妆土,腹部采剔划花装饰手法,所谓剔划花,既是将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纹饰具有浮雕感,花叶上再划以花蕊叶筋。由于剔出地子而露出黄褐的胎色,达到了烘托白色主题纹饰的目的。此件作品即采用此种装饰手法,敷施白色化妆土后,于肩部划莲瓣纹,腹部剔划缠枝牡丹纹为主题纹饰,茎蔓缠绕,花叶连绵,以写实为基础,又发挥了写意浪漫之笔法,俊俏潇洒,婀娜曼妙。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以河北磁县磁州窑为中心,观台镇、彭城镇为中心,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磁州窑本身烧瓷历史据现有材料考察不能早于北宋,但磁州窑延续最久,也最知名。磁州窑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烧瓷品系繁多,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以彩绘、化妆土剔划装饰为特点。此件作品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布局有致,剔花技法纯熟,挥洒自如,实为宋代磁州窑系剔划花装饰的典范之作。

5:北宋/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纹钵,尺寸:直径13.2厘米,估价:USD 120,000 ~ 180,000,成交价: USD 785,000 ,成交时间:2016.09.15,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9月拍卖会。

6:宋磁州窑白地剔花花卉纹梅瓶,尺寸:高31.5厘米,估价:RMB 650,000 ~ 850,000,成交价: RMB 728,000 ,成交时间:2009.11.21,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卖会。

本器小口外卷,微呈盘口状,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至底,内挖浅圈足,为宋代梅瓶典型样式。瓶胎呈灰褐色,微微发白,淘洗细致,瓷化程度较高,整器除足胫处露胎外,其余部分通施白色化妆土,先在化妆土上剔刻纹饰,然后再上透明釉,入窑烧制,这种做法为磁州窑系的河南登封窑所独创。瓶肩部装饰变体回纹一周,腹部主体则以缠枝花卉为主题纹饰,其花茎粗壮,花叶饱满,刻工豪迈,热情奔放,叶子之上再用细笔勾划纹理,于大气之中又透着一丝精致。磁州窑为宋代著名窑厂,因为民窑,故少见于文献记载,并不似五大名窑那样受人所重视,但其多样化的装饰手法,质朴豪放的艺术风格,远非五大名窑所能企及。梅瓶为宋代出现的瓷器样式,最初是作为酒器使用,后逐渐受世人欣赏,成为中国瓷器的经典造型之一。本器胎釉质量俱佳,纹饰剔刻流畅,在当时是一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佳作。大同市博物馆及瑞士Baur Collection均藏有与此件极为相似的作品。

7:宋磁州白地黑彩鸟蝶纹吐鲁瓶,尺寸:24.5厘米,估价:HKD 60,000 ~ 80,000,成交价: HKD 625,0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8:北宋/金磁州窑系黑釉白覆轮罗汉盌,尺寸:直径12.7厘米,估价:HKD 260,000 ~ 400,000,成交价: HKD 562,500 ,成交时间:2017.04.04,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4月拍卖会。

9:北宋磁州窑白地剔黑彩牡丹纹梅瓶,尺寸:高29.5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472,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匡时香港2018年秋季拍卖会。

瓶取梅瓶形制,唇口,短颈,溜肩,上部丰满,腹下渐敛,圈足,素底无釉。造型端庄挺拔,体型匀称。瓶身以白地黑彩剔花为饰,腹部缠枝牡丹纹为主纹,肩与腹下各饰莲瓣纹一周,上下呼应,黑白分明,尤见装饰布置之巧思。牡丹花瓣肥大,花叶纤细卷曲,构图丰满,而花、叶主次分明,清晰可辨,寥寥数笔,便已形神备至,生机盎然。观之整器,器型优美,刻画生动,黑白布置,古雅大气,堪称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瓷之典范。且如此大器,存世稀珍,殊为难得。宋代磁州窑梅瓶造型特点为小唇口、溜肩、股腹、体修长,瘦俏挺拔,装饰技法方面,宋金时期的梅瓶除素白瓷与黑瓷品种外,有白地黑花、白地刻花、剔花、珍珠地、白地黑剔花、宋三彩划花及绿釉釉下黑彩等品种,梅瓶以其造型优美,纹饰瑰丽成为磁州窑典雅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磁州窑白地剔黑彩制法特殊且难度较大,素胎先敷化妆土,再以黑彩勾勒纹饰,复剔去黑彩,下露白净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后形成白地上浮凸黑剔花的纹样效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土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土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简一瓷砖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