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佛造像 > 导航 >

弥勒佛怎么摆放 弥勒佛的寓意及传说故事

弥勒佛怎么摆放 弥勒佛的寓意及传说故事

古代瓷器佛造像 瓷砖怎么贴的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2020-12-28

古代瓷器佛造像。

福禄双收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释尊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世尊,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佛怎么摆放

弥勒佛要放在高而干净的地方,最好是佛堂里。这样恭敬。不能放在卧室、过道、厨房、阳台等不敬、不净之处。大肚佛在摆放的高度上,要超过人的头顶,不可摆放得太低,一般以高过人的身高为宜。大肚佛可摆放在大堂或客厅公共空间,促进住宅紫气东来,财源广进,可保全歼富贵、平安,使人心情愉快、忘掉忧愁之事。

商场里摆放“弥勒佛”即弥勒菩萨的布袋形象,并非不可。这里既有民俗观念,也有佛教中“慈济天下”的意思。佛门中,弥勒菩萨表慈心,祝愿、希望、有缘光顾你店的顾客皆能“笑口常开”、永具安乐,至少满意而归。

弥勒佛的寓意

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

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弥勒佛的传说故事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

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

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

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上坟祭祖……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人们称她为脏神,专管茅房,粪土),正在跟大肚子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

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玉帝又派了几位神仙下凡,仍然没有回音。说着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几位神仙都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当他看到人们穿得新崭崭的;吃着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气,便召来弥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间诸事,谁叫你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们的吃穿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一句话,说得玉帝闭口无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打那以后,弥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门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还留着他的塑像。人们说,这事不能全怪弥勒佛,他毕竟是想给人们办好事。所以,人们照常为他上香。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佛”字的四种写法


晚明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当然是要有依据的。在本文我们不说其他证据,只谈一个细节现象:晚明瓷器上出现了多种“佛”字的写法。

晚明瓷器上出现的第一种“佛”字(图1),是常规的写法。这个“佛”字从文字上讲,本身并无太多特别之处,而值得深究的是:当时在碗、盘的内底写一个“佛”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用比较法来论证,看看同时期的碗、盘内底还写些什么字?不难发现,同一时期瓷器上常写的字还有“福”“寿”“喜”“贵”“状元”“三元及第”等。这些文字的共同特点是都属于吉语文字,可见这个位置写“佛”字,也是一种吉语,让人看了对佛产生好感、尊敬、皈依的心情。瓷器上“佛”字的大量出现,表明佛教在这一时期的民间有较大影响。

第二种“佛”字(图2),是将“佛”字的右半边“弗”字改写成“西天”二字,故这个“佛”字的含义是“西天佛”。佛(释迦牟尼)本来就是来自西方天竺国,称“西天佛”并没有错。元世祖忽必烈曾封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就是使用“西天佛”的一个例子。明代的许多小说、戏剧也经常将如来佛以及其他诸佛称作“西天佛祖”。

但这个“西天佛”的称呼,其实暗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佛”只是西方至尊,东方还有道教诸尊,还有儒家诸先贤圣人。所以,这第二种“佛”字的写法,含有三教平等、三教合一的思想。

瓷器上图2这种组合字的创意写法,是明代开始流行的,其源头是明中期出现的“忍耐”组合字。“忍耐”组合字含有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字型成一团状,有“一团和气”的象征含义。晚明发明“西天佛”组合字,很可能也是儒家信徒所为,强调佛的权威的地域性,目的是贬抑势头过盛的佛教。

第三种“佛”字(图3),与第二种写法相比,去掉了一个“西”字。在晚明的背景下,这种写法含有独尊佛教的意图。这么说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理由,这个“佛”字隐去了“西方”的含义,强调佛就是佛,无问西东,佛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佛。这就把佛的地位抬到了宇宙至尊的高度。

