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蓝釉瓷器 > 导航 >

高贵气质“洒蓝釉”

高贵气质“洒蓝釉”

古代蓝釉瓷器 瓷器描金蓝釉鉴别 天蓝釉瓷器鉴别

2020-12-28

古代蓝釉瓷器。

“洒蓝釉”,又称“雪花蓝釉”。明宣德时景德镇所创,清康熙时烧制成熟。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洒蓝釉”,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

清官窑洒蓝釉瓷器是中国工代瓷器中较少为稀少的珍贵品种之一,洒蓝釉以其特有的色彩光泽让人感到一种深邃庄重的高贵气质,在如今的古玩市场中清代官窑洒蓝瓷器是极为少见的珍稀品种之一,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魔女收藏为你打造全新的市场

2015大型秋季拍卖会,法国罗浮宫,新加坡,韩国,希腊火热征集中,瓷器专场,玉器专场,字画专场,杂项专场。

参展拍卖联系方式:王魔女13816204635

微信服务号:KIWIWANG001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蓝釉瓷器鉴定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又于明清时发明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耐人寻味,现分别介绍如下:

1、元代蓝釉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故宫博物院藏蓝釉白龙盘一件,为清宫旧藏之物,盘中心贴塑三爪白龙一条,龙纹矫健,刚劲有力,动态盎然,为典型的元龙风格。同样的白龙盘早年流散国外两件,一件存日本出光美术馆,另一件现存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另有蓝釉白龙梅瓶一种,也是贴塑三爪白龙一条,原有3件,一为扬州博物馆收藏,一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为宫中旧藏,原存颐和园,可惜后被打碎。还有蓝釉白龙罐一种,是残器,为镇江地区本世纪90年代出土。解放后杭州出土元代蓝釉爵杯一种,保定市出土元代蓝釉金彩、蓝釉金彩杯和盘各一种,其呈色蓝如宝石,金彩画法娴熟,灿烂的金光与蓝宝石似的釉色呼应成趣,给人以富丽华贵之感,是代表元代蓝釉烧造水平的杰出之作。此外,西亚地区尚藏有元代蓝釉白龙和白花、飞鸟及海马纹的大盘,直径多在45厘米左右,分别存于伊朗巴士顿博物馆、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博物馆。这几件蓝釉瓷器当是元代与青花一起生产的外销瓷。

元代蓝釉瓷器传世稀少,且均藏于国家博物馆中,仿制者很难拿到手中,只能比照图录仿制。现代仿品主要出于景德镇,有用煤气窑烧的,也有用柴窑烧的。鉴定时只要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征,自可识别真伪。如盘底元代真品虽看去粗糙,但用手摸时,却感到平滑,新仿者或过于细洁,或过于粗糙,均未仿到真品原有的神韵。元代蓝釉真品釉色深沉,后仿者多偏蓝色,过于轻浮。

2、霁蓝釉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宜德一朝。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与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划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宣德霁蓝釉鉴定要点如下: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5)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凸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6)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传世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遗址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的极少,鉴定时主要是把握两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接近底足的聚釉处则发黑色。回青釉则呈淡蓝色,没有刺眼的浮光,有些器物的口沿及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3、洒蓝

洒蓝也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蓝釉,制作工艺与蓝釉不同,却与青花有共同之处,只是青花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将钴料吹于坯上,其装饰效果,取决于钴料吹于坯上的形状。如果是星星点点地吹于坯上,则形成洒蓝的装饰效果。洒蓝釉成熟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洒蓝釉碎片,观其釉色,似为实验器,说明宣德时开始创新这种釉色。星星点点的钴料融于透明釉中,极类釉中包裹着朵朵雪花,故也被称为“雪花蓝”、“鱼子蓝”。明代宣德洒蓝釉完整传世器物仅见一种钵形碗,高为12.5厘米左右,口径26厘米左右,现知传世有4件,国内首都博物馆存1件,其余3件流散国外,均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款,当是宫中流出之物。

清康熙时,洒蓝釉又恢复了生产,《南窑笔记》称其为“吹青”,并认为是清初新制,实制上当为仿宣德的产品。康熙洒蓝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的。康熙以后历代均有洒蓝釉瓷器生产,仿康熙洒蓝的也不少。鉴定时要注意各时代的造型胎釉产,仿康熙洒蓝金彩容易脱落,常有后世金彩脱落后描金复烧的,一定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描金的痕迹。现代仿品金彩是用金水烧的,呈色比康熙金彩艳丽,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4、天蓝釉