第二个理由,这个“佛”字也有与道教的“仙”一比高下的意思。道教的“仙”是一个“人”字旁,加一个“山”字,意为“仙”是山林中的高人。图3的“佛”则是一个“人”字旁,加一个“天”字,意为“佛”是天宫里的尊神。“天”比“山”要高,所以佛教地位也就压道教一头。图3这个“佛”字的写法,后来成了“佛”字的简化字在民间应用广泛,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在用。

第四种“佛”字写法有点怪异,如图4。这个字很可能是“弥勒佛”(也可能是“弥陀佛”)的一种合体字写法。“弥勒佛”和“弥陀佛”是晚明社会极推崇的两位佛,信徒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崇拜,有可能创造出特殊的字形符号来象征他们。尤其是“弥勒佛”,他的出现是新世界来临的象征,在晚明这个混乱不公的社会里,有许多人在盼望着“弥勒佛”下生救世。

我们看图4这个“佛”字,它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把“弥”字的偏旁“弓”,和“佛”字的偏旁“人”进行组合,使这个“佛”字的偏旁看上去既像单“人”旁,又像“弓”字旁。这样的创意可以使佛教信徒看到这个字符后,能够识别出它是“弥勒佛”或“弥陀佛”的象征符号,从而对它产生崇拜的信念。甚至有信徒还可能会把这种“佛”字作为宗教性观想修炼的对象,就像藏传佛教密宗经常对梵文种子字进行观想修炼一样。

晚明瓷器上出现“佛”字的多种写法,背后必定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些原因究竟怎样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但毫无疑问它们的存在是佛教兴盛的一种反映。

多宝塔善业佛(唐)


多宝塔善业佛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多宝塔善业佛,唐,高12厘米,宽10.2厘米。

善业佛(善业泥)的中部为佛塔,塔分三级,上两层各坐一佛,底层释迦、多宝并坐。画面有十佛、二菩萨、二托塔力士,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底部印有“口口口口起奉为太宗皇帝师僧父母十方主至相寺口津师造多口口塔口万口千口”。

此像虽无明确的时间记载,但从与之同模且有永徽元年铭的善业佛可知,其制造时间为永徽初年。永徽初年是唐高宗即位后使用的第一个年号,铭文中提到的“为太宗皇帝”等内容,表明造像是为唐太宗祈福的。为李世民造像祈福并非此一孤例。在李世民9岁患病时,身为刺史的李渊便曾造石碑像一铺。李世民死后,其13子、行青州刺史赵王福及第21女南平长公主都在济南神通寺千佛崖刻石造像,“为太宗文皇帝”祈愿冥福。至相寺不在长安城内,也非著名寺院,其为太宗皇帝祈福,显然带有民间性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唐的佛教信仰及社会风俗。

参考阅读:多宝塔善业泥(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作品《佛尊》赏析


“形为本,釉为贵”的创作理念和“宁整勿碎、宁简勿繁”的设计风格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长期坚持的。杨志擅长传统的钧瓷手拉坯成型工艺,其窑变釉色的配制具有独特的风格,创新的施釉方法使其作品窑变成色别具一格。在其钧瓷作品《佛尊》上,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钧瓷《佛尊》—借佛之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作品《佛尊》赏析

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以来,以其普度众生的理念、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中原文化水乳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佛教文化。钧瓷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把人们心中的信仰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两种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杨志作品《佛尊》高60余厘米,器型硕大,手拉坯成型,状如坐佛,庄严静穆,窑变幻化美妙,祥云缭绕,群峰叠翠,飘逸的袈裟纹如梦似幻、灿若花海。该作品意境深邃、窑变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媚新。”《佛尊》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曾经的御用官瓷的崇高和法度,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从瓷上“莲”“佛”忆南梁萧统


晚明至康熙早期“佛”字瓷片

收藏者李玉珍藏有十多块明清时期的残片,纹饰有“莲”“佛”“善”等。这些莲花瓷片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南京玄武湖清淤时“出水”的。陆续淘到这些瓷片后,他在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叶伯瑜的指导下,对“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小作研究,可谓“用心至今”。

明崇祯“善”字瓷片

明崇祯“善”字瓷片

清顺治—康熙早期“玄武湖”瓷片

明空白期末期—成化“佛莲”瓷片

清顺治—康熙早期“佛莲”瓷片

清道光佛莲纹碗

南京玄武湖是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今日湖畔玄圃中的萧统像下,还石刻着他的诗《同心莲》“江南采莲处,连枝树,俱耀紫茎端。同逾并根草,双异独鸣鸾。以兹代愁人欢。”“同心莲”是莲的一种,也叫合欢莲、嘉莲、佛莲。除了常以喻男女恋情外。“莲”又与“怜”谐音,“下有并根藕,上生同心莲。”唐人有句:“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可以说,萧统的这首诗是他留给玄武湖的一份“人文”礼物,如同古瓷片是前人留给今人的礼物一样。

立秋前夕,笔者将青花瓷片带去与著名作家、诗人俞律、冯亦同二公品赏。两位先生得知其出自玄武湖非常高兴,冯先生说,这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之后我们同游玄武湖赏莲,并相约写诗唱和。随后,冯先生写来新诗:“五洲的莲花谁最美,我选玄圃的那一片/那是他的才情所化,那是他的诗魂所系/一千五百年的船难,一千五百年的涅槃/山水清音是他在朗吟,天低吴楚为他而倾听/从水里来还回水里去,爱是怜悯,爱是同心/三十春秋最美的绽放,十朝都会永远的昭明。”

作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俞老告诉我,萧统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是梁武帝萧衍长子,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可惜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南朝齐中兴元年,萧统出生时,他的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谈及瓷片上的“佛”字、“善”字,俞老先生说,这是“佛莲”的一个依据。南梁萧统一生信佛,而且具有慈悲大善的心怀,他12岁时,去观看审判本地的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刑官竟然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天正元年(551),侯景立豫章王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四年后是大定元年,其子萧詧建立西梁,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史载,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5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数行并下,过目不忘。他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识之士,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萧统主持编选,所以称《昭明文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梁武帝是有名“笃信佛教”的,在国内兴建了480座寺院早成善行。据当时的《佛事小记》介绍,寺院还在许多窑厂定制“佛家粥具”,因此,就有了许多题有“佛”“善”字样和“莲花”图案的瓷器。所以,在南京湖水中遗下这“佛”家瓷片也就顺理成章了。当年,梁武帝还兴建了有名的“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据说也是描绘了许多莲花为柱饰。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修身养性,精心修编文选。

南朝是“僧尼遍地走”的时代。有一则传说是:一日,太子下山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的,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谈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不久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为“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地离去。此树历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嫩叶,直到现代,如虬龙老树了。

昭明太子具有佛家的慈悲心怀,特别关注百姓生活。519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百姓发生严重饥荒时,萧统作为昭明太子,多次上书给皇上,并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萧统逝后,百姓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代都供奉着昭明牌位,称作“案菩萨”至今。

正如我们一再发现古瓷片一样,千年风雨不朽,总有史迹可寻。据报道,昭明太子墓就在南京栖霞山狮子冲,南朝大墓为2013年发现,是罕见带有明确纪年的大型南朝砖印壁画墓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墓主推测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生母丁贵嫔……

如今,南京的玄武湖南侧,依然有一座佛教圣地叫“鸡鸣寺”,它似乎在与一湖莲花映衬着,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不变的佛音。因此,93岁的俞先生在诗中叹咏道:“我不知道玄武湖的水有多深,反正已经储蓄了上千年/我不知道玄武湖的水有多厚,反正上千年未被日月星辰烘干/我不知道玄武湖的水有多清,反正千年红尘都被沉淀了//我不知道玄武湖的水为什么偏爱莲花,我不知道莲花为什么要结莲蓬/我不知道它的叶为什么像把伞/遮盖着莲蓬站不稳的影子/我不知道支撑蓬蓬体重的长杆里为什么挤满了剪不断的丝//我不知道它牵着玄武湖理还乱的历史,折断了也苦牵着不放/不知道为什么莲蓬里结这么多甜果/果里有一根苦心,这个我知道/在玄武湖的历史里,苦比甜多回味。”