霁蓝、回青和洒蓝的钴含量均在百分之二左右,如果降低钴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则可烧成天蓝色的高温颜色釉。此种釉色为康熙时始创,雍正乾隆时继续生产,色泽幽雅,传世数量不多,精品均为官窑生产,其造型有瓶、觚、洗、碗等类,基本未见大件瓷物。故宫博物院雍正天蓝釉呈红葡萄纹碗一件,把天蓝釉与釉里红融于一体,清新淡雅,耐人寻味,是代表雍正天蓝釉最高水平的精绝作品。康熙天蓝釉呈色浅淡,雍正略深,乾隆时积釉处微泛淡黄绿色。后仿天蓝釉的胎、釉均与真物有较大差距,注意把握真物的时代特征,鉴定真伪比较容易。现代新仿烧制天蓝釉并非难事,要注意当代高仿作品的出现。

从古至今 青瓷的高贵都与金钱无关


中国是陶瓷大国,上到王侯将相,下到黎民百姓,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瓷器。

说到瓷器,就不得不说声名远扬的五大名窑, “汝官哥钧定”,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一段叹为观止的传奇!说句老百姓都懂的话,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够我们吃几辈子。

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以青色闻名于世的。

这里的青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也是“千峰碧波翠色来”。这里的青色,是儒家的君子之道,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也是释家的顿悟之道。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奠定了宋代几百年抑武扬文的发展基调。宋代社会上到达官贵人,下到文人雅士,都沉浸在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让青瓷成为宋代人人推崇的一种器具,也成为宋代文化的一个标志。

进入现代社会,原本在极具地方特色的瓷土和釉料,现在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物流网运送到全国各地,方便整洁的燃气烤箱,也逐渐取代了传统低效的人工柴窑。青瓷的制作不仅已经打破地域的限制,更成为一种廉价的生活用具,进入到千家万户。

然而,青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却依旧值得我们思考,那些富于创造的青瓷匠人,也依旧值得我们尊敬。

当整个社会环境都变得浮躁的时候,只有青瓷,能让人稍微停下奔波的脚步,让人稍微放松紧绷的神经,从盲目的追逐中跳脱出来,品味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相信我,纵使你看遍世间繁华,这简简单单的青色瓷器,依旧是现代灵魂最舒适的港湾。

你会知道,这世间有一种高贵,不是来自金钱;有一种幸福,原本如此简单。

霁蓝釉瓷器市场价格,霁蓝釉描金花鸟纹长颈瓶


霁蓝釉描金花鸟纹长颈瓶(议价)

清代(乾隆)

高43cm口径4.5cm底径12cm

圆口,细长颈,溜肩,腹身圆鼓,通体施霁蓝釉,绘通景式金花松树纹图案,底部浅圈足,内有青花六字方形篆书款。

长颈瓶历史拍卖记录回顾:

拍品年代拍品名称拍卖价值

清雍正胭脂红长颈瓶9200万

清乾隆天蓝彩地金彩2194万

清乾隆松绿地粉彩赶珠1916万

北宋官窑粉青釉长颈瓶1600万

清珐琅彩花鸟纹长颈瓶1380万

清雍正斗彩纒枝番莲纹长1074万

瓶器解析:

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早期的瓶多为尖底圆腹细颈,肩上有供穿绳用的耳或系,显然是用于垂直方向汲水的工具。典型器物如1971年甘肃陇西出土的一只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彩陶尖底瓶。后来瓶逐渐演变为高身深腹平底,除做实用工具外也具有了装饰功能。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样,如隋唐时的双龙饮或双腹并联的传瓶,五代时江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寓意吉详。两宋时出现的玉壶春瓶和梅瓶本来是酒具,因其型制潇洒儁秀,自元以降逐步演变成纯装饰瓷。清代是瓶类发展的顶峰,此时的瓶其实用价值已渐渐退化而装饰功能占了主导地位,如天球瓶,橄榄瓶,棒槌瓶,观音瓶,灯笼瓶,柳叶瓶,胆瓶等。特别是乾隆年间烧制的转心瓶更是被誉为国宝。

明代蓝釉瓷器的鉴定


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明代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十分珍贵。事实上,整个明代青花和蓝釉瓷随着历史的进程有着奇妙的变化。早期颜色浓艳,中期淡雅,晚期又回到浓艳;器形早期硕大,中期小巧,晚期回到了硕大;嘉靖万历瓷器的器形繁多,风格在硕大的基础上前后也有变化。晚明瓷器不仅品种多,产量也较高,现在的存世量相对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明中期的成化弘治要多一些,在拍卖会上较容易见到,收藏的机会也多一些。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清光绪祭蓝釉赏瓶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元代首创的瓷器釉色:蓝釉描金


蓝釉描金是元代首创的瓷器烧造工艺,因为大元帝国是草原人建立的,崇尚蓝天白云,把苍天做为信仰。蓝釉描金瓷器烧制时先在坯体上施含钴釉料,高温烧成,既而在蓝釉上描绘金彩花纹,复入低温炉焙烧。其工艺复杂,难度大,成品瓷器极少。元人首先让瓷工在景德镇烧造的,但是金彩描绘花纹的技法最早见于唐代,以后宋、辽、金的瓷器上也均有所见。