古瓷片是不朽之物,它引出的不巧故事,永远是诗人和收藏家们津津乐道的彩头。

藏品中的寓意


收藏可以陶冶心灵、增长才智。在我的藏品中,一些藏品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它们中所包含的古趣、雅趣、奇趣和乐趣可谓妙不可言。现供二组民国瓷塑像和一尊当代木、根雕藏品与大家共赏。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件瓷塑人物像,造型准确、比例恰当,不仅人物形象逼真,而且神气活现。有钱者的讪笑,透出一种得意的内心满足,瘦骨如柴为利驱使的小鬼,又有不堪重负的无奈。为了钱,又有多少人能摆脱它的诱惑?

童趣:这组瓷塑人物像,一览无余地构造出两个童子在玩牌过程中的串通手法,就是以桌子和帽子作遮掩,把对方所需要的牌用脚趾夹过去,而玩牌的第三方童子却茫然不知,这一情景却被站在旁边的童子发现了。这件作品妙在瓷塑大师把这一瞬间定格下来,表现出串通方童子的心机和巧妙。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不少人在演绎着类似的作弊手法吗?

愚公移山:这尊“根抱石”的根艺作品,表现了雕刻艺术家巧妙地利用根与石的结构,加上独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和细腻的刀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体现了雕刻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性和天人合一的神韵。寓意深长、令人感叹,催人上进!

其实在不少的收藏品中,如玉器、瓷器等,都有纹饰图案,其图必有意,寓意隐含,或吉祥,或辟邪,或镇宅等等。只要认真学习、请教和揣摩,就能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华,也会在怡情雅趣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

家庭佛像的摆放方法


正信的佛教中从不搞个人崇拜和迷信。佛弟子供奉佛像是为了纪念、恭敬那些因如法修行而成为了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人。有慎终追远、见贤思齐、鞭策自己的意图。若无恭敬心,供俸佛像是没有意义的。佛像本身没有生命,仅是表法,是一种象征,只有我们的恭敬心、慈悲心及智慧心打开后,我们才同它相应。

摆放的佛像是世间“住持三宝”之一,主要是为了教育众生发起皈依“自性三宝”,进而修行解脱生死而用,是一种佛教特有的教育方法------这是佛教造像的主要作用。

佛教中关于“佛菩萨造像”摆放的仪轨,都出自佛经和古代丛林的历史传统。居士家庭中的佛菩萨像摆放,自然要和寺院摆放的一致(现在网络发达,看看各寺院专网图片或佛堂图片,也能知道佛菩萨像的位置)。一般来说,寺院对特定佛菩萨像多设置专门的殿堂,而家庭大多数时候做不到这一点,故应结合居士个人修学法门的实际情况来摆放,不必放得太多(因为初学佛的人对造像的含义不明白,喜欢集中放太多,反而容易使其心乱分神,影响修行。)

有关更详细的摆放知识,请参阅《佛说造像量度经》等经典和《中国佛教丛林规则》、《中国佛教大辞典》。

【一、佛菩萨像摆放的原理是“主伴圆融”】

即一个为主,qita都是伴。如果我们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一切诸佛都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伴圆容。菩萨也是,假如我们学佛以观世音为本尊,诸佛都为伴;地藏菩萨为本尊,观世音就是伴。佛的经典也是如此。在佛门中,无论修那一法门,都是赞叹这个法门第一。说这个法门第一并不是显示qita法门就是第二,千万不可自赞毁他,这就犯了大戒。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二,家庭佛菩萨像摆放的一般原则】

1,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於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於相当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於课诵前後,问讯、礼拜,以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於表现特殊,强设佛坛,而招惹大众的怨愤。(圣严法师语)

2,佛像背後不可临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不把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摆放依空间的大小以及佛桌到天花板的高度来衡量〈以不顶到天花板为原则〉,供奉佛菩萨圣像宜简单庄严,不论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可依各人的喜好相契来选择。切忌纷然杂供,有失庄严。(圣严法师语)

3,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於信佛、学佛而把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於正位,qita神像祖牌置於两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後,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为古物而予以保藏。(圣严法师语)

4,家庭祖宗牌位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

5,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佛代表万佛,以—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可。如果巳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不可太大或太校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伟大。(圣严法师语)

6,佛像的安放主要根据所修的法门来定。以庄严、清净为总圆则。方向一般为坐北朝南。

藏教常见的分层安置法是:

(1)、两层:上层中间为佛像,左为大乘经典,右为塔,以此代表佛的身、口、意。下层为各种供品。

(2)、三层;上层同上,中层安置曼扎供或菩萨像或护法,下层同上。

(3)、五层:上层安置佛像为法师与本尊,第二层安置佛部佛像,第三层安置菩萨像,第四层安置护法,第五层各种供品。

(每层藏教佛像安置法略)。至于每层安置哪几尊佛菩萨,根据所修法门及依止法师的教授为要。

汉地佛教中常会出现三尊一组的佛像安置法是:

(1)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中)、观世音菩萨(佛左)、大势至菩萨(佛右)------出处是《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

(2)华严三圣(释迦三圣):释迦本师佛(中)、文殊菩萨(佛右)、普贤菩萨(佛左)-----出处是《华严经》;

(3)三世佛:过去佛以迦叶佛为代表(本师左),本师释迦牟尼为现在佛(中),弥勒佛为未来佛(本师右)。

(4)三方佛(三宝佛):毗卢遮那佛(中)、东方药师佛(毗卢佛右)、西方阿弥陀佛(毗卢佛左)

(5)释迦三师徒:本师释迦牟尼佛(中)、阿难(佛左)、大迦叶(佛右),或者舍利弗(佛右)、阿难(佛左)。

(6)东方三圣:药师佛(中)、日光菩萨(佛左)、月光菩萨(佛右)------出处是《药师经》

(7)娑婆三圣:释迦牟尼佛(中)、观世音菩萨(佛左)、地藏菩萨(佛右)

(8)qita摆放法:

释迦佛(中),观世音菩萨(佛左),弥勒菩萨(佛右);

释迦佛(中),观世音菩萨(佛左),地藏菩萨(佛右),弥勒菩萨(佛前);

7,经典、佛塔和佛像共同摆放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像(中),佛右方可安奉“法本”、“经典”;佛左边安奉文殊、观音、普贤、等菩萨,以及舍利塔。佛像供养处宜略高。佛像前可供曼达盘,最外缘供五供、八供品。

8,以现代住宅高楼化,在室内空间有限的情形下,若没有单独的空间可供做为佛堂的使用,可与客厅规划在一起,以较高处的空间或柜子来做佛堂的摆设,简单的佛像辅以香炉或卧香,在搭配鲜花即显庄严肃穆。

古代陶瓷---纹饰寓意---大全


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不同的纹饰有其独有的韵味,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花鸟纹

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古陶瓷的纹饰之缠枝纹

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牡丹纹

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明清两代的牡丹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岁寒三友图

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图。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山水画

在元青花、釉里红中,山水画开始显露头角。明代民窑青花,山水装饰已矗立于陶瓷艺术之林。山川乡气、楼台亭阁、田园风光、庭园小景均饶有情趣,且笔势洒脱,意境深远。清雍正、乾隆以来,多仿宋、元、明、清诸名家绘画笔意。御窑制作大多工整精细,而民窑产品则有明显的装饰性和质朴的民间风格。在画风上,康熙青花、五彩山水画中的山石,山石呈劈开的片状,系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而雍正时期,则逐渐改用“披麻皴”,这是绘画界追随元代四王画派对制瓷工艺的影响。乾隆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大量减少,而常以西湖十景及私人园钵之类,用写实的手法画在瓷器上。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御题诗

清乾隆朝盛行,凡是刻有乾隆诗文的瓷器,都评价甚高,因为乾隆本人只对他最喜爱的宋代名窑和其它陶资精品才肯题诗。他一生所作有关瓷器的诗文—百九十九首,这些瓷器一向都视为内廷秘藏。外国人千方百计地想购买此种瓷器,于是刻“御题”的瓷器突然出现;但真品为数极少。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梵文

自明宣德开始,梵文就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的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到用花朵环绕梵文构成一种特殊的“捧字”图案。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阿拉伯文

瓷器上书写阿拉伯文,在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已有发现,到正德时期则更为流行。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海水龙纹

是一种典型的龙纹,以龙与海水组成,故名。表现龙游在海水中。北宋越窑青瓷碗上刻划海水龙纹为典型纹饰。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龙纹很多,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间,多用绘画方法表现,也有用彩绘结合划花的手法。

瓷器是千家万户之所需,我们不能小看古代陶瓷的纹饰所表达的民俗信仰的内容。通过耳濡目染,成为人民普遍的信仰和追求。它参予了一个民族的心理改造,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陶瓷之所以能够畅销海外,收到众多收藏爱好者追捧,陶瓷的纹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陶瓷纹饰在一件成品的陶瓷中所占份量是相当重要的。

观音瓶:观音瓶瓷器的寓意和由来


什么是观音瓶?

“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与观音菩萨所持净瓶特别相似。

观音瓶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旱灾严重,恰逢观音菩萨下凡而来,便要布云施雨,拯救禹州人民。当观音菩萨要做法之时,发现手中无装盛用的器物。观音菩萨心想,听闻禹州盛产钧瓷,何不借这钧瓷瓶一用呢?此时,正有一女,手持钧瓷瓶而来。只见这宝瓷瓶,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纤长,线条流畅,特别适合用来装盛。观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大海里一股水柱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宝瓶开端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滂沱大雨。禹州百姓为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便将宝瓷瓶命名为观音瓶。这即是观音瓶外型的由来。由于观音瓶外型简练,线条流畅,对比适于钧釉的改变,加上与观音菩萨有必定的联系, 有吉利美好之意,所以深受我们的喜欢,到现在还盛烧不衰。

观音瓶图片

孔家钧窑炉钧釉观音瓶(点击图片查看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观音瓶的寓意

因“观音”同“官印”,常被寓意事业步步高升,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到现在还盛烧不断。

钧瓷观音瓶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的传奇故事上,更在于宝瓷瓶自身的魅力上。

钧瓷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器型上,观音瓶以细颈丰肩为基础特征。线条流畅,如流水瀑布顺山势而下,毫无造作之感。远观,好似“一个直立的人”,束颈、丰肩、修腹、敛足,线条比例之和谐如观音玉立,令人有不能妄加增减一分一毫之感。

中华钧窑钧瓷观音瓶(点击图片查看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钧瓷观音瓶

釉色上,钧瓷特有的开片纹理和窑变色彩,使观音瓶具有震撼人的美感效应。而窑色多变,依靠工匠严格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才使得瓷器表面美不胜收。只有正宗的钧瓷工艺加上正宗的钧瓷窑口才能造就出似高山白雪,如红霞漫天的窑变美感。

神韵上,大宋官窑小观音瓶,釉面色彩高雅,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整体神韵天然意趣,每一处窑变色彩都自成图案,韵味十足。纵观小观音瓶,其浑然天成的高贵气质,独具一格的色彩变化,都让人眼前一亮,无法忘怀。

钧瓷观音瓶器型优美、釉色高雅,堪称珍品。窑火凝珍,凝结出火与人的艺术;求珍去凡,创作传世宝藏。

相关推荐