蓝釉描金瓷器金彩工艺

景德镇瓷厂金彩的制作过程:要想在瓷器上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沉淀,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平时将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其一部分,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然后掺入适量铅粉,金子与铅粉的配比为30:3。在瓷器上上金的方法同上彩的方法一样。用此调好的金彩料绘于瓷器上,入窑经低温烧成,这样蓝釉描金瓷器就烧制好了。

元代蓝彩金彩月影梅纹杯

尺寸:口径8.1厘米 高4厘米 底径4厘米出土地:景德镇窑

元蓝彩金彩月影梅纹杯侈口,深腹,小平底,圈足。通体施蓝釉,口沿部分蓝色较淡,腹中部以下釉色深艳。外壁用金彩绘折枝梅花,笔意疏简,线条遒劲有力。内口沿勾出一条细弦纹,杯心绘花朵,金彩已有部分脱落,梅花纹碗的内彩磨伤不清。

元代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元,高4.5cm,通流长17cm,底径8.5cm。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内外施蓝釉,釉厚而不均匀。口边和外底无釉。内底描金线圈内绘金彩折枝花纹,内壁画5朵金彩祥云,但是胎较薄。

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蓝釉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光彩夺目。

1964年河北保定永华南路窖藏共出土元代瓷器十一件,其中蓝釉金彩瓷器三件,一件蓝釉金彩盘出土时已被压碎,蓝釉金彩折枝花朵云纹匜收藏于故宫。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元)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元)

现藏扬州博物馆,该瓶为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

梅瓶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丰渐滑,肩以下逐步收敛,至近底处微微外撇。梅瓶腹部刻划出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其纹饰为俗称的赶珠龙纹。龙环绕于瓶身一周,龙首上仰,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显得炯炯有神。以蓝釉点缀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颈部细长,有一束长鬣作飘拂状。背部背纹动感鲜明。伸出的四肢指尖锋利。辅助纹是四朵火焰形云,火焰的根部连有一颗小型宝珠,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更加衬托出巨龙以其叱咤风云之势,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

梅瓶造型秀美,纹饰精美生动,蓝釉呈色鲜明纯正。高温蓝釉的烧制成功,为瓷器的颜色釉增添了新品种,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赏参考:蓝地金彩三管葫芦瓶(清-景德镇)

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赏析


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

此壶高27.8厘米,宽26.6厘米,底径8.4厘米;盘口,壶颈高直,壶身为扁平圆腹状,高圈足;双龙张口衔壶口,龙四足紧抱壶身,弯颈曲腹构成鋬状装饰。壶腹两侧均饰折枝牡丹花纹,连珠纹圈内饰盛开的花朵,外区装饰回形花纹一周。近足饰一周弦纹。通体施蓝釉,圈足内无釉。釉色匀净,造型奇特。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一对孔雀蓝黑花玉壶春瓶是我国较早期的孔雀蓝制品。从金、元产品工艺看,13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

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为孔雀蓝单色釉,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

扁壶从发明至今,历经各代使用不衰,不仅是造型和携带方便,还兼有陈设用瓷的功用,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馆藏陈设瓷精品,愈显珍贵。

清代皇家用祭天的祭蓝釉瓷器


祭蓝釉瓷器也叫霁蓝釉,祭蓝釉瓷器多用于黄家祭祀苍天,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霁蓝釉是含钴百分之二左右的高温色釉。《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私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明嘉靖九年更定祀典,各坛所用的祭器也重新作了规定,登、簋、盏、豆等祭器皆以瓷盘代之,说明瓷器取代了青铜器用来皇家祭祀用品,此制一直沿用至清乾隆年间。

霁蓝釉合碗

霁蓝釉合碗高4.6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9.5厘米。碗撇口,弧壁,折腹,圈足,外壁凸饰两道弦纹。器内施白釉,内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左侧青花楷书竖写“御赐纯一堂珍藏”。外壁施霁蓝釉。

康熙霁蓝釉器形有碗、合碗、盘、笔筒等。据清乾隆四十七年程焯《湘管斋寓赏编》记载和明项圣谟书画册中郎廷极题首的印章,“御赐纯一堂”为郎廷极所有,故此霁蓝釉合碗应为“郎窑”制品,较为罕见。

霁蓝釉小杯

霁蓝釉小杯,清雍正,口径7.2cm,足径2.9cm,高3.7cm。霁蓝釉小杯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清同治款霁蓝釉象耳琮式瓶

清同治款霁蓝釉象耳琮式瓶尺寸:高29.5厘米、口径9.10厘米、底径12.0厘米。瓷器圆口,短颈下张,方筒身,圈足。器腹两侧对称附衔环象耳。胎体厚重,瓶内外施霁蓝釉。底落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竖行